《史记》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 史记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2001-9
ISBN:9787806651100
作者:[汉] 司马迁
页数:751页

悔不该把史记作为读史的开端

当我决定静下心来好好地读读史书时,买了这本《史记》。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错误,因为从此之后,看《汉书》、《后汉书》都味同嚼蜡,尤其看到那些粉饰太平的文字。然而后来的史书,涂涂抹抹又远甚于汉书、后汉书。于是我悲摧了。另,此版本是无注释的,我喜欢~毕业时送人了,不知道那个人看完了没。。。

评说淮阴侯文成侯事两则

[回贴] [发信] [删除] [修改] [本篇全文] [只看该作者] [楼主]发信人: coast (蓝色海岸), 信区: Reading标 题: 评说淮阴侯发信站: 武汉白云黄鹤站 (2011年12月08日08:43:37 星期四), 站内信件今晨读到一则故事:淮阴侯由王降侯时耻与灌绛同列,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人气量何其狭小,这人为人何其不仁。降侯之事不知是在田横死之前,还是之后,淮阴侯其人对于田横之死恐怕是心中朗朗,一无愧疚的。不单是他,中国历史上很有一些视人命如草芥,杀人如麻的厉将,不必说别人,只说武安君旧事即可,武安君号为”人屠“,坑赵军数十万众,赵人至今称腐乳为白起脑髓,外面红的是血,里面的腐乳是白起脑浆。民心如此,武安君的“安”安的是什么?秦欲垂拱天下万载,惜乎二世而斩,秦皇暴戾,二世昏聩是一方面,武安君的“功绩”怕也是一大推动力,人人切齿的国家还想谈什么长治久安,省省吧!秦汉之兴,成也赖他们,败亦赖他们。有人言,传以仁,堪治国。信哉斯言。其实仁之用,不必扯着治国平天下的大旗。退能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仁之用也。来本版的诸君子,智力即便不出众,也至少是中人之资,希望牢记夫子教诲,孜孜于修身,勤勉于做事,并且始终要与众偕行,这样才可以俯仰无愧,可质鬼神。夜读淮阴侯列传、留侯世家。今天发文后有些忐忑,是否误评了这位国士无双的人物?读罢史记的记载,幸未错评。真正的国士无双,是文成侯,以韩信的品行,他当不起。试再举一例:韩信晚年谋反,意欲何为?以高帝前恭后踞吗?不然也。韩信贬淮阴侯后,高帝仍以诚意待之也,唯一的解释就是觉得自己被曲就了,说器欲难量也不为过。天下大定之时,为一己之私陷众人于兵戈,这样的人,匹夫竖子耳,身死族夷,自取之也。 今晚另一个收获是见识了高帝之才,闻过则改,从善如流,宜乎其为布衣天子第一人。但最敬佩的,还是张良。白云山有张良祠,但是读史记,张良应该是终老长安的。史记中太后对张良的一番话让人感慨: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何清苦如此?太后也是普通人走来的,她不知道是不是觉得自己配享荣华。如我是张良,我也不会心安理得。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不是让人在富贵的时候,念着自己的旧友,给他们一点好处。处于贫困中的人始终存在,所以才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慨叹。勿相忘的是那些你素未谋面的邻里乡党。苟富贵,勿相忘!这种清苦的生活,不见得是那样的清苦,此中有至乐,不堪与人言。大丈夫处世,所求的,应该是那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更高一等,是身后得享庙食。这条路长着呢,引jobs那段著名的演讲做结语:"Keep hungry, Keep foolish"

秦不仅仅因为暴政而灭亡

对于秦朝的灭亡,后人的评价总是说因为太残暴了,所谓“伐无道,诛暴秦”。如贾谊的《过秦论》中说,“秦王足已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後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可见残暴的确是秦灭亡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但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一个没落的社会阶层的抗争。自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产生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门客。尤其到了战国,各国的贵族、当权者都大量蓄养门客。最著名的就是战国四公子,还有吕不韦。这些人就是《史记——游侠列传》中的那一类人。其实这些人就是相当于现在的那些无业游民。但当时各国权贵养士成风,这些人都寄养于权贵门下,成了门客。太史公说他们是“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 戹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但是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后,改封建制为郡县制,社会不需要再蓄养这些游侠了,李斯说:“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侠士就成了威胁国家安全的一个阶层。正如韩非子说的,“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于是秦皇“杀豪杰,收天下之兵”。秦灭诸侯用郡县制铲除他们寄生的土壤,是亡其家;“杀豪杰”,是亡其身。接着秦始皇又开始焚书,“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诸子百家的书正是这些游侠的思想基础,焚书乃是亡其心。亡其家,是使游侠劳于形;亡其身。是使游侠伤于身;亡其心,乃使游侠伤于志。三军可夺于帅,匹夫之志不可夺。焚书是要彻底铲除游侠的思想土壤,欲诛游侠之心。这样就到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地步了,游侠想要在存在下去就不能不反抗了。到了陈胜在大泽乡起义以后,“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大家可以看到秦汉时各路诸侯大多数都是些地方豪强,如项梁、田横三兄弟;各地豪杰,如张耳、陈馀、韩信、陈平等。《史记》上也没记载他们是因压迫而反抗的,多数是乘乱杀了官吏而起事。而真正算的上“苦秦久矣”而被迫的农民起义的只能是陈胜的大泽乡起义了。

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李广

《史记》曾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比较喜欢《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李将军就是西汉名将李广,凭着世传弓法,射得一手好箭,是一代名将。他英勇善战,历经汉文帝、景帝、武帝,立下赫赫战功,匈奴单于都很敬佩他。李广为人忠厚,爱兵如子。在汉景帝、汉武帝两朝,李广历任上谷、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云中、右北平等七郡太守,守卫边疆,统兵作战。他没有口才,不爱说话,和将士们在一起,他总是喜欢和人比赛射箭,以此为乐。在行军打仗十分艰苦的时刻,如果找到了水,他要等所有的士兵都喝够了,才最后一个饮水;吃饭时,他总是等将士们吃饱了以后,才最后一个端起饭碗。这种无私精神,使他深得士兵与百姓的爱戴。“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李广屡立战功,深得汉文帝的厚爱。每当朝廷对他进行赏赐时,他总是把赏赐的东西分发给属下。从军四十余年,李广家中也没有多少积蓄。司马迁论赞李广将军时候引用古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借以高度评价李广的品格,赞美他诚实朴直,事事以身作则,赢得了全军和普通老百姓的尊敬。自身的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知道该怎么做;自身的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也没有人听从。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从政治国有什么困难呢?如果自身行为不端正,又怎么能够去规范别人呢?然而李广已然是做到了严于律己,因此,他所率领的部队才能屡战屡胜,令彪悍的匈奴人都望而却步。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以身作则是一件说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又难之又难的一件事情。这需要每个人长期不懈地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让自己的行为合乎道德规范,对身边人的行为起到一个榜样作用。只有做到以身作则,才能服众,才能率领部队打胜仗,这不也正是我们要向李广学习的地方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做到了这点,你就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领袖,一名称职的领袖,一名成功的领袖。

年表欠付

年表只有记叙,没有其他版本的表格.好处是减小了书的厚度,如果你仅从欣赏的角度来读,非常好,但是如果你想搞清楚历史事件顺序,那建议你还是换一个出版社的版本吧.印刷质量偏上,定价适中,但是字体偏小,且无疑难字的注释,适合有一定古文基础读者阅读,且有缩减排版错误的现象.此网页的简介(此乃垃圾)并非本书的简介,诸君毋以此文而误此书矣.

此乃白文本

所谓白文本就是不注不译不删节的原文本,和原书相比此版欠缺年表。01年末买这本书的时候我才读初二,那时经常翻到一篇就读一下,并没有全部通读。这么多年过去古文水平和那时也只是大抵相当吧。从性价比来说此书还是颇值的。

第一

这是高一暑假竭尽所能攒的零花钱买的,那会儿就已经决定要做一名文科生,所以为了表明自己的坚定立场,我斟酌再三,并结合自己手中为数不多的零钱,跑到新华书店买了这本没有注释和图表的《史记》。之后更是花了持续到第二年暑假的时间才算是彻底看完第一遍。现在想来,最大的成就就是自己亲自给书中有世家的诸侯画了完整的谱系,在没有其他工具书参照的情况下,做的基本正确。因此,直到现在依然保留,尽管它的开头只能从第三页开始。唯一可惜的是此后再也没有精力冒着太阳在二楼阳台给任何书做哪怕一丁点微不足道的批划了。,

汉刘邦与楚霸王

楚汉是一个风云际会,云蒸龙变的时代。这个时期人才辈出,有攻无不克的韩信,运筹帷幄的张良,有凭借巧舌之利的郦食其……司马迁把这段历史描绘得有声有色,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当年楚汉相争的情形跃然纸上。繁读历史的人都喜欢品评胜败之理,因此刘邦和项羽自然成为后人评论的对象。刘邦为何而胜,项羽为何最初掌握大局而最终乌江自刎。人们无不例外的总结了几点,在这,我也是拾人牙慧,项羽之所以失败的几个原因,战略失当,战术失误,不会用人,性格缺失。说到用人之道,自古都是胜败的关键,人才在关键时刻的一计一策一战往往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项羽为人刚愎自用,因为刚愎自用而导致无法听取正确的意见,只相信自己的判断,像韩信这样的人才在他手下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最后投向了刘邦。就是因为这样,项羽手下流失了许多人才都依附了刘邦。这就导致了项羽手下人才凋零,战将不过数人,谋士只有一个范增,可是就是连这一个范增项羽也不会用。因此,通常我们会说项羽性格上的缺失是刚愎自用,但从另一个角度上看,之所以那么多人投向刘邦,是因为“人才是需要被重视的,需要被肯定,人才也需要有用武之地以体现自身的价值”。这一点,我们看看刘邦,他对手下人的正确意见几乎言听计从,错误的意见也听了不少,总之,他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因为他本身没有项羽那么大的本事,遇到问题就一句“为之奈何”,他这一句“为之奈何”,手下的人当然高兴,这是刘邦对他们的请教,是对他们能力的一种肯定,是给予他们出谋献策,建功立业的机会,刘邦手下的谋士战将也因此十分忙活,因为刘邦的“为之奈何”确实不少,而越忙活自身的价值越能被肯定,而我想项羽手下的谋士大概都很闲,一打战,项羽披坚执锐,身先士卒,上阵杀敌,勇不可挡,他的谋士估计在营里帮他预备酒席,等着项王回来庆功,这样自身价值当然得不到体现,无法被认可,当然想跳槽了。前阵子,跟同学聊天,他说在公司开会的时候,他的正确意见总是不被采用,所以觉得很郁闷,自己的才华被埋没,于是私怨累积,在一次会议上顶撞了上司,回来后心情很不好,后来一位上司打电话给他道歉,并肯定了他的方案是正确的,这样才使他内心平复了一些,因为他得到了认可,他的价值得到了体现。


 史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