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班人

出版日期:2015-10-1
ISBN:978753607607X
作者:[阿尔巴尼亚]伊斯梅尔•卡达莱
页数:186页

内容概要

伊斯梅尔•卡达莱,生于一九三六年,阿尔巴尼亚著名作家。作品在全世界传播,以讽刺和批判见长,其中一些出版之后曾一度遭禁。他的《石头城纪事》《错宴》《谁带回了杜伦迪娜》《亡军的将领》《破碎的四月》《梦幻宫殿》等作品已译成汉语。二〇〇五年,他从加西亚•马尔克斯、君特•格拉斯、索尔•贝娄、纳吉布•马哈福兹、大江健三郎五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脱颖而出,获得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并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
译者李玉民,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翻译家。从事法国文学翻译二十余年,译著六十多种。其编选主译的《缪塞精选集》获二〇〇〇年国家图书奖;翻译作品《忒修斯》获《世界文学》杂志二〇〇〇年度“思源”翻译奖二等奖,《上学的烦恼》获二〇一〇年第二届傅雷翻译出版奖。

书籍目录

记忆,阅读,另一种目光(总序) 高兴
小说中的精彩历史(中译本前言) 李玉民
第一章 自杀的十二月
第二章 尸体剖检
第三章 温馨的回忆
第四章 失势
第五章 导师
第六章 建筑师
第七章 接班人

作者简介

十二月三十一日的晚上,阿尔巴尼亚指定的接班人在新居离奇死亡。是自杀还是谋杀?一时间,引起人们沸沸扬扬的讨论。一个又一个嫌疑人进入了警方的视线,而一个又一个迷局也随之出现……嫌疑人包括负责修葺接班人住宅的建筑师,接班人的政敌、家人,拥有最高权力的导师,甚至接班人自己,哪一种可能性都很难排除,小说充满悬念,真相扑朔迷离。
《接班人》作为卡达莱最近的一部作品,艺术手法成熟,一如既往地运用了隐喻、寓言手法,以独特的视角大量历史的节点,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形象而全面的剖析,使人物形象富有浓烈的历史印迹,整部作品神秘而厚重,具有历史反思的特色。


 接班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和米兰·昆德拉和卡尔维诺很相像,卡达莱成名于其母国,在其风格明晰且备受好评的第一创作期后,移民法国,创作“非传统文本”。带有“辱国”嫌疑的政治叛逃,预示了卡达莱的命运转机。早期的卡达莱道地是“山鹰之国”的御用文人:“歌仿佛枪口吐出的红玫瑰”“太阳在远方的道路上降落的阳光/群山为何而沉思默想?”“宁静原是假象/群山守候首领率其奔赴远方/阿尔巴尼亚期盼着/期盼共产党降临在大地上”。彼时,红色霍查领导下,山河赤诚;革命雄风鼓荡,于人民的凄寒而言,莫不是化雨春风。所以,赤血得露骨,快意得蛮荒。然而,卡达莱之流终不似同时期的中国作家,与界外有着如似疏隔如似妒恨的敌意。反差自现,我们的文化火种昏黯了,熄灭了,“他者”方是假借薪油与窠臼,劲烈地然着。回到小说巨子卡达莱,其贴近口书的故事形式,其融东欧的“谑诨”和法式“深微”于一体的故事形态,其政治寓意中的历史纵深和深切隐微,分明是一独帜。十二月十三日,接班人唤来暗夜,将其尸首送至次日凌晨。真相呢?他杀还是自杀?说到底,谋杀是“他”向“我”施加的手段。凶手是谁又是否被找到,属于谋杀的冗余的外在的问题。谋杀一旦成立,死亡便将成为黑洞,统御、谋权、骚动、噤声、反序、罪恶,将在其中任意滋生。在语言学上,是否恰恰是“接班人”而非“接班人之死”才构成它的核心呢?接班人:被选定的领袖;国家的第二客体;游离在神圣权威和虚无权威之间;敌与我、内与外的平衡点;政治激流的聚合体;真理布道士和死神卫士。可悲的是:最高权威(导师)不再被其政治体系中的某一个人所换置,他成为永恒的主宰,一个不再因其失明而被夺权的无上领袖。舆论剔除了真理意志,开明的社会主义可耻地演化为极权,爱情走向异端并被屠杀,“秘密”削去了言说的权力,艺术变成魔鬼,历史支离破碎,一望荒芜。聚焦、演进、更迭、倒叙、旁白、失焦。螺旋上升的故事,荡入幽深。人物的灵魂时升时坠,傅上枷锁,受地狱般的拷问。情节肢解,意义如同空山中的叩响。在废墟的构体上,灰雾如亡音不退,所有呈现和发生都是死亡的呈现和发生,万般走向或变成死亡。
  •     “2005年,伊斯梅尔•卡达莱从加西亚•马尔克斯、君特•格拉斯、索尔•贝娄、纳吉布•马哈福兹、大江健三郎等五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脱颖而出,获得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这让我们对这位来自阿尔巴尼亚这个文学小国的作家新生好奇,真的,他比他们都写得好吗?在读过几部卡达莱的小说(我读了《错宴》《谁带回了杜伦迪娜》《亡军的将领》《破碎的四月》《梦宫》《三孔桥》以及这部《接班人》),我想我们需要调整这一“先入之见”。得实实在在地说,卡达莱小说创作远在这五位作家之下。他是一位好的小说家,但称不上“伟大”。我们想问,是谁带回了伊斯梅尔•卡达莱?让他获得了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得主这一头衔。这一奖项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证明了卡达莱在小说创作中获得的成就,但同时也暴露出当今世界的评奖机制被政治所绑架。这些评委的考量也许是:一方面,既然五位诺奖得主已经获得了这份至高无上的殊荣,也就没有必要再添个"蛇尾"了;另一方面,这位新获奖者将能引发的话题远在那五位诺奖得主之上(他们已经不再是新闻了)。伊斯梅尔•卡达莱,这位来自阿尔巴尼亚这个曾经是集权国家的小说家,后来流亡至法国并用法语创作的经历与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有诸多相似之处。两人在创作上也反映出不少的相似:对集权政体都进行了深入批判。(当然,写作方式因为个人风格迥异。)这样一位曾经遭禁、来自文学小说同时也是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小说家,因而具有的十足的话题性。与白俄罗斯的散文女作家斯维拉娜·亚历塞维在20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件一样,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现今文学评选机构背后的政治考量。当然,我们还可以更加大胆地做更进一步的推测:让卡达莱获得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而不是其他人),作为评委的他们对于能为世界文学发掘出一位多少有些陌生的小说家而感到更多的殊荣,会对自己能为历史反思作出更多贡献感到更多的荣幸。我们需要记住一点:任何评选都不会都十足的公正,难免为各种外界因素所绑架。在获得此奖之后,卡达莱表示,得奖令他“深感荣幸”(他还能说什么别的呢)。“我是个来自巴尔干边缘地带的作家,长期以来,此地都因人类恶行而污名在外———武装冲突、内战、种族清洗,凡此种种。”他还说,“我的祖国阿尔巴尼亚也属于这一地区。我强烈希望,欧洲和世界对此地的认识,能从此焕然一新,也能关注(此地的)别种新闻,以及艺术、文学和文明领域的其他成就。” 我并不想对这一段话做过多的引申(实则很可以引申),但有一些事实确实存在。某些小国的小说家为了能进入世界文学的流通中,有一种为“世界公民”创作的倾向。为了得到国际的认可(而不只是自己的人民),他们会过度兜售自己民族的惨痛历史以供西方人民消费。在此,我想不必指名道姓。值得重审的是:这一情况确实存在,而且这些作家已经与西方世界的评选机制相互“勾结”,组装为“造星”机器。回过头来,想讲讲这部发表在2002年的新作《接班人》。就阅读体验来说,其冗余的行文、直白的指涉已经与卡达莱在创作高峰期的一系列作品中展示的诗意与叙述融合有着天壤之别。我们不只怀疑这是小说家在晚年创作能力衰退的证明,同时也多少显示出卡达莱的真实水平。而顶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得主的名声,明眼人多少能看出这些评奖机制背后的政治意图。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今年最后一本
  •     诶,真喜欢卡达莱的叙述。
  •     多角度视觉,让每个人物都充当主角,来阐述这个死亡事件。好像看懂了,又好像还是没明白。
  •     冗杂
  •     每个人在自行其是的告白。仿佛真相,又仿佛无可奉告。161127。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