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户到平成》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 从江户到平成章节试读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5
ISBN:9787508606125
作者:(日)大野健一
页数:2031页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137页 - 第十章 战后复兴

6 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政策
……
为了使日本将来无力再进行军需生产,美国曾试图扼杀日本经济的活力,为此,它不允许日本重振重工业。
……
美国认为,资本的垄断,工人受压迫,地主对佃农的剥削等非民主行为纵容了军国主义势力的抬头,以下三个政策被认为是占领时期的民主化进程中最重要的政策
解散财阀
劳动3法
土地改革以冷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的1947年为分水岭,美国的对日占领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以前的使日本非军事化以及民主化的政策相比,美国开始更多地考虑将日本强化为资本主义阵营的同盟国及反共的基地。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57页

贸易收支短期内会出现盈余或赤字,但平均起来看,并不会产生很大的不平衡,这种变动是自然的,周期性的。
The time this takes is likely to be generations not years.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18页 - 第二章 江户时代:工业化条件的准备

本书所讲的日本经济发展史是从江户时代开始的。这是因为明治之后的工业化、近代化所需要的条件都是在这个时代中通过社会内部的变化来准备成熟的。那么,具体有哪些条件呢?首先我们在此简单列举一下:
(1)政治上的统一与稳定
(2)农业在耕作面积与生产率两方面的发展
(3)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与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
(4)商业和金融的发展及伴随而来的富商阶层的产生
(5)手工业的发展
(6)地方政府的产业振兴政策
(7)教育的普及
以上这些条件是许多研究人员普遍引用的江户时代特征。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105页 - 第八章 1927年的银行危机

事态发展至此,就连日本银行也最终拒绝了无条件地救助台湾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日本银行第一次表现出了对政府的独立性,拒绝扮演“最后贷款人”的角色。而政府为了满足日本银行的要求,呃不得不加紧准备紧急敕令。
敕令必须经枢密院承认并得到天皇的签字后才开始生效。但是……枢密院却出人意外地否决了这个敕令案。原因是,枢密院的委员对政府不动用军事手段反而保护中国权益的“软弱外交”(币原外交)非常不满。敕令被否决后,日本银行就停止了对台湾银行的救助。就这样,台湾银行于1927年4月18日被迫停业。也就在同一天,作为关西大银行之一的,与棉纺织工业关系很深的近江银行也停业了……波及全国范围的大规模银行挤兑风潮。这就是在1927年发生的第三次也是最大的一次金融恐慌。4月22日,政府在命令所有银行“自发性停业”两天的同时,还根据敕令公布了此后长达三周的延缓支付令。这个措施规定:除允许提取极少量的生活费用存款外,暂停履行所有的债务责任。这一做法无疑在挤兑风潮中保护了银行。在此期间,各个银行筹措了大量纸币展示给存款人看,努力消除人们心中的不安情绪当延缓支付令到期、银行重新开业之时,恐慌再也没有发生,局势又恢复了平静。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64页 - 第五章 明治(3):主要产业的发展过程

大阪纺织从一开始就取得了惊人的业绩。尽管1883年式正处于松方紧缩财政最严格的时期(见第4章),但它依然从第一年度就开始有盈利。大阪纺织提供给我们的经验是: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包括设备规模、工厂布局、作业方式等在内的广义上的技术选择。更为重要的是,强有力的发起人(涩泽)与具备实践知识的技术人员(山边)的合作。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93页

日元于1917年开始转为浮动汇率
这是一个经济学家,货币银行学家持续争论的话题。浮动汇率,自由浮动汇率及有限区间内窄幅的浮动汇率。在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下,美元的超发,意味着剩下持有大量美元债券的"债主“的买单。而不持有美元,或者叫货币的分散持有,持什么呢?欧元?英镑?黄金?那些不得不持有的部分呢?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114页 - 第九章 20世纪30年代与战争经济

2 社会的衰败与法西斯化
第一,宏观经济状况的下降主要不是表现为生产规模的缩小,而是产品价格的暴跌。
第二,从1931年左右开始,农村的衰败状况越来越严重。……农村地区的这种悲惨状况激起了各界对政府和财界的强烈反感与谴责。
第三,在政府的主导下,推进了大型联合企业与生产设备的合理化建设。
第四,政治化了的军部与右翼势力试图建立独裁政权,即法西斯势力开始抬头。在批判经济惨状与政党腐败中,政友会与民政党两大政党收到了强烈的谴责。一般的国民虽然不喜欢军国主义,但是在已经厌烦了政党政治的人中,也出现了不少对法西斯势力开始倡导的改革运动抱有同感的人。民政党滨口内阁中的经商大藏大臣对同伙紧缩政策和恢复金本位制的信念十分执著。虽然这些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萧条,但是井上从未改变过自己的政策,也从未后悔过。在政治上一贯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民政党却因为扩大了萧条这一经济上的失策,讽刺性的创造出了使军部和右翼势力借以抬头的糟糕透顶的社会环境。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71页

应该怎样做,才能使一个时代人才辈出呢?
乱世?诸如民国时期?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46页 - 第四章 明治(2):国外技术的本土化

明治时代的工业化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民营实体的强大活力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106页 - 第八章 1927年的银行危机

1927年的金融恐慌基本上表现为银行挤兑问题。他对于宏观经济所产生的影响虽然是负面的,但并没有招致毁灭性的生产崩溃。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最糟糕的是在几年后由其他原因所引发的事态。
1927年的银行危机的最大成果是银行的集中。……这样一来,全国商业银行的数目从1919年的约2000家锐减为1932年的625家。人们的存款开始逐渐向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第一这五大银行集中,而与地方关系密切的中小银行的数目的减少也使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随之减少。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100页

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经济就开始持续地面对设备过剩和不良债权的问题。这就是前面救市政策带来的弊端。也一样是现在的我国经济所面临的困境。长痛不如短痛。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91页 - 第七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20世纪20年代:出口热潮与经济萧条

到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已经可以制造大部分的机器设备。这与明治时期的状况大不相同
重工业与化工业在一战期间能够取得飞跃性发展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如上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高潮期间,在欧洲产品进口中断这一人为的保护之下,这些产业开始发展起来。
第二,政府提供政策性支持……扶植重工业与化工业的关税保护成为可能。此外,政府为了让各产业之间避免过度竞争与设备过剩而鼓励卡特尔。可见在30年代,在战后泡沫破灭后,日本政府注意到了设备过剩的问题。第三,随着水力发电的发展,逐步实现了电气化。……一旦水坝、发电厂、输电网全部建成后,其追加成本几近为零,因此,对于电力公司来说,差别价格制在提高设备运转率和增加企业收入方面发挥了作用。这也大大刺激了硫酸铵、精铝等大量使用电力的工业的发展
第四,通过外资企业吸收国外技术。……
第五,行业间横向联系开始加强。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35页

(派遣团)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这是为什么?我国近代也因为不平等条约的缔结而产生过官费留学的使团,这些使团的历史,为什么没有相关专门的教研来调查?
到底在近代化的过程中,西方文明对于东方的态度是怎样的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75页 - 第六章 明治(4):财政和金融

赢得了这场日本海大海战的巨大胜利后,日本政府即委托相互早有接触的美国政府居间调停讲和,因为战争如果再持续下去的话,国家财政就会陷入危机。能够取得对白人国家俄国的这一胜利被视为是日本终于成为能够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一级强国的证据。日本人的自尊心也因此开始膨胀起来。对于俄国拒绝支付战争赔款的行为,日本国民和媒体表示了极大的愤怒,其中叫嚣着“反对屈辱的讲和,继续战争!”的一部分民众变成了暴徒(即1905年日比谷火攻事件)。而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则因为在国家破产之前能够作为战胜方来结束战争而大大地舒了一口气。
此战为日俄战争
与谢野晶子
叹身处旅顺包围军中之弟
你呀!不要死!
圣上自己不出征,却叫别人的孩子去流血,去为野蛮杀人而送命,还要说这种死光荣!
人都说圣上慈悲为怀,可这件事又怎能叫人想得开通?
《阿信》中阿信童年遇到的青年逃兵,也念过这首诗。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40页 - 第三章 明治(1):新政府的政策目标

明治外交的另一个特点是对外实行扩张主义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36页 - 第三章 明治(1):新政府的政策目标

尚未成熟的明治政府所实施的经济政策也许是未经整合的、不稳定的,有时会给企业经营带来负面影响。但重要的一点是,明治政府抱有非常坚定地信念要扶植国内企业、驱逐外国企业,为此,对民营企业进行了大力扶持。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84页 - 第六章 明治(4):财政和金融

就这样,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之间,日本的外交走到了一个重大的岔路口。也就是说,日本需要做出一个选择:是重新建立与欧美及东亚各国的友好关系,还是对全世界的谴责置之不理而继续一意孤行。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39页 - 第三章 明治(1):新政府的政策目标

大久保身为政府高官所特有的现实主义和福泽作为启蒙思想家所特有的理想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两种意见的对立是后起国家的发展战略中——特别是在经济发展与民主化孰先孰后的顺序选择中的根本问题,直到今天也绝不能说是一个过时了的争论点。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124页 - 第九章 20世纪30年代与战争经济

专栏 日本式经济体系的起源
据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所具有的许多特征都起源于1937~945年的战争时期。
……
这些战时的经济体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很大一部分幸免于解体,得以存留下来。它们在日后日本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20世纪50~60年代均较好地发挥了各自的作用。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95页 - 第七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20世纪20年代:出口热潮与经济萧条

币原坚信,对于日本外交来说,与美国建立友好关系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币原还认为,赢得了一级强国的地位并成为五大国成员之一的日本不应该只追求本国的利益,还同时肩负着为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做出贡献的义务。而在对华政策方面,他的意见是日本应该通过非军事手段(外交谈判)来保护自己在中国大陆的经济利益。币原外交的对华政策,即不得进行军事介入的方针被军部和右翼势力贴上了“软弱外交”的标签,遭到了猛烈的攻击。在此我想指出的一点是,当时的很多媒体都认同了指责币原对中国过于软弱的观点。至少是在涉及到币原外交时,无法说军国主义政府对和平言论有所压制,反而倒是具有攻击性的“舆论”,将正在探索国际协调之路的币原一步步逼入了困境。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113页 - 第九章 20世纪30年代与战争经济

1 昭和经济恐慌的到来
井上大藏大臣的想法与此不同。他认为,日本正需要经济萧条。在20世纪20年代,不盈利企业与不良银行之所以躲过合并或倒闭而侥幸存留下来,完完全全是因为政府和日本银行对它们的出手相助。然而必须要在一定的时候除去这些不良企业与不良银行。其方法只能是选择与痛苦相伴的经济萧条。
……
这种对井上的谴责一直延续至今。而井上直到1932年被暗杀时为止,从未撤回过自己的主张。后来的高桥是清大藏大臣也是被暗杀的。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82页 - 第六章 明治(4):财政和金融

直到进入19世纪90年代为止,日本还从来没有向外国贷过款。这种状况以日清战争(1894-1895)为契机而开始改变。从清政府那里拿到的战争赔款使固定汇率及金本位制的采用成为可能,日本也因此而具备了发行外债的绝好条件,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也在寻求政策得以继续实行下去的补充财源。
……
日俄战争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日本又先后七次发行外债,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用外债偿还内债的方法,为国内产业放款。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27页 - 第二章 江户时代:工业化条件的准备

7 教育
江户时代时教育的广泛普及是日本后来得以快速实现工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时的教育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从公立学问所(即学校)进行的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研究到民间的孩童习字等。而且不仅仅局限在江户、大坂、京都等大城市,在全国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普及。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101页 - 第八章 1927年的银行危机

1 机构银行的问题
所谓的“机构银行”是指仅向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进行融资为目的而开办的银行。这类银行从属于接受融资的母公司,不具备独立经营权。因此,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比如
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
信息公开不充分
融资对象过于集中,没有分散投资对象。
欠缺风险管理、项目评估等能力。
经济萧条的时期一开始,机构银行的不良债权就如滚雪球般越积越多。……如前所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萧条时期,政府与日本银行并没有令已经弱不禁风的银行和企业退出,而是选择了用紧急融资的方式进行救助。这样,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经济就开始持续地面对设备过剩和不良债权问题。2 关东大地震与震灾票据问题
关东大地震发生后,日本银行马上向关东地区的银行实施了特别融资。此次融资是以震灾票据的再贴现形式进行的。其目的是要避免受灾地区的商业信用发生危机。
……
有了这种票据再贴现的方式,即使因地震受灾而无力马上偿还债务的企业不断出现,也不至于令整个金融体系整体瘫痪。
……日本银行在紧急事态中,对受灾地区开出的商业票据都没有进行审查就予以再贴现,所以,很多与地震毫无关系的、从震前很早就开始因债权得不到偿还而陷入困境的企业和银行也都满心欢喜地将自己的不良债权拿到日本银行进行处理。也就是说,他们滥用了这个制度,将自己的不良债权推给日本银行,换回来的却是大笔的现金平时对企业状况缺乏审查,在极端时刻就会出现这样的事情。直到地震发生的两年以后,结算完毕的震灾票据也不超过一半。剩余的大部分都是与关东大地震没有任何关系的堆积成山的不良债权。
在到1926年年末为止尚未结算的震灾票据中,铃木商店和台湾银行间的不良债权占48.4%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121页 - 第九章 20世纪30年代与战争经济

……
战争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泥沼状态
……
在日本,以前就有过主张实行计划经济的呼声,可一直到1936年为止,日本的经济基本上是遵循着市场经济的原理在运转的。而日中战争爆发以后,日本以结束战争为目的,对经济体制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接连不断地出台了一系列对国民、企业和资源进行管理和动员的措施。虽然大部分企业还保持着私有性质,但它们被置于国家的严格控制之下,并被要求为战争作出贡献。
1937年 企画院
1938年 企画院发布物资动员计划。这是日本最早的经济计划。公布国家总动员法。
1940年,新体制运动……原有的各政党被解散
1943年,制定军需会社法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74页

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清军虽然装备是最新式的,但指挥能力和作战水平却很差。日本则凭借着新锐舰队和上乘的战术击败了中国因循守旧的作战方式。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53页 - 第四章 明治(2):国外技术的本土化

日本被称为“制造之国”。包括英国在内的大多数欧洲国家都有一种风潮,那就是与坐在干净漂亮的办公室里工作的律师或者会计师相比,工厂中浑身油泥的工程师这一工作并不被看做是高级职业。而在日本却截然不同,大学毕业生们会非常乐于从事机器的安装、调试或维修工作。对于他们来说,和机器操作人员一起工作并不是件令人反感的事情。这一点到了明治时代也没有改变,……。不过,这个传统在当今的日本似乎正在逐渐消失。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91页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提一下政府针对经济萧条时期的到来究竟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是去救济那些持有不良债权,面临困境的企业和银行呢,还是忍一时之痛,下定决定让没有效率的企业和银行退出而去掉包袱呢。必须在这两种政策中做出选择。此时,政府选择了第一条道路。特别是日本银行为了缓和倒闭与失业的状况,针对已经薄弱的企业和银行实施了紧急融资政策。这个政策虽然在短期内减轻了痛苦,但却使日本经济长期怀抱着一颗定时炸弹。这颗炸弹终于在若干年后发生了大爆炸。
对比几年之前的四万亿政策。真正的受益人是谁呢。是尾大不掉的传统垄断性行业,国有行业。而真正能够带动经济活力的地方中小企业,却差点因为银根紧缩而失去发展的动力。对于银行(放债人)来说,肯定是越大的企业,越大的项目,即便收益率不高,也有优先权,因为意味着更小的风险,更稳固的可持续的收入。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因为托拉斯机构的存在,市场资源无法有效得到再分配,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再利用;而另一方面,也因为政府政策的长期不支持,无法得到资源的有效性支持。在任何时候,维持中小型企业遇到的困难,都是远远大过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119页 - 第九章 20世纪30年代与战争经济

4 政治恐怖活动与侵略中国
1931~1937年间,军部对政治的介入态度逐渐强硬起来。特别在1931~1932年和1936~1937年这两个时期中,国内外的各种危机相对比较集中,发生了一系列包括对外侵略和国内恐怖活动在内的惨案。而每当这类事件发生后,政党政治的基础就会遭到侵蚀。……
(二二六事件)以此为分界线,军部对政党政治的功绩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了军部的独裁。
经过这一系列的事件,政友会为了攻击对手民政党,继续与陆军皇道派的合作和排斥“天皇机关说”等机会主义活动。军部的目的是要清除政党政治。……而另一方面,民政党坚决不向军部妥协,始终采取对抗的态度。尽管如此,在国民的眼中,无论是政友会还是民政党都是非常堕落和腐败的。……民众和无产阶级政党逐渐地、有条件地与军部产生了共鸣。虽然多数人都反对军部所崇尚的侵略战争,但是对于军部的目标——反对资本主义的社会改革还是赞同的。事态的突变就是发生在卢沟桥事变之后。全面战争开始后,之前所开拓的民主主义道路即被阻断,所有的一切都被染上了战争的色彩。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132页 - 第10章 战后复兴

《重整日本经济的基本问题》……基本观点可归纳如下。
日本的经济政策构想应立足于对不断变换中的世界形势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
应制定并实施综合性的、具体的经济复兴战略,其内容应该能够对工业化、技术革新及贸易结构的改变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应该对各重要产业分别进行详细的分析,制定以振兴产业为目的的现实而具体的政策。今天,亚洲各国的兴起使日本失去了在纺织业、农业等领域中相对领先的地位,因此,今后的目标是应将熟练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作为立国之本。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15页 - 第一章 后起之国的现代化

他首先强调的是,非西方国家的近代化并非就是一成不变地区走西方过去曾经走过的道路。
非西方国家实现近代化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可以将他的论点总结概括如下:欧洲的近代化是经过政治、社会的内部变革后才有了工业革命,而后起之国是不能照搬这个顺序的。对于非西欧诸国来说,实现经济的近代化并非难事,而实现政治的近代化则绝非易事,要实现社会、文化的近代化就更是难上加难。这是因为与技术模仿或工业生产相比,要改变支配人们生活并且已经根深蒂固的结构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后起之国的近代化进程中,必然会产生经济领域先行而其他领域滞后的“跛行症”。但是因为经济与非经济辅助系统又相互依存,所以上述对立的矛盾充斥于整个社会中,使一国的近代化变得扭曲。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40页

伊藤参照罗斯勒(Roesler)等外国顾问的意见,起草了以君权主义为基础的德国式宪法。
在想,中华民国的宪法是否也是参照了德国式宪法,虽然废除了清帝,但是却仍旧提供经费给彼时尚在宫中的皇帝。同时,跟现代中国一样的困境就是,废,容易,但是立呢,立什么呢,怎么立呢,立得起来吗?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39页

大久保身为政府高官所特有的现实主义和福泽作为启蒙思想家所特有的理想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
先有先进的制度,才能产生先进的政府机构,行政运转模式;还是需要随同现实而随之更改看似先进的政治构架?西方制的民主,在西方很好的运营,不代表“进口”之后还能很好的运营,那是因为社会基础的不同,国民教育的水准不同,文化的传承不同。需要批判地吸收。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90页 - 第七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20世纪20年代:出口热潮与经济萧条

大战泡沫经济一旦崩溃,马上就将一直隐藏在不可能持久的狂热中的日本经济的缺点——缺乏竞争力和设备过剩——暴露无遗。
……
尽管萧条经常发生,经济还是在短期内打下了基础,并逐渐恢复起来。当时的物价极具弹性。再次出现的贸易逆差也由于将大战时期积攒的黄金储备一点一点地投放而被抹平。也就是说,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经济既不是晴空万里也不是瓢泼大雨,而是像乌云密布的阴雨天气。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提一下政府针对经济萧条时期的到来究竟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是去救急那些持有不良债权、面临困境的企业和银行呢?还是忍一时之痛下决心让没有效率的企业和银行退出而去掉包袱呢?……此时政府选择了第一条路。特别是日本银行为了缓和倒闭与失业的状况,针对已经虚弱的企业和银行实施了紧急融资政策。这个政策虽然在短期内减轻了痛苦,但却使日本经济长期怀抱着一颗定时炸弹。这颗炸弹终于在若干年后发生了大爆炸。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6页 - 总序

因为在中国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还面临着诸多挑战:资源约束和环境制约;腐败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糟糕的金融服务体系;远远不足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为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所必须面对的来自教育、环境、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冲突。环境污染背后的实质是社会成本和价值的重新分配问题。因为要从社会系统的角度考虑环境监督。
整个的总序,呈现的是一种学者的谦虚,审慎,完全不同于一般媒体人,作家呈现的要么浮夸,吹嘘,要么掉书袋,学识大积累,不看引用的那些内容好像就书看不下去的晦涩。看完才知,啊,不愧是青木昌彦与吴敬琏啊。
总序写成于06.4.10 时隔整整八年再看到,丝毫没有落伍,或者不贴切的描述。这就是学识对于未来时的预见能力。腐败,资源制约,金融服务,自主创新,医疗卫生,冲突,句句切中要害。看来,社会,真的是需要具备理科底子的文科领导啊。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118页 - 第九章 20世纪30年代与战争经济

井上与高桥都是在担任了日本银行总裁后成为大藏大臣的,但是两个人的性格和经理却大不相同,甚至可以说是对比鲜明。身材高挑的井上是毕业于东京大学的精英人物,而外号“不倒翁”的胖胖的高桥甚至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属于年轻时饱尝劳苦,莽莽撞撞的平民式人物。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11页 - 第一章 后起之国的现代化

最近,一种更具权威性的说法是,不应把江户时代看作是一个停滞不前的黑暗时代,而是一个在社会安定的基础上充满活力地进行发展的时代。贯彻对外孤立政策的闭关锁国时代从1639年开始到1854年结束,共经历了两个多世纪。期间农业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商品作物及国内贸易有了飞跃性进步,日本独特的文化也绽开了花朵。也就是说,日本已经具备了工业化的条件。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4页 - 第一章 后起之国的现代化

日本社会恰似洋葱一般有多层构造,新旧要素在其中灵活机动地共生,且根据情况展现出不同的性格。与此相比,中国社会的情形就迥然不同。一位中国社会科学学者描述说,中国仿佛一个坚硬的石球,为了更换它就不得不将这个旧球炸掉然后再用其他颜色的球来代替(这被称为“革命”)。将相互间容易引起矛盾的众多要素根据最终目的非常冷静且恰当地取用,擅长这种绝技是日本人的有代表性的性格之一,并不是在所有的国家都能够找到的。说得好听些就是有灵活性、有包容力、实用主义,相反也可以被批评为缺乏原则、没有节操、具有杂种性。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116页 - 第九章 20世纪30年代与战争经济

犬养内阁的高桥是清大藏大臣将井上的政策全部推翻了。就任的第一天,高桥就放弃了金本位制和固定汇率,已经过渡为浮动汇率的日元随即狂跌。同时,他还通过发行国债的方法来进行财政扩张。为了填补财政赤字而发行国债一事由日本银行承办,这被称为财政赤字的货币回笼。
……
日本的经济从1932年开始出现了好转的征兆,而且直到1936年为止都持续呈现出繁荣的大好局面。在发达工业国家中,日本是最早摆脱20世纪30年代世界大恐慌阴影的国家。……但是,汇率的降低有可能被视为“致近邻于贫困的政策”而遭到非难。
……
因为有了使日本从经济萧条中摆脱出来的功绩,高桥是清被称为日本的凯恩斯。
到了1934年,日本经济已经坚实地步入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轨道。为了避免财政亏空,高桥大藏大臣开始修正路线,消减开支。可以说这也是个正确的判断。但是,陆海空不顾财政危机不断要求大幅度地增加扩充军备的预算。高桥对此采取对抗态度,但是他在1936年2月26日发生的武装政变未遂事件中遭到了暗杀。
在98年危机时,日元也贬值了。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51页

西方技术的引进及其本土化:聘用外国人;培养日本技师;仿制生产,许可证生产及签订技术协作合同。
人家明治维新时候做的事情,我们要等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开始动作,而且还不彻底,还留存各种污点。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93页 - 第七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20世纪20年代:出口热潮与经济萧条

汇率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先进国家曾多次努力试图复活战前的国际金本位制,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贸易保护主义的色彩渐强。与外向型的黄金可兑换性相比,各国政府此时已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了国内宏观经济的运营商,首当其冲的就是失业问题。其结果是形成了一种几乎不可能进行有意义的国际金融协调的局面。汇率的不稳定对于已受萧条所困的日本经济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95页

日本移民,由于他们过于勤奋,且不去尝试融入当地文化,一般的美国人开始排斥他们(这点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国移民的情况类似)恐怕现在的中国移民受到排斥不是因为过度勤奋,而是因为过度消费,投机炒房。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76页 - 第六章 明治(4):财政和金融

军事开支因战争而急剧增大,……。在支出负担过重已成事实的形势下,关于财政政策的争论也就基本上被画上了休止符。也就是说,扩张性财政政策成了既定方针。
每场战争结束后,非但没有使财政金融进所,反而有继续扩大财政支出的趋势。而政府一旦扩大支出,就绝不会再缩回到原来的规模,而是会不可逆转地继续扩大。77页由于继续推行积极政策,国际收支中出现了赤字,日本央行逐渐耗尽了黄金储备,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日本面对的是愈发恶化了的宏观经济危机。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123页 - 第九章 20世纪30年代与战争经济

在战时计划中,外汇储备及燃料(包括燃料的海上运输能力)是两个决定性因素。直到1940年都未能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受到这两个因素的制约下维持最大限度的均需生产。而到了1940年后,由于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已中断,所以问题的焦点又变成了如何将自然资源从殖民地或占领区运送到日本本土这样的问题。
日本认为,仅靠从日元圈获取资源来完成战争是远远不够的。1941年7月,……开始了对东南亚的侵略。愤怒的美国对日本进行了停止石油出口和资产冻结的制裁。……此时,虽然日本也在摸索通过外交谈判来和平解决的途径,但已经基本上做出了对美开战的决定,想趁着还有一些资源储备时尽快答应这一仗。军部并没有制定出对美作战的明确的战略方针,更没有取胜的把握。他们只看到了纳粹德国在欧洲战线上连续取得的辉煌成果,他们坚信美国的资本主义和个人主义已经落后于时代,日本、德国和苏联的集体主义才是开拓新时代的理想体制。暂且不谈导致日本战败的政治和外交原因,仅从经济方面分析的话,原因就是缺乏燃料和原材料,以及由此引发的战时经济的崩溃。日本在战争中几乎丧失了所有的船舶,因此根本无法从殖民地和占领区向本土运输物资。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47页

1882年筹建日本银行为中央银行。
金融体系,作为一个国家流通性资源的命脉,如果没有健全的金融体系,也就相当于现代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再分配渠道,大打折扣。问题是,对照我们现在的银行,躺在国营摇篮下,是否应该参照年初,政府允许银行本身经营不利而造成的破产,不再为银行的损失进行买单与担保。只有这样,跟风险正相关的保险行业,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成熟与完善?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25页 - 第二章 江户时代:工业化条件的准备

之前曾经提过,江户的税制依赖于全国统一的米市的存在,而且经济作物、手工业产品的增产刺激了全国的商业活动。富商和放高利贷者云集的大坂成为日本经济的中心,而江户则作为政治中心和消费城市逐渐发展扩大,连接这两座城市的海路也空前繁荣起来。到了幕府末期,许多藩和地方都市都达到了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起结果是,即使没有大坂商人的中介活动,各地方市场的直接交易活动依然活跃。日本经济的中心也从大坂、京都等西日本城市逐渐向以江户为中心的东日本转移,而且形成了不仅有大米,还几乎包括所有商品的全国性统一市场。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46页

明治时期的工业化具有以下三个特征:旺盛的民间活力及相应的政策支持;在棉纺工业中,实现了进口替代;近代企业和传统企业的平行发展。一体化的国内市场,运输和流通系统,商人的传统和精神,全国性的教育普及及各藩扶植产业的经验等。
按照现在的观点来看,这些特征都是非常了不起的特点。光是进口替代这一点,就能够有效地证明,日本本国的市场,具备怎样的应对能力,适应能力。传统企业与现代企业居然能够平行发展(喜乐京都里面那些动辄百年的老店)也由此可知,与制造业发达的德国相比,自明治时代就开始积累的制造业的日本,也一样具备高度的竞争力与竞争优势。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128页 - 第十章 战后复兴

1 战争的受害情况
美国进行了事后调查(战略轰炸调查团),认为以下两点是使日本屈服的主要原因
海上封锁……以石油为主的进口燃料及原材料的供给被掐断,工业生产不得不停止。这是使日本战时经济崩溃的最主要的原因。
战略轰炸……尽管这些轰炸对日本人的斗志与心理产生了影响,但并没有像美国所期待的那样降低日本的生产能力。2 物资匮乏与通货膨胀
计划经济在战败后也仍继续坚持下来,直到1949年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67页 - 第五章 明治(3):主要产业的发展过程

日本的经营者和技术人员都不是某一方面的专家,而是什么都懂一些,因此,他们辞职或改行的情况屡见不鲜。工人们的行为普遍缺乏约束,大多没有什么存款。当时的日本工人不喜欢长期的雇佣关系,他们保持行动的自由以寻求更好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是“新古典派”。这个时期的工人们尚处于一个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社会的雇佣关系完全不同的世界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雇佣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论资排辈和终身雇佣制度。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日本需要把这些如浮草般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固定在一个地方,让他们吸收和积累各自企业特有的技能。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大企业就开始想方设法努力使工人扎根一处。但是,最终作为企业整体的动向来实现的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37~1945年)。
这个叙述让我很吃惊,原来日本工人原来是这样松散的。但和杉浦日向子的《一日江户人》中对江户子的描述倒是很一致。

《从江户到平成》的笔记-第88页 - 第七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20世纪20年代:出口热潮与经济萧条

第一次世界大战至少可以在短期内给日本经济带来巨大的利益,因为全世界的需求突然一下子都开始转向日本。对欧需求转为对日需求,再加上美国经济景气,日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出口大热潮。
……
日本的制造业无论从成本还是从质量来衡量,都不具备足够的国际竞争力,它只是碰巧遇到了欧洲战争这一意料之外的事件,才借机偶然获得了国际市场,并因此提高了日本产品的价格。……事后看来,日本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中暗含着并非高效的、过剩的且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类似的,中国的产业也在同时有短暂的繁荣。
以下来自百度搜索
“1914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主要参加者英、德、法等帝国主义国家转入战时经济,放松了对远东市场的追逐。中国民族工业遂获得一个发展时机,从1914~1919年,新开设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包括矿场)共379家,资本额8580万元,平均每年开设63家,新投资1430万元。据1920年的统计,新设工厂的单位资本额在10万至 100万元之间的约占当时工厂总数的36%,而1914年则只占11%,可见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都超过了大战前19年间所达到的水平。”
“这一时期,日本加强了对华经济侵略。它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料、燃料,在上海、天津、汉口、青岛等地设立纺织厂。战前的 1913 年,日本在华纱锭为11.1万余锭,到1919年增加到32.2万余锭,增加几近2倍。在面粉业方面情况也相似。1916~1920年,日资面粉厂增设了4家,还有中日合办的5家,设厂地点自东北而扩及天津、青岛、济南等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西方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普遍地遇到了外国势力争夺市场的压力。战时发展迅速的绵纺织业这时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变化。一方面,在相当多的中、小型棉纺织厂亏累搁浅的同时,若干大的民族资本纺织集团开始形成;而在另一方面,这些民族资本纺织集团又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外国垄断资本的渗透和侵蚀,呈现了半殖民地中国工业活动中资本集中的复杂局面。”


 从江户到平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