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藏

出版社:郭齐、 舒大刚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0-12出版)
出版日期:2010-12
ISBN:9787561451250
作者: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编
页数:58928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书籍目录

国子监通志 明.邢让编撰 第一册
皇明太学志 明.郭鎜 王材编撰 第一—第二册
辟雍纪事 明.卢上铭冯士骅编纂 第三册
南廱志 明.黄 佐撰 第三—第五册
续南雍志 明.黄儒炳撰 第五—第六册
学典 清.孙承泽撰 第六—第八册
皇朝太学志 清.陆宗楷等编撰 第八—第十五册
钦定国子监志 清.梁国治等奉敕纂 第十六—第十九册
钦定国子监志 清.李宗昉等编撰 第十九—第二十四册
钦定国子监则例 清.瑞庆等总纂 第二十四—第二十五册
钦定学政全书 清.童璜总纂 第二十五—第二十八册
岳阳慎修书院志 清.锺英辑 第二十九册
石鼓书院志 明.李安仁重修 明.王大韶重校 第二十九册
国朝石鼓志 清.李扬华述 第二十九册
长沙府岳麓志 清.赵宁纂修 第二十九—第三十册
长沙岳麓书院续志 清.丁善庆纂辑 第三十—第三十一册
重修玉潭书院辑略 清.张思炯辑 第三十一册
新修宁乡县玉潭书院志 清.周在炽编撰 第三十一—第三十二册
群玉书院志 清.陈三恪辑 第三十二册
莼湖书院志略 清.徐凤喈辑 第三十二册
城南书院志 清.余正焕辑 第三十二册
箴言书院志 清.胡林翼辑 第三十二—第三十三册
郴侯书院志 清.曹维精等纂辑 第三十三册
宁乡云山书院志 清.周瑞松辑 第三十四册
渌江书院志 清.文蔚起等修纂 第三十四—第三十五册
浏东狮山书院志 清.李芸萧振声等纂修 第三十五册
浏东洞溪书院志 清.李临辑 第三十五册
石山书院汇记 清.张名钰纂修 第三十五—第三十六册
巴陵县金鹗书院志略 清.张作霖编辑 第三十六册
校经书院志略 清.张亨嘉编辑 第三十六册
崇义书院传书 清.佚名编辑 第三十六册
玉山县怀玉草堂斗山端明书院志 清.黄寿祺修 清.吴华辰任廷槐纂 第三十六册白鹿洞志 明.郑廷鹄纂修 明.陈汝简增补 第三十六—第三十七册
白鹿洞书院志 明.田管重修 明.周伟等编纂 第三十七—第三十八册
白鹿书院志 明.李应升修订 明.熊维典补撰 第三十八—第三十九册
白鹿书院志 清.廖文英重订 清.钱正振增修 第三十九册
白鹿书院志 清.毛德琦原订 清.周兆兰重修 第三十九—第四十一册
仁文书院志 明.岳元声纂 岳和声订补 第四十一册
二张先生书院录 明.张文化编 第四十一册
新淦凝秀书院志 清.朱一深撰 第四十一册
鹅湖书田志 清.王赓言 吴嵩梁编 第四十二册
信江书院志 清.锺世桢编辑 第四十二册
白鹭洲书院志 清.刘绎编 第四十三册
凤巘书院志 清.朱点易编 第四十三—第四十四册
安徽书院志 吴景贤着 第四十四册
紫阳书院志 清.施璜编辑 吴瞻泰吴瞻淇增订 第四十四—第四十五册
毓文书院志 清.洪亮吉编撰 第四十五册
泾川书院志 清.赵仁基编撰 第四十五册
泾川书院志略 清.吴鹗等编撰 第四十五册
还古书院志 清.施璜等编辑 第四十六册
东山书院志略 清.唐治编纂 第四十六册
桐乡书院志 清.佚名编 第四十七册
龙山书院志 清.刘作垣编纂 第四十七册
姚江书院志略 清.邵廷采等编 第四十七册
杭州三书院纪略 清.王同编 第四十七—第四十八册
瀛山书院志 清.方宏绶等纂 第四十八册
龙湖书院志 清.何子祥编 余丽元续编 第四十八—第四十九册
鄮山书院志 清.佚名编 第四十九册
东明书院志 清.郑遵泗等纂修 第四十九册
敷文书院志略 民国.魏颂唐编 第四十九册
诂经精舍志初稿 张崟编着 第四十九册
五峰书院志 清.程尚斐编 第四十九—第五十册
江苏书院志初稿 柳诒征着 第五十册
虞山书院志 明.张鼐等纂 第五十—第五十一册
常熟县儒学志 明.利瓦伊柱等纂修 第五十一—第五十二册
太仓州儒学志 清.俞天倬编撰 第五十二—第五十三册
东林书院志 清.严瑴编撰 高世泰续编 第五十三册
东林书院志 清.高嶐等增辑 第五十三—第五十五册
钟山书院志 清.汤椿年编纂 第五十五册
道南渊源录 清.邹鸣鹤编撰 第五十六—第五十七册
宝晋书院志 清.贵中孚辑 周樽修 汪志伊重修 赵佑宸续修 第五十七册百泉书院志 明.聂良杞编撰 第五十七册
南阳书院学规 清.李来章编撰 第五十七册
创建豫南书院考略 清.朱寿镛纂 第五十七册
嵩阳书院志 清.耿介撰 第五十八册
朱阳书院志 清.窦克勤编撰 第五十八册
勅赐紫云书院志 清.李来章 李琇璞纂 第五十九册
彝山书院志 清.史致昌辑 第五十九册
明道书院志 清.吕永辉纂 第五十九册
共学书院志 明.岳和声等纂修 第五十九—第六十册
鳌峰书院志 清.游光绎等纂集 第六十—第六十一册
鳌峰书院纪略 清.来锡蕃 章炜编纂 第六十一册
南溪书院志 清.杨毓健等纂修 第六十一册
致用堂志略 清.王凯泰编撰 第六十二册
诗山书院志 清.戴凤仪撰 第六十二册
端溪书院志 清.赵敬襄编纂 第六十二册
端溪书院志 清.黎佩兰编纂 第六十二—第六十三册
粤秀书院志 清.梁廷柟编纂 第六十三—第六十四册
学海堂志 清.林伯桐编 陈澧续编 第六十四册
应元书院志略 清.王凯泰编 第六十四册
连山书院志 清.李来章编纂 第六十四册
弘道书院志 明.来时熙缉录 第六十四册
潼川书院志 清.李元春着 第六十四册
华原书院志 清.李元春着 第六十四册
陕甘味经书院志 清.刘光蕡辑 第六十五册
河北省书院志初稿 民国.王兰荫编撰 第六十五册
文蔚书院纪略 清.靳荣藩辑 第六十五册
枣强敬义书院志 清.方宗诚纂辑 第六十五册
潜溪书院志略 清.朱云焕辑 第六十五—第六十六册
锦江书院纪略 清.李承熙编 第六十六册
四川省城尊经书院记 清.张之洞撰 第六十六册
四川书院史 胡昭曦着 第六十六—第六十七册
山东省书院志初稿 民国.王兰荫编 第六十七册
士乡书院志 清.尹继美辑 第六十七册
问津书院志 清.王会厘续修 第六十七册
紫阳书院志略 清.董桂敷编 第六十八册
东坡书院志略 清.崔书黼辑 第六十八册
学校史志书名笔画索引 第六十八册
学校史志作者笔画索引 第六十八册

编辑推荐

《儒藏•史部•学校史志(套装共18册)(繁体竖排版)》类例明晰,著录有序,重点突出,源流清楚。

作者简介

中國素有重教尊師傳統,《禮記·王制》載:“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夏后氏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周人養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虞庠,虞庠在國之西郊。”这些“庠”、“序”、“學”、“膠”,都是古代的學校。可見自虞舜至於三代,學校便已伴隨養老制度產生了。周人總結前代經驗,教育制度最爲明備,從天子到諸侯,從政府到大夫之家、鄉間閭里,皆有教育,均设學校。《禮記·學記》說:“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遂)有序,國有學。”“塾”、“庠”、“序”、“學”,就是周代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學校名稱。古者“學在官府”,中央之學必待天子命名而後成,其名稱又有辟雍、成均、上庠、東序、瞽宗之別,大學、小學之異。《王制》曰:“天子命之教然後爲學……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陸佃也說:“辟雍居中,其南爲成均,北爲上庠,東爲東序,西爲瞽宗。”(《玉海)卷一一一引)士大夫年老致仕,歸教於塾學;貴胄世子,則七歲入小學,教以人倫;十有五歲入大學,師儒“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從而實現其“先知知後知、先覺覺後覺”的知識傳授,和對士人“說《禮》《樂》、敦《詩》《書》”等從政能力的培養。此西周盛時之制,《學記》所謂“建國君民,教學爲先”,正謂此也。
及乎東周,王綱解紐,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於是“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左傳》昭公十七年),舊時官學體系忽焉瓦解,“德之不修,學之不講”,孔子有憂焉,於是“論次《詩》《書》,修起《禮》《樂》”,“序《易》傳”,“作《春秋》”(《史記》),將記載“先王陳跡”的“舊傳世法之史”(《莊子》),修訂成具有仁義思想的“六經”。孔子還創辦私學,“有教無類”,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著籍者三千餘人,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卒後,弟子散游諸侯,友教士大夫,或爲王者師,不僅大力推廣了孔子學說,也壯大了孔子的事業——私學。孟子、荀子繼之,也以教學方式傳播儒家思想,於是私學益壯,成爲官方庠、序、學、校之外的重要補充。私學之於啟迪民智、促進學術,比之官學更勝一籌,對於戰國時期百家競起、諸子勃興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
秦重功利,獎勵耕戰,不尚學術,毀棄《詩》《書》,博士雖設,特備員待問。後期甚至“焚書坑儒”,實行愚民政策,以吏爲師,以法爲教,儒家提倡的文教措施,丟失殆盡。漢革秦陋,教學大振,官學、私學,一時並興。官學有中央和地方两級,中央學又分太學、鴻都門學、四姓小侯學;地方學則以郡、縣、鄉、聚等行政區劃,而有學、校、庠、序之設。自武帝“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在京師長安興起太學,置五經博士,設弟子員,以《詩》《書》《禮》《易》《春秋》教,培養致用人才。先是,景帝末蜀守文翁,設學宮於成都市中,選下縣弟子入學,教以“七經”,此則地方官學傳授儒經之始。武帝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漢書·循吏傳》),漢代地方官學於是日漸推廣。平帝元始三年 (公元三年),令郡國普遍設立學官,學、校、庠、序各設經師一人,主掌教化。漢代也繼承弘揚了孔子的“私學”傳統,形成各種形式的民間教學組織,有“蒙學”、“精舍”、“精廬”諸名,略當後世小學、大學之分。這種以師、徒組成的經學研究群體,在漢代往往數量龐大、影響甚鉅,人數多至百餘人,有時甚至上千人,自西漢至於東漢,都不乏其例,賈逵、馬融、鄭玄皆其佼佼者也。
西晉爲適應‘門閥制度’需要,武帝在太學外另設“國子學”,用以優待五品官以上子弟入學。鮮卑族建立的北魏,也在地方建立了郡國學校。南朝劉宋,增強了中央官學分科教育,文帝時設儒學、玄學、史學、文學四大“學館”,開啟了隋唐以後專科學校的先河。受‘門閥制度’和‘塢堡經濟’的影響,南北朝時期私學得到空前加強,許多塢堡既是私人經濟、地方武裝的堡壘,也是儒學傳授、教育子弟的基地。重視童蒙教育和禮樂訓示,成了這一時期教育的基本特色。 隋朝的短暫統一,也曾經帶來教育的復蘇,可惜隋朝君主前修後亂,好景不長。唐代是中國古代教育全面繁榮的極盛時代,在京師設國子監,下統“六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律學。前三學具有大學功能,以儒家經學教育爲主體;後三學則是知識技能傳授,相當於今天的專科學校。此外還有崇文館、弘文館,亦有生員,是爲“二館”。唐代還爲皇族子孫另立皇族小學,是名副其實的貴族學校。地方府、州、縣,亦皆有學,設有博士、文學、助教及教官。傳統私學在唐代繼續得到維持,唐代後期還產生了從中央文化組織演變而成的民間教育機構——“書院”,成爲官辦學校的重要補充,對後世影響甚大。當時長安儼然成爲世界文化教育中心,內自吐蕃、高昌、突厥等族,外至日本、朝鮮、百濟、阿拉伯諸國,常派子弟前來就學,以儒家思想爲特色的中華文化也隨之遠播他方。
宋代的學校設置最爲普遍,學校類型也有所增加,中央學、地方學及私學進一步成熟和發展,有力地促進了中國古代文化高峰時期——“宋代文化”的全面到來。特別是萌芽於唐代的“書院”教學,在宋代完全成熟,白鹿、嶽麓、應天、嵩陽是當時最著名的四大書院。 元代教育在經歷了初期沉寂後,學校也逐漸得到恢復。中央有國子學、蒙古學和回回學;地方則按路、府、州、縣等級別,形成路學、府學、州學、縣學系統。這些官學例以儒經傳授爲主,故統稱“儒學”。此外,元朝繼承唐宋專科教育方法,在諸路開設了蒙古字學、醫學、陰陽學等專門學校。元代中後期,書院教育也逐漸興起,書院成爲當時傳授儒學特別是理學的重要場所,對儒學普及、移風易俗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朝的中央學校實行文教的有國子監、宗學,從事武教的有武學。自永樂都城北遷,國子監又分成南監和北監。地方學校則按行政區劃有府、州、縣學,按軍事設施有都司學、行都司學、衛學;此外還有設在轉運司、宣慰司、安撫司的學校。清襲明制,中央有國子監(或稱國學、太學),地方則有府、州、縣、衛等學。明清時期,書院出現繁盛景象,許多大儒碩學皆集於書院,講學論道,成一時風氣。明朝後期,學士大夫借書院以評點時政、臧否人物,曾經遭到朝廷禁毀(如明代東林書院),但書院的教學和議政活動對明代學風轉變卻起到了極大推動作用。清初書院承晚明頹勢,一度沉寂,直到康、雍二朝提倡才有所復蘇。清廷爲加強對學校的控制,書院教育日益官學化,致使這種本來游離於官民之間、對官學起着調劑作用的民間教育機制,也逐漸淪爲科舉服務的官學附庸的境地。晚清,在張之洞、劉坤一等建議下,清廷下令將各省書院改建爲學堂,此後在中國延續千年之久的書院制度便宣告退出歷史舞臺。
我們將記錄上述學校內容的歷史文獻稱爲“學校史志”。此類資料,首推有關中央太學的志書。大約在戰國時已有“太學志”的名稱,蔡邕《明堂論》有《禮記太學志》一書,可惜其書久佚,內容不可詳考。但觀其所引“禮,士大夫學於聖人,善人祭於明堂,其無位者祭於太學”等佚文,當是有關教育制度之文獻。後世“正史”在“儒林傳”、“選舉志”中對學校有所記述,歷朝《會要》、《會典》也有多種記載。鄭樵《通志》“職官略”卷五九設有“學校”一目,對有虞氏以下迄於唐代的學校設置,用簡明的語言進行了概述。馬端臨《文獻通考》則設有“學校考”一大門類,用卷四十至卷四十七整整八卷篇幅,考述了上古至宋朝歷代中央、地方各級官學的設置情況,並對學校之祭祀、封贈、皇帝臨幸及養老禮等,均有綜述,實爲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的“學校志”。
真正爲中央學校撰寫專書,實起於明代。明人所撰中央學校志,或稱“太學志”,或稱“國子監志”,或稱“雍志”。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卷九載有《國子監建置沿革》一卷(始吳元年,至永樂五年)、邢讓《國子監志》二十二卷(一作《國子監通志》十卷)、謝鐸《國子監續志》十一卷、王佐《橋門録》、張位《太學條陳覆鈔》一卷、吳節《南雍舊志》十八卷、黃佐《南雍志》二十四卷、《南雍新志》十八卷、王材《南雍申教録》十五卷、又《太學儀節》二卷、又《南雍再蒞録》一卷、吳錫《胄監長編》,以及盧上銘、馮士驊所撰《辟雍紀事》十五卷、陳念先《雍畧》二卷等書。
清人修太學志,始於乾隆年間國子祭酒陸宗楷,所編《皇朝太學志》一百八十卷。該書是清代及以前太學設置和運行歷史之綜合記錄,凡分綸章門、建制門、祀典門、詣學門、樂律門、官師門、生徒門、國子監則例、選舉門、藝文門、經費門、雜識門等十三大門類;其下再分三級子目,如建制門有建學、設官、廨舍,祀典門有廟制、褒崇、配饗從祀、祭器祭品、祀位輯略,藝文門有經籍、奏議、詩賦、論著、碑碣等。舉凡制度設施、文章典故,無不應有盡有,內容十分豐富。後之繼修者,則有梁國治所修《欽定國子監志》等。
伴隨着書院的產生和發展,有關書院的文獻也應運而生。大致而言,唐代以詩歌題詠爲多,宋代以單篇記錄爲主,至元明乃有專門的書院志。唐代如盧綸《宴趙氏昆季書院》、《題耿拾遺春中題第五四郎新修書院》、顧非熊《夏日會修行段將軍宅》、于鵠《贈李太守》、楊發《南溪書院》、賈島《田將軍書院》等等,皆詩也。宋代,如王禹偁《潭州嶽麓山書院記》、楊億《南康軍建昌縣義居洪氏雷塘書院記》、呂祖謙《白鹿洞書院記》、張栻《嶽麓書院記》、朱熹《石鼓書院記》等,皆文也。“書院志”專著可能在宋代已經出現,但今無傳世者。方大琮《鐵庵集》卷十七提到江萬里(古心)《白鷺書院志》,歐陽守道《巽齋集》卷二十二提到李文伯《萊山書院志》,不知是否專著。其可明確定爲書院專書者,則以《明史》所錄劉俊《白鹿洞書院志》六卷、孫存《岳麓書院圖志》一卷爲較早。
書院志在體例上綜合應用了《史記》《漢書》“志”“書”和方志體等編纂形式,合圖、記、志、傳、表爲一體,體裁多樣,內容豐富。如爲了直觀地展現書院地理位置和建築格局,卷首一般都有地形圖和書院佈局圖;爲反映書院建置沿革,一般都有記述之文;爲指示生員學習和修養門徑,一般都有學規、章程和訓語。此外,諸如書院之管理、經濟之來源、考試之制度、祭祀之禮儀、藏書之名目、名人之講學與乎雅士之題詠等等,都在書院志中有專門篇卷予以記錄。一部完善的書院志,實乃書院當年從事人才培養和文化活動的生動記錄,是研究中國民間和地方教育史最直接的史料。
古今學人所撰國學志、書院志,無慮數十百種,浙江教育出版社輯印《中國歷代書院志》時,僅書院部分就收得九十餘種;如果加上尚藏於民間的稿本或單刻本,總數更是倍蓰於茲。今從搜集整理儒學教育資料出發,選録歷代有關中央官學及民間書院的文獻,共得一百一十餘種,分別予以整理,各冠提要,以備儒學文獻之一體,用爲儒學史研究之參考焉。


 儒藏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