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论.药性趋向分类论(合刊本)

出版社: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9
ISBN:9787533735500
作者:甄权,尚志钧辑佚
页数:346页

内容概要

甄权,约生于南朝梁大同七年(541),卒于唐贞观十七年(643),享年102岁。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人,因母病,与弟甄立言,精究医术,专习方书,遂为名医。甄权于针灸术造诣尤深,兼通药治。甄权一生著述颇多,绘有《明堂人形图》一卷;撰有《针经钞》三卷、《针方》、《脉诀赋》各一卷,《药性论》四卷。
尚志钧
尚志钧,中医医史专家。安徽全椒人。1944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建国后,历任芜湖卫生技术学校教师,芜湖医学专科学校教师,皖南医学院副教授、教授。长期从事中医医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对本草文献的研究尤深。著有《唐·新修本草》、《补辑肘后方》等。   尚志钧,本草文献学家,本草文献整理研究奠基者。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医学本草文献的研究。50年来,他依据历代经、史、子、集及各种类书、专书,相互参证,运用独特的考据方法对本草文献进行深入研究,钩沉辑复亡佚的本草14种,撰写专著8种,发表论文180余篇,奠定了我国本草史研究的基础,为我国本草文献研究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尚志钧,1918年2月14日出生于安徽省全椒县。5岁入私塾,14岁以同等学历进入全椒县西门宝林寺小学,1934年,毕业后考入全椒县立初级中学,1937年,考入安徽省芜湖第七中学(今芜湖一中)。因“七七”事变,上海等地相继沦陷,芜湖七中亦随之解散。尚志钧返回全椒,不久,全椒亦沦陷,他和许多流亡学生一道,长途跋涉来到安徽至德第四临时中学读书,后随该校西迁到湖南洪江,读完高中。1940年,考入重庆国立药学专科学校(现中国药科大学),毕业后在合川麻醉药品经理处及国立第一制药厂任职。1945年,返回安徽,在安徽合肥省卫生处任职。在卫生处任职期间,是尚志钧立志专攻本草文献的重要时期。当时因派别关系,他无具体事可做,因此有时间读书,而且经常返回全椒,同他的族兄尚启东(当地的名老中医)交往。尚启东爱好中医古籍的研究,在繁忙的诊务之余,仍从事中医古籍的整理工作。由于尚志钧多年来酷爱本草,恰好遇到亦喜爱研究中医古籍的尚启东,两人志同道合,谈得十分投机。于是,他们商定分头从事中医药古籍的整理研究,尚启东以中医古籍为主,尚志钧则以本草文献为主。   尚志钧原是学西药的,做学生时就很想用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中药。由于毕业后得不到实验研究的机会,他只好转向本草文献的研究。从1945年起,尚志钧一有空就到图书馆借阅有关清代乾嘉考据学派的著作,获得了很多辑校方面的知识。他清醒地意识到,从事本草辑佚的研究,除具备药学知识外,还必须掌握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如训诂学、目录学、校雠学等。因此,他用了2年多的时间阅读有关跨学科的书籍,这就为他研究本草文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9年,尚志钧在济南白求恩医学院任教。1950年,回安徽省芜湖参与筹办卫生训练班,该班即芜湖中级卫生技术学校(芜湖卫生学校的前身),1958年,改为芜湖医学专科学校,1970年,更名皖南医学院。除1958年到北京参加卫生部举办的中药研究班进修两年外,尚志钧一直在该校从事教学、临床和本草文献研究工作。1979年,晋升为副教授,1986年为教授。曾任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分科学会委员,现任安徽省中医学会理事、光明函授大学顾问、《基层中药》主编、《安徽中药志》编委等职。

作者简介

本书分为四部分
一、《药性论》为甄权所著,尚志钧辑释
二、《药性趋向分类论》,为尚志钧提出的新的本草分类方法
三、唐代兰陵处士萧炳撰《四声本草》(早佚),尚志钧辑。
四、尚志钧所选取元代以来有代表性的10家药性歌,编为《药性歌赋集纂》,作为本书的附篇,附于书后。


 药性论.药性趋向分类论(合刊本)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一)药性趋向分类论内容提要 本书是尚志钧先生积研究本草50余年之经验,提出的一种新的药物分类方式,即按药性作用的趋向分类。根据药物作用趋势,分行、守两大类。 行类含上行、下行、通行、化行。上行以升散为主,如升举下陷,发散外邪;下行以降下为主,如平降喘咳,泻下利水;通行以通畅为主,如气血不通作痛,用通行药使气血通即可止痛;化行以转化为主,如食积、痰饮,通过转化,成为无害物。 守即固守,不固守即出现虚损。凡虚损宜补。守类含补益和收敛二类。 各类再分若干小类,每小类先述概要,举药名,次述共同作用、用途,再次述各药其他作用,最后说明注意点,重点阐述同一小类中各药性味主治功用。 附录为药物分类表、行类药物功用主治剂量表。 (二)药性趋向分类论前言 药性趋向,指药物作用趋势有一定倾向性。不同的药物,其作用趋向各异。有些药物作用趋势向上,表现升提作用。 例如人参、黄芪能升高血压,升提脱肛、子宫脱出,表现升的作用。 有些药物作用趋势向外,表现发散作用,例如麻黄、桂枝发汗,散风寒,表现发散作用。 有些药作用趋势向下,表现降的作用。例如半夏、旋覆花、代赭石降逆止吐,平喘,表现降的作用。 有些药物作用趋势向内,表现收的作用。例如五味子、山萸肉,能敛汗固脱,止自汗、盗汗、大汗,表现收的作用。 升散作用、含有部位改变和功能变化。 在部位上,升是由下向上,由低到高,散是由内向外,由里及表。 在功能上,升散有振奋、鼓舞、加强、提高的作用。 降收作用,也含有部位改变和功能变化。 在部位上,降是由上而下,由高到低;收是由外向内,由表及里。 在功能上,降收有抑制、消退、减弱、降低作用。用趋向,它们都呈运行趋势,可以用“行”字概括之。还有些药作用趋势,倾向于固守状态,可以用“守”字概括之。 本书按“行”与“守”分为两类。每类再分为若干小类。每小类,将性味、作用、主治相同药,分为若干族。每族药含药名、作用、用途(共性)及其他用途、注意点等。 中药至今已有5000多种,连异名则有上万个,谁也记不清。但常用的,不过300多味。这300多味,对初学者来说也难记住,记不住中药名,无法开出有疗效的方子。不仅如此,还会出乱子。从前有个初涉临床的中医,遇到一个出汗的病人,他在处方中加个止汗药麻黄根,开时把“根”字写漏掉,病人服后,不仅不能止汗,反而加重出汗。又如某医生在止痛方中,加个制乌头,他把“制”字漏掉,病人吃后昏睡了两天,还没死掉,真是万幸。类似此例,不可胜数。对初离开校门的中医,熟记中药作用、用途,十分重要,但是那么多的药名,要一个一个记住,确实很难。我个人的经验是分类背熟药名,把它们共性、个性记住,通过长期实践应用,日久也能记住的。行分类,在每类中,按功效相同者分若干小类,这种分类,便于推理、记忆。只要把每一小类药名背熟,共性和个性记住,即可了解一小类中每个药物作用和用途。这对初学者出处方,看处方,分析处方功效,都有极大的好处。读者不妨试一试。这是一种尝试,是否管用,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 按照药物作用趋向分类的思路,我将历代药性歌选了10种,作了摘录、归纳,编为《药性歌赋集纂》,作为本书的附篇,附于书后,供读者参阅。 尚志钧于芜湖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1993年7月撰2004年7月改定
  •     药性论内容提要《药性论》,唐甄权所著,原书佚,兹从诸书辑得佚文403条,分为4卷,按《唐本草》药物目次编排。各药列述正名,性味,君、臣、佐、使,禁忌,功效主治,炮炙制剂及附方。由于本书以讨论药物性能为主,故对君、臣、佐、使及禁忌等论述最详。计有君药76味,臣药72味,使药108味。有些药还注明单用,或配伍宜忌。对服药时饮食宜忌也有记载,其中以忌羊血最多,疑原书作者是北方人。少数药记有归经。本书对药物良毒也有新的认识,例如本书指出丹砂有毒:“本经以丹砂为无毒,故多炼治服食,鲜有不为药患者。”本书多数药含有附方,这些附方曾被《本草纲目》所转录。另外此书收录了唐代兰陵处士萧炳撰《四声本草》(早佚),“取本草药名上一字,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从,以便讨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药性论内容提要
      
       《药性论》,唐甄权所著,原书佚,兹从诸
      书辑得佚文403条,分为4卷,按《唐本草》药
      物目次编排。
      
       各药列述正名,性味,君、臣、佐、使,禁忌,
      功效主治,炮炙制剂及附方。
      
       由于本书以讨论药物性能为主,故对君、
      臣、佐、使及禁忌等论述最详。计有君药76
      味,臣药72味,使药108味。有些药还注明单
      用,或配伍宜忌。对服药时饮食宜忌也有记
      载,其中以忌羊血最多,疑原书作者是北方人。
      少数药记有归经。
      
       本书对药物良毒也有新的认识,例如本书
      指出丹砂有毒:“本经以丹砂为无毒,故多炼
      治服食,鲜有不为药患者。”
      
       本书多数药含有附方,这些附方曾被《本
      草纲目》所转录。
      
      
      
       另外此书收录了唐代兰陵处士萧炳撰《四声本草》(早佚),
      “取本草药名上一字,以平、上、去、入四声相
      从,以便讨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     本草学 中医文献 甄权 药性论 尚志钧辑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