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常识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2-12
ISBN:9787108017567
作者:曹伯韩
页数:245页

内容概要

曹伯韩
曹伯韩(1897―1959),湖南长沙人,当代著名语言学家。著有六部语言学专著及20余部历史、地理、国际关系、青年修养等社会科学方面的通俗读物。其中,《国学常识》、《民主浅说》、《通俗社会科学二十讲》等文化普及读本,均产生过较大影响。

书籍目录

第一章概说
一所谓国学
二国学在清代
三国学的分科
四国学的派别
五进步的方法与贫乏的内容
六欧美学术的影响
七五四以后的国故整理
八国学与世界学术
九专门研究与基本知识
一○研究的态度及准备工作
第二章语文
一一研读古籍的阶梯
一二所谓小学
一三六书
一四字形的演变
一五字义的演变
一六训诂学
一七文法学的先驱及其发展
一八方言学
一九字音的变迁
二○语言和文字的分离
二一双声叠韵
二二反切
二三四声
二四声韵学
二五字母
二六韵部
二七古音之推定
第三章古物
二八金石之学
二九殷墟发掘
三○甲骨之学
三一古物与社会学
三二无文字的古物
三三古物与考证学
三四古物与古书
第四章书籍
三五传写本与刻本
三六版本之学
三七校雠之学
三八章句之学
三九目录之学
四○图书分类法
四一辑佚及辨伪
四二类书及丛书
四三考证学与读书法
第五章经学
四四《五经》、《十三经》、《四书》
四五《易经》
四六《书经》
四七《诗经》
四八三礼
四九《春秋》
五○《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五一经之传授
五二今文经学与谶纬
五三古今文学派的斗争
五四汉以后的经学
五五清代的经学
五六经学的扬弃
第六章史地
五七所谓正史
五八正史的内容
五九编年史
六○纪事本末
六一别史
六二政书
六三杂史传记及其他
六四学术史
六五史评
六六地理
六七历史哲学
六八新史学的产生
六九新史学的业绩
第七章诸子
七○诸子的学术派别
七一儒家
七二道家
七三墨家
七四别墨及名家
七五法家
七六兵家及其他
七七王充之学
七八魏晋时代的玄学
七九子学之兴起与消沉
第八章佛学
八○初期的佛教
八一佛教的中国化
八二流传中国诸宗派
八三小乘诸宗
八四传自印度的大乘诸宗
八五中国独创的大乘诸宗
八六佛学与儒学
八七因明学
八八唯识论中的心理学
八九现时佛学的趋势
第九章理学
九○宋明理学的产生
九一周敦颐与邵雍
九二张载及二程
九三集宋学大成的朱熹
九四陆象山与杨慈湖
九五浙东学派
九六宋末至明初之理学
九七王阳明之学
九八清初各大师对于理学的批判
九九理学批判的最高发展
一○○宋明理学的没落与新理学的产生
第十章诗赋词曲
一○一文学的范围与类别
一○二最早的诗总集
一○三楚辞
一○四赋
一○五乐府
一○六五言诗
一○七陶渊明与南北朝诗
一○八唐诗
一○九李白、杜甫
一一○唐以后的重要诗人
一一一词
一一二重要词人
一一三散曲
第十一章散文和骈文
一一四散文和骈文的分别
一一五散文与骈文的分合
一一六周秦汉的散文
一一七六朝文
一一八唐宋八大古文家
一一九明清两代的古文家
一二○所谓古文义法
一二一骈文的标准化及其支流
一二二八股文及对联
一二三文艺论评
一二四文体解放和文学观念的变动
第十二章新被重视的文学
一二五戏曲的摇篮期
一二六戏曲的成长期
一二七唐以前的小说
一二八宋元明的小说
一二九清代的小说
一三○宝卷、弹词、鼓词
一三一中国文学与东方诸民族的相互影响
一三二中国文学与西洋文学的关系
第十三章科学及艺术
一三三自然科学在国学中的地位
一三四天文学和历法
一三五数学
一三六物理学及化学
一三七医学
一三八应用技术
一三九科学与迷信
一四○艺术
一四一绘画及书法篆刻
一四二音乐
本书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曹伯韩(1897-1959),湖南长沙人,当代著名语言学家。著有六部语言学专著及20余部历史、地理、国际关系、青年修养等社会科学方面的通俗读物。其中,《国学常识》、《民主浅说》、《通俗社会科学二十讲》等文化普及读本,均产生过较大影响。 本书以浅显流畅的文字,对中国的语言文字、哲学、历史、文学、科学及艺术,及其代表性的学人、源流、派别及学术观点,一一做了评述。通过此书,读者可以一窥中国传统文化之博大


 国学常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1,作者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训诂学,所以这方面论述比较有意思。“之”的古音接近于“的”,“夫”接近于“吧”,“矣”接近于“哩”,文言文就是古人的口语,这么看来和今天的白话也很接近。2,此书成于1947年,不过很多说法还都依然成立
  •     曾经罗哩罗嗦试图好好写一篇书评。——其实不是书评,只是想抱怨自己看不懂,然后抱怨我们这一代已经离“国学”之类的东西很远很远了。有点惭愧,有点愤恨。但是没有写完,然后调动工作,没写完的文档大概被我误删掉了。主要是说不清楚,所以没有顺利写完。其实书上的文字,那是完全能够看得懂的——“看不懂”不是说突然扔来一本从来没学过的外语书让你读的那种“不懂”。主要是书里提到的大量书籍、制度、学问……本来是大家作为中国人应该读过、了解的,结果大家差不多都没读过,都不了解。倒不是说我们都要熟读《四库全书》,但是现在懂英文的比懂文言文的多,精通西方哲学文学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种种的比懂“国学”的多。但是仅仅大约五六十年以前,情况并不如此。原因么,大的原因不敢说,要说就反动了。小原因还是怪我们自己,数典忘祖,崇洋媚外。……哎呀,还是写得罗哩罗嗦的,又没有文采。总之,我好想懂国学呐。

精彩短评 (总计27条)

  •     那一句“英雄不问出处,全部都穿秋裤。”真的是太惊艳啦
  •     了解传统文化的入门书~内容详细,并且易懂
  •     内容不错,但是页数貌似有问题,楼主应该看的不是这个版本。
  •     回东方既白。可能不是一个版本。
    ---我刚才浏览了一遍。
    1、感觉记忆力对智力的重要性。(对知识、信息等的记忆)
    2、感慨——清代中国“文艺复兴”关键的——“自然科学”竟然没有发达起来!太可叹、可惜、可痛。
  •       什么是国学, 为什么学国学, 怎样学国学, 国学都包括什么,,,这本书讲的十分清楚。 最欣赏该书对于国学学习以及国学研究的态度。实事求是, 根据当时的考古发现等为依据, 去伪存真。 对于研究和批评可以“百花齐放”。
      该书是1947年第一次发行, 那时侯的书应该看, 而现在人写的国学书籍, 可能是因为受意识形态等原因的影响, 看上去反而有些“偏颇”。
  •     这何止是常识,根本就是学识啊!
  •     同感啊~
  •       很少做笔记,今日做一下。
      
      1219读书小结:研究一个领域,1先找到指南书;2再提纲挈领,并观其大略;3判断最精华之人之书是什么;4再细细读之,则可。
      
      一、以下5点,是对我而言的精华部分。
      1. 高。中国学术菁华,全在周秦诸子,不但哲学思想高深微妙,远过后世儒家。118页
      2. 无突破。国学精华全在周秦古籍里面,后世陈陈相因,很少新的创作。57页
      3. 少。国学书太多,精彩的很少,我们没有博览群书的可能和必要,所以读目录提要,是最好的办法。57页
      4. 佛学的精要是什么?拿来干嘛?近今了解西洋哲学的佛学家,因为唯识论理论精密,颇足以与西洋唯心论抗衡,所以特别重视,如章太炎、太虚法师等,都是根据唯识学说阐扬佛法的。他们甚至认为唯识论超过了西洋哲学。137页
      5. 我国的自然科学传统。在我国文化猛进的周秦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相当地快,但经过汉至清的两千年文化停滞时期,过去的科学传统已经衰微。210页
      
      二、目录可做国学纲要的参考。
      第一章 概说
      第二章 语文
      第三章 古物
      第四章 书籍
      第五章 经学
      第六章 史地
      第七章 诸子
      第八章 佛学
      第九章 理学
      第十章 诗赋词曲
      第十一章 散文和骈文
      第十二章 新被重视的文学
      第十三章 科学及艺术
      
      三、具体笔记如下:
      1页:《所谓国学》国学这个名词发生于清末,但不知究竟是谁所创造。/国学这个名词,是因为欧美学术输入才发生的。它的范围,是把西学输入以前中国原有的全部学术包括进去的。
      
      2页:《国学在清代》中国学术,以周秦诸子时代最为发达,当时诸子百家,各有专长,不想剿袭。自汉代表彰六经,儒家定于一尊,诸子之学衰落,而经学成为唯一的学术。两千年来,除解释经书外无学问。
      
      3页:同上。梁启超氏曾说清代很像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但是有一个问题。欧洲的文艺复兴,是研究希腊罗马的古学,解放中世纪的思想镣铐,其结果引起了近代科学的勃兴;中国的文艺复兴,是阐扬周秦时代的古学,解放秦汉以来儒家思想的束缚,其结果应当也引起科学的发达,可是我国的科学为什么没有发达起来呢?这是清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停滞及反动政治的妨害所致。
      
      3页:同上。辛亥革命以后,儒家的地位,至少在一般学者的眼里,已经回复到与诸子同等的地位,国学不应当再以解释经书为唯一任务,已是当然之理,而自己创立的学说,尤其不必假托古人的招牌来传布,也是无庸多说的。
      
      9页:《进步的方法与贫乏的内容》清代学者所用的方法虽然是进步的,但所研究的对象非常狭隘,所获得的成果非常微末——虽然有极可宝贵的收获,但就多数学者所耗费的精力而比例地说,那成果是相对地小。除天文学及算学外,广大的自然科学领域完全不被清代学者涉及。
      
      12页:《国学与世界学术》国学非中国人所能私有,它应当是世界学术的一部分。
      
      12页:同上。时至今日,还有一些坐井观天的人,机械地把国学和西学或科学对立起来,以为研究国学就可以不读外国书,甚至可以不要科学知识,那实在太可笑了!……必须了解国学在世界学术中的地位,才能有正确的研究方针。
      
      14页:《研究的态度及准备工作》初步研究国学,不能作局部的精深研究,而应当涉猎各方面,作一全盘的鸟瞰。……但也不必耗费过多的时间去读古书,只须把最重要的几种浏览一下或大致翻阅就很够了。
      ……另有一些重视国学而头脑冬烘的人,就不免拘守通经致用的古话,以为当今之世,还是只要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天下(宋朝赵普的话),甚至于想考订《周礼》,行之今日。这种思想当然也不合现实需要,不是我们所应保留的。
      
      57页:《目录之学》。《汉书•艺文志》对古籍作了系统的介绍,为研究国学者必须参考的书(因为国学精华全在周秦古籍里面,后世陈陈相因,很少新的创作)。现有顾实讲疏的单行本可读。如果要略略知道汉以后的书,可翻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各类的说明文字(另有《四库简明目录》,册数较少)。国学书太多,精彩的很少,我们没有博览群书的可能和必要,所以读目录提要,是最好的办法。
      
      66页:《五经、十三经、四书》班固《艺文志》将儒家列入诸子,而把六经作为六艺,列在诸子之前,其用意是认为六经是古代官书,非儒家所能私有,而且六经是诸子百家的学术渊源,班志说得很明白。
      
      66页:同上。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上明白指出“六经皆史也”。
      
      116页:《王充之学》自孔子成为偶像以来,数千年来,没有人敢公开批驳孔子的议论,只除了王充和明朝的李卓吾两人。李卓吾的书曾被人焚烧,王充的书幸获保存,这又可见汉朝虽尊崇六经为官学,民间的学术思想仍然自由,宋明以来,儒家的思想专制,方才变本加厉。清朝研究诸子的风气渐开,乃在参证经义的大题目下进行的并不敢阐扬诸家绝学,与儒家分庭抗礼。因此王充之学,特别值得注意。
      
      118页:《子学之兴起与消沉》中国学术菁华,全在周秦诸子,不但哲学思想高深微妙,远过后世儒家(章太炎说宋明理学不如佛学的精微,但周秦诸子则包含了那样精微的哲理。……人们的见解虽然像这样的不一致,但如论如何,不能不说周秦是中国哲学思想最发达的时期),即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也都在那时萌芽了(如法家的政治学,名、墨、儒、法各家的逻辑学,墨家、阴阳家的数学,阴阳家的天文学,兵家、墨家的军事学等)。诸子时代的学风,有最可注意的数点,就是:(1)有创造性,不相剿袭(2)为专家之学,易于求精(3)后学阐扬前哲,不为旧说所限,易于进步(4)各派互相驳辩,思想日益精密。但当时何以发生这种百家争鸣的学风?那就以社会剧激变化为主要原因。
      
      120页:同上。自此以后,诸子学已成绝响,直到清朝,才有人研究它,但这都限于训诂考订校勘,并没有注意到义理的发挥。
      
      121页:《初期的佛教》“佛”是佛陀(Buddha)的省称,原义是“大觉”,兼有自觉及觉他的意义。……印度有四大门阀,第一等为婆罗门族,即僧侣,第二等为王族,第三等为农商,第四等为贱族,释迦出身于王族,反对婆罗门教……佛教于是成立。
      122页:同上。当佛生时及其灭度后二百年间,佛教传播区域,还不出恒河流域以外。当时信徒多系商业的富人,与商业发生关系的王族,及婆罗门的脱落分子。大约在公元前350年至公元150年(中国东周显王至后汉恒帝)之间。
      
      123页:《佛教的中国化》佛教到阿育王在位时,渐渐传播到印度以外……阿育王以后三四百年,佛教渐盛行于上述各地及中国,而印度内地反衰。……佛教东移,分两条道路,一条是北方线路,经新疆一带以入中国,一条是南方路线,由印度、缅甸、暹罗、安南等地入中国。后来又由中国传到朝鲜、日本。
      
      124页:接上。“格义”是佛教中国化的开始。凡一民族接收外来的文化,常常拿固有的民族文化做基础,这就是佛教所以中国化的理由。
      
      136页:《现时佛学的趋势》据太虚大师说,中国近千年来的佛学,大致可分两派,一派注重实践,包括净土宗、禅宗、密宗;一派注重理论,包括天台宗、贤首宗、法相唯识宗。
      
      137页:接上。近今了解西洋哲学的佛学家,因为唯识论理论精密,颇足以与西洋唯心论抗衡,所以特别重视,如章太炎、太虚法师等,都是根据唯识学说阐扬佛法的。他们甚至认为唯识论超过了西洋哲学,即章太炎氏也说,西洋唯心论虽精,而仅有比量,不能实证,自不能比拟佛法。太炎又说,真如心非宋明理学家所能见,佛法奥妙,只周秦九流说过一些。他却仍以为研究佛法,需有儒学的帮助,才能免于狷狂。吕思勉氏则说,首先要懂得西洋哲学,然后研究佛学,才能免于堕入迷信。
      
      210页:《自然科学在国学中的地位》在我国文化猛进的周秦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相当地快,但经过汉至清的两千年文化停滞时期,过去的科学传统已经衰微,近数百年欧洲科学发达的时期,又因为中西交通的隔绝而不能随时接受欧洲的影响,所以直到清末西洋科学输入以前,我国学术界没有给自然科学以重视。
      
  •       1,作者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训诂学,所以这方面论述比较有意思。
      “之”的古音接近于“的”,“夫”接近于“吧”,“矣”接近于“哩”,文言文就是古人的口语,这么看来和今天的白话也很接近。
      2,此书成于1947年,不过很多说法还都依然成立
  •     哈哈,真正精通西方哲学文学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的也不多
  •        虽说都是倒卖古人的作品,不加整理点校说明,但这套书却装帧古朴典雅,纸张比中华书局的 跟大师学国学丛书 好多了。其实漓江版的也不错哦。有意思的是,该套丛书出版前面的说明,居然提到了穿越和《步步惊心》,是批判当今 娱乐至死,肤浅无聊的大众文化,然后慨然以振兴传统自居,
  •     我也是呀~~~
    总觉得看那些人在那边啰嗦着不知道的外国人名,还不如看看那些一知半解的文言,至少能感受到一点意境。
  •     大二大三。一度的床头书。很扫盲的书,只是越看越害怕,从此对国学连“略懂”都不敢说了。好像新近有重印,算作中学生读物,不知是喜是悲是祸是福啊。
  •     原来我一直没看到书衣……
  •     给三星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     最爱三联的小册子了
  •       和朱自清的版本相比,这本书囊括的内容较广,甚至包括金石,佛教,医学,科学与艺术,适合专业学生入门而不适合仅仅想涉猎一些经典的爱好者。
      1.“ 《说文》所解的九千三百余字中有七千六百九十字为形声字” 想起了苏东坡讥讽王安石。后者认为“波”是水之皮,前者讥讽他“滑”为水之骨。
      2.双声与叠韵
      3.反切注音法就是使用两个字,第一个字的生母加第二个字的韵母。
      4.班固的《汉书-艺文录》对于古籍做了系统介绍,研究国学必备。“国学书太多,精彩的很少,没有博览群书的可能和必要”
      5.“六经史也”,尚书记言之史,春秋记事,三礼记载礼仪,诗经的国风为风俗史,雅、颂包括社会变革的故事和传说,易经为占卜学说,可以作为哲学史和思想史的材料。
      6.《礼记》的《学礼》,《乐记》,《儒行》,《礼运》可以读一下,另外《大学》《中庸》也出自礼记。
      7.作者推崇戴震,可以看看其作品。
      8.经学的扬弃 - “我们决不能舍今从古,经书中的什么什么,那都不过是给学术史的一种资料罢了。如果不把它当做史料,而闭着眼睛讲通经致用,想引用《春秋》断狱,靠半部论语治天下,那就走入魔道。”
      9.《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10.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不歌而诵谓之赋”。
      11.八股文是骈文的变种,但几部分是散文,因此骈散结合。
      
  •       
      
      很想在篇首引用章太炎的那段话,也是本书前言里有的:
      任在何时何地的学者,对于青年们有两种恩赐:第一,他运用精利的工具,辟出新境域给人们享受,第二,他站在前面指引途径,使人们随着在轨道上走。
      
      这段话在该国学系列丛书里多次被引用,读罢全书,只有一个念头:向致力于学的学者表示致敬!
      
      它为我扫盲的同时让我形成一个系统的框架。
      
      一本252页的书,我是用零零碎碎的时间拼凑着看完的。
      
      书的前言提到这本书可以作为初学国学者的很好的入门书,事实若没有任何国学基础,看着还是很枯燥难懂的。
      
      我是在一两年前开始关注国学,但说实话一直到看完本书为止,之前的关注以及了解,算是零散破碎的。之前是没有划分,没有目标性的看一些自己理解里的国学类书,《四书》、《诗经》、经书、史类、诗赋词曲等,然而,如同很多后来者一样,我是带着批判与赞同阅读的,个人的喜好与观念有时难免有失公正,一路在糟粕与精华中混沌前行,我并没有什么进步。
      
      这本《国学常识》,开始时候我是顺着目录看,看了几章,可能因为不了解和生疏的原因,无法提起神,于是改了阅读方式,即是自己在目录中寻找自己比较了解或知晓的部分先读,比如经书、史类,总之就是把这本书分成单独的章节来看,一般一个章节读下来后,再重读,反复重读,直到该章节阅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障碍了,再转到下一章节,单个章节看完后,从末章倒着看到首章,最后是从首章看到末章。结束。
      
      这样,对于这本书也就有了完整的思路。顺着看呢会对中国整个国学有个先后次序的概念,倒着看呢会对每个阶段有独立的概念,而单个章节的反复看会加强对该章节的了解。
      
      本书的系统分类、作者的客观与涉及内容的筛选,毫不繁缛,覆盖面广,适合记忆与学习。(我不是打广告。。。)
      
      读罢全书,对训诂、辑佚、辨伪、考证、古文、今文、义疏、格义、因明等词有了大致了解;对各朝代的代表文学和人物有大致了解;对各类学术的内容划分有了了解。
      
      而都还只是了解。书中呢也罗列了一些经典之作的书名供想进一步了解国学或某一分部的人找来阅读。个人觉得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
      
      呵呵,以上就是我读完全书的一些自己的方法和想法。如果这篇小结对你有帮助,这是我很乐意看到的。
      
      
      
      
  •     涉猎太广,以致每门都是点到即止。
  •     一本深入浅出的国学扫盲大纲,将什么是国学、为什么学国学、怎样学国学、国学都包括什么,以及从语言文字、哲学、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到其代表性的学人、源流、派别及学术观点,逐一做了评述。这么一本薄薄的谓之“常识”书,很易被人轻视,但内容却很有概括性,可谓是比较好的国学启蒙书。。
  •     西学输入前的中国学问也有不少,怎么就后继乏人了呢?
  •       曾经罗哩罗嗦试图好好写一篇书评。
      ——其实不是书评,只是想抱怨自己看不懂,然后抱怨我们这一代已经离“国学”之类的东西很远很远了。有点惭愧,有点愤恨。
      但是没有写完,然后调动工作,没写完的文档大概被我误删掉了。
      主要是说不清楚,所以没有顺利写完。其实书上的文字,那是完全能够看得懂的——“看不懂”不是说突然扔来一本从来没学过的外语书让你读的那种“不懂”。主要是书里提到的大量书籍、制度、学问……本来是大家作为中国人应该读过、了解的,结果大家差不多都没读过,都不了解。
      倒不是说我们都要熟读《四库全书》,但是现在懂英文的比懂文言文的多,精通西方哲学文学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种种的比懂“国学”的多。
      但是仅仅大约五六十年以前,情况并不如此。
      原因么,大的原因不敢说,要说就反动了。
      小原因还是怪我们自己,数典忘祖,崇洋媚外。
      ……
      哎呀,还是写得罗哩罗嗦的,又没有文采。
      总之,我好想懂国学呐。
  •     咱们这代人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东西确实做的太不够了
  •       很好的扫盲书,看了通鼻子。想想也是万念俱灰,几千年的思想史,绝大部分时间是静止的,死水。老侠在《美人赠我蒙汗药》里发的下面这通高论,曹伯韩在本书也时有流露。
      “俗话说:先秦之后没有“子”。中国学术史、思想史在百家争鸣之后,就是一部不断地把智慧消耗到注经中的历史,四九年后由注孔子转为注马克思主义。”
       ――《美人赠我蒙汗药》,P95
      
  •     简约
  •        或许我是一个被媒体舆论左右的愤青,或许我是一个迷失在某一个地方的青年,或许我不够了解中国。
       昨天在书店看见了这本书,光凭这四个字“国学常识”,我就买下来了。大概读了几页,就觉得,自己真的是孤陋寡闻,海底捞针之感,也有人之渺小之感受。要想把中国这几千年的文学和历史消化,真的是不容易。
       我突然喜欢上了中国的历史,一个原因是某些分裂势力一直在颠倒是非,我不想被这些人控制着,一个是,我觉得中国人必须要了解自己的历史。我很后悔初中、高中不认真的学习。
       说了这么多“废话”,其实我也想说,文学是离不开历史的,同样,历史也离不开文学。
       《国学常识》是一本十分值得去看的书,如果你比较热爱中国文学,你就会发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绝不是像现在这样商业化浓重的文学,也不是像现在这样鱼龙混杂。
      
  •     喜欢读书的朋友,欢迎加入QQ读书群292481557。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