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妖物志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212063757
作者:殷徳杰
页数:240页

章节摘录

怪屯东边那条河,就发源在村子东北边的升龙崖下。这里有一个梭型罅隙,从罅隙里泄出一股清冷的泉水,曲曲弯弯地从怪屯东边流过,顺着大东峦一直流到水北县城,像玉带一样环城半匝,向南流过一片平原,注入汉水,汇进长江,融入东海。怪屯人管那条泉眼叫“哇唔眼儿”,管那条河叫“哇唔河”。“哇唔眼儿”是怪屯人对女人阴道的独特叫法,有文化的人觉得很不雅,所以县城的人,还有志书上、官方文字上,都叫这条河为“花溪”。这名字很美,很雅,同时又很有深意,显出文人酸溜溜的狡黠和诗意的猥亵,会其意者,仍会忍俊不禁。月牙桥就在哇唔河上,在怪屯的东南方一里处。东峦上是一条通县城的大道,人们从东峦上下来,过月牙桥,走怪屯,给哎哦庙(见《哎哦庙》)插柱香,爬升龙崖,惊异地望一眼地根,然后上卧虎山。卧虎山上有炼真宫,敬的是邋遢张(即张三丰),香火很盛。桥不知建于何代。拱型,青石条砌成。桥上有石栏杆,栏杆上刻的都是仙、道、童子,还有鹤、松、曼陀罗花。桥下是一潭清水。站在一定的角度上看,可以看到弧形的桥洞在水潭的另一边印一个明晃晃的月牙。这就是月牙桥的来历。但活了126岁的老人李二槐却不这样说,他说为啥叫月牙桥哇?是因为桥顶上镶了一块石头,石头上刻有一个月亮,月亮照到水里,一晃一晃的;特别是漆黑的夜里,竟也能在水里看到那个月亮,像一盏红灯笼挂在水底。这就有点神了。可惜已无法验证,因为此桥已不存在了。1922年夏,直奉战争爆发后,吴佩孚和张作霖的部队在这里打过一仗,一颗炮弹落在桥上,桥被炸塌,在桥上行走的一个外乡女子和在桥下洗澡的两个怪屯男人被炸死。从此,大东峦通往炼真宫的路也就改了道,原来的一条古路便长出了特别茂盛的蒿草。但这条路上并不是没有人行走了。怪屯在桥那边有几十亩坡地,有蚕丛茅子,必须得从这里过河。所以,一年以后,怪屯人又用垮塌的青石板担在河上,修了一座简易的桥,3孔,两块石板并着,能走独轮车。桥面离水很低,坐在桥沿上,脚往下一耷拉就伸到水里了。虽然简易,但仍叫月牙桥。这样,关于月牙桥,便有了新的传说。说是有一天中午,从大东峦上下来一个卖菜的。他顺着荒芜的小路往岗下走,小路两边旺盛的蒿草直挂拉他的货篮子。等走到桥上时,他放在篮里的秤锤就“咘噔”一声掉进了桥下的水里。他想完了,潭里的水黑森森的,不知有多深呢。但没有秤锤,这生意还咋做呢?他就放下担子,准备下河去摸秤锤。可是他扭头一看,那铁砣子竟没有沉下去,而是在水面上一漾一漾地漂着。菜贩子出了一身冷汗,知道是秤锤下面有个鬼在托着,引逗他下水来捞。这菜贩子又机警又镇静,说:“呀!沉不下去我就放心了,干脆把担子放到河对面,脱了衣裳下去捞吧!”他又担起担子向河对面走去。可是两脚刚一踏上对岸,就“妈呀!”叫了一声,撩开腿向怪屯村上跑去。说是怪屯有个男人,一天微雨,挑担柴进城去卖。走到桥上,看见一个女人打了把红油伞,坐在桥边“呜呜”地哭。男人以为这女人在家生气了,要来这里寻无常,就放下柴担来劝她。他喊了声大嫂,别哭了,回家吧。就用手拨开伞,想伸手去拉她。可是伞一拨开,他看见那女人披头散发,一脸血道子。男人“哇!”一声就跑,跑到家屙了一裤子,就死了……从此,就没人敢从月牙桥上走了。桥那边有地的人,不走不中,上地时就结伴而行,而且迟上工,早收工,避开早、中、晚3个时辰。这样,大东峦上的地侍弄得不及时,就荒芜了,种一葫芦打两瓢。偏偏有一家往屋推红薯,独轮车推到桥中间,连人带车翻到了水里,淹死了。桥东边总共5家人有地,两年以后,那4家纷纷把地贱卖给了一家。这家户主叫李子棠,是李干奎的父亲,李长树的爷爷。李子棠捡了个大便宜,几乎等于一下子白捡了58亩地。30年后,他家凭着这58亩坡地,被荣幸地划成了地主,儿子也死了,孙子也死了(见《鬼捣蒜》)。此是后话。现在还说李子棠。他为什么要买这58亩地?因为他胆子大。别人不敢从桥上走,他敢;而且敢中午走,敢夜里走。所以,他不仅不卖地,反而把那4家的地都买了下来。从此,他每天都要起早贪黑,从桥上走十趟八趟,而且都是独往独来。有时热了,脏了,还会圪蹴到桥上,撩着潭水洗一洗。“碰到啥动静没有?”许多人担心地问他。他总是摇摇头,笑笑。这里的“动静”,怪屯人念“动应儿”,专指鬼神显应之事。其实,李子棠碰到过“动应儿”的。那天锄花生,锄到老晌午。收工走到月牙桥上,他把草帽、锄、搭在锄把上的小布衫往桥上一扔,坐到桥沿上,把双脚垂到了水里。他想洗洗脚,把鞋壳篓里的土抠抠磕磕。那时的农民,整天跟土打交道,鞋壳篓里的土经常半指厚,隔几天都要磕磕,用手抠抠。李子棠正在抠鞋壳篓里的土,就觉着有一只很柔软的手在抚摸他垂在水里的脚。他以为是条鱼在啃他脚上的老茧子。低头看了看,却什么也没有。没有吧,却又分明是一只手在他的脚上抚弄着,一会儿揉他的脚背,一会儿搓他的脚趾旮旯子。他将脚踢了踢,但是踢不掉,被那只手轻轻地拍了一掌。他忽然心里动了一下,知道“那话儿”终于让自己碰上了。“哈哈哈哈!你是给我洗脚的不是?洗净点儿,花生结了我给你拿花生吃!”李子棠笑道,心里并不紧张。那只手就挠他的脚掌心,挠得他忍不住“呵呵”直笑,一边挣扎着,两只脚踢腾得水花乱翻。可是那只手不饶他,拽着他的脚掌还挠。“哎哟!哎哟!呵,呵呵呵呵……”他痒痒得又难受又舒服。正闹着,妻子站在村头李二槐家的大槐树下喊他“当家儿哩吔!回来吃饭吧!当家儿哩吔!回来吃饭吧!”李子棠说:“好了好了!别闹了别闹了!老婆喊吃饭哩,明天再跟你玩!”那只手真个就把他的脚放了。李子棠把脚提出水面,看见他脚上结的半钱厚的黑灰,被搓得干干净净。那只手真的是给他洗脚的。他穿上鞋,戴上草帽,扛上锄,一边往家走,一边回味。那只手很柔软,摸他脚的时候,很轻巧,很亲切,很爱怜。他断定那是一双女人的手。是桥上那个被炸死的外乡女人吗?他心里就不禁飘飘然甜蜜起来,吼起了黑脸腔:“有寡王我打坐在金銮宝殿,拥三宫抱六院我铁打的江山……”第二天仍然扛着锄头锄花生。锄把上挂一把瓦壶,里边泡的是五月端午用白腊叶、翻白叶、柳叶合在一起蒸馏成的茶叶;瓦壶的攀上挽一条带穗的花条土布手巾;脚上是一双新鞋。这“寡王”好像比往日有了些讲究。走到桥上的时候,他没有停下,只是把瓦壶盖子揭开,伸手从里边掏出一个熟鸡蛋,在锄把上磕磕,把皮剥了,朝水里一扔,说道:“哎!接着,给你捎个包!”就走过去了。五六亩花生,就他一个人锄,可不敢消停。这一锄,又一直锄到老晌午。汗流浃背地走到桥上,就又放下锄、壶,摘下草帽,喊一声:“我来啦!”就用手巾撩着水洗把脸,然后坐下,脱鞋,将两只脚伸到了水里。李子棠刚一把脚挨着水,就被那只柔软的手急不可待地握住了。抚摸他的脚掌,抚摸他的脚背,揉捏他的脚指,很亲昵、很贪婪的样子,好像柔情无限、欲火如焚似的。李子棠舒贴的同时,就不禁情思放荡起来。他低头望望水里,水很清澈,除了看见自己的两只脚以外,水中什么也没有。他把脚踢腾了几下,水潭里便晕起一圈一圈的涟漪,把他的脚变幻成忽大忽小、忽短忽长、忽圆忽扁的不明物。那双看不见的手看他调皮,就在他的脚面上打了两下,然后捉住,挠他的脚心。李子棠又痒得扭动着身子,呵呵直笑。正笑着,就听见水里也传出“嘻嘻”的笑声,非常轻,又非常清晰。果然是一个女子的声音。李子棠赶紧收住自己的笑去倾听,却又听不见了。他赶紧弯腰朝水里看,水晕已经懒洋洋的了,把他的脚又变了回来,在水里轻轻地漾动。李子棠说:“哎!你出来让我看看!”李子棠也经常听人说,白天见鬼的人,是活不成的。但他不信。什么活不成?还不是吓死的?鬼有啥好害怕的?鬼是人死后变的,所以,鬼是阴间的人,人是阳间的鬼,一点儿也不必害怕。“哎!你出来让我看看!”他喊道。水下传来轻微的响声,好像白漂鱼打了一个浑儿。接着就有一个嘤嘤的声音传来:“我身子让石头压住了,出不去,你来救我。”李子棠说:“我下去把石头给你掀掉!”说着就站起来,把布拉条子裤带解了,宽腰黑蓝布裤子“吐噜”一下就出溜到了脚脖子上。那时代,农民是不穿裤头的,一个终日劳作,被野风和骄阳刻凿成的粗粝、坚拔、筋骨凛然的农民的裸体,就这样突然矗立在了月牙桥上。“哎呀!羞死人了!羞死人了!”桥底下传来女子慌慌怯怯的叫声。李子棠“扑嗵”一声就跳了下去。水有两人深,李子棠扎了两个猛子也没摸到那块石头。女人的声音就说:“你快上去吧!把你淹死了,人们又说是我把你缠死的。”李子棠就上来了,对着水里说:“你等着!我一定把你救上来!”这李子棠有点二屌脾气。第二天他竟撂下活计不做了,背上钯子、铁锨到月牙桥上游去闸垱子。他想把哇唔河(就是花溪)的水截断;水一断,桥下的水就浅了,再把潭里的水攉一攉,底下的石头就露出来了。哇唔河这股水可不小。李子棠闸了一天,把水闸断了。可是聚了一夜,第二天又憋开了。第二天又闸,第三天又憋开了。李子棠就恼了,同时也改变了策略,先修坝,然后合拢,跟当年建三峡大坝的程序差不多。他留着水道,先让水自由流淌,只修两边的垱子。他狠着心,一气儿修了10天,把垱子修得又厚又高。然后堵水道,技术专用词叫“大坝合龙”。桥下水潭不大,但很深。垱子合龙后,李子棠就抓紧时间排水。那时又没有抽水机,所以排水的方法就是用一个铜洗脸盆往外攉。攉水的分解动作,是弯腰、直腰,弯腰、直腰,整个人象一根弹簧被一只手拨楞着似的。李子棠攉了5天,那蜂腰不知一弯一直了多少万遍,如果真是根弹簧,早该折断了。就在攉到第六天的时候,眼看潭底下的几块石条露出来了,可是却突然来了一场暴雨,上边的垱子冲垮了,洪水奔腾而下,月牙桥的桥面上水深数尺。当然是前功尽弃了!可这次李子棠却不恼,也不急。他望着奔腾的洪水,“嘿嘿”笑起来,连说,好,好,好。第二天就重新修坝。这次不像上次,修得失急八慌。这次不紧不慢,很有点打持久战的意思。实际上是下了更大的决心,要一拗到底。光垱子修了半月,比上次多修了5天。又开始攉水。仍是不急不慌,攉攉歇歇。攉了11天,水下坍塌的青石条都坦露出来了。这样,从开始到现在,共用去时间46天。东峦上的地是彻底荒芜了。但值得李子棠庆幸的是,这一年是民国十八年(1929年),史称“十八年年眚”(音省,灾异),自从那场暴雨过后,一直到第二年5月,竟然一滴雨水未落,一片雪花未飘,所有秋庄稼颗粒无收。所以,大东峦上的地锄与不锄是一样的,锄也是白锄。到李子棠把月牙桥下的水攉干时,一种恐慌已经悄悄地爬上了人们的心头,不少人已经做出了外出逃荒的打算。因为那时的农民主要是吃秋的,秋无收获,一冬一春吃什么呢?就在这种情况下,李子棠把月牙桥下的水攉干了,露出了数年前炸弹崩塌的青石条。当然,潭底下还有不知生长了多少年的鱼,虾,老鳖,在青石条的缝隙里乱窜乱蹦。这样,十八年年眚整个水北地区都颗粒无收,而李子棠却收获了两千多斤鱼虾。这么多鱼虾他一个也没卖,他也意识到了即将来临的大饥荒。他把这些鱼虾摊在干燥的风和暴烈的阳光里,晒干了,有一部分竟连骨带肉磨成了粉。当年怪屯共饿死39人,28家外出讨饭,李子棠是3家未讨饭的人家之一。李子棠把鱼虾打捞完之后,就开始寻找那个被石条压着的女人。当然,那已经不是一个女人了,而是一架白骨。直奉战争到现在已经7年了。在水底深处,人身上的肉也可能不会化。但水底那么多鱼,不化也让鱼鳖吃掉了。只剩下一副骷髅是一定的。李子棠不觉得害怕。他只觉得她是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个给他洗过脚的女人,她被水底的石头压住了,他要救她出来,给她盖处房子(坟墓),让她的灵魂快快乐乐。好女人呐!但他翻遍了青石条,却找不到她,找不到那架白骨,找不到那个女人。李子棠有点急。他站到月牙桥上望望,上边垱子里的水已经溢满了。这花溪的水有个特点,天再旱,从没干过,只是愈加清冽而已。再找不到,也许今天夜里,也许今天下午,垱子就要憋开了。李子棠就又跳到桥下去翻。翻完了,仍不见。他就焦躁地叫道:“你在哪儿?你出来呀!”忽然,脚底下有个轻轻的声音笑起来:“嘻嘻嘻……你个傻子呀!”李子棠赶紧低头去寻。脚底下并没有什么,刚才有两块石条在摞着,他把上边的一块掀开了,他的脚现在在下边的一块上站着,浅浅的水覆着他的脚面。“在哪儿?你在哪儿?”他叫道。“傻子!你在人家身上站着呢!”李子棠又低头仔细看,仍然不解。在她身上站着?他是站在石条上嘛!他正惶惑着,就觉得脚底下一动,有一根手指头在他的脚心里轻轻地挠,并有“嘁嘁”的笑声随着水泡冒出来。李子棠就弯下腰,伸手去往石板上摸。“哎哟,你坏,你摸人家……”李子棠赶快住了手,并从石条上跳了下来。就在他跳下来的时候,水波一漾,他看见石条上真的有一个女人,衣袂一动。他慌忙弓身发力,“嘿!”地一声,就把那块石条掀了起来。石条上刻着一轮月亮,月亮下边刻一个飘带凌风的女子。这就是她吗?就是那个给他洗脚、抠他脚心的女人吗?李子棠伸出一只手,想抚去女子脸上的水渍。但他突然又把手收回去了。他知道这不是一个女人,而是一个仙子。他不能亵慢了她。他一个人是搬不动这么大一块石条的。但他必须把她搬出去,尽快地搬出去。垱子里的水眼看就要溢出来了,回村子里喊人帮忙已来不及。好则他有一身力气,双臂如椽。他掂着石条的一头,掀起来,放倒;再掀起来,再放倒……就这样翻着筋斗,把这块青石条翻到了岸上。这时,只听“轰隆”一声,上边的垱子憋开了,一下子就把桥下的水潭灌满了,桥面也被淹了数尺。李子棠赶忙往远处跑,差点儿被浪子打倒。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李子棠家来了两个陌生人,一个穿长袍、戴毡帽,一个穿西服、留洋头。他们说要看李子棠家墙根脚上的一副石头画。两个人看后说,这是一块标准的汉画像石,上面刻的是嫦娥奔月。问李子棠是从哪里弄来的,李子棠说是从月牙桥下。两个陌生人就让李子棠领着到月牙桥去看。他们在月牙桥的桥墩上又发现了三块刻有汉画的石头,一块叫仕女端灯图,一块叫女娲补天,一块叫人凤共舞。第二天二人又来,并带来拓工,将嫦娥奔月制成拓片。临走一再叮嘱李子棠:这是国宝,一定要保存好啊!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对汉画像石特别关注,在他的日记中,多次提到为他收集汉画像石拓片的两个人的名字,一个叫王正朔,一个叫杨廷宾。1936年8月17日的日记中写道:“17日云,热,下午雨……得王正朔信,并南阳汉画像六十七枚。夜复。”鲁迅复信如下:正朔先生足下:顷奉到八月十四日惠函,谨悉一切。其拓片一包,共六十七张,亦于同日收到无误。桥基石刻,亦切望于水消后拓出,迟固无妨也。知关锦念,特此奉闻,并颂时绥不尽。周豫才顿首八月十八日。李子棠不识字,不知道这些。他也不知道当时那两个人是不是王正朔和杨廷宾。他只给人说过其中一人姓黄,可能是“王”的讹音。自从那块石条捞出后,李子棠再坐到桥上洗脚时,就没有人再摸他的脚了。他因此就更加断定,那石头上刻的衣袂飘飘的仙女,就是给他洗脚的女人。李子棠是十八年年眚的第二年盖的新房。他把那块青石条镶在门口的墙基上,饭前饭后,他都要坐到门口的小靠椅上,嘴里噙着烟袋,心头无限温馨地望着墙基上的仙女。他轻轻地吐着烟,烟雾飘渺里,他的思绪也飘渺了。逢年过节的时候,他都要在她面前摆上供香。但他从来不给她磕头,只是口里轻轻地说着:吃吧,吃吧……有些滋味,是人生品不尽的。1946年秋天的一个中午,李子棠与儿子李干奎一起从大东峦上锄地回来。那天也是锄的花生。李子棠觉得特别疲乏,特别想让一个女人温存温存。他没有在月牙桥上洗脚。到家后,他打了一盆水,放在那块青石下面,搬来靠椅,坐下,将一双又脏又臭的大脚插到了水盆里。他轻声说道:“哎,你再给我洗一次脚吧。”然后就噙着烟袋,靠在椅背上,眯了眼,一面吸,一面等待着。果然,不一会儿,就有一双温软的手,握住了他的脚掌,先是揉搓,然后是深情地抚摸,之后又逗他玩,挠他的脚掌心。李子棠痒痒得“吞儿吞儿”地笑了。妻子在灶屋里叫道:“奎娃儿,你看你爹!老不正经,笑啥哩笑?”李干奎正在烧锅,伸头瞅瞅,说:“妈,我爹睡着了,肯定在做啥美梦哩。”等做好饭喊他吃饭时,咋喊他也不醒。李干奎伸手拍拍他,噙在口里的烟袋“啪啦”掉在了地上,趴脸上一看,原来已经停止了呼吸。李子棠享年69岁。临终时,脸上是又甜蜜、又满足的微笑。1958年,水北地区汉画馆建成,“嫦娥奔月图”被从李子棠家的房基上拆下,存入汉画馆,成为镇馆之宝。

前言

楔子:关于怪屯怪屯本不叫怪屯,叫拐屯。全屯皆李姓。翻开水北县明嘉靖县志89页《灵异》条,有记载:成化三年八月,县北四十里李拐屯有人化狼,青毛,狼吻,獠牙如剑,食邻人鸡。家人用铁链拴之,嚎三日,脱链而去,入山北密林中,从此不见。也就是说,怪屯再早也不叫拐屯,而是叫李拐屯。1987年进行地名普查,地名办的同志对李拐屯的村名来历进行走访。其中一位自称126岁的老头李二槐说,俺始祖是李闯王的一个义子,跟吴三桂打仗时,让大刀砍掉了一条腿。闯王兵败南逃,逃到水北县,始祖不愿再拖累闯王,遂留下来落户为民。因为他是个拐子,又姓李,所以乡民就叫他住的地方为李拐屯。老头的说法明显不确,因为李闯王是明末起义军,而县志上分明记着明嘉靖年间李拐屯就已存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村名的起源:李拐屯的第一位村民是个姓李的拐子,因名。到了1998年,为了宣传水北县,提高水北县的知名度,水北县委宣传部的一位宣传科长在一家权威的全国知名报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山灵水秀,卧虎藏龙──水北县铁李拐故居考。”他把李拐屯杜撰成了神仙铁李拐的故居地,并言之凿凿地说,某年某月某日,李拐屯发掘一处古墓葬,墓中出土一铁棒,经专家考证,很可能是铁李拐所持铁杖;李拐屯北500米处有升龙崖,即传说中铁李拐抛杖成龙处……云云。很让水北县人民自豪了一阵子。拐屯是李拐屯的简化,那么,拐屯怎么又变成了怪屯了呢?──现在人们书写时,没人写“拐屯”,都写成“怪屯”。这一方面是因为“拐”、“怪”同音,更主要的,是因为怪屯怪人怪事太多,就比如县志上记载的人化狼。明成化年间的人化狼之后,又发生了多少怪异之事,历史上无记载,老人们也没有口头流传下来,我们无法知道;就当代,就这百年之间,我们亲历的,或听亲历者口述的,记之就不下数十万言。有些事,简直匪夷所思,听了叫人目瞪口呆。拐屯、拐屯……怪屯、怪屯……人们很自然地,就把拐屯写成了怪屯。怪屯人也乐意把“拐”字写成“怪”字,因为“拐”字很不雅,一看见这个字,就让他们想到了自己的祖先一拐一拐、在人前丢人现眼的样子。不管是闯王的义子也好,是神仙铁李拐也好,总之是一个肢体残缺的人,让子孙们很没面子。而怪字──怪就怪呗!怪者,奇也,中华儿女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不是?但是,由于怪屯鬼鬼气气的事太多,而“怪”字又与“鬼”字音近、意近,所以有些人不喊“怪屯”,而喊“鬼屯”。怪屯人很愤怒,有几次跟人打得头破血流。如今,怪屯的怪人怪事──或者说奇人奇事,成了整个水北县人茶余饭后的重要谈资,成了整个水北县人业余消遣的重要节目,也成了水北县干部们外事活动中酒桌助兴、展示阅历、加深印象、增进友谊、表现亲近、邀取好感的必不可少的一道大菜。现在,许多人不知道中国有个水北县,但却知道有个怪屯(或者鬼屯),就像不知道中国有个昔阳县,但却知道有个大寨一样。著名作家二月河先生听我说了一些怪屯的怪人怪事,叹惋之余,三击股道,好,好东西!你应该把它写下来,写一本书。我说,这些东西,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也没有什么文学价值,只能聊助谈兴,博人一叹一笑而已。二月兄望着我,眼睛瞪得很大,期望太切,目光就变成了严厉,让人不敢仰视。但他的声音却是柔软的。他说,美国一位文论家寒哲说,艺术使人们快乐,艺术使人们兴奋;但他不必有教育作用,也不必有道德、宗教、政治和哲学的意义;一个作曲家不用他的音乐教育人,伟大的文学家也不用他的文学教育人。什么社会意义?什么文学价值?既然能助谈兴,既然能博人笑,惹人叹,那就是艺术,就是艺术的价值。我胆怯地嗫嚅道,要不,我写几篇试试?二月兄又拍股道,你这心态!什么试试?写就是写,写成诺贝尔!试什么试?像拳击一样,怵怵嗒嗒的,一家伙就把你K.O.了!激得我呼一下冒了一头脚汗,说,那就试试吧。二月兄扑哧一声笑了,说:“你这脾气呀!”把碟里的口香糖剥一块塞嘴里,嚼着继续说:“就跟这口香糖一样,软不唧唧的。”嚼了几下,又说:“不过,口香糖也挺腻牙的,有一次竟把我的一颗牙给粘掉了──行,那你就试试吧。”我就试了。

后记

《古村妖物志》后记拙作《古村妖物志》出版了。它其实有3个名字,第一次我叫它《怪屯记异》,第二次我叫它《百年灵异》。编辑朋友晋壁东灵机一动,又改成了《古村妖物志》。出版社比我聪明,这一改,就雅俗共赏了。编辑认为,书名就是个衣服外套,不管沿用哪个名字,都有其中的道理。我很感谢他们。看完《古村妖物志》,你一定会认为作者是一个满脑子封建迷信的人。你错了,笔者其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神论者。他不信鬼神,不信一切虚无的东西。他承认有地外生命存在,却不相信UFO。因为既然外星人智慧到能驾UFO来到地球,那为什么又愚蠢到至今不与地球人交往沟通?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上帝,只有自然法则。那么,你为什要写《古村妖物志》?你为什么要写这些神神鬼鬼的神秘事件?你不是在宣扬封建迷信吗?我写这些灵异事件,是因为我痴迷于这些事件里蕴藏的美感和意蕴。世界上,哪个人不知道几个神鬼故事呢?哪个人不曾津津乐道地讲过神鬼故事呢?人们乐于讲,乐于听,甚至乐于信。为什么?因为这些故事能带给人们刺激,带给人们享受。它是民间口头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但它又是民间封建迷信的重要传播载体。我想借助这个载体,把里边的美感和意蕴剥露出来,升华为艺术。因为加入了灵异的质素,这种艺术的感染力是很特别的,我在写作时深深感觉到了,我相信读者在阅读时也一定会感觉到。那么,你写这些事件都是真的吗?我只能回答说不知道。这些事件都是几十年来听身边的人讲的,他们有的言之凿凿,是亲眼所见,亲身所历;也有人说是听别人讲的,一传十十传百而已。有一点,这几十个灵异故事中,没有一件是笔者亲历的。但肯定也有些事件是真的。但决不是鬼神所为,只是现代科学无法解释而已。我认为这些事件就是灵异,是科学与迷信之间的空白地带。这可能是科学的另一级阶梯,我们看见了,但却无法攀登上去。我想把它记下来,留给后人,来考验和启发他们的智慧;有一天他们或许会踏上这道阶梯,使人类的文明又向前跨出一大步。这是我写《古村妖物志》的另一个初衷。

内容概要

殷德杰,男,1947年9月生,河南省南阳市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79年开始文学创作,主要见于地方刊物。早期创作有短篇小说《儿子》《院墙内外》《八月十六月不圆》《银河西瓜》等。其中《院墙内外》获河南省首届优秀文学作品奖。之后又写出《鼠•猫•人》《开山的女人》《歪歪井有个李窑主》《村路》《磨盘村的诅咒》等百万余字作品。

书籍目录

001 楔子:关于怪屯
004 月牙桥
013 黄姑娘
024 苍狼
032 疯美人儿
042 花鱼儿
049 树怪人妖
075 鬼捣蒜
083 黑白二士
089 义犬祠
102 阴兵
112 喜娃盗宝
118 旱鹰
129 洞天杀人记
142 疯人冢
157 黑子
166 鬼店义商
174 地仙
184 鬼市
196 鹤妞
214 侠骡
224 仙人脚
234 后记

编辑推荐

《古村妖物志》编辑推荐:古村“怪屯”是“妖物”的巢穴,作者用讲故事的叙事手法为人们展现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月牙桥、百年槐树大哥、疯人塚、哎哦庙、义犬祠、鹤妞,还有恩仇必报的灵性动物、阴兵、鬼市、仙人脚……给读者带来欲罢不能的奇异阅读体验。

作者简介

《古村妖物志》内容简介:妖物志,顾名思义是关于“妖怪”的传说,其实更多是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怪异事物和现象,无关传统意义上的鬼怪。《古村妖物志》是个短篇合集,共21篇短文,故事各自成篇又相互关联,都是发生在一个叫怪屯的地方,不单囿于鬼怪传说,还涉及到当地的风土传奇。有《鬼吹灯》的叙事风格,文笔流畅,情节丰富。


 古村妖物志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大量神秘的事件不断涌现的怪屯在作者的笔下呈现在读者的面前,真真假假虚实之间,不由的让人去追问这个世上到底有没有妖物?这本古村妖物志,就是为读者了打造了一个跨越百年的古村诡事,叙述了潜伏乡野的怪力乱神。这些有一代代人传说的事件既能助兴也能博人笑,惹人叹,那么它也具有了艺术的价值。创作,也本就是艺术的产生,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了解这样一个怪屯吧。怪屯原名叫拐屯,说白了起源这个全村姓李的村子就是因为这里的第一位村名姓李,至于是怎么从拐屯变成怪屯众口纷纭, 但是有一点不变的是这个村子里有着一些怪人怪事,而这些怪人怪事被流传下来也足以证明了在这个村里有他不为人知的一面。这个怪事总会带来人们刺激和享受,于是有人讲有人说,便就被流传下来。这并不是在诉说迷信,而是对一些地方古老的传说的传承,或者,它还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黄姑娘》了。黄姑娘不是人,而是一条狗, 它有脾气有尊严也有使命感。可也是这样一只狗因为被他人发现它偷吃馒头,而意欲将人置于死地。挖坑、踢人、埋土、一气呵成!忘你千般好,只记一时仇,它的阴毒居然和人性中的小人如出一辙。谁能想到当初那般尽责的看门狗会有如此的心机,人前一面人后一面,不仅伤人还要害人。作者的意图也是来考验和启发的读者的智慧吧,想来众多读者的思考会让这些县志里有过记录的事情有着更多学习的地方。也曾看过很多其他的诡异故事或者恐怖故事,但是没有一本书会如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大。月牙桥、义犬祠、疯人冢、鹤妞等等,一个个的故事让人看的胆战心惊。或许是他们都发生在同一个村子里,有或许是这个故事在历史上有迹可循,总会给人一种压力和恐怖感。可以不信,可以怀疑,这些有人言之凿凿,有人亲眼所见的故事会不由的让人寒毛耸立。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科学不可解释的奇异现象。我们不能了解,自然也不能忽视。知道了,了解了,如何选择如何去做在是我们的事情。读者带给我们的,是故事里的意蕴和艺术。一本古村妖物志,一场对心灵承受的挑战。看完之后,你说这些神秘事件会不会真的出现呢?
  •     早就看完了《古村妖物志》,文笔流畅,故事讲得也蛮生动,类型与小时候看过的故事会中那些乡野奇谈很类似。全篇21篇篇篇即独立,又可成一整体。大背景设在或许是莫须有的“拐屯”,此村据说是第一个村民就是个姓李的拐子,因此而得名;又说,当年神仙铁拐李的故居地;还说是传说中铁拐李抛杖成龙的地方。。又因怪事奇事太多,谐音名慢慢变成了“怪屯”。书名为《妖物志》,自然种种故事皆与“妖”相关,也就是一些怪人怪事:或逼良为妖,或有痴迷,或因执念,或让人沉思,或让人长叹息。《黑子》讲述一条名为黑子颇为灵性的狗,还在吃奶的时候,就见识到了人性的贪婪和阴暗。物资不丰富,黑子母亲被怪屯人嫁祸偷吃了过年的肉,而被主人绞杀。黑子在屈辱中长大,后来咬伤害死母狗的偷肉人,又食断肠草,让那些捕杀了自己的人吃肉喝汤时丧命。狗复仇的整个过程惊心动魄,狗一向是最诚信、最知恩义、忠义、爱憎分明、疾恶如仇,这样一只好黑子结果被人逼着造了反,要与人同归于尽,也改写了狗为人类最驯顺朋友的历史。狗如此,人被逼着更情何以堪。《月牙桥》中月牙桥是个闹水鬼的地儿,李子棠不怕,一来二回反而与水鬼混熟了,为了救出被压在石头下的女鬼,李子棠修坝断桥水,又趁着大旱终于攉干了河水,终于找到刻在石条上的女子,并把石条镶到了门口的墙基上,而李子棠也在满足之中含笑而逝。这个故事还关联了鲁迅发现汉代画像石的事,讲得可像是真的了。其实,这也算是无聊苦闷生活里,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与幻想吧。《疯美人儿》则是怪屯的换亲陋习,让有情人疯的疯死的死。《鬼捣蒜》则是村民李长树为了搞点副业,偷偷挖了地窖装红薯半夜打擂臼(jiu)换钱给母亲治病,结果被李石头发现举报。李长树遭批斗而死后变成鬼附在擂臼上将仇人李石头给捣死了。《花鱼儿》白天是念经的裹脚小妇人,晚上是飞檐走壁的大盗,结果档案馆里才查到是敌工部部长,被追为革命烈士。所有故事并非当下那些故弄玄虚的鬼故事,相反,无论是谴辞造句,还是篇章布局都相当的传统。作者的语言、风物的描写都极富地方色彩,民间乡里那些俗语,口头禅,民间小调更是信手拈来,有看头,接地气。尽管作者自言,“这些东西,只能聊助谈兴,博人一叹一笑而己”,但话里话外,一叶见秋,已大有意义。
  •     周作人在《谈鬼论》中提到自己对于鬼故事的两种不同立场的爱好,一种是文艺,一种是历史。周作人说无论结构如何,好的鬼魅作品要写得简洁有力,内容则可以保罗万象。他还特别提到创作这种文章,志怪比传奇更佳。我曾读到过集志怪小说大成于一体的作品《酉阳杂俎》,这本集子与午夜静谧的环境相得益彰,非常适合在入夜后细细品读,在无数的奇闻异事背后累积下的作者的荒唐激情,凝结成了我对志怪小说最初也是最美好的回忆。也是因为《酉阳杂俎》的关系,志怪小说于我大体都十分契合,以至于延伸开来的神秘学对我也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赏鬼如赏花,《酉阳杂俎》之美,在于它完全以旁观者的角度去记载奇异之事,纵然仅以片段诠释鬼物,惊悚之气却以沁入骨髓。之后蒲松龄的《聊斋》则走向了另一种风格,在光怪陆离的故事背后穿插着的是世道人心。周作人把这定义为“红勒帛上的大瑕疵”,认为《聊斋》缺少妖气,从志怪小说的角度看是失败的。饶是如此,《聊斋》依旧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志怪小说。说到底还是中国人更在乎一个“情”字,鬼魅文字纵然惊悚,也抵不过痴男怨女,恩怨情仇的缘分纠葛来得荡气回肠。现代的妖物志怪小说也都受到了《聊斋》的影响。在恐怖情节上大打折扣是一定的,情感层面却更加的丰盈,故事也更为饱满。我总感觉这样的志怪也是好的,好像人行走在寒冷的街道上总希望手里握着杯热茶,提醒自己生而为人,身处世事不可缺的那一点人气。殷德杰的《古村妖怪志》就是部充满情味的妖物志。小说将故事的背景放在了一个名为“怪屯”的小地方,加之其中的很多情节都发生在文革这个疯狂而不可言说的年代,故事的氛围一下就紧张了起来。这种以地写事的做法在之前推出的天下霸唱的《河神》中也曾出现过,后者在头一章就以顺口溜带出了天津城的风貌,地点交代好了,对故事的推动是事半功倍的。而尽管《河神》与《古村妖物志》都有着同样的志怪背景,无论是其讲述的故事还是叙事手法其实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河神》使用的是说书人“倒笔书”的写法,故事一环扣一环,读者看得欲罢不能,只能跟着作者的脚步慢慢解扣;《古村妖物志》则以点盖面的把怪屯中每家发生的诡异之事以章节的方式逐步摊开,引导读者通读全书,才可完整的勾勒出这个村落在解放后的妖物编年志,这感觉如眼见墨点在宣纸上肆意晕染开来,人为之力无用,一发不可收拾。在志怪故事的侧重点上,比之《河神》明显继承自《鬼吹灯》的诡异肃之气,《古村妖物志》显得“人情味”重了许多。它的整个故事都是以怪屯的李姓人为主轴发展的,人既是妖物事件的亲历者也是见证者,成为了故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树怪人妖》中的百年老树、《黄姑娘》中的贪嘴狗精、《鬼店义商》中的鬼商人……《古村妖怪志》表面上讲的是妖物,却实则处处透露着人的宿命。《疯美人》中的娄灯与李四馍跨越生死历经轮回最终修成正果,尽管结局有过度渲染的嫌疑,却依旧体现了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鬼市》中老光棍李子套与爱人的阴阳相隔,则更使人深深地感受到造物弄人的无奈。“情”是始终萦绕于《古村妖物志》文字间的精髓,牵连的不仅人与人的缘分,也造就了许多不可言明的痴念与纠结。这部标榜着妖物志的作品,浓浓的情意就顺着这样的贪嗔痴念肆意展开了。对于志怪小说,《聊斋志异》中有题辞说,“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据说周作人很喜欢这首题辞背后的含意,作者在故事中肆意张狂表达,却又只是姑妄言之,与那些志怪之说保持着微妙的距离。就《古村妖物志》来说,且当这是传奇看看便罢倒也不错,但这不白白浪费了书中所含所讲之情?其实若能换个角度看,这充满人情的妖怪志何尝不是作者编纂的一部世间万象的浮世绘呢?嬉笑怒骂、百转千回的人生,在这随意言说的故事中就此道尽了。

精彩短评 (总计56条)

  •     这本小说将故事的背景放在了一个名为“怪屯”的小地方,故事多都发生在文革这个疯狂而不可言说的年代,有一条叫黄姑娘的狗,有位被羞死的疯美人儿,还有许许多多怪异的人、事、物,读的过程中,故事的紧张氛围呼之欲出。这是一部充满人味儿的妖物志,充满妖味儿的人物志。
  •     一本能看的书,让我一口气读完了
  •     意犹未尽,又追了一部作者的小说自选集。
  •     充满乡土气息的民间怪谈,怪谈类小说中极具特色的一本书。作者文笔娴熟,文风自如,虽然有些故事不免落于窠臼,但生动的笔锋仍让人不忍释卷。可惜的是出版社的编辑水平太差,不仅违背作者本义,硬起了这么一个不着四六的书名,而且里面还有排版错误,漏句少句等硬伤,可惜了这本好书。
  •     一般吧,文章有严重的纰漏,比如1984、85年,那时人们的工资一年也只有几百元而已,作者却说大学教授一个月工资有几千!
  •     很有意思的乡村奇闻录,作者文字功力很扎实!希望多谢几部
  •     看得我一嘴巴方言。。。
  •     怪村怪人怪事,惊叹惊心惊神
  •     很朴实的故事讲述,如果变成广播剧找个声音不错的人来讲故事,会很好
  •     哦
  •     《相遇》才给四星,这个就三星吧……好特立独行的书
  •     还可以 封面是吸引的主要原因
  •     #分享书籍# 以地摊文学的分类来说相当优秀了。
  •     跟天下霸唱的短片合集“我的邻居是妖怪”相比,还差那么一点。
  •     后面的情节语言和人物我无法接受...,读到一半,放弃了
  •     故事没有像别的纯粹虚构的小说,它本身有根,是从当地的某些传说中挖掘,加工得来,虽然没有跌宕起伏,但更加贴近人们,其实我看到李二槐的故事有点忍不住哭了,爷孙两个单纯朴实对应着子孙们一个个丑态百出的嘴脸,如果子孙和睦,相信这位老人和他的大哥可以活的更久。
  •     莫名根正苗红的笑点……
  •     现代版聊斋
  •     最妖的还是人心
  •     好看!有揭示人性自私,和牲畜的丑恶。简直太好看了,我都不知道看了多少次。
  •     故事会
  •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黄姑娘》了。黄姑娘不是人,而是一条狗, 它有脾气有尊严也有使命感。可也是这样一只狗因为被他人发现它偷吃馒头,而意欲将人置于死地。挖坑、踢人、埋土、一气呵成!忘你千般好,只记一时仇,它的阴毒居然和人性中的小人如出一辙。谁能想到当初那般尽责的看门狗会有如此的心机,人前一面人后一面,不仅伤人还要害人。作者的意图也是来考验和启发的读者的智慧吧,想来众多读者的思考会让这些县志里有过记录的事情有着更多学习的地方。
  •     一直喜欢民间传说,这本书有让人眼前酸涩的东西存在
  •     怀念那些妖怪可以成精的时代
  •     很多故事都很好玩,神神鬼鬼的一切道出一些平凡的道理,值得一看
  •     浓浓的故事会气息,有点当代《搜神记》的味道
  •     文笔朴实但胜在故事吸引人,三星半
  •     也曾看过很多其他的诡异故事或者恐怖故事,但是没有一本书会如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大。月牙桥、义犬祠、疯人冢、鹤妞等等,一个个的故事让人看的胆战心惊。或许是他们都发生在同一个村子里,有或许是这个故事在历史上有迹可循,总会给人一种压力和恐怖感。可以不信,可以怀疑,这些有人言之凿凿,有人亲眼所见的故事会不由的让人寒毛耸立。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科学不可解释的奇异现象。我们不能... 阅读更多
  •     文笔不错
  •     现代笔记小说,故事还算新。“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     3.5
  •     看完以后满脑子都是方言......
  •     鬼怪不怪,人心胜鬼怪
  •     既是说妖说怪,更是说人,也许中国的妖怪文化从来就无法割舍下“人”的部分。没有虚张声势的糊弄,却时常让人不得不放下书来回忆一些事感慨一些人。
  •     via @鹿特丹的伏尔泰。作者1947年生人、1979年開寫,其書被說成「有《鬼吹燈》的叙事風格」,歎。++如果沒有以上宣傳文案,如果沒有那個附庸二月河的開頭(http://www.douban.com/note/319381543/),沒有畫蛇添足自陳唯物主義者的後記,沒有文中多處把握不住節奏、以及井蛙式對世界文學的貶損;這本書的品質可以再點上一顆乃至更多星。++接受鹿特兄的意見,書還是好書,加一星。
  •     好看!作者是老派人,自有一种老派乡土志怪的朴实感,又胜在文笔佳,立意好,少说教,读来时而唏嘘感慨,时而拍手称奇!有光绪年间乡村版的西西里美丽传说;有颠着小脚身轻如燕的寡妇大盗;文革时人不人鬼不鬼,猫狗却有国士风;有人称“活判官”,可在梦中朱批令人头点地……这个怪屯村,就是我所痴迷的孕育着古老神秘之美的中华大地的缩影。
  •     地铁上看完的。传统笔法,类似民间故事、故事会,不以妖怪奇谈而炫技,而是娓娓道来,借以反映时代,透视人心,倒也别开生面。
  •     很有意思的书,如果有续作一定会买
  •     马桥
  •     故事不错,本质还是惩恶扬善,有点世说新语和聊斋志异的味道。不过用有点文革荒唐年代恩历史背景,惩恶的手法看起来还挺cult的
  •     大量神秘的事件不断涌现的怪屯在作者的笔下呈现在读者的面前,真真假假虚实之间,不由的让人去追问这个世上到底有没有妖物?这本古村妖物志,就是为读者了打造了一个跨越百年的古村诡事,叙述了潜伏乡野的怪力乱神。这些有一代代人传说的事件既能助兴也能博人笑,惹人叹,那么它也具有了艺术的价值。创作,也本就是艺术的产生,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了解这样一个怪屯吧。
  •     开头以为是现在流行常见的鬼故事集,读起来才发现这本书写的很有审美感,作者用南阳地方语言来写这些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有浓重的地方特色,故事的本质还是惩恶扬善,揭露人性丑恶,赞美真善美,读来很有韵味。
  •     三星半~ 让我想到吸血鬼猎人巴菲里那个诡事频发的小镇 对志怪类一向偏爱 觉得聊天时候 八卦 志怪 命理 一向不会冷场~
  •     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做「用力过度」
  •     亦真亦幻,雅俗共赏。
  •     少几句自我评论,少几段对雷同故事桥段的解释会好得多
  •     总觉得有老早前看故事会的感觉
  •     故事讲得蛮有古风,但其实没太懂背后的三观设定
  •     满是光怪陆离,匪夷所思之事物的睡前读物。
  •     现代笔记小说
  •     很喜欢这种有浓重乡土气息的志怪小说,最重要的一点是,作者文笔好!有几篇看完以后心情还蛮悲伤的
  •     异兽志~
  •     有趣的民俗故事,乡村野谈
  •     因果报应,天网恢恢,这就是一本导人向善的书啊。作者的文笔很传神。
  •     子不语怪力乱神啊
  •     小时候最喜欢这样的民间传说,民俗故事大多是导人向善,而所谓的封建迷信只是一种神秘手段。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