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科学(上下)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3
ISBN:9787563338467
作者:赫胥黎,郭沫若
页数:1693页

章节摘录

  诞生后,婴儿之整个经济组织便突然一变。他现在不得不呼吸空气,不得过且过不搜集自己的氧气,不得不消化自己的食物了。肺与肠开始动工。不过在事实上消化器官所负的责任倒还不甚严重,因为婴儿吸饮着母奶,那一种食品是无须乎什么化学的调制的。更进,他既不是居在温暖的保温室里,他不得不调整自己的体温。  但是,在发育所关系着的范围内,诞生是一件偶然的事变,那在徐缓的连续的过程(发育)上差不多没有影响。在子宫生活之最初的几礼拜中,胎儿之一切的器官都多多少少地在初步上奠定了基础,俟后的发育是在那些基础上之加工与完成了。这样的工程要继续到将近25年。诞生这件事是母体之器官负责,不是属于婴儿的,在婴儿生体中对于若何发育之变化都无所准应。婴儿一把自己调节着适应于新的环境时,成长与分化之过程又进行起来,和他从前的十分相同。  幼儿期第一年中极惊人的种种变化中之一是脑髓之像菌菇般迅速地扩张。在第二年末,婴儿的脑已达到成人者之一半以上。第四年末已经超过了它的最终容积百分之八十。成人脑盖是一个强硬的骨匣,保护着脑,但同时也防着它那宝贵的内容之有若何更进的扩张。所以脑便不得不在那早年骨骼还未十分形成、关节尚未坚固时迅速地长满到应有的大小。同时人的婴儿也需要有个大的头脑,因为他在起初的几年是不能不学习许多的事物的。  脑在扩大时,两腿也同样地成长着,这为身体别部所起的变化所随伴,与直立姿势之采取是有关系的。这些变化中之最重要者是由脑导至筋肉,且使筋肉真实听命于脑的神经线路之发展。两腿同时长得更长更强,脊柱之腰部延长而固化以支持着上体之重量。“学步”决不是真正的学,它是随着这些结构之完成而渐渐地且自动地发生出来,就和反射作用之自动地随着在生诞前已有基础的感官、神经联络与筋肉之构成而生出的一样。  在起初的二年间,还有另一件重要的过程——便是乳齿之发生,这是我们所具备着的两套中之第一套。第二套在第五年上开始来代替第一套,一直要等到22岁时智齿发生,它才算是完成了。  这些只是幼年期中所起的最显著的一些变化。遍于身体全部,无论在哪一片的组织中,发育都在进行着。再者,这项发育一直要继续到体部之真实地衰耗,因为在人之一生决没有完全静止的时期。身体不是常常发育着便是常常衰歇着。  在人生中要指名一个最盛期,或者如一般称为顶点的,那是事有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种种不同的组织在完成其自己与衰歇上各有种种不同的速度。动脉管之弹性的筋肉的管壁在25岁时最好,不能不急剧地奋张体力的职业的运动家们达到最高点的便在这个时期。脑有一个较长的生命,它对于筋肉们得到最确切的统制是在30与40岁之间,在作为思想器官上怕在40与50岁之间最好。在这儿有一个显著的不调和,因为循环系统在精神力尚未开始衰退之前,便可以硬化而衰败。职业的运动家不能不隐退,在他未死之前而早被世间忘却,但是职业的思想家是有赍志而没之特权。  人体中老衰之最初的征候或者便是那出现在面孔上的皱纹——那是证明皮肤已经失掉了它的弹性。  所以衰歇不久便来袭击我们——它把我们又带到在最初的10年间所起过的革命之必要上来,便是生殖能力之获得,我们的生殖器官所闹起来好让我们被瓜代的那种执拗的骚动之开端。  在叙述卵巢与睾丸时,我们说过在两种腺体,除掉直接有关于媒介子之制造的组织外,还有别一种的组织,便是隙间细胞。这些隙间细胞就和黄体一样,是内分泌之器官。它们在极早的时期便开始工作,老早地在任何胚芽细胞开始发育之前。它们的分泌物,被血带着周回全身,决定着分别男女性的差异之大部分。  男性与女性之生殖器官是在共通的模型之上造成的。举一个明显的例罢,男性虽然并不哺乳,然却有乳头。这可以通乎全系统,部分和部分地相比,可见男性的与女性的是怎样地两相对照。再说到极初期的胎儿也有一个一般化了的生殖系统,你辨别不出它是男是女,但它含有那可以发育为男亦可以为女的根蒂。性别之最初的表征表现于睾丸或卵巢,随其例之所属,工作者的隙间组织出现了来,分泌出男性或女性的内分泌物送人血里。这些物质作用着肉体,使其部分长大而把别部分之成长禁止着以使它们发展为此性或彼性之有特征的定型。女性的骨盘广于男性,那样便好支持着受妊的子宫,使婴儿之头通过。早在胎儿发育期之第五个月上,男性的与女性的骨盘之间,在形态上已经可以辨别,这也是基因于由隙间细胞而来的内分泌作用。  在这些早期的变化之后,通过全幼年期中有一个长期的比较上的静止状态。性的分化虽然继续着,但进行得不如前此的那样猛烈了。但在思春期——在温带地方男性约略在15岁,女性约略在14岁,在热带近处约略要早得两年——介媒子开始成熟,随着这个生殖能力之获得,隙间细胞这一方面的活动便突然爆发出来。在这时候,两性间之最后的区别开始奠定了。在女性身上,骨盘更加开阔,有一层脂肪储蓄在全身,赋予以曲线的嬿婉的轮廓,判然的女性身材强调了出来。在男性身上,则面上生须,喉头胀大,因而“声破”。声音化为沉宏——这些过程不到25岁是未完全的。在两性中,有相关的心理上的变化:性的本能得到全力,心境深沉起来,改变着情调。    旧石器时代的人,其种种变异型之大多数,大约在作为个人上都是很好战的动物,他怕和许多鸟类一样是猛于维持地盘的,但未到旧石器时代记录的晚期,社会群已经长到种族那样大小时,在人的经验中曾否有过战争性质的那种东西存在,却是疑问。在那时,大动物之集团的狩猎和种族的轧轹、争斗,大约是一同发展了起来的。  新石器时代的定住民,已经是和战争亲昵的。由寿靡(Sumeda)诸城市及由王朝以前的埃及所出土的古代雕刻,表示着经过训练的战士。战争成为社会的传统之不可分的一部分。征服、战士与司祭传统之轧轹,供给着文史的主要题材。  在第四编中(第八章第四节),我们讨论过,有些身段和习俗在一个种属中的由自然淘汰所生出的进化,对于该种属全体是有害,而对于各个人以克服其侪辈上则是有益。例如多数显著的性的繁饰与声音、巨大的角、夸大了的体魄之类。好战的性质,在多数的场合也是属于这一类的变异,这于某些种族与社会,比较起更好平和的社会来,的确要给与以明确或优势的利益。在古时候、战争和征服因为破坏着那动辄便有硬化倾向的传统系统而使更大、更有效率的单  位之建立容易化了,在人类之进步上促进了不少,是毫无可疑的,但那样的时期我们现在是已经走过了,到了现在对于战争及因战争而有的体制还有其先入见存在,这在我们人类上所课加的生物学的不利,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战争爱把更健康的更有精力的男子在其未有机会留下后裔的年龄便加以破坏;它把人类之不甚丰富的有训练、有组织的能力之重大部分引到错误的方向去消耗了,就连在我们奉上以“太平”尊号的备战时期,它的消耗资源的力量都是可怕的。  独立抗衡着的主权国家之观念,和把战争作为生活中之正常的特征之成为习惯的观念,不可分地关联着。  在大多数男女心中的宇宙观是为这必须仇视外国人的观念所歪曲着的,自己所奉戴的国家纪律之有万一的弛缓的那种恐怖,使他们妨碍着从好战的观念之强迫把新的世代解放出来的一切努力。对于成年而固定了多数的人,这种的观念们已经是不可救药地成为了他们的精神结构之一部分。他们一想到政治和社会的问题总不免要取着爱国的形式。然而独立的主权国家的传统,和战争的传统实际上是不能分离而且有一部分是合致着的,这把现今的教育畸形化了,限制了人类的自由,阻碍了世界的经济资源之正当的储蓄与开拓之发展,而且明明白白地是罪恶,随着人类常识之累积要相信它还能维持得很多的世代,那是不可能的。一种莫大的文化的努力的确是必要,在人类的教育能由这些传统的编见转换之前,有策略与战术之整千的错综着的问题是须得解决的,但是由最近100年间的解放与改造运动的经验看来,使我们确信着这样的事情是可以办到的。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部书是1931年的3月着手译的,中间经过了“九·一八”之变,又经过了翌年的“一二·八”之变,荏苒到现在,足足经过了五年有半的光阴才勉强完成了。在“一二·八”之变时,本书已经译就了有一半的光景,以400字一张的原稿纸计算时已有1700页,以字数计算时已有60万字,但不幸除掉开首的一二百页之外,在商务印书局编译所里,随着闸北的几万同胞、无数的建筑、无数的名著珍籍,一同成了“一二·八”的炮灰。在那时因为1932年是德国诗人歌德死后的百年祭,我和本书的译述并进着在从事歌德的自传《文与质》(Dichtungund Wahrheit)的译述,作为纪念出版。译到了有300页的光景,也一样的成为了炮灰。这些稿件通是没有副本的,这在我是白白地耗损了一年的精力。  商务印书馆复兴之后,在1933年的年底我也“卷土重来”,又把本书的译述继续下去。尔来世变日急,寄身在外邦时时有朝不保夕之慨。生活的压迫几乎屡屡使人窒气。记得一家七口有专靠本书的预支版税月六七十元而过活着,因译述之进行时有阻碍,即此月六七十元之数亦不能按月必保。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我自己实在是没有想到终竟能够把这部巨制译出。算好,赖着商务印书馆的后援与忍耐,赖着学友郑心南、周颂久两先生的援引与鞭挞,虽是费了很长久的时间,终于把这部百五十万言的巨制移植到中国的读书界来了,这在我个人也可以勉强算得一个小小的事业。  译完全书之后,重把全书的有系统的智识来咀嚼一下,觉得这在外观上虽是一部通俗的科学介绍书,但其实是一部极有益于人生和社会的经典。著者的智识的渊博和笔力的雄厚,实在是足以惊人。新近的关于生命的科学智识,大抵是网罗尽致了,而浩瀚的零碎的智识,经著者的系统化与体制化,完全成了一座有生命的大众殿堂。而这殿堂中所奉仕的精神是生命之合理的解释、宇宙进化观之推阐、人类向大一统之综合。这些都是救济人类的福音,而在我们中国,大多数人的生命观是还没有脱掉巫觋式的迷信畛域的,关于这些福音的传播尤其是根本切要的事情。一切人的对于宇宙人生国家社会的根本观念,是当经受一番彻底的科学洗礼,而加以根本的改造的。这部书在说到人类社会的范围处时,为资料及现行的社会制度所限,著者似乎尚未能畅所欲言。但他的大体的针路是不错的。人类当废弃向来的狭隘的传统主义,废止国家本位的战争,改良教育,改良人种,集全人类的精神意志于同一集体之下而施以统制——这的的确确是人类社会之发展史所照示于我们的使命,也是宇宙生命之发展史所照示于我们的使命。我们人类是应该及早完成这项使命,而这项使命在世界上的一局部,由实践的先觉者们,已经在以最合理的方法而被完成着了。我们中国人也应该赶快觉醒起来,急起直追地成为完成这项使命的选士。  著者的三位,尤其大韦尔斯,的确是百科全书式的全才。他的努力对于人类社会的寄予的确是很丰富的。但是他自己说过,一个作者不能不有他自己的偏见,韦尔斯先生尽管博大,偏见的这一层似乎真是有未能免。往年他访问过苏俄,但他的访问的收获却没有他所不甚满意的那位刻薄老先生萧伯讷来得丰年。最近国际保卫文化著作家协会在伦敦开第二次大会,所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新的《科学艺术百科大全书}的编制。据报称,本书著者韦尔斯及赫胥黎均不甚赞成,假使传闻属实,这也是使人出乎意外的事。韦尔斯先生在本书中高调着“自制”(selfcontrol)与“克己”(self-subordination)之必要与困难,在这些地方是尤其令人想起的。  本书的译述,因为图求食粮之接济,是取的随译随寄的办法,译得一部分便寄出一部分以预支一部分的印税来维持生活。因此,本书的译笔译语便大有不能划一的缺点,尤其学名与固有名词,前后是大有参差的。不过,大凡的学名与固有名词,都不嫌重复地在译名下屡屡把原文注出了,虽未能做到尽善的地步,想来当未至于坏到不可读的程度吧。将来如有机会,这些缺点是想通盘加以补正的。  未了,我对于出版处及督率着我完成了此项工作的友人们敬致谢意。译者跋  1936年9月26日

书籍目录

  上册:  序论  生物之范围、性质与研究  第一编 活体  第一章 肉体是一架机器  第二章 绵密的肉体机器及其运转  第三章 肉体机器之和谐与管理  第四章 机器之耗损及其再生产  第二编 生命之主要形态  第一章 第一大门——脊椎动物  第二章 第二大门——节足动物  第三章 个性明了的动物生活之其他的种种模样  第四章 个体性不完备的各种动物  第五章 植物性的生命  第六章 下等微生物  第七章 我们关于生命形态的智识是完备了的吗  第三编 进化之铁证  第一章 待证之事实  第二章 岩石上之证据  第三章 动植物之结构上的证据  第四章 由生物之变异与分布而来的证据  第五章 人之进化  第四编 发育与进化之方法与原因  第一章 关于进化上的论争之提要  第二章 个体是怎样发生的  第三章 遗传之机轴  第四章 遗传学的ABC  第五章 个体之成长  第六章 决定性别的是什么  第七章 种之变异  第八章 进化中之淘汰作用  第九章 神秘的进化冲动之有无  第五编  生命之历史与冒险  第一章 序曲  第二章 化石以前的生命  第三章 爬行与游泳的时代:水中的进化  第四章 生命克服了翰地  下册:  第五章 陆地之完全的征服  第六章 现代纪(VF)  第七章 地球上的人类之破晓  第六编 生命之景象  第一章 居域  第二章 海中之生命  第三章 淡水中与陆地上的生命  第四章 生命之种种相  第五章 生态之科学  第六章 统制下的生命  第七编 健康与疾病  第一章 传染性的与流行性的疾病  第二章 身体之营养  第三章 新鲜的空气与日光  第四章 人类目前之健康状态  第八编 行动、感情和思索  第一章 行动之基蒂  第二章 昆虫类及其他无脊椎动物之行动  第三章 脊椎动物中的行为之进化  第四章 意识  第五章 登峰造极的脑  第六章 活动着的大脑皮质  第七章 人的行为与人的心神  第八章 关于行为之近代的概念   第九章 科学之边境与人格不灭问题  第九编 人类生物学  第一章 现人类之特异性  第二章 人类集团之现阶段  译后  不该遗忘的科学巨译  附:1949年中文版第三册序

编辑推荐

  (本商品封面图片为单册,套装图片请以实物为准!)

作者简介

《生命之科学》(《THE SCIENCE OF LIFE》)是以英国著名学者威尔斯(H.G.Wells)为主,并得到赫胥黎(Julian S.Huxley)和小威尔斯(G.P.Wells)之助完成这一部生命科学的巨著。该书版本甚多,郭译本是根据1931年英国出版的最完美的版本(有一千多幅插图和彩图)共3卷。后来美国也出版过一卷本,但图片大量不足。中国国家图书馆在今年又收藏了该书的最新版本、原美国1997年的影印本,共4卷。直到至今该书还被影印,还被收藏,足见其科学的和历史的价值非同一般。虽然现在关于生命科学的巨著也不少,但多半是专著、教科书或百科全书。还没有找到一本如此全面、如此深入浅出的用文艺笔法综述生命科学全貌如威尔斯的《生命之科学》的这样经典的作品。

图书封面


 生命之科学(上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网上的一篇文章,推荐给大家我记得感觉是该书翻译的不太好,白话文的英语味道太重,很多地方现在读起来别扭------------------------------------  中国科学院第一位院长郭沫若是当代中国的杰出学者,在他大量的学术著作和译作中有一部科学巨译——《生命之科学》由于历史的原因鲜为人知,而且流传不广。当我们回顾20世纪我国科学发展的道路时不应该遗忘这一部科学经典和科普经典。《生命之科学》从1931年开始翻译,共3巨册,1934年10月出版第1册;1949年11月出版第3册,历时15年才全部出齐。从1931年3月开始翻译至今已将近70年了。全书150万字,2200多页,插图1000多幅,并有数十幅彩图。以一人之力译此巨著——一本科学巨著——据笔者所知,在我国可能还没有第二个人。值中国科学院建院51周年之际,我们特邀李元先生撰写此文,表示我们对首任院长郭沫若先生的怀念。   《生命之科学》出版简介   《生命之科学》(《THE SCIENCE OF LIFE》)是以英国著名学者威尔斯(H.G.Wells)为主,并得到赫胥黎(Julian S. Huxley)和小威尔斯(G.P.Wells)之助完成这一部生命科学的巨著。该书版本甚多,郭译本是根据1931年英国出版的最完美的版本(有一千多幅插图和彩图)共3卷。后来美国也出版过一卷本,但图片大量不足。中国国家图书馆在今年又收藏了该书的最新版本、原美国1997年的影印本,共4卷。直到至今该书还被影印,还被收藏,足见其科学的和历史的价值非同一般。虽然现在关于生命科学的巨著也不少,但多半是专著、教科书或百科全书。还没有找到一本如此全面、如此深入浅出的用文艺笔法综述生命科学全貌如威尔斯的《生命之科学》的这样经典的作品。   郭译的艰苦历程   郭沫若是在1928年流亡日本之后不久开始翻译这部巨著的。为什么选中了这部书而不是其它,这是因为郭沫若曾是学医的,而且进行过多次人体生理解剖,对生物学有相当的基础。为了糊口度日,得到商务印书馆的老朋友,理科编译所负责人关贞文(心南)、周昌寿(颂久)的鼎力相助。靠按月提供的稿费维持生活。这件事在他自己的叙述中可以了解到一个大概。   郭沫若1936年9月26日在译者跋中写道:“这部书是1931年的3月着手译的,中间经过了‘九·一八’之变,又经过了翌年的‘一二·八’之变时,本书已经译就了有一半的光景,以四百字一张的原稿纸计算已有一千七百页,以字数计算时已有六十万字,但不幸除掉开首的一二百页之外,在商务印书局编译所里,随着闸北的几万同胞,无数的建筑、无数的著名珍籍,一切都成了‘一二·八’的炮灰。在那时因为1932年是德国诗人歌德死后的百年祭,我和本书的译述并进着在从事歌德的《文与质》(Dichtung und Wahrheit)的译述,作为纪念出版。译到了有三百页的光景,也一样的成为炮灰。这些稿件都是没有副本的,这在我是白白地耗损了一年的精力。商务印书馆复兴之后,在1933年的年底我也‘卷土重来’,又把本书的译述继续下去。寄身在外邦时时有朝不保夕之慨。生活的压迫几乎屡屡使人窒气。记得一家七口有专靠本书的预支版税月六七十元而过活者,因译述之进行时有阻碍,即此月六七十元之数亦不能按月必保。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我自己实在没有想到终竞能够把这部钜制译出。算好,赖着商务印书馆的后援与忍耐,赖着学友郑心南、周颂久两先生的援引与鞭挞,虽是费了很长久的时间,终于把这部百五十万言的钜制移植到中国的读书界来了,这在我个人也可以勉强算得一个小小的事业。”   从上面郭沫若的自述中知道,在如此逆境中,数年之久,奋力拼博才得以把这部科学巨著翻译完成,而且可以看出这部书是伴随着“九·一八”和“一二·八”的国难诞生的。对历经帝国主义铁蹄践踏的中华民族来说,尤觉来之不易。由于郭沫若当时是受蒋介石通缉而流亡日本的,因此1934年和1935年出版《生命之科学》第一册和第二册时,在厚厚的两部精装本上用金字印着闪闪发光的书名和作译者的名字中始终未见到真正译者郭沫若的大名,只用“石沱”两字代名。若不是新中国刚刚诞生一个月之后才出版的《生命之科学》第三册以“郭沫若译”公诸于世,人们都不知道这隐蔽了15年的谜底。   在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科技卷》(第8卷)第310页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由于政治原因,他(郭沫若)又逃往日本,遁居在千叶从事学术活动,此间他也翻译了英国著名科学家威尔逊的名著《生命之科学》约百万言,幸有商务印书馆的支持,得以用‘石沱’这个化名问世。”   回顾《生命之科学》中译本的出版历程,可以看出,最后一册译稿完成于1936年9月,等译稿送达上海并进行编辑完成时可能已经是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以致该书第三册未能及时出版而搁置下来,这一搁置就是14年!幸好原译稿保存完好,得以在1949年11月把《生命之科学》最终出齐了,否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啊。   1949年10月8日,新中国诞生仅一周后,郭沫若在北京为《生命之科学》第三册(最后一册)写了一篇短序,摘录如下:   “此书系十五年前的旧译。在这十五年中全世界全中国都有了天变地异的政变。就在生物科学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展。大战中所发明的药品,如硫安类、彭尼西林等,对于人生幸福确有了很大的贡献……科学的研究尤其在苏联方面,进展得很快。我们切不要固步自封。务必迎头赶上。就请把这部书作为科学故事一样去读吧。”   至此,郭沫若译的《生命之科学》总算画了一个完满的句号。从1931年3月开译到1949年11月全部出版完成几乎相隔近19个年头,这样漫长的出版的过程就是中国经过了国难、抗战、胜利和解放历史写照的过程,而这些都在郭沫若及其所译的《生命之科学》一书中反映出来。   郭沫若谈《生命之科学》   郭沫若在1931年3月12日所写的译者弁言中对本书作了如下的评介:   1.本书在英国是1929年3月开始出版的,起初以期刊形式,每隔一周出版一期,出到1930年5月第31期上,才全部完结了。最近又将全部汇集成为三大册。本译书即依据汇集本为蓝本。   2.原书在主题“生命的科学”下尚有一个副目,是“A summary of contemporary knowledge about life and possibilities”(关于生命及其诸多可能性上的现代学识之集粹),由这个副题我们便可以知道原作者之兴趣是想把生物学和与生物学有关联的各种近代的知识作一综合化。但这个综合化是以大众化为其目标,以文学化为其手段的。作者三人中之主裁大威尔斯是英国有名的文艺家兼文化批评家,是那综合的世界文化史之大著《历史大系》(The Outline of History)之作者。(此书汉译为《世界史纲》,30年代由梁思成等用文言文译出,商务印书馆出版;80年代又由费孝通等用白话文重译,人民出版社出版—编者按)但他本是专门研究动物学的人。在这次的著作更辅以鸠良·赫胥黎与小威尔斯二人,都是专门的生物学家。鸠良·赫胥黎是有名的《天演论》之作者赫胥黎之孙,小威尔斯是大威尔斯之子。所以这部书在科学知识上的渊博与正确,在文字构成上的流丽与巧妙,是从来以大众为对象的科学书籍所罕见。译者自己是专门研究过近代医学的人,同时对于文学也有极大的嗜好,所以便起了这个野心,以一人的力量来译这部巨制。译者对于作者之原旨,科学之综合化、大众化与文艺化,是想十分忠实地体贴着的,特别是在文艺化方面。原著实可以称为科学的文艺作品。译者对于原作者在文学修辞上的苦心是尽力保存着的,译文自始至终都是逐字译,尽力保存原文之风貌。但译者也没有忘记,他是在用中国文字译出,所以他的译文同时是照顾着要在中国文字上带有文艺的性格。   综合化、大众化和文艺化   郭沫若曾着重指出《生命之科学》是以三化为其特色的,就是综合化、大众化和文艺化。其中的综合化是以大众为其目标,以文字化为其手段的。   综合化表现在本书内涵的丰富,对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所有生物学的知识都已综合其中。不但对生物学的基础知识详述无遗,而且对生物的遗传演化、生命在地球上的发展史(其中有许多是根据地质学家的科学研究),生态及生态环境等都包涵在内。此外还谈及人类学的许多问题。谈到古人类的文化,谈到人类现代文明中的宗教传统,军事与战争,人类教育和改良,甚至还谈到了人类的邪术和魔术等。威尔斯是综合化的能手,读过他的《世界史纲》便能认识到威尔斯善于综合的能力。由于威尔斯学识的博大精深,才可能使当时的生命科学的全貌及其边缘科学的知识综合在一起,才可能对生命科学鸟瞰全景一览无遗。特别在该译本第三册中所叙述的医学科学的进展、脑的研究、精神与灵魂、人类学的问题都是一般生物学书中少有的。尽管有些问题长期以来仍在探索,但是威尔斯已把这些学术发展的图景综合于读者目前,引发你去认识、思考和探索。   大众化是贯穿于全书中的,因为这虽说是一本覆盖生命科学全貌——从历史的发展到现在成就的科学巨著,也是写给科学工作者和读者大众阅读的,但是它更是面向大众的。它不是一本生物学百科全书,不是生物学讲义而是面向大众的娓娓动听的科学故事,因此在全书的结构、编排、叙述的方式上都是从大众化来考虑的,以便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试抽读一两段:“……我们先要来谈到一个伟大的事实便是生命的进化。在把这层尽可能明白晓畅地谈出之后,我们要在本编《进化之铁证》中讨论到一些意见很分歧而且有时是激烈争论着的问题上去。啊,约略在一世纪之前,一般地是相信着我们现今所知道的世界是突然开始的。世界,连同着人和今日所知道的万物,是被创造出来的。包含着极有教育者在内的大多数的人,以莫大的固执,维持着这种见解。他们把自己的道德观和宗教观给那种见解是胶漆着的,他们不肯相信,道德观和宗教观点并不是不可分地要依靠那种见解。……地球绕日的观念之在蒙昧的当年,就和进化观念之在今日的偏僻地方底顽固派人底眼中一样,是视为渎冒上帝的。”(《生命之科学》第一册P437-438)就此一小段的引文也足以看出这是大众化的科学读物,作者也在书中的一些地方谈到这不是一本讲义而是写给大众看的。   文艺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学的笔调,二是艺术的插图。《生命之科学》不仅仅是用通俗的文字,深入浅出地讲述生命科学的知识,而且作者擅长用文学的语言生动地对生命科学加以绘声绘色地描述本来就很生动的生命世界和生命科学。书中的一千多幅图照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读者对生命科学的了解和欣赏。书中所附31幅彩图更是描绘了生命世界的绚丽色彩。“葺毛铃羊”油画是不列颠博物馆所藏,著名德国动物画家W.Kuhnert所作。“几种珍奇的生命花样”是澳大利亚珊瑚礁附近美丽的海洋动物世界彩画。这样的彩图在当时是极为少见的。这些精美彩图会极大提高读者的兴趣。   我读《生命之科学》   商务印书馆上海河南路总店,解放前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廉价书的销售活动,对一些长年积压的书,以很大的折扣廉价出售,其中有不少很有价值的好书,由于8年抗战,远销不畅而积压,《生命之科学》第一、二册就是因此而廉价的。我是1947年第一次到上海后偶遇此书,喜出望外,购买数套,自藏和送人。当时我就纳闷为何不见最后一册的出版,一直等到新中国诞生后才圆了这场梦,我把它作为生物学方面的最权威的著作和参考书。可惜在文革浩劫中这难得的第三册又被抄收散失,心痛之余,遍访京沪各旧书店而复得,这也是在动乱的年代,藏书人的不幸遭遇吧。我虽是一名天文科普工作者,但是对宇宙的几大课题:天体史、地球史、生命史、人类史都有浓厚的兴趣,不断追寻着这几方面的国内外名著佳作,《生命之科学》当然是很重要,很值得一读的。我读此书是当作科普名著、科学故事、科学史话来阅读的。以一位有科学基础的大文学家译出这本科学巨著,实在是太理想,太难得了。当我查阅《郭沫若著译书目》(上海图书馆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出版,182页,在146-151页中详载《生命之科学》的目录),证明《生命之科学》是郭沫若惟一的巨型科学译作。译者强调本书是科学的大众化特别是文艺化的科学巨著,他在翻译时也是小心谨慎地体贴着原著者的创作意图,特别在文艺化方面力求不失原意,同时他又注意到他是用中国文字译给中国人看的。在我看来,译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不论在科学性方面还是在译文的优美流畅方面,使读者在科学和文艺方面都得到双重的收获和享受。这是将近70年前的译作,用现在的情况去对比,在用词、风格方面不免有这样那样的差异,这是不足为怪和不必苛求的。可贵的是,对比二三十年代同时的几部科学文化巨译——《科学大纲》和《世界史纲》等,都是用文言文翻译的,而郭沫若是用白话文译出,更通俗易懂,更帖近现代生活。不论从科学的角度、科普的角度、从科学文艺的角度、从科学翻译的角度,郭译《生命之科学》都值得学习和研究。这也是研究郭沫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生命之科学》的时代价值   北京中文版《Newton 科学世界》在1999年11月号随刊赠送了一本小册子,本书名为《生命科学入门100题》,并在书名前加了一句“21世纪最有前途的学科”。内容分六部分:生命的开始、细胞形态和结构、从受精到生命的诞生、遗传机制、衰老与死亡、生物技术。从框架上说来,除了“生物技术”部分外,大体上也是《生命之科学》所包涵的内容,当然在细节上,在广度和深度上不尽相同。威尔斯在70多年前编著《生命之科学》时无法会看到今天的DNA、基因、克隆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生物学的面貌。但是科学是逐步发展前进的,要想了解生物学发展的过程、前人的研究成果,《生命之科学》仍有它的时代价值。   威尔斯在70多年前写的《生命之科学》中已经对环境保护大声疾呼了。他写道:“这种都会的煤烟之大量是炭素,但也有种种的化学成分;那每每是由磷酸所酸性化了的,因而对于建筑物,尤其古建筑物,有莫大的患害……煤烟被搬运着,随时都在降落在田地与庭园上,塞闭着植物的气孔,用酸性来毒害植物……煤烟之患与其是个人卫生上的问题,毋宁是社会组织上的问题……”(中译本第三册1616页第三章“新鲜的空气与日光”)。可见威尔斯也可以说是环境保护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此外该书在末尾的最后一章中还明确提出和讨论了节育和优生问题(中译本2182页)。   环保、节育、优生都是人类面临的极重要的问题,而《生命之科学》一书在70多年前已经向人们发出了警告。   毫无疑问,即将来临的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大发展的世纪,地球的生物界以及人类社会将因此引起重大变革,生命科学的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也一定会有广泛深入的开展。回顾20世纪生命科学走过的道路,《生命之科学》可以称之为一部经典巨著,在中科院、科技部、中国科协举办的科学家推荐的20世纪科普名著中,《生命之科学》再次引起人们的注意。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内容很好,也很通俗易懂。但这个翻译有点偏文言文,看起来有些吃力。。。
  •     在读,不过时间差异较大
  •     大部头阿大部头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