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布隆伯格》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自传 > 我是布隆伯格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508618524
作者:迈克尔·布隆伯格
页数:257页

一个关于彭博的美国梦

如果你声称关注财经资讯,却不知道彭博公司,显然,你并不是真的关注财经。这个横空出世,成立于1981年的公司,用短短数十年的时间,打破了道琼斯公司和路透社在财经资讯领域的垄断,并在金融数据市场销售方面一举超越具有150年历史的路透社。无怪乎《商业周刊》在评论此书时写道:“这是一个经典的故事:一家机制灵活、关注客户的‘小个子企业’战胜了那些刻板僵化、官僚主义的‘大块头公司’。”《我是布隆伯格》一书正是彭博神话的缔造者布隆伯格的自传。作为一个真实的美国梦成就者,布隆伯格的一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所罗门兄弟公司合伙人、彭博社的缔造者和纽约市长。这本写于2002年的书,中译名为《我是布隆伯格》,但我以为《bloomberg by bloomberg》实际上理解为布隆伯格创造了彭博社更加贴切。因为这本书大部分是关于彭博社的内容,所以与其说是布隆伯格的故事,倒不如说是彭博的故事。在彭博这个美国梦中,布隆伯格教会了我们什么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抓住机遇。彭博公司成立之初做的是终端机,等他想要开始金融新闻业务时,道琼斯和路透社已经在这个领域耕耘了很长一段时间,并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但彭博公司发现了道琼斯和路透社没有填补的市场空白,并及时抓住这个机遇,进军这个领域,并成功被市场接受。在这个过程中,道琼斯和路透社一开始骄傲自负,忽视这个后起之秀,等到清醒过来时,为时已晚。但我认为除了对手的自负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彭博公司本身对于机遇的把握能力,这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另一个很重要的是创新。彭博诞生之前,信息还是一个很奢侈的产品,每一个大型证券公司都花费巨资独立搜集信息,而且使用算盘和计算尺这样的低级工具处理信息。而彭博创新地推出彭博机,用较低的价格独立地为每一个想要知道信息的客户提供信息数据。正是由于彭博机的创新功能,他迅速战胜道琼斯公司的德励系统。此后,彭博的每一个新举动中,无不贯彻着创新的动力,进军基础新闻行业、广播电视行业、出版业,正如布隆伯格所说,我是一个创建者。布隆伯格的许多个人特质也值得管理者学习。他是一个工作狂,狂热的喜爱自己的工作,他三十多年来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小时,并且认为工作令人愉悦。布隆伯格说过一句话,“我最喜欢的是星期天的晚上,因为我知道第二天早上醒来之后,我又将在办公室度过充满乐趣的5天。”这种热爱工作的企业文化体现在彭博公司的每一个细节。对于布隆伯格来说,只有热爱这份工作的员工才算得上是“自己人”,才能主动地为推动企业发展努力,而那些被动接受工作的员工只能是“外人”。他还是一个执着的人。我们在这本书中看到很多例子,关于布隆伯格怎样在每一个领域执着的争取彭博的权利和更好的发展。当彭博社想要参加经济指数发布会被拒绝时,当日本媒体界对外国记者的抗拒时,当彭博社进军广播、电视、出版领域遇到困难时,这个男人几乎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他执著地按照想要达成的目标,不懈地努力,争取他应有的权利并最终实现了他想要的一切。

看些光明的

之前对于彭博社的印象还是捅马蜂窝,使得有传闻要求减少使用彭博终端,确实是目前对于金融也只是纸面上的了解,不知道K线的分析,对于实时行情也没太多了解,对于彭博机也只是一个传说。但是这本出版在刚上任纽约市长的类似自传,也并不是从罗列事实出发,和一些商业纪实有类似,但是区别也很大,更多的是像个平常人一样告诉其他人(很像主要是美国人为受众)道理,对于一些出现在不同版本下的书评,我觉得差评也不是没有理由,但是世界本来就是灰色的,我们应该看些光明的。现在我很担心出现阶级固化,很难存在上升的机会,但是我相信布隆伯格的说法,他刚刚迈入所罗门证券的时候,大多数美国旧有阶层主要是走向实业方向的,而现在金融业随着管制的放松和经济环境的变化,成为了一个大多数人羡慕的行业,作为一个本科学金融的人,感觉压力确实很大,过去的机会造就了一批既得利益者,而世界很像零和游戏,打破旧有的很难。但是世界毕竟是个动态的过程,我们也确实没办法预测未来,所以一成不变的行业格局只是短期的。对于布隆伯格的不断进步,更多的是学习,质疑会像过眼云烟,手段的运用可能也是有的,但是就像布隆伯格本人就是一个实用主义者,所以作为MBA才会去所罗门证券工作,对于彭博社与道琼斯的关系也是秉承着实用的态度,对于其中的指摘,也是实用主义者不得不需要面对的,毕竟生活不是理想,总是需要一些引起争议的做法。看书也不是看一个完全的伟光正的人,了解人物的成长和看法的形成过程,是早期的我们需要的。所以还是应该看到正面的,虽然可能是别有用心的掩饰,如果真的希望发现的话,就好好去查找资料,发现历史吧。布隆伯格有点像是站在诠释美国梦的角度去考量自己为什么可以再所罗门证券做到合伙人,又是怎么在三十多岁时,重新创业,顶住压力,建造了一个金融讯息的王国。 可能确实是家教,家庭价值观和坚持,不断学习,热爱工作,以及达到目标的毅力,这些确实是我们修身所需要的。之后的选择MBA也是符合自己的个性,在他人的指导和帮助下获得了所需要的能力和人际关系。这些也是一些励志书中的常见片段,但是结合一个曲曲折折的上升过程,我们对于人的成长不再是一个模糊的认识,而是一个对于人的了解。可能因为我没有找到什么兴趣,对于布隆伯格对工作应有的态度觉得很触动吧。足够努力,而不是“生于富家不劳而获,却认为自己有天大的本事”,就像wind,作为彭博机的国内对照,他是否可以再开放金融服务业之后活下来,这个就是是否努力的验证。可能因为站在风口上,而忘记了可能的变化,不断进步,不断学习,这些是彭博在近三十年时间内壮大而不衰弱的原因。最后引用布隆伯格对工作的看法:无论你的想法是什么,你都要为之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如果你能把事情安排得令自己喜欢去做,完成任务就变得比较容易。因为付出更多几乎总是带来更大的成功,反过来,你也会获得更多的乐趣。然后你会因为得到了回报而愿意付出更多更多,如此循环下去,我一直仁爱我的工作并且投入了很多的时间,这帮助我获得了成功。我真的非常同情那些不喜欢自己工作的人,他们在工作中挣扎,非常不快乐,最终取得的成就少的可怜。而这又给了他们更多的理由去憎恨他们的职业,在人短短的一生当中,有太多令人快乐的事情值得去做,如果不喜欢在工作日的清晨早期,就没有时间去做了。当然英文版可能更贴切,但是这本书翻译其实还不错,是一本有意思的书吧。

他是这样的人

媒体只会说迈克尔·布隆伯格当市长不领工资多廉洁,那么有钱还坐地铁上班,但媒体永远不会告诉你为什么他的身价能从2001年当市长时爆出逼迫情妇堕胎的性丑闻,身价也从当时的3亿到2006年短短4年飙升到53亿,不会告诉你当了两届市长到2014年身价已达330亿,也不会告诉你他拥有多辆豪车,2006年其中一辆豪车还遭遇过抢劫,同样不会告诉你他坐地铁上班是为了作秀,身边还有多名保镖陪同。美国是个财阀掌握政权的国家,财阀们当官是为了利用权力巩固和膨胀财富……

Brag! Keep bragging!

在豆瓣开了一个专栏,主要写投资自我管理方面,欢迎关注:http://read.douban.com/column/93927/当一个事物太好了,那它可能是假的。如果一个传记,理念多于事实,那么这不是一个真诚的传记。作者哈佛商学院毕业后想去参军,因为平板足没去成。作者是坚定的男女平等主义者,坚持要在日本开分公司时让两个女人在那儿作管理者。作者自述在所罗门成为最炙手可热的交易员,勤勤恳恳。作者创业的历史极其顺利,很快达至辉煌。并且历史性的事件很少,或者所焉不详,总是顺便写写,无时间点,无外在情势——不客气地说,这种写法绝不是真诚的传记的写法,这种写法,包藏凶邪,多数是要重构历史的写法。当看到第166页他诡异地说服美林公司总裁丹放弃限制一条款的经历时,我笑了:他的第一个大单,把彭博机卖给美林时,签了一个5年期排它性竞争协议,规定彭博不再把这些卖给美林的主要竞争对手:国信服银行,贝尔斯登,花旗,大和证券,德山崇证券,哈顿证券,第一波士顿、高盛、JP摩根、基德-皮博迪、雷曼、摩根士丹利、野村公司和所罗门兄弟公司。在还需要3年多的时候,布隆伯格就去说服美林当时的总裁丹,放弃这些限制,因为美林用3000万购买了彭博30%的股权,如此一来,美林也获利。后面丹答应了,似乎就是因为这个理由,接着布隆伯格笔峰一转,说丹如何就这件事证明了自己是一件战略大师,被限制的其中3家退出了市场,日本的公司收缩了业务,3家银行并没有开始增长业务,而美林公司持续增长。大家看看这个诡异的逻辑:我说服美林放弃限制我的条款,以让他们获得销售利润;结果几个公司倒闭的倒闭,收缩的收缩,结果又说:你看,我销售给他们他们也还是失败的,结果你(指美林)又获得了销售利润,又没有让他们对你产生威胁。好一张嘴,果然是干销售出身的。他不是又在前文提到了,希望每个公司因为他的产品而取得成功的吗?要果真如此,他显然希望那几个与美林有竞争性的金融机构因为他的产品而能够取得成功的,怎么会在没卖给他们的时候,就对美林说他们不会成功的?何况,比之于那一点点销售利润,把彭博给自己的竞争对手也使用所带来的损失,熟轻熟重?我有一把别人没有的利刃,我为什么要为了一点利润就把利刃卖给对手,然后让对手可能过来捅我一刀呢?而此人,竟然想用这些话来哄骗读者。让我来还原一下全景吧(事先专用明,仅是猜测,大家只看是否合理就行了):所有的限制性政策解除都是有代价的,解除这个政策,布隆伯格给了丹私人上的好处,丹做了违背公司长远利益的事;布隆伯格只想赚更多的钱,但也没想到美林竞争对手有几个收缩或倒闭了,布隆伯格就顺便吹捧一下丹是多么的有战略性。所以说看一个人的个人传记很有意思,真真假假,他想重构历史,没那么容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的种类也就这么多,跳来跳去跳不出那几种,做了怎么样的事,有识之士就知道是什么样的人。话又说回来,他说了一个关于行动力的理念,这个确实给本人上了一堂课,这一点值得学习,也令人钦佩——但,永远不要想着骗别人。在豆瓣开了一个专栏,主要写投资自我管理方面,欢迎关注:http://read.douban.com/column/93927/

这是一个经典的故事

该书是布隆伯格自传,作为改编财经资讯模式的重要人物,布隆伯格的经历堪称传奇。哈佛商业评论在线阅读:http://www.ebusinessreview.cn/c/book_index-id-229804.html

这只是博隆伯格自传?

Bloomberg 是一个可以进名人堂的人物,但此书却写的波澜不惊,虽然把一些关键的事件都说说到了。书中一些讲道理的章节,让我觉得是在看 「rework」,可是我想看的是自传。一个40岁站在浪尖的男人,被一脚踹进谷底,却又爬上了更高的顶峰,太多的细节没有写出来了。这自传还没有他 Twitter 上的话有趣。

又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梦

又看了一本典型美国梦的传记。出身平凡,通过自己的热情和不懈努力,在这个社会上取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特别是获得了事业上突出的成功和大量的财富,并且努力地回报社会。彭博机是一种信息技术的产物,但是布隆伯格却并不认为学会计算机等高新技术是至关重要的,相反,他强调了思考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布隆伯格

当我拿到公司发的这本还带着油墨清香的《我是布隆伯格》之后,就第一时间兴高采烈地把它打包送给了我在Reuters的好朋友,同时也是我原来的老板。在真正接受世华的邀约之前,那还是年前的事情,我已经跟这个公司认真地接触了几轮。工作内容是我期盼的,老板是可以信任的,同事也不是浮夸的,待遇是XXXX的,可是总是觉得缺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让我能够下决心做一次重要的选择的动力。我在心里一次次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放弃一个在外人看来还算不错的工作去到一个我不了解,而且我也不知道它的未来会如何的还处于创业期的公司呢?我没有答案。于是我告诉HR请给我些时间考虑。过年的时候,习惯性的逛逛书店,无意间看到了一本《我是布隆伯格》,(做为Reuters的员工,我确实试图找了一下《我是保罗.路透》(路透创始人)之类的书,但是没有找到,我估计是因为他早已作古的缘故。)凭心而论,我是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最不爱看的就是名人撰记,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当时就买了。当我草草的读了前两章的时候,我已经开始热血沸腾了!钱啊!!火辣辣赤裸裸谈的都是钱啊!!!真这么想就是你肤浅了......我看到的是人生的曲折,不确定性带来的刺激,绝处逢生中的释然,敢于挑战权威的自我,走下去的决心。这样看来,一直被布隆伯格所诟病的“我们的这位竞争对手”(Reuters,作者注)还有什么太多的可留恋呢?(其实还是有很多,Reuters是一个由NB的人群运营的一个NB的公司,做着一堆SB的事)我用一夜不眠读完了剩下的部分,又用另一个夜不眠读了第二遍以确定我不是一时头脑发热之后。我主动打电话给世华的HR,告诉她“我什么都不想谈了,我愿意接受这份工作。”值得庆幸的是,我切身体会过一个存在百年的英国信息提供商所做的事情,我也读过了另一个美国信息提供商是如何做到后来居上的经历,现在我有机会参与一个中国信息提供商尝试一次同样的超越的时候,虽然我心怀忐忑,高唱神曲,我愿意尝试一下。客观的讲,十之八九的机会是要失败的,至少不是那么成功,

商业是这样的

《我是布隆伯格》这本书给我一个全新了解华尔街的机会,通过这本书我知道华尔街的大概,虽然没有去过美国,没有去过华尔街,不过话说回来,也只是了解了华尔街的大概而已。博格通过自身的努力从哈佛毕业,进入所罗门,从底层干起,一步一步的走到合伙人的位置,到被自己的公司解雇,但是拿到了一笔不错的奖金,从而可以让自己开始自己想从事的事情,如果没有被公司开除,或许他的人生没有这么精彩,不过这谁都不知道。从书中我知道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就成功,都是从低到高,努力而来的,当然不可否认现实中有天才,但大部分人还是普通人,都是需要自己不懈的努力才能成为大人物,不然就没有任何机会。虽然机会每天都有,但谁都不知道是好是坏,只要去试了才知道。

布隆伯格与中国的模仿者

前一段时间,彭博在中国状告大智慧,要求其赔款,并在人民日报上登文赔礼道歉。这是一个国际公司和中国的追随者之间的故事。凡是见过后者的终端的人,总不免要说,这个和那个什么也太像了吧。但这在中国却引不起什么波澜。毕竟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模仿的国家,有时候这种模仿,我们叫做山寨。山寨国自然有他们的成功者和成功故事。有些故事未必不感人,但这里不是重点。我们今天的重点是布隆伯格。我之前一直好奇,布隆伯格是怎么才发现卖数据是这么赚钱的。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从他的成长与发展中,了解到这一切,以及其他。布隆伯格大学成绩平平,但由于家世变化,他终于变成了勤勉者,进入了哈佛大学商学院并成了那里的一个好学生。然后,毕业后,与很多选择高盛等大公司的人不同,他进入一个相对较小但氛围较好的公司,并且一呆就是十五年,直到他被遣散。看起来一切平淡。但恰恰因为在这个公司的最后阶段,他因为内部斗争降级,被送到数据部门去,本以为这是个事业的低谷,却没想到让布隆伯格找到了自己的新使命——而这个新的使命,成全了布隆伯格的亿万富翁路,也成就了他后来的政治之路。读到此处,这是一个典型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而这是所有成功者的故事——人要成功,总是需要一点运气。但这不是布隆伯格自己写的书的全部。因为在自传中,除了对自己的历史写一些好话之外,毕竟这里有布隆伯格的一些真切的感悟。做为一个媒体人,我当然最关注的是他在建立数据终端站稳脚跟之后,如何扩张他的媒体帝国。而这也的确是他的一个重点述说内容。从无到有,彭博建立的不单是一种新的财经新闻模式(一种以顾客利益为服务对象的,以数据内容为核心竞争力的模式),更是一种打破旧的思维的good example。从它的成功中,我们看到了传统媒体的种种小气而封闭保守的嘴脸——包括哪些伟大的报纸,而与之相对的,则是逐渐强势的暴发户样的布隆伯格模式。如今,彭博自然是全世界都在关注的财经媒体。他对市场的影响程度已然超过了哪些老牌的报纸。当然,把目光回到中国。中国的不少企业正在试图建立中国的彭博。他们的核心产品当然是一个又一个数据库。但是彭博的成功又的确可学而难学。关于数据一块,我不是很熟悉,但就新闻这块,我想说的是:布隆伯格依靠原华尔街日报马修温克勒建立了财经新闻的彭博模式。这个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华尔街日报的经验却是不可多得的。在中国,目前不少数据商也在简练自己的新闻社。但正如我门所见,彭博有马修,而我们有谁?在此之前,我们可真的没有华尔街日报这种报纸。所以,总体而言,我们缺的仍然是一种基于百年以上经验与传承的新闻观。在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仍然只是一个模仿者。拙劣的模仿者。

人生如梦啊, 开除BLOOMBERG的MERILL LYNCH已经不在了,

人生如梦啊, 开除BLOOMBERG的MERILL LYNCH已经不在了,BLOOMBERG已经成为天下第一的财经媒体;Michael Bloomberg 是纽约市长, 还有可能当总统后选人.

《布隆伯格——金钱、权力与政治》

《布隆伯格:金钱、权力与政治》[美]乔伊丝•珀尼克 著新华出版社 2011年01月出版---------------------------------------------------------------------内容简介:布隆伯格的成就最受瞩目。他是美国最富有的人之一,是这个国家最慷慨的慈善家之一。这位白手起家巨擘设计的一个复杂的数据系统成为其开拓性信息公司的根基。他在毫无从政经验的情况下成为这个国家最挑剔的城市的市长,以共和党人的身份在一个民主党的堡垒中夺取胜利。入主市政厅之后,他徒劳地推动一连串拒绝承认限制的大胆项目。事实上,当布隆伯格的确碰到限制——纽约市长的两任限制——的时候,他修改了法律来越过限制。然而,布隆伯格是位最反传统的超级成功人士。他的演讲从未能打动过人心,他走进房间时,没人会因为期待而噤声。追逐名流的人不会去对他如影随形。他戒备地捍卫着自己的隐私,在某种程度上纽约人已经适应了这一点。纽约人虽然习惯了耀眼浮夸的政客,但还是在实际上对他“不感冒”的情况下选了他一次又一次。本书的作者珀尼克在这部传记中追踪的正是发生在布隆伯格身上的种种矛盾现象的核心。他功成名就,再三挑战传统成功模式。他只有在满足自我利益的情况下才屈从于传统,不然就是固执己见地规划着自己的道路。他是布隆伯格,随心所欲地主宰着自己的世界,并且在这个世界坚守着自己的权利。--------------------------------------------------------------------------作者简介:乔伊丝•珀尼克(Joyce Purnick),纽约资深记者和编辑,为《纽约时报》获奖专栏“大都会事件”(Metro Matters)撰文长达10年。她在1979年加入该报,之前为《纽约邮报》和《纽约杂志》撰写文章。她成为《纽约时报》市政厅记者站和都市新闻部的首位女性负责人。迄今为止,她采访报道过6位纽约市长。---------------------------------------------------------------------------

布隆伯格告诉我们的创业经验

我喜欢这本书,特别是其中的两段,关于创业的,摘录之:如果想要成功,你需要有一个构想,一个负担得起的、实用的,并且满足某种客户需求的构想。然后,就为之而努力。不要过多地操心细节。不要低估你自己的创造力。不要过度地去分析这个新项目的潜力。最重要的是,不要做太多长远的计划。把银行和风险投资家当成你最大的敌人。他们在借钱之前坚持要看详细的计划,从而使得企业家自己开始怀疑自己的想法。现在这个世界,即使是发展得成熟稳定的企业想要提前6个月做计划都很不容易,而他们非要你做五年计划。在没有人知道新产品会是个什么样子、什么人会购买多少的时候,他们却非要你做“收入预算”。最害人的是,他们认为他们的那些“高见”能够帮助一个创业者管理自己的新企业。通常,他们扼杀了那些不同的、特别的,充满潜力的构想。一段时间之前,一位在两家成功企业担任董事的风险投资家来见我们。这是个自以为是的家伙,生于富家不劳而获却认为自己有天大的本事。他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错误的,我们公司组织松散将无法生存,我们很愚蠢因为我们没有千里眼的特异功能去预测未来的增长,然后他回去告诉他的合伙人不要购买布隆伯格公司的产品。原因是什么?因为我们对他关于如何经营我们公司的高见没什么兴趣。这一点他倒是想对了。有一次我参加一个潜在竞争对手的展示会,见识了典型的本末倒置的计划错误。他放幻灯片展示他新公司的运输部。那里有传送带、包装机器、装车设备,还有一群穿着白衣服的技术人员,每星期能运出成千上万件产品。只有一个小问题:事实上他们的第一件产品都还没有制造出来。而且后来也一直没有。在布隆伯格公司,我们总是先制造产品。我们在生产过程的后期才会去考虑会计和运输的问题,当这些问题变得重要的时候,当我们不停下来调整工作重心就将遇到麻烦的时候。销售是惟一一项我们从一开始就和产品开发同时进行的工作。这使我们在产品开发的同时就能够得到反馈——也使用户参与到了产品开发过程之中(从而让他们觉得这是他们自己的产品)。这种策略并不是没有风险,但我始终认为在双方还没有同意结婚之前就安排婚礼是荒谬可笑的。专家顾问们建议的成功模型要求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但是这种不成熟的预先安排会起反作用;事实上,它往往会分散注意力,到最后什么也做不成。你并不确切地知道你将会提供一种什么样的东西。你也无法预测事情将会以什么样的顺序发生。你也不清楚谁将会购买它。为什么要劳神费力地盯着水晶球指望看见未来呢?如果你足够灵活,就会在它有意义的时候去做一件事情,而不是提前去做。用计算机术语来表示,在需要的时候才匆匆忙忙地赶着做事情是“堆”,而不是“栈”或者“序列”。“栈”或“序列”的工作方法是呆板僵化的、官僚主义的操作方法;这使你必须按照事先设定的顺序处理事情(即:后进先出是栈;先进先出是序列)。但是,如果你采用无序的工作方法,输入和输出则是相互独立的,你可以运用自己的头脑,根据不断变化的外部条件,在你需要的时候选择你需要的东西(此刻正需要的,比如立即对客户的投诉做出反馈,或者在爱人生日当天赶快去买礼物因为之前你一直没想起来)。看看你自己的办公桌。所有的东西都井井有条吗?还是像我的一样堆成一堆?你自己选择吧。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122097_83009.html谢谢布隆伯格先生的教诲!还有一点:我非常深信美国的这些富人在做善事,是出自真心实意。而中国的这些富人,更多的出于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例如章子怡,例如王老吉。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心里比较阴暗,可我真的这么认为!

只可围观不可照办的好书

正如一位民间哲人所说,有时一本烂书不用看几页就知道是本烂书,正如一坨狗屎不必品尝既知是一坨狗屎。此话是何等的重口味啊,在掩面默记以备日后骂人之余,还得说,好书也是这样的。比如说这本书吧,虽然只看了几章,个人就敢以一本好书的名义来写笔记了。最近又毫不意外的遭遇一场所谓职场的失败,亲切如老友拜望,又一场言胜行负的浮世相,微小的都谈不上较量便已收场。如果偏要加上标签那就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而是闹剧。细节之风趣如此书中搞笑的细节一样。引文:毫无意义的讲话没完没了。执委会已经决定把所罗门兄弟公司的资产卖掉。这笔交易已成定局,这次会议只不过是走走程序而已:就像一场法庭审判,目击证人看见被告扣动了扳机,没有证据能够减轻他的罪刑,法官指示陪审团仔细商议之后做出裁决。所有陪审员走进陪审团会议室,领头的那个问道:“他犯罪了吗?”12个陪审员马上同时回答:“有罪。”“那我们回去吧。”“不行。我们必须考虑充分。我们坐下来再讨论1小时吧。”那天在塔里敦,我们也这样讨论了60分钟。我们是所罗门公司的人。我们是严肃认真的。有人询问了有关企业文化的问题,有人询问收入前景,还有人提出了关于管理结构和员工职能重复的问题。可是,我的内心仍然无法平静,以后如果再提起公司,那将是讨论别人的公司,而在此之前它一直也是我的公司。如果他们说:“我们有另外一个工作岗位给你”——然后打通阿富汗办事处的电话——我会在一秒钟之内接受这份工作,就像1979年我的职业发生转折一样,那时比利·所罗门和约翰·古特弗伦德让我放弃负责销售业务而转行去管理计算机系统。我在看到上面那段时就确信这本书是我的菜,这种派去阿富汗的含而不露、意味隽永的幽默风格正是我最喜欢的。好了,说到细节,个人的真实经历一如上面的引文一样搞笑且在富于戏剧性方面胜出,虽然段落大意上非常丰富,但中心思想无非还是会做不如会说,辛苦做事不如努力做人等等滥觞到老套的东西。但所谓读书人对现世生活的处理总是那么富于书卷子气,在个人如相声灌口样的长篇大套后,有人默默的给我推荐了这本书。

Bloomberg的写作能力与他的做事能力相比差不少

太多的业务细节导致可读性下降。可能是因为自传的原因,只写自己厉害的一面,内心不确定迷茫时都被一笔带过,不够真实。“每个城市都有女朋友,住过所有四星级以上酒店”,这么好的故事题材被半句话搞定,企业家真得不懂普通读者的G点在哪儿。


 我是布隆伯格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