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布雷大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政治人物 > 陈布雷大传

出版社:团结出版客
出版日期:2006-8
ISBN:9787802141483
作者:王泰栋
页数:424页

章节摘录

插图

内容概要

王泰栋主要著作:《武岭梦残——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日子》、《沙文汉与陈修良》、《门槛》、《陈布雷小传》。

书籍目录

一点感谢(代序)陈布雷日记解读(代序)第一章 陈布雷自杀之谜第二章 陈布雷秘书和副官的回忆第三章 心力憔悴只有一死第四章 陈布雷的家乡——孝慈之乡,文化之乡第五章 陈布雷的家庭第六章 陈布雷从启蒙到浙高第七章 陈布雷热爱新闻事业第八章 陈布雷也喜欢教书第九章 陈布雷与蒋介石(上)——书生从政第十章 陈布雷与蒋介石(中)——八年抗战第十一章 陈布雷与蒋介石(下)——油尽灯枯第十二章 陈布雷与郭沫若第十三章 陈布雷与邵力子、张治中第十四章 陈布雷与沙文若第十五章 陈布雷与陈立夫、陶希圣、张其昀第十六章 陈布雷与程沧波和青年记者第十七章 陈布雷与故旧第十八章 陈布雷与同胞兄弟第十九章 陈布雷和夫人王允默第二十章 陈布雷和女儿陈琏——两代悲歌附:陈布雷(1890-1948)年表后记

作者简介

陈布雷为人谨慎,也非常熟悉为臣之道,对蒋介石或同僚总是恭敬有加,无盛气凌人的傲气。
  并且,他廉洁自律,不拉帮结派,不贪污腐败,颇有“贤相”之风,被蒋介石称为“完人”。

图书封面


 陈布雷大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自古以来,知识分子从政往往摆脱不了悲剧的命运。对此,牟宗三先生有过精彩的论述:“……中国以往,知识分子参加政治,在政治上是没有独立的地位、没有保障的。可是,一般的说,假使你不参与政治,而传经授业,入孝出悌,移风易俗,……一般而言,在社会上还是受到人们的尊重的。假如你离开这个岗位,不守你的分,要去参与政治,作一个功名利禄之徒,那么你便有不可避免的命运——不是被辱便是被杀……”陈布雷称自己“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从政而又不懂政治。”从他追随蒋介石漫长的二十余年间的某些作为来看,我们很难对他作出一个准确的评判,这个矛盾人物确实颇具争议。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他的命运是不幸的,始终逃不脱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宿命”。“刀笔之吏,弄其笔墨。”身为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一生写过多少违心之作?编织过多少政治谎言?我们已无从得知,也没有必要去弄清,但从他的片言只语中,可以了解到这个级别最高的“捉刀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余今日之言论思想,不能自作主张。躯壳和灵魂已渐为他人一体。人生皆有本能,孰能甘于此哉!”在日记中,他留下这句感叹。他也多次表示,“不能用我的笔达我所言”,“为人捉刀是苦恼的”。 尽管如此,他依然“听话”地完成了一篇又一篇的捉刀之作。其中最典型的是为蒋撰写《西安半月记》。作为一个旧时代的知识分子,“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根深蒂固。“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也顽强地主宰着陈布雷的心灵。他比喻过自己是“嫁人的女子,难违夫子”。另一方面,因为他的私德无可挑剔,蒋介石为此也很尊重他、信任他。凡此种种,都使陈布雷感激涕零,不忘领袖的“知遇之恩”。这是他始终“无法抗拒”自身的悲剧命运的一个重要原因,直到油尽灯枯,最后“感激轻生,以死报国”。为人捉刀,实是苦差!位极人臣,又当如何?斯人已逝!如果有来生,可以重新来过,我奉劝陈布雷先生不如做嵇康、阮籍一类的人物——都是做文章的高手,并不辱没于他——不用仰人鼻息,更无案牍之劳形,倒是可以终日纵酒放歌、傲啸山林了。但不知九泉之下的布雷先生,同意否?
  •     试图对陈布雷进行同情地理解,但是笔力不够能出来,把资料弄出来,算不错了期待陈布雷日记出版
  •     翻出这本书多次,一直读得很慢,陈布雷是连共产党都不怎么骂的一位“党国”要员。对其生平并不熟悉,这可能是读得超慢的主要原因。作者用陈布雷日记解读代序置于全书开始,短短十来页纸要概括一生的密度,使我这般的读者难以跟上文字的步子,因此读了好几遍都踌躇蹒跚,难以寸进。直到开卷无益多次之后才猛然醒悟,于是匆匆掠过前面大量的日记简要,直奔正篇。作者王泰栋是陈布雷研究专家,刚才网上查阅了一下发现,王先生的著作几几乎都是关于陈布雷的。所以王先生对陈布雷的生平事迹肯定是如数家珍,或者王先生以为我们读者理所当然在开卷之前也已耳熟能详了。可惜无知如我者毕竟不在少数,愚对陈布雷先生的了解并不超过“文胆”及“自杀”这四个字太多。按我们的通常思维,这个“文胆”是贬义的,是为“敌人”服务的,这个“自杀”则是愚忠和觉悟的混合。所以陈布雷是“一位很受关注而颇有争议的人物(百度百科陈布雷条)”。《陈布雷大传》正文开篇用三章幅度详述陈布雷先生自杀经过,当世反响,以及亲友家人,长官属僚的追思缅怀。具有颠覆性的震撼效果。王泰栋先生虽然免不了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偶尔批评挪揄一下六十年前的朝政,还是用了较多的篇幅来转摘布雷先生的遗言及当时官方民间的大多文字原貌。布雷先生的十数篇遗言,据《大传》所述,是陈布雷在吞下近两瓶安眠药后所著,着实令人惊讶不已。蒋中正对陈布雷的评价之高恐一时无双:履道之坚,谋国之忠,持身之敬,临财之廉,足为人伦坊表。四八年十一月十三日早十点陈布雷被发现服食过量安眠药,未几确认生亡,当日中午十二点时任总统的蒋中正即前往陈宅,此后更亲笔“当代完人”横幅,哀荣备至。史上能被称为“当代完人”的有几个?敌对双方,一方将陈布雷称为“完人”,当不是因为他“政治正确”。另一方认为其“颇有争议”,也不是因为其“政治不正确”。如果不是“持身之敬,临财之廉”,如何得此殊荣啊。杂记之一:至申报潘公展和新闻报陈沧波的遗书当为“11月12日”,非“11月12月”。杂记之二:21页照片应是陈布雷及随从。杂记之三:陈布雷原配非常漂亮,女儿陈琏继承了母亲风范。陈琏走了与父亲完全不同的政治道路,却不可避免同样的悲剧,可悲。陈布雷虽为自杀,尚得到至高荣誉,陈琏却是“畏罪自杀”,可哀。《大传》虽然大段地引用,却都没有出处,书的最后也没有参考文献列表,因此愚不知是否能信任书中的引用。比如陈的副官陶永标的文章,便不知是何时所作。细查之下知其在1983年发表过回忆《尸谏——蒋介石秘书陈布雷自杀经过》一文。想必,《大传》引用的就是那篇文章。陶说他被陈布雷当作子侄,退休后又居住在上海。愚也是当过子侄的人,无法理解陈布雷会当着子侄的面批评陈果夫陈立夫等大员。这样的行为和“完人”相差甚远。他说陈布雷与潘公展渐行渐远,果真如此则怎么解释陈布雷临终前留书潘公展托问候各位好友,并照料遗孀。反观陈布雷秘书的缅怀文字就更少政治标签式的评论,《大传》在引用其文章时意味深长地加了“当时”两字。将陶的文章与秘书的文章两相对照可知,陶副官把陈布雷最后时刻的相关事情都揽到自己身上,他早不把自己当副官了。据说陈布雷自杀之所以为一大疑案,这个陶永标炮制出来的“和谈尸谏”是其中一大原因,看《大传》中引用的陶副官回忆文章,可知其信用度很低。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名为大传,读后感觉却有很多有关人物的重要方面没有论述。比如婚姻、家庭、子女教育等,都只是偶尔提及,还有我很关心的关于陈布雷的相关具体论著方面却没有相关评述,毫无疑问,一般读者更加关心的陈布雷的所谓文胆、智囊角色,然后全书似乎关于其政治和其复杂的心理矛盾论述居多,而对本人的政治谋略及智囊作为的得与失谈论很少,难道陈布雷仅仅就是写写官样文章的人吗?
  •     陈布雷毕竟是GMD要员,“客观化”要求有点高了,能做到材料的严谨性就不容易了。
  •       翻出这本书多次,一直读得很慢,陈布雷是连共产党都不怎么骂的一位“党国”要员。对其生平并不熟悉,这可能是读得超慢的主要原因。作者用陈布雷日记解读代序置于全书开始,短短十来页纸要概括一生的密度,使我这般的读者难以跟上文字的步子,因此读了好几遍都踌躇蹒跚,难以寸进。
      
      
      直到开卷无益多次之后才猛然醒悟,于是匆匆掠过前面大量的日记简要,直奔正篇。
      
      
      作者王泰栋是陈布雷研究专家,刚才网上查阅了一下发现,王先生的著作几几乎都是关于陈布雷的。所以王先生对陈布雷的生平事迹肯定是如数家珍,或者王先生以为我们读者理所当然在开卷之前也已耳熟能详了。可惜无知如我者毕竟不在少数,愚对陈布雷先生的了解并不超过“文胆”及“自杀”这四个字太多。按我们的通常思维,这个“文胆”是贬义的,是为“敌人”服务的,这个“自杀”则是愚忠和觉悟的混合。所以陈布雷是“一位很受关注而颇有争议的人物(百度百科陈布雷条)”。
      
      
      《陈布雷大传》正文开篇用三章幅度详述陈布雷先生自杀经过,当世反响,以及亲友家人,长官属僚的追思缅怀。具有颠覆性的震撼效果。王泰栋先生虽然免不了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偶尔批评挪揄一下六十年前的朝政,还是用了较多的篇幅来转摘布雷先生的遗言及当时官方民间的大多文字原貌。布雷先生的十数篇遗言,据《大传》所述,是陈布雷在吞下近两瓶安眠药后所著,着实令人惊讶不已。
      
      
      蒋中正对陈布雷的评价之高恐一时无双:履道之坚,谋国之忠,持身之敬,临财之廉,足为人伦坊表。四八年十一月十三日早十点陈布雷被发现服食过量安眠药,未几确认生亡,当日中午十二点时任总统的蒋中正即前往陈宅,此后更亲笔“当代完人”横幅,哀荣备至。
      
      史上能被称为“当代完人”的有几个?
      
      敌对双方,一方将陈布雷称为“完人”,当不是因为他“政治正确”。另一方认为其“颇有争议”,也不是因为其“政治不正确”。如果不是“持身之敬,临财之廉”,如何得此殊荣啊。
      
      杂记之一:至申报潘公展和新闻报陈沧波的遗书当为“11月12日”,非“11月12月”。
      杂记之二:21页照片应是陈布雷及随从。
      杂记之三:陈布雷原配非常漂亮,女儿陈琏继承了母亲风范。陈琏走了与父亲完全不同的政治道路,却不可避免同样的悲剧,可悲。陈布雷虽为自杀,尚得到至高荣誉,陈琏却是“畏罪自杀”,可哀。
      
      
      《大传》虽然大段地引用,却都没有出处,书的最后也没有参考文献列表,因此愚不知是否能信任书中的引用。比如陈的副官陶永标的文章,便不知是何时所作。
      
      细查之下知其在1983年发表过回忆《尸谏——蒋介石秘书陈布雷自杀经过》一文。想必,《大传》引用的就是那篇文章。陶说他被陈布雷当作子侄,退休后又居住在上海。愚也是当过子侄的人,无法理解陈布雷会当着子侄的面批评陈果夫陈立夫等大员。这样的行为和“完人”相差甚远。他说陈布雷与潘公展渐行渐远,果真如此则怎么解释陈布雷临终前留书潘公展托问候各位好友,并照料遗孀。反观陈布雷秘书的缅怀文字就更少政治标签式的评论,《大传》在引用其文章时意味深长地加了“当时”两字。将陶的文章与秘书的文章两相对照可知,陶副官把陈布雷最后时刻的相关事情都揽到自己身上,他早不把自己当副官了。
      
      据说陈布雷自杀之所以为一大疑案,这个陶永标炮制出来的“和谈尸谏”是其中一大原因,看《大传》中引用的陶副官回忆文章,可知其信用度很低。
  •     文人为政,姻缘不合。
  •       试图对陈布雷进行同情地理解,但是笔力不够
      
      能出来,把资料弄出来,算不错了
      
      期待陈布雷日记出版
  •       这本书洋洋洒洒二十章,现在刚读完前面四章。一些想法,先记下来,谓之读中记。
      1)叙事有点罗嗦,而且文学手法过多。陈布雷最后一个晚上,听到了什么、在想什么,作者都要写出来,一点严谨性的意识都没有。
      2)对于陈布雷之死,似乎存在误读。从陈布雷的遗书和身边人的描述(这是第一手的资料)来看,他应当是一个极度忧郁症患者(当然不可否认,大厦将倾的感觉加重了他的忧郁症),自杀不足为奇。将它解读为“死谏”或者“酬知己”,都是有意或无意的误读。
      待续。
  •        自古以来,知识分子从政往往摆脱不了悲剧的命运。对此,牟宗三先生有过精彩的论述:“……中国以往,知识分子参加政治,在政治上是没有独立的地位、没有保障的。可是,一般的说,假使你不参与政治,而传经授业,入孝出悌,移风易俗,……一般而言,在社会上还是受到人们的尊重的。假如你离开这个岗位,不守你的分,要去参与政治,作一个功名利禄之徒,那么你便有不可避免的命运——不是被辱便是被杀……”
      
       陈布雷称自己“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从政而又不懂政治。”从他追随蒋介石漫长的二十余年间的某些作为来看,我们很难对他作出一个准确的评判,这个矛盾人物确实颇具争议。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他的命运是不幸的,始终逃不脱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宿命”。
      
       “刀笔之吏,弄其笔墨。”身为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一生写过多少违心之作?编织过多少政治谎言?我们已无从得知,也没有必要去弄清,但从他的片言只语中,可以了解到这个级别最高的“捉刀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余今日之言论思想,不能自作主张。躯壳和灵魂已渐为他人一体。人生皆有本能,孰能甘于此哉!”在日记中,他留下这句感叹。他也多次表示,“不能用我的笔达我所言”,“为人捉刀是苦恼的”。 尽管如此,他依然“听话”地完成了一篇又一篇的捉刀之作。其中最典型的是为蒋撰写《西安半月记》。
      
       作为一个旧时代的知识分子,“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根深蒂固。“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也顽强地主宰着陈布雷的心灵。他比喻过自己是“嫁人的女子,难违夫子”。另一方面,因为他的私德无可挑剔,蒋介石为此也很尊重他、信任他。凡此种种,都使陈布雷感激涕零,不忘领袖的“知遇之恩”。这是他始终“无法抗拒”自身的悲剧命运的一个重要原因,直到油尽灯枯,最后“感激轻生,以死报国”。
      
       为人捉刀,实是苦差!位极人臣,又当如何?斯人已逝!如果有来生,可以重新来过,我奉劝陈布雷先生不如做嵇康、阮籍一类的人物——都是做文章的高手,并不辱没于他——不用仰人鼻息,更无案牍之劳形,倒是可以终日纵酒放歌、傲啸山林了。但不知九泉之下的布雷先生,同意否?
  •     几年前,一次特殊的考试中,用到了这个人物的名字,并因此与有缘人结识。只是想再细细的看一看。
  •     我觉得王先生本人写文章也过于主观化,传记的严谨准确性不够。。。很多用词不敢苟同。。。
  •     “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从政而又不懂政治。”
    中国的政治文人玩不起,往往被政治给玩了。
  •     扭曲的人性,不一般的人生经历
  •     做人难,做一个有才华的人更难,做一个有才华的侍君者难上加难。
  •     小时候就听过这个名字,还记得我外公屡次对他赞叹不已。为了干活儿匆匆扫了一遍全书,现在想法比较复杂,嗯。
  •     这本书作者应该把稿费的大部分给陈家人,其实就是陈布雷日记的简单讲解而已。陈布雷这个人除了写文章,似乎就是痛苦矛盾了,能不能立体点儿???
  •     未读完就还图书馆了。
    陈布雷从头到尾,不过是一个患极度忧郁症的文人而已。无论是高歌凯进的年代还是风雨飘摇的年代,他在日记里都是哀叹自己“不堪使用”。最后的自杀,合乎情理。在今天,我们知道,这应当作为精神病例来研究和治疗。
    将这位病人的死亡作为反蒋的证据来宣传,在50年前也许是可以理解的,在今天,这看法实在是太肤浅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