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宁回忆录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政治人物 > 朗宁回忆录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0
ISBN:9787500839606
作者:切斯特·朗宁
页数:248页

内容概要

切斯特·朗宁(Chester Ronning)1894年生于中匿湖北襄城一个传教士家庭,讲一口地道的汉语,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育学硕士。1942年8月至1945年11月任加拿大皇家空军情报分析处处长。1945年11月26日抵达重庆,任加拿大驻重庆使馆参赞。1946年4月24日加拿大驻华使馆迁往南京

书籍目录

献给英佳·玛丽·霍尔特奥黛丽·朗宁·托平女士祝贺信加拿大驻华大使罗岚的祝贺信西南大学校长王小佳博士的祝贺信切斯特·朗宁——一个加拿大外交官在中国的传奇故事/廖忠1 缘起2 旧中国的崩溃3 大革命与1927年的血洗4 长征与西安事变5 重庆  加拿大大使馆 奥德朗的散文谈“榨油水” 帕特坚克·赫尔利将军 阁恩来6 南京与重庆,1946年7 南京,1947到1948年8 牯岭,1948年9 南京解放10 和平与改革 外国观察家的错误理解 黄牛党 高利贷 军阀的苛捐杂税 分田地 疏浚河渠 公众恶习11 在中国的最后日子 涉嫌制造骚乱 卜辞甲骨12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 加拿大的经验13 加拿大在朝鲜战争和停战中的作用14 1954年的两个日内瓦和平会议 朝鲜会议 和周恩来的谈话 印度支那会议15 老挝会议,1961-196216 华盛顿与河内,1966年 加拿大主动提出“斡旋”17 重返中国 广州,重返中国的人口 广交会 东莞之行 珠江三角洲 温泉 打穿岩石挑来的生命之血 重见周恩来 来自加拿大的中国英雄 内蒙古草原 深情樊城行 合作社、公社和大跃进 今日上海译后记

编辑推荐

作为加拿大著名的外交家,切斯特.朗宁(Chester Ronning)留给人的印象是修长的身材,儒雅的风度,幽默的性格,说得一口流利但带有浓重的湖北乡音的中国话。他以自己出生在湖北而自豪。他逢人常说的一句中国俚语是:“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 1894年朗宁出生在湖北襄阳一个传教士家庭,从小在襄阳长大,讲一口地道的湖北话。他的父亲是位传教士,母亲早逝,葬于襄樊。1908年朗宁随父亲回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定居,在加拿大和美国读完大学后,于1922年又回到襄樊。在鸿文中学教了5年书。其间,受到学校进步教师和学生的影响,非常同情中国的民族民主运动。1927年回加拿大,任卡姆罗斯路德学院院长,后加入了主张民主社会主义的“阿尔伯塔农民联盟”,并于1932年代表该联盟参加阿尔伯塔省议员的选举,成为省议会中最年轻的议员。  1942年朗宁应征入伍,任加拿大皇家空军情报分析处处长。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加拿大外交部派往重庆,在加拿大驻华使馆任一秘,是加拿大大使奥德朗将军的高级政治顾问。从此朗宁一生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加拿大最权威的中国问题专家。1946年10月,朗宁开始担任加拿大驻南京大使馆临时代办,成为加拿大驻华的首席外交官。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当时任加拿大使馆临时代办的朗宁奉命留驻南京,负责同南京外侨事务处长黄华谈判建交事宜。他向加拿大外交部建议立即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撤销对国民党政府的承认。但由于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加拿大支持联合国对朝鲜问题的决议,中加建交问题被搁置起来。直到1970年10月,中国同加拿大才正式建交。1951年回国后任加拿大外交部美洲及远东司司长,1953年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任加拿大代表团特别政治顾问,后任加拿大驻挪威和印度大使,1965年退休。1966年任加拿大大使级特别代表,出使西贡和河内。

作者简介

作为加拿大著名的外交家,切斯特.朗宁(Chester Ronning)留给人的印象是修长的身材,儒雅的风度,幽默的性格,说得一口流利但带有浓重的湖北乡音的中国话。他以自己出生在湖北而自豪。他逢人常说的一句中国俚语是:“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 
1894年朗宁出生在湖北襄阳一个传教士家庭,从小在襄阳长大,讲一口地道的湖北话。他的父亲是位传教士,母亲早逝,葬于襄樊。1908年朗宁随父亲回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定居,在加拿大和美国读完大学后,于1922年又回到襄樊。在鸿文中学教了5年书。其间,受到学校进步教师和学生的影响,非常同情中国的民族民主运动。1927年回加拿大,任卡姆罗斯路德学院院长,后加入了主张民主社会主义的“阿尔伯塔农民联盟”,并于1932年代表该联盟参加阿尔伯塔省议员的选举,成为省议会中最年轻的议员。
 1942年朗宁应征入伍,任加拿大皇家空军情报分析处处长。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加拿大外交部派往重庆,在加拿大驻华使馆任一秘,是加拿大大使奥德朗将军的高级政治顾问。从此朗宁一生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加拿大最权威的中国问题专家。1946年10月,朗宁开始担任加拿大驻南京大使馆临时代办,成为加拿大驻华的首席外交官。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当时任加拿大使馆临时代办的朗宁奉命留驻南京,负责同南京外侨事务处长黄华谈判建交事宜。他向加拿大外交部建议立即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撤销对国民党政府的承认。但由于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加拿大支持联合国对朝鲜问题的决议,中加建交问题被搁置起来。直到1970年10月,中国同加拿大才正式建交。1951年回国后任加拿大外交部美洲及远东司司长,1953年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任加拿大代表团特别政治顾问,后任加拿大驻挪威和印度大使,1965年退休。1966年任加拿大大使级特别代表,出使西贡和河内。

图书封面


 朗宁回忆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发生在1951年1、2月份,是由当时的加拿大大使馆临时代办切斯特.朗宁(Chester Ronning)引起的。事件本身并不复杂:朗宁先生在奉命回国之前,将已故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Menzies)收藏的满满一箱价值连城的商朝甲骨片通过杨宪益转交给南京博物馆,使这批稀世珍宝失而复得。这明明是一件大好事,可杨宪益和朗宁先生却为做了这件好事而受到了牵连。杨宪益在自传中说: 我和朗宁很熟,他常请我吃饭,一起鉴赏他的中国古玩。这些古玩是从当地古董商那儿买来的,多数是赝品。由于中国政府不承认仍然留在南京的加拿大大使馆,所以切斯特朗宁只被当作普通外国公民。一天晚上,朗宁邀请乃迭和我去吃晚饭。饭后他说,由于加拿大政府决定跟美国站在一起,他很快就要离开中国了。在清点使馆财产和打包和储藏时,他发现一个旧柜子里有许多骨头碎片,是一个叫明义士的传教士留下来的。明义士早已去世。因为物主已经不在了,他可以随意处置这些东西。他觉得这些东西像是商朝的用作占卜的甲骨碎片,上面有甲骨文。他请我鉴别这些古董,看看古董商们是否愿意收购。我经过仔细鉴别后,告诉他这些无疑是商朝甲骨,至于它们是真是假,我不敢肯定。我说,如果是真的,它们应该送往博物馆,但是他与地方政府没有联系。他提议如果我真认为这些东西有价值,他想把这些东西给我,让我来处置。我答应了。第二天,这些东西连同那个柜子一块儿送到了我家,是一个年轻人力车夫送来的。一共有四千多块甲骨。我立刻给南京博物馆打电话。博物馆的女馆长曾昭燏(雷注:曾照燏,字子雍,湖南湘乡人,曾国藩的曾孙女)是我的老朋友 ,也是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她在伦敦大学主修埃及学。她立即把甲骨运到博物馆。经过鉴定,她打电话给我,激动地说这些就是著名的【明义士商朝甲骨收藏】。外界以为这批甲骨早已被运往国外了。这批甲骨大部分是真品,只有少数赝品。这批收藏的发现对于古代商朝历史和语言的研究是个重大贡献。她马上报告北京。中央政府一定会为这一贡献而感谢我。 (【白虎星照命】,页一七七、一七八) 那一次,向来孤傲矜持的曾昭燏一反常态,兴奋地在电话中说:“这是了不起的一笔宝贝。我们以为明义士的东西早就丢了,你居然又给他收回来了。”她还说要让中央给杨宪益发“奖状”。当然,杨宪益没有得到中央的“奖状”,相反,他还挨了一顿批。一位听到电话的同事当即批评杨宪益对这事“处理不当”。杨宪益在回忆中说: 南京统战部的同志跑来跟我说:“副委员长,你这样做不妥当。我们跟外国现在没有联系,你手头的这批东西不应该通过你私下收授交给博物馆,应该通过官方,说加拿大使馆里有这么一批东西,我们就可以给们判罪,说他们私藏了我们的东西。”我说人家明明是愿意把这东西交出来,没法子交,托给我,让我转给博物馆的。我就是转一下手。他说那也不对。原则上不对。我们跟外国使馆没有这个关系。(杨宪益访谈,1994年5月14日,北京)  对人对事从来不设防的杨宪益是公开在统战部的办公室给曾昭燏打电话的。尽管朗宁曾叮嘱过他不要说出自己的名字,大大咧咧的杨宪益仍然把朗宁和盘托出。听到电话的那个同事立刻向统战部领导汇报了这件事,领导当即批评杨宪益“不懂政治”,让“外国帝国主义间谍钻了空子”,“离间了党和政府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事态的发展变得十分严重。杨宪益突然被南京公安局传讯了一夜。戴乃迭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当朗宁去杨宪益家时,看见她为了杨突然被传讯一夜不归而“吓得发抖”。虽然最后杨宪益安然无恙地回了家,但在以后的历次运动中,“甲骨事件”和“紫石英号事件”都成了杨宪益“丧失阶级立场”和“丧失民族立场”的两个典型事件。 而此事的另一位“肇事者”朗宁先生的遭遇更险。为这事,他受到了南京市公安局的反复盘查。公安局有关部门彻底搜查了大使馆官邸,但没有任何“罪证”。当朗宁先生离境时,他受了种种非难。非便他的行李受到彻底检查,还在深圳罗湖桥被边防警查搜身,从里到外从上到下搜了个遍。作为外交官,他受了不应有侮辱。他的所有私人照片的底片都被没收,还差一点不让他出境。 ...... 而曾昭燏,那位深知这批“明义士甲骨收藏”文化价值的南京博物馆馆长却于1964年12月22日自杀身亡。她从南京灵谷寺塔顶上一跃而下,结束了年仅五十五岁的生命。曾昭燏终身未婚,友人程千帆说她“位高心寂,鲜友朋之乐,无室家之好,幽忧憔悴”,终至自戕。而据杨宪益说,她是被斗而死。在1964年城市四清运动中,“上面”把1949年国民党运送故宫文物到台湾去的账算在她头上,她选择死。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很好的购书经历。
  •     本书的名字很抢眼,但是夸张了些!
    书中作者有关中国从义和团到人民共和国的许多介绍(?)抑或可以算作为评论(?),对在中国成长的人来说,实在没有什么价值,因为我们从教科书上几乎都可以得到那样的言论!
    不过,作者个人的经历,比如到重庆孔祥熙府邸、20世纪70年代重访中国等,却有史料意义!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本书(中文译本)显然有删节,作者20世纪70年代重访中国面见周恩来的情况,书里几乎没有述及!怎么可能?!由此,读者应该怎样阅读本书便清楚了!!
  •     “这里就是庐山了。一个美国官员有一回曾告诉我,《失去的地平线》的作者就是从这儿得到灵感的,因为比这里更像香格里拉的地方再也没有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