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大师回忆录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艺术家 > 中国戏剧大师回忆录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9
ISBN:9787506365628
作者:梅兰芳,马连良,程砚秋等
页数:284页

章节摘录

我与刘宝全先生马连良刘宝全先生生前曾经和我有过二十多年的交往。在过从之中,我们始终是亲密无间,不分彼此,友谊非常深厚。为此,愿将我所知道的有关刘先生生前的一些事迹,记述下来。我第一次观摩刘宝全先生的演出,是在一九二三年。那时候我才二十多岁,就已经久仰刘宝全先生的大名了。那天晚上,刘先生在前门外石头胡同“四海升平”演出。这家杂耍园子在当时算是比较不错的。门口上下都有廊子,挂着一块绿底金字的牌匾。著名曲艺演员:荣剑尘(单弦)、金万昌(梅花大鼓)、万人迷(相声)等也都在这里演唱,大轴是刘先生演唱京韵大鼓——“闹江州”,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天刘宝全先生出场时的神态。他出场时的风度和气派是那样光彩照人,精神焕发。这一天,他穿的是银灰色的长袍,上罩青缎子马褂,下身是藏蓝色的长裤。用腰带绑住裤腿。鱼白色的布袜子,配着一双青双脸的便鞋。虽然那一年他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红光满面,两只眼睛炯炯有神,给人一种精神、健壮、洁净、大方的印象。他满面笑容向观众鞠躬致意,感谢观众在他出场时为他热烈鼓掌。然后,从容不迫地脱下身上的马褂,露出里面的坎肩。谈笑自若地表白了几句“垫话”,接着拿起鼓键,随着弦师所弹的过门,轻敲几下。顿时就把全场观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他的身上。使本来相当混乱的剧场秩序,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了。几句大腔过后,我和在场的观众,完全被他那精湛的演唱征服了。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逐渐忘记了站在台上演唱的刘宝全,而进入了一片艺术的幻景。似乎看到了那浩浩荡荡的江水,那顺水漂来的小舟,那黑大粗壮的李逵,那身躯矫健的张顺,听到了李逵的叫嚷,张顺的回答,二人的叫骂,双方的厮打,甚至还听到了二人搏斗时由于用力过猛所引起的气喘吁吁的声音。接着,宋江和戴宗来到江边,经过解劝,一场风波始告平息,二位英雄言归于好。一直到弦声中止,鼓声停住,我才从幻景中又走了出来。看见站在台上频频鞠躬的刘宝全先生,听见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情不自禁地也使劲鼓起掌来。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怀着满意而又不够满足的心情,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剧场。一路上思索着刘宝全先生演唱时的行腔吐字,功架神情,心情激动,无法平静。这就是我第一次欣赏刘宝全先生的演唱时所得到的印象和感受。虽然,这件事已经过了四十年,但是,现在只要我闭眼一想,当天晚上刘先生演唱时的神情姿态,宛然历历在目,刘先生优美动人的曲调声腔,依然萦绕耳边。就像是昨天才经历过的事情一样,印象鲜明而深刻。由此可见,刘先生的演唱,艺术魅力是何等的巨大了。从此,我便成了“刘迷”,做了刘先生最忠实的观众。每逢刘先生有演出,只要我没有戏,我是场场必到,风雨不误。有时候我倒第二有戏,完了戏匆匆忙忙卸了戏装,还赶到“水心亭”(天桥附近)去听一场刘先生的演唱。后来,有一次我和金少山合作演出“溪皇庄”,其中有一场戏需要串演各种名曲。那天我反串武旦,就唱了一段刘宝全先生的“大西厢”,由“二八的俏佳人”唱到“大红缎子的绣花鞋底儿当了帮”。没有弦子伴奏,就由马富禄用嘴哼哼弦子的过门。观众非常欢迎。到了后台金少山说:“真没想到你会唱刘宝全的大西厢,马富禄会用嘴弹弦子。”经过这一段时期的观摩,我初步感觉到,刘先生的演唱艺术有以下三大特点:第一,他的嗓子好。他的五音全,嗓音圆,音色美,音域宽,高而不尖,低而不浊,海阔天空,纵横自如。要哪儿有哪儿,可以随心所欲,尽情发挥。怎么唱都悦耳动听。第二,他的技巧高,他对咬字吐字:五音四呼,四声平仄,运气行腔,是下过一番工夫的。所以他的吐字清晰,行腔自然,高亢的地方如奇峰陡起,高耸入云;低回的时候,似山中溪水,委婉清丽,极尽唱功之妙。而且他的演唱,常是在一开始的地方,耍一个大腔,先声夺人,造成一种气势,为下面的演唱渲染了气氛;然后,根据曲词的字音词意安排唱腔的变化;最后到快结束的时候,又耍一两句大腔,使观众感到余音缭绕,余味无穷,首尾呼应,从而造成一种一气贯通,完整饱满的印象。第三,他的戏路对。他所演唱的节目,才子佳人的段子较少,而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的段子较多。三国故事,水浒故事,几乎成了他主要演唱的节目。我想这绝不是偶然的。每一个演员,都有他表演艺术上的长处和短处。因此,演员在选择上演节目的时候,总是要考虑如何“善用其长”。刘先生的唱腔,龙飞凤舞,大气磅礴;刘先生的身段夸张奔放,雄强有力,正适合表现三国的勇将、水浒的英雄那种天武神威,英雄气概。所以,他比较爱唱像“单刀会”“闹江州”这样一类的段子。而白云鹏先生则喜爱演唱“红楼梦”的段子,道理也就在这个地方。当然,刘先生的演唱艺术才能是多方面的,他所演唱的“大西厢”就别具一格而风行一时。至今,仍为广大的观众所喜爱。但据我所知,刘先生自己对这个节目,并不十分满意。而且,也不是他最喜爱演唱的节目。……

前言

群星灿烂月华明(总序) 金庸(《明报月刊》创办人及第一任主编) 《明报月刊》创刊十周年时,我写了一篇纪念文字,题目是《“明月”十年共此时》。《明月》最初十年是相当艰苦的,过的是寂寥的岁月,作者不多,读者也不算多,在学人之间没能引起多大注意。在我担任总编辑期间,我常去日本,独自在东京神田町的旧书店中翻阅尘封蛛缠的旧书,冀望发现一些可以用作插图的旧图片,那时的心情也是寂寥的。 后来情况渐渐改善了,我们的处境也好了些。读者多了起来,作者群也渐渐扩充了。读者们翻阅《明月》的总目录,可以发现,我们的作者几乎包括了海外与中国文化知识有关的各家各派人士,真正可以说得上是“群星灿烂”。《明月》的主持人与编者受到过各种各样的攻讦,然而受得多了,也就不在乎了。真正的炸弹包我们也收到过,一些文字上的诬蔑算得了什么。 中国自和西方思想接触以来,出版过很多极有影响力的报刊杂志,例如梁启超的《新民丛报》,其后的《新青年》《语丝》《新月》《创造》《小说月报》,台湾的《文星》等等,都曾对当时的文化界、知识界起过介绍新思想、讨论新问题的作用。《明月》和这些前辈刊物相比,以对中国社会影响之深,作用之大而论,自然是万万不如,所刊载作品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到目前为止,恐怕也是有所不及,然而我们还在继续出版,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将来还有长远的前途。我们的作者包括了全世界的华人,方面之广,大概已超过了上述那些前辈刊物,所介绍和讨论问题之广泛,大概也已超过。看情形,《明月》今后一定会愈来愈精彩。希望将来再刊登一些外国学人的中文作品或外文作品的中文译文,成为一份国际性的中国文化刊物,既有深度又能普及,那时才真正是“群星灿烂月华明”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明报月刊》四十年,一直是香港珍贵的自由思想、人文精神传统的标志。——白先勇(作家)《明报月刊》发挥了香港自由的特性,让文学、文化有一个独立存在的天地。——金耀基(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左风、右风、西风,她都屹立不动,只因为她崇奉的文化中国。——聂华苓(作家)我一生投过稿的报刊不计其数,但我始终觉得《明月》最令我有亲切之感。自由、独立、中国情味大概是我对《明月》最欣赏的几点特色。——余英时(著名学者)《明报月刊》不在场的时候台上冷场、台下萧条,他每再一次在场,锣鼓丝竹便应着幕起而响起,无他,文化的价值观也。——郑愁予(诗人)《明月》是一本真正的知识分子刊物,她的价值中立立场和中性态度是一贯的。——刘再复(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荣誉教授)《明月》是海内外华文世界中,最多人文关怀、最严谨、最公道、最可信赖、可读性又最高的刊物之一。——柏杨(作家)

内容概要

  梅兰芳,京剧大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书籍目录

群星灿烂月华明(总序) 金庸……1
第一卷 流芳颂
梅兰芳在美国 思蕴
王凤卿与汪派艺术 梅兰芳
我与刘宝全先生 马连良
我的学艺经过 程砚秋
粤剧名伶红线女 刘怀远
回忆先师程继仙先生 俞振飞
父亲言菊朋的艺术生活 言慧珠
第二卷 风流人
修到从容自在禅
——梅兰芳和他的“戏道” 王大方
梅兰芳的手 苇窗
儒雅风流俞振飞 苇窗
四海一人谭鑫培 邹苇澄
武生宗师杨小楼 苇窗
荀慧生艺名白牡丹 苇窗
京剧世家谭门七代 翁思再
剧坛巨人程砚秋 苇窗
三代名伶余叔岩 苇窗
于戏!叔岩 凌霄汉阁
忆孟小冬女士 许姬传
一代伶王薛觉先对粤剧的贡献 谢永光
第三卷 掌故
梅兰芳与胡蝶战时在香港 和久田幸助
香港沦陷后与薛觉先二三事 和久田幸助
记吕月樵 朱瘦竹
怀念老师鼓界大王刘宝全先生 白凤鸣
漫谈杨小楼 齐如山
第一科班富连成 苇窗
从祭神·封毯子说起
——富连成学戏生活杂忆 艾世菊
厉慧良的《挑滑车》与《嫁妹》 侯榕生
戏迷 侯榕生
我的父亲周信芳 周易
从历史走廊穿行过来的《明报月刊》
——《明月四十年精品文丛》编后记 潘耀明

编辑推荐

《中国戏剧大师回忆录》编辑推荐:从未在内地发行过的刊物,独家授权首次出版创,创始人金庸先生携董桥等六位主编联手巨献! 名流雅集,文字洗练,论道精彩,读来酣畅淋漓又不失轻松惬意,让人仿如置身各个讲堂与诸位大家倾心交谈。香港最具盛名的人文杂志《明报月刊》精品文丛。 六十年代香港明报创刊后,上百位海内外学者在杂志上发布了就国家、历史、民族、学界等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在当时对学界、对政局都有相当影响,这套书就是从近千篇文章中精选出的经典作品的结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重新展布被遮蔽了的大师往事,展现戏剧大师们在新旧文化革命下的境遇,对中国四十年间戏剧大师的解秘档案。 章诒和最无法释怀,一再追忆的中国第一老生马连良的人生沉浮;以继承和传承老祖宗的戏曲文化为己任的梅兰芳;办了“荣春社”的尚小云,以一个艺人办科班的理念打败如今众多的艺术院校……

作者简介

香港明报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言论集散地,在知识份子中影响极大,大陆没有公开发行。1966年,金庸先生在香港创办《明报月刊》之后,刊物的历届主编均为华语文学界的大师,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他们将刊物经营成一份综合性的高水准读物,打造成了一个全球高级学术刊物。首批丛书采用主题式方法,独特且具有独立的卖点。首本《中国戏剧大师的命运》由梅兰芳、周信芳、薛觉先、杨小楼、刘宝全、余叔岩、谭鑫培、俞振飞、红线女、厲慧良、程继仙、马连良、荀慧生等大师自述人人生戏剧,细致展现中国戏剧大师在新旧文化革命下的境遇心路。是对中国四十年间戏剧大师的解秘档案。满身的才华从历史的走廊中穿行而过,本书仅为了纪念和致敬。

图书封面


 中国戏剧大师回忆录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1、我家的长辈告诉我,小时候只有一种方法可以止我的哭,那就是拿播放着戏曲的收音机放我耳边,放一会,我就破涕为笑。这招从我还不会说话时就管用,到我会说话以后,我会听着戏曲一起“依依呀呀”,会穿起外婆的薄外套当水袖像一个女孩那样伤春悲秋。当别的男孩子舞着随便什么家伙什乱打时,我会端着塑料关刀念念有词,再一招一式和他们过招,这让我很有范儿,也很容易被那些家伙的野套路打哭。哭了后,我再去听戏,就会再次安静下来。大人说,从我身上看到了小孩子的不可思议,就是那种说不清的和艺术的缘分,他们都认为我长大了注定是一个“祖师爷赏饭吃”的戏曲演员。虽然后来我就读的是影视表演、导演专业,但我非常相信,我和戏曲是有缘的。成年后,我会不时地搜一些京剧名段听,例如《卖马》、《四郎探母》、《一马离了西凉界》这些老生唱段,常会反复地听。我知道自己完全连京剧的业余爱好者都算不上,因为我没进入过这个殿堂,连西皮、二黄到底是什么旋律都不知道,而且没看完过任何一出折子戏,遑论全本的大戏。但我真的喜欢这些经典唱段中蕴含的意境。例如杨四郎向代善公主要出关令箭,联想着自己悲惨的身世,唱到“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浅水龙被困沙滩,我好比弹打雁失群飞散,我好比离山虎落在平川”,即使我从未有过至亲零落被困异乡的经历,这几句词的旋律就像是万能的钥匙,能打开我的感伤。再比如霸王别姬中,霸王一句“依我看来,今日是你我分别之日了啊”,这腔调中的悲伤,无论哪首我深爱的流行歌曲,也难以做到同等级的诠释。我觉得,京剧作为昔日中国最风行,令人最疯魔的娱乐项目,是一件令后世国人遗憾的事。因为如今我们只能怀念,而不能再像全国共看《中国好声音》那样举国疯魔了。无论如今中国有多少京剧人才,无论大家如何明白它是国粹,它在今天已经没有丰收的土壤,已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和戏曲这种很浅很浅的缘分,《中国戏剧大师回忆录》一书,才成为一本我非常喜欢的书。2、本书写的不仅是不看京剧的人都听说过的京剧艺术家,如谭鑫培、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杨小楼等等,作者也都鼎鼎大名的学者。整本书的气质,简言之就是“高端”。清末民初时的那股艺术融合的盛世之风,充溢其中,那些年的那些角儿之艰辛、屈辱、荣耀、涵养、成就,都是现在的艺人无法望其项背的。现在我们常看清宫剧,大家对皇家的生活态度似乎都很了解,他们的高傲、冷酷似乎和俗世两隔。但京剧泰斗老生谭鑫培在慈禧太后跟前的地位,却像是一个魔法师一般。慈禧喜爱他到了没法离开的程度:“譬如谭的“珠帘寨”一剧,西后特别喜爱,视为禁脔,在生时,此剧不准在外演出。又所有供奉角儿,去外埠演唱,宫里并不限制,独谭则不能离京他适。“谭病尚未愈,由其子背负入宫见驾,泣陈病状,西后未加面责,并谓:“我不许你死,以后还得尽力当差,让我再享乐几年!”“我是金口玉言,我不让你死,你准不会死的!”我知道这些轶事在爱好京剧的票友圈里不是新闻,但对于我们这些“墙外人”的世界里,这样的轶事,多像是天方夜谭啊。从这样的轶闻中不仅能看到京剧的魅力,还能看到中国艺人古今共同的悲剧性,因为再爱戏的观众,热爱伟大演员很普遍,真能看懂演员的玩艺成为演员知音的太少。梅兰芳算是年轻人都知道的名字,在陈凯歌拍摄的同名电影中,也说了他在美国以及海外受到的热捧。化成文字,那传奇的历史场面更能迎面扑来:在纽约的五个礼拜之后,梅兰芳在美的声名大扬。以后所到之处,无不万人空巷,没有警车前导就不能举步。我脑子中所能匹敌这种在异国创下爆红场面的艺人,似乎只有迈克尔.杰克逊而已。在某种角度说,迈克尔同样是贡献了能流传后世音乐的艺术家,受到的不尊敬和非议也够多。但说到底,迈克尔是美国人,而梅兰芳是中国人,我的意思是,作为一个中国艺人,在没有网络的时代纯粹因为艺术打动语言、文化不通的美国人,如今反而不再可能发生了。这好像就是历史的玩笑,它选择让某种艺术发生在某个年代,我们都无可奈何。特别喜欢书中有一篇评价梅兰芳的文章的一段论述,作者认为京剧之所以盛极而衰,梅兰芳需要付一些“责任”:徽班进京一百五十年之后,京剧这个剧种已到了成熟的阶段,另一个稳健的变革与突破是足以把它推到登峰造极的境界,梅恰恰是这个个人。再过五十年,京剧也就难逃盛极而衰的命运。这本书虽然处处使我心酸,但还有很多意义。不了解京剧的年轻人,看到京剧那无比缓慢的剧情,拖沓的唱腔,自然会认定这种演绎形式不人性,人物性格千篇一律。但这不是真相。和梅兰芳共演《霸王别姬》饰演霸王的武生宗师杨小楼,他处理不同的角色,即使画了脸谱,都能让观众感受到他不同的演绎状态:“长坂坡”的赵云,百十年来,所有演过这出戏的人,除小楼的父亲之外,可以说是没有比他好的。因为赵云之为人,虽是武将,却极稳健,也可以说是雍容大雅。而小楼演此,一出场便不紧不慢,周身雅饰,与糜夫人对白一场,于着急之中,还不失大将的谨慎风度,后边的武场子,于勇武之中,还带儒将气概,这种种的情形,实非他人所及。”说到底,京剧的没落是时代前进脱去的一层皮。一定会有人继承、保留,也有人像我一样,经常能遇到这位“熟悉的陌生人”。我觉得至今还能和这位博大精深的陌生人牛头不对马嘴地聊两句,哪怕在对方面前我什么都不懂,这都是一种无法和同龄人分享的乐趣。谨在此向所有还在为京剧奋斗的人表示敬意!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棒,一本读遍大师的精华,非常好的入门,想读再挑个别大师的自传细读!
  •     香港明报的东西应该不错,值得一读。喜欢梅先生的唱腔,这里的逸闻趣事应该更有滋味。
  •     香港明报月刊文丛。名角的心路历程。励志风。【我要是能吃下跟学戏同等的苦,我早瘦了。( ﹁ ﹁ )
  •     这是一本很多人从不同角度回忆戏剧大师的书,时间跨度很大,普通读者只能蒙着看了,作为一部回忆录,没有标注时间,真是最大的败笔
  •     我已经有了明报出版的这样两种书籍,也仅有两本。明报的口碑没的说。
  •     有梅兰芳、程砚秋等大家写的文章,也有一些非常精彩的戏曲评论,值得一看!
  •     挺好的书居然只有不到十人看过,真可惜,名家写大师,光看这些名字就已经让人激动,马连良,杨小楼,,梅兰芳,程砚秋,余叔岩,孟小冬。。。一代梨园精英荟萃,豪杰英气大千锦亮,纸香墨飞词赋满江,才华,风骨,逸事,加上大时代,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一段人间传奇
  •     2014年11月30日读,2014-400。
  •     戏剧大师的人生,值得一读!!!
  •     对于为国粹京剧奉献了毕生心血的人,应该奉献我的尊敬,虽然是简短的回忆。
  •     似乎都是曾发表在《明报学刊》的文章。新鲜故事无几,倒是一团和气。
  •     齐如山那篇有文人气,其余的是伶人江湖气。虽说各有价值,但更喜欢前者。
  •     粗读一遍,不敢说入了门,只不过知道了一点戏剧的皮毛。中国曲艺文化中,相声算是偏爱,至于戏剧,可能还需要时间才能真正喜欢上吧。
  •     民国时代的人,写出来的东西真是别有一番雅致的韵味
  •     历史在这些伶人身上活生生地刻上了印迹啊,看了心酸,如果没有那个年代,这些人物本来可以有更好的成就和更完美的人生结局,可是天总不随人愿啊。这本回忆录和戏有关,但说的完全不是戏,说的是环境和境遇,看那个年代的一些事,这样的书最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