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古书圣-王羲之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艺术家 > 旷古书圣-王羲之传

出版社:第1版 (2007年8月1日)
出版日期:2007-8
ISBN:9787213035180
作者:徐斌
页数:395 页页

章节摘录

  与两汉期间说一套、做一套的“假名士”不同,王吉力倡道德教化,始终以身作则。《汉书·王吉传》记载:“始吉少时学问,居长安。东家有大枣树垂吉庭中,吉妇取枣以啖吉。吉后知之,乃去妇。东家闻而欲伐其树,邻里共止之,因固请吉令还妇。里中为之语曰:‘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其厉志如此。”  王吉的儿子王骏、孙子王崇,秉承王吉遗风,既是学者又为官从政,父子二人皆位至“三公”,在《汉书》中并跻循吏之列。私德无瑕,堪称世人师表。大史学家班固对祖孙三人的评语很有意思:“自吉至崇,世名清廉,然材器名称稍不能及父,而禄位弥隆。皆好车马衣服,其自奉养极为鲜明,而亡金银锦绣之物。及迁徙去处,所载不过囊衣,不畜积余财。去位家居,亦布衣疏食。天下服其廉而怪其奢,故俗传‘王阳能作黄金’。”王家之风别有一番个性化的旨趣,不贪不占,也不标榜“君子固穷”,“君子忧道不忧贫”,在不蓄积“金银锦绣”的前提下,好吃喝玩乐,极尽人事。如此作为,比起那种假模假样的名教礼法,更无可共言了。  班固赞曰:“《易》称‘君子之道也,或出或处,或默或语’,言其各得道之一节,譬诸草木,区以别矣。故曰山林之士往而不能反,朝廷之士人而不能出,二者各有所短。春秋列国卿大夫及至汉兴将相名臣,怀禄耽宠以失其世者多矣!是故清节之士于是为贵。然大率多能自治而不能治人。王、贡之材,优于龚、鲍。守死善道,胜实蹈焉。贞而不谅,薛方近之。郭钦、蒋诩好遁不污,绝纪、唐矣!”  这是说,士人行世之道,大抵有两途,出仕为官和归隐山林,各有所长与所短,出仕者多,隐逸者少。隐逸的清节之士品行高贵,却也长于独善其身而短于兼济天下。真正的大名士能够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或出或处,全看时局而定。王吉祖孙就是这样的人。政局尚属清明,事有可为时,他们廉身勤政,守善道,进谏言,尽己所能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情;主荒政乱,直言无路时,便远离体制,洁身自好。王崇在王莽乱国之际,也与郭钦、蒋诩一样,谢病辞官以“避王莽”,举家归临沂闲居了。  古代的文化传承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名士之家往往形成文化世家,文脉绵延,清风奕载,江山易主而不断,累代百年而不衰,始终以“道德文章”示范天下,引领风气,为世人景仰的社会支柱、政治中坚和文化载体。这奇迹般的传承在两汉魏晋间尤为突出,如韩城司马家、扶风班(彪)家、东海萧(望之)家、上党冯(奉世)家、南阳邓(禹)家、沛郡桓(荣)家、涿郡崔(驷)家、华阴杨(震)家等等。琅邪王家亦是这诸多文化世家中的一支。王吉祖孙三代入《汉书》名臣列传,其文化厚度、直臣之风,乃至出处两可的气质,已然凝结成为王门的文化基因、安身立命之本。王家后代生于斯、长于斯,汲取营养,树立根本,家门之内便是他们“修齐治平”的人格养成所。东汉以降,王氏一门文脉沿袭,禀承“内圣外王”的为人行世之道,在朝在野,或拯世救物、厚积薄发,或于出处交替间韬光养晦、修德笃学,终在魏晋之际进发出光耀千古的辉煌。诞育了王祥、王览、王导、王羲之、王献之等政治家和文化巨匠。他们无一例外地有着家族门风特有的标识,只是各写浓淡轻重而已。  如果说王吉对王家有着奠定家风之功,那么,魏晋之际的王祥和王览便是跨人门阀士族,使之显赫于世的“圣祖”了。《晋书》于开国名臣卷中,将王祥、王览昆仲列在首席,超过了司马氏所倚重的宠臣何曾。就权势而言,王氏远不及何氏,然从史家的眼光衡量,无论政治伦理还是个人道德而言,王祥均孚众望,堪为《晋书》列传之首。  王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这个“卧冰求鲤”的孝举故事,成为“二十四孝”中的一个,临沂南仁里的那条小河亦被后人改称为孝河。王祥对中国社会的道德伦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览,也就是王羲之的曾祖父,虽然与王祥同父不同母,但同样具有一颗善良、仁爱之心。“览年数岁,见祥被楚挞,辄涕泣抱持。至于成童,每谏其母,其母少止凶虐。朱屡以非理使祥,览辄与祥俱。又虐使祥妻,览妻亦趋而共之。朱患之,乃止。祥丧父之后,渐有时誉。朱深疾之,密使鸩祥。览知之,径起取酒。祥疑其有毒,争而不与,朱遽夺反之。自后朱赐祥馔,览辄先尝。朱惧览致毙,遂止。”古今中外后娘虐待儿子者或不在少数,然像朱氏竞欲毒死儿子的实属罕见。好在王览的百般维护,否则何来王家日后的荣耀。王览的行为自然为远近所知,博得高行之名,“览孝友恭恪,名亚于祥。”  王祥成年未久,父亲去世,家乡沦为汉末逐鹿之战场。王祥奉继母和怀抱中的弟弟王览到朱氏老家庐江,避乱耕田二十余年。直到魏文帝曹丕黄初年间,已“年垂耳顺”时,方在王览大力劝说,并“为具牛车”的情况下,应“徐州刺史吕虔檄为别驾”。王祥到任后,展其“兼济天下”之长技,拨乱反正,政绩斐然。“于时寇盗充斥,祥率励兵士,频讨破之。州界清静,政化大行。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

前言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元明清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学家皆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而现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更使人瞠目结舌!面对这么一块丰厚的文化宝藏,今天如果不做点什么,岂不愧对先人!  开辟鸿蒙,旧事难具论。但据新的研究成果,可知约在十万年前,“建德人”已在浙江大地上活动。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六七千年前的胜景,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透出了文明时代的曙光,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多中心起源说。不过,与后来得到迅猛发展又逐渐被确认为华夏文化核心的中原文化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期的浙江文化弱势地位明显,良渚文化的神秘消失,也许就是这种弱势地位的原因或者结果。  尽管到西汉,浙江一带仍被视为“方外之地”,但是,即便从较狭窄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浙江文化也已经能够成为那曲多声部合唱中的一个声部了。春秋时期的范蠡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个洞明世事的经济学家。而王充,则以他的《论衡》震动了汉末的京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两宋时期的两次从北到南的人口大迁徙,以及吴越钱氏保境安民,是浙江文化后来得以繁茂的关键。这其间的安史之乱,也是北南文化彼消此长的关节点。自此,浙江这块美丽的土地开始得到大规模和深层次的开发,优美的山水给了艺术家、诗人,乃至高士高僧无尽的灵感。浙江人才迭出,各展其技,已然引起全国的注意。艺术家王羲之、王献之、曹不兴、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燕文贵,文学家谢灵运、沈约、骆宾王、孟郊、寒山、拾得、罗隐、周邦彦,宗教界的智颉、杜光庭,科技界的沈括、毕昇、朱肱,都是对中国文化卓有贡献的人物。  南宋政权定都杭州后,浙江文化旋即在中国文化的舞台中心进行了令人崇敬的表演。这一表演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后半期,浙江素领风骚,对中国文化贡献卓著:在思想学术领域,涌现出永康学派陈亮、永嘉学派叶适等重事功、重现实的思想巨擘,他们的主张在今天仍然成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王阳明的心学独树一帜,引领了明代思想解放的滔滔洪流;黄宗羲对政治社会的深刻反思,击中了传统中国的根本弊病。而黄氏与章学诚,则为中国史学的重镇。文学领域,则有陆游、朱彝尊、龚自珍等大诗人,更有高明、徐渭、李渔、袁枚等与市民阶层有深刻联系能道时代之先声者,亦有刘基、宋濂、于谦等在政治领域大有建树且文学亦可观者。艺术大师也极多,如马远、夏珪、赵孟頫、黄公望、吴镇、王蒙、陈洪绶等,不仅为一代名家,亦可为后世垂范。诸多的藏书家、刻书家和文献大家如范钦、严可均等为文化之邦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氛。在与海外文化的交流沟通上,浙江也处于领先地位:陈元赞、朱舜水为中国文化远流日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李之藻、杨廷筠、李善兰等则师法西方科技,开中国文化近代化之先声。  西风东渐,古老的中华从沿海泛起新浪。这一次在文化史上几可媲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浙江有幸再一次位居中国的发展前沿,浙江文化在20世纪再次放射出异彩。转型期的文化大师,浙江有了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而鲁迅更以其超凡的艺术感受力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巨人。举凡文学、艺术、教育、出版、学术、新闻,浙江无不人才济济,傲视全国,如茅盾、夏衍、郁达夫、吴昌硕、潘天寿、夏丐尊、张元济、胡愈之、钱玄同、陈望道、邵飘萍、曹聚仁等等,皆可谓自成一家的文化巨擘。在新兴的科学技术界,浙江亦出类拔萃,有竺可桢、金宝善、姜立夫、严济慈、童第周、赵忠尧等著名科学家。20世纪已经逝去,但我们完全可以期望浙江的文化在新千年发扬光大,再放异彩。因为时代需要,因为中国需要,我们更希望因为世界需要!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学术机构,一方面以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也要秉承浙江文化的传统优势,总结浙江文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为文化的创新发展竭尽绵薄。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下,我们毅然启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一百部这个我院建院以来最大的科研项目。通过为浙江文化名人立传,既可借以反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也有利于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目前丛书正在陆续面世,我们一定团结各方力量,坚持学术标准,争取近年内完成这个浩大的学术工程。  本丛书共为一百部,其中古代五十部,20世纪五十部。本丛书中之文化名人,我们一般采取以下准则选取:(1)生在浙江,或其主要文化成就在浙江完成者;(2)卒年在2000年底前者;(3)在某一文化领域作出巨大贡献,在全国有重大影响者。另外,丧失民族气节者不入选,个别资料奇缺者亦暂不入选。其中选目,若有不甚恰当者,希社会各界批评指正。  本丛书从创意始,就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财政厅的正确指导和真诚帮助,得到了诸多学术界前辈的支持,得到了各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更值得一提的是,得到了众多文化名人的亲属及有关人士的无私协助。在此良好氛围下,我们唯有在今后几年焚膏继晷,埋头苦干,将这项工作尽可能做好,庶几不负社会之公望!  是为序。  2003年春于杭州

媒体关注与评论

  尽妙穷神,作范垂代,腾芳飞誉,冠绝古今,惟右军王逸少一人而已。  ——欧阳询  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绝也。  ——张怀

内容概要

徐斌,祖籍东北,生于华北,长在西北,自谓“三北”人,客居杭州。52岁。“文化大革命”期间,当过钳工、车间干部、记者,1978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续读硕士研究生,专攻魏晋南北朝史。1985年进入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从事历史学、社会学研究,1992年起兼任《观察与思考》主编工作。2002年至2004年任浙江工商大学杂志社社长。现任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先后撰写或主编著作多部,发表论文、评论等百余篇,以及大量特写、通讯。代表作《魏晋玄学新论》颇受学界好评,亦为读者所欢迎。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生逢乱世 琅邪的名门王家 王旷朦胧的背影 王氏“佳子弟”第二章  乌衣巷里 拜师卫夫人 宫前生死劫 东床快婿第三章  宦海初航 从王友到太守 人幕征西将军府 身份特殊的使者第四章  出处之间 追慕尚子平 文人当了护军将军 北游观碑第五章  主政会稽 居庙堂之上 劝阻殷浩北伐 思虑社稷之忧第六章  风流内史 东土山水聚文友 综前代法后世  从心所欲传佳话第七章  兰亭盛会 一代名士领袖 赋情曲水流觞 神来之笔《兰亭序》第八章  梦断山阴 应对朝局新变 体制潜规则的报复 永别官场第九章  寄情山水 遍游东中诸郡 试把金针度与人 处江湖之远第十章  魂系自然 信步书法之巅 金庭之内有吾家 终生之化归尘土第十一章  名满千古 翰墨传家远 历史选择的书法一人 书痕无迹神犹在第十二章  书韵永恒 穿越古今的魅力 历经文化劫难 光耀世纪之交附:王献之传第一章  潇洒青春 江左首姓的宁馨儿 王家笔健又少年 聚首心上人第二章  苦乐庙堂 朝廷的宠儿 风流为一时之冠 身不由己成驸马第三章  辅佐谢公 直面最后的桓温 亦父亦师亦友 护驾临终前后第四章  独步书坛 年轻的书法泰斗 天造地合得传人 抱憾辞世第五章  并称二王 神州何处觅墨宝 交相辉映的双子星 站在父亲身旁王羲之、王献之大事年表参考文献后记

编辑推荐

  王羲之的人生追求更远远超越辅翼当朝的境界:以“道统”引导“政统”,用文化理想和文化成就滋养社会。他仰慕嵇康、阮籍社会关怀的远大目光和宽阔胸襟。如此波澜壮阔的一生,经典地诠释了中国士人的理想人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正是这种眼界、气质、阅历和真情,滋润了王羲之的书法,使其达到他人无以企及的境域。《旷古书圣:王羲之传》将带领你领略旷古书圣王羲之的传奇一生。

作者简介

王羲之生前主要的角色在于集名士领袖、政界显要和王家代表于一身。从这样一个视角探望,他一生中除了主政会稽外,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精彩华章。在他从政的三十余载间,朝中多次形成过“三人”权力核心:王导、郗鉴、庾亮;蔡谟、司马昱、殷浩;桓温、司马昱、殷浩等等。遍观朝野,王羲之是唯一一位与上述大员均关系密切,可随时直言的人。他化解王导与庾亮的冲突,劝和桓温与殷浩的嫌隙,上书司马昱慎重北伐,转修内政等等。这样的大事、要事,乃是朝堂数十年间的空谷足音。只有名士领袖、王门代表的身份,加上“骨鲠”的性格,方能如此作为。王羲之对当时政坛有着全局性的影响,并非征西将军府长史、会稽内史等地方职务可以局限。本书将带领你领略旷古书圣王羲之的传奇一生。

图书封面


 旷古书圣-王羲之传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很学术……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