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埋蓝调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影视明星 > 活埋蓝调里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第一版
ISBN:9787305055140
作者:(美)麦拉•弗莱曼(Myra Friedman)
页数:423页

章节摘录

第一部 德州之花1位于美国德州东南端的亚瑟港(PortArthur),是一个炼油业发达的城镇。它与路易斯安那州之间隔着色宾湖(SabineLake);东北缘则有从西北方约12哩的波蒙特而来的内区河(NechesRiver)。沿10号州际公路向东走,入夜后路上漆黑一片,只有偶遇的汽车旅馆灯火,划破这片黑暗。73号公路就更糟了:暗夜中,除了些许射向亚瑟港郊外巨大炼油设施的车辆微光之外,别无他物。近一点观察,未来太空城市的假象,很快就因钢铁构筑成的现实而破灭。说穿了,炼油厂不过是一堆整人玩具、吓死人的设备、高塔、起重机和一堆白胖圆桶的结合罢了。空气中处处是汽油的味道。放眼望去,化工厂占据了有内陆运河及船运的内区河两岸。从墨西哥湾往上,水道直切到市区,和一度曾是亚瑟港主要街道的波克特街(ProcterStreet)平行。商业早已往东区鼎沸去了,荒废的波克特街,一到晚上,闲晃鬼混的水手便充斥街头,白天时更连些许生气都谈不上。自从1901年,12哩远处的鲁卡斯油井喷油之后,几十年来,造就亚瑟港的是石油,到今天改变它的也是石油;然而传说中的石油大亨并不住在这里。倒是有几个百万富翁和有钱的专业人士在镇上,至少还表现出一些南方乡绅特有的风雅。向东扩散的住宅区里,一排一排整齐的石板屋,表现出庄重朴实的精神。这个地区原本是沼泽地,建筑设计也因而受限。街道优雅地蜿蜒而行,整个镇上盖满了浓密的绿意。枝叶遮挡住恶毒的日头,树下则是能躲开烈日暴晒的庇荫。郊区的风光十分宜人,还带有几分雅致。但这片平如台地的土地上.空气又湿又黏,仿佛为这里的酷热、平淡及无趣而哀嚎。虽然高中的课业成绩一直很好,珍妮丝哀愁的16岁,完全配不上她显现出的潜能。学校里的老师不太关心她的成绩,反而在意她的特殊行为;学校的课她已经不再每节都去。既然学校的气氛令人难受,再加上不上全部的课也能够顺利毕业,她的出席次数自然就少了。她去当服务生打工,也在当地的一家戏院当了一段时间的售票员。晚上她偶尔会去“帕汐”(Pasea’s)咖啡屋,那里是亚瑟港当地的嬉皮集散地,室内的墙上还挂着几张珍妮丝的画作。此时她已经卖掉了几张画,也找到了生命中的另一项慰藉。她开始唱歌了。在民谣风潮兴起前,赶得上流行的人都听爵士乐。那是上流人士才听爵士乐,没品味的市井小民只听摇滚乐的旧日时光。珍妮丝和朋友是听爵士乐的这拨人——听的是吉姆·兰顿精挑细选的“前卫爵士”选辑。民谣歌曲渐成气候时,他们也开始改听民谣。从格兰特·林昂斯那里,珍妮丝听到“铅肚皮”①的唱片,不过大家最喜欢的还是金斯顿三重唱②,而珍妮丝喜欢的是欧黛塔。

前言

已经装箱打包的回忆,纪念那美好的旧日时光1992年秋天,我揣着从学校社团借的Janis Joplin录音带,坐上指南客运从淡江大学到台北车站的黄牌车。星期六上体育课真是沉闷不已,一下课我就迫不及待地坐上客运,回到秋老虎散步的台北城。翰江三星的录音带不知是哪位学长捐的。那时正是卡式录音带转换成CD的时代,许多学生一领到打工的钱,就逐步把录音带的收藏换成CD。是故,社团里有好几大箱的录音带可以出借给社员。这些录音带大部分都是一般唱片行没有卖的,也许拜版权意识模糊之赐,只要知道管道,价钱倒是不贵。把卡带塞进爱华随身听,一路晃回城里去。车程四五十分钟,自动翻面了两次。初听这音乐我不免皱了一下眉头。拿出卡带盒看看是何方神圣。封面是好几格延续的漫画,但是因为从唱片的大小缩成卡带的大小,情节实在看不清楚。专辑名称是Cheap Thrills。这是什么意思?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从德州小镇亚瑟港到旧金山的海特一艾什伯利,从温馨的小咖啡馆到热力十足的演唱会,从熠熠星光的环球巨星到陨落好莱坞旅馆的悲惨结局…这是一个才华洋溢,却又深受其才华之苦的不朽女星如何以她的生命拥抱摇滚乐,试图从所处年代和公众形象中寻找自我的炽热故事。在作者流畅而简约的笔触下,我们看到珍妮丝是如何由丑小鸭蜕变为一个引领时代的女性、无法无天的叛逆分子、蔑视传统的异议者和一个不折不扣的歌唱者;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她已成为战胜逆境的胜利的象征。 这是目前最好的摇滚书之一……《活埋蓝调里》无疑是部杰作,也是最能传神地忠实于珍妮丝真实面貌的作品——甚至,对于明星心态的研究,作者的成就实无人能及……我认为本书超越了诺曼·梅勒所写的过于形而上的《玛丽莲》。   ——《滚石》 字里行间充满同情与智慧,有时穿插了最严厉的批评,《活埋蓝调里》是一本诚实描写偶像乔普林的书……也是最好的摇滚书。   ——《时代》 文字精彩、壮观、直接冲击情绪……关于珍妮丝的事,本书几乎无一遗漏……见书如闻其人,更确切地说,仿佛耳边就听见她的笑声。   ——《纽约日报》

后记

克里斯·克里斯托弗森听到《我和鲍比·麦基》这首歌时,在录音室崩溃了。“全速布基”乐队的伙伴茫然地站着,义斯、菲尔、库克和保罗·罗斯乔德受到这样超现实的惊愕打击,身体不住地摇晃着,无法接受真相;即使是库克也是如此。事件过去不久时,约翰·库克不断对文斯说:他觉得哪里怪怪的,为什么她会在那里,我玄到她房间接她,然后就……!二十一年过去了,乐队的吉他手约翰·提尔回忆起那天下午的情景依然无法自已,好像是上礼拜才刚发生的一样。他还记得那天的事,可是就像是被人重重一击;你知道那个意思你还活着,但那不表示你没有被人重击过。可怜的“阳光”,当时一接到噩耗,沮丧地在口袋里塞着红胶囊,疯狂地开车到洛杉饥,我们在电话中交谈时,她还是语无伦次地啜泣着。琳达·G、艾米特、阿尔伯特、库克、纽沃斯、“阳光”、琼娜、林黛尔和其他一些人聚在一起,想要团结起来。接着乔普林的家人飞到洛杉矶,举行了非公开的葬礼。约翰·西蒙住在纽约州。他除r表演、写歌之外,并参与音乐剧的创作。他娶了歌手兼女演员西西·萝芙哈特(C,C,Love—heart)。“阳光”(派特·尼可斯)的故事是重新做人的最佳范例。我认识的一位作家曾形容她是年轻版的珍妮丝。她已经戒毒成功二十一年了。住在加州圣塔克劳斯地区,担任“艺术家连锁”(UnitedArtistCable)人力资源部的主管已经十二年了。她彻底摆脱迷幻药的束缚后,在加州大学念书拿到学士学位。琳达·渥尔重住在东岸。简·温纳是《滚石》杂志的总编辑和发行人,他的事业非常成功,并且对当代杂志发行有重要影响。

内容概要

麦拉•弗莱曼(Mara Friedman),本书传主珍妮丝•乔普林(Janis Joplin)的生前好友与亲密工作伙伴,是珍妮丝•乔普林传记的最佳作者。

书籍目录

译者序致谢导言第一部 德州之花第二部 新生的圣地    第三部 余日几何,计日以俟第四部 荡妇?巨星?——珍妮丝的最后夏天跋后记:他们在哪里?我记忆中的珍妮丝唱片目录附录:使用权遭拒

编辑推荐

这是目前最好的摇滚书之一……《活埋蓝调里》无疑是部杰作,也是最能传神地忠实于珍妮丝真实面貌的作品——甚至,对于明星心态的研究,作者的成就实无人能及……我认为《活埋蓝调里》超越了诺曼·梅勒所写的过于形而上的《玛丽莲》。 从德州小镇亚瑟港到旧金山的海特一艾什伯利,从温馨的小咖啡馆到热力十足的演唱会,从熠熠星光的环球巨星到陨落好莱坞旅馆的悲惨结局…这是一个才华洋溢,却又深受其才华之苦的不朽女星如何以她的生命拥抱摇滚乐,试图从所处年代和公众形象中寻找自我的炽热故事。在作者流畅而简约的笔触下,我们看到珍妮丝是如何由丑小鸭蜕变为一个引领时代的女性、无法无天的叛逆分子、蔑视传统的异议者和一个不折不扣的歌唱者;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她已成为战胜逆境的胜利的象征。

作者简介

本书是美国1960年代摇滚女王珍妮丝•乔普林的传记。
从德州小镇亚瑟港到旧金山的海特—艾什伯利,从温馨的小咖啡馆到热力十足的演唱会,从熠熠星光的环球巨星到陨落好莱坞旅馆的悲惨结局……这是一个才华洋溢,却又深受其才华之苦的不朽女星,如何以她的生命拥抱摇滚乐,试图从所处年代和公众形象中寻找自我的炽热故事。在作者流畅而简约的笔触下,我们看到珍妮丝是如何由丑小鸭蜕变为一个引领时代的女性、无法无天的叛逆分子、蔑视传统的异议者和一个不折不扣的歌唱者;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她已成为战胜逆境的胜利的象征。
这本受到高度期待、瞩目与喝彩的经典传记,是其好友麦拉•弗莱曼(Mara Friedman)用充满情感、却又不失观察与理智批判的笔触写就的。作者运用戏剧化的观察力,深入剖析才华洋溢的珍妮丝•乔普林(Janis Joplin),和那个塑造她成为摇滚女王、拥有显赫名声的混乱时代。作者从珍妮丝反叛性格的青少年时期谈起,深入剖析她的忧郁重重的内心挣扎,并翔实记述了她如烟火爆发、昙花一现般的演艺事业与殒落生命;掩卷之际,不难理解为何“看她的演唱会就像往脊椎里打进一剂春药”,即使没有听过珍妮丝• 乔普林的音乐,也可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仿佛用尽生命力量的歌唱与嘶吼。
本书除了让人得以一窥珍妮丝•卓普林的灼热心灵与那个激荡年代,更耐人玩味的,莫过于透过她一生事迹,一窥六○年代末期已成为极度成熟产业、且臻于巅峰的摇滚唱片界,其商业运作的模式与媒体连动,以及其中反映出的种种社会文化意义。
本书被誉为经典传记,在台湾翻译出版后很快登上畅销书排行榜。
本书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提名
曾获选《时代》杂志年度十大非小说类图书
“这是目前最好的摇滚书之一……《活埋蓝调里》无疑是部杰作,也是最能传神地忠实于珍妮丝真实面貌的作品——甚至,对于明星心态的研究,作者的成就实无人能及……我认为本书超越了诺曼•梅勒所写的过于形而上的《玛丽莲》。
——《滚石》
“字里行间充满同情与智慧,有时穿插了最严厉的批评,《活埋蓝调里》是一本诚实描写偶像乔普林的书……也是最好的摇滚书。”
——《时代》
“文字精彩、壮观、直接冲击情绪……关于珍妮丝的事,本书几乎无一遗漏……见书如闻其人,更确切地说,仿佛耳边就听见她的笑声。”
——《纽约时报》

图书封面


 活埋蓝调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途加网千字文俱乐部http://1k.tugus.com/专稿人们常常探讨人物传记的实质,到底是歌颂这个人对社会的功劳贡献,还是尽可能还原这个人物本身。不得不说绝大多数的人物传记作品做到了将二者合一,但又难免多为偏颇前者。《Buried Alive》,这本记叙一代布鲁斯摇滚女星Janis Joplin的传记,却偏向于后者。整本传记多为描述Janis Joplin的日常生活,尤其侧重描述其在青春期和成名之后所遭受到的心灵折磨。将传记的重点放在个人的生活窘境和心理困境上,并不为的要使我们否认及忽视Janis Joplin对于布鲁斯摇滚的贡献。当然,我们知道,Joplin在其个人音乐作品的创作方面贡献不大,因为许多她所演唱的歌曲都不是她自己创作的,而是来自于她的乐队伙伴们,可正因为Janis的出色演绎,这些作品才最终深入民心,她将自身的痛苦深深赋予在那些音乐作品当中,那些音乐作品变成她的发泄方式和通往幸福的道路——当然,还有她永远戒不掉的酒瘾、药瘾和毒瘾,这些也是Joplin试图发散痛苦的方式,但显然,社会公众更易于接受的,是她的艺术成果。也正因为人们将注意力过分放在这些艺术成果上,才将她个人所经受的痛苦和折磨忽略不计。我们在对其音乐成就歌功颂德的时候,有没有进行过这个思考:是不是正因为摇滚乐的创作者和演绎者经受着痛苦,才得以将他们的艺术作品深入民心?Janis Joplin在活着的最后时光当中一直希望别人能够将她称为Pearl,包括她后来的传记作者Myra Friedman都认为Joplin之所以存着这个希望,是因为她想摆脱青春期时别人给她带来的那些令其难堪和沮丧的外号(“猪”、“怪物”),而成为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但在我的理解当中,这位经受过内心深刻痛苦的伟大的布鲁斯摇滚女星,深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蚌壳需要凝结一生的痛苦,才可能诞生出一粒珍珠,而当珍珠闪耀在世人眼前之时,这只蚌壳也已经溘然辞世。或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生前,Janis Joplin是痛苦的蚌壳,死后她是美丽的珍珠。摇滚乐需要经过创作者痛苦的磨砺才可真正深入人心吗?Pete Townshend(英国乐队The Who吉他手)曾经说过摇滚乐卖的是愤怒和痛苦,如今,贩卖愤怒的人很多,因为种种因素(你可以将这些因素归结为天气、噪音、食物,当然人们比较感兴趣于对社会、政府的愤怒),人们很容易愤怒,但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却极少会痛苦起来——虽然由愤怒亦可引发痛苦——尤其是欧美摇滚艺术家们,他们多数出身中产阶级,道理上来讲压根不会有物质上的痛苦,但之所以优秀的摇滚乐能从这些中产阶级人士当中诞生出来,是因为他们善于挖掘痛苦,时刻将自己的内心(而不一定是肉身)放任在无尽的痛苦当中。或许从这一点上,你可以明白,有着那么丰厚物质回报的Kurt Cobain,生前为何时刻将自己囚禁于内心的囹圄,当然最终,这些试图将自身的痛苦寓于艺术作品当中的艺术家们,最终也逃不过痛苦本身的戕害。再换句话说,物欲横流的这个时代,我们不再有深入人心的摇滚乐作品,是因为那些创作者们抛弃了将自己时刻浸在痛苦的沼泽当中这个使命。Text_朴九月原文链接:http://www.tugus.com/bbs_content:84783710210960238478
  •     这本书看着挺费劲的。很厚,加之作者没有以主角的事件-时间点为索引本分地书写——加了大量的个人意见,还有译者比较文,于是它更像一本文学作品,好几次都让我找到了读托尼·莫里森《爵士乐》那样纯文学作品的感觉。2012年,在公共场合播放珍妮丝·乔普林Janis Joplin的歌,还是会让许多人惊悚的扭过头寻找声音的来源,并有鸡皮疙瘩爆发的感觉。Cry~~~~~~~~~~~~~~~~~~~~~~~~~~Baby……这个声音,爆发在60年代,延绵流传着,而今仍然是异类,不能不说有些遗憾,然而,这也正是她的荣誉。丑小鸭/珍珠。那声音就是这二者之间的撕裂声。活着/死去。那声音消去了二者之间的距离。由于珍妮丝和迪伦是一个经纪人(那段时期)所以很多人物与迪伦传记作品中有重合,而由于位置不同,可能对一个人的评价相去甚远。至于其他细节,就请看看这本值得看的书吧。这本书适合对珍妮丝乔普林,并连带对摇滚/Blus音乐感兴趣的人读。
  •     1963年冬天,于德州大学就读的珍妮丝·乔普林在“全校最丑人物”的评选中名列前茅。彼时的珍妮丝只有20岁,是个其貌不扬的胖姑娘,皮肤如月球表面般坑洼,头发如稻草般杂乱,她觉得没有人会爱她,因此只能走中性化路线——穿男款Tee,破仔裤,大口喝酒,嗑药,笑声狂野,与男人称兄道弟,打架斗殴,大搞双性恋。除此之外,她写诗,画画,在小酒吧唱布鲁斯——她的歌声足以颠倒众生。即使如此,她还是被德州人称为“猪”。(尽管在她死后,被封为“史上最伟大的死德州人”。)这位布鲁斯女歌手不堪其辱,与一被开除的难友一道,搭车50小时,抵达嬉皮天堂旧金山。她每个指头都戴了戒指,手臂套满叮当作响的手镯,吉普赛串珠挂了满身,疯狂的粉色羽毛遮住一头乱发,腮上两朵俗艳猩红,看上去像只调色盘,亮片紧身衣勾勒出臃肿的曲线,一瓶“南方安逸”与之形影相吊,台上演唱时是润喉饮料,台下是催眠的镇静剂,嗑药用吞的,公共汽车,随人上下,要是有人来找不痛快,即使是著名摇滚帅哥吉姆·莫里森,她也毫不留情地砸他一酒瓶子。这就是珍妮丝·乔普林,史上最伟大的摇滚女性,嬉皮女王,“看她的演唱会仿佛往脊椎里打进一剂春药”。这就是珍妮丝·乔普林,耀眼的喧嚣与彻骨的孤独同时并存,纵然“台上与二万五千人做爱”,却不得不独享“独自一人回家洗洗睡”的悲哀。“正常”的德州人把她看作一个笑话,但在旧金山,她是所有不美丽不“正常”的被摇滚乐从卑贱中打捞出的孩子们的偶像与救星。人人都爱珍妮丝·乔普林,他们叫她“珍珠”。1968年初,珍妮丝所在的“大哥与控股公司”乐队与鲍勃·迪伦的经纪人阿尔伯特·格罗斯曼签约,走向她声名与荣耀的巅峰,她自毁与挥霍的巅峰。台上,她唱“主啊,何不花钱买我在城里过一夜”时疯魔放荡,唱“再拿走我心的一角去吧”时激昂决绝,她用歌声拥抱所有人,所有人都因此想要去拥抱她。她唱“如果你要做一个大明星,你就不得不一个人睡”,落寞幽怨,却绝不矫情,无处不彰显“大女人”的豁达风范,而当她沙哑的声音从牙缝中挤出“夏日时光……别哭,别哭”时,全场哑默,无不动容。“坐下来,数你的指头,数雨滴,除此之外你还能做什么呢”,这就是另外一个珍妮丝,“little girl blue”,不快乐,不幸运,不幸福。台下的珍妮丝的感受,只有台上的珍妮丝知道。作为她的工作伙伴和闺中密友,麦拉·弗莱曼似乎也知道。她陪伴珍妮丝三年之久。二十年后,她为珍妮丝写了一部传记,叫做《活埋蓝调里》。在我读过的所有有关珍妮丝的文字中,《活埋蓝调里》是最多写珍妮丝的“哭”的。事实上,在此之前,我甚至不曾意识到像珍妮丝·乔普林这样的摇滚女狂人,居然会那么容易掉眼泪。通常,艺人只表演他们的一部分,而珍妮丝表演她的全部,艺人们作秀,而珍妮丝燃烧她的生命。她像喝水一般喝酒,什么药都敢嗑,什么烂男人都敢上,她像男人一般打架,男人也就因此把当男人一般打。她要有尊严地活下去,就得强大到比男人更像男人。然而,几乎每次醉酒或嗑昏头后,珍妮丝都要孩子般大哭一场,她哭诉没有人爱她,说这就是她这种丑女人的活该下场。适可而止也许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而珍妮丝却从不知道该如何停下来。她的信条,是歇斯底里的“要么全有,要么皆无”。要么保守到变结婚狂,穿洋装,盘发髻,在男人面前扮依人小鸟,低声讲话,害羞一笑,要么粗野到令男人咂舌,脏话不离口烟酒不离手,不疯魔便不成活,不自残便不快活。珍妮丝从来不知道保护自己。“你以为那些人真的爱我吗?”她看着潮涌般的粉丝团,对麦拉说。既然没有人爱她,既然没有人要保护她,她也就放任自流,随物赋形。一次醉酒与哭泣之后,珍妮丝蜷缩一团,羽毛掉在地上,朋克女教主帕蒂·史密斯看到后惊讶地说:“天啊,你看起来好小!”酩町大醉的珍妮丝立即爬起身,踉踉跄跄地走到镜子面前,她说:“老兄,那是因为我没有戴上我的羽毛!”还有一次,珍妮丝正在暗自伤心,朋友乔安纳安慰了她几句,她便叹口气说:“我得去变回珍妮丝·乔普林了。她在楼上的箱子里!”楼上的箱子里装着她华丽的羽毛。戴上七彩羽毛,再灌一瓶南方安逸,站在舞台的中心,那个自卑自怜的小女孩儿就又变成刀枪不入的大女人珍妮丝·乔普林。在用一千个太阳燃起诗意的60年代,人们需要珍妮丝,因为她将勇气传递给千万人,改变了他们的人生,然而,她无法改变她自己的。可是,正如麦拉所言,“谁在乎她何时登上巅峰,何时跌落谷底”?谁在乎珍妮丝的眼泪?他们只要那剂注入脊椎的强力春药。1970年10月4日,珍妮丝猝然辞世。就像大多数有自毁倾向的诗人并不会变成吉姆·莫里森一样,再也没有人能做成珍妮丝·乔普林。有种人天生就是要被毁的。珍妮丝就是这样的人。她不知如何停下来,直到死亡让她停了下来。她死于27岁,死于注射过量海洛因。音乐曾经拯救了她的生命,然而,最终,她却被那该死的布鲁斯、被酒精、被药物、被60年代,被她深入骨髓的卑贱感深深活埋。 载《南方人物周刊》09.4.13 (不好意思,自编自评,又贴一遍)

精彩短评 (总计64条)

  •     国外的传记真是不一样,很清晰彻底的,看了书,基本上就可以了解歌手本人八九不离十了。而且作者花了很多心思去收集素材,太详尽了。如此详尽和透彻,以至于对自己的人生,多少也有参考意义!哈哈,喜欢。
  •     垮掉的一代后面的那一代 他们都死去了
  •     很客观的分析。简直就是美国60年代的简短历史,好看
  •     2011.10.23-11.08
  •     可能是对珍妮丝没太多的感情,所以这本书有点看不下去,不过这本书的文字还是很细腻的
  •     毒品害人,远离毒品.........
  •     因为她
  •     真诚
  •     好像不是在读中文,看的太累了。不能想象原版如此的话还能广受好评,多半是翻译的问题。
  •     这个一定要说,绝对能排在越期待越失望的书单榜首,有史以来看过最难看的一本传。作者私家侦探一般的口吻,大量人物无聊对话的引入、资料的堆积,语言干涩无趣,让人完全感受不到Janis的个人人格魅力。花了十天终于看完,再也不愿意翻开的一本书。
  •     越想知道的事情越难考证,聆听是对JJ最后的缅怀。
  •     还没有看,应该非常不错
  •     人生绽放,死也死得漂亮
  •     我的神
  •     在Joplin的粗砺嗓门带来的背景音乐里用两晚上时间一口气读完这本接近500页的书后,整个人像被浇了一瓢来自60's的绝望滚油。世界本就是首哀伤的歌,她漫不经心唱完了她的版本之后蹒跚走远,甚至没有多看那个花童时代一眼。真希望科恩老头的《切尔西旅馆》真的为她而写,没有爱情,至少她值得得到一首被认真对待的情歌。
  •     这本书把27岁就因吸毒死去的美国摇滚明星珍妮丝写“活”了。与一般的明星传记不同,此书写得很客观,目的不是为珍妮丝歌功颂德,也不是刻意拔高她的形象,而是还原一个“本真”的人。作者是摇滚女王的朋友,占有无比翔实的材料,因此写出来的文字比较真实。珍妮丝的童年、少年以及读大学期间,都是不被身边的同学、朋友和老师认可的。她为此变得行为出格,是出了名的“问题少女”。这样的生活经历让她无时无刻不在怀疑和否定自己。她认为自己很丑,不被别人喜欢,因此总是千方百计把能够接触到的男人弄上床,如果得到拒绝,她就耿耿入怀;即使在她如日中天的时候,她仍然是怀疑自己的。从普通人到摇滚女王的过程,也是她的性格扭曲、变形的过程。获得“成功”后,她不再是以前的她,处处以名人标榜自己,用今天的话说是“耍大牌”。这样导致她的朋友越来越少,她也越来越离不开毒品和性。她装作不在乎,而实际上她很在乎,也很清楚自己的状况。她的一个朋友问她:“你现在这么红了,那你30岁做什么?”她说:“我永远看不到30岁!”一个天才就这样看着自己渐渐滑向深渊,可悲的是,她拿自己一点办法都没有。
  •     觉得写得有些拖沓,一些乔普林酒后说话用了些网络上的翻译,有点意思
  •     敬佩那些曾出现在janis的圈子里,走过混乱灿烂的六十年代后活得安然的人
  •     我很喜欢janis,但这本实在太闷了,剖析得好的段落不缺少,不过对janis整个心路或者形象的塑造都很片面。
  •     作者别扭蹩脚的文字简直让我食不下咽。
  •     令人惊叹的乏味……
  •     i ***e blue color and blues...
  •     1970年2月,珍尼丝刚在69年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上大放异彩,照亮了美国摇滚一片天,3个月后她和她的同性情人琳达来到里约热内卢参加嘉年华会,她们住在伊马尼潘海滩上,白天在阳台上做爱,晚上来到海滩与游客聊天暴粗口,日子过的风月无边。几天后,珍尼丝偶遇一个大帅哥,2人又开始一段异性恋,腻腻歪歪的好不腼腆。有那么一天晚上,珍尼丝喝醉酒,躺在海滩上吹风,过来一个剃头匠,扒下她的衣服,把她的腋毛和阴毛全部剃光,包括腋窝里的息肉球球,呵呵,珍尼丝很难堪,醒来后哭得天昏地暗,很可惜啊,那年她就死了,磕药磕死了自己。
  •     很好的传记。
  •     即使没读完大概也掌握了整本书的内容了 总的来说还是很了不起的人呐
  •     孤独人生,
  •     太厚太细了。。。不推荐。
  •     无数次用过这个标题,实在太美丽了。
  •     不知道情况如何,不过邮局运得有点慢
  •     柳汝送的书
  •     沉重
  •     我居然买过这个书!!!
  •     翻译得不错。就是写得太长、太碎。
  •     写得再多也不如看Monterey Pop一场表演。
  •     拿到手包装破了不过还好反正我拿书都先把封腰和皮儿拆了的。
  •     啊.... 看到最后一页我突然意识到作者是女性啊啊啊.... 所以有些我完全就理解错了- -.... 啊....
  •     这种书就该看英文原版。。
  •     琐碎详细得过分了,有意思的是对于Janis Joplin每个阶段的性格分析。
  •     「于南京先锋书店总店」我不明白为什么译者要把名字加上蓝调里。。。「不归路」
  •     冬天,尽管忧郁,但却可以看成春天来临前的必经之路,如果将之看成是一种必然,此时的我们会不会好受一点?对 于根本意义上渺小的人类来说,遥想一下未来的春天,大概是我们最可以做的事情了。
  •     书市断断续续看完的。不管怎么样喜欢她的音乐。尽管有些遗憾她走的那么早。
  •     有点儿生硬。。。
  •     如果你真的被她吸引 想要了解更多 这是不错的 推荐!
  •     八卦太多,音乐太少
  •     书的质量挺好,写的也挺好
  •     差强人意。不知道是写得不好还是翻译的不好。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译者本人对詹妮丝就无爱,怎么能翻译好?1Q84到手之后,相比之下,淋漓畅快感,真是高下立见。
  •     看到后来有点难受,觉得那种自毁的生活方式不是一般人受得了的。
  •     我問你 你喜歡我嘛 喜歡 我是問你 是不是真的喜歡我。在相繼讀完迪倫和帕蒂的傳記后對比這位來自布魯斯音樂里的“珍珠” 肆意的性的生活 酗酒 海諾因 演出的尖叫 獨自關在房間 享受同性和異性 和鮑比扮演對戲 我想 最大的一部分原因是來自不穩定的心 就是得到一般人都想要擁有的愛。
  •     当初读《伊利亚特》才开始懂得欣赏同性的身体,读了此书发现我也可以拜倒在珍妮丝·乔普林脚下,只要她才华绝世
  •     比KurtCobain的任何一本传记都要好太多!简直就是一部60年代的摇滚史。J.J真实的让人生畏。#27岁俱乐部#
  •     每次都巨慢 这就算了 买的书都是又脏又破 边上全磨破了!!再也不在这里买了!
  •     如果你还不认识她,读读这本书,你会认识这位传奇人物,如果你喜欢她,读读这本书,你会更了解她。
  •     mark
  •     陈埋在角落里的一本书,非常新但落满灰尘。于是误打误撞中我就成了我们学校图书馆里第一个读这本书的人
  •     初三
  •     叙事手法恰当好直接干脆不带个人情感,我以为了解Janis会变得更浮躁,没想到却对亚文化兴趣大减
  •     充满了激进和澎湃的语言,作者靠观察和解析来挖掘Janis的内心,却并不能够很好的解读Janis的音乐艺术。这本像八卦小报的集合加上一点伪知识分子形而上的幻想。无论如何,作者还是确切定义了Janis,她外表强悍粗鲁但内心又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她无止境的自怜自艾和无节制的自我毁灭。我从没真正喜欢过Janis的音乐,它爆裂有张力但是缺少内敛的美感,但是我深深的被她唱歌的方式所吸引,那是一种‘不管有没有明天‘的感觉。就是因为这样,读完这本我开始疑惑,舞台上如火焰般强悍的Janis,背后的灵魂怎么会如此孤寂和弱小。27岁的Janis的,已然苍老。
  •     因为作者身前在乔普林身边工作,所以这本书很私人,省略许多事实而多加陈述就在情理之中了。本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传记。对于想详尽了解乔普林生平的读者算不上具有吸引力。在西二旗的辉煌国际麦当劳看完第四章的,也就是说结束全书的。之前看了一半放下了,离校后重拾。
  •     《活埋蓝调里》可谓期待过高,失望越深。抱着了解蓝调的心理买着这本书,读起来感觉很一般。没有带给我内心的共鸣,感动。
  •     有点深,不是普通的人物传记
  •     看了一个星期,翻译一样很赞。伟大的内核可能就是纯真。看完了之后,很难过,也很压抑。多给周围那些所谓的怪胎一点爱吧。
  •     a woman left alone~darling
  •     比起莫里斯,她更让人动容,那悲剧的矛盾性格把她拉入最深沉的蓝调
  •     you need a man to love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