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实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影视明星 > 不实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3
ISBN:9787510401145
作者:柏邦妮
页数:258页

章节摘录

少年短如暑假柏邦妮:陈柏霖二十三岁的生日那天,我收到一份最好的生日礼物,就是访问陈柏霖。之前我已经喜欢他以及关注他整整一年了。谁都喜欢《蓝色大门》。那电影是那么的干净。做到那么简单,真不简单。还有那扑面而来的热气,我称之为“青春”。《蓝色大门》没拿奖,焦雄屏说:“金马奖已死。”我同意。在电影里,呈现给我们最美好的两个年轻人。一个是雌雄难辨毫不做作的桂纶镁。一个是皮肤黝黑眼睛明亮的陈柏霖。我喜欢后者,因为我是一个职业花痴。他是积攒了一整个夏天能量的巧克力冰淇淋,正在夏天的正午阳光下融化,他身上随时散发着:“看我啊!看我”这样的强烈气息,你忍不住会一直一直凝视着他,因为有种东西稍纵即逝,行将消失。每个少年都在死去。这个过程惊心动魄。他有颜色,夏威夷衬衫的颜色,他有味道,一定是夏天打完篮球满身的汗味,他也有声音(废话),声音低沉,一点都不文艺,他喜欢说“哎!”而不是“喂!”以上的描述,如果陈柏霖看到,表面上会说“谢谢”,没人的时候,一定会龇牙咧嘴。他最不喜欢被看成胡子剃得干干净净的十五六岁的小鬼。所以他留了胡子,又留了长头发,又烫了卷,又染了红颜色。“看起来像二十三四岁,这样子最好。”可是当他被我问到穿什么颜色的内裤就开始扭捏的样子,看起来十足还是一个小鬼。陈柏霖是典型的正面叛逆。正面叛逆,就是我们说的“有个性”。反面叛逆呢,大概就是堕落和丑闻了吧。陈柏霖的叛逆表现在,你问他想不想和张艺谋合作拍农村戏,他会反问:“为什么是张艺谋?”即便是一起合作的谢霆锋,你说他:“觉得他叛逆吗?”他会毫不客气地说:“他的锋芒已经被打磨掉了。”至于最好的朋友房祖名,和他自己,谁有可能拿奖,他说:“我输给他的话多丢人啊!”陈珊妮说他行为像猴子,外表像刺猬,停不下来一秒钟。他说自己像一种虫子,大概是蛆。那种贪食的动物也从来不停下来。问他什么样的男人是性感的,他说从来不觉得男人性感。这一点,我非常理解,因为我也是一样。同性在我们眼里,自动隐形,就是南瓜,茄子,西红柿。问到最性感的女人是什么样子的,他牛头不对马嘴地说:“懂事,听话,爱洗澡。”我哀嚎一声,彻底放弃了被他喜欢上的奢望。我问他见到一个陌生女孩子,先看哪里。是屁股,胸部,还是腰或者手?他的回答最出乎我意料。他说:“是头发。”我问:“是头发的颜色还是发质?”他说:“是发型。因为发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个性,还有他对自己的期望。”这个小鬼比我预料得还要有深度。那时候我还留着长发,梳着马尾巴。我问他:“我的发型,在你看来,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满书生气的。”我说:“其实是不会打理。”他说:“是因为你懒吧!”我瞪他说:“你还真敢说啊!”就笑成一团。随后的一年,我仍旧在断断续继地看他,观察他。错过他的电影,会有淡淡的遗憾。如果有他的镜头,会倒回去重看。对我来说,看见他总是演不是主角的商业片,真是一种遗憾。同时我也明白,作为一个艺人,他需要曝光,需要包装,需要被知道。在那些乱七八糟,炒作盛大,人物众多,不知所云的电影里,我看见他的样子,经常被搞得稀奇古怪,但是他总是一副轻松的享乐表情,告诉你,他没有被消耗,而是在游戏。真的。在这个年纪,大概一切都可以成为游戏。据说他去年参与演出的两部日本电影。一个是《关于爱》,一个关于爱的短片。又听说他被岩井俊二赏识,有希望出演他的电影。这真的很好。岩井和易智言有共通的东西:一是对青春题材永不消失的兴趣,二是有将复杂的东西以简单透明的面貌呈现的能力。我希望能在日本最好的导演最美丽的影像里看见陈柏霖。陈柏霖喜欢玩音乐,恐怕大家都知道。我在电视里,电光一闪地看见他和柯有伦还有一个谁(抱歉,那个“谁”)一起唱歌的MV,三个年轻人上窜下跳,他在里头挤鼻子弄眼,仍旧帅得要命。MV是年轻人的文化哪。看的时候会突然想到“青春的暴力”这样的字眼。大概是因为,在这样的美,绝对的自信,以及激情张扬面前,会觉得无法动弹,只能呆呆傻看的缘故吧。他说喜欢Nirvana,最喜欢他们的歌是《Smells Like Teen Spirit》。我说:“闻起来像青少年的精神?”他笑了,是笑话我。后来,我知道那支曲子,翻译叫《少年心气》。问他喜欢音乐什么?他说,喜欢音乐可以玩,喜欢大家可以在一起玩。问他什么时候出唱片?他说,随时都可以。陈柏霖给我的影响,起码是外在的,大概有两个。一个是他说:“只喜欢黑色指甲油。因为其他颜色的指甲油是涂给别人看的,黑色指甲油是涂给自己看的。”我随后就开始只涂黑色。一个是他关于发型的理论。在一个春天的午后,我看着镜子里乖巧的面孔,以及留了五年的长头发,突然想到他说的话,然后,我就剪掉了。然后长长,然后染颜色,然后烫卷。熟悉我的朋友说,这样子比较像真实的我。我真想再见一见陈柏霖,给他看看我现在的样子。柏邦妮:你喜欢什么样的电影?陈柏霖:最近看的电影韩国的《老男孩》给我印象最深刻。那个男演员演得太好了。之前的电影,我看的很多。我几乎每天都看,租来看。什么类型都看。我蛮喜欢金凯利的。柏邦妮:是演《变相怪杰》那个金凯利吗?那你喜欢《Trueman Show》吗?陈柏霖:喜欢啊,很喜欢。(拼命点头)柏邦妮:其实他和周星驰很不像。陈柏霖:对,虽然两个人肢体都很夸张,喜欢搞笑。柏邦妮:那你喜欢的男演员是哪些呢?就是你觉得是你的榜样,会想成为这样的人?陈柏霖:伊万?麦克格雷格。他有自己的个性和灵魂。柏邦妮:可是他后来也拍了很多商业片,越来越好莱坞,不是以前那么愤青,那么有力量了,像当时拍……陈柏霖:《猜火车》。其实这样也很好,非主流的主流。我不欣赏完全的另类,太装了。可以拍拍商业片,再拍拍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是理想的状态。我不极端。柏邦妮:那裘德洛呢?他们是一起的。陈柏霖:他很帅,还好吧。我还很喜欢强尼?戴普。 柏邦妮:我也很喜欢他!从很久以前就很欣赏他。你喜欢他演的唐璜吗?帅得一塌糊涂。陈柏霖:没看过那部。我喜欢他演的《大毒枭》,《断头谷》还有《加勒比海盗》。都很棒,很酷,个性十足。他是那种演什么像什么。但是演什么都还是他自己的演员,我觉得是最高标准。柏邦妮:我还是最喜欢《剪刀手爱德华》。陈柏霖:我也喜欢。很悲伤,很童话。柏邦妮:我蛮喜欢蒂姆-波顿的电影,黑暗但是不绝望,给你看看我的手机链,是他的《圣诞惊魂夜》哦!陈柏霖:(笑)我也很喜欢他。柏邦妮:你对马龙?白兰度,阿尔?帕西诺怎么看?他们是很多男演员的偶像。陈柏霖:他们不是我的偶像,他们不帅啦,不偶像。柏邦妮:哦,你的要求是人要帅,还要有个性。陈柏霖:没错。我希望我自己也像这样。柏邦妮:听说你很叛逆,有个性。比如你玩摇滚,滑板啊,流连夜店。你觉得什么叫叛逆?陈柏霖:这社会上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是随波逐流的老百姓。我想做剩下的百分之五。我不觉得我很叛逆啊,我只是想讲真话,做自己想做的事,坚持我的个性。我觉得这很重要。柏邦妮:前段时间《情癫大圣》杀青,这部戏你和谢霆锋合作,你觉得他叛逆吗?陈柏霖:他曾经很叛逆。现在已经乖巧了很多,被打磨得很光滑了。我不想变成这样。柏邦妮:听说你从高中就喜欢摇滚,最喜欢涅槃。你最喜欢他们的哪首歌?陈柏霖:《闻起来像青少年的精神》。柏邦妮:还喜欢什么乐队?陈柏霖:还有日本的龙灰,X Japan。柏邦妮:(尖叫)我也喜欢X Japan!(举高包包)你看,这是他们的徽章。我最喜欢他们的《Sing Without You》,还有《红》!陈柏霖:我也喜欢《红》!柏邦妮:你的乐队多少人?你负责什么?你们有自己的排练室没有?我们这边的排练室很贵的,要是租的话。陈柏霖:我们有五个人,我是弹吉他的,也唱歌。我们自己租啊,自己在一起玩音乐很单纯很开心的。他坚持个性但不追求极端,自然另类但不刻意叛逆,他喜欢的电影和音乐都前卫而不大众,都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那种。他是标准的八零后,不来虚的那一套,喜欢就喜欢,大声说出来,怕谁听到?!柏邦妮:我非常非常喜欢《蓝色大门》,去年我办的一个影展就叫《蓝色大门》,放的第一部电影就是《蓝色大门》。我觉得这电影讲的不是同性恋,而是青春。陈柏霖:没错。我们带这电影去了很多国家,大家都很喜欢。是年轻人都会喜欢,大家会感动,会笑。有人说《蓝色大门》只是青春片,我又觉得不对,其实电影还是蛮深刻的。柏邦妮:透明但并不简单。说起来我真的很欣赏这电影,清新干净,导演易智言真的很厉害,他一扫一些台湾电影的晦涩造作,做出一部无可挑剔的电影。陈柏霖:易导教了我很多。他对我的指导太重要了。拍《蓝色大门》的时候我十七八,是在街上买冷饮的时候被副导演挖掘的,对演戏一窍不通,也没想过要走演员这条路,只是想过一个不一样的夏天。想不到后来整个人生道路都因此改变了。柏邦妮:我觉得你和桂纶镁在电影呈非常天然,是最珍贵的资源,没有你们无法想象这电影。她也很有个性。陈柏霖:是啊,她很屌,拍完之后去了法国读书。柏邦妮:她拍了很多MV,很不良少女的样子,你觉得她有什么变化?陈柏霖:更有女人味了。以前很中性。柏邦妮:哪场戏最难拍?陈柏霖:对打那一场。柏邦妮:嗯,是一个长镜头,要求一气呵成。主要是要爆发出那种无奈,你们俩不一样的无奈。

前言

您将读到的这两本书叫做《不实》《不华》。之所以取这样的书名,是因为今年春天的一个晚上,我在昆明云南白药厂门口与和菜头兄一起吃烧烤,吃了一些匪夷所思心花怒放的东西。席问我跟他提起我的新书,那时预备叫《我伪造的好莱坞》。和兄说:不知道为何你们的书名总是不能少于五个字!我当时心里愤愤不平来着,于是起了这两个简单至极的书名。不实,不华,取的是“真而不实”,“盛而不华”的意思。我以为这是文字的高级境界。我的访问文字,尚不能达到。这些访问,是在四年间断断续续写成的。最多的批评,是说“不客观”。而我以为,时尚本身就不是客观的,文学也不是,所谓“绝对的客观”本身就是一种绝对的虚伪。许多人愿意相信我访问中的字句,那么我想,起码我写出了他们心中的主观。许多人的主观加在一起,当然不是大客观,我希望起码也是大主观。说实话,我不是那么发自内心地喜欢娱乐圈和时尚杂志。我总是希望能在这些为之服务的文章中加入一些我自己的东西,也就是说,写一些弦外之音,真可谓居心叵测。现在看来我做得还不错。有人喜欢这些居心叵测,甚至说这是我的风格。二○○八年十月十一日

后记

你所看到的这些文章大多数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编辑们的催促已经从平和转向焦躁转向崩溃转向绝望又转向平和,而我已经害怕得不敢上MSN了:千字三百的稿酬,雷打不动,直到猪肉已经涨了将近一倍,他们仍旧巍然不动:疯狂找出访问当日的记录手稿,已经潦草得不可辨识,这个世界上除了我之外绝不可能有人认出来,但是我自己有时也认不出来,就算是这样,我还是不敢用录音笔,因为我经常发现自己完全没录下来,相比之下还是笔稍微可靠一点儿,虽然只有一点儿:这些文章中可以看见每次访问我发起的努力,就是使自己在三十分钟或者一个小时内妄图走进一个人的内心,妄图使自己喜欢上对方,并且也使对方有点儿喜欢我的努力,虽然有时是全然徒劳的:你们看到的文字,是过滤了,抵抗了,摒弃了现场的人来人往,吹风机可怕的嗡嗡声,化妆师无数次提醒“现在在画睫毛,请不要提问了”,经纪人无数次明示和暗示时间到了或者不该问这种问题,摄影师拍摄的间隙,或者拍摄完全结束了(而这时明星也都累了),各种匪夷所思但是毫无例外十分遥远的摄影棚(诸如郊外的粮仓、铁道、葡萄园、纺织厂、各种废弃国营老厂),不同杂志的不同编辑的不同要求所留下的痕迹:而我坚持每次访问前一定要洗澡,不管是电话访问还是当面访问,如果要早起,那么时间上就很狼狈了,也就说,我总是睡眠不足就被拖去访问:还有,其实没什么可说的了,这只是四年前一次“我想看看陈柏霖!”的念头引发的后遗症而已,我从没想过我可以做访问做这么久,也从未以一个记者自居,我只是一个好奇的人。至今为止,每一次的访问,仍旧是由“我想见某某人!”开始。很多深具智慧的人满足于在作品中接触他们仰慕的人,但是我做不到,我实在是太好奇了:很多时候我想我再也不会做访问了,这只是我的副业,从工作时间里挤出时间来做访问变得越来越难,但是我总是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在电话里叫起来:“什么?!可以采访到他!!啊啊啊啊啊!!!”……呃,真的没有别的可说了,如果要是问我什么是理想的访问,我一直希望访问是由访问者和被访问者一同组成的世界,不,还有你们,潜在的阅读者,你们也一直存在着,一点儿也不遥远。二○○八年十月十五日

内容概要

“和邦妮接触只要几分钟,就可以感受她的真诚和热情,和她聊上几个小时,会发现她的丰富与温暖。”连挑剔的阿雅都给出了这么高的评价,其他四十位“重量级”受访者也都大力夸赞,有的甚至与她成为了知心朋友。为什么邦妮能做到?因为她没有成见,没有预设,永远热情,永远好奇。在她眼里,什么都值得赞叹。四年前一次“我想看看陈柏霖!”的念头居然引发出了这么多的精彩访问。
40位“重量级”受访者都喜欢上了这个叫“邦妮”的姑娘,有人批评她的访问“不客观”,她说时尚和文学本身就是不客观的。

书籍目录

陈柏霖  少年短如暑假朴树  没有人有安全感郑秀文  锻造出的美丽张震  我的反叛不会让别人知道袁泉  令你的生命成为珍宝余文乐  余文乐是一个惊喜高圆圆  唯美主义者的舞蹈梁家辉  关于四十九岁的梁家辉赵薇  草字头女子/不常规的美/天真是一种力量黄秋生  我是烂片之王/我很成熟,我也很任性巩俐  四十岁比二十岁美两倍范冰冰  无所不在,无处可寻张曼玉  我的心是在的陈冲  不言而喻,确实无疑的平静周迅  张开双手,欢迎我自己范晓萱  在冲撞中栖身梁咏琪  梁咏琪的成分分析蔡健雅  我是在唱我们黄立行  坏得有规有矩,酷得有模有样桂纶镁  记得自己的样子跋

编辑推荐

《不实:柏邦妮明星访谈录》编辑推荐:黄立行坏得有模有样、余文乐给了一个大惊喜、陈柏霖在《蓝色大门》中的亲笔信、黄秋生大叔口无遮拦幽默任性、张曼玉最爱平淡的生活、巩俐大方地谈张艺谋、大眼睛赵薇其实很有思想、周迅的手这么肉肉的、桂纶镁喜欢“专注”的男生……每个访问读完后都像重新认识了他们,邦妮说这就是她所要呈现的“真而不实”。

作者简介

黄立行坏得有模有样、余文乐给了一个大惊喜、陈柏霖在《蓝色大门》中的亲笔信、黄秋生大叔口无遮拦幽默任性、张曼玉最爱平淡的生活、巩俐大方地谈张艺谋、大眼睛赵薇其实很有思想、周迅的手这么肉肉的、桂纶镁喜欢“专注”的男生……每个访问读完后都像重新认识了他们,邦妮说这就是她所要呈现的“真而不实”。
这本访谈录访问了陈柏霖、郑秀文、高圆圆、范冰冰、范晓萱、蔡健雅等二十位明星。

图书封面


 不实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邦妮写给妹妹的信,我推荐给表妹看,她立刻爱上邦妮。可邦妮最开始打动我的并不是这封信,而是邦妮对《四月物语》的描述。松隆子在电影院被猥琐男吓跑,蹬着自行车飞驰而去。就是这个情节,在看电影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它令我印象深刻,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个逃跑的松隆子会这样牵动了我心里的一根线。我突然觉得邦妮有部分的字写出了我。关于新书,很焦急的等待着。终于出现了,不再是自己写自己,自己的一点点的感受。是那些明星。关于明星的故事,我总是心有余悸,因为对于明星我有根敏感的神经,却不想八卦。(因为曾经的工作关系,觉得他们世界的真真假假颠倒了好似一切。)可我知道邦妮不会八卦,因为她写那个“伪造的好莱坞”是那么深刻。终于,我翻开了这本明星访谈录。朴树我爱的朴树。他一定不在乎我爱不爱他。他那么有想法的自我,那么又信条的酷。他说“表演的时候在台上就是要自己觉得舒服,否则一切都是扯淡”。有时候,我觉得爱朴树就是可以离他多远就有多远就好。他回答邦妮的问题,那么多不知道,不了解,简单又真实的回答。他们却又会侃侃而谈(尽管邦妮说好多都没有用)。邦妮让我确信这个朴树。在乎自己舒服不舒服,不在乎你说什么你看什么的朴树。陈柏霖我也想知道,他是不是张世豪。在康熙来了,小S问他“那是不是被女友控制”他挠着头可爱的样子说“诶?好像是哦~”我想想着邦妮问他追女孩是不是和张世豪一样,他说“好像一样哦”。他是不是也可爱的样子挠着头。《恋爱地图》里挂着自行车锁,骑着自行车穿行,给喜欢的女孩画画的陈柏霖,笑容是不是还是那么真挚。邦妮又给我看了一遍,这种有些可爱,真挚。周迅邦妮把他描述的冰火两重天,内核是爆发力骇人的炸药,外壳又是那么的美丽异常。她是一体而又“分裂”着的。我曾经一度认为周迅其实是精灵或是鬼魅之类的非物质类。她好像有魔法一般,她所有的角色都是周迅,而在每一个人物里却又看不到周迅的影子。这就像是每次都被角色上身一样灵异。邦妮好像特别的喜欢周迅,穿越时空的女孩,稚气未脱的孩子,告诉我周迅的成长,这些成长是与电影和爱情有关的。赵薇平凡和智慧的一面,袁泉对待舞台的执着,还有一直讨论着电影的张曼玉,一不小心竟然还了解到了范晓萱的妈妈...我喜欢这样读明星,重新构造我内心刻画出过的那个影子。也喜欢邦妮这样写明星,写的快乐,真实的。
  •     这两本书的名字叫《不实》、《不华》,作者是柏邦妮,书名缘于作者认为文字最高境界是 “真而不实、盛而不华”。两本都是采访录,书中采访的大多是电影明星和电影导演,属于“八卦”范围,介绍它们不是想“残害”“你”或“他”去阅读,而是忍不住想通过文字表达我对作者的喜爱。开始看的是《不实》,访谈的全是明星,看得潦潦草草,没有提起兴趣,直到一次在去项目部的车上,看到写蔡健雅的开篇,我觉得自己被打动了。她这样写道:“每个女人,都会喜欢一群女歌手。她们用不同的声音,唱出我们共同的悲欢。她们歌唱我们的寂寞,歌唱我们小小的失败和我们小小的光荣,唱我们不为人知的心事。”我心头一惊,这写的不就是我们吗,我喜欢刘若英、梁静茹、蔡琴等等女歌手,甚至喜欢的作家也大多是女性,可是我一直没有追究过为什么,邦妮的这段话让我明白了自己喜欢女歌手甚至是女作家的原因。喜欢别人常常是因为里面有自己。然后我激动地在去项目部的车上写下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明星有两种效应。一种是物理效应,一种是化学效应。物理效应是花瓶式的明星带来的,只能丰富嘴上的话题,仅供娱乐,用嗓子把他和他的事件化作一个语言符号,就消失地无影无踪了。他们想从社会上赚取名利,而社会给他们的关注也会止步于此。还有一些明星虽身在娱乐圈中,却没被同化,仍能浅斟低唱,他们不是娱乐新闻上的头条,甚至不是常客,可是却能在人的心灵深处滋生出一种暗物质,有温度,很温暖。柏邦妮的文章写出了具有化学效应的明星,并且写出了他们化学效应产生的物质。她给蔡健雅的定位是歌者。她唱歌不是因为销量,不是因为技巧,而是用赤裸的灵魂,正如蔡健雅自己所说的“我不是在唱我自己,我是在唱我们”。邦妮采访每个电影明星都会问对方喜欢什么电影,最近看了什么电影,最近看了什么书,并且把这作为她判断明星的一个最重要标准,和产生共鸣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对方喜欢的电影或书籍恰恰也是她喜欢的,她便欢呼雀跃,十分兴奋,舌灿莲花,呱呱说得不亦乐乎。让人觉得她不是在工作,而是在享受,而是被这种工作滋养了。在通过与电影明星谈电影的过程中深化自己对电影的认识。当然这种情绪也使得她的采访都比较主观,我不赞同她采访过程和写采访录的主观,可是我却被她打动了。林黛玉在教香菱作诗时,曾说写诗“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也许邦妮的这种主观可算作是文字成熟,已可自由驾驭形式的一种表现。以前我脑海中的娱记是和狗仔队、偷拍、低俗、缺乏职业道德这些贬义词汇联系在一起,可是看完邦妮的明星访谈,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娱乐新闻也需要有深度,需要沉淀出内在的东西。她改变了我对娱乐新闻的刻板印象,去掉了我脑海中为娱记贴上的标签。她的文字魅力不在于她深厚的文字功底,而在她对电影的热情和发自内心的喜爱,就连她的名字也是由于对电影《邦妮和克莱德》的喜爱。
  •     看完了《不实》。一直关注邦妮的博客却一直不曾想要买书,因为一直想要看她写的故事而不是明星访谈录。但有个下午突然脑中“叮”的一下想要知道为什么邦妮能和那么多看似很有距离感的明星相处的那么好,怀着这样的探索心理买了《不实》与《不华》。邦妮与这些明星做的访问内容如果忽略掉最后的一句“谢谢你接受我的访问。”你会觉得像是与朋友在午后闲谈,很自然,很亲切,很轻松。问题与问题之间不生硬,感觉被访者聊到后来不像是接受访问,完全是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所知所得。在字里行间你能感觉到邦妮的真诚,我觉得这也是人与人之间最需要的品质。不是为了完成工作而去做访问,每一篇文章都像是在写自己身边的朋友,这是邦妮与其他访问者最大的区别,也正是我想要探寻问题的答案。邦妮把对余文乐的采访命名为“余文乐是一个惊喜。”而这本书中的每一个明星对我来说都是惊喜,很多邦妮问的问题我也会在心里默默的回答,但他们的答案往往让我很是吃惊,会很兴奋的对身边的朋友说:“呀,这个问题他回答的好好啊。”原来一个问题有很多的解读方式。有时我觉得我就像一个凿壁偷光的人,通过邦妮的问题,得到很多需要时光,经历,经验才能得到的答案。每个人物在邦妮的笔下都显得很真切,看着她的文字你仿佛能够看到被访者是怎样的一个状态在接受采访,甚至怎样的坐姿,怎样的口气,怎样的动作都显现在眼前,会自然而然的把画面与访问结合在一起,就像是看电视采访节目一样。给人这样的画面感是很需要文字功力的。感谢邦妮给我们展现的袁泉的锐利,高圆圆的淡然,赵薇的随性,巩俐的直率,范晓萱的快乐,其实很有深度的余文乐,总是感觉痞痞的陈柏霖,爱音乐爱美女会害羞的黄立行,像万花筒前的玻璃一样的周迅,对生活,工作,人生有着深刻理解的49的岁梁家辉。。。。。。让生命顺势而长,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运气。所谓的道路,就是你心中不受功力驱使最真实的渴望,它能让你走到你能走到的最远。——柏邦妮感谢这段话给我上路的勇气。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很喜欢邦妮的文字···
  •     感觉还行吧,是因为邦妮才去买的书,断断续续地看着,时不时会会意地笑下,但终究避免不了流于普通的明星访谈录的老套路了
  •     让生命顺势而长,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运气。
  •     
  •     看奇葩说的时候觉得是个可爱的女孩子,虽然打扮不太喜欢,有点呆呆的,但是很有想法。
  •     每个小朋友都拿小红花 都被说成有灵气就没意思了
  •       70%都是自己的想象 且通篇都在通过被访者的嘴来夸自己
      书中作者说自己从来不用录音笔 不用录音笔能写出这么多东西来 看来还真是脑补的咯
      柏邦妮挺有趣 不知道记性是好还是不好 好在看过的书里面的金句随拿随用 不好的是自己刚用过一遍回头又再用不觉得重复吗 张爱玲那句“同行相轻 女人都是同行”反反复复使了几遍 前一篇刚用“无所不在无处可寻”形容范冰冰 转头又对张曼玉说同样的话 还真是万金油啊
      -------------------------------------------------------------------------------
      书里提到周迅2007年在看的书是《潜水钟与蝴蝶》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品位不错 但是为什么说少年派是童书?这是周迅的原话吗?还是作者自己加上的?
      黄立行2008年在看一个部《国王游戏》的书 讲的是各大家族之间争权夺利的故事 我想这个指的应该是《权利的游戏》吧
      
      
  •     很久之前看的了,当时很喜欢,柏邦妮笔下的明星感觉都很有故事啊hh这种好感延续到了现在
  •     我曾经那么那么喜欢邦妮,在我最辛苦的时候,以读她的博客为唯一的娱乐。现在虽然已久不关注,但看她的文字还是如见老友般 -- 期待能够相见。
  •     你会发觉不一样的东西
  •     柏邦妮对她所经历的场景有种很强的细节还原和再建构能力。包含过于丰盛的主观意愿和参与感的这种采访,与其说是在访问别人,不如说是在访问自己。
  •     明星的访谈是一大看点,访问间有着一股单纯而直接的执着。
  •     一本个人喜好比较强烈的明星访谈录。张震那段比较失望;黄秋生的直爽另人笑死,学习了一个词:三明治;对陈柏霖从来都没有好感,赵薇的做人情商远高于影人情商;张曼玉的聪慧和精致是意料之中。
  •     关注邦妮好多年了!第一本是【像邦妮一样爱你】,感觉很特立独行、非常想变成想他一样内心超级强大的人!邦妮写字如飞,肚里墨水储量雄厚,十几年了,邦妮出书,洛阳纸贵~字字真实、掷地有声、值钱的不止是文字,还有一个不羁女子的灵魂!
    没想到当初她退掉一流大学该学电影的决定如此合适有远见!太佩服这个小女子了。这些年的锻炼,终于跻身为一线影人做采访、写影评。新版红楼也是她的编剧......邦妮,你真棒!
    因此强烈推荐大家去读一读这个奇女子的书、感受款款深情又桀骜不驯的文笔吧!
  •     邦妮眼中的明星也许正是我们不了解的明星,她对每个人身上都能找到美好!
  •     有自己的风格
  •     邦妮的书,我觉得不用考虑,尽管买就是了。
  •     很好
  •     最近一直看邦妮的微博和博客,真实的热爱电影的女子,访谈有自己的态度,也有自己的高度。很不错。想买《像邦妮一样爱你》,可惜一直没货啊。。
  •     很久以前看的了,标注一下。了解到很多电影。
  •     邦妮的专访是属于她自己的却往往可以得到共鸣的交流乐趣且让看访谈的人会心感动
  •     喜欢黄秋生。因为柏邦尼喜欢黄秋生,觉得也有一点喜欢柏邦尼。
  •     喜欢文风和对明星的解读
  •     原来他、她们是这样。
  •       恩,介么说吧……
      
      看书之前看这些明星们,心里就会默默的想,哇胸大没脑!哇!没胸没脑!
      看完之后非常沮丧的发现。。。
      人家又有胸!又有脑!还有美貌!
      太没天理了!
      
      ………………割割割真心评价分割线………………
      
      
      非常精彩。
      每一个我所认知的人在她眼里都有新的颜色。
      非常漂亮,非常有味道。
  •     很有个人色彩的一本访谈。情感丰沛。里面有我喜欢的袁泉,谢谢邦妮。
  •     读的时候特别惊喜也特别感动,虽然不能说书有多好多深刻,读完也觉得有点不实,但是那一时刻的惊喜却是实实在在不会忘怀的
  •       以前一直对明星的访谈录都不感冒,无非都是把明星的绯闻、兴趣、爱好拿来炒炒的冷饭而已。看完邦妮的《不实》后,发现原来套路是可以变化的。邦妮就像一个神奇的策划大师,能够准备地从明星平淡无奇的谈话中找到闪光点并进行放大,让人过目不忘。
  •     因为喜欢邦妮所以买了~因为相信他她会写的不一样~果然不负所望~她看的人物更有温度~而不只是明星~却还是明星~
  •       这两本书的名字叫《不实》、《不华》,作者是柏邦妮,书名缘于作者认为文字最高境界是 “真而不实、盛而不华”。两本都是采访录,书中采访的大多是电影明星和电影导演,属于“八卦”范围,介绍它们不是想“残害”“你”或“他”去阅读,而是忍不住想通过文字表达我对作者的喜爱。
       开始看的是《不实》,访谈的全是明星,看得潦潦草草,没有提起兴趣,直到一次在去项目部的车上,看到写蔡健雅的开篇,我觉得自己被打动了。她这样写道:“每个女人,都会喜欢一群女歌手。她们用不同的声音,唱出我们共同的悲欢。她们歌唱我们的寂寞,歌唱我们小小的失败和我们小小的光荣,唱我们不为人知的心事。”我心头一惊,这写的不就是我们吗,我喜欢刘若英、梁静茹、蔡琴等等女歌手,甚至喜欢的作家也大多是女性,可是我一直没有追究过为什么,邦妮的这段话让我明白了自己喜欢女歌手甚至是女作家的原因。喜欢别人常常是因为里面有自己。然后我激动地在去项目部的车上写下了这篇文章。
      我觉得明星有两种效应。一种是物理效应,一种是化学效应。物理效应是花瓶式的明星带来的,只能丰富嘴上的话题,仅供娱乐,用嗓子把他和他的事件化作一个语言符号,就消失地无影无踪了。他们想从社会上赚取名利,而社会给他们的关注也会止步于此。还有一些明星虽身在娱乐圈中,却没被同化,仍能浅斟低唱,他们不是娱乐新闻上的头条,甚至不是常客,可是却能在人的心灵深处滋生出一种暗物质,有温度,很温暖。柏邦妮的文章写出了具有化学效应的明星,并且写出了他们化学效应产生的物质。她给蔡健雅的定位是歌者。她唱歌不是因为销量,不是因为技巧,而是用赤裸的灵魂,正如蔡健雅自己所说的“我不是在唱我自己,我是在唱我们”。
      邦妮采访每个电影明星都会问对方喜欢什么电影,最近看了什么电影,最近看了什么书,并且把这作为她判断明星的一个最重要标准,和产生共鸣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对方喜欢的电影或书籍恰恰也是她喜欢的,她便欢呼雀跃,十分兴奋,舌灿莲花,呱呱说得不亦乐乎。让人觉得她不是在工作,而是在享受,而是被这种工作滋养了。在通过与电影明星谈电影的过程中深化自己对电影的认识。
      当然这种情绪也使得她的采访都比较主观,我不赞同她采访过程和写采访录的主观,可是我却被她打动了。林黛玉在教香菱作诗时,曾说写诗“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也许邦妮的这种主观可算作是文字成熟,已可自由驾驭形式的一种表现。
      以前我脑海中的娱记是和狗仔队、偷拍、低俗、缺乏职业道德这些贬义词汇联系在一起,可是看完邦妮的明星访谈,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娱乐新闻也需要有深度,需要沉淀出内在的东西。她改变了我对娱乐新闻的刻板印象,去掉了我脑海中为娱记贴上的标签。她的文字魅力不在于她深厚的文字功底,而在她对电影的热情和发自内心的喜爱,就连她的名字也是由于对电影《邦妮和克莱德》的喜爱。
      
  •     从没有看过这样写的访谈,感觉又不只是访谈,太棒了!
    就像赵薇说的:口才极好,态度诚恳,勇于自嘲,暗藏清高。
  •     邦妮早期的访谈录,这本和《不华》都买得早。今年寒假回家,从书柜里翻出来,带到学校来了,看了一遍又一遍。
  •     很明显看得出访谈功力很一般,但是无比可贵的是她当时那颗热爱电影的心。几乎每个人都会被提问最喜欢的电影、导演、演员,有几句话和几个问题被反复的用。可是怎么办,这谈的是电影,我好爱看。
  •     2012-09-06 较之《不华》对话和情绪要可爱得多,是很快把你吸进去料很足但总觉不够采访就结束的那种。
  •     最喜欢的是黄秋生的那篇比起余文乐更出乎意料
  •     以前我是想当娱记来着,不过再看看好像自己不太适合。柏邦妮访问也有点小冷场,不过她很快就把气氛搞活跃了。 黄立行和黄秋生真的是太出乎我意料了。
  •     邦妮是携带着身上熊熊燃烧的小宇宙、带着自己的性格公约数去采访那些人的,她有本事在一瞬间让一个气场降临,在一个采访里把那些人催眠,让那些人说出一些不会对别人说的话。她是一个采访者里的刘谦,魔术技艺未必全国第一,但妙在呈现出一种较为完整的人性,让受访者感觉到被尊重和放松——这个人是作为一个丰富立体的人来和我对话的。这样的结果就是,两本书里,呈现出一种采访集类的书籍中罕见的友好气息。当然,前提是,对方至少得是她喜欢的人,至少也是让她有兴趣的人。
  •     但是质量不是很高
  •     看了不华之后,觉得这个同龄人不简单
  •     挺有趣
  •       对邦妮最准确的描述来自范晓萱,她说,你知道吗,你是一个High卡。
      
       怎么向你仔细形容这个名词呢,其实只要你自己移步到邦妮博客蹲点一天以上,也能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别人写博客,是月刊、是周报,她写博客,是日报,是电台广播时时更新。她深知记忆是太不可靠的容器,所以一切必须都在能够回忆时记录下来。我听说王安忆等作家都有一个小本子,时刻记录所见所闻所的,邦妮的小本子却是写在网上的,向所有人开放。
      
       邦妮也真的有以实物形式出现的小本子,吃饭时,我们边吃边喝,她边吃边喝边记外带拍摄,杨梅洗好,大家下手之前,她喝住:让我先拍一下。夸嚓。这就是恋物吧,可是她恋物也恋得这么文艺。文艺是她不喜欢的一个词,可是我这么多朋友,只有邦妮每次见面或打电话时会问:最近在看什么书?最近看了什么好电影?她源源不断地向世界释放自己的能量,也源源不断从世界吸收能量。她当然是一个High卡。
      
       她当然是一个High卡。每次去邦妮组的局,都会看到几张陌生面孔,这对某些患有人际交往焦虑症的人来说不是不焦虑的,而邦妮还在热情洋溢地说:我觉得你们会有话说的。——会的,人与人一起坐到几十分钟以后,一定会有话说的,但之前的尴尬陌生空白焦虑怎么办?但邦妮像一个顶级的主持人,挑起话题,问每个人,在我们回答之前先自爆心声,勇敢坦白,几乎是双手揪住领口要把自己坦诚而出,这么热烈,气氛怎么可能不热烈。即使我们所有人不说话,邦妮也能够一个人捂热一屋子的气氛,杜丽说她可以去做一个电台或电视,什么时候打开频道,都看到她在那儿说话,每个话题都能谈,而且谈的活泼可爱。邦妮的这种能量,加上她的热情,简直能劈开冰山,更何况成年人的那一点点矜持和焦虑。
      
       她是一个High卡,每个被她采访过的人都能感受到。其实,明星采访是最难做的,怎么在一屋子人中,让久经采访因此有些厌倦疲倦且警惕的沙场老将跟你说几句私己话,这门功课,邦妮可以去传媒学院里开课,她看起来是口无遮拦的,先把自己和盘托出暴露出去的,她不是一份采访提纲,她是一个叫柏邦妮的女孩,拥有自己的爱好,性格如此强烈,让你不可能忽视她,不注意她,把她与千百个访问者混为一谈。但其实她又是观察着的,一个警惕准确的采访者,她抛出几十个话题,看哪一个能与对方撞出火光,在满屋子因为她的话而爆笑时她已经在谨慎迅速地收网,既迅速又缓慢地,收网。我跟她一同采访过李宇春,我看到整个气氛从不冷不热,被她从四面八方烘托得渐渐升温,又到温暖如春。这份功力,除了对人的了解、对世界的洞察、一个精彩的个性、舍得把自己交出去、还需要有邦妮独有的那份热:热心,热诚——她真是充满热诚地八卦,让人无法拒绝。
      
       《小团圆》里,之雍见到九莉前,心想:所有能发生的关系都要发生。这也可以用来形容邦妮对世界的态度。而《不实》《不华》就是她与世界发生关系后留下的痕迹。
      
      
      
      
  •        我喜欢的周迅、范晓萱是无疑的,再怎么深度采访也只有增加我的喜爱。推荐看看关于赵薇和范冰冰,对于赵薇不感冒的你会对她有全新的认识。至于范冰冰嘛~ 哈哈! 邦妮,你的确很有才,如此的隐晦,如此的不屑!
  •     是发小指名要的,佩服邦妮的淡定。
  •     书本身内容很喜欢。但是书像旧的。封皮损毁了。封面还有圆珠笔的印记。白色的书皮有点泛黄。书里还有一个还不相关的书签。。让人起疑是否是二手书。。
  •     喜欢赵薇和朴树的采访,但还是太带入个人情感了
  •     一直很喜欢邦妮,还有她独树一帜的明星访谈,够真实!
  •     我在读的时候就边读边想:若是邦妮能看到这些字该多好哇。果然她看到了。
    我在这边会心的微笑。
  •     书页纸张质量太差了,薄薄的,不值这个价钱。。。。。。
  •     周迅说:“如果不这么做,就不如去死。” 她都用文字记录下了。
  •     传说的比实际的要好看。
  •     因为她对赵薇的采访喜欢上了赵薇。
  •     好多喜欢的明星,邦妮总是能看到他们的好。
  •     这本书不错。喜欢邦妮的访谈,只访问自己喜欢的对象,只写自己的感受和感想。虽然有些主观,但是让人读来感觉到舒服和温暖。特别喜欢陈柏霖和桂纶镁的访谈,我能感受到邦妮对他们发自内心的爱。还有周迅和黄秋生,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力量,有来自明星们的,也有来自邦妮的。
  •     邦妮继续努力呀,我很看好你哦
  •     随便读读,消遣不错
  •     邦妮真是可爱··
  •     挺喜欢柏这小妮子的。
  •     7年前的访谈还是略显青涩,问题大多关于电影和书籍,和我关注的侧重点有差别,但确实让我对赵薇路人转粉了
  •     真心建议所有这种访谈类的书都注明访谈年份,毕竟每个人不同时间段都是不同的状态。另外,我有点不服她对我女神郑秀文的采访好像没有走心。
  •     《不华》的姊妹篇,买了那本也就买了这本
  •     虽然都在邦尼的博客上看过
    依旧买了
    支持一下
  •     柏邦妮就像微博或豆瓣上的红人一样,用好看的文字赢得百万赞。 但柏邦妮又好像有点不一样,她是中戏的研究生,她和赵薇是同学,她采访过很多明星,但她只采访自己喜欢的,就像个粉丝一样。 《不实》出版于09年,四年过去,那时候的故事到现在又有很多不一样,比如书里的周迅还和大齐在一起,比如那时候的赵薇还没有拍《致青春》,再比如柏邦妮笔下的陈柏霖又直又叛逆,但他有一天变成了温柔又痴情的大仁哥。
  •       意外地邂逅这本书,超级喜欢~邦妮说对这本书最多的评价是不客观,但是正是这份所谓的不客观,让人感受到了邦妮眼中的这些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大明星,活生生地,有血有肉,那份阅读中带来的鲜活感觉分外让人感动!
      
      文字也好,电影也罢,没有投注作者感情的作品绝对不会感动观众,邦妮的这本书恰恰让人看到她的这份热情与细腻~赵薇、黄秋生、桂纶镁、余文乐是特别喜欢的几篇~
      桂纶镁的后记,写得好感人!
      我们将自己的梦想投射在他们的身上,繁华流转,喜怒哀乐,在抬头凝望着那片光芒时,我们得以短暂地置换了自己,遗忘了自己。
      它或许不标准,不专业,但是我觉得很好看,很感动,真的很好!
      
      看到余文乐这篇的时候,恰好看完《志明与春娇》,似乎印证了访谈中那个慢慢积累,等待机会的他,终于等到了他想要的角色,才明白为什么这部电影看得时候会觉得特别的舒服、自然。原来对的人对的心态对的时机真的会呈现出完美的状态,满满的刚刚好。
      
      蔡健雅:到三十岁了,才有了真正的自信,这种自信让你能看到别人,让你能从生活里留出空间给别人参与,让你真的能放开自己,给出一个小空间,让自己坦然地依靠别人,慢慢地松弛下来。这个世上本来就没有完美的女人,所以,不要试图去做一个完美的女人。“小女人”就是很放任自己的不完美的人!所以啊,她们往往比较爱自己。
      
      桂纶镁:所谓的才华,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专注。对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事业,那种专注和执着,完全可以点亮一个看起来很平凡的男人。你只有真的专注于自己的心,才会抵抗外界的压力,才会慢慢地接近目标。
      
      
  •     不知道是作者描写

    还是明星们可以伪装

    觉得书中的明星过意淡然

    过于一种非常人化

    不过整体书还是不错的

    只是给我有一定的不真实感
  •     如题。。反正没什么特别的地方。。读着读着就把它丢一边,给忘了。
  •     不错的书,作者心思细腻敏感,对电影的执着喜爱感动了我,很喜欢
  •       邦妮写给妹妹的信,我推荐给表妹看,她立刻爱上邦妮。
      可邦妮最开始打动我的并不是这封信,而是邦妮对《四月物语》的描述。
      松隆子在电影院被猥琐男吓跑,蹬着自行车飞驰而去。
      就是这个情节,在看电影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它令我印象深刻,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个逃跑的松隆子会这样牵动了我心里的一根线。
      我突然觉得邦妮有部分的字写出了我。
      
      关于新书,很焦急的等待着。终于出现了,不再是自己写自己,自己的一点点的感受。
      是那些明星。
      关于明星的故事,我总是心有余悸,因为对于明星我有根敏感的神经,却不想八卦。(因为曾经的工作关系,觉得他们世界的真真假假颠倒了好似一切。)
      可我知道邦妮不会八卦,因为她写那个“伪造的好莱坞”是那么深刻。
      
      终于,我翻开了这本明星访谈录。
      
      朴树
      我爱的朴树。他一定不在乎我爱不爱他。他那么有想法的自我,那么又信条的酷。他说“表演的时候在台上就是要自己觉得舒服,否则一切都是扯淡”。有时候,我觉得爱朴树就是可以离他多远就有多远就好。
      他回答邦妮的问题,那么多不知道,不了解,简单又真实的回答。他们却又会侃侃而谈(尽管邦妮说好多都没有用)。
      邦妮让我确信这个朴树。在乎自己舒服不舒服,不在乎你说什么你看什么的朴树。
      
      陈柏霖
      我也想知道,他是不是张世豪。
      在康熙来了,小S问他“那是不是被女友控制”他挠着头可爱的样子说“诶?好像是哦~”
      我想想着邦妮问他追女孩是不是和张世豪一样,他说“好像一样哦”。他是不是也可爱的样子挠着头。
      《恋爱地图》里挂着自行车锁,骑着自行车穿行,给喜欢的女孩画画的陈柏霖,笑容是不是还是那么真挚。
      邦妮又给我看了一遍,这种有些可爱,真挚。
      
      周迅
      邦妮把他描述的冰火两重天,内核是爆发力骇人的炸药,外壳又是那么的美丽异常。她是一体而又“分裂”着的。
      我曾经一度认为周迅其实是精灵或是鬼魅之类的非物质类。
      她好像有魔法一般,她所有的角色都是周迅,而在每一个人物里却又看不到周迅的影子。这就像是每次都被角色上身一样灵异。
      邦妮好像特别的喜欢周迅,穿越时空的女孩,稚气未脱的孩子,告诉我周迅的成长,这些成长是与电影和爱情有关的。
      
      
      赵薇平凡和智慧的一面,袁泉对待舞台的执着,还有一直讨论着电影的张曼玉,一不小心竟然还了解到了范晓萱的妈妈...
      
      我喜欢这样读明星,重新构造我内心刻画出过的那个影子。
      也喜欢邦妮这样写明星,写的快乐,真实的。
  •     第一次看这种明星访谈录的书,感觉上怪怪的,好像不如看小说舒服,其实说实话买这两本书一是对“柏邦妮”好奇,再有是想看看书里面庞大的“明星阵容”......
  •     偶然间看到的,看着看着就想起博客这种东西刚兴起的时候,她是关注的人里面最高产的,总更新,也愿意看,这本书让我想起了那时候的感觉——真就是一个白胖的文艺气质浓郁的high咖
  •       如果她来问我:嘿,最近有看什么电影吗?书呢?
      我一定会抓紧这个志同道合的机会,好好与其分享一番。
      我会告诉她,第五代导演的明争暗斗、好高骛远、本末倒置、崇洋媚外、江郎才尽。
      我会告诉她:余文乐还是演痞子最有腔调,不管他的内在多么有料,都实在抵不过他那张俊美的面孔来得有吸引力。
      我会告诉她:《蓝色大门》也是我所钟爱的电影,所有装B青年都爱好的电影。
      我会告诉她:《情人》里的梁家辉先生,其实还在另外一部烂片中露过他那令人惊叹的性感臀部。
      我会告诉她:尼古拉斯的个人英雄主义形象已经做作的乏味,与他合作的吴宇森导演包括那部《赤壁》也是在拿钱请一群标准俊男美女跑场,虽说自个贴钱,估计赚了一笔。
      我会告诉她:《青红》其实还可以拍的更狠一点,高圆圆演的很好。
      我会告诉她:《偷心》从来没有全部领悟,但是这部片子总有一天是要重看的,也许一遍两遍还不止,对于爱情我们总是以为自己懂的多,那是假象。
      我会告诉她:艾伦佩吉是天才型少女,就好像周迅,她们天生属于那个舞台。
      我会告诉她:不论是网络还是盗版,已经弄不到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全套电影了,实在是很可惜。
      我会告诉她:马上就要阅读《包法利夫人》了,希望并不晦涩难懂。
      我会告诉她:希望在35岁之前,读懂《尤利西斯》,在此之前,需要做好多的文学功课。
      我会告诉她:所有的女人都应该读一读《阅读的女人危险》 会发现阅读的美感通过画面与女性的结合,让人欣喜安慰。
      我会告诉她: 柏邦妮的书看起来很轻松,柏邦妮的采访谈可以看到明星们不一样的那面。因为都是热爱电影的人,共同的东西太多。
      我会告诉她:张曼玉那句: 我们都是脚踩在地上的人。让我感动,
      我会告诉她: 其实外人真得误解摩羯座了,看看邦尼,还敢说摩羯座的人性格沉闷吗?
      我会告诉她:之所以感同身受,是因为,我也是摩羯座。
      
  •     每一篇都是一段人生的浓缩啊,而邦妮精准的文笔又能恰到好处地把那多种多样的人生呈现出来。
  •     一个high咔写的有很多个人喜好的明星访谈录。明星访谈不是重点。看一个两个会觉得前面作者自己的那番对明星的解读很细腻很动人。看多了倒觉得有点华而不实,多是溢美之词。其实在她的博客上基本上都看过了,不过因为不实里喜欢的明星多于不华,所以还是买来纸质的再看。
  •     因为邦妮才读的这本书,书中邦妮用自己的博识和真诚打动了每一个被采访的人,使得对话变得有趣自然。语言偏感性,可理解一个人,又怎样能用理性去接触呢。
  •     谈不上特别喜欢的一本书,不过确实适合休息的时候阅读。对于大小明星们的兴趣不是很浓厚,不过邦妮有些文字还是很值得称道的。
  •     谢谢亲爱的,看见有人这么用心的读我的书,一字一句的放在心里体会,
    会觉得自己被珍惜,这是文字最高的礼遇。
    谢谢你,你也是一枚知音。
  •     绚丽雄厚的文字底蕴,流畅顺口的排比。接纳且拥抱自己的周迅,女人味对电影别具匠心的张曼玉。小宇宙爆发的男友力柏邦妮。用心的作品,还有孤独的你。
  •     真实、生动、有趣
  •     这才有点懂了艺人在演戏中在干嘛。邦妮在和人交流他们的喜爱、不喜爱中,使人性格鲜活地出来了。聊的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的话题,人就很放松。这就胜过了千万不关心人只八卦的娱记。很好看:)
  •     像我一样爱邦妮。
  •     喜欢邦妮的文字,真实饱满,不矫情。
  •     像是很多人翻过的旧书,拿到的时候没有塑封,好像不是卓越的货
  •     主要我是冲这个作者去的
  •     基本上先从熟悉和感兴趣的人物访谈看起
  •     不错的访谈录,笔者聪明幽默,被访者活生生展现了生活的一面,作者把他们更当做人,而不是明星。
  •     无论是文风还是内容都会叫你学到很多东西
  •     不华采访对象大多是幕后的 不实则大多是荧幕上常常出现的 读起来更快 一般访谈让人把注意力大部分都给了访谈对象,但这个‘’high 咔‘’却让人印象同样深刻,也许可以说这样主观性太强,但也没什么不好,起码不惹人厌 。 陈柏霖,果然不让人失望。朴树,话也忒少了。赵薇,周迅,一如既往的喜欢。巩俐,张曼玉,无可替代【更喜欢张啦 。桂纶镁,孟克柔,当然喜欢。袁泉,世间的精灵,童话般的存在。
  •     扎实耐读
  •     和《不华》一样喜欢。在网上长时期缺货,直到stella送我这份生日礼。着实让我欢喜。
  •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就知道邦妮的文字是怎样铺就的
      这些访谈可能真的不实,早在我看她对马龙白兰度的描写的时候我就知道了
      但是谁能回避这些热情的文字呢,无论美化了丑化了还是误读了,这些人都经过邦妮的眼和心和手和脑绽放出来,那是矛盾的表象的或是内在的,但是都是完整的一体的,来自于同一个解读他们的灵魂
      读这些人的时候,有种振奋,这就足够
  •     有些文字有些重复,其实更愿意窥见更加真实的镜面。
  •         五一那天晚上去逛小书店,看到这本《不实》。一见邦妮的名字就觉得很惊喜。
        
        我一直记得在网上广为流传的那封邦妮写给妹妹的信,字字句句贴心。也记得《像邦妮一样爱你》那本可爱的书。
        
        但看到“明星访谈录”几个字时,我皱了皱眉。
        
        很喜欢邦妮的文字,但我已经不再是追星的年纪了,对明星访谈之类的文章不大感冒,加上看过的明星访谈文章大多都写得没有什么新意,所以当时拿着书小犹豫了一下。
        
        翻开书看目录的时候,看到好多喜欢的名字,我又开心起来:嗯……喜欢的作者写喜欢的明星,应该还是值得一看的吧!
        
        就这样,我付了钱,把书带回家了。
        
        看第一篇陈柏霖的访谈我就笑了。听到对方对“觉得什么样的女孩性感”的回答之后,“哀嚎一声,彻底放弃了被他喜欢上的念头”……啊,我觉得这样的邦妮真的是太可爱了,哈哈。
        
        之后的几天我陆续看了余文乐、黄秋生、袁泉、朴树、高圆圆、赵薇等等其他人的访谈。邦妮的文章写得很棒,因为她是个有趣的人,所以她做的访谈也妙趣横生。
        
        邦妮写明星,不走解读身世描写成长的励志路线,更不走那种收集了各种八卦信息之后随便凑篇文章的装熟路线。
        
        邦妮的访谈是一种分享。她对书里写到的这些明星,有崇敬有欣赏,也有纯粹的花痴般的喜欢。她面对的他们的时候,像fans,但又比fans清醒。
        
        邦妮写文章的笔调,就像跟好朋友说话的口气,她感性且细致地告诉你她见到的每个人给她的不同印象。
        
        而我通过这些文字,看到了一个真性情的邦妮。她会因为黄秋生说她“胖但是很漂亮"而高兴得忘乎所以,还会在听到余文乐说喜欢活泼的女孩子的时候马上说“我很活泼”然后把对方逗得大笑……
        
        我特别喜欢邦妮写袁泉和高圆圆的那两篇文章。这两个女孩子,虽然之前因为某人有过这样那样的传闻,但在我眼里她们仍然是两朵最清新的花。她们都有非常与众不同的气场,我很开心看到邦妮用她的文字把这些都抽象的东西都描述了出来。
        
        总的来说,很喜欢这本书的。不过评价那里我只点了“推荐”而不是“力荐”。阅读是件很私人的事,我不想用“力荐”这种有点急功近利的强势手段去干预别人的阅读计划。
        
        我想表明的态度是:我觉得还不错,值得一读,如果你也感兴趣的话:)
        
        嗯,还有,鉴于这本书给我的好感,我应该还会去买邦妮的另一本名人访谈录——《不华》。
      
  •     好像我一直比较喜欢看访谈的文字以及节目。一问一答中,内有些深意。
  •     柏邦妮的书,文字好看,故事好看。
  •     冲着邦妮的人格魅力买的,虽然很多文章在博客上看过,但是茶余饭后或者临睡前捧着书本读又是另外一种感觉。希望邦妮能继续她独特的采访,继续写有趣的文字。
  •     2015.9.10比起她的第一本散文,我更爱这本明星访谈录。一直喜欢邦妮身上的勇气和赤子之心,虽然她有时的想法真的很前卫,常常让我这种保守传统的人吓一跳,但是她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她逻辑清晰的娓娓道来能让我接受她的想法。而这本书呈现了很不一样的明星访谈录,很真实,真实到很多细节让我忍俊不禁,真实到常常觉得被采访的明星和我印象中的完全不一样。那么这样的采访就是成功的。我其实还是蛮喜欢看采访视频的,我也和邦妮一样有着不满足于荧幕作品的好奇心,我更想知道生活里的他们,是怎样的。但是不能一口气看太多人物访谈,我需要消化,所以这本书也看得很慢。最喜欢《后记:记得自己的样子》我看了其实很感动。她写道:“我看得到你,也看得到我自己。那是我们自己的样子。”看完之后又想重温蓝色大门了啦!这个夏天还没重温过
  •     看多了当下那些杂志华而不实的采访,看到柏邦妮这样用心采访的文字,只觉得舒服畅快。通过柏邦妮一颗精灵剔透的心还有不多角度的剖析,让我看到了所谓名人们朴实真实的一面。
  •       邦妮《不实》上的文章在她博客上基本都看过了,但我还是更爱文字落在纸上感觉。
      再一次读,有的情景已经忘了,当记忆被唤醒的时候,感觉非常奇妙,就像一种重逢。
      看了一下那些名字,发现好多访谈还没收录其中,很欣喜,因为还会有书在路上。
      
      现在读书不像以前急于知道结果,尤其好书,很怕一次性读完没有了。
      邦妮的两本书也是,也是断断续续读完的。有几篇匆匆看过一遍,又读了第二遍。
      两本相比较,更喜欢明星访谈。不是因为喜欢明星,相反的更愿意看名人访谈。
      而是这一本《不实》,被阉割的少,不同杂志的不同编辑的不同要求留下的痕迹少。
      更见邦妮自己的风格,不实一问一答,而是他们真的在谈话。
      
      不知道为什么,看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点忧伤的情绪蔓延,几次拿起书时都这样。
      或许是因为第一篇的题目叫做《少年短如暑假》吧,有一点韶华不再的感叹。
      
      通常都是一个人睡,那一晚和某人睡在一起。
      通常他要抱我一会才能安睡。而我,一定要读一会书才能睡。因为这样才分房睡。
      不是为了催眠,而是不读一会书就觉得一天的事情没有做完,心中空落,无法入睡。
      这一晚读的是《不实》,他说开着灯影响他睡觉,我说给我十分钟吧,结果过了很多个十分钟。
      放下书关灯睡下后不同以往,睡得极不踏实。
      两个人睡的晚上之后,才感到了不同,汽车声,火车汽笛声,狗叫的声音,不时将我惊醒。
      而平时一个人睡的时候,都是一觉到天亮。即使醒着看书时也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些杂音。
      只在沉浸在自我的阅读,和一些思绪被文字惊醒的震动中。
      那是一个广阔的空间,悠游到很远,而不是这一个房间的这个人的身边。
      
      接下来,断断续续又过了几天才读完。大多数访谈都很喜欢。
      尤其是像袁泉,张曼玉,周迅,黄秋生,桂纶镁那样很互动的访谈。
      不是问答式公事公办,而是邦妮投入了自己的访问,已经变成了他们的互访。
      
      看到巩俐说一定要学会拒绝一些东西,才能最大限度的保存自己。
      这话并不陌生,同样的意思被不同的人反复以各种形式表达。
      觉得并不是谁说出了什么惊人的话才厉害,而是有自知,意识到那一点,并且身体力行。
      一定要自觉的去做,发自内心,心情和行为一直,而不是刻意要求自己去那样做。
      
      邦妮说:张艺谋那时也是动了情的吧。那么一个谨慎小心的人,之后再也没有因为感情问题被拿住把柄,而且是自己甘心受之以柄。——这段话让我有点发冷,似乎感同身受。真的一个人在爱情中才是无惧的,甘愿的。
      我想到池莉《声名狼藉的日子》,并不喜欢世俗小说,但是为了这个名字读了小说。忘了故事情节,隐约记得女主角似乎并不是因为她爱的人声名狼藉,这很不值。但是她当时好像有一个心中所爱的人,即使不被理解,心里也是有所安慰的。因为那段声名狼藉的岁月是一生中最灿烂最值得留恋的日子,其它的日子都黯然失色,麻木不仁。或许,在每个人心中都有珍藏的声名狼藉吧,很烂却很精彩。
      当我们爱一个人的时候,即使是受人唾弃的关系,不合理不合法,但是却那么合情,让人奋不顾身,想要向全世界宣告,即使他们不懂,像《小团圆》中说的别人看一眼都是误解,但有时候你却忍不住迫不及待地想授人以柄。
      
      邦妮问巩俐,如何给自己充电?
      她说:就是过日子。过属于自己的生活。在自己家里,随意地睡觉,吃饭,和自己的家人相处。和自己相处。读自己喜欢的书,看一些电影。就是按照自己的内心节奏过生活。然后你就会发现自己休养生息,积聚能量。不一定非要做什么功课。我很喜欢读一些传记,不一定是名人的,反而都是普通人的。一个普通的士兵,一个在小镇子过了一生的女人,一些真实的细微的描写。我觉得对我有帮助。
      觉得巩俐已经达到了低调的奢华,很难的。她虽然有一点粗糙,但是美得很大气。
      
      在写袁泉的那篇中,她说拒绝是为了坚持,这个我太熟悉了。
      曾经拒绝很多东西,很多认为不够纯粹的东西,怀着堕落的恐惧长大。
      害怕一个女孩子死在我的行走中。可是该来的都来了,该失去的也已经失去了。
      前几年,苏西给我的连接说明是“即坚持又妥协”,我吃了一惊,又觉得非常恰当。
      那可能是我第一次惊醒,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开始妥协了。
      不过还不太挣扎,生命到了这个阶段,妥协也是为了坚持。
      因为有时候在和人的相处中,只有适当妥协,才能保有一些你想要的东西。
      适当适时的妥协,反而能够得到更多。这都不是我自觉的行为,是做了之后才有感悟。
      
      袁泉曾经说,只有两件事情让她觉得自己特别美,那就是夏雨的爱情和戏剧。
      她说特别喜欢廖一梅说的话“爱情,即使是一件悲哀的事,也是所有悲哀的事中,最美好的”。
      对此,邦妮说:活在这世上,每个人生命中总有一样东西,让你的生命贵重如同珍宝。
      是的,我喜欢这样的女人,任何时候对爱情都不放弃,即使曾经非常伤痛,绝望过。
      没怎么看过袁演的东西,但是喜欢这样说话的,愿意坚持的这个女孩。
      
      似乎觉得高圆圆是可以和袁泉放在一起说一说的女孩,因为邦妮博客多次提到她。
      多年前在《大众电影》封面看到她的照片,并没有像介绍的文章中说的那样赶到怎么清纯。
      很阳光,但就像任何一个漂亮女孩一样,没个性,不特别。
      后来看到她演周芷若,只是换台的时候看了几眼,也不喜欢,妆太浓了。
      后来在电视节目上看到她,确实出落得有模有样,可是我不敢看她演的南京。
      
      邦妮说对她最鲜明的印象是:什么东西在她身体里,心里,正在破碎。有什么东西碎掉了。
      她已经不再喜欢林清玄和陈丹燕了,我也不再读林清玄了,可是我会一直喜欢陈丹燕。
      她后来喜欢的是张洁的小说,成年男女的战争。我没看过,要我不想看。
      她说:看的时候,你会觉得,对所谓的爱情,最好还是不要报以幻想。
      我觉得,这种蜕变其实并不好。曾经在我的青春期,每当对现实有一种新的认知,觉得自己的心境就要变化了的时候就很惊慌,很拒绝。觉得这种成熟并非庆幸,而是失落,是遗憾。因为会有一些美好的东西破碎了,被现实损毁了。你不再坚持了,它们就不复存在了。
      对于把爱情当信仰来追求的人来说,不管现实怎样变化,不管你发现了什么真相,都不会影响心中的坚持,会一直坚守着相信,满怀着奇迹感去生活。绝对不会说为一个人死很容易,但是找到一个值得为他去死的人很难。绝对不会因为一个人给的打击而否定全世界,而是相信那个人还没有出现而已。绝望中也不会变为灰烬,而是当遇到那个人的时候重新焕发生命的激情,永远像一只荆棘鸟那样飞翔找寻。
      
      后来她说:仍旧相信爱情。但是越长大越觉得,爱情是一种信仰。我现在还相信相濡以沫,细水长流是爱情。我从十几岁就开始相信这个,但是现在觉得又不是。因为可以相濡以沫的一定是一个很合适的人,而那么合适的人就未必是很吸引你的人。吸引你的人一定是一个差距很大的人。一个和你有差距的人,又不是一定可以和你生活在一起的人。
      可是我仍然没有喜欢上高圆圆,虽然我读过邦妮的访谈之后重新认识和喜欢了很多人。
      她说仍然相信爱情,可是这一个“仍然” ,就给爱情打了很大的折扣,不再是初衷。
      她已经开始权衡,她的困惑中有了太多冷静和理性,已经不会如当初那样付出和接受了。
      邦妮说,激情,对她来说,是一种消耗。这是真的,患得患失的时候一切就走远了。
      其实,爱情,只要感觉对了,去爱就好了。
      我觉得,袁泉才真的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当然,成熟者的完美并不需要玉碎。
      不需要和世界为敌,因为你不可能得到全世界,只要你爱的那一部分是完美的就好。
      
      看到她写余文乐那一段,她用自己相机拍照的时候,余文乐发现之后对正她轻轻地笑了一笑。她顿时吓了一跳,不可救药地被震了一震。她说,这不是工作照,他的这个笑容,是单独给我的。像阳光一样,免费的礼物。
      看到这些,我也很感动,也不知道为什么,竟至泪湿。或许没有期待的礼物才最感人。
      其实,邦妮的博客,也是我的阳光,免费的礼物。就像去年地震期间,精神压力很大,有时候脆弱到不行,就疯狂地翻看邦妮前几年的博客,从第一篇看起,每天长时间沉浸其中,如同救赎。
      
      邦妮问周迅,会用什么东西形容自己。她想了想说:“玻璃。”
      邦妮说:是的,她就像一块玻璃,一块万花筒前的玻璃,她有着水晶一般的外表,像冰块一样脆弱,同时又像岩石一样坚硬,只有钻石才能切割。因为透明,才能折射出万千花朵,因为坚强,才能在幕布落下后仍旧保留最顽强的自我。
      看到这些花,我有一些惊讶,以前总是很明了玻璃的脆弱,却没有想到它的坚硬。
      虽然知道玻璃刀尖是有钻石的,却只想到钻石的坚硬,没意识到玻璃原来也是这样的。
      周迅说自己变得柔和了,但是那种刺伤别人也刺伤自己的东西还是存在心里。
      这个太能理解了,也体会太多。突然想到,周迅是向前走的,而朴树,总是坚守在原地。
      周迅是一个精彩的人,比她的作品精彩。
      比较遗憾的是她太单薄了,需要的是衣服的包裹,而不是暴露。冬天的她应该更美丽。
      不像有些饱满的身材穿比基尼就很美,而她,穿上性感暴露的衣服总是会显得局促。
      
      蔡健雅说,以前害怕依靠别人丧失闯荡的力量,只肯相信自己,只能看到自己。
      她说:慢慢的,你会明白,你不能一个人霸占住全部的空间,不让任何人进来。到了三十岁,才有了真正的自信,这种自信让你能看到别人,让你从生活里留出空间给别人参与,让你真的放开自己,给出一个小空间,让自己坦然地依靠别人,慢慢地松弛下来。二十多岁的时候,男女之间的关系就像争战,每件事,你都会想到到底公平不公平,你会下一个判断,但是到了三十岁的时候,你真正放松了,就只想到分享。
      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的女人,所以,你不要试图试图去做一个完美的女人。“小女人”就是很放任自己的不完美的人啊!所以,她们往往比较爱自己。她们会很自然地撒娇。
      争战和分享,她说的简直太好了。这是真的成熟蜕变,开始珍惜。
      
      其实,一直以来我有点好奇和疑惑的是帮你和赵薇的关系,对她的喜欢。
      读了赵薇的三次访谈之后,我问邦妮第一次采访赵薇的时候是不认识她,第一次见吧。她说是的。
      果然是这样,是真的喜欢她,欣赏她,不是相处之后感到她的人格魅力而产生的情谊,做的人情。
      原来她们是同类,就是平民化,率性而为,不是不懂事故和精明,而是不屑那样去做。
      她问的一些问题,看似刁钻,而实则是给了她一个解释或者表达的机会,是帮她的。
      不管是不是有意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这样。
      
      因为邦妮的文字,对赵薇有了更多的了解,开始喜欢她这个人了。
      那时候太肤浅,不是很喜欢赵薇,觉得她不够深刻。虽然小燕子常常感动我。
      
      邦妮让我想到她笔下的赵薇和桂纶镁或者说她们俩让我想到了邦妮。
      赵薇的闪光点就像邦妮的外在,她不管和谁在一起都那样热情,随和,很平民,能享受寻常生活的美,很直接率性,就是直接把心掏出来和你面对的那种,不刻意,不标榜自己,不装,平常心,又张扬得让你喜欢。这里我说的张扬不是有意识地表现给人看的那种目空一切,虚张声势,而是她内心散发出来的那种魅力,掩不住的光华。
      而她和桂纶镁在一起时,哪里像是采访,而是一见如故,互相欣赏和惊喜,抢着把心中的观点讲给对方听,让我觉得快乐有人分享的喜悦胜过痛苦有人分担的欣慰。
      和桂纶镁在一起,彰显的是她的内心,那些梦想,可遇不可求。一定要在和某些人相遇的时候 ,才会自然激发出来。这一点我说的不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一个是邦妮的生活态度,一个是邦妮的梦想追寻。或许可以说赵薇可以做邦妮的知心,而桂纶镁是知音。也可以说当你遇见了邦妮的时候,知心和知音就都找到了。像邦妮自己说的:我只知道她是桂纶镁,如果说,每一颗世上的石头,都会对应天上一颗美丽的星星,那她就是我的那一颗。
      
      我又很骄傲。做访问已经四年了,我还可以写出这样不标准,不好看的东西!我还可以写出这样业余的东西!我还可以坐在电脑屏幕前,眼含热泪,洒狗血地先感动了自己,心里充满一个业余爱好者,珍贵的自信。
      一切的心情,回到了最初,闭上眼睛,看见一片黑暗里,有光渐渐满溢出来,听见风声,树叶声,轻轻的说话声:有一片形象,一张面孔,从饱和的光中渐渐显影。
      
      当然,我们看到的明星,只是他们身上的一部分,永远不可了能是全部。
      书名的“真而不实”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你理解多少你就得到多少。
      对于邦妮也是这样,有人喜爱有人无所谓,或许是不赞同她的做派,或许是欣赏不了她的美好。
      喜欢就会亲近,是知心,可以亲密无间;欣赏,或许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觉。
      欣赏,就会共鸣,有知遇之感,即使远隔天涯也不影响默契,相识又何必相逢。
      对亲爱的邦妮,我就是这样的感觉。好在我还可以理解很多,也得到很多。
      
      
  •     她采访别人很有意思。
  •     支持小柏
  •     只有你才能把访谈写得这么有味。
  •     感觉上邦妮是真的用心去与人交流的,所以写出来也就格外的有人情味道。可能不是那么合格的杂志稿,但里面跳跃的那颗不伪装的真心,让人好喜欢。不过两本加在一起,访谈的人物还是不太多。希望邦妮能够象封底写的一样,尽快把想要访问的名人都一一搜罗,再多出几本书,呵呵。封面设计也是难得的清爽通透。两本放在一起,很喜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