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斯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文学家 > 马尔克斯传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
ISBN:9787208077089
作者:[哥伦比亚] 达索·萨尔迪瓦尔
页数:485页

章节摘录

“对照表”式的写法似乎有点机械、笨拙,得出的结论也简单得惊人:所谓“魔幻”从表面上看也许神奇、虚幻,实际上它却是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基本现实。《马尔克斯传》在这方面走得更远。它的结构与巴尔加斯·略萨的那本评传不太一样,基本上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描述了加西亚·马尔克斯文学活动的经纬,它保留了巴尔加斯·略萨让“实际的现实”与“虚幻的现实”彼此参证的写作方式,但这两个方面的对比不像巴尔加斯·略萨那样泾渭分明,它们是紧紧缠绕在一起的。作者似乎从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笔法中汲取了有益的技巧,在叙事时间上自由驰骋,围绕着加西亚·马尔克斯个人经历的主要脉络,既有对往事的追溯,亦有对“后事”的提前预告。这就使这本资料丰富、内容翔实、长达40万字的巨著枝蔓复杂而不纷乱,线索繁密而不失清晰,颇能洞幽烛微,引人入胜。在揭示作家的作品与现实、个人经历、文化传统的联系方面,达索·萨尔迪瓦尔的考据癖较巴尔加斯·略萨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说巴尔加斯·略萨的那张“对照表”还稍显笼统和简约,那么《马尔克斯传》则几乎是精确到了具体的细节:比如,作者的外祖父在巴兰卡斯经营的首饰铺与《百年孤独》中制作小金鱼的炼金术的关系;比如,实际生活中的拉斐尔·乌里维·乌里维将军与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形象上的渊源;外祖父尼古拉斯杀死梅达多时所说的“我杀死了梅达多·罗梅罗。如果他复活,我还杀。”这句话稍加改动后出现于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的口中,比如,埃斯佩霍在阿拉卡塔卡所表演的身体腾空而起的悬浮绝技,在〈百年孤独》里的尼卡诺尔·雷依纳神甫身上重演,只不过后者的手上多了一只巧克力杯而已;《百年孤独》中那个令人难忘的吃土的女孩吕蓓卡,其原型正是作者的妹妹。

媒体关注与评论

加西亚·马尔克斯用他的故事创造了一个他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微观世界。在其喧嚣纷乱、令人困惑但却令人信服的确定的现实中,它反映了一个大陆及其人们的财富与贫困。    ——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授奖词

后记

译毕本书,心有余悸;凭我辈的学识和能力,要译好这样一部鸿篇巨制,确有力不从心之虞;然我们尝试了,努力了,至于那些“在所难免”的问题,如能换来直言批评和不吝指教,实乃吾人之厚望焉!加西亚-马尔克斯成名于20世纪中期,走红于我国文坛则是在70年代以后,80年代达到顶峰,至90年代初,他的大部分作品已被译成中文出版;90年代末,国内出版有关他的资料汇编、论著、评传以及翻译和节译他的传记,有近10个版本;至于20多年来发表在国内报章杂志上的有关他生平及创作的介绍和评论文章,可谓不计其数。20世纪末,正值人们回顾和总结世界百年文学之际,西班牙旺泉出版社推出了哥伦比亚作家达索-萨尔迪瓦尔穷其20年之调研创作的《马尔克斯传》。尽管加西亚·马尔克斯在中国的热潮如今已经消退,尽管国内已有不少加西亚·马尔克斯传记的版本,我们仍觉得有必要把这个最新版本介绍给中国读者,因为对于创作高峰已逝且已年逾七旬的传主来说,此传记无疑是他前半生的定评,何况他本人也认为此书是迄今为止写他的所有传记中最好的一部。

内容概要

达索·萨尔迪瓦尔(Dasso Saldívar,1951-   )哥伦比亚作家,出生于安蒂奥基亚省圣胡安市。在麦德林市读完中学和大学,赴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学习政治法律学,并于1975年定居马德里。先后担任《国民报》、《观察家报》、《美洲札记》以及《非洲-亚洲》等欧洲和美洲多种报刊杂志的评论员和记者,当过西班牙电视台文化节目的编辑和主持人。1981年获西班牙“福地短篇小说奖”。他还出版了塞萨尔·巴列霍、奥雷利奥·阿图罗、奥古斯托·罗亚·巴斯托斯和阿尔瓦罗·穆蒂斯等拉丁美洲作家的评传。

书籍目录

加西亚·马尔克斯:回归种子的道路格非
达索·萨尔迪瓦尔笔下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威廉·、奥斯皮纳
致谢
第一章
重返根源……巴兰卡斯县:根源之根源……来自西班牙的马尔克斯.埃尔南德斯一家……和气的银匠尼古拉斯·马尔克斯……千日战争……没有人给他们写信的上校们……尼古拉斯·马尔克斯与梅达多·帕切科的决斗……马尔克斯和伊瓜兰夫妇一家的迁徙
第二章
在上帝许诺的土地上……阿拉卡塔卡村与奇米拉人……豪尔赫·伊萨克斯的开发……香蕉带来的金钱……联合果品公司……火车和“枯枝败叶”……又一个索多玛……阿拉卡塔卡镇之夜……蝗灾及其他灾害……香蕉园的大屠杀……1932年的暴雨
第三章
报务员和上校之女……小说般的恋爱……事先张扬的诞生……玻利瓦尔在巴兰基亚市……第一次和母亲会面……出生的宅 院……在外祖母特兰基丽亚的照管下……韦内弗里达姑姥姥、埃尔维拉姨和弗朗西斯卡姑姥姥……加比托和外公尼古拉斯……镇上的人物:从“死人”到精灵……古老的鬼怪马孔多……从图画到字母表……罗莎·埃莱娜·费古松与蒙台梭利学校……《一千零一夜》……加西亚与马尔克斯夫妇的“游牧”生活……外祖父尼古拉斯的逝世……离别阿拉卡塔卡镇……接踵而至的传说
第四章
加比托第一笔丰厚的工钱……小学毕业……从巴兰基亚市到苏克雷镇……跟父亲心存芥蒂……落入妓女之手……童年的终结……第一次返回阿拉卡塔卡镇……在圣约瑟教会学校开始读中学……13岁的“老头”……第二大队……《青年》杂志……最早的报道和诗句……一个小心翼翼的“舔斗鸡主义者”
第五章
初识寒冷……“生命之河”……学着在波哥大睡觉……有生以来最严重的时刻……一首博莱罗歌词换来一份奖学金……锡帕基腊市……国立男子中学……摸彩摸来的老虎……文学麻疹……石头与天空……校长卡洛斯·马丁……十三人小组……办报的第一步:《文学报》……卡洛斯·胡利奥·卡尔德隆老师……作诗的人……第一部短篇小说……一个非凡的作画者
第六章
法学系学生……南美洲的雅典……酒吧和咖啡馆里一个逍遥自在的学生……波哥大朋友……“大学生活”……“不可救药者”……诗的电车……电车上的一个法翁……读卡夫卡读了一个通宵……《第三次无奈》……尤利西斯的预言……沿着山鲁佐德、卡夫卡和特兰基丽娜的脉络
第七章
盖坦与“4月9日”……波哥大一片火海……面对历史之火的作家……菲德尔上战场……返回加勒比地区……《宇宙报》和卡塔赫纳小组……《家》及在“鬼岭”田庄读稿…”《枯枝败叶》与马孔多镇的诞生……苏克雷镇芒果树的浓荫下……遇到索福克勒斯……永别了,法学系……卡塔赫纳——永不桔竭 的源泉……阿尔瓦罗·穆蒂斯、加西亚·马尔克斯和“麻烦的
事情”
第八章
巴兰基亚——大西洋省的繁华都市……在出租汽车司机、妓女和渔夫之间……哥伦比亚咖啡馆与世界书屋……拉奎瓦酒吧的舔斗鸡者们……加泰罗尼亚智者的顺境与逆境……《呼唤》……《先驱报》的专栏作家……“摩天大楼”的房客……十分符合福克纳见解的妓院……在电传机的伴奏下……没有人给他出版的《枯枝败叶》……《报道》周刊……打赌之作《六点钟到达的女人》……“黑埃乌费米亚”的石鹆鸟……现实、文学与新闻
第九章
当圣地亚哥·纳萨尔还是卡耶塔诺·亨蒂莱的时候……苏克雷镇的兴盛与衰落……格兰德大妈们的故事……纯真的女孩和她残忍的祖母……玛丽娅·阿莱汉德里娜·塞尔万特斯……卡耶塔诺·亨蒂莱之死……从苏克雷镇到卡塔赫纳市……巴拉诺阿狂欢节的选美……《微缩报》……相遇拉斐尔-埃斯卡洛纳……唱不尽的源泉巴耶纳托歌曲……寻找流逝的时光……回到根源……药店……马孔多的确定……巴耶杜帕尔和瓜希拉省的售书人……与海明威、弗吉尼亚·伍尔夫、拉斐尔·埃斯卡洛纳、利桑德罗·帕切科同在根源的根源……找回的时间
第十章
重返波哥大……月薪九百比索的编内编辑……《观察家报》社的伙伴们……康拉德、贝德福德和麻烦事……罗哈斯-皮尼利亚与救世主式的独裁政权……在共产党的一个支部……电影评论家……《周末后的一天》……长篇报道……《一个海上遇难者的故事》……暴力、独裁、报业……《枯枝败叶》的出版……预先料到的一则赠书题词
第十一章
前往欧洲从事“世界上最好的职业”……日内瓦与阿拉卡塔卡镇的火车……四国首脑会议……在罗马和威尼斯采访……经由维也纳去布拉格和华沙……在电影实验中心的向导费尔南多·比里……普利尼奥·门多萨与白雪的奇迹……在佛兰德旅馆的阁楼……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巴黎是一头猛兽……“铁幕”背后……吉列尔莫-安古洛和西绪福斯式的寻找……在伦敦和告别欧洲
第十二章
在玻利瓦尔不幸的加拉加斯与胡安娜-德·弗雷特斯幸福的加拉加斯之间……马科斯·佩雷斯·希门内斯的垮台和逃亡……《家长的没落》的最初构想……药店里的未婚妻梅塞德斯……《礼拜二午睡时刻》……尼克松在加拉加斯……菲德尔此时获胜……“真相行动”及作家的真相……拉丁社的先驱……卡米洛·托雷斯及小偷的故事……《格兰德大妈的葬礼》……《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出版……咱们的作家在哈瓦那……驻纽约的记者
第十三章
阿尔瓦罗·穆蒂斯和“母狮的分娩”……墨西哥——上帝许诺的土地……寻找番石榴的香味……《家庭》与《事件》——为糊口而办刊物……入住科马拉镇……《虚度年华的海洋》……埃索奖与《恶时辰》……电影和广告……同卡洛斯·富恩特斯写电影剧本和参加他的星期日茶会……《百年孤独》……与路易斯·哈斯的会晤……卡门·巴尔塞依丝的造访……杰作献给玛丽娅·路易莎-埃利奥……黑窝……典当到最后一件家当……圣安赫尔因小区的夜晚……帕科·波鲁阿或日“陌生编审”……维森特·罗霍设计的封面……布宜诺斯艾利斯在庆祝……投向时间的瓶子……与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一起在加拉加斯、利马和波哥大……旅行与寻根归来
译后记
加西亚·马尔克斯生平和创作年表

编辑推荐

《马尔克斯传》由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1952年3月初,25岁的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同母亲一道去老家变卖外祖父母的宅院。这次故乡之行激发了他继续旅行的欲望,他要寻根,要回到外祖父母的出生地去,因为早在他出生前19年的1908年10月19日,他外祖父与一个朋友的决斗,即改变了这个家族的生活轨迹,从而也预先决定了他本人的人生命运和文学命运。本书详尽论述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生活背景、文学训练、创作实践及社会活动,并圆满回答了萦绕于作者脑际达20年之久的两个问题:能写出《百年孤独》一书的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产生这部奇特小说的历史、文化、人文环境的底蕴究竟是什么?

图书封面


 马尔克斯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哥伦比亚传记作家达索·萨尔迪瓦尔的《马尔克斯传》的中文版序言出自作家格非先生的手笔。在我看来,这一洋洋洒洒的长文并非偶然为之,其中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一篇简单序文的意义。我们不妨把此文看作是一种向前辈作家致敬的方式,或者看作一直在影响的焦虑下生活的中国作家们面对前辈作家时候欲拒还迎百感交集的心态纠结。无论如何,马尔克斯现象或者说魔幻现实主义巨著《百年孤独》与中国作家之间总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也许我们该问,为什么非要是马尔克斯?为什么是《百年孤独》?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的各种文学流派蜂拥而至进入国内,打破了单一主旋律的现实主义创作,丰富了我们的写作技巧,但为什么只有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成为一种让中国作家不断提起并重复模仿的奇特景观?现在读《百年孤独》的开头:多年以后,站在行刑队面前的时候,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想必会记起父亲领他去看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样的开篇在我们现今的阅读体验中已经是习以为常处处可见了。但是对于当时一直处在机械的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中国作家来说,这样的一个句子显得如此的新鲜和玄妙。著名评论家朱大可曾分析说,这样的一个句子使时间和空间互相移植,有一种显明的他者化效应,进而制造了作者和叙事对象的疏隔,由此跟此前的以“我”为主语的伤痕文学和朦胧诗划清界限。这个《百年孤独》的开卷句式,曾出现在众多中国作家的笔下,从马原的《虚构》、莫言的《红高粱》、韩少功的《雷祸》、洪峰的《和平年代》、刘恒的《虚证》、叶兆言的《枣树的故事》,到苏童的《1934年的逃亡》、余华的《难逃劫数》、格非的《褐色鸟群》和陈忠实的《白鹿原》中,等等。甚至在余华2007年的新作《兄弟》的开篇中,余华也一直重复这样的马尔克斯式的句子。也许不仅仅是开篇的写法上有如此多的痕迹模仿,陈忠实的《白鹿原》某种程度上就是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中国版。《白鹿原》的扉页上是巴尔扎克的名言: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句话让人很自然的联想对应起的就是《百年孤独》!博尔赫斯曾言,每一位作家事实上都创造了自己的先驱者。换句话说,作家的创作总会让我们想起某种传统,而这种传统在当下语境中的重新复活自然会对作家现在和将来的创作产生影响。《百年孤独》是一部经典的小说,更是一个伟大的传统在中国化语境中复苏。当然,面对传统的时候,影响的焦虑在所难免。也许我们一生都生活在传统的阴影下,也许某个时刻灵光乍现,我们能面对传统突围而出,谁知道呢。面对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写作的影响,中国作家坦然承认者有之,矢口否认者亦有之。这种百感纠结的矛盾心态其实都是正常反应。但无论如何,一个作家影响另一个作家的写作是文学发展史上的常态。我们受马尔克斯的影响,正如马尔克斯同样受其他作家的影响一样:从马尔克斯九岁那年在阿拉卡塔卡偶尔看到了《一千零一夜》开始,二十岁在波哥大读到了卡夫卡的《变形记》,二十二岁看到了索福克勒斯的著作,搬到墨西哥定居时读到了胡安·鲁尔弗的《佩德罗·帕拉莫》,等等。尤其是最后一位,马尔克斯曾在他那篇令人感动的文章《回忆胡安·鲁尔弗》里这样写道:“对于胡安·鲁尔弗作品的深入了解,终于使我找到了为继续写我的书而需要寻找的道路……他的作品不过三百页,但是它几乎和我们所知道的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一样浩瀚,我相信也会一样经久不衰。”马尔克斯所言的“写我的书”的书正是1967年出版旋即畅销而后成为传世名著的《百年孤独》。也许除了达索的《马尔克斯传》我们应该提到另外一本关于马尔克斯的传记:巴尔加斯·略萨的《马尔克斯·一个弑神者的故事》。之所以说到这本书不是因为这两位作家曾因政治左右分歧而大打出手的八卦新闻,而是因为略萨在书中提到的一个观点,他认为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在其他作家笔下会成为一个超现实的问题,而在马尔克斯的笔下其实是拉丁美洲活生生的“现实主义”,除了神秘的鬼怪传说,骇人听闻的大屠杀,诡奇的原始丛林,奇异的飞毯,还有少年时候从外祖父母听来的故事:“外公讲的故事是现实主义的,充斥其间的死人是真实死亡的人;而外婆故事里的死人活着,并且寻找活人以消除自己的孤独。”当这种恐惧而且奇异的记忆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模糊反而日渐清晰的时候,除了写作的引流和宣泄,似乎别无他法。也许终于到解答那个开篇被我们悬置问题的时刻了:为什么马尔克斯会成为中国作家不断重复模仿的奇特景观?也许你猜出了我的答案:因为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各种文学流派的大量引介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中国作家自身的心理慌乱和自卑,面对众多现代主义流派手足无措眼花缭乱。而从一贯的现实主义跨越到现代主义是需要极大的勇气、胆识和学识的,因此他们一般会采取比较保守的方法,在原来的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进行尝试。“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作家而言首先是现实主义的,然后才可能在现实的土地上,魔幻就如同《百年孤独》中的魔毯一样的腾空而起。而且魔幻所产生的荒谬的现实感也与刚走出文革不久的中国作家有一定的亲缘性,这些都比较容易消除他们的心理暗示的阴影。另外,我猜想,马尔克斯一贯的左翼政治态度,与社会主义国家古巴的领导者卡斯特罗的亲密的朋友关系也是中国作家亲近他的一个政治上的理由。但对于中国作家来说,模仿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并非如此简单。魔幻现实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写作技巧,更是一种坚实的写作风格。如果仅仅把它作为一种写作的技巧而言,不免流于表面和形式化。格非写给《马尔克斯传》的序文的题目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回归种子的道路》,他表达的意思是说马尔克斯写《百年孤独》是寻家族的根,而达索写《马尔克斯传》是寻找马尔克斯的根,马尔克斯无论如何魔幻,其实都是站在现实主义的大地上,都有一个家族的文化的根源所在。中国作家如果仅仅学会技巧,而没有把它内化为一种自我的民族的原始的文化血液,只能是一句空谈。《马尔克斯传》有一个我不满意的地方:达索只是讲述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前半生,写到了1967年《百年孤独》出版后他的声誉正如日中天时就草草结束了。而他的后半生诚如博尔赫斯所言是在“荣誉的强光”照射下生活的,他的名字频现报端,他奔走于各国首脑之间,他出席各种仪式,他的创作生涯已经告一段落。我们很难用挑剔的眼光看待他的后半生,他有权利享受荣耀带来的一切,我们只能遗憾。也许我们还应该遗憾那些曾经在马尔克斯“影响的焦虑”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作家:格非成教授了,余华与商业妥协了,马原是院长了,陈忠实当主席了……他们也都站在了荣耀的聚光灯下。可惜,荣耀很多时候都与作家的创作能力成反比。思郁2008-11-26书马尔克斯传,【哥伦比亚】达索·萨尔迪瓦尔著,卞双成 胡真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定价:58.00元
  •     读哥伦比亚传记作家达索·萨尔迪瓦尔的《马尔克斯传》让我最为不满意的地方就是:达索只是讲述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前半生,写到了1967年《百年孤独》出版后他的声誉正如日中天时就草草结束了。如此以来就难免给人留下一种马尔克斯的前半生的生活和创作似乎都是在为了《百年孤独》这本书做准备的印象。事实上,达索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从马尔克斯九岁那年在阿拉卡塔卡偶尔看到了《一千零一夜》开始,二十岁在波哥大读到了卡夫卡的《变形记》,二十二岁看到了索福克勒斯的著作,搬到墨西哥定居时读到了胡安·鲁尔弗的《佩德罗·帕拉莫》,甚至不厌其烦的回溯到了他童年时代记忆犹新的鬼怪故事,“外公讲的故事是现实主义的,充斥其间的死人是真实死亡的人;而外婆故事里的死人活着,并且寻找活人以消除自己的孤独”。这一切的阅读和生活一点一滴的潜伏在意识中并最终在1965年7月集中爆发的时候,就有了了这部我们以后再也不能熟悉的魔幻现实主义巨著的第一个句子:多年以后,站在行刑队面前的时候,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想必会记起父亲领他去看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关于《百年孤独》的创作过程已经毋庸赘言,它已经随着作者成为了一个神话。创作时间共写了十四个月,那是1966年中期的一天上午,马尔克斯在空无一人的家中写完了最后一个字,然后他突然有点六神无主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应付剩下的时间。他心里空荡荡的,“仿佛我的朋友都死了”,一年后他接受采访时如是说。《百年孤独》出版后的异常火爆程度就连现今的畅销书作家也会咋舌不亦,虽然很多评论家都意识到了这是一部杰作,但是,大众对这部书的疯狂期待还是超越了马尔克斯的预期。正如博尔赫斯所言,马尔克斯从此站在了荣耀的聚光灯下,“告别了孤独”。达索在《马尔克斯传》中收录了一个小插曲显得意味深长。马尔克斯在去布宜诺斯艾利斯参加他的新书出版活动时,几个老朋友在饯别宴会上有些伤感地预言《百年孤独》将会带给他无尽的名望、荣誉和金钱,以致会把他从一个淳朴、腼腆的年轻人变成另外一个全然不同的人,一个现在的许多朋友都难以接近的人。马尔克斯自然进行了反驳,为了证明自己“苟富贵,勿相忘”之志,几个朋友在一个威士忌酒瓶的商标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它投向了时间和未来。事实证明,朋友的预言是正确,名声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带来无尽荣耀的同时,看似告别了无名小作家无人喝彩的孤独,其实霎时已经把他投入到了另一种孤独之中:一种名誉带来的孤独构成的高雅俱乐部,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一种时刻遭受误读而无法辩解的孤独。达索《马尔克斯传》的开篇选取的时间是1952年3月初,马尔克斯随着母亲回到了故乡阿拉卡塔卡镇。这次回乡之所以对马尔克斯的文学创作生涯意义非常,是因为“他意识到,为了弥补过去的时间,为了到达刚刚在阿拉卡塔卡所看见事物(废墟和孤寂)的本质,他需要一种更具宽阔的视野:因此必须上溯到童年的历史,进入时间,进入外祖父母诞生的瓜希拉省的那些村庄”。这是一种原始仪式性质“回归”,以祭祖的形式追溯童年孤独和恐惧的根源,挖掘出大地和家族的根,找回与土地之间的亲近——《百年孤独》中那个吃泥土的小女孩的隐喻性已经非常明显了。诗人帕斯曾说,对作家而言孤独一般有两重含义:一种是同一个世界决裂;另外一种是创造另外一个世界。但是对作家马尔克斯来说,孤独在他一生中有种吊诡之处。马尔克斯在一次采访中谈到了《百年孤独》里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感是源于布恩迪亚家族“不懂爱情”,他还说“孤独的反义是团结”。他通过创作《百年孤独》来逃离内心积攒多年的家族的孤独感,他创造了一个“魔幻现实”的世界,但也正是这种创作才导致了他与现实世界的决裂。坦言之,这就是所谓的孤独辩证法。后来的作家无数次猜测在马尔克斯的笔端世界里,实际现实和虚构现实如何区分,现实与魔幻之间如何融合。另一位作家巴尔加斯·略萨写给马尔克斯的传记《马尔克斯:一个弑神者的故事》中给出的解释是:所谓“魔幻”和“现实”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正是拉丁美洲神奇的蛮荒之地的生活常态。众所周知,拉丁美洲一直以来是个被遗弃的文明之外的孤独世界,而随着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拉美文学的大爆炸,这个一直默默无闻的世界迅速崛起并为人所知:一个孤独的世界告别不为人所知之后,成为了另一个所谓文明世界映照分明的对象。从这个角度来说,马尔克斯不过是这些走出拉丁美洲的众多作家中深知这种疏离和异化滋味的一个缩影而已。思郁2008-11-21书马尔克斯传,【哥伦比亚】达索·萨尔迪瓦尔著,卞双成 胡真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定价:58.00元

精彩短评 (总计21条)

  •     那在手上就很喜欢,前面有些照片,这个伟大的作家的生平和他笔下的故事和传奇一样的动人心魄。喜欢。很值得。只是大体翻翻,飞快的浏览字里行间,就爱不释手在卓越买了很多书了,一直认为读书是一件私密的事,现在我会很真切的写下自己的观点,以望更多的读者买到有价值的书。
  •     通向伟大灵魂的历程。
  •     这本书对于了解百年孤独的作者极其有利。喜欢百年孤独的同学可以看看,还有这本书装订文字都不错。
  •     丰富且曲折
  •     作者尝试用传主的时间观写作是很好手法,但是对于传主的创作手法,所提太少,而且也没留下太让人印象深刻的事件,最终叙事时间也变得略微混乱。
  •     其外祖父参加的千日战争,和别人的决斗,马尔克斯童年生活的地方和故事构成了其写作的原型。而至于一千零一夜和卡夫卡对其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也见一般。
  •     这是一本十分优秀的传记,作者意在探索伟大的作家的成长历程:作家奇妙的童年,丰富的学生时代,没完没了的穷困,各种模样的良师益友。作者下笔诙谐,且对拉丁文学研究颇深,书中虽有不少对大作家的颂扬,还是比较客观的呈现的作家为追寻自己的“吃纸”的文学梦的心路历程。
  •     翻译不错啊!读起来很顺畅(人名好多好长)。老马的成长故事也很奇幻坎坷呢。
  •     这本是很早在一次地坛书市上买的。侧重早期生平。关于《百年孤独》中真实的“香蕉大屠杀”那段,有比较详细的介绍
  •     出乎意料的好。内容详实,图像资料珍贵。强烈推荐。
  •     马尔克斯,没得说。
  •     他的传记比小说乱多啦
  •     人比书魔幻
  •     读的第一本马传
  •     我能说是当时装逼冲动,从学校毕业跳蚤市场淘来的吗
  •     也太抒情了吧
  •     马尔克斯,小说作家、报人和电影工作者
  •     终于啃完了~要读透《百年孤独》,不得不了解拉丁美洲历史、社会、文化...
  •     流水账地记录了马尔克斯到百年孤独成名的前半生历程,作者考据精细,个人观点也不多,但是描写手法重复太多,比如每个好朋友都是从此成为挚友一句带过……看了这本书突然觉得那个90年代来到中国看到满地盗版书不给中国版权的作家形象非常可以理解,挣扎世间多年完成的呕心之作就这样没有保障的出世,就像删节的恶时辰不被作家认可是一样的道理,虽然这个惩罚残酷了些。
  •     或许应该读原著吧,好拗口。不过看到《百年孤独》成功的过程,真称得上是伟大的历史。
  •     序言是大学时期给我们讲过课的格非写的,冲这点我就得买这书,我对格非的格调深信不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