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的青少年时代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文学家 > 丁玲的青少年时代

出版社:涂绍钧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2-08出版)
出版日期:2012-8
ISBN:9787202062128
作者:涂绍钧
页数:184页

章节摘录

一 家道中落    蜿蜒的澧水,从湘西北崇山峻岭中奔涌而出,流经临澧县境内因司马相如在此鼓琴而得名的停弦古渡南岸。离停弦渡约莫十多里的丘陵深处,有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山村,丁玲的老家——余市镇黑胡子冲蒋家大屋便在这里。蒋家大屋曾是明清两代数位官员的府第,如今,那鳞次栉比的庄园已不复存在,我们只能从一处处残砖断瓦中,揣摸它昔日的威严与荣耀。    湖南省临澧县(原名安福县)蒋氏家族自明清以来,是闻名遐迩的名门望族。据《蒋氏族谱》记载,临澧蒋氏是明洪武元年(1368年)太祖朱元璋称帝后,江南行武出身的蒋氏七十一世祖蒋官一因南征有功,先后被封为永定卫、九溪卫总兵。蒋官一晚年,落屯澧州长乐西村,今属临澧县马鞍村。其后五百多年间,族中朝廷命官不乏其人。丁玲原名蒋冰之,属蒋氏九十二世。其祖父蒋定礼,为成丰武陵辛酉科拔贡、同治庚午科举人,历任四川补用知县、贵州补用道侯知府,署理贵州普安厅同知,充光绪丙子科贵州乡试内帘试官,钦加盐运使司衔,光绪五年(1879年)病故于贵州任上。    丁玲的老家黑胡子冲,便是蒋氏二房祖屋。蒋氏家族另有县城、清水堰、蒋家坪、花林坪几处豪宅,其规模之宏伟,建筑之豪华,更甚于黑胡子冲丁玲老家。当年流落民间的蒋氏家族部分器物,现陈列在临澧县博物馆内,这些文物足可见证当年蒋氏家族确曾富甲一方。据《临澧县志》所载,蒋氏家族拥有土地六十多万亩,从常德到京城沿途均设有蒋氏会馆,并有48家典当铺,72家钱庄。蒋氏子孙赴京应试,不必寄宿他人客栈。蒋氏家族源远流长,据《蒋氏族谱》记载,蒋氏历代为官,远在宋代,苏东坡、文天祥等就为((蒋氏族谱》写过序文,且历代子孙繁衍,无不记载详尽,有据可考。    随着丁玲的母亲蒋慕唐先生所著《丁玲母亲自述》首次在中国丁玲研究会编辑的《丁玲研究》(湖南师大出版社1992年版)上发表,让我们了解到,丁玲虽是临澧人,却是出生在常德城中外婆家,周岁以后才被接回临澧。    洞庭湖滨湘西北重镇常德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自先秦时代起即进入典籍。该城始建于距今两千二百多年前的战国后期,秦为临沅县治,一条云贵和川东南通往中原及京城的古驿道横贯其间,历为湘西北军事要塞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史称“控引巴蜀,襟带洞庭,连荆楚而接滇黔”。自汉高祖所置武陵郡治以来,曾先后改称义陵、嵩州、朗州、鼎城。清澈的沅水在城垣下蜿蜒东去,留下一串串悠远的故事、传说。    因扼滇黔、川东通往京城的古驿道,历代文人学士、达官谪臣莫不流寓于此。相传舜帝曾让王于上古高士善卷,善卷坚辞不受,隐于常德沅水南岸德山(原名枉山,隋时,嵩州刺史樊子盖为彰显善卷之德,将枉山易名善德山,后简称德山,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即源于此),乃为中国隐逸文化宗师。爱国诗人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涉江》,其“朝发枉渚兮,夜宿辰阳”句中的“枉渚”,亦为德山脚下的枉水;当年屈原曾流寓常德,现在城中仍有“招屈亭”、“三闾港”遗迹可寻。春申君黄歇,武陵旧志说他是武陵人,明《嘉靖常德府志·地理志》云:“府北开元寺,相传为春申君宅”;现在城中仍有“春申阁”及“珠履坊”、“春申君墓”遗址。唐朝诗人刘禹锡因和柳宗元等参与王叔文革新集团,于永贞元年贬为朗州司马,在常德谪居十年,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其名篇《陋室铭》亦写于常德。晚唐诗人李群玉,史称“诗篇妍丽,才力道健”,他在《进诗表》中自云:“以居住沅湘,宗师屈宋”。明清之际独树一帜、卓绝千古的绘画大师髡残,亦诞生在常德。更有历代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诸如谢胱、张九龄、孟浩然、李白、王维、杜甫、韩愈、白居易、李商隐、司空图、寇准、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范成大、朱熹、姜夔、袁宏道、王船山、郑板桥、林则徐、魏源等,均有诗作题咏于斯。及至近现代,著名的反清志士秋瑾,常德籍同盟会员、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宋教仁、刘复基、蒋翊武、林修梅,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等,都曾在常德城中居住或求学。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赋予这座江南古城无限神韵,也让后来在这里度过童年、少年时代的丁玲,得到了最初的文化熏陶。    丁玲的母亲原名余曼贞,是常德一个书香世家的女儿。丁玲的外祖父余泽春是清武陵辛酉科拔贡,历任云南大理、普洱、楚雄等地知府,常德人称泽春公为余太守。因不满地方官僚枉法殃民,太守公于1890年辞官还乡,置寓所于常德小西门杨家牌坊。余家老宅早已在1943年11月的“常德会战”中被日军炮火毁于一旦,不可复见,只能从丁玲的作品中读到关于外祖父家的描述。1893年,泽春公病逝于常德。这一年,丁玲的母亲嫁到临澧蒋家。    蒋家虽为大户,但丁玲的父亲蒋保黔3岁亡父,14岁丧母,15岁便与兄长分家单过,门下虽分得一些田产,显然已是家道中落。丁玲的父亲作为世家子弟,天资聪颖,15岁便中了秀才。他生性洒脱,亦善挥霍,待到与丁玲母亲成婚时,家中已是积蓄无多。俗话说“久病成良医”,由于蒋保黔自幼体弱多病,后来便自学中医,开了一问药铺,有时竞还能药到病除。P1-4

后记

新中国成立后,丁玲先后担任过《文艺报》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长,《人民文学》主编等职;还最早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妇联理事、中国文联委员和党组副书记、全国人大代表社会职务,为新中国文艺的繁荣,为新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殚精竭虑。    自1955年开始,丁玲便受到不公正待遇,1957年又错划为“右派”,下放北大荒12年,而后被“四人帮”关进秦城监狱5年、流放至山西长治市郊嶂头村5年。直到75岁高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以多病之躯回到北京。1979年6月,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兼文化组组长、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她不顾年高体弱,频繁出访,受到法国总统密特朗等政要的接见。尤为可贵的是,无论是在蒙受不白之冤的黯淡岁月,还是在重返文坛后的晚年,丁玲对党和人民都充满信念,无怨无悔地努力工作,坚持写作。特别是她80岁高龄时,还领衔创办并主编大型文学杂志《中国》,热心培养青年作家,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1986年2月25日,美国文学艺术院授予她名誉院士的称号。    1984年8月1日,中共中央组织部经中央批准,颁发了《关于为丁玲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彻底推倒强加给她的一切不实之词,再次肯定她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重申她是一个对党对革命忠实的、有贡献的共产党员。1986年3月4日,丁玲走完了她82年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坎坷人生,留下一缕缕辉煌,带着她至死不渝的“飞蛾扑火,非死不止”的坚强信念,走进了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永恒殿堂。

内容概要

涂绍钧,笔名柯葳。汉族。1947年6月出生于湖南临澧县。中共党员。1964年因病于临澧一中高中肄业后,历任临澧县鳌山完小、柏枝中学语文教师,临澧县文化馆文学专干,中央党校林伯渠传记组成员,常德地区群众艺术馆文学组组长。现为中国丁玲研究会、丁玲文学创作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研究馆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常德市政协委员。著有长篇传记文学《林伯渠》、《风雨征程》及丁玲研究专著《走近丁玲》,中篇小说《残月》等;其中《林伯渠》、《走近丁玲》二书分获第二届、第六届丁玲文学奖一等奖,《死别生离未许愁》一文被译成日文在日本连载。

书籍目录

一 家道中落二 寄人篱下三 飘零孤女四 少年叛逆五 展翅高飞的鸟儿六 闯荡北京七 初登文坛八 情感世界的涟漪九 不卖“女”字十 办《红黑》受挫十一 “文艺的花是带血的”十二 鲁迅旗帜下的斗士十三 身陷囹圄十四 逃离南京十五 “今日武将军”十六 在抗日前线十七 窑洞岁月十八 桑干河上尾声

编辑推荐

丁玲出身于一个极尽奢华的封建世家,四岁失怙,家道中落。童年、少年时期寄人篱下种种不愉快的生活,使得她很早就具有叛逆性格。瞿秋白曾评论她是“飞蛾扑火,非死不止”。因生活屡屡碰壁,她终于拿起笔来,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一举轰动文坛;经过左联和延安生活的历练,终以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步入中国和世界文学的永恒殿堂。    这本由涂绍钧编著的《丁玲的青少年时代》是一本描述丁玲青少年时代的学习与生活的普及性读物。    本书的特点是故事性强,叙事生动活泼,说理明白晓畅。它是我们献给中、小学生和广大青年最丰腴的精神食粮。

作者简介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原名蒋伟,字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社会活动家。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是丁玲代表作品之一,曾获斯大林文艺奖金。此外,同名女演员丁玲,演出的话剧有《狼孩》《羊城故事》《火红木绵花》《闯入天才星球》。还有江苏大学附属镇江医学院主治医师丁玲。 
这本由涂绍钧编著的《丁玲的青少年时代》讲述了丁玲青少年时代的故事。
《丁玲的青少年时代》为《大师的青少年时代丛书》中的一本。

图书封面


 丁玲的青少年时代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读这本是因为丁玲是湖南桃源县,和我姥姥那一辈都是桃园师范出来的。那时候进步女青年都是读书进师范。丁玲一辈子也算是激荡,三次婚姻。中间一次和周扬甚至影响到组织的不信任。突然觉得那一辈子的革命家是真有信念的,也是比较有激情和浪漫的。
  •     好像是从传记截取的,不过还是提供了一些信息。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