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文学家 > 陶渊明传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2-7
ISBN:9787101086737
作者:钱志熙
页数:294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五柳先生 渊明的家庭,到了大约由他自己当家的青年时期,不知是由于积蓄的渐尽,还是某种内或外的原因,家计显得窘迫起来了。《怨诗楚调示庞主簿》中就说:“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看来那一年又是遇到大旱与蝗虫之灾,田里收成很少。陶家的租税自然也收不起来的。他在《有会而作》的诗里也说:“弱年逢家乏。”看来在诗人二十岁以后至出仕的一段时间,其生活真的面临贫困的境地。也许这种贫困还只是一种相对的贫困,即与自己从前的优裕岁月比较,或是与同一阶层的其他人比较而言。也有点像《诗经·秦风·权舆》讲的那种情形: 哎,我哪, 从前安居宽敞厦屋, 如今连吃个痛快也不能够! 真是呀! 日子远不如前! 哎,我哪, 从前每餐摆着四大簋(贵族气派哪), 如今连吃个饱也不能够, 真是呀, 日子远不如前! 这是一个从前的贵族或从前与贵族生活至少沾个边的人在家道中落后感叹,显得十分的丧气。渊明所经历的也是这样子的变化,但是他却没有如此的丧气!相反的,那种在少年时代培养起来的高尚志趣,此时显得更加的峥嵘起来了。他照样地读书、饮酒,抚琴自乐,并且开始写作诗赋文章,他的那种朴素而又潇洒、谈言微中、余味娓娓的文章风格也开始形成。 他常常阅读古代高士的传记,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超越于物质生活之上,贫穷不但不使他们气馁,反而从中砥励出一种气象来。他沉浸在这种高士的情怀中,一天突然悟到自己现在过的生活,拥有的怀抱,就是古代高士们的那一种。陶宅前面种着五颗柳树,树龄至少有五、六十年,也许是在渊明祖父的手上植下的。柳树不仅是陶家的一道风景,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陶家的“家徽”。当年陶侃在武昌军中,“尝课诸营种柳”,当时一位叫夏施的都尉假公济私,让军士偷将官柳种植在自家门前,陶侃经过他家时见到,立即认出是那是武昌西门的官柳。这件事反映陶侃的明敏、励精与治军之严。在当时流传很广,以致史家在写陶侃传时,还将其做为一件逸事记下来。陶家门前的这五颗柳树,是否为纪念此事而种,我们不得而知,但陶家人看到这五颗柳树,自然常常想起先祖的那个故事。一日,渊明又饮了一点酒,又想起古代的那些高士,突发奇想,何不就用这五颗柳树给自己起个雅号呢?对,就叫“五柳先生”!雅号有了,何不再写一篇自传呢?前些日子,为外祖父作过一篇《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传记的笔路正熟着呢!最近的文章,每言怀抱,但都是正面、传统的形式,何不以庄寓谐,写一篇《五柳先生传》呢?正好与那篇外祖的传记相映照,后人看我渊明,也可知道有如此之外祖,又有如此之外孙。

前言

田园中的生命沉思——以一种新的期待阅读陶渊明    笔者用这样一个题目作为本书的代序,似乎让人觉得陶渊明的形象在这里显得过于沉重。的确是这样。一千五百多年以来的无数读者,当他们打开陶渊明的诗卷时,绝大多数场合,是要从他的诗中寻找一份超越或平淡,领略一种田园之美与隐逸生涯的情趣;只有少数几位别具怀抱的志士仁人,愿意同诗人一起感受那一份沉抑而又激扬的生命情调,但是又往往以政治这个主题去理解这份情绪。政治当然也是渊明人生中的重要主题,尤其是他与他所处的政治背景之间的复杂关系,其真相还有许多我们现在没法究明的。但渊明思想与感情的全部主题,远非政治这一个主题所能局限。政治虽然那样密切地联系着陶渊明的人生,但毕竟是短暂的,稍纵即逝;并且政治上的是非,决非渊明思考的终极,他感情的最后归宿也是超越在政治之上的。陶渊明的那份情绪与思考,则更带有永恒性的内容,只有用生命这个主题去阐发它,才可能真正进入他的内心世界。也只有当我们把握住诗人生命中的这份沉抑与激扬之后,才能真正欣赏他的超越与平淡,真正领略他诗中的田园之美与隐逸生涯的情趣,并且真正了解它们的价值。    一千五百多年过去了,是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人从陶诗和陶渊明的人生中寻求真解的时候了!这种寻求,在今天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我不想塑一尊飘逸在中古的隐逸诗人的肖像,尤其是传统印象中那种隐逸诗人的肖像,而是要与他作生命中永恒的晤对,在生命的诗和生命的真解日趋沉沦的今天,我们愿意让这场晤对沉重一点。

内容概要

  
钱志熙,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古典文学及相关文化领域的研究,以诗歌史为主攻方向。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讲授《三曹父子与建安诗风》。著有《魏晋诗歌艺术原论》、《黄庭坚诗学体系研究》等。

书籍目录

田园中的生命沉思(代序)
序 曲
一 疑年
二 门第与身份
三 外家
四 追忆中的少年时光
五 爱的故事
六 五柳先生
七 少时壮且厉
八 感士不遇
九 初为州祭酒
十 出仕桓玄幕府
十一 行役之思--梦想中的田园
十二 闲居雅吟--《停云》、《时运》和《荣木》
十三 辞官彭泽令
十四 归园田居
十五 仙侠之思
十六 拟古
十七 羲皇之想与桃源故事
十八 《饮酒》
十九 贫士们的故事--《咏贫士》
二十 为己之学
二十一 生命意识与生命思想
二十二 栗里南村文士群
二十三 颜延之的来访
二十四 王弘、檀道济的来访
二十五 晋宋易代之际的诗人
二十六 绝唱
二十七 永恒的诗歌艺术
尾声:启示与感想

编辑推荐

《中华名人传:陶渊明传》编辑推荐:陶渊明的示范效果:自陶渊明开始,中国文人开始有了另外一条出路,那就是,原来读书可以不当官,原来不当官也能过得很快乐。在他之前,多数文人是抱定了不成功便成仁、杀身取义的执着心态。陶渊明超过了“田园诗人”本身的意义。陶渊明在中华文化当中的意义不仅在于其树立了田园诗人的文学典范,也不仅在于其躲避俗世烦扰的隐世之举,更在于其淡薄渺远的心态。你学得会隐居,却未必修得出这个心态。读《中华名人传:陶渊明传》,理解陶渊明的内心世界。阅读古代高士的传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超越物质生活之上,贫穷不但不使他们气馁,反而从中砥砺出一种气象来,这是一种高士的情怀。

作者简介

《中华名人传:陶渊明传》内容简介:陶渊明的归隐,是真正的归隐。他的生平或许能为你提供另一种人生选择。当今有人的所谓归隐,不过是类似于东晋时的隐士,借归隐来“买名邀誉”。而陶渊明的归隐是一种对“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发自内心的厌恶。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淡薄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

图书封面


 陶渊明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因为突然开了个脑洞,想写篇陶渊明的论文,匆匆读完此书。感觉大好。名曰传记,其实已经涵盖陶渊明亲族、事迹、诗文、政治态度、哲学思想各个方面,且不失深度和独特研究、体会。全书按照时间顺序将渊明各个方面一一捋清,以流畅浅白的语言表达清楚,既适合普通读者,对研究人员也有启发。正如作者形容陶诗时所说的:“寄托遥深,索解不易,但不影响我们对其艺术的赏会。”(P282)此书也是雅俗共赏。由于我是带着目的读的,所以对一些内容就不太关注,比如占全书较大篇幅的诗文分析,应该还是很精彩的,印象里对《述酒》的分析就特别深刻。还有,钱老师说渊明隐居也是有压力的,他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作出坚持,“所以,渊明的绝大多数诗文,可以说都是对他这个重要的人生抉择的一个阐释”。(P170)本科时候陶集过了两遍,抄了一遍,有很多感受,但是比较模糊,也表达不清,这本书都给说清楚了。这个阐释说就是其中之一。这次对渊明事迹及政治态度特别关注,所以也是学到最多的。比如渊明家族就有隐仕两种传统,其父即是其中之一,其母之叔孟陋隐德孝悌,更是名重士林。又渊明隐居也有门阀高第的排斥因素。尤其钱老师发现渊明对“闲居”用例严谨,仅用于出仕前,隐居后虽也在家,却不用“闲居”,这对其作品系年及把握其思想变化很关键;而且渊明归隐前后及两次搬家后的居地,钱老师也一一考明,其居地不同,所交往之人也各有特色。这些都是第一次看到,新奇,震惊,佩服。不过,白璧也有两个微瑕。一个顾农已经指出,即《五柳先生》一节说渊明此文作于青年时期,中云:“前些日子,为外祖父作过一篇《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传记的笔路正熟着呢!”但前面《外家》一节认为孟府君传作于后来母丧时期,为怀念母亲之作。两说自相矛盾。另一个是“壑舟”与“不系之舟”虽均出自《庄子》,却是两个不同的典故。“壑舟”出自《大宗师》篇“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不系之舟”出自《列御寇》篇。钱老师将二者混起来了。还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可能出于体例问题,注释太少,很多明显引用别人的成果都没出注,对于研究者来说,很不方便。
  •     陶渊明在我们心中从来是以一个文人高士的形象出现,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逸之士。从陶渊明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想象出他的形象。《归去来兮辞序》:“或植杖而耘籽”;《和刘柴桑》:“良辰入奇怀,掣杖还西庐”;《与殷晋安别》:“负杖肆游从”,游玩与耕种时都有杖随身。《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可见陶渊明是执杖的,配以诗歌中的田园风情,不难想象其一手执杖,一手拿酒樽酣然饮酒,放情于田园间的光景。[ 《从陶渊明诗文浅析其仕隐原因》,邓晶艳,陈英姿,邢台学院学报,第28 卷,第 4 期 ,2013 年 12 月 ]后世也有不少关于陶渊明的画像,如宋梁楷《东篱高士图》中,渊明葛巾宽袍,披梅花鹿皮,长鬓微胖,右手把菊,左手曳杖,向左而行,背景是乔红松叶、溪水小桥。其他画作不一一举例,除去微末之处不尽相同,体形、衣饰、行姿、行进方向都大抵相同,各家陶渊明画像都有一种趋同性,大体上是头戴葛巾,身着宽袍,衣带飘然,微胖,细目,长髯,持杖,而且大多是面左[ 《陶渊明文化形象研究》,吕菊],可以看作是诗歌和魏晋风貌留给画家的共同想象。从陶渊明的史传事迹和诗文作品来展现他的形象,这两者都不是那么的可靠。史传的记载很可能只记载了他的某些侧面或者过于理想化。诗文,即使完全是作者真心的流露,也只是感情激荡时的喷发或者悉心思考之后的记录,不能代表作者的全人。不过,在某种程度上呈现的真实性是肯定具有的。在东晋重视门阀的时代,陶氏家族的地位开始是比较显赫的,奠定这一家族显赫社会地位的首要人物是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按一般说法,陶侃之前陶家一直是寒门,所以仕途起步艰难,只能从小吏做起。陶侃父亲陶丹为东吴名将,只不过陶丹早亡,家道中衰,但其家族在东晋也算是有一定根基。而后陶侃进一步显达,在平定王敦之乱、苏峻之乱、郭默之乱的过程中,逐渐建立军功,掌握军权,一跃而为朝廷中枢。至晋成帝时,其勋爵已经可与王导、庾亮争荣,成为左右当时政局的重要力量,至去世前登上了“使持节、侍中、太尉、都督荆、江、雍、梁、交、广、益、宁八州诸军事、荆、江二州刺史、长沙郡公的高位。而后的陶侃与温峤、王导、谢安、谢玄五家功臣宗祀由晋至宋皆为当朝者所尊,由此自侃始,陶家进入士族行列。然自陶侃后,子弟多不才,遂日渐败落。在陶氏鼎盛之时,武昌孟氏与陶氏联姻,虽陶氏门第清望不及孟氏,但陶氏补孟氏门衰祚薄之缺,孟氏补陶氏门第不高之憾,也算是相得益彰。正是这种家族背景,家族曾经的辉煌使陶渊明拥有强烈的自豪感与优越感,产生不同于寻常人的优势意识,家族曾有的显赫使得陶渊明以充满自豪的积极的态度去寻求出仕的结果,这种出仕的想法在陶渊明来讲,不可能只是去从事一些寄人篱下的寻常吏职,而抱定的必是像陶侃一样建立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但在出仕之后,由于家道衰贫,只能在一些士族子弟的任下做一些诸如祭酒、参军的小职,这使得他初期出仕的积极自豪感遭受严重的心理挫折,崇高目标与卑微现实之间强烈的差距对比更容易使得陶渊明思想产生很大的转变。且在思想上陶渊明受外祖父孟嘉的影响至为重大。孟嘉之弟孟陋曾称疾绝仕,终身隐居且有高名,这可能在无形中给了陶渊明以榜样的力量,看到人生在仕进之外的另一种选择。这些复杂而又矛盾的因素影响了陶渊明的一生。对于陶渊明来说,仕与隐是他一生中最大的生活矛盾。据渊明自己的说法,他的出仕是因为生活逼迫,是为了解决经济问题。《饮酒》其十九首云:“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这是说初次出仕为州祭酒的事;又《归去来兮辞》中说到做彭泽县令这件事时,他也是这样说的:“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陶家到了陶渊明一代的确家道中落,但他把出仕完全归咎于贫苦上倒让人感到有些不解。在陶渊明歌颂祖先或表达年轻时候志向的诗句里,如《荣木》诗中“先师遗训,余岂云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以先师遗训自勉显而易见。在《拟古》诗中说:“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这些豪情干云、掷地有声的诗句,不难看出早年的陶渊明胸怀大志。产生这种矛盾的原因,可能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于陶渊明本身的性格和才情。他虽然以曾祖父陶侃为楷模,但他的诗人性格(即太具理想化)和及平庸的政治才能(他自言“性刚才拙”,虽是自谦之言也可聊作借鉴,且史书中也无记载陶渊明政绩之言)决定了他不可能成为陶侃那样的人。若将他与陶侃做一个比较:陶侃以一介寒素之士,屈刚作柔,折节侍人,从小吏踏踏实实做起,这一点就是性刚的陶渊明所不具备的。另一方面,陶侃在门阀士人普遍缺乏实干精神和实际的治军理政能力的两晋之际,本着实干的精神走上功业的顶峰,而陶渊明却把追求自然的个性和真善的原则放在了第一位,他效力于桓玄、刘裕的仕宦生涯,看到他们的行为依旧让天下生民涂炭,民不聊生,感受到自己的济世思想破灭,愈加“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决意要“终返班生庐”。至于他的文学才能,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多的注意,那时的文坛仍被玄风所笼罩,清谈比笔墨更受人重视。所以,陶渊明无法向别人展示自己真正的价值,寒素之士和上层士林的距离始终是遥远的。个人以为,陶渊明本性上就是一位隐士。陶渊明的入仕之心,主要是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使然。受社会环境影响,陶渊明形成了一定的门第观念。门第观念和追求入仕的想法紧密相联,并且还把这入仕的期望寄于后代,建功立业,光耀门庭,在六朝时代,门第观念和个人建功立业这两点更强烈地联系在一起。渊明早年受过儒家思想影响,这一点在他的诗文当中屡屡有所体现。我们研读陶诗,会发现多处流露出功业思想和入仕之心。孔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的仕隐观的影响,让他一开始对官场充满着幻想。然而,等待他的是凶险莫测的时局和官场的迎来送往,虚伪作态,因此很自然的产生归隐念头。在入仕之后,他的很多诗歌开始对少年时代进行追忆,《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当年诅有几?纵心复何疑!”辞去彭泽县令后,归来作了《归园田居》,其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一句也反映出归隐才是陶渊明本来之思想,是来自于他内心深处最本真的渴求。陶渊明在思想意识上与门阀士族也有着根本的差异。在传统的观念里,“士”是不需要从事农耕等体力劳动的。从陶渊明《劝农》其六中:“孔耽道德,樊须是鄙。董乐琴书,田园不履。若能超然,投迹高轨,敢不敛衽,敬赞德美。”从这番话可以看出,陶渊明是甘心从事农耕的,他在认识上就从世俗理念里的那种不自食其力的“士”的地位上退下来,甘愿承认自己的庶民地位。同样在《劝农》篇中,“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智巧既萌,资待靡因。谁其赡之,实赖哲人。哲人伊何?时维后稷。赡之伊何?实曰播殖。舜既躬耕,禹亦稼穑。远若周典,八政始食。”他寻找古代高尚道德的贫士、隐士的传统,确立一种“固穷守节”的贫士的行为准则,包含了轻视豪右,以寒庶自重的思想,其对躬耕行为和对田园生活的审美行为的到达,正是植立于这种寒素之士的道德观。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隐士,他的人生和艺术,也确实可以看作是对门第社会、门阀文化的一种超越。从对陶渊明的解析来看,用辜鸿铭先生的话说,陶渊明是温良的,所谓温良,绝不意味着懦弱或是软弱的服从,他展现的是在种种境遇中都能复得反自然的生活方式。纵浪大化中,脱出生死流,身与名俱忘,俯仰终宇宙,这是陶渊明身上一切美好的东西,令人心向往之。参考文献:[1]钱志熙.陶渊明传[M].中华书局,2012[2]景蜀慧.魏晋诗人与政治[M].中华书局,2007[3] 吕菊.陶渊明文化形象研究[D][4]陆学松,方捷.论家族因素对陶渊明仕与隐的影响[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3月第32 卷第1期[5]朱道平.陶渊明社会思想研究[D]

精彩短评 (总计64条)

  •     不是我希望的那么好。
  •     非常详细介绍了陶渊明的一生,但有的地方偏文言文了,孩子读起来有点费心
  •     钱志熙老师著《陶渊明传》可以让读者比较好地了解陶渊明。
  •     太糊弄了
  •     还好还好哈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     传记是以陶渊明的诗赋为主线来写的,挺不错,建议再买一本陶渊明集参阅,这样有助于理解。
  •     如题。具备一定文学知识的更能欣赏之。书印刷和质量不错,毕竟是好出版社。
  •     好书,看了之后受益匪浅。
  •     详细了解了陶渊明的生平
  •     回答你,没看过。
  •     可以一读,很好
  •     版本一般,内容还没有看。
  •     内容不错,值得一读:)
  •     我还没有打开,但是看到封面我已经很开心了,比之前的好,我不知道是不是书本身的缘故,有一层膜,速度很快,刚买完的时候告诉我说要26号才能送到,但昨天就到 了,我非常喜欢,好评!!!!!!!!!!!!!!!!!!!!!!!!!
  •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隐逸之名远播,岂非与隐逸之实相悖,
  •     我个人不太喜欢这种风格,一板一眼的,不够生动,不过了解一下陶潜还是可以的,不过你别热望有什么更深的了解,泛泛而谈
  •     这本书是结合了陶渊明的诗与文来写的,阅读起来很有感觉
  •     以作品為核心,學術性與文學性俱佳。
  •     诗歌如何突破时代局限直逼生命的真相,而作为一个诗人又当如何面对人生的盘问?钱先生写道“一个诗人最好的传记就是他的作品”。天真深刻,温柔敦厚——除却文学的力与美,陶渊明以毕生为本完成为己之学与知行合一的诗篇,跨越千年仍激荡人心。而钱先生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的优美行文,使之成为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作品。
  •     作者文笔很好,内容翔实,对于了解陶渊明帮助很大
  •     真是脑补流...
  •     文笔太文艺不是我的菜,夸陶公夸的太狠略受不了。纯粹冲着陶渊明买的。
  •     不像通常传记依次介绍传主的生平经历,而是通过陶渊明的作品为主线,通过作品展示其一生的思想、生活、及艺术历程。
  •     对于庐山僧众的结交,可与胡适《白话文学史》相关章节互证。
  •     读过的人都知道,很好的一本书
  •     很好的书,很好的书~~~~~~
  •     通过陶渊明作品记录的他的生活!
  •     给小盆宇讲课之前看的,还不错。
  •     meishashouhuo
  •     包装特别的精美,很好看
  •     本传记以陶渊明的诗词为主线而写成,需花费较多的时间来慢慢品读。可从中感受陶渊明的思想、精神,领略一种田园之美和隐逸生活的情趣。
  •     本人喜欢陶渊明。
  •     中间谢安,司马道子,桓玄兴亡的那段真像无间道2
  •     很好,弟弟很喜欢。
  •     看了 别人的推荐来买此书,应该不错。
  •     书质感超级好
  •     材料翔实,作者挺用心的。
  •     以作品写传记比起王水照的《苏轼传》读起更圆润。陶渊明一般的印象过于脸谱化,他最深刻的内心矛盾,隐与仕,生与死,最终选择的任心与固穷,其顺心意的一生都在这本书中有所揭示。陶诗的价值,个体生命该如何安顿,这也会随阅历而常读常新吧?!
  •     陶渊明的每一篇作品都透露着“我没钱,但我就是这么任性”。
  •     五柳先生最终选择了退却而非利用,在仕途中,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最终发现,质性自然,非娇励所得,从而选择了傲然自足,抱朴含真,畏荣好古,薄身厚志。
  •     整体还不错,文字再优美一点会更吸引人
  •     这本传记是中华书局的名人传记系列的,书很不错,包装也很精美,朋友们看到了也想买这一系列的。
  •     我喜欢庄子传那样的传记,可惜这本不是,仿佛仅仅是作品评析
  •     火车上读过,文笔还好吧
  •     书的装订不错,内容吗,正在看。
  •     不愧是大家撰写
  •     以陶诗为纲,想见斯人斯境。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     行文脉络略繁杂,语言也不够简练,引文重重复复。作为入门,可以一读。
  •     独具慧眼走入老面孔的心灵!
  •     书中的一句话我很喜欢:“生非造化之恩,死非造化之酷。生死之间的全部经历,注解了“人”字的含义。”陶渊明生于乱世,乐于隐。尝入仕,未几,罢。嗜酒亦酣书,痛苦与乐陶陶兼然。“畏荣好古,薄身厚志。”
  •     中华名人传:陶渊明传
  •     从其作品分析其人,挺好。
  •     喜欢读人物传记,刚拿到,还没拆封,空了再看
  •     内容和我在别人看到一样,价格和实惠。。。。
  •     大爱陶渊明,还没看,不过感觉很不错
  •     一个完整的陶渊明,在我脑海中浮现了。更了解这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
  •     想起周培发。发哥,么么嗒~
  •     大力推荐!2016-4-29
  •     手边只有袁行霈先生的一本著作 此书可与并行
  •     这件作品是我非常喜爱的作品。
  •     清明回家又看了,每一次对中国的儒、道的理解都因陶渊明而发生微妙的变化。
  •     像是历史评论,考查,少了点传记的趣味性。
  •     已经读完了,非常详细的了解了陶渊明的生平。
  •     钱志熙老师的作品,真是值得一看,诗人写诗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