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者说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文学家 > 漫游者说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
ISBN:9787307092402
作者:彭富春
页数:248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1.1 小儿子我一直对自己的出生年月不感兴趣,因为我不相信中国的生辰八字之类的玩意儿和西方占星术之类的把戏。小时候只记得母亲说我是癸卯年生的,后来知道所谓的癸卯年原来就是公元1963年,而出生的月份就是农历七月,至于哪一天,虽然听母亲说过,但我早已忘记得一千二净,变得朦胧不清了。不过有时村里的一些婆婆、妈妈和我母亲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会谈到我的出生。她们说,我出生的时候正是她们在田里采棉花的时候。那虽说是秋天了,但天气还热得不行,人在棉花林里流着一身汗。因为在农村当时并没有实行户口制和身份证制,所以我的出生日期就无需写入文字了。只是后来到镇上读高中和到城里读大学需要填表格,出生日期的填写就变成了一个必要的项目。根据母亲所说的农历的日子我便写了一个大致的时间,事实上,在我现在的身份证上和护照上的出生日月都是不准确的。就在前不久,我回老家翻了我的家谱,上面写着我出生于农历癸卯年的七月二十六日,即1963年9月13日。一些伟人在他们出生时,天地自然都会出现某种奇异现象,当然这些现象是美好的吉祥的。我的母亲和乡亲却从未说过他们在我出生时看到过什么或听到过什么奇异的现象,不过也许那一天在我家乡的田野有一颗成熟的果实被风吹落在大地上,这注定了我这一生只能是一个平凡的人。因此我从小时开始就没有做过当什么大人物的美梦,如当“主席”和“总统”之类。但我的面相还是有一些独特之处,按照我们家乡的审美观,我小时候绝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漂亮男孩。我高眉骨,小眼睛,鼻梁不怎么高,嘴大且唇厚,有人还说我脑袋上长了反骨。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我的面部天生就有几颗黑痣,其中有三颗在右脸从额经眉上到眼下形成一条线。这条线有什么意味,一般人都没有想过;但我的姨在我小时每次见到我,总说这条线是克父的,我父亲在我两岁时去世,就是因为我的面相。我不相信姨的话,我不能承担我父亲去世的责任,因此我对她的判断极为厌恶,并怀有一种面对女巫般的恐惧。每当姨说我克父时,我都会用听来的肮脏语言来骂她;而我母亲就会劝我姨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也会来说我不懂事。

内容概要

彭富春,1963年生,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79—1983年学习于武汉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85—1988年学习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师从李泽厚教授,获哲学硕士学位;1991—1997年学习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师从海德格尔晚期弗莱堡弟子博德尔教授,获哲学博士学位。兼任武汉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以及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员、台湾佛光大学哲学系教授。2005年任湖北省美学学会会长。
主要研究美学的一般理论、德国现代哲学(海德格尔)以及中西思想的比较等。主要著作有《无之无化——论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核心问题》(欧洲科学出版社,1998;上海三联书店,2000)、《哲学美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05)、《哲学与美学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论中国的智慧》(人民出版社,2010)、《美学原理》(人民出版社,2011)等七部专著,另有译著两部及大量论文。2001年被选入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2年荣获教育部全国人文社科优秀著作二等奖;2003年荣获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2004年被选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书籍目录

独白
说1 田野之子
1.1 小儿子
1.2 父亲之死
1.3 游戏的日子
1.4 上学去
1.5 开门办学
1.6 向往天边外
说2 青春的梦幻
2.1 走出东荆河
2.2 新的世界
2.3 学习与生活
2.4 身心问题
2.5 夏目的孤独
2.6 自由主义者
2.7 采集和酿蜜
2.8 初恋的苦恼
2.9 漫漫长夜
2.10 心灵的转折
2.11 爱智慧
2.12 不安与骚动
2.13 转变
2.14 梦想北京
2.15 东西漫游
2.16 说自己的故事
2.17 告别之夜
说3 思想者与写作者
3.1 从南到北
3.2 水与建筑
3.3 思想的饥渴者
3.4 文化界的众生相
3.5 在字符的世界里
3.6 肝病嫌疑者
3.7 何去何从
说4 光明与黑暗
4.1 独居梅园
4.2 一颗未升起的新星
4.3 年轻的引路者
4.4 受压抑的人
4.5 图章的风波
4.6 拒绝放逐
4.7 去德国的梦想
说5 在哲人与诗人之乡
5.1 北京莫斯科柏林的风景
5.2 异乡人
5.3 嘴唇与耳朵的训练
5.4 会说话的机器人
5.5 通向智慧之门
5.6 十字路口
5.7 断肠人在天涯
5.8 谁是上帝
5.9 危机:危险或者机遇
5.10 巴黎印象
5.11 走向海德格尔
5.12 在雷马克住过的房子里
5.13 在海德格尔的家乡
5.14 罗马之旅
5.15 修道院里的思想者
5.16 归心似箭
说6 还乡者
6.1 回家的路
6.2 我爱珞珈山
结语
后记
再版后记

编辑推荐

《漫游者说》是武汉大学出版社之一。

作者简介

《漫游者说》是一本漫游者的言说,是一本奋斗者的自白。作者彭富春是一个从小失去父亲的穷孩子,在江汉平原的穷乡僻壤度过了自己艰辛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他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努力,考上了武汉大学。继而他又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深造,开拓自己的视野和境界。最后他只身赴德,从东方跨越到西方,追随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的弟子攻读哲学博士学位,历经七年艰辛。学成归国。现在他任教于他的母校武汉大学,从事哲学教学与研究。
作为—个奋斗者。他的经历就是与贫穷、疾病、压力和屈辱作斗争的过程。是什么激励了奋斗者?不是其他,只是对于真理的追求的信念。
《漫游者说》—定会召唤更多的奋斗者。

图书封面


 漫游者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李文倩一个田野里走来的孩子,他幼年丧父,天性敏感。他所出生的年代,历史正处于从一种文明走向另一种文明的途中。古老的土地和田园,生存于其间的人们,在世界的范围内,都面临新世界的敌意和诱惑。敌意是存在的,但更多诱惑。越来越多的人走出田园,走向一个陌生而让人困惑的世界。这些丧失土地和家园的人,还丧失语言和灵魂,最终成为飘零异乡的孤魂野鬼。人们的精神—意义世界坍塌了,但家园已丧失,而新的家园,仍在期待之中。在这个孩子的眼中,和很多人一样,新世界充满诱惑。这种诱惑的强烈程度,甚至到了当人们面对着新世界时,几乎完全遗忘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伫立在田野上的家园,同样也是一个世界;甚至是一个内容更为丰富,意义更为饱满的世界。但这个孩子不这样看。新世界对其构成了强烈的诱惑和催促,但他始终惦念着故乡的田野,他生命的诞生之地。他开始了作为漫游者的旅行,但故乡始终是一个起点。新时代的文明责备说,旧有的土地伦理,固守着一个确定的未来,而未能领教旅行者的惊险和刺激。对这个世界而言,我们都是暂时的寄居者;天地悠悠过,何不潇洒走一回。但新时代的伦理在强调“过程”的同时,遗忘了生命诞生的起点。也同样遗忘了,饱满意义的生发地,正在对这一点的不断回溯之中。旅行者走遍千山万水,大片吞噬美景和欲望,但无法获得灵魂的宁静。旅行者或许是孤单的,或许是寂寞的,但无法抵达孤独。因为只有当灵魂安静地面对自身时,它才能领略到那种透彻而纯粹的孤独。喧嚣者追随着大众的脚步,完成着一桩事先张扬的大众阴谋,通往早已预定的终点。但这只是旅游者的旅行,而非漫游者的旅行。新世界在充满新奇的同时,亦充满责备:它责备贫穷者的低贱,责备病弱者的苦痛,责备陌生闯入者的土气。这个来自乡野的孩子,带着他的悲愤和苦闷,带着他的骄傲和伤口,漫游在自我救赎的路途上。所能凭借的唯一载体,是无言而沉默的大堆书籍,在文字的世界里,他的视野延伸到遥远的远方。在这个时候,他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漫游者;但漫游已经开始,心灵在生长。他感到孤单,尤其是在病痛中时;他渴望爱情,但换来的只是失败的经验。不过无论如何,这些失败和愁苦,孤独或欢乐,都是人生命经验的一部分。人之为人的骄傲,就在于他能承负起这一切,并在苦痛和磨难中更新生命,寻求更高的意义。这个执著的追求者,在心灵的转折点上,爱上了智慧并愿意为此付出辛劳。在后来的自传中,他这样写道:“当人爱智慧的时候,智慧也会爱人。这就是说,对于爱智慧的人而言,智慧永远不会拒绝、背叛和抛弃。智慧的爱表现为,它将自身给予人,让人获得智慧,获得了生命的守护神。”在尘世生活中,爱一个有限的存在者,似乎是大多数人的宿命;但有限者的“有限”,即意味着这种爱是不可普遍分享的,因此并不具有终极性的价值。爱智者的精神征途,更为曲折而遥远,但这种爱本身,能够超越历史的烟尘,而抵达终极的永在。在漫游的途中,种种压抑无处不在。从一个意义上讲,在尘世的国度中,压抑和扭曲到处都有。而在一个个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则这种压抑的程度,可能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再具体到中国的大学校园里,种种制度性的羞辱,至今仍在残害着青年们的心灵,继续制造着扭曲的人格。这个精神的漫游者,在大学校园里汲取知识、培育灵魂的同时,亦在日常的生活中遭受着各种各样的困苦和难堪。作为一个穷学生,他不得不和很多人住在一起,对一个渴望自由的人而言,这是难以忍受的。他在自传中写道:“我不能忍受长期与他人合住一间房子的生活。我认为是非人性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生活习惯,还有自己的隐私。但这种日日夜夜的公共生活却剥夺和压抑了人的个性。”认真说来,这“日日夜夜的公共生活”,其实毫无公共性可言。因为如果私人生活的世界不能有效建立,则意味公私之间的界限并不存在,这就意味着既没有真正的公共生活,也没有真正的私人生活。人们生活在原始的部落中,任强权驱使和残害。在日常生活被集体化的同时,中国的学术也被集体化了。许多个人聚集在一起,组建起所谓的学术科研创新团队,在权势者的带领下,以学术创新的名义,在体制内分赃。这是明目张胆的抢劫,但多少人乐此不疲。有人为进入某一团队而欣喜不已,有人因为被排斥在外而黯然神伤。这个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忍受集体生活的人,在学术研究上,同样不能忍受那种集体劳动式的“结盟”。在自传中,他这样表白自己的心迹:“我本人在学术思想研究上是一个绝对的个人主义者,因此从来不与任何人结盟,不参加任何一个固定的圈子。在我看来,思想研究只是个体的事情,是孤独者的事业。人只有孤独地面对自己的思想,他才能真正地生活在思想的世界里,走在思想的道路上。在这样的基础上思想者之间对话与交流才是可能的。如果相反把学术思想研究变成一种集体劳动的话,那么这种思想不过是一种无个性的混合物,它是违背思想的本性的。”学术和思想,是孤独者的事业,这当然没错。推而广之,无论在哪个领域,没有与孤独为伴的耐心和坚韧,何来伟大而辉煌的创造?从故乡到武汉,从武汉到北京,从中国到德国,从德国到许多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这个热爱智慧的漫游者,在与贫穷、孤独、疾病、外在的压力做不懈抗争的同时,也在哲学、艺术和诗歌的世界里尽情遨游。他坚信一个人只有经历得更多,才有可能通往智慧之门。而在通往智慧之门的途中,批判和反思必不可少,而所谓的批判,严格说来就是划界;也只有经过严格的批判,我们才有可能认清世界的本相。他在自传中解释说:“批判与任何否定或肯定都没有关联,它就是划分边界。边界是一个事物本身的起点和终点。在边界之处,一物与它物相区分,而规定自身。所谓的批判有三个维度,首先是语言批判,其次是思想批判,最后是现实批判。”从语言的批判开始,到对现实的批判,其间有一个漫长的路途。一个真正的思想者,必得做足这方面的功课。漫游者在走遍世界之后,他还能再做什么呢?或许,漫游者的使命,并不在于漫游半身,而是在漫游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生命,提升思想的境界。一个真正的漫游者,永远都不可能忘掉他漫游的起点;由此说来,漫游者真正的命运,是回归或曰还乡。因为只有回到故乡,回到自己生命的起点,一个人才能收获真正的宁静。而对一个思想者来说,其思想的最佳方式,莫过于“倾听宁静的呼声,思考宁静的神秘的意义,并生存于宁静的境界之中。”因为“宁静的沉默会爆发出最伟大的力量,能够创造一个新的世界。”也只有在孤独和宁静中,漫游者的脚步,才可能抵达生命的边界处。正如这个漫游者自己所言:“世上的漫游有种种形态,但最伟大的漫游是在边界上。因此最伟大的漫游者是那些跨越边界的人,是那越境者,是那冒险者。边界是临界点,也就是危机之处。危机本身包括了危险和机遇。但最大的边界是有与无、生与死的临界点。于是最伟大的漫游者是在有与无,生与死的临界点上的行走的人。”这个漫游者的足迹,成就了一本“漫游”之书,书名就叫《漫游者说》。漫游者是孤独的,伟大的漫游者更是如此。但漫游者的行迹,并非总是孤寂无声的,同时亦是对后来者的召唤,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漫游者的足迹既是作者行旅的见证,也是后来者的路标。”但在我们这个视身体为上帝,以崇拜、讨好身体为最高荣耀的时代,爱智者追寻思想、丰满生命的孤独漫游,到底能有多少真正的追随者,的确是难以预料的。或许,在任何一个时代,这都是少数人的事业。只是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们似乎有更多的理由来嘲笑、鄙视它。但无论如何,在伟大漫游者们发出无声召唤的同时,可能已有少数的爱智者,不顾世俗的忌恨与荣耀,踏上了孤独漫游的旅途……(彭富春:《漫游者说》,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版)二○一二年七月十三日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这是一本大家值读的书,既是一本励志也是一本哲学书。非常好。
  •     看了之后才觉得更有勇气和信心去面对以后生活学习出现的问题。只要我坚定我的信念,或许一切都会不一样。
  •     写得很真,过来人可能会有同感。
  •     以前都绝版了,只能经常想看的时候在网上看。这次终于在版了。这样一本激励人感动人的好书,还能说什么呢自己买来看和珍藏就好了!
  •     还没看,评晚了,喜欢
  •     一个漫游者的言说,给迷茫彷徨的人的指引。相信读过此书后,你会佩服彭老师的勇气和坚持,也希望对你有较大的启发。
  •     彭老师的成长史,很励志!
  •     漫游与还乡
  •     身份转换的当口,终于认真读了导师38岁时写下的自传。平心而论,也许是受学术论文写作和西语语境的影响,彭的文字冷硬直接,缺少弹性和光晕。然而正是这种板直的文字会自然退去许多无谓的浮饰,使一些真相无情地展现在你面前。中秋月下的痛哭和留德期间的种种遭际令人唏嘘,也让人能够理解一个50岁上下的学者如何一身桀骜,却仍能够左右逢源于学界、政界和商界。
  •     写的很真实。要学真正的哲学有多难啊,尤其对于一个和我同样出自江汉平原农村的孩子。80年代牛逼的学生可以在学校开讲。很多东西即使无望,还是要争取的,事在人为。
  •     帮同学买的,她很喜欢作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