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文学家 > 鲁迅传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3
ISBN:9787506033947
作者:许寿裳
页数:235页

章节摘录

上篇 亡友鲁迅印象记一 剪辫一九○二年初秋,我以浙江官费派往日本东京留学,初入弘文学院预备日语,鲁迅已经在那里。他在江南班,共有十余人,也正在预备日语,比我早到半年。我这一班也有十余人,名为浙江班,两班的自修室和寝室虽均是毗邻,当初却极少往来。我们二人怎样初次相见,谈些什么,已经记不清了。大约隔了半年之后吧,鲁迅的剪辫,是我对他的印象中要算最初的而且至今还历历如在目前的。留学生初到。大抵留着辫子,把它散盘在囟门上,以便戴帽。尤其是那些速成班有大辫子的人,盘在头顶,使得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口里说着怪声怪气的日本话。小孩们见了,呼作“锵锵波子”。我不耐烦盘发,和同班韩强士,两个人就在到东京的头一天,把烦恼丝剪掉了。那时江南班还没有一个人剪辫的。原因之一。或许是监督——官费生每省有监督一人,名为率领学生出国,其实在东毫无事情,连言语也不通,习俗也不晓,真是官样文章——不允许吧。可笑的是江南班监督姚某,因为和一位姓钱的女子有奸私,被邹容等五个人闯入寓中,先批他的嘴巴,后用快剪刀截去他的辫子,挂在留学生会馆里示众,我也兴奋地跑去看过的。姚某便只得狼狈地偷偷地回国去了。鲁迅剪辫是江南班中的第一个,大约还在姚某偷偷回国之先,这天,他剪去之后,来到我的自修室,脸上微徽现着喜悦的表情。我说:“阿,壁垒一新!”他便用手摩一下自己的头顶,相对一笑。此情此景,历久如新,所以我说这是最初的,而且至今还历历如在目前的一个印象。鲁迅对于辫子,受尽痛苦,真是深恶而痛绝之,他的著作里可以引证的地方很多,记得《呐喊》便有一篇《头发的故事》,说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晚年的《且介亭杂文》里有云:对我最初提醒了满、汉的界限的不是书,是辨子。这辫子,是砍了我们古人的许多头,这才种定了的,到得我有知识的时候,大家早忘却了血史,反以为全留乃是长毛,全剃好像和尚,必须剃一点,留一点,才可以算是一个正经人了。而且还要从辫子上玩出花样来;……(《病后杂谈之余》)鲁迅回国之后,照例装假辫子,也受尽侮辱,同书里有云:不亦快哉!——到了一千九百十一年的双十,后来绍兴也挂起白旗来,算是革命了,我觉得革命给我的好处,最大,最不能忘的是我从此可以昂头露顶,慢慢的在街上走,再不听到什么嘲骂。几个也是没有辫子的老朋友从乡下来,一见面就摩着自己的光头,从心底里笑了出来道:哈哈,终于也有了这一天了。 (同上)鲁迅的那篇绝笔《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且介亭杂文末编》)有云:……假使都会上有一个拖着辫子的人。三十左右的壮年和二十上下的青年,看见了恐怕只以为珍奇。或者竟觉得有趣,但我却仍然要憎恨,愤怒,因为自己是曾经因此吃苦的人,以剪辫为一大公案的缘故。我的爱护中华民国,焦唇敞舌,恐其衰微,大半正为了使我们得有剪辨的自由,假使当初为了保存古迹,留辫不剪,我大约是决不会这样爱它的。看了上面所引,鲁迅在初剪辫子的时候,那种内心的喜悦,也就可以推测,无怪不知不觉地表现到脸上来了。二 屈原和鲁迅鲁迅在弘文学院时,已经购有不少的日本文书籍,藏在书桌抽屉内,如拜伦的诗、尼采的传、希腊神话、罗马神话等等。我看见了这些新书中间,夹着一本线装的日本印行的《离骚》——这本书,他后来赴仙台学医,临行时赠给我了——稍觉得有点奇异。这也是早期印象之一。他曾经对我说过:“《离骚》是一篇自叙和托讽的杰作, 《天问》是中国神话和传说的渊薮。”所以他的中国文学史上,关于《离骚》有这样的话:其辞述己之始生,以至壮大,适于将终,虽怀内美,重以修能,正道直行,而罹谗贼。于是放言遐想,称古帝,怀神山,呼龙虬,思侠女,中纾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次述占于灵氛,问于巫成,无不劝其远游,毋怀故宇。于是驰神纵意,将翱将翔,而眷怀宗国,终又宁死而不忍去也。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上,关于《天问》说:若求之诗歌,则屈原所赋,尤在《天问》中,多见神话与传说,如“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鲧何所营?禹何所成?康回冯怒。地何故以东南倾?”“昆仑县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鲮鱼何所?魉堆焉处?羿焉弹日?乌焉解羽?”是也。记得郭沫若先生著《庄子与鲁迅》一文,说鲁迅熟于《庄子》,就其文章中惯用《庄子》的词句摘了好出来,这话是确当的。鲁迅又熟于《屈子》,我也仿照就其几首旧诗中,很粗略地摘一点出来。以见一斑。中有全首用骚词,如:一枝清采妥湘灵,九畹贞风慰独醒。无奈终输萧艾密,却成迁客播芳馨!此外。如:词句    诗题      着作年份荃不察   自题小像    一九○三扶桑    送增田涉君归国 一九三一美人不可见 无题      同上浩歌    同上      同上佳人    送OE君携兰归国 同上遗远者   同上      同上湘灵    湘灵歌     同上浩荡    无题      一九三二洞庭木落  同上      同上渺渺    同上      同上春兰秋菊  偶成      同上华镫    所闻    同上玄云    无题二首    同上惆怅    同上      同上无女耀高丘 悼丁君     一九三三蛾眉    报载患脑炎戏作 一九三四众女    同上      同上芳草变   秋夜有感    同上又鲁迅采作《彷徨》题词的是: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八句正写升天入地,到处受阻,不胜寂寞彷徨之感。又鲁迅在北平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寓屋书室,所谓“老虎尾巴,,者,壁上挂着一副他的集骚句,请乔大壮写的楹联,其文为: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鸹之先鸣!这表明格外及时努力,用以自励之意。我早年和鲁迅谈天,曾经问过他, 《离骚》中最爱诵的是那几句?他便不假思索,答出下面的四句: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依我想,“女”是理想的化身。这四句大有求不到理想的人誓不罢休之意,所以下文还有“折琼枝以继佩”之句。至于说“《天问》是中国神话和传说的渊薮”,也是正当的。可惜书中至今还有未得其解的地方,自近年来,卜辞出土,新证遂多。使难以索解之文渐次明白了。例如王国维先生考定了《山海经》中屡称帝俊,俊就是帝喾;又所说王亥(《大荒东经》)确是殷代的先祖。于是《天问》中,“该秉季德……恒秉季德……”,足以证明了“该,,即王亥,乃始作服牛之圣。“恒”是王恒,也是殷的先祖。所以王先生说:王亥与上甲微之间,又当有王恒一世,以《世本》、《史记》所未载, 《山经》、《竹书》所不详,而今于卜辞得之:《天问》之辞,千古不能通其解者,而今由卜辞通之。此治史学与文学者所当同声称快也。三 杂谈名人二十世纪初年,我国译界负盛名的有两人:日严复,日林纾。鲁迅受过这两人的影响,后来却都不大佩服了。有一天,我们谈到《天演论》,鲁迅有好几篇能够背诵,我呢,老实说,也有几篇能背的,于是二人忽然把第一篇《察变》背诵起来了——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其藉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鲁迅到仙台以后,有一次给我通信,还提及《天演论》,开个玩笑。大意是说仙台气候寒冷,每天以入浴取暖。而仙台浴堂的构造。男女之分,只隔着一道矮的木壁。信中有云:“同学阳狂,或登高而窥裸女。”自注:“昨夜读《天演论》,故有此神来之笔!”严氏译《天演论》,自称达旨。为什么称达旨呢?只要取赫胥黎的原本——《进化和伦理学》,和严氏所译一对照,便可了然。原本中只是一节,而译本扩充为一篇。达是达了。究竟不能说是译书的正法。他又译穆勒的《名学》,亚丹斯密(即亚当?斯密,后同——编者注)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甄克思的《社会通诠》,较为进步。总之,他首开风气,有筚路蓝缕之功。鲁迅时常称道他的“一名之立,旬月踟蹰,我罪我知,是存明哲”,给他一个轻松的绰号,叫做“不佞”。——鲁迅对人,多喜欢给予绰号,总是很有趣的。后来,我们读到章太炎先生的《社会通诠商兑》,有云:就实论之,严氏固略知小学,而于周秦两汉唐宋先儒之文史,能得其句读矣。然相其文质,于声音节奏之间,犹未离于帖括。申夭之态,回复之词,栽飞载鸣,情状可见,盖俯仰于桐城之道左,而未趋其庭庑者也……从此鲁迅对于严氏,不再称“不佞”,而改称“载飞载鸣”了。林纾译述小说有百余种之多,也是首开风气的事业。他不谙原文,系经别人口述,而以古文笔法写出。出版之后,鲁迅每本必读,而对于他的多译哈葛德和科南道尔的作品,却表示不满。他常常对我说:“林琴南又译一部哈葛德!”又因其不谙原文,每遇叙难状之景,任意删去,自然也不以为然。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由《亡友鲁迅印象记》和《我所认识的鲁迅》两部著作合辑而成。 “许寿裳也是我国有影响的人物传记专家、作家”,他的《亡友鲁迅印象记》,“是有关鲁迅的重要文献,而文笔醇朴,亲切动人,其本身也富有文学价值。”(林辰《(许寿裳文录)编后记》) “我读许氏的著作,深感其温和敦厚之气,内中有着质朴、纯正的风韵。许寿裳国学根底深,又通西学,故对鲁迅的感知,视界开阔,不拘于凡俗。虽然缺少哲人的目光,对鲁迅精神深广之处探颐有限,但对其人品文风、境界的把握,独到深厚,非外人可及。”(孙郁《许寿裳的文字》) “表彰尊师的‘大传’,与追怀好友的‘回忆录’,不用说,后者更容易放得开。同样朴实真挚、情深意切,《亡友鲁迅印象记》的挥洒自如,与《章炳麟》的体例严谨,各有千秋。更重要的是,二书同样包含大量第一手资料。……没有几十年的友谊以及足够的崇敬之心,还有大致与之相符的笔墨,是写不出《亡友鲁迅印象记》以及《章炳麟》这样的好书的。”(陈平原《作为著述家的许寿裳》) “在许寿裳的学术成果中,最具价值的是其传记文学研究和写作。……他撰写的《亡友鲁迅印象记》和《我所认识的鲁迅》这两部回忆录,时间跨度长,内容翔实,范围广博,感情深挚,文笔醇厚,在鲁迅同时代人的同类型著作中首屈一指,是鲁迅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入门书。”(陈漱渝《两岸文化交流的使者——许寿裳》) “这些文章篇篇都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可说是字字珠玑,是留给后人的极为珍贵的财富。作为与鲁迅相交三十五年的挚友,他不仅刻画了鲁迅作为一个普通人的音容笑貌,而且对鲁迅思想的分析,对其作品的理解,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论述言简意赅,切中肯繁。因此,直到现在鲁迅研究工作者仍然以这两本书作为进行研究工作的重要依据。”     ——(刘丽华《拓荒与播种——许寿裳先生在台湾》)

内容概要

许寿裳(1883—1948),字季薷,又作季芾,号上遂,绍兴人。现代著名教育家和传记作家。曾就读于绍郡中西学堂和杭州求是书院。1902年以官费赴日留学,入弘文学院补习日文,与鲁迅相识,结成挚友。曾编辑《浙江潮》,后转入东京高等师范读书。曾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江西省教育厅厅长,教育部编审等职。1946年任台湾省编译馆馆长,后任台湾大学教授兼国文系主任。
著有《鲁迅年谱》、《亡友鲁迅印象记》、《我所认识的鲁迅》、《章炳麟传》、《俞樾传》、《中国文字学》、《李越缦(秋梦记)本文考》,以及《传记研究》、《怎样学习国语与语文》、《考试制度述要》等。

书籍目录

上篇 亡友鲁迅印象记
小引
一 剪辫
二 屈原和鲁迅
三 杂谈名人
四 《浙江潮》撰文
五 仙台学医
六 办杂志、译小说
七 从章先生学
八 西片町住屋
九 归国在杭州教书
一○ 入京和北上
一一 提倡美术
一二 整理古籍和古碑
一三 看佛经
一四 笔名鲁迅
一五 杂谈著作
一六 杂谈翻译
一七 西三条胡同住屋
一八 女师大风潮
一九 三一八惨案
二○ 广州同住
二一 上海生活——前五年(一九二七一一九三一)
二二 上海生活——后五年(一九三二一一九三六)
二三 和我的交谊
二四 日常生活
二五 病死
读后记(许广平)
下篇 我所认识的鲁迅
我所认识的鲁迅
怀亡友鲁迅
回忆鲁迅
怀旧
鲁迅的人格和思想
鲁迅的精神
鲁迅与民族性研究
鲁迅的避难生活
关于《弟兄》
鲁迅的游戏文章
《民元前的鲁迅先生》序
《鲁迅旧体诗集》序
《鲁迅旧体诗集》跋
附录一 鲁迅古诗文的一斑
附录二 鲁迅书信·致许寿裳
附录三 作为著述家的许寿裳(陈平原)

编辑推荐

《鲁迅传》代表着当代学人对鲁迅精神的最深刻理解。由《亡友鲁迅印象记》和《我所认识的鲁迅》两部著作合辑而成。许寿裳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与传记作家。  许寿裳是当之无愧的鲁迅精神的最深刻的理解者,他用真切的事实和朴实的理解迅速找到了鲁迅精神的闪光点。许广平当时在给许寿裳的信中说:“回忆之文,非师莫属!”

作者简介

《鲁迅传》不盲从现成的结论,不追随流行的观念,而以事实为根据,将传主的经历、行状、思想、作品都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思潮中加以考察,力图写出真实的鲁迅。鲁迅是一个顽强的战士,具有不屈不挠的性格,但却不是终日“横眉冷对”的无情者,他有自己的生活爱好、私人感情和家庭生活,是一个完整的人。《鲁迅传》从多角度进行观照,对于传主的各个生活侧面都作了充分的描述。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旗手、现代文学的开拓者、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要了解中国的新文化和新文学,必须阅读鲁迅,认识鲁迅,否则就无从入手。正因为鲁迅与现代中国的文化思潮联系紧密,所以围绕着他的论争也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对于他,却常常有无意的误读或有意的曲解,这就离开了真实的鲁迅。

图书封面


 鲁迅传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7条)

  •     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名人,值得阅读。
  •     还是有不少雷同
  •     使我更好地了解了一代伟人!
  •     好书。印刷也好。
  •     介绍太短
  •     君子之交淡如水
  •     同一樣內容重復了十遍便寫成了此書。
  •     知人论事
  •     感觉作者在圈钱啊!!
  •     这本书基本是出版社敛财的产物,大家想了解鲁迅生平,还是买《人间鲁迅》吧。
  •     推荐!
  •     不知道为什么,拿来的时候连包装也没有,而且纸张的质感跟外面盗版的没差,很失望,很失望.在亚马逊购买的最差的一个商品,感觉再也不会爱了
  •     算不得传记吧。。。本来就是回忆文章
  •     挺难懂得,好多文言文
  •     在鲁迅的回忆文章里,老许的是有真感情的。读鲁迅不可不读老许的传记。
  •     鲁迅尚在世时与其好友许寿裳时常谈论三个相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
  •     名叫鲁迅传,实际上不是传记,只是作者对鲁迅不同时期作品以及内心的评价和揣测分析
  •     其实,我最喜欢的中国文人,就是胡适和鲁迅
  •     内容早已忘记,但有一件事我却一直难以忘怀。高三在阅览室看到这本书,没看完,特别想把他看完。那时语文老师让写周记,我便把自己的愿望写在了笔记本上,于是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把这本书借给了我。
  •     【鲁迅族谱】春节到绍兴参观鲁迅先生故居,刚巧同期阅读许寿裳著《鲁迅传》,于是发扬 IT 精神,把先生故居墙上不完整的族谱,用在线家谱平台 familyecho 补充了一下。可供了解鲁迅,也可作为示例自己制作家谱。鲁迅族谱: http://t.cn/RGKM1N1
  •     许寿裳先生的这本书,名为鲁迅传记,实际上完全建立在自己跟鲁迅的交往印象和书信资料之上,并未全面搜集考察鲁迅的生平、写作和学术资料,因此还是原书名“亡友鲁迅印象记”更为准确。其内容也因为作者的鲁迅友人身份,显得赞颂过多,为友人隐,客观性不足,距离优秀传记标准有明显距离。
  •     许寿裳著的《鲁迅传》,我很喜欢。
  •     由作者的一些散文拼在一起的,不是我料想中的系统的传记作品
  •     鲁迅是少有的真正的具有天才的作家。一个完整的鲁迅形象,比那个“横眉怒目”的斗士,要丰满得多。可惜我们在太小的时候被迫学习了太多鲁迅的文章,非但没有激发反而阻碍了继续阅读鲁迅、了解鲁迅的热情。他固然是破坏偶像的,他的批驳与讽刺即使在今天读来,却仍然“入时”。
  •     鲁迅的人格:“仁”、“智”,即既热忱,又冷静。一生致力解答的三个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昨天又听到这样的说法: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没赶上读书,只知道批斗;成人了又被归入“多余人”,所以毫无仁爱原则,仕途经济上表现为唯利是图,培养子女上表现为寄寓太多希望以弥补自己少年的不足。真是这样吗?即使没有那些“乱”,恐怕“厚黑”一道,还是很容易传递下来的吧……再过三十年,我到要看看中国人能仁爱到什么地步!!)
  •     阅读“知己的味道”
  •     给儿子买的,很好的书。好书必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