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社会学家 > 维特根斯坦传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00-7-1
ISBN:9787806275368
作者:巴特利
页数:199页

内容概要

巴特利(William Warren Bartley,Ⅲ),1934年生于美国匹兹堡,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并在卡尔·波普爵士指导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
巴特利先后任职于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坎威尔和卡诺斯大学、剑桥大学、匹兹堡大学、斯坦福

书籍目录

译者序
序言
前言(修订版,1985年)
导论
第一章 魔毯
第二章 命题
第三章 不可削足适履
第四章 语言游戏

后记,1985年:关于维特根斯坦和同性恋
附录:维特根斯坦的血统
鸣谢
文献
人名索引

作者简介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本书即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W.W.巴特利倾十年心血所著的关于维特根斯坦的传记,不仅以亲历四方所搜寻的第一手资料叙述了维特根斯坦神秘莫测的成长经历及其现代、新潮的哲学观点,而且也成功地勾勒出维特根斯坦特立独行的展现了出来;其间当然也包括了为世人所瞩目的他的同性恋问题。全书虽然描述了一个非凡的人”,但却去除了维特根斯坦头上的光环,使他实实在在地活在

图书封面


 维特根斯坦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海涅形容德国哲学家,戴一顶小睡帽,睡帽下面的头脑里却酝酿着翻天覆地的思想。其实非德国的哲学家也大多如此,他们的思想在高天凤舞龙翔,他们的经历却是书斋里的日复一日。其实,超凡脱俗的思想必有神奇的来历,只不过这来历幽晦难测,“缺乏亮点”,惟亲近的人们可感,不易做成传记的材料,为外人道。维特根斯坦可算是个例外。虽然他也没什么轰轰烈烈的事功,但他如此特立独行,老远就能看得见他与芸芸众生的不同。他在剑桥问学于罗素门下,有一天跑到罗素那里,问“你看我是不是一个十足的白痴?”罗素不知他为什么这样问,维特根斯坦说:“如果我是,我就去当一个飞艇驾驶员,但如果我不是,我将成为一个哲学家。”罗素于是要他写一篇论文,只要写他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就行。维特根斯坦不久把论文拿来了。“我刚读了第一句,就相信他是个天才。”他父亲是当时维也纳最富有的人之一,去世后留给他一大笔遗产,他把这些遗产全给了亲友,自己过着“俭朴得近乎困苦”的生活。他年纪轻轻就写成了影响整个二十世纪哲学发展的《逻辑哲学论》,他觉得自己已经从根本上成功地解决了他所关心的所有哲学问题,于是乎跑到奥地利南部的山村去教小学生,后来又在一个修道院里作园丁的助手,还曾协助设计并负责实施为他姐姐建造的一个宅第。后来他重返哲学界,但除了一篇小论文,再没发表过任何文著,但学生的课堂笔记却广为流传,使他成为分析哲学界最有影响的人物。 这样一个人物自然会不断诱惑写书人撰写他的传记。巴特利所著《维特根斯坦传》(杜丽燕译,东方出版中心,2000)就是其中之一。 这部传记后出(英文原版于1973年初版),而且篇幅不大,但它自有不可取代之处,这首先是因为作者亲身考察了维特根斯但 1919-1926在南奥地利当小学教师时任教的三个村镇,搜集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弥补了以往传记的一大段空白。其次是作者对维特根斯坦的同性恋生活直言不讳,从而弥补了以往传记作者不愿多谈的一个侧面。这部传记最独到的部分应是维特根斯坦小学教师生涯那一段。维特根斯坦怀着贵族式的热忱投入格律克尔领导的奥地利学校改革运动,然而小学生的家长们,愚蠢的南部农民和小市民,很快就让他变得沮丧。例如,这位百万富翁过着修道般贫苦的生活,引起了乡亲们的猜疑和反感。不过,在他那些小学生眼里,维特根斯坦是另一个人,他不仅敬业尽职,而且对学生们满怀关爱。他用多种方法鼓励孩子们主动投入学习,尤其注重用富有趣味的实例来解释事物的原理,他带着孩子们组装蒸汽机以及其他几乎所有教学模型,他用自己的显微镜辅导学生观察小动物的骨骼,他自己花钱领孩子们旅行、参观,在当地的短途旅行中教孩子们识别各种岩石和植物,在维也纳教孩子们观察各种风格的建筑。对那些禀赋优异的孩子,维特根斯坦更是关怀备至,甚至曾提出收养其中一个,可是那个孩子的父亲拒绝了这个“疯狂的家伙”。这部传记不止于提供这些有趣的故事,作者更主要的目标在于结合维特根斯坦的生平事迹更确切地理解维特根斯坦思想发展的脉络。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按照巴特利的看法,维特根斯坦在南奥地利当小学教师的岁月里并没有放弃哲学研究,并且这个时期恰恰是维特根斯坦从早期思想转变到后期思想的关键岁月。不过,巴特利虽然对维特根斯坦深怀敬意,却倾向于否定维特根斯坦早期著作和晚期著作的主要原则。作者对维特根斯坦思想的诠释,在我看来,不算很精当,但仍然可以为深入理解维特根斯坦思想提供不少启发。

精彩短评 (总计32条)

  •     这其实只是一本非常小的书,甚至说不上传记,整本书的内容仅仅集中在早期《逻辑哲学论》的出版,在奥地利乡下的6年,以及《哲学研究》一书的少部分内容的评价。准备去读The Duty of Genius
  •     无聊。
  •     嗯……多亏了我的八卦之心……总算坚持着读完了……
  •     罗素曾经写道,“维特根斯坦是迄今为止我所知道的天才人物中最完美的典范,他拥有一些传统的美德,热情洋溢、造诣深厚、专心致志、高瞻远瞩。他是纯洁的人,除了穆尔,我不知道谁能与之争锋。”然而这个纯洁专注的天才也是一个同性恋者,放浪形骸,无度地纵欲,他本人曾写道,他更愿意死于辉煌的时刻。Human- all too human……
  •     一头雾水。。
  •     文风比较亲,不拽文也不调侃,属于比较中正平和的类型。据作者说自己多年深入维特根斯坦腹地,属于有搞基倾向的传记家。
  •     传记不好看啊。。。
  •     其实吧,我一直觉得维特根斯坦是一位过分被神化的人。之于逻辑经验主义运动,之于日常语言学派。尤其是他后期的思想。罗素说得对:“实在费解为什么一整个学派会在《哲学研究》里汲取智慧。”
  •     全书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对维特根斯坦20年代在下奥地利的6年小学教师生活的探访,另外1985年的后记中对其同性恋情结也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后记中关于表现主义与反表现主义的讨论也算颇为精彩。
  •     本来要弃了,但看过他的飞机日记之后又妥妥的捡了回来,但依然是边看边忘,就算我再八卦也只记住了他喜欢狂野男孩儿blahblah,光花痴了,这辈子也懂不了他那些论述了so sad
  •     十年心血。特别发现。
  •     20130913
  •     絮絮叨叨-絮絮叨叨,明明书名是传的-还写一大堆哲学——我对同性恋也不敢兴趣。。。
  •     巴特利的《维特根斯坦传》,试图为维氏前后期哲学的转向,提供一种历史性的说明。作者指出,在1920年代前六年的时间里,维氏作为奥地利教学改革的一名参与者,事实上并非如人们一般所认为的那样,放弃了哲学思考。与此相反,维氏在参与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经验,促成了后来的哲学转向。
  •     相比于蒙克的,这个简单一点。
  •     杰出人物的杰出传记
  •     青蛙跳进水里。。
  •     一点小八卦,意思不大。
  •     如果说康德是通向哲学必须要经过的桥,维特根斯坦应该是哲学道路上最奇异的风景吧。传奇而饱受争议,“因为龌龊,所以最重要”。
  •     是本简短的小书,除了广受瞩目的同性恋挖掘,更多地描述哲学思想的发展有点维特个人哲学思想史的味道。书里很多小学教师时代的故事,他的那些老学生回忆五十多年前他们的小学教师的趣事。很快读完,上本大部头的确有点读书训练的作用。我可能不会去读他的专著了,没有那种脑力。
  •     。。。
  •     读完之后,只是了解了一下维特根斯坦的生平,并没有了解到他的思想
  •     维特根斯坦是同性恋,喜欢弗洛伊德和托尔斯泰,性格内向,脾气不好,是个敏感而纠结的人。大众总是喜欢将一些不了解的人标签化。维特根斯坦就是这样一位被严重误解和标签化的人。
  •     这本书前大半是关于维特根斯坦是Gay的八卦,后大半只剩下他日常的琐碎。不论对于其缄默的创生美学,还是语境的逻辑哲学考察都是蜻蜓点水,更不用说在哲学转型期的“现象学阶段”了。虽然“小学教师”的经历可能是作者在当时充满对维谬论的哲学环境下对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论证素材,可但就这一本书对维特根斯坦作为一位伟大哲学家论述的完整程度而言,没有重要学术摘述做支持让整本书主次颠倒且混乱。作者本人是不是同性恋,以至于后记部分又重新加入那么多论述以作为对自我身份的情绪宣泄暂且不论,有机会我还是重新读一读Ray Monk版维传的好。
  •     这本书在八卦和学术之间深深的迷失了,哪一方面说的都不够透=。=
  •     My favorate
  •     维特根斯坦是同性恋。。
  •     小书~
  •     作者不惜花了十年时间去调查维特根斯坦在乡村践行他的哲学理念的并没有被计数的时间到底在做些什么,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也不知道是什么驱动他做这种调查。不过这就是学者。可能他对维特根斯坦着了迷。可能他在找寻维特根斯坦的过程中找到了他自己。
  •     重点在于小学教师的六年
  •     这样的写法对于我想要了解他的思想以及者思想的发展基本没有帮助。整本书的组织感觉有些零碎。怀
  •     Ich bin’s, ich sollte buben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