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奇》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社会学家 > 法拉奇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
ISBN:9787501178285
作者:罗海岩
页数:222页

向世界投不赞成票

法拉奇传的封面上就有一句话:向世界投不信任票。这句话其实很妙,充分将法拉奇的特点表达出来了。法拉奇就是个很有质疑精神的人,也正是这一点,让她成为了一个超级记者。她最为人称道的是她的采访,她采访过很多名人,特别是政要人物,而且她敢于发问,问题尖锐有力,常叫人招架不住,并且都能问到点子上去。她很有勇气,其实也不能说是勇气,而是霸气。各国政要都是掌握国家大权的人,身上自有一股气势,而且与他们打交道的人一般会想到对方位高权重,从而交谈含蓄、谦恭有礼。法拉奇能做到面对他们不卑不亢,不只是不卑不亢,还是分庭抗礼,是主导对话的人,这是很不容易的一点。也许有人觉得,不就是大胆嘛,把面前的都当做萝卜白菜,正常面对不就行了吗?豁出去,谁都可以。但是,说的容易。谁能一直这么豁得出去?面对可能一怒之下将她关入监牢的人,面对手掌国家军权的人,她犀利的问题和反驳就那么出手了,除了性格使然,还有记者的特质在里面。真正说是勇气的方面,体现在她不怕危险,哪里危险往哪里冲的精神上面,当个战地记者想必比访谈记者更需要勇气吧。可是正因为有难度,有生命危险,所以更值得报道,所做所为也让人敬佩。但我不知道这样是不是对的,毕竟如果自己也这么想,并这么做,我是不愿意的。尤其是真的有一些记者为此牺牲,心中是会唏嘘不已的,毕竟,活着是最重要的。作为一个女性战地记者,法拉奇很了不起。除了超出常人的勇气,也不能忘记她作为记者后天的付出。当她要采访某个人之前, 会非常详细的对这个人进行研究,做足准备功课,这一点是很耗费时间精力的,了解一个人,了解他的思想还有经历,采访的时候才能和他自然交流。问的问题体现记者功课做得怎么样,在基于对这个人了解的基础之上,问的问题才能够水平。所以说,犀利也不是光凭个性就能搞定的。在众多采访对象中,我对法拉奇访邓小平印象深刻。无论法拉奇的提问多么犀利,邓小平都微笑着一一解答,直率并且真诚。我想就是这样的邓小平让法拉奇事后赞叹不已。因为无论是阿拉法特还是卡扎菲,无论是基辛格还是霍梅尼,都被法拉奇弄得火冒三丈,却又不得不继续采访。所以说,无论什么样的问题,一个有能力的人,会给出满意的解答,这是涵养,也是素质。当然,也不是说其他的领导人素质不高,只能说,法拉奇会通过一些不太让人有时间思考的辛辣问题,逼被访者说出一些他们自认为不会对公众说的事,亦或是真相。当然,这也跟她不允许被访者在稿件发表前看她写的内容有关。有件事很有趣,当法拉奇的传记作者为她写传时,法拉奇删去了那些对她不好的文字,但是传记作者在没经过她同意后,将全文付印,让法拉奇气愤不已。然而,这是她以前对比别人做过的事。从这个角度,好像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理解为不经传记主角同意的传记,是不合格的。看站在哪个角度了。人是不可能完美的,法拉奇的优点也可以说是她的缺点。作为记者,首先要公正,不能有自己的观点。当然,完全公正的记者是不存在的,总会在行文中,在素材选择上表现自己的感情和倾向性,但是毕竟是要尽量中立的。可法拉奇不是,她主张对得起自己的心,而不管是否公正,她在采访中主体意识非常明显,是因为“我”突出,让她变成了比采访对象更耀眼的明星记者,但也是因为“我”,她有时候会用主观感情来面对采访对象。她认为不符合自己价值观或者文化观的人,首先她就有一个否定的情绪在里面,而这样采访得出的成果是不纯粹的。比如我们都觉得在信伊斯兰教的国家中,戴着把整个人围起来的大围巾是很奇怪的,但是她就直接表现出来,在霍梅尼面前把头巾摘掉了,此举固然很爽,但是是不是也应该尊重一下别人的文化呢?关于不公正,有个人情感这点,其实算是特点,并不一定是缺点。但是有一点我个人是非常不赞成的。就是她对其他民族或宗教的偏见。法拉奇极度讨厌阿拉伯人、伊斯兰教等,这种厌恶情绪表现在方方面面。但是我觉得这种种族主义是很不对的,难道只有欧洲人高贵吗?不同信仰、不同种族的人就接受不了了吗?观点也许有很大差异,可是也应该尊重。那种为我独尊的意识是很让人厌恶的,人人平等,不是说说而已。是不是一个名人的一生就该与常人不同?法拉奇爱上了一个在我看来绝对不是好的结婚对象的男子,用文章里的形容就是他约会的时侯还会携带炸弹。他也许有许许多多优点和魅力,但是就冲他因为一点点事就向法拉奇出脚,以至于让怀孕的法拉奇失去自己的孩子,而且因为愧疚四天都不出现这件事,就觉得他不是我眼中一个合格的丈夫,因为他无法善待妻子,无法负责,无法给她安定生活。但我不是法拉奇,她喜欢他,包括缺点。这么说来,这也许是名人的特点,无谓世俗观念唯心而已。在众多名记者中,法拉奇是中间的一点红,她女性的魅力,在众多记者中独树一帜,不输于任何男记者,是我们应当学习的榜样。

在一片骂声中被人不得不宠爱

从拿到这本书的这个疲累不堪的早晨起我就没有再合上它,直到我花了大半天的时间几乎是一气呵成地读完了它.我只是会心地笑了.首先我无论如何还是要给这本书五颗星的.尽管在某些立场和观点上,我是说与我自己所探往的新闻专业的立场上我并不是那么的崇拜和推崇法拉奇.你知道,这样的人是要有勇气的,但但凭勇气是不足以的,还要有基奠.但不乏我个人的理想主义,我很欣赏这样的女人.但我不会崇拜这样的新闻工作者.至少我会笑着跟自己说,我不会成为这样的记者.而我说这样的话,也只是因为我有唯一的资本--年轻.我觉得这是每一个有梦的年轻的想成为记者的正在学习的人比那本我同样极赋激情地用了两个晚上读完的<媒体真相>更应该去读的书.当然,前提是你还是个头脑冷静的人.法拉奇始终还是个带着强烈个人信仰的极具传奇色彩的新闻记者.但是她自己在自己身上本身的定位和探索就是一种在新闻的理性与小说家的梦想中矛盾挣扎苦苦徘徊的人.所以,在她身上有着记者最优秀的素质,那就是,毫无保留毫不掩饰无须遮藏的真实.一个热爱真实的人无论他是否足够合理专业,他都必定是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因为他的一生都不会停止对自身和他所身处的世界的探询和挖掘.挖掘是残忍的,有时为了真实,鲜血也是美丽的.一个热爱真实的新闻记者最起码有不会血晕的素质.回到这本书.本书的作者也是个专业的新闻编译者,所以整本书有极强的结构性,是一本比较客观的非小说类人物特写.前五章基本上是在分章清晰合理地讲述法拉奇的几段传奇性的采访,包括最为我们中国人所关注的她与邓小平的访谈.但我不知道是否该归为本书作者的立场偏爱.在写邓小平的段章中几乎是把两位思想精英的对话渲染得近乎完美.而且是对双方来说都史无前例的完美.而后面的对基辛格,阿拉法特等人的采访中,本书作者的叙述就大转笔锋,立即恢复专业叙述的本行.真正的对法拉奇的传写是从第六章开始的.作者的笔端还是相当公正客观的,尽管不乏对这个女人的宠爱.后面的关于法拉奇作为女人的一段为世惊叹的感情经历让你对这个充满傲慢与偏见的缭绕在烟雾中强硬的女人却是又爱又怜.一直到合上书本,我看着自己从书桌一直堆到床上的满眼的新闻类的书籍资料.不禁会心地笑了.法拉奇的色彩是硬灰色的,所以这个世界对她又爱又怕.77岁的她离开这个世界.她用她的一生创造了自己的舞台.她不为任何人表演,她始终是个固执己见的真理爱好者和理想实践者.并且和所有具有褒贬色彩的人物一样,她的人生也不具备完全的客观性.事实上,客观只是不可能的理想状态,并且这种理想本身也不具有存在的必要.人们说它,新闻中把它摆在尊贵的位置,只是支指引人们尽量不要跑得太远.而记者总还是记者.虽然你要比小说家更热爱文字的雕琢,但你不能让你的思想被任何观念绑劫了去.如果二十年后的我还能以现在这种清醒的热情和执着的意志去为之奋斗和实践我的理想.那么我想我的人生即使没有什么可以拿上舞台在镁光灯的照耀下铺陈的,实际上我也不是很感兴趣,可是我仍然会像今天这样尊敬法拉奇.这是我对所有实践着理想并不记任何得失的在不被别人理解的世界在被所有人逃避和试图掩藏的真实世界里轰轰烈烈的战士的尊敬.我尊敬着我所相信的真实.

法拉奇,隐藏在新闻工作者中的作家

读写法拉齐的书或法拉奇自己的书,总让人很自然的体会到那个真实的法拉奇,法拉奇向世界投不信任票,她没有盲目的信任和信仰,她很独立,拥有自己全副的思想,在他的采访和文字中,就连她的矛盾都是那么的真实,拥有偏见,但不避讳。年老后沉寂了几年,但在911事件发生的时候,一部引起强烈反响的作品《愤怒与自豪》再次掀起涟漪,她还是那个敢作敢当,努力发出自己声音的法拉奇。这样的法拉奇。不得不让我想到她每次努力腾飞前做的努力和大量的准备工作。如果法拉奇还在人世,我很想知道她有会对利比亚遭空袭作何感想与评价

喜欢法拉奇

我喜欢法拉奇。喜欢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她是一位引人瞩目的女记者,更在于,她是我喜欢的那一类女人。法拉奇很小的时候,母亲对她说:你以后千万别像我这样生活,不要为人妻,为人母,你要工作,要周游世界。我觉得,这很神圣。我想,虽然我无法成为像法拉奇那样的记者,但或许,我还有希望成为像她那样的女人。从骨子里,我钦佩勇敢的人。而真正勇敢人,首先必须勇于面对自我,面对你所期待的那种生活。在那种生活中,你注定会失去很多,特别是那些人们最为看重的东西。要想获取,当然必得放弃。我喜欢法拉奇。她说她感到幸运,因为她的工作是在记录当下,记录历史。这是一种责任。我突然感到汗颜,虽然从事相同的职业,但我从未思考过,我的工作是为了什么,仅仅是为了一块面包?或者仅仅只是为了某种兴趣和爱好?当一次次采访、对话最终变成文字,变成带有我的思考、我的情感的文字,我能有勇气说,我对它负责,对当下负责,对历史负责吗?我因此看到了自己的浅薄、无知。我喜欢法拉奇。喜欢她那种记录的方式。她否定了一直以来所谓的新闻客观性,而追寻带有自我情感的认知。我相信是没有所谓的客观、公正。任何一篇文章都是某种评判。所谓主观只是自我的情感与思考。我因此而格外喜欢这样的记录。记录的同时又是另一种创造。我喜欢创造。最后还是来说说这本书。不了解法拉奇的人,可以去读一读。但若想真正明白她,真正知道她如何在世界上周游,还是去看她自己的书吧。那不是用文字构成,那也不仅仅是访谈而已。

初遇法拉奇

罗海岩此书真的是急就章,是自己读法拉奇的感悟,个人感觉含金量不高,算是作者对他所喜爱的法拉奇的致敬尚可。如要了解这个神奇的女人,还是去看她的《风云人物采访记》吧。


 法拉奇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