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为了纪念》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社会各界人物 > 不仅为了纪念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7-05-01
ISBN:9787108026309
作者:《读书》杂志
页数:579页

一本关于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菁英回忆录

我对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句话向来推崇。验证这句话最早的代表先驱恐怕要追溯至赫西俄德-荷马时代的普罗米修斯吧。从博雅讲座的刘小枫讲述中,对于人神分离秩序所不满的普罗米修斯盗取了火种,殊不料自取其辱,并连累整一代人类迈入黑铁时代。在中国,从新文化运动至今,从梁启超、陈独秀、辜鸿铭再到王小波、丁玲,他们又何尝不是新时代中国在文化思想各领域的先驱呢?每一位大师背后都存在着种种的无奈、悔恨甚至不为外人所道的痛苦与对人事的感慨。除了他们的回忆录或自传,这本由旁人所观、他人所思而娓娓道来的一篇又一篇的忆文更像是一种追思文章,当中的不少数更开宗明义地表明自身是一篇悼文,用以缅怀逝去大师、一颗颗璀璨明星的陨落。这何尝又不是我们这一时代的悲哀?——从新文化运动到抗日解放,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大多经受私塾新学的交会之际,才学横贯中西。他们是身在书斋、心系国家的文人经士,想在旧式封建礼教与法制分崩离析之际,在一个混乱的时代中寻求自己的位置,并在政治革命中有所一番作为,得以指点江山。其中陈独秀、梁康即为代表。我们似乎只在历史中找到他们在革命的位置,却很少闻见他们在学术方面的造诣。这是那一时代的特征,个人在社会浪潮中沉浮,连个人生命都无法保证,更何况是脆弱若纸薄之学术生命?!而到了新中国,早期在欧美留洋,喝过洋墨水,心系祖国的一批大师回到满目疮痍的家园,打算重整新中国学术的旗鼓,但是无奈他们仍无法逃离个人与体制的桎梏。吴宓、季羡林的惨痛遭遇多少有所耳闻,但是他们只是其他受创遭难知识分子的冰山一角。更别提其中首当其冲的清华、北大的一批学人。他们在改革开放后大多都错过自己学术的黄金时代。比起在国外的安逸,他们原本可以把自己全身心奉献给学术,但是义无反顾的回国,原本一片丹心却惨被糅捏,成为“牛鬼蛇神”,甚至为此失去生命。至此,我们还能说这是时代的悲哀吗?或许,个人的渺小才是无法言喻的悲哀,但是他们身怀的才学就此成为了绝唱!到了国家整顿,改革开放以来,体制算是基本恢复元气后,我们却迎来了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或许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个人自由得到的认同度在不断的提升,但是这也是最可悲的一个时代,因为这注定了我们的土壤将难以培养出一拨才贯中西的杂家、博学家。我们在物质上似乎迎来了两千多年来的黄金时代,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思想却继新文化运动后不断分崩离析,迎来一个巨大的断层。这可是要数代人来修补并不断发展才得以回复的。属于我们这一辈的大师在哪里?为求知、真理而献身的“普罗米修斯”先驱何时才诞生?我们不禁抚心自问。

读书摘记:历史的投射

基本上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读书》精选,讲的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往事,零星也有专论学术的,都可谓心路历程。他们形形色色的背影,在历史演进之中,留下了或长或短的投射,影响着我们在世之人及后来者。这里仅摘出几处留下深刻印象的话语,略作交代,权当读书笔记了。顺便提及的是,对书中讲到的民国几位“学者从政派”的从政经历觉得颇有感触,如翁文灏、蒋廷黻两位。还有几位政治学家对于中国政治的治学观点我比较认同,如萧公权、邹谠两位。灾荒基本上是由于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失调而引起的人对于自然条件控制的失败所招致的社会物资生活上的损害和破坏。——李辉《深酌浅饮“三家村”》,引自邓拓《中国救荒史》1961年3月重印版绪言,超前时代的醒世论断。认真,但不能太认真,应适时而止看透,岂可以全看透,须有所作为——潘维《高贵的精神》,张培刚2004年3月口述一联,对当年从哈佛回国中断几十年学术生涯无怨无悔。批林批孔是毛主席发动的,以当时绝大多数人的思想来说,只有紧跟的心情,哪有怀疑的余地,在北京高校这样正统的地方尤其是如此。那个时代的人,即使有想不通之处,也多认为是自己未能理解主席的高瞻、中央的远瞩,或主流枝节不同,而尽量使自己努力理解而已。更何况这样世事少知、书生气十足的老教授呢。——陈来《史家本色是书生》,作者为周一良、冯友兰等因进“梁效”当顾问在文革后被人屡加责疑而辩护。事过境迁之后,人们对他们有一种不近情理近乎苛刻的道德要求,那根本就是圣人的标准。……再者,我总觉得,过去的那一切,不应该由知识分子来承担责任,该忏悔的首先不是知识分子,应该诅咒的,是那种逼良为娼的政治环境。中国人有一种奇怪的逻辑,明明是政治家的问题,却要把账算到知识分子头上,政治家总是对的,知识分子总是错的。从来就没有独立地位的中国知识分子,实在说来,国家的兴亡与他们有多大干系?——刘浦江《不仅是为了纪念》,作者为“好汉不吃眼前亏”的邓广铭在文革中按“要求”修改《王安石》做的注脚。先生脊椎受伤,不能站立,劳动时只能用两块老羊皮包住膝盖,两手撑地,跪着爬行。给他的任务,是喂猪。所里有一头约克夏,养在伙房后院里。先生每天爬去,跪着把猪食切碎拌匀煮熟,打到面盆里,端下锅台,再端起往前放一步,爬到跟前,端起再往前放一步,再爬到跟前,这样一端一爬,一端一爬,到猪跟前,倒给猪,再往回爬,端第二盆。猪一饿,就要吼叫,听到的人就要朝先生吼叫。为了满足猪的要求,先生一天到晚,不停地来回爬。——高尔泰《常书鸿先生》,作者描写常书鸿文革时在敦煌莫高窟监督劳动时的情景,我亦动容。什么思想解放?我们那个时候,谁和谁相好,搬到一起住就是,哪里像现在这样麻烦!——王蒙《我心目中的丁玲》,引自丁玲在文革后有一次给青年作家学员的讲话。这大约说的是丁玲年轻时践行“共产共妻”的事儿。好一个本色作家!“你能简单地用几句话总结你的一生吗?”“用不了几句话,用一个字就够了——难。”——北岛《听风楼记》,一个记者采访冯亦代时的结束语。末了,老人突然怆然泪下,不停地抽泣。我爱我的国家,并且也爱党,否则我就会坐到树下去抽烟,去看天上的云。——陈徒手《汪曾祺的文革十年》,引自汪曾祺鸣放小字报《惶惑》,1958年他被补划为右派的罪证。

目录

目录序寂寞身后事(记梁启超)神州袖手人甲子祭(记陈三立)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英雄”(记辜鸿铭蔡元培与北大精神不死,是谓不朽(记蒋梦麟)无奈的结局(记张伯苓)金陵别后(记陈独秀)一位值得纪念的长者(记郑超麟)孤桐老影(记章士钊)翁文灏的六十年 陈光甫:一位被遗忘的外交家新闻记者和行政院长(记成舍我)悲情的思想者(记周扬)深酌浅饮“三家村”(记邓拓、吴晗、廖沫沙)初识陈伯达高贵的精神(记张培刚、浦山、陈翰笙)回忆《逸经》与《逸文》(记简又文)长长的背影(记朱自清)激情的归途(记闻一多)陈寅恪遗札后记孤怀卓荦殉道真(记吴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记冯友兰)金岳霖的孤独与无奈中西哲学的交会:漫忆西南联大哲学系的教授(之一)中西哲学的交会:漫亿西南联大哲学系的教授(之二)磁器店中的猛牛(记蒋廷黻)昨日院士萧公权江河万里(记黄万里)一代学人,风范长存(记陈岱孙)后摇篮曲(记钱伟长)推己及人(记潘光旦)青春作伴好还乡(记王同惠)追思吴兴华先生“《读书》时代”的精灵(记金克木)明暗之间(记章石承)良史的命_运(记翦伯赞)史家本色是书生(记周一良)不仅是为了纪念(记邓广铭)与林庚先生相处的日子考古学的中国梦(记苏秉琦)遗落的章节(记陈梦家)一座没有爆发的火山(记张光直)遗留的思考(记邹谠)寂寂逝去的语言巨擘(记黄振华)常书鸿先生夫是之谓人师(记夏德仪)岑寂之中见性情(记施蛰存)黄河依旧绕青山(记黄仁宇)没有名的恩师身后的寂寞(记茅盾)我心目中的丁玲另一种纪念(记沈从文)一九五九年冬天的赵树理“独怜风雪夜归人”(记吴祖光)听风楼记(记冯亦代)汪曾祺的文革十年想起汝龙先生“清醒的少数”(记王小波)编后语

不仅为了学术

这是一本在学术边缘的书, 但是并非每个读者都是学术的人。 于是, 我们发现了其中的八卦~~~~~~ 里面有许多如雷贯耳的名字, 但讲的都是琐碎细节的故事。 也有许多沉淀在历史角落的名字, 读来令人唏嘘。。 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都是可读性很强的书。 ^_^

不仅为了 纪念

读书出纪念特集,让人惊喜,收录了1995-2006年十年间的精选文章,分为六本:《读书》现场、《不仅为了纪念》、《逼视的眼神》、《改革:反思与推进》、《重构我们的世界图景》、《亚洲的病理》。买了前三本,关乎些时代文化进程的。其中最喜欢《不仅为了纪念》,记录了中国近代来的知识分子的生死历程,更多的是褒贬不一的寂寞身后事。梁启超、辜鸿铭、章士钊、陈独秀、蔡元培、朱自清、冯友兰、丁玲、翦伯赞……不胜枚举。中国知识份子的幸或不幸皆因为其与时代与政治千丝万缕、藕断丝连的关系,“中国士大夫”的文化传统从未曾断裂。只可惜走到今天,能够站在时代前沿、振臂高呼的良知知识分子却好像所剩无几。我所羡慕的是——为什么我没有生在那个年代,能够亲身感受那些大师们的风采。多羡慕西南联大时期,那些显赫的教师队伍,我想那个时候在战火纷飞的乱局之下,读书上课实在是件太幸福的事……

为了忘却的纪念-《读书》及本书,琐碎的事

发现这本书最新的评论也在09年,今年也是12年,写这个评论,有个小的想法,就是这本书还是有人在看的,而且经历过这么久,还是有不少人会关怀自己及周边的世界,从前人的经历和感悟中来体味自己的生活,从而找到自己脚下的路,以及该前往的方向。“不仅为了纪念”,总会让自己想到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大概是字面上的相关性吧。鲁迅的文章是痛定思痛,为几个热血的青年详述生活工作社会活动中的二三事。《不仅为了纪念》,集中花了近一周的时间把它读完吧。期间回了一趟家。所以有世事和思维在里面。我看书,一般当时会有些体味,但不会记下来,之后就忘了,或许对自己没有太多的感触。现在生活中的一个主要想法,是逃离,逃离这种困兽般的生活,可是本心里又不能逃离,因为我还有个身份在这里,我还得照这个模式生活。我爱学习?似乎可以这么说。有时候我对学术感悟还会挺大的,思维也会比较开阔,能想到一些过细的问题和一些好的方法,但仅限于此,没有加以实验室的锻炼和训练,仅仅只是自己的想法。我前两年在学校的实践比较多,近来这一年对自己学科的这些理论和一些公式推导的感受还是蛮大的。学习不仅仅在于课堂,因为我是爱活动的人,喜欢搭讪,认识新事物,总有个三分钟热度。对于学生时代,大概就是这么个生活吧。总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圈子过小,总有过剩的激情和冲动,总有亘古不变的哀伤和忧愁,总会觉得人生苦短和世事变化的无奈,总有有些愤懑和痞子气。我觉得自己和别人不同,但我实际上和很多人相同。我希望自己是“清醒的少数”,当然我是沉默的大多数。看到《不仅为了纪念》中很多相关的文字记录,说前人前事,总有一种怅惘感。正如来到这片天地时的那种不合群和若即若离。哈哈。也许这就是我。与此同时的是,在听张国荣的歌。他的声线很好,专辑中的很多歌很温情,节奏很舒缓。而在这之前,在听90初的音乐,窦唯、张楚、何勇、唐朝等等,希望自己能反叛,能逃离,能有青春的叛逆。我嬉笑,我贪玩,我不正经,我想有自己的色彩。关于《不仅为了纪念》,前一代的学人们的努力与坚持,试验与创造,很多东西,我们跟在西方后面亦步亦趋,前人在这个过程中,会慢慢地创造和改造。我说,现在科学发展到今天,很多学科的基础都很扎实,我们有自己走独立发展的能力啦。我们需要整理国故,要把自己好的东西保留下来。新旧交流,前几年说得很多的一个文化冲突论,近几年没有什么人讲了,可能这个融合的过程已经慢慢地过了。正如我们的党,也慢慢地从革命党成为了执政党。很多学人经历了文革那个年代,很多人生中的心酸,后人不耻不知的辛酸。今天的社会是混乱的,一如当年吧。前几年的混沌理论大概也是社会学在科学中的投影吧。社会会发展,生活会继续。前一代人的反省精神和乐观创造的精神,还是需要我们这一代继续发扬的。


 不仅为了纪念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