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度(全三册)》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历史地理人物 > 杨度(全三册)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7
ISBN:9787020037681
作者:唐浩明
页数:476;499;428页

真正的名士风流

15年第一套夜读读物是唐浩明的《杨度》,他是中国政坛上的风云人物,一百年后的今天,他湮没无闻。我是把这本书当成晚晴民国版的《世说新语》翻完的,杨度就是一味引子,孙中山、曾国藩、张之洞、袁世凯等一众人物渐次登场,当中勾勒得最为传神的是杨度的师傅湘绮先生王闿运,真正的名士风流。

大忠似奸

看了唐浩明的三部小说感慨有二:1\曾国藩大奸似忠,杨度大忠似奸,更多原因可能是性格原因吧,曾性格沉稳,而杨略显浮躁吧,中国历来推崇曾氏,正如书中严复所说,始于作伪,终于无耻.2\古来成大事者,除了个人努力,机缘巧合也是重要,例如胡林翼,能力本在曾之上,但短寿,而杨度也是无明主可辅佐,又无好时机,这都是命数.

当功名心遇上了书生气

大约是两年前,我看了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曾国藩是一位家国天下耳熟能详的人物,所以可发挥的空间应该很小,在时代的背景下,曾国藩的一举一动都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我记得当时我看过之后有一些地方还是不明白,当年辛酉政变,历史书上里里外外没有曾的影子,可在唐浩明的书里,他却是一位像秤砣一样暗暗的左右着中国历史的人物。张之洞是一位重视实务的亲洋务派人士,他重视经济实业,认为实业是救中国最好的办法,他大力支持发展洋务运动,在湖北一代创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工业革命。但是,在后来看来,仿佛是在朽木上雕花,一座座工厂里里外外的透露着晚清末年的腐败和混乱。这三部曲中,我最喜欢的是杨度,在历史书上,我没有见过这位历史人物。没有读到杨度时,完全是不认识。可能关于杨度的史料和介绍比起曾国藩和张之洞也更少,这样,唐浩明先生的发挥余地就更大吧,书里有很多关于爱情,心理的描写,是历史更是小说,我倒是觉得,唐先生写活了杨度。杨度是一个悲剧,虽然书里没有像之前的两位一样写到老死,但是我想他四十几岁以后的日子可能真的平淡寂寥。历史的风云依然跌宕起伏,却都与他无干,晚年他成为杜月笙的清客,并暗暗帮助共产党,倾向共产主义,那时的他已经自知不再是这洪流的主宰者。纵观杨度的一生,是肆意而狂放的,有湖南少年歌的英气勃发,有奔走疾呼的卖力求索,有过锦衣玉裘的声色犬马,也有过落难隐遁的奔走凌落。他心系家国,少年读书,用现在的话来说,有着正正经经的学生气和少年壮志的责任感,不似那些军阀,戎马出身的袁世凯,布贩子出身的曹锟。他少年跟随王闿运,学习至深至重的中国传统帝王之学,后来留学日本,研究多国宪政, 说他学富五车也不为过。而他,也是一个功名心很重的人,热衷国事。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了有一次和人讨论慈禧,说她是千古罪人,而我认为,她更像是一个时代悲剧的牺牲品,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一个统治者的性格决定的却是一个国家的命运。统治者是人,不是机器,慈禧专权跋扈,这也造就了晚清政府一系列的命运。说的有点远了,在看杨度的时候,他少年一心追求理想,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自己和老师的一腔学识贡献给国家,然而一系列的碰壁之后,他好像有些迷茫了,悟上佛教也仿佛是借机脱身。直到遇上了袁世凯,依然紧抓着立宪和宰相梦的杨度就像遇到了稻草,竭尽全力去帮助袁世凯称帝,袁世凯短命,即使长寿,我想他下台也是历史的必然。历史总是会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缓慢前行。杨度的命也仿佛早就被算定,宰相的命,这个好像不经意的预言,却影响了他一辈子,为了这两个字,他摒弃了自己的信仰,由立宪转投民主共和,又转身为袁世凯称帝摇旗呐喊。他的功名心像一根旗杆,看似是他人生大船中最细的一根木头,却决定了他这一生的方向。他的文采,他救孙中山时的睿智,他杰出的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都成为这艘船上的武器,只是,贴上一心成名相标签的杨度,到头来不知走了多少弯路。历史总是这样,那些能让历史垂青的人,总是与民族大义与气节分不开,从这方面来看,杨度不是一个忠于信仰的人, 看起来好像既没有曾国藩家国天下的情怀,也缺少张之洞的脚踏实地。杨度在近代史上不算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却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激勇探索的典型。看杨度,学历史,看古人,论今是,一个人的心里装着家国天下,那便是平民凡夫,也活得坦荡自如,一个人的心里装着功名利禄,也终将会被功名利禄所累。本着书生气的执着,遇上了功名心,就像谢逊遇上七伤拳谱,到头来迷茫不堪,伤人伤己。本着书生气的质朴,遇上了功名心,我想那浮云般的宰相二字,也不过是茶余饭后的笑谈。早年的杨度,在日本时,放弃了千惠子和唾手可得的功名财富,与梁启超等人把酒言欢畅谈理想,少年壮志,与他中年时跟随袁世凯反反复复,为袁称帝粉末雕饰相比,初心早已不在。叹杨度,历史的选择为梁启超留下了天津饮冰室故居,却罕有文字去记录这位一生在理想世界里呼风唤雨,现实世界里黯然神伤的历史政客。

革命一场,革了谁的命?

   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绝非什么资产阶级革命或是民主革命,他只是革了满清皇族,成全了袁世凯,造就了杨度在内的一大批野心家。至于中国,还是那个老大帝国。    一、为什么要革命 鸦片战争以来,被洋人暴揍不已的中国被迫打开大门,内忧外困难以为继。尽管洋人是一大害,官府是一大害,盗匪是一大害,但人们最先想起的却是异族统治的深仇大恨。因此,第一个像点样的革命会党同盟会的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中,放在首位的是推倒满人,而政治体制、民权普及却还在其次。既然维新派惨烈收场,剩余唯有革命一途;尽管革命派的目标远大全面,民族革命始终是第一件事,其他都要放到后面来做。   二、命是怎么革的辛亥革命居然能成功,放在正常逻辑下实为奇迹。尽管打开国门后革命党已经全国各地星星之火起来,但还远未燎原,有组织无纪律,有人没枪,说是乌合之众也差不多少。这里有两个例子:一是清廷假立宪时梁启超兴奋地组织了政闻社,在日本开成立大会时出席100多社员,却有400多革命党混入,“都带有结实的手杖,准备开打”。梁启超上台刚说两句话,革命党即站起来高声大骂:“马鹿!狗屁!打!”400多人举起手杖冲向主席台,看见带标志的政闻社员就来两下,梁启超于是屁滚尿流,宋教仁占领了讲台,掌声雷动。这流氓手段真是可喜。二是革命党闹事时,借助了不少匪人的力量。黄兴去长沙策动起事没有兵力,就联系上了湘军里遗留下的哥老会,广交哥老会兄弟,一起去拜大袍哥,并授予会首“龙头少将”职衔。革命党与黑社会,真是一拍即合。结果没等起事,就被黑社会小头目睡婊子说漏了嘴,黄兴差点被抓。至于武昌起义后的上海其实是被青红帮大头目陈其美占领,更是明面上的事实。如此一群未经组织、未经训练的乌合之众在武昌临时暴动,竟然推翻了政府,实在令人疑惑。不过,革命党占领武昌没多久,而政府已经没有能力穷追猛打,因为全国各省都趁势造反纷纷独立了——看上去大家早都想反了,只是缺少一根引线。老佛爷的辞世带走了最后一个有控制朝廷能力的人,学龄前儿童的皇帝、糊涂老娘们的太后和无胆无识的摄政王掌舵,正如小儿出金于市,被谁抢走,只是一个随机问题。 清廷就像一具庞大的骨头架子,被小儿的手指轻轻一触,垮成了一堆灰;并不是小儿力大,而是它本身已经气数已尽。   三、为什么革命不能成功 推翻清廷容易,但这只是革命的第一个目标。而实现剩下的目标则没这么简单。教科书上写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实际上革命果实挂在树上,而袁世凯的手,借助于系统的北洋军队,比乌合之众的革命党的手要长得多。所以中国这只果子,必然要落到袁世凯的手里。到了袁世凯手里,想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就不是革命党一厢情愿的事情了,何况,我们还没讨论国民素质、国际局势等客观条件。革命党人也不傻,不能白便宜袁世凯,于是先提条件:一是定都南京,把袁世凯移出老窝;二是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利用总理分权。但手握重兵的袁世凯可以左右局势,用假兵变把自己留在北京,仍然掌握着兵权;至于所谓的内阁制,没有杀伤性,完全被玩弄于股掌之中。因此袁大总统的总理换得勤,撤个总理就如踢出一条狗,总理制除了费事,没有别的长处。在政治权力不均衡、一方占有绝对优势时,妄图用制度实现权利的制衡,真是很傻很天真。即便如此,袁本是个有一定眼光的政治家,但是多少人的个人利益要靠他来实现,如想当太子的袁克定,想当张良的杨度,这些人不会坐视革命的主张毁灭他们的梦想,终于将袁世凯推上了荒唐的不归路,将革命幻化成春梦一场。梦醒来,大清朝不在了,换成民国,但谁也说不清,这三天两头换的汉族人的统治,比满人强到哪里。中国的根本问题——土地,并没有解决。如果把人权和土地作为革命的目标,那么这一场一百年前就在主张的革命,不得不等到很久、很久、很久以后才实现。一百年前,杨度大谈总统制几年一选,不利稳定劳民伤财;一百年以后,似乎我们的教科书里还在这么讲,那么似乎这确实是一条真理。一百年前,杨度大呼中国人民智未开不宜共和,人人作主就是没人做主,一百年以后似乎还有人持相同观点。那么,这也是一条百世不移的真理了?

书生与政治家

杨度只能算是书生,而不能成为政治家。一是因为历史观的问题。真正的大政治家总是能站在历史潮头,融自己于历史大势中,作出历史的抉择。杨过分夸大帝王的作用,担心共和以后人人当家作主等于无人作主,国家陷于分裂,但由此而主张君宪,而且,名义上是君主立宪,实质上却是主张帝制,只见明君之利不见昏君暴君之弊,只见无集权的分裂而不见有集权的残暴,没有见到王朝周期律的不断上演,没有见到大众对帝制的反对。大众的反对,来自于满清朝廷的昏聩,来自于对现实不满的理想寄托。杨醉心于师学和帝王美景,而不能明白大众的心思、历史的大势,按后来人的说法,“害怕革命”。二是因为价值观的问题。大政治家不会因为一己之私而工作。杨虽然没有贪经济上的私利,但却是以一己之学说强加于大众,可以说是学屠龙并为屠龙而造龙。成功人物不是单纯地将自己的信仰转化为现实,而是有一个理论实践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突破自己的过程。杨学什么、信什么,就干什么,没有从历史、从大众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学说、无法突破师承,缺乏怀疑、求索,由帝制而君宪,迷信不已,将扶人、扶一明君视为第一大事,而不是做事、做实在的事。王阳明学朱熹,很快就发现问题,“很多人只是信了,却没有去做”,没有实践印证。杨学帝王学,实际是被帝王学所误。按高人说法,没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三是人生观的问题。杨是先求学、后做官、再做事,谋求一大官为平台,没有脱出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窠臼。这不是按今天的观点苛求古人,事实是很多人都做到了,比如朱德放着好好的滇军总司令荣华富贵不要,千里迢迢要求入党闹革命,这一点估计杨是做不出来的。突破了旧历史的局限,才当得成新历史的英雄。杨最大才能只是诗词文学,能写出湖南少年歌等作品,杨最大本领只是幕僚,能出些闹兵变助老袁不去南京的诡术,可能还有外交斡旋,能助南北调停,而不能成一代英雄。四是因为帝王学的问题。杨的老师王闿运,游说曾国藩称帝,被评狂悖,是不成功的。杨学王,学的是机谋诡诈的官场人事关系,不是真正的帝王之学。帝王之学,应是水与舟的关系问题,而不是舟与舟的关系或者是防止出现第二艘舟的问题,特别是在帝制末路时期,应当与时俱进,研究群众,研究当时中国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再评论一下这本书。可取之处是写杨的才气,一些诗文、偈语有些看头,最大败笔是没有写杨最大的传奇,如何成为一名D员,怎样做秘密工作的,这些应当是有资料的,百度都能查到一些,可惜没有写进来。

今日看杨度

杨度的一生,直到今日,还饱受批判,尤其是他的政治倾向。这些批评,究其实质,仍跳不出“胜者王候败者寇”的逻辑,政治从来就是野心家的舞台,杨度对政治哲学的探索追求,我是佩服的,对历史人物评价的人为极端化,是我们常犯的错误,过于美化和过于丑化,都不是真实的历史,其它不谈,我们在讥讽杨度抱袁世凯的大腿的同时,有没有想过我们实际上也在抱老板、上司、客户的的大腿呢,只不过有过之而不及吧!反过来讲,袁世凯这样的人,要放在今日,他的慷慨大气,野心勃勃或许是我们心目中最理想的老板了,嘲笑历史人物就是嘲笑自已,不认识到这一点,不管我们的GDP将来会是美国、日本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实际上,我们仍在仰望星空!烤红薯官方网址www.kaohongshu.net

国运沉浮,问国士何人?——读《杨度》后感,献给今天依旧年轻的自己

国运沉浮,问国士何人?——读《杨度》后感,献给今天依旧年轻的自己引子:士是什么人?曾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的精神是积极的,入世的,是通过自己的追求推动和改变国家命运的。士的精神代表了民族的文化属性。什么样的人堪称“国士”?我曾读过一本书,书名就叫《国士与国运》,有豫让感酬知遇而毁面漆身的慷慨悲歌,有刘琨身陷囹圄中“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壮志未酬,有文天祥在国家倾覆时“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坦然赴义……十二位国士之末,是一个熟悉却又陌生的名字——杨度。小传:杨皙子先生(1875-1932),湖南湘潭人,康梁维新变法的积极支持者,是晚清大儒王闿运“帝师”之学的得意传人;是晚清留日学生公认的领袖,是孙黄相识的最早引见者;是清末宪政蓝图的起草者,是辛亥革命后南北合议的牵线人;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头号谋士,是为孙中山排难解忧的特使;是杜月笙门下的清客,是周恩来介绍的秘密共产党员。同时,他还是近代佛学界无我宗的创始人——虎陀禅师。时代的精神,赤子的灵魂如果以传统的“忠孝礼义仁”观念来衡量,杨度显然是会被当成最典型的反面教材:一生历经清廷、维新党、立宪派、筹安会、国民党、共产党,改变自己的主张和信仰次数之多,无怪会被贯上“近代史上人格分裂最严重”的帽子,生前身后都难以摆脱“投机者”的讥诮。然而,在蒋介石政府发动血腥清党之后,已在毁谤半生中风烛残年的他,却毅然加入了共产党,做了不少秘密工作,周恩来总理在病重弥留之际,依然记得为其正名。“方今白色恐怖,云何投机?”算是反驳了最后的质疑。“周公畏惧流言日,王莽谦卑未篡时。”人的一生,存在太多的偶然。甲午海战的惨败宛如丧钟,彻底击痛了老大民族的自尊,有志的青年人在痛苦和迷茫中开始探索救国的道路。公车上书将康有为推上了历史舞台,维新变法让六君子抛洒下殉道者的热血。杨度是幸运的,在老师的提醒下,山雨欲来之际返回了家乡,东渡日本求学避难。但正如后人为汪精卫做的假设一般:若死在刺杀摄政王失败时,他当是反清革命最大的烈士;若殒命1936年那场刺客的暗杀中,他必是国民政府殉难的领袖。多年之后,在失意中的杨度是否也会设想,如若那年留在京师,他是否也会成为和谭嗣同、唐才常一样的悲剧英雄?时代会在命运的轮盘中撒下偶然的因子,个体却始终有其固有的执着:纵然接受了维新革命的思潮、西方宪政的启示,杨度本质依旧是传统的读书人,更准确地说,是坐而论道的书生,不是浪漫狂热的革命者,也不是精于算计的政客:“学成文武艺,贷与帝王家”,这是贯穿他政治生命的追求:因此,在袁世凯和张之洞联名保举他为四品宪政编查馆提调时,他欣然赴任,全然忘却数月前还为清廷除名通缉;胸中挥之不去的“贤相”情结,让他倒向了做着太子美梦的袁克定,以筹安会首的身份上演了“劝进”的闹剧,开了历史的倒车……终其一生,他都在不断寻找自己信仰的依归,比起至交好友,杨度未曾成为梁启超般的精神领袖,未曾成为蔡锷一样的护国英雄,甚至未曾像刘揆一、熊希龄等人般在民国政府里谋得短暂的高位。历史的先知和先行者永远都是少数,伟人如孙中山先生恐怕也有困惑和惘然之时。在波橘云诡、风云骤变的大时代里,在潮流中的人们不可能时时掌握住自己的命运,家国意识也不可能完全抹去人性中的利己主义:关键在于个人是否将自己的追求与国家的命运并轨。随着对历史人物的去脸谱化,对近代世界的深入解读,我们站在后人的角度判定是非时,对过去的当事者也会多一份感同身受:在名列“凌烟阁”的个人追求之上,杨度首先是一位有爱国心有良知的中国人:早年的公车上书,留学日本时对各国宪政的潜心研究,在各种观点中的一次次改弦更张、自我否定,确是出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赤子之心:而正是号称“旷代逸才”的留学生,发表了著名的《粤汉铁路议》,在家乡湖南募集百万两款项,为国家收回了粤汉铁路;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会为他和中山先生之间的君子协议感动:吾主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每个时代都会产生不同的问题,而致力于解决问题是当代人的责任。诚然在前进的路上,我们可能会身处前人无从借鉴、后人无法理解的环境:正如昔年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自认十年间与敌作战只占了三四成,五六成却是与清廷的宗法和内外的环境斗争,个中的艰难困苦,只有亲历者自己清楚。不是所有的屡败屡战都会有峰回路转,不是所有的苦心孤诣都会换来玉汝于成,但求在匆匆的岁月中始终保持着年轻的朝气,保持着求知求真的赤子之心,纵然前途迷惘,也不过是一场全心投入的旅行,在积极的试错中接近正确的方向。夜已深,轻轻念一段皙子先生留学日本时所作的《湖南少年歌》,顿潸然泪下,愿此生心向阳,暮气不张: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尽掷头颅不足痛,丝毫权利人休取。莫问家邦运短长,但观意气能终始。

旷代逸才

杨度的老师 貌似也被埋没了 王什么 那字不认识啊 静竹那段写的真温馨 前面感觉跟杨度没什么关系 不知道后面怎样 明天继续图书馆 王闿远 哈哈 泡了一天图书馆 累死我了 没想到他在日本还有一个千惠子 真是揪心八国联军 辛丑条约之后 慈溪老太太要实行变法强国 鼓励留学 杨度偷瞒老师王闿远 拿着袁世凯给的1000银元来到了日本 修了半年的宪政 然后回国 半年后上京参加了经济特科 本可获得榜眼 谁知道第一那货名字坑爹 梁士诒 梁头康尾 遭到追杀 又回日本 看到梁启超写的少年中国诗 胸中略有不服 三天之内写了让自己名声大震的湖南少年歌 之后又写了粤汉铁路合约书 让铁路主权又回到了中国 自此以后 得到了张之洞的信任 之后孙中山又到他住处拜访 虽与其政见不一 但却把黄兴引荐了给他 之后他两1905年成立了同盟会丁未政潮 张之洞和袁世凯力荐杨度让他这个宪政专家上京帮助大清立宪 同时岑春煊(这货居然败在了ps手下)和瞿鸿禨被袁世凯和庆王爷用计给开缺了 回国后的杨度投奔袁世凯 闲着没事去西山准备拜拜静竹 惊奇的发现静竹居然没死 我勒个去 可惜啊可惜 静竹总感觉自己与杨度无缘 让自己的妹妹亦竹和杨度成亲1908年光绪慈禧先后驾崩 载沣任摄政王 戊戌那年本来就对袁世凯积怨 加上太后临终说要诛杀袁世凯和刚上的奏折 让他犹豫不定 幸好张之洞为袁开脱 得以保全 称以足疾 遣散回乡 杨度在火车上还送了一程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两人不小心把火药点着 原定16日的起义只能提前 清居然无人抵抗 武昌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起义成功 清廷要对抗革命党 可惜调动不了北洋 只好派杨度劝袁出山 袁世凯就是厉害 打得南方没脾气 同时也派人去议和从中得利 唐绍仪办的不得力 袁世凯将其撤回 杨度凭自己的聪明才智说服南方 只要让袁世凯当上总统其他都好商量 期间各种变卦 孙中山差点把中国南方卖给日本(这货绝对疯了)不管咋的 1912年2月12日 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总算是结束了(居然这么和平的结束了 没见血。。)孙中山卸了临时总统 第二天袁世凯第二任临时总统 半年后袁世凯获全票通过人民国第一人总统(还有个叫华盛顿的他也全票通过)段祺瑞当时全力越来越大 袁世凯就把他罢免了 然后杨度和梁启超都力荐蔡锷当陆军总长 只可惜袁不予以重用 袁为了帝制与日本签订了21条 杨度为了帝制办了筹安会大肆宣扬君宪 还强迫严修入会(挂名)等筹安六君子 袁克定也强迫十个省发来拥戴电 还把他爹看的日本报纸给改了 帝制失败 老师王闓运 黄兴 蔡锷一个接一个都死了 没两天 自己的静竹也死了 杨度参佛 自封虎陀禅师 跟齐白石学画 结识梅兰芳 段祺瑞和黎元洪府院之争 张勋复辟 段祺瑞赶走张勋 段南征 败 王士祯接人总理 三个月后段归来 再度南征 曹锟手下吴佩孚不满按兵不动 段辞职 曹锟和张作霖联手干掉了段祺瑞 又分赃不和 张作霖败 退回关外南方也是各种乱 先是孙中山当大元帅 七大总裁 有人不满 孙离开到了上海 陈炯明邀孙中山回广州指挥 孙要北伐 陈炯明心不在焉 被撤了一职 结果与吴佩孚联合 想要打倒孙中山 夏寿田邀杨度解囊 杨度用计解了这一围 救了孙中山 1923年曹锟贿赂各省议员买了个总统 招致各种不满 被手下冯玉祥反叛之后孙中山把杨度介绍给李大钊 结为朋友我的妈呀 总结起来居然这么这么这么长啊 我居然能耐着性子给写完真不容易啊 杨度就一悲剧 跟他老师一样的生不逢时 清朝腐败 自己的君宪无法实施 袁世凯为了总统同意民主共和 好不容易以为袁克定是块儿料 结果帝制失败 自己还被全国骂 弄了个筹安六君子的称号 自己老师的帝王之学始终没有实现 参禅之后 经由夏寿田等人游说重回政坛 救了孙中山 本来孙要委以重用 结果 孙去北京一病不起 癌症晚期就这么死了 杨度的希望又这么破灭了后来李大钊被张作霖捕 杨度变卖房产参与营救 可惜李大钊不相信张作霖动手 结果就这么跪了再后来杨度来到上海做了杜月笙的清客 暗中却与共产党传递消息 死之后葬在了上海的万国公墓 鲁迅也在这儿

你看那个人,好奇怪哟,象一条狗——读唐浩明版《杨度》

上周就读完了,一直不知道是不是就那样结局(看的电子版,以为不全),因为书中没有提到我在《文武北洋》中看的营救李大钊及给杜月笙当师爷的部分,所以一直不敢写下书评,今天是平安夜,一个人在外地出差,重温了一遍《大话西游》上下,沉浸在某种情绪中一时拔不出来,我看完大话西游所能感触到的是: 相逢恨晚,造化弄人。然后看了一个非常牛逼的影评,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427613/看完影评知道自己理解的太肤浅了,满篇皆是人生的无力,男人的无奈……电光石火间脑子里闪起来杨度,哈哈够凌乱的思路啊。人就是棋子,大家都在一步步按照老天的棋盘浑然不知的往前走着,书中第一章就预言着杨度的命运一辈子都是海市蜃楼,不能成实事,看似很完美的前程总是伴随着一些意外,认识王闿运是杨度一辈子命运的巨大转折,也是真正的不归之途,作为老师王闿运教会他足够的本领,但是关于老庄之学的最后一课上的太晚了,让杨度落个四处碰壁头破血流。一个人成事,天时地利与人和缺一不可,杨度给人的感觉就是生不逢时,政治上总是踏不准节奏,他学宪政的时候,清朝不真心君主立宪;清朝想请杨度立宪了,辛亥革命成功了;袁世凯当总统了,杨度要否定自己的君主立宪思想;袁世凯想复辟了,他又要返回来否定自己继续鼓吹君主立宪;袁世凯倒台了,又去帮助孙中山;通过孙中山认识了李大钊,又同情共产党;秘密加入了共产党,临死又给杜月笙当了两年师爷。究其一生都在折腾,都不知道他到底是个投机者,还是一个被人来回利用的傻瓜,空有一肚子的学问,有几人真正想用他,有几人真的敢用他,直到死后很多年都是一个反派人物,也许是政治太复杂,不适合杨度这样天真的理想主义者,最后被人当成了投机者;也许是杨度太入戏,拿着别人讲的故事太当真,最后成了故事的丑角。完了,彻底拔不出来,又想到了大话西游,哈哈,杨度和至尊宝真的很像,原本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往前走着,然而走到最后却发现一切都面目全非,用大话中的一句台词去形容杨度的一生也许有些刻薄,但在我看来很恰当—— “你看那个人,好奇怪哟,象一条狗。” 没错,就是一条颠沛流离的,可怜的狗……

潇湘曾有皙子

杨度,一个已经渐渐被忘却的名字。隐藏在历史课本的一个角落,“早年追随袁世凯复辟帝制,晚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反差实在太大。想象不了,这两件事情会是一个人做的。确实,谁也不会相信,如果不是周总理病危时依旧的念念不忘。看到了唐浩明文集的目录《曾国藩》《张之洞》《杨度》。有点诧异,杨度做的事情,足够让他得与满清洋务中坚并驾吗?不懂为何。李洁的《文武北洋》,“市井谁知有国士”。“国士杨度”,真正的评论。图书馆中,看到《杨度》,借回略读,连带查找。似有感慨。公车上书,无果而终。回乡研学,得遇大师调教。东洋留学,《湖南少年歌》振奋人心。经济特科,八日榜眼。粤汉铁路,初显锋芒。归袁麾下,奔波游走。辛亥革命,游走南北调停。办筹安会,推袁为帝。帝制失败,专心礼佛。应中山之遥,解革命军之困境。投杜月笙门下。加入中共,受总理领导,世间鲜有人知。大约这个人的一生也即是如此。看书时候,感觉很不一般。细细想来,也没什么。毕竟,他已经接近被这个世界的大多数人所遗忘。 至少他的《湖南少年歌》,却是不该被我们遗忘。我不敢否定,这首诗,或许曾经激发了毛泽东、彭德怀、聂荣臻们,彻底推翻旧世界的斗志。“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诸君诸君慎如此,莫言事急空流涕。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尽掷头颅不足痛,丝毫权利人休取。”我不敢说,这抒情是否偏颇。只是遗憾,为何只有潇湘有皙子。似乎没有什么更加激愤!然而,皙子却是单纯的,他妄图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双方,最终做到这一切。不错,他身在袁营,却与孙中山、梁启超交好。世人或许不知,因杨度引荐,黄兴、孙中山得以共创同盟会。然而,他忘记了,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所谓的“人格魅力”,是用实力来堆砌的。没有权力,没人会买账。 “弟子杨度,书痴自谓不痴,徒挨一顿骂耳。”老师的中肯评价。筹安会,只有表面的一份浮华,底层的支持,全赖于袁。然而,他没有看到。以为自己顺天时民意,却终究没得醒悟,欺骗的小伎俩,瞒不过十五,何况弥天大谎。袁世凯临终的大呼,“杨度误我”,似乎有一点无奈,也有点推卸责任。有人曾说过,如果不是称帝,袁世凯今日的地位会有如华盛顿,或许吧!!为营救李大钊而变卖家产,我想象不了其中的情节。加入共产党后,做过什么,或许只是总理那带走的回忆了。只是那份挽联依旧在诉说着人们所不知的故事。 帝道真知,如今都成过去事; 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周恩来确实,他死后仅仅18年,他的湘潭同乡毛泽东,已经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医民救国。这是自己第一次,在看过一个人的传记后,没有疯狂的崇拜。或许,崇拜都是献给创造神话的人们。而一份尊敬,是应该留给国士的。杨度,本质上讲,还是一个好人。PS:杨度(1874年—1931年),汉族,湖南湘潭人。生于湖南湘潭姜畲石塘村,原名承瓒,字皙子,后改名度,别号虎公、虎禅,又号虎禅师、虎头陀、释虎

旷代逸才

“旷代逸才”是最早这部书的书名。其实杨度还配不上这个名号。只是袁世凯曾经赠了他这样一块匾。杨度是一个聪明的人,非常聪明的人,一心想做大事却一件也没做好。连最后空入佛门也是如此。到是杨度的老师王壬秋,才算得上是个有智慧的人。面对杨度一生的无可奈何,可能我只有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才能真正有所感悟吧。

《杨度》大多数人的写照

(2010年11月30日—2011年1月18日)这本书看完了很令人感慨,其实是所有碌碌无为的人们的真实写照。看过别人的评论,很赞同,杨度就是没穿衣服的曾国藩和张之洞。每个人都有功利心,也叫远大的志向,但是命运也好,机遇也好,并不是公平的给每个人以平等的机会,莫以成败论英雄,提高能力是关键。杨度之所以没有被袁重用,拿袁的话就是“书生气太足、器量太小”。一切随缘,没有能力或者不适合,硬去做,即使担当重任也会败得更惨,要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心态,不要自寻烦恼,避免悲剧的结局。

《杨度》 中 袁世凯怎么没当皇帝?

《杨度》 中 袁世凯怎么没当皇帝?《杨度》 中 袁世凯怎么没当皇帝?《杨度》 中 袁世凯怎么没当皇帝?《杨度》 中 袁世凯怎么没当皇帝?《杨度》 中 袁世凯怎么没当皇帝?《杨度》 中 袁世凯怎么没当皇帝?《杨度》 中 袁世凯怎么没当皇帝?《杨度》 中 袁世凯怎么没当皇帝?《杨度》 中 袁世凯怎么没当皇帝?《杨度》 中 袁世凯怎么没当皇帝?《杨度》 中 袁世凯怎么没当皇帝?《杨度》 中 袁世凯怎么没当皇帝?《杨度》 中 袁世凯怎么没当皇帝?《杨度》 中 袁世凯怎么没当皇帝?《杨度》 中 袁世凯怎么没当皇帝?《杨度》 中 袁世凯怎么没当皇帝?《杨度》 中 袁世凯怎么没当皇帝?《杨度》 中 袁世凯怎么没当皇帝?《杨度》 中 袁世凯怎么没当皇帝?《杨度》 中 袁世凯怎么没当皇帝?《杨度》 中 袁世凯怎么没当皇帝?《杨度》 中 袁世凯怎么没当皇帝?《杨度》 中 袁世凯怎么没当皇帝?《杨度》 中 袁世凯怎么没当皇帝?《杨度》 中 袁世凯怎么没当皇帝?《杨度》 中 袁世凯怎么没当皇帝?《杨度》 中 袁世凯怎么没当皇帝?

脱去衣服的人物自传

初看到书名,不知道杨度为何人。看完了三册书,依旧不知道杨度为何人。不过一追名逐利而终不得志之人而已,何费作了曾国藩,张之洞的唐先生花了气力来写他。揣测一番,曾国藩,张之洞是衣服穿得好而已,而杨度,就是没穿衣服的曾张。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由于现实的原因,盖棺之后,论就定下了,不好在翻盖鞭尸了,于是只好找他们的影子来剖析一番。杨度其人,从唐先生的笔下,似无甚可取,不过聪明过人而已。与两个青楼女子的情感,不过印证其风流成性。其所谓政治立场,不过是其扬名立功的工具而已。个人不能超越时代而存在,时代是无法改变的,但自身是可以修正的。预成事业者,必立志,无论是崇高的救国救民,还是做宰相赚大钱,无志则无方向,无鞭策,每天都是重复的度过。有志,方可以聚同志交朋友,生活不再空虚,个人不再孤单,没有顾影自怜。杨度是有志的人。没有志的人是可悲的。

世无英雄 使竖子成名

时隔多久,终于把唐浩明的晚清三部曲看完了。由于笔者为人轻浮,且见识浅薄,写出来的东西相比其他的深刻论述,可以说是相差甚远,大家图个乐就好~简单做个评价吧。人物出场顺序 曾>张>杨。写作顺序曾>杨>张《曾》评价是最高的。《张》评价是最低的。个人觉得,其实3部,文笔水平相仿。说到底还是人物的生平决定了书上的描写吧。张的生平相比其他两位,也颇算平淡。女色:3部中,都有描写。曾纳妾。张丧妻,纳妾。杨更是风流成性。感觉一个比一个风流,曾丧妾之后,也只是烧个纸钱了是。张,更是因纳妾而对工作有有影响。。。杨,就一嫖客范罢了。。。贪恋女色归贪恋女色,不影响公事就行了,明显,张、杨二人远远不及曾。关于书中这方面着墨,会不会作者有意对比暗喻3人本性?毕竟估计书中这方面的描写都是作者虚构的。。。。教育下一代:或许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作者不敢瞎编。不过可见张、杨二人还是过于短见。曾起码还有家书流传后世。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不是一代人能够完成的。书中对张、杨之后人都没有着墨。单述其生平,一朝离去,名流散与尘。其实教育下一代,成功与否,这算是天命吧。不过你行动与否就是你目光所在。张,就是送留学生出洋,演讲了几句。感觉例行公事。可能是其过于孤傲。懒得培养下一代。杨,关于这方面,基本就是个渣。。。连袁世凯他爹,都教育过袁世凯,政场如戏场,看你会不会演。相比2位,袁父就是一莽夫,也会教育下一代。而2位,位居大文豪,连一些教育下一代的故事也没流传下来~看来真是在历史中走一个过场罢了。综合评价:曾的确是开创了一个模式,地方官,汉人可以掌握兵权。这样直接影响到李鸿章,袁世凯。虽然其本人也是一条路走到黑,比较坚定。(所以书里最后说道,就算没有他,太平天国一样会灭亡。国外势力还是会入侵,没有挽救中国,但对历史轨道的偏移,他还是做到了)张,感觉就是一个打酱油的。其实有他没他,基本历史一样会按照这样发展,起码我认为。不过能一路走到黑,还是值得肯定的。如果要论最大的功绩,应该就是载沣想杀袁世凯的时候,救了袁一命吧。杨,路人甲。其实没有他,一样会有李度、张度出场。如女色方面,也是见一个,爱一个。没有坚定主张,最好笑的就是被一个佛院和尚和街边摆摊测字的忽悠,人家说你会做宰相,你就信了,而且一直往这里跑。风水佬骗你十年八年。。。。当然,以上也只是我个人浅见,因为蝴蝶效应理论还在嘛,何况以上都是当时身居高位的人呢~PS:最后补充一下,按历史描述来说,长相最差的~应该就是张之洞。曾应该还可以,杨就直接有年轻时候的相片了(帅哥)。大家可以百度比较一下曾、张出场的早啊~没有留下年轻的时候照片。如果出现在现代社会,按现在的角度来说,曾应该就是一高富帅,家里有田有地,长相也不会差。张感觉应该就是一文艺屌丝,长相一般,混得也不太好。杨,应该也能秒杀不少无知少女。而且能在政府部门混得一官半职,然后可能在官场斗争中,站错派系,然后党中央的扫腐行动中落马。

读史无味,不妨试试历史小说

历史总是通过文言文展示,读起来挺费劲,而且还缺乏趣味,有作者将历史以小说的形式呈现,大大的方便了我等虔诚之心的非专业人士。杨度没有选择能通向胜利的道路,但这并不影响他时代弄潮儿的形象,历史是人民大众的历史,但不是所有的人民大众都能记入历史。杨度,一个在历史的角落里的英雄,也曾有过自己的精彩。

旷世逸才,叹生不逢时

本书以“杨度”为主要任务,串起了从公车上书到北洋军阀时期的这段历史,并引出这段时期出名的历史人物。一、小说的手法首先这是一部历史小说,用文学的手法来叙述历史,讲述一个历史人物。一方面,这是创新了历史的讲述方法,但是另一方面,文学的意味越重,历史的真相越远。小说中多篇幅写人物的心理,从文学的角度看,固然是为了小说的编写的需要,但是容易造成历史真相的偏离。这里存在着一对矛盾。文学是反映生活的,又是高于生活的。它有一系列的方法。历史是真实的,不容得一点的修饰和虚假,所以采取这种方法写历史、写历史人物,值得商榷,必须平衡好历史和文学的关系。二、对杨度本人的评价袁世凯曾经为他写过一个匾“旷世逸才”。我想,在这个词的后面,应该加上一句“生不逢时”。师王凯运,学帝王术,奈何帝制已走到尽头。东渡扶桑,钻研宪政,无奈历史没有选择这种政体。从他的学术造诣上来看,他是一代奇才。至于他的政治主张,从支持政宪到民主共和,再到后来的支持洪宪帝制,组织筹安会,在政治主张的摇摆中,不变的是当时知识分子的一颗爱国赤子心。在民国建立之后,中国混乱的局面并没有改变,国家依旧动荡,杨度在思考了民主共和制的基础上,提出复辟帝制。一方面,是对于中国的自强道路的不断探索,同时一方面是实现自己的宰相梦。书中曾有一人指责杨度没有坚定的政治主张,忽而主张政宪,忽而拥护民主共和,协助南北调和,忽而组织筹安会,协助袁世凯复辟。我认为,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知识分子很难坚定自身的政治主张。基于当时中国国情复杂,在主张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不断出现各种声音:学习先进技术、学习先进政治制度、学习先进文化等等。各国的政治制度,政体和国体各有千秋,有优势亦有弊端。所以每当更深一层了解他国政体时,便会发现他国之政体并不可以为中国所用。中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人民习惯了被统治,皇帝成为百姓的信仰,文化水平低下,不适合民主共和。所以在不断研究中,杨度改变了自身的政治主张无可厚非。正如书中另一人物指出:一个政治家不能用是否一贯支持自身的政治主张来衡量,而是看他的出发点是不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杨度帝制失败后,心灰意冷,学习佛学,但是佛教始终不能平静一颗渴望投身政治,致力于实现国家复兴的心。对于不断改变政治立场的,还有别人口里“善变”的梁启超。我认为这不是善变,而是在不断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的过程中,发现西方政治制度的弊端,从而分析其不合适中国的原因。国情不同,走不同的路。三、袁世凯复辟失败原因探讨袁取得民国大总统的座位,一方面得益与他的威望,另一反面得益于他的军事力量雄厚。四、对维新变法的看法有一种观点,如果维新变法不是依靠无实权的光绪皇帝,而是大全在握的慈禧,也许结果将会不同。

杨度:一个功名之心太盛的书生

有关这本书,和杨度这个人的经历和评价等,已经有了太多太多。我说不了那么好,索性就不说了。杨度是一个倒霉的人吗?或许是,或许不是。单凭书生享此大名,九泉之下当可瞑目。评语呢,两点。一是,功名之心太重。他的一生,成于功名二字,毁于功名二字。二是,书生。侄子莫如父。王闿运说书痴自谓不痴。我认为,书痴自谓不痴,则是痴中痴了。不过,以一书生见于当时的政治界,可以作为当时书生和政治关系的一个绝妙的范例。民国史或者叫晚清史好玩儿,就在于此


 杨度(全三册)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