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广总督叶名琛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历史地理人物 > 两广总督叶名琛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2-1
ISBN:9787806780961
作者:黄宇和
页数:268页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在广州任职以前
第一章 早年经历
第二章 任职广州概述(1847-1858)
第二部分 政绩
第三章 政绩(一):驾驭士绅
第四章 政绩(二):宣德布威
第三部分 军功
第五章 1850-1853年的起义
第六章 1854-1858年的洪兵大起义
第四部分 理财
第七章 传统的理财方法
第八章 叶名琛的理财应急措施
第五部分 外交
……
第六部分 捐躯
……
参考资料
后记

作者简介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担任两广总督的叶名琛,是近代中国史上以“海上苏武”知名的悲剧人物,也是清朝封疆大吏而不幸被外国侵略军俘虏的“唯此一人”。作为当时中国方面外交和军事活动的重要主持人,由于战败,他受到举国上下的责难,以一个“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颟顸误国的形象,通过所谓“信史”,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本书作者在大量征引中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此进行新的探索,得出了与传统看法截然相反的结论:叶名琛不仅是一位兼资文武的封疆大吏,更是一位坚守民族气节的爱国主义者,在历史评估中应获得与林则徐相等的地位。 
在中国的史籍中,叶名琛的声誉不佳。长期以来,他被史家论定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顽固而惧外的典型人物。澳大利亚籍华裔学者黄宇和院士的研究,对于叶名琛处理国内事务诸问题,同中国学术界的著述似无本质性的差别,只是学术视角与话语系统的不同而已。其最主要的不同之处,是叶名琛对外交涉中的所作所为。黄宇和院士对薛福成综合时人记述所做的叶名琛“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真诚”的著名概括,逐项进行了深入的检讨,依据翔实的史料,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与中国传统史籍不同,本书基本上全面肯定了叶名琛的对外交涉,以及他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部署、策略运筹和悲壮的结局等等。

图书封面


 两广总督叶名琛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叶名琛因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俘,受到举国上下的责难;圆明园被焚,全国上下同样把脏水泼向他。这就是人们历来所认识的叶名琛的形象。黄宇和的力作《两广总督叶名琛》无疑有为叶名琛正名的色彩。本书借助大量的第一手档案资料,重现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广东政局,研究主政广东的叶名琛如何纵横捭阖于国内外各种势力之间,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广阔的历史图景。叶名琛在与其同时代的督抚中,具有优秀的品质和能力。从他镇压五十年代广东的洪兵大起义可知,他做事果断、沉稳、精明,对付义军心狠手辣,军事能力比很多督抚和钦差大臣都出色(那时中兴重臣曾国藩和李鸿章等还默默无闻)。在被俘后囚禁印度的岁月里,他仍不失一个“天朝”总督的风范和意气。叶名琛被俘一事,是他一生中的污点。这污点可以说掩盖了他前期所作出的贡献。但黄宇和研究到这一步,披露和铺陈大量有利于叶的历史事实,不言而喻,他已成功地为叶名琛正名。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不仅国内舆论咒骂叶名琛,而且西方舆论也一致谴责他。但同时,他是继林则徐后,又一个被马克思称赞的中国人。本书美中不足的是,可能由于主客观条件所限,该书的立论很少使用到清末或民国时期广东的地方志资料。
  •     本书与潘旭澜的太平杂说叙事风格迥异,却有同样震耳发聩的颠覆效果,更难得的是,这样成熟的历史著作竟出于一位28岁的青年学生之手。...(本书作者黄宇和是英国皇家历史学院及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的双料院士)...
  •     1857年4月23日和9月13日,咸丰帝在两道上谕中对广州停止贸易一事表达了自己的不安,并催促两广总督叶名琛结束同英国的敌对行为。正如马士所说:帝国的其余部分保守中立,甚至漠不关心。上海道的官员甚至向英国领事表示:在任何情况下都一定保证各通商口岸局势平静,既然广州同英国人发生龃龉,那就在广州把它解决。叶名琛的老对手包令显然乐于看到他的窘境——如果这还算不上绝境的话。实际上叶名琛在抵达广州上任之前,对国外是一无所知的。1847年,耆英应允两年后让英国人入城,遭到了所有的士绅和官员的反对,徐广缙接替两广总督的职务后,便与叶名琛开始商讨次年的“入城”,叶名琛认为如果站在老百姓这一边,得到他们的支持,抵抗就多一份希望。于是在数以千计精壮农民的挟持下,文翰在照会中提出将“有争议的问题”“暂且搁置起来”。这被人看做是外交的一大胜利。当时广州人搭了六座彩楼为徐广缙和叶名琛庆功,道光帝在上谕中说“朕嘉悦之忱,难以尽述。”并恩赏叶名琛为男爵。这远远不是叶名琛最风光的时期,不过他的外交理念似乎已经定型——遵从民意,团结百姓,同心协力,抵御外侮。在1849年到1857年之间,叶名琛的头衔不断累积,两广总督,太子少保……他几乎可以称之为轻松的方式剿灭了第一次洪军的起义,并成功迫使洪秀全放弃进攻广州,转而向湖南和长江沿线发展,在广州被围困的时候,他再一次拯救了广州人。观察家所说“帝国皇帝之外的第二号人物”的称号,显然不是洋人粗鄙无知的证明,至少在黄宇和的证据中,这是对当时叶名琛声威的真实写照。1855年,叶名琛的前辈和同僚都在太平军的势力面前倒下,而曾国藩、李鸿章这些人还只是初露头角而已,长江一线以南只有广东顶住了内战的压力。很难说叶名琛在名声背后积攒了多少怨恨,以至于他自己将自己摆进了一座空城。1857年12月,额尔金勋爵向叶名琛下达了最后通牒,叶名琛依旧是不卑不亢的做派,据理一一答复了这份通牒。其实因为太平军的讨伐战争,大批士兵和将领都在西江一带,广州的士兵和财政都完全不足以支持一场战争。叶名琛似乎决定摆一次空城计,理由是他坚信俄国打败了英国,而且印度有一场盛大的反抗。只是叶名琛的情报过于陈旧,而英国人已经知悉广州的窘态。开战后,叶名琛试图掀起老百姓对英国人的愤怒,他准备用一场游击战抵御英国人的野心。这一次,广州人并没有站在他这一边,在象征性的抵抗之后,叶名琛被俘。“纵云一范军中有,怎奈诸君壁上看”,叶名琛后来在威廉炮台的时候如是说。据说包令在战前已经收到了广州巡抚柏贵和广州将军等人的密信,他们表示愿意上奏折弹劾叶名琛。所以他毫不忌讳的炮轰广州,因为“我们很快就会同不包括叶名琛在内的中国当局讲和。”黄宇和在书中说:诚然,他打了败仗,但是他并不是败于“不战不和不守不降”,而是败于敌人的船坚炮利,以及为了对付洪兵而彻底削弱了广州的防卫能力,致使他在1857年底那些决定性的日子里,看起来像一个彻头彻尾的傻瓜。叶名琛在去加尔各答的路上还以苏武那样“留胡节不辱”自喻,不过后来他很快失望了,在吃完自带的粮食,他便开始学习伯夷叔齐。1859年4月10日,前两广总督叶名琛病死在加尔各答,一个月后,古老的帝国再次与英国人发生冲突,而这样的冲突一直绵延到帝国的终结。

精彩短评 (总计30条)

  •     在笑别人的时候先看看人家做了些什么,再看看还能不能笑得出
  •     咦,09年还是读了不少近代史的书的嗷
  •     在孙中山纪念馆偶然发现的 好难买到啊
  •     叶名琛典型的被妖魔化的近代人物啊,被中英双方。叶名琛的杯具意义在于证明“民心可用”和“民心不可用”,另外,他被同僚的妖魔化也更可悲……
  •     力挽狂澜,可惜功亏一篑,致使误解百年,深受污名。
  •     时势比人强
  •     为叶名琛作传
  •     终于要做presentation了~~
  •     可企及的学位论文的典范。好处是逻辑、层次和结构极其清晰,坏处是所有论述都指向一个目标,为叶名琛翻案的心情太盛,仅用“能吏”一个维度不足以应对1850年代的复杂局势。
  •     直入主题:一本传统公职人员的模范行政指南。一个能干的地方官员如何在内外交困中力挽狂澜,如何有效行政,如何拓展税源筹集经费,如何打仗、募兵,如何管理军械,如何调集基层力量和各种物资,如何管理和培养下属,如何平衡地方士绅与民众的利益,如何调动和维系地方精英阶层为己所用,如何有效收集情报,如何与中央讨价还价反映自己的呼声,如何灵活处理实际问题,这本书都有详细介绍。我想这书意义就在于此。至于为叶正名资料本身就说明一切。和寺地遵类似的观点,地方精英(读书人,不一定是有钱人)才是中国古代社会维持稳定和进行有效管理的关键,叶面对的军事形势再危急,其不到万不得已也绝不挪用教育经费,其能有效调集社会力量平定地方叛乱的关键即在于此(带兵打仗的县长不论战局形势多重要,多危急,也要亲自主持地方考试也是因为如此)
  •     特别推荐,真正历史的看待一个人物,而不是简单的脸谱化.
  •     纵云一范军中有,怎奈诸君壁上看。
  •     学历史就是被颠覆
  •     唉
  •     历史总是被妖化
  •     这是我知道情商最高的人,也是个无可奈何的人。ps,科举选拔的人才都不错啊,可惜被废除了。
  •     没看过别的相关研究,所以无法说它好不好。但清晰、生动,讲了个不错的故事。
  •     利用英国所藏的叶名琛档案,深入到当时的历史情境,因此才会有许多创获。
  •     在C大明清史的课上初识这位总督,大家自然抱以哂笑,作者本书主要就是对“海上苏武”的翻案工作。前半部分是对叶名琛两广期间政务工作的研究,体现了一个地方大员的勤勉扎实,以及难得的机敏灵活,驾驭官绅关系,整顿财政军务,在后鸦战时期对两广制度多有变通和调整。后半部分主要是叶名琛的危机处理。叶出色的个人素质在平定广东地区两次起义中得到充分展现,不仅使个人声望达到顶点,也为其间处理夷务奠定了信心。事实上,叶名琛并不同于多数清朝官员的保守,相当重视情报收集,看似消极的外交政策中柔中带刚,坚守着北京统治者的底线。最后的被俘某种程度上是内外交困下的必然。本书主要做的是事件史的梳理,但最后二章实则点出了叶名琛历史形象塑造的研究空间。然而,作者翻案做得似乎太过,丢失其余讨论的可能性。书中部分译名也可斟酌。
  •     还原真实的历史人物
  •     认认真真谈叶名琛这个人
  •     书信、档案珍贵,叶名琛早年生活如其它传记一样平平,在中英外交、战争部分,作者实证性强,但是缺乏前卫的事实眼光,为叶名琛矫正过往,用忠臣掩盖了叶的无知、顽固,相反,未曾认识到琦善、耆英等人基于国家利益,抛弃所谓“仁义道德”的实干精神,将叶、林之流领导下的乱民成为人民战争,这不就是TG威逼利诱愚民的把戏吗?
  •     对叶名琛被俘前经历作为讲得很详细,但对“六不”这一段还是略有些为辩而辩了。
  •     相比《孙逸仙伦敦蒙难真相》的一书既出学界叹服,这篇学位论文给叶名琛洗地过头了。需和茅海建《近代的尺度·入城与修约:论叶名琛的外交》一章联读。史观缺陷:局限在叶作为中国传统“能吏”的作为,未体现他在近代国际军事外交新局中的种种失范。史料缺陷:未提叶56年11月后连续谎报军情
  •     翻案之作
  •     为“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六不总督叶名琛彻底平反之力作。
  •     劳苦功高,一人之力回天乏术
  •     帝国最能干、廉洁的官员在新时代新局势下的大失败。
  •     发现凡是博士论文的都写得尤其用功。
  •     镇海楼头月色寒,将形翻作客星单。 纵云一范军中有,怎奈诸君壁上看。 向戍何必求免死,苏卿无恙劝加餐。 任他日把丹青绘,恨态愁容下笔难。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