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历史地理人物 >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3-1
ISBN:9787300013442
作者:苗力田 主编
页数:340页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来源

哲学史让我了解,仅仅知道一个人、一种哲学说了什么是不够的,一个学说只是一个答案,其言外还有它所面对的问题,它的论据或者说来源,以及其更深的蕴意。今天,我就是出于这点考虑,考察一下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来源。简单回顾一下“四因说”的问题和作为答案的内容:其问题来自早期希腊哲学对于世界本原所做的不懈探索,前苏格拉底在这个问题上的流派纷呈表现出希腊人借助理性反思摆脱原始直观思维的反思。各家彼此冲突的学说提供了一个内部讨论的平台,而随着苏格拉底而来的是批判原则,拓展了其后哲学讨论所具备的深度。理性观点不再作为单纯的意见停留在一个平台上,反思在深入,综合、褒贬提供了新的思维方法论。而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就是站在批判的基础上,对前人的各种本体论做出审视后,对世界本原问题做出的全新回答。这不仅仅是一个内容上全新的回答,同时还渗入了新的思辨方式。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做出了他的回答,“原因有四种意义,其中的第一个原因我们说是实体或是其所是(因为爸为什么归结为原因时,那最初的为什么就是原因和本原);另一个原因就是质料和载体;第三个是运动由以起始之点;第四个原因则与此相反,它是何所为或善,因为善是生成和全部这类运动的目的”。这四个原因分别对应的是《物理学》中的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成书上《物理学》在前,但今天我们之所以反常的选取《形而上学》,因为从中我们更好的看到四因说的来源。以下则是亚的论据:亚里士多德总结前人的知识,注意到,早期哲学家在本原这个问题上,思考的结果可以归结到几个不同的对象中。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米尼的气、赫拉克利特的火关注的是万事万物的构成,亚里士多德将此归结为质料,即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亚认为这是“最初的哲学思考”,而其中实体“只是表面承受各种作用而变化”。而在这些人眼中,没有任何东西生成、没有任何东西消灭也是因为此,质料仍然不变,保持着同一性,只有实体在变,且只是表面在变。然而作为一种事物形成的原因,亚认为仅有质料因是不够的,他指出“木料不能自称床榻,青铜不能自成雕像”。事物的变化是一种运动,那么我们就要到这个运动开始之点去寻找原因。赫西俄德、巴门尼德不约而同地把这种运动归结为爱情。但是进一步讲,爱情和欲望只考虑了事物有利的一面,然而世界万物充满了秩序和善的同时也充满了无序和恶,甚至在亚看来,后者要多与前者。于是进一步的,恩培多克勒提出了友爱和争吵的二元对立,将这一学说进一步完备。亚指出,到这里为止,恩培多克勒是一个集成者,因为他的学说第一次兼容了质料因即四元素与动力因即友爱与争吵。形式因的启发则来自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的“理念”是不变的一,不同于感性实体,一是不变的,是至高的真正本质,由此一的世界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因为理念的特性,所以它必是万物本来的原因。这提供了亚里士多德这样一种观点,既然智慧要把握的不是“就个别而言的知识”,那么必然有那么一种普遍形式可以被知识所把握的,当我们看到同样是木头做的床和柜子而能够顺利区分,说明其中必然有一种可以为我们所把握的普遍性。这种普遍,就是柏拉图的理念,就是形式。而目的因则是亚里士多德自己思考的产物。通过对前人观点的分类,依然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以上三种原因不能解释事物为什么会成为他最终的样子,瓶子要成为瓶子还要蕴含其要成为瓶子这一目的。所以动力因,也是考察事物的原因所必需的。最后,亚里士多德思想之创见在哪里呢,用他自己的话说,“不对多种意义进行区别,就不可能找到存在着的东西的元素”,亚所注意到的是讨论问题是要做出意义的区分,而通过这种区分,亚得以比较在意义中问题的确实部分,融合前人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目的因,这将讨论带入了一个新的层次。意识到意义的区分意味着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上,人类思维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就是四因说的提出,在其内容之外的蕴意所在。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