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传》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领袖首脑 > 毛泽东传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8
ISBN:9787300126210
作者:[美] 罗斯·特里尔
页数:545页

未完,待续

写在开头,本书没有多么用功的攻读。此书能在中国出版确实实属不易,虽不知其中有多少的删节。作为一个外国人,特里尔手中的历史资料到底有多少不知道,但其真伪性应该不必怀疑。但毕竟是二手获得的资料应该和事实多少有些差距,更何况一个不理解儒家文化的外国人来给一个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特色人物来树书立传。所以书中难免有些差池,但是总体来说值得入手。毛的一生功大于过。前期对于传统文化的抵制,而恰恰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抵制又造就了其对传统文化如家思想的深刻认识。以至于毛想脱离传统文化的桎梏是腐朽迂腐的传统文化于老树中发出新芽。文化大革命的出现固然有以上的原因,更多的原因应该是政治的需要。一个女人再如何的强势怎能抵挡过另一个强势一辈子的男人?刘少奇和政治局的意见慢慢与毛不一致,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影响的加深,权利的迷恋等等原因也许才是文革发生的根本。书中虽然多次暗指某些事情,但还是比较公允的。

你应该了解他。

我觉得每个中国人有必要去了解他,一代伟人毛泽东。细看他的一生,明白他的成功与过错。其实我们也可以做个有贡献的人。加强意识锻炼,提高我们的心理素质、激情!我们是中国的接班人。

知止

知止谓之急流勇退,49年之前,他的确做了应该做的事情,年少时的偏执造就了他独特的性格,在革命危难之间,走农村道路,战略战术的核心是讲实惠,当然成王败寇,与老蒋的关系更是刘邦与项羽吧。1949之后,他在新的时代格局依旧用古老的帝王思维进行权威政治,其中因为党内派系权利争夺问题,他主导了57,66-76的政治清洗。俱往矣,人的一生真正有所伟大成就、能够推动社会进步难,对他们而言更难的是站在巅峰急流勇退。历史总是在不断轮回,阳光下面没有新鲜事,今天只是在重复昨日的历史,给我们的借鉴就是看历史、悟人性,通此两点即可在世间做人做事中有高度和深度。

“他看上去像头海象”

“他看上去像头海象”——读《毛泽东传》有感从三月十三号拿到,紧读慢读地看了下来。这本美国人写的《毛泽东传》,据说是最翔实最权威的关于毛泽东生平的传记,在西方得到了认可。出于对毛泽东的说崇拜也好,感兴趣也罢,决定买来读一读。毕竟这是美国人写的,如果看咱们自己人写的或许会有人说写的太过夸张,太过歌功颂德。透过一个美国人的眼睛,我们看到的或许会更全面更真实,当局者迷嘛。另外作者罗斯特里尔也是有一定来头,在哈佛深造且师从基辛格费正清。基于这些,可以肯定这书是值得一读的。在读的过程中总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开始读的时候内心是轻松地,因为少年青年时候的毛泽东充满了活力。读到壮年的时候内心也是充满力量。但是到了老年却总是令人困惑,令人矛盾,令人纠结。关于毛泽东,对于我们很多中国人来说谈起来或许会很沉重、很矛盾、很极端、很捉摸不定、拿捏不好。我想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有正反两个面,两种相差甚远的说法集中于一个人的身上是不多见的。然而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个例外,对于他的评价总是让人有种说不完、说不清的感觉。或者说,毛泽东就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他曾说过,他身上有一股猴气和一股虎气,正像特里尔所说的,‘他身上的虎气懂得怎样从A点到达B点,他身上的猴气则怀疑到达B点的价值。他热衷于社会工程,因而也尝到了由于他动员中国人民做某事而产生的令人失望的后果。’83年里这所谓的两股气在他身上的从没有消停过。也就是这个导致了后来的种种正义褒贬还有那他自己总结的三七开。我个人对于毛泽东的好感,应该说是从看《恰同学少年》开始的。这部电视剧07年上映的,还记得在高一的时候每周六晚学校统一放映两集。那时候可以说毛泽东就真的走进我的头脑里了,甚至在高三那年,红歌是我每天早上必听的,因为它可以提神并给我力量。可是后来,我总是会感到很苦恼,进入大学身边总是少不了对毛泽东的种种非议并且让我听了很不舒服。尤其是我所学的这个专业,学法律的没几个人是看得上毛泽东的,因为毛泽东是一个“无法无天”的人。要说毛泽东一点都看不上法律是站不住脚的,我曾看过一位律师写的一篇关于毛泽东与法律的文章,文章很长,列举了很多例子来论证毛泽东与法律的种种联系。比如毛泽东青年时期对法律宪政的推崇,曾一度领导了当时湖南地方上的一些宪政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一系列土地法也可以说明很多问题。建国后的婚姻法以及毛泽东亲自主持修订的53年宪法。都可以说毛泽东从没有放弃过法律,当然最有争议的就是文革期间了,以及所谓的那句可怕的“砸烂公检法”,那最初说出这句话的人是谁呢?文革被毛泽东看成是他一生所做的两件事之一,他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人生七十岁古来稀,我八十岁了。人老总想后事,中国有句古话,叫‘盖棺定论’,我虽未盖棺,也快了,总可以定论了吧!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和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抗战八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对这些事持异议的人不多,只有那么几个人,在我耳边唧唧喳喳,无非是让我及早收回那几个海岛罢了。另一件事你们都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件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这两件事都没有完。这笔“遗产”得交给下一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不好就得‘血雨腥风’了。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 用特里尔的话说就是他担心1949年后出生的3亿年轻人太软弱,必须让他们经历自己的斗争。他相信斗争对锻炼人的性格有好处,同时又意识到上千万的人互相斗争将产生混乱。文革的起因和动机在当时以及在今天人们是不理解的,所说的党内出现走资派是毛泽东个人的主观臆断吗?说不好。那什么是走资派?走资本主义路线的当权派,不难理解,在当时的红色中国,资本主义是不容许存在的。当时毛泽东曾一次次指出一些高管权贵们进京之后就彻底变了样了,坐上了小汽车,配上了服务员,滋生了走后门之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臭风气。建国初的三反五反正是针对的这些不和谐的违背广大群众意愿的怪象(要说在今天已经见怪不怪了)。南开的艾老师讲过一个文革中的他所亲身经历的故事,某工厂食堂的大师傅就因为给厂长多盛了一勺菜,立刻招来大字报,紧接着食堂师傅和厂长都被撤职。这就是民主监督的效果,这不正是今天我们所想要的吗?当然,对于文革中出现的过激行为以及由于人性的作祟所出现的冤假错现象我们也应该看到。刘少奇的儿子也说过,毛主席发动文革初衷是好的。谁承想一发不可收拾,甚至曾一度到了失控的边缘。他从没计划让文革搞十年甚至成了十年浩劫。他68年说“什么是把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我估计三年,所以明年夏天收尾,到底的意思就是大批判,清理阶级队伍精简机构和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文革中他也曾苦口婆心的说:‘你们不能用斗地主的方法对付干部。你们不能怀疑一切也不能打倒一切。谁如果还继续违犯,打解放军,破坏交通,杀人放火,就是犯罪,就要实行歼灭。’不管怎么说,毛泽东是人不是神,有错误是肯定的,他也曾承认过“被抓的人太多,只因我当时点了头”。但是不能因为崇拜就说他没错误,也不能因为他有错误而全盘否定不让人崇拜他。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能因为错误就否定功绩,瑕是不应该掩瑜的。当然,我所说的这一些,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我所了解的正是是历史上所曾发生过的,就是这样。开头就说到咱们国人写毛容易写偏,要么肯定一切歌功颂德,要么全盘否定一无是处。然而在书中序言里特里尔对毛泽东的评价应该是中肯的。罗斯特里尔的中文版序最初我所写关于中国的书是一篇第一手报道:《八亿人:真实的中国》( 800 000 000 : The Real China)和对五个城市的研究:《铁树开花》( Flowers on an Iron Tree)。但是后来我认定,个人性格在中国政治中分量极重,于是我转而写传记。本书就是结果之一。国家领导人永远在起作用,政治从未把舞台完全让给经济。  《毛泽东传》最早发表于1980年,自那之后,中国变了,世界也变了。在邓小平及其后继者领导之下,中国开始了一个成功发展经济的时代。在这30年间,全世界都不再像20世纪早中期拥有列宁、丘吉尔、罗斯福、戴高乐、毛泽东以及其他伟人的时代那样重视强有力且专制的领袖了。这种“反英雄”的心态或许会继续下去———也或许不会继续下去。  在毛泽东的一生和他领导的时期,从他1893年出生开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历史变化:从清朝到苏联影响的全盛时期,从脚踏车到汽车,从农村到城市,从混乱到严格的治理,从软弱到强盛。毛泽东虽然是斯大林的信徒,但他摧垮了苏联阵营。他虽然信仰共产主义,却在1971-1972年转向资本主义的美国,并把一个二极世界变成一个三角关系世界。  您拿在手里的这本书比1980年的第一版更为强调的是,毛泽东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就屡屡对革命的成果产生怀疑,并逐渐回复到一种主观主义的世界观和循环轮回的历史观。在对1980年版的评价中,我受到过多注意毛泽东私人生活的批评。然而,若干年后,中国内外的严肃书籍都直言不讳地讲述毛泽东的私人生活。  一位外国作家有机会采访见到过毛泽东的世界级人物。本书就包含来自美国、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泰国和其他国家的这一级人物的回忆。现在,人们比从前能接触到多得多的文献,这让我修正了以前的看法:1949年以前中共的成功几乎是毛泽东单枪匹马取得的。现在我们看到,毛泽东的决定有时是临时特别作出的,而且并不是他所有的决定都得到同事们的支持,例如关于朝鲜战争的决定。  一部传记必须超越文献而刻画出人物的性格。我称毛泽东是“半虎气”、“半猴气”。毛?东身上的虎气懂得怎样从A点到达B点。他身上的猴气则怀疑到达B点的价值。毛泽东热衷于社会工程,因而也尝到了由于他动员中国人民做某些事而产生的令人失望的后果。  我还称毛泽东是半知识分子。虽然思想能吸引他,但是,行动同样能诱惑他。虽然他热爱历史,并吟诗作赋,但他也希望创造历史并在中国这块画布上画出新的社会主义图案。毛泽东过高地估计了他能够改变人的本性的程度。在毛泽东的生涯中,我们能看到政治如何改变世界,但没有看到政治改变了人心。  在2010年,商业喧嚣的声音和建造摩天楼的轰鸣似乎使人们把毛泽东抛在了脑后。广播中《东方红》那嘹亮的歌声和火车到达首都时列车喇叭里传出的“我们就要到达北京,毛主席的家了”那种清脆的声音,似乎都成了非常久远的事情。  许多外国人,或许还有许多中国人,都对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闭幕式上提到孔子而没有提到毛泽东感到奇怪。2008年8月,人们能在艺术画廊和书店里见到毛泽东,但在公众生活中却见不到他的影踪。然而,毛泽东还是间接地存在着。人们在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为新中国感到自豪,而毛泽东正是这个新中国的缔造者。在这一更广泛的意义上,毛泽东的工作结出了果实,虽然是在几十年之后。? 流行歌星们以较为轻松的方式把毛泽东的话写进歌词,出租车司机为避免车祸而把他的肖像悬挂在方向盘上方,农民在遭遇水灾时紧紧地握着他的像,就像他们以前握着观音的像一样。本书出版了德文版、西班牙文版、希伯来文版、葡萄牙文版和意大利文版,已经售出一百八十万册,像您一样的读者源源不断地发表评论和寄出信件。每一新生代都对毛泽东这个人的怪癖以及他为什么要做他所做的那些事感到好奇。  毛泽东的声誉将不会有最终的长眠处。随着毛泽东这株现年113岁的大橡树逐渐老去,包括它在内的大森林却展现出新的光彩和形状。每一代人,无论是成长于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独自掂量毛泽东的价值。  不同的人摸到毛泽东这头大象的不同部分,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在解放战争年代打过仗的老人摸到大象粗壮的大腿,把毛泽东敬为军事家。有着博士学位的老奶奶摸到象牙,她因为毛泽东在1949年以后剥夺了地主的财产而不喜欢他。第三个人摸到毛泽东呼?着的大耳朵,认为毛泽东在1957年为了他自己的权力而转向攻击“右派分子”,是个无原则的人,从而鄙视他。一位曾在1967年以红卫兵身份在中国进行大串联的50多岁的妇女摸到晃动的大象鼻子,由于毛泽东对年轻人的信赖而会温柔地叹口气。  对毛泽东做出定论,将是中国未来要做的事。强有力的领导最为重要,还是出自下层的具有活力和激情的社会将塑造政治?如何在专制的传统和道家的奇想之间摇摆而取得平衡?是“黄色的”内陆取胜,还是“蓝色的”外向型沿海地区取胜?对于这些问题的最终答案,毛泽东会在他的陵墓里微笑或者皱眉。  如果证明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即使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主张已经消失,他也将作为20世纪中国的统一者而受到颂扬。如果中国遭遇到严重的挫折,毛泽东时代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被抹黑为走了不必要的社会主义弯路,推迟了邓小平重启曾国藩和李鸿章的自强计划和国民党领导的30年代的建设。时代在变化,时钟在滴答着前进,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在改变,每一时代的要求永远是新的。毛泽东自己就说过,他的思想会像儒家学说、佛教和基督教的学说一样,最初的宗旨会消亡。  让毛泽东以当代黄帝的身份自然地进入民间传说是不够的,让他在上海百货店里成为绿色绸缎睡衣的时尚模特也是不够的。以如此非政治的方式对待有关毛泽东的争议是一种逃避。无论是对毛泽东的成就还是对他的错误,这样做都不能体现其应有的严肃性。  从哲学上说,要从毛泽东时代保留下来的主要价值是,社会需要一个道德指南。毛泽东时代的道德指南已经逝去。很有可能,当一种新的公众哲学出现时,它会汲取中国的儒学和其他人文传统中的营养,并且和人民共和国经验中最好的部分相结合。  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说过:“社会形成之初,是领袖造就制度。”在中国,那就是毛泽东时代。他又说:“后来则是制度产生领袖。”这就是今天的中国。再后来,社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会重新塑造制度,这种制度在每个时代则产生具有临时权威的适当领袖,以迎接未来的挑战。  罗斯·特里尔  哈佛大学,2010年3月

2015阅读的第一次失望

这本五百多页的大部头花费了我接近三周的睡前阅读时间,每天差不多要看一小时左右。合上书之后,遗憾是最大的感受。遗憾之一,内容的缺失。作为传记,至少应该把主人公一生中的重要事件的来龙去脉讲明白,我觉得这是传记的基本要求。但这本书甚至连这一点都没有完全做到。45年之前的部分相对还好一点,45年之后的部分占据了全书60%的篇幅,却把很多重要历史事件说的模模糊糊或者干脆就完全略过。举例:1.中共反腐第一枪,打向了刘青山和张子善,这是建国后毛指挥下的重要一次反腐败。可书中几乎没有看到相关内容。2.六十年代末,中苏在珍宝岛打了著名的珍宝岛战役,这也是两个共产主义政权彻底撕破脸皮之后的武装冲突,书中却一笔掠过。3.十年动乱前,解职罗瑞卿差不多是毛宣告对另一群领导同志的斗争开端,书中只有很简单的一句话:毛泽东策划了一系列突然行动,把罗瑞卿解了职。至于文革期间的权力斗争,书中的描述更是让人大失所望。遗憾之二,材料引用不全面。作者引用了很多历史材料,但大多是西方记者的采访实录、香港或西方的出版物、其他人写的相关人物传记等等二手资料。已经解密或公开的官方材料并不多。如果想从这些二手资料中看清楚毛的面孔,无异于透过哈哈镜看人。我猜想,之所以文中对部分重要历史事件语焉不详,怕是也和材料来源的问题密不可分吧。尤其是十年浩劫中发生的那些事。遗憾之三,过于沉迷细节。传记多些一点主人公的生活细节无可厚非,把握得当还会让人物更丰满更真实。但本书对细节的描写太过琐碎了,引用了外国政要口述的很多和毛面谈时的细枝末节,反而让人感觉舍本逐末。遗憾之四,缺少太多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分析。我本希望通过读这本书,一定程度上搞清楚为什么历史成就了毛,中共选择了毛,“时势造英雄”的背后原因。但很遗憾,作者好像并不愿意过多分享他的看法,翻来覆去的引用别人口中的话,这一点让我实在难以接受。说了这么多不好,这本书也并非完全一无是处。至少在这几方面,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作者很喜欢结合毛泽东写下的诗词分析当时的历史环境。透过诗词,试图感受毛当时的心理状态,这种文字让读者不仅更容易理解历史,也更清晰的理解了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作者分析了毛性格中的猴性和虎性,并多次结合历史事件去印证这个观点,这种视角和观点还是很有说服力的。换句话说,国内正统的毛传,不太可能这样去剖析中共伟人,这是本书能够给读者带来的重要内容。总的说来,这本书翻一翻还是可以的,但达不到我对毛泽东传记类书籍的预期和要求,很失望。也许,翻译出版时,还是迫于国内特殊原因做了删减?很希望有同好之人推荐几本质量更好的毛泽东传记。

伟大平凡渺小

中国历史上再也找不出一个像毛泽东这样的人,无尽的赞誉如神一样,现在又有无数人控诉其如恶魔。就是世界舞台上,这样的政治人物也不多见,毛泽东注定要在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毛泽东是个伟大的人,他用小米加步枪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推翻了国民党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统治这个国家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毛泽东是个平凡的人,他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毛泽东是个渺小的人,不能否认他有私权力的强烈需求,怀疑和他政见不一的人并不懈地将其打倒。中国专门研究毛泽东的人恐怕有千千万万,可是竟然没有一部经典的毛泽东传记。这也难怪,因为毛泽东太重要,又太近,中国和毛泽东之间的故事真不是能简单说清楚的。所以,只能看美国人写的东西了。感受是,会相对客观,也感谢时代不再盲目用意识形态作判断,当然,这本书还要早,如果是现在发行的恐怕还能描写保留更多内容。但是,的确不过瘾。看一个外国人讲中国故事,讲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人物,还是多少感觉隔靴搔痒。很多激动人心的时刻,比如朱毛会师、比如遵义会议地位的确立,都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对建国后期一系列运动的开展特别是六十年代后期之后权力斗争的过程,还是不能介绍更多更翔实的内容。总的来说,前半部分还是人的过程,从最早一批的中共党员,到几次党代会的出席缺席,到在北京的不受重视,到积极在国民党内发展农村工作,到湖南、井冈山时期,到长征,到抵达延安,期间也经历了几起几落,毛泽东还是一个清晰的人,有自己的观点、需求、做法,从解放战争后期一直到夺取胜利建国,特别是建国后期,他已经不是一个普通人了,而介乎于神和魔之间。基辛格的书说过,毛泽东是一个有话不直说的人,你需要猜测他的意图到底是什么。生活中实在是很难与这样的领导相处。但不要忘记,那个破除权威鼓励革命听取基层群众意见的人也是他,晚年的一切问题除了不能容忍权威和地位被挑战外,也的确反映了毛泽东的政治哲学,就是要斗争,思想问题一刻不能放松。书算厚,但很快都读完了。虽然是翻译作品,但读起来很容易不晦涩且让人有兴趣。对于近现代史,还是有更多的了解需求,之前书本知识太匮乏太单一了。下一个任务是蒋介石传。

额……

的确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包括以前总是思考到底历史上含恨而死的枭雄总是打上“性格缺陷”的肯定号。孙中山被说成“小农意识”,就因为人家出生农村吗?那怎么不说他还出国留学的事呢?太多的人总是马后炮的总结历史,并且总是将一个人的失败归责于神神秘秘的“性格缺陷”。其实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说不上好与坏,更加谈不上处理一件问题时因为你性格不好的原因导致这件事的失败。什么是性格不好呢?事实上,当一个人成功他就细心,他失败了就变成不能不拘小节,没有全局观念。当一个人成功他就英明武断、高瞻远瞩,他失败了就是不听比建议,刚愎自用。这本《毛泽东传》给了我彻底的颠覆,毛很真实,身上有我无法想象的一位伟大的、打下江山的国家主席拥有的个性,但是事实上,这些看来坏的缺陷却在不同的机遇里产生神奇的化学反应。想到一句话“命里八斗米,走遍天下升不满”性格+环境+运气可能才是评判成功失败的原因,但是这样的公式注定在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于是我们就算费尽心思得出得数也是无用的,学不来,也没有机会学任何人的成功不能复制啊!传正题在种类繁多的毛泽东传中,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被誉为西方最受推崇、最畅销的作品之一。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把毛泽东从神还原成人,通过大量的资料史实,把握毛泽东身上猴性与虎性,以一个中立者的态度,还原历史现场,再加上对细枝末节的津津乐道,使得毛从神的架子上走下来,使得我们更清楚的看到这位伟大历史人物人间烟火的一面,但是在另一个方面,也使得我们用一个更加客观、更加人道的角度去评价他的功过,然后他的伟大,也愈加得到肯定。在看书的过程中,我凄冷地感到梦想对于我们这代人的匮乏,为什么我们只一昧顺从社会而不能像毛那样思索这个社会的出路,酣畅的怀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自信。我们都需要补上这一课,也许可以从这部《毛泽东传》开始。

一代地主抑或注定

这本书也不知道是因为翻译问题还是原书就是如此,叙事方式确实枯燥,没有太多的历史材料,全部是思想意识的发展。读完这本书用了两周,可以比较清晰的认识毛,自小就是反叛、执着,其中其实透露着几分冷血。到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毛的执着确为人所敬佩,孤身到井冈山开始建立自己的军队,其坚毅可窥见一二。建国以后仍然完全秉承儒家思想,类似的皇权统治,萌发的“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算不算死最早的钓鱼执法?!毛一生心气甚高,从不折服于任何人,对于斯大林如此,对于马克思也是如此,很难想象毛一生从未承认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 仅代表此书作者传达的未成熟观点!(也许是我没理解作者的深意)这句话不加会不会喝茶。

俗话说外国人写的传记都比较客观!

通书没有任何忌讳和回避的纪实给了没有经历过那一代历史的人一个很好地视角去了解和体会历史全书读完感觉确实比较客观,没有太多的夸大其词真是弥补了不少中学时代历史方面的知识这是第一本在Kindle上看的比较厚的电子书上下班路上竟然花了三周时间才看完看完后果断网购一本纸质的以便收藏和日后翻看最后还是推荐:有想了解毛主席人生经历及毛主席所处年代中国历史的朋友,果断选择翻阅此书,绝对详实,客观!

何宇光、刘加英《毛泽东传》译本的错误与笑话(转)

何宇光、刘加英《毛泽东传》译本的错误与笑话  ——以该书引子中第一页的前四自然段为例     胡为雄     何宇光、刘加英二位所译、特里尔(Ross Terrill)著的《毛泽东传》(Mao:A Biography)的最新汉译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按理说,这个新译本(以下简称2010年译本)翻译时有既成的译本作参考,质量应当更好,可惜实际上它错误百出,还有许多令人棒腹的译句。现仅以该书“引子”的第一页的开头四个自然段为例略加分析,来看看其错误与笑话。  特里尔《毛泽东传》引子中的第一自然段英文原文是:  Midparted black hair over a calm face, delicate hands, a gaze that bored into its target. Curiously flat-topped ears, which gave stability to the head. Mole on the chin that was almost a relief from the broad, pale face with no wrinkles. “A typical big Chinese,” one Burmese who knew him and other Chinese leaders summed up. ”Not handsome, like Zhou Enlai, but benign.”  胡为雄、郑玉臣译的《毛泽东传》2006年版(下简称2006年译本)的译文是:  黑发分头下温和的面容,敦柔的双手,透人肺腑的目光,使首脑持重的如轮大耳,在没有皱纹、宽阔而苍白的脸上尤显突出的下额上的黑痣。“一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一位认识他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缅甸人评论道:“他清秀不似周恩来,但是慈祥宽厚。”  2010年译本则是:  由中间分向两边的黑发,安详的面容,细长的双手,盯着对象不放的犀利目光。奇特的上端扁平的耳朵,增加了头部的稳定感。下巴上的一颗黑痣,使得宽阔、略显苍白而没有皱纹的面孔有了立体感。“一个典型的大个子中国人,”一位认识毛泽东也认识其他中国领导人的缅甸人这样总结说,“他不像周恩来那样英俊,但很宽厚慈祥。”  在短短这段话中,竟有7个错误或笑话:  1、英文原文首句为一句话,并未突出黑发这一特征而重在描写面部特征,将该句拆分为两句,偏离了原意。  2、将delicate hands译为“细长的双手”是笑话。Delicate一词有精美的, 精致的, 精巧的,优美的, 优雅的, 奢华的,纤细的, 脆弱的, 柔和的,美味的, 鲜美的,敏感的, (仪器等)灵敏的; 精密的,微妙的, 需慎重考虑的, 需慎重处理的,贤淑的, 清淡的,关心的; 得体的等意,可用指“肌肉的肌理等的纤细柔软”。Hands这里不是指手臂或手指,重义在手掌。外国政要在回忆录中,说毛泽东的手掌如女性般的那样柔软。2006年译本译为“敦柔”,是在柔软一词的基础上加以修饰以示尊重。国内的行政干部、军队指战员,工人、农民等劳动模范,与毛主席握手时,感觉到的是伟人的“一双温暖的大手”。将一双大而柔和的手变成“细长的双手”,是一个不该发生的低级错误,亦证明译者对毛泽东的生理特征太生疏。  3、将a gaze that bored into its target译为“盯着对象不放的犀利目光”也译成了笑话,也许译者是为了避嫌抄袭“透人肺腑的目光”这一恰如其分的译句而硬译,但显得不伦不类,“盯着对象不放”是指某一具体行为,透人肺腑则是说明毛泽东富有洞察力,善于观察人的心理。  4、Curiously flat-topped ears,which gave stability to the head. 2006年译本为“使首脑持重的如轮大耳”,2010年译本为“奇特的上端扁平的耳朵,增加了头部的稳定感。”这很逗人,似乎毛泽东如果没有一双“奇特的上端扁平的耳朵”,他的头部就不那么稳定。在中国传统小说中,说到帝王尤其是菩萨时,描写其耳朵时往往有双耳齐肩,描写伟大人物面貌时往往说成方面大耳,耳朵大被认为是福相。特里尔也许就此把毛泽东的耳朵描写成“Curiously flat-topped ears”,这大概是为了向英语界读者夸张式的卖弄。但将之直译成汉语,又加上误译,就是笑话了。  5、Mole on the chin that was almost a relief from the broad, pale face with no wrinkles一语2006年版译为“在没有皱纹、宽阔而苍白的脸上尤显突出的下额上的黑痣”,这与英文原意相合。2010年译文为“下巴上的一颗黑痣,使得宽阔、略显苍白而没有皱纹的面孔有了立体感。”这显然又是笑话:如果毛泽东的下巴上没有一颗黑痣,他宽阔、略显苍白而没有皱纹的面孔就没有了“立体感”。译者捏造成一个“立体感”。  6、“A typical big Chinese,” 2006年版译为“一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2011年版则译为“一个典型的大个子中国人”。这背离英文原意成了笑话,表明译者不懂big man 这个美国俗语是“大人物,要人”。因为毛泽东是中国的大人物,所以特里尔说毛泽东是big Chinese。特里尔借一位认识他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缅甸人的评论来描写毛泽东,一开首他用了几个排比句式,就是为了说明毛泽东是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将该句译为“一个典型的大个子中国人”,表明译者根本没有读懂英文原文,特里尔的全部描写就是要说明毛泽东是位大人物,而不是“大个子”。  7、将summed up译为“总结”,以取代原译的“评论”,也是笑话。难道毛泽东的大人物特征需要一位缅甸人来“总结”吗?“评论”则是就毛泽东与其他人物比较而言的。  以上这些笑话,表明译者对该段英文原文根本没读懂或没去认真读,主要是参考以前的泽译本“进行翻译”。  引子的第二自然段英文原文是:  Over eighty-two years Mao Zedong's appearance changed a bit but not much. The youth looked slightly anxious. The leader in office seemed pretty well satisfied with himself He grew fat and lost the air of an earnest intellectual. The hands found it easier to know what to do with themselves. "He looked like an elephant seal," said a Thai leader who saw him in the last years, "all very broad and splendid."  这一段中,2010年译文的错误不大多,但有一句关键性的话译的错得离谱。The hands found it easier to know what to do with themselves一语,2006年译本为“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此处莫明其妙地译为“同时手的动作有了很强的目的性”。Hand或hands,还用指(钟表等的)指针,人手、员工,有手艺或技能的人,亦含有施以援手之意。第二段整个描写年事已高的毛泽东除了身体的变化外,更有精神上的变化。作为老练的大政治家,他“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2010年译本将该英文句译为“同时手的动作有了很强的目的性”,是把对毛泽东的这一高度评价变成一个具体动作的描写,间接表明作者未理解或未认真读这整个段落的英文原文。  此外,"all very broad and splendid",2006年译本意译为“一切都显得器宇轩昂”,较切合原意,2010年本则直译为“身驱宽阔而庄重”,显得笨拙。再说,splendid无庄重之意,有灿烂的, 光彩的; 华丽的, 漂亮的, 精美的;壮丽的, 辉煌的; 美好的, 美妙的, 精彩的;杰出的, 显著的, 优秀的等意。  引子的第三自然段英文原文是:  Always the same was the sense of a man in focus. Self-contained. Giving the impression of thinking of six things at once. Mao never lost the duality of being a taut wire of pure mind, yet also sensual as a cat.   2006年译本的译文是:  他总是处在人们注意的中心。富于自制力。给人的印象是能眼观六路。毛从来没有失去他的两重性:脑弦紧绷如满弓,机敏似猫。  2010年译本的译文则是:     始终不变的是,他带有处在公众视线中心的那种人的意识,言行有度而持重。给人的印象是,他同时在思考六个问题。他从未丧失那种两重性:既习惯于严格的纯粹理性思考,又像猫一样追求感官的满足。  这简直是荒唐而带污辱性的译述。2006年译本的“他总是处在人们注意的中心。富于自制力”的译法,是准确的对应翻译;而2010年译本的“始终不变的是,他带有处在公众视线中心的那种人的意识,言行有度而持重”的译法,除了语言上的添油加醋外,在总体把握上失度。建国后的毛泽东在多数场合是消失在公众视线中心的,但不论是出现在公众场合还是隐没行踪,他都是人们注意的中心。在接见外宾或与国内领导人相处时,他也处在人们注意的中心。  Giving the impression of thinking of six things at once.这句话本来是美国学者特里尔根据中国的成语“眼观六路”的英文表达,由于语言文字的非对称性或不可译性,英文只能如斯表达,或汉译英时不大准确,但将这句话译回来译成“给人的印象是,他同时在思考六个问题”,就令人哭笑不得了。地球上的人谁能同时思考六个问题呢?为什么不是同时思考五个或七个而恰好是六个呢?外国人都大致能懂的成语,中国译者为何反倒不懂而弄出笑话呢?  Mao never lost the duality of being a taut wire of pure mind, yet also sensual as a cat. 这句话2006年译本译为“毛从来没有失去他的两重性:脑弦紧绷如满弓,机敏似猫。”这是准确的对应翻译。2010年译本则译为:“他从未丧失那种两重性:既习惯于严格的纯粹理性思考,又像猫一样追求感官的满足。” Sensual一词除有“淫荡的,耽于肉欲的”等贬义外,还有“感官的”之意,故“机敏似猫”是准确表达,“又像猫一样追求感官的满足”是用贬义词语来进行翻译,但译出了笑话:像猫一样追求什么样的感官的满足呢?猫是一种机敏动物,它在黑夜视觉和听觉都很灵敏,作者是借以来形容毛泽东的机敏。  引子的第四自然段英文原文是:  Dry enough to dazzle a visitor with a classical quotation or fry him in the heavy oil of silence. Earthy enough to startle another visitor by reaching into his baggy trousers to deal with lice. Top half of the face suggested an intellectual: immense forehead, questing eyes, longish hair. Bottom half was that of a sensualist: plump lips, chubby nose, round and childlike chin.  2006年译本的译文是:  他善穷经据典,使来访者大惑不解,或以沉默静思使对方不知所措。他把手伸进肥大的裤子里扪虱的粗举又会使另一来访者为之一惊。脸的上半部显示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宽额,慧眼,长发。下半部则表明他是一个感觉论者:厚唇,隆鼻,稚童般的圆下颌。  2010年译本的译文则是:  他会相当生硬枯燥地引用中国典故,使来访者摸不着头脑,或者长时间保持沉默,好像把人丢进热油里去受熬煎。他相当粗俗,会把手伸进他宽大的裤子里摸虱子,使来访者大感吃惊。他面孔的上半部给人以知识分子的印象:宽大的额头,始终在追索的眼睛,长长的头发。下半部则属于寻求感官快乐的人:丰满的嘴唇,短粗的鼻子,圆得像孩子一样的下巴。  这里,2006年译本中的“他善穷经据典,使来访者大惑不解,或以沉默静思使对方不知所措”大体译得贴切,或许后句的意译还可推敲,如译成“备受煎熬”等。2010年译本译为“他会相当生硬枯燥地引用中国典故,使来访者摸不着头脑”就有问题了。这给人的感觉是:毛泽东是一位无学无识或对中国传统文化不熟悉的人物。但是,毛泽东使许多国外政要和国内政界、学界人士佩服、倾倒就在于他学识渊博,与人会见时往往谈学论道,富具吸引力。2010年译本的译文“或者长时间保持沉默,好像把人丢进热油里去受熬煎”,增加了词语并直译,但有些不雅。  Earthy enough to startle another visitor by reaching into his baggy trousers to deal with lice一语,2006年译本的译文为“他把手伸进肥大的裤子里扪虱的粗举又会使另一来访者为之一惊”,这是妥贴的。2010年译本则是这样译的:“他相当粗俗,会把手伸进他宽大的裤子里摸虱子,使来访者大感吃惊。”译文大大走形了。好像毛泽东是个粗俗的人。其实,毛泽东扪虱的粗举发生在延安时期的艰难岁月,那时不止他一个人身上长虱子,也不止他一个人有扪虱粗举,许多革命者身上都长虱子,甚至有不长虱子不革命一说。建国后的毛泽东,作为大国领袖,在公众场合出现时,总是神采奕奕、气度非凡、万众瞩目。有哪个国内外政要在回忆中说过毛泽东粗俗呢?  “宽大的额头,始终在追索的眼睛,长长的头发”,这是对2006年译本译文“宽额,慧眼,长发”的拙劣的拓写。但其后一句译文在改写时就错得不着边际了。2006年译本的译文是:“下半部则表明他是一个感觉论者:厚唇,隆鼻,稚童般的圆下颌。”2010年译本的译文则是:“下半部则属于寻求感官快乐的人:丰满的嘴唇,短粗的鼻子,圆得像孩子一样的下巴。”这里,“寻求感官快乐的人”是带有贬义的。Sensualist一词确有享乐主义者、好色之徒的意义,在哲学上则指感觉论者、感觉主义者。毛泽东同时是哲学家,理应选取“感觉论者”之义。2006年译本的译文将plump lips, chubby nose, round and childlike chin译为“厚唇,隆鼻,稚童般的圆下颌”,这是十分准确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高鼻梁也是帝王之相的标准之一。例如,司马迁《史记》中的《高祖本纪》,说刘邦“隆准而龙颜”。隆准者,高鼻梁是也。《毛泽东传》的作者特里尔曾用帝王来比称毛泽东,不管其对错与否,特里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似比译者的多。中国的史书、旧小说形容英雄人物的面相,也一般用“天庭饱满、地角方圆”来说明。例如范晔的《后汉书光武本纪》对刘秀的描写是:“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这些连外国作者都多多少少知道一点的知识,2010年译本的译者却混然无知,将相关译文错译为“丰满的嘴唇,短粗的鼻子,圆得像孩子一样的下巴”。这着实令人笑不出来。Chubby一词有胖乎乎的、圆胖的、丰满的等义,没有粗短的意思。毛泽东的鼻梁虽然不像欧美白种人那样挺直,但作为黄种人、作为中国人,他的鼻梁是高挺的,丰满的。译者如果在语言上弄不明白,看看毛主席像也能解决问题啊。至于“圆得像孩子一样的下巴”一语,译得有歧义,是病句,其意是说毛泽东的下巴“圆得像孩子一样”。有谁的下巴能“圆得像孩子一样”呢?  够了,不值得逐一分析下去了。通观《毛泽东传》2010年译本全书,错误连篇,笑话百出。甚至“愿景”这个从台湾地区媒介近两年才传过来的词竟在书中出现了4次,还把去世的毛泽东译得像他在世时一样。这真是令人难以卒读。任何再不负责的译著,篇目标题总不致译错吧,然而,第20章的标题Fractured Vision 被随意改译为“破碎的幻梦”,2006年译本此处精确地译为“残梦”,这应是最佳的汉语表达。第21章的标题A Arrow Near the End of Its Flight被译为“飞鸣镝将坠”,2006年译本此处译为“强弩之末”,这也是恰如其分的翻译。A Arrow Near the End of Its Flight应就是从成语强弩之末译成英语的。对此标题这样翻译,表明作者不知何为鸣镝。鸣镝为响箭,飞鸣镝为动宾结构。毛主席在为《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一词作解释时说:飞鸣镝是指“我们的进攻”(对当时苏联所谓的修正主义政党进攻)。而“飞鸣镝将坠”是两个动词之间夹名词,成为病语。  从总体上看,何宇光、刘加英二位所译的《毛泽东传》2010译本是在没有认真阅读原著或未读懂原著,在既有的译本基础上借助中文译本为主、参考英文著作翻译的。从上面四个自然段译文的具体分析和对全书译文的通观可见,该译著有剽窃和抄袭之嫌,书中更有许多直接剽窃和抄袭的证据。  

有意思的传记

作者语言幽默,是我度过最有意思的传记。也感觉毛泽东这个人物在作者笔下变得可爱很多。亲近很多,读时,仿佛这个人就在身边,触手可及。看完之后让我对毛主席少了很多偏见。无论是爱情上,还是后面的文革时期。

虎气和猴气

毛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很准确。一半虎气,一半猴气,这使得他像一个终生都长不大的孩子。对父权最早的反抗是每个男孩最早出现权力意识的时期。显然,毛也是,而且更为激烈。同时,他的少年成长逐步和中国当时的社会变迁发生了交集,使他走出山村,走向战斗。他的求知路并不算是顺利,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曲折,这也铸就他半个知识分子、半个政治家的个人性格。而革命道路中的一次次浴火重生,更练就了他的火眼金睛和斗争哲学。“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这是我最喜欢他老人家的一句诗,其气势也足以用来描述他的革命生涯和建国功勋。但对他诟病最多的是在建国后,特别是文革期间。小平同志对他的评价是三七开,实际上在书中我们也能看到,他对小平的评价也是三七开,这很有意思。毛在建国后的社会实验,包括生产上的、文化上的、社会上的,有损失、也死了很多人。作为后人评价当代史是很不好说的,但应该看到,这些教训从另一个角度也是财富,这些实验性质的做法付出了学费,也收获了知识,磨练了社会和中国人的承受能力。这给中国社会之后的发展圈定了框框,也让广大才从农业社会走出来的族人对民主、平等、自由、工业等等现代社会的特有名词有了更切身的体会,接受了启蒙。这种痛也是财富,就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被烫后知道了什么是火,被呛后知道了什么是水,被欺骗后知道什么是真理。当然,因为有许多生命作为代价,这些事情都应该被慎重和敬畏地谈及,而不是轻描淡写。新中国是西方思想和工业社会入侵东方儒家文化和农业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所诞下的婴儿,这个婴儿长的大不大,活的长不长,爹和娘都是有责任的。另外说一句,谁是爹谁是娘还真不好说,最终要由时代发展和人来回答。毛作为一个革命英雄的出现,其个体经历也恰恰是这个婴儿在幼年时期的人格化形态,所以他必定是一个孙悟空式的人物,是一个孩子般的伟人。

伟人战士

格局,毛在我心中一直是个伟人,伟人的格局是普通人无法达到的。以坚定的信念,藐视一切的自信,从默默无闻的农村孩儿走向中国的最高领导者,确实非常人说能达到。从内乱、抗日至解放战争,毛可谓力挽狂澜、闲庭信步,气魄确实值得人瞻仰。建国后,可能性格原因,过去好斗,如果没有64年以后的经历,这或许成了完美的领导者了,当然,野史说本来要晚十年毛才能登上皇位,结果49年早了十年,就出现了问题,哈哈,胡乱说了。可怜了和毛一起打天下的那帮伙伴,多数都委屈的终了。这本书个人觉得写得挺客观的,只是觉得唯一的缺点就是缺少了对很多发生的事物的本质的分析,外国人写得,这也不能难为他,也缺少了对战争思想及精华的分析。值得一读,今年读的关于毛主席的第二本传记。

此书“红”得发紫,所以畅通无阻~

我有个大学老师是萧延中教授的学生,所以对于这本书,我的那位老师还是有些了解。这本书出版的时候删掉了许多不够红的东西,而且之所以能够出版的如此火热,也托福于它的和谐。开始对这本书还算印象良好,因为毕竟是太祖年少的时候,说深说浅都无可厚非。包括全书中对于太祖和前面三位皇后的叙述,很显得有些真,但是这都是幻觉。因为这是鸡毛蒜皮的弃菊暴帅。本书最精辟的段落,在于对“飞夺泸定桥”这个魔幻现实主义桥段的描述,比教科书中写的还详细。对于这个桥段的真实性,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上网查一查,很容易就能搜到,比如邓帝关于此事对美国佬的实事求是。书里面讲了一些太祖的坏话,千万不要被敏感惯了之后认为这是不和谐的因素,其实这些不和谐的话完全是为了和谐那些真正不和谐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重点看看关于发动三大改造,发动双百,发动文革,以及两次庐山会议等段落。此书“红”得发紫,和作者是不是老外木有关系,老外读的东西也离不开那些大陆的或者中国岛的文字,所以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千万不要当真。都经过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的了,你还指望些神马呢???当故事书来看吧,不要太当真,当真的话你就丧当了。。

二十九年之后才又回到了城市里

这本书跨度很长,新民学社,湖南学生联合会,安源路矿,井冈山,江西瑞金,万里长征,延安抗日,新中国成立,大跃进,文革,等等我个人觉得多对我这样平平淡淡的人来说,都非常的震撼。安源路况工人罢工,是毛主席一个人去发动的,可见毛主席的行动力执行力非同一般。再后来回到家乡发动农民运动被地主抓到要枪毙的情景,让我想起曹操当年刺杀董卓,逃难的时候,在中某县被陈宫台抓获,曹操说服陈宫和自己一起起义,但毛泽东并没有成功的贿赂看押他的小兵,但是他也是机智的逃脱了。在逃亡井冈山的过程中,自己有了很多追随者,有很多人有了悲观主义情绪,但是毛泽东还是用自己坚强的毅力和卓越的领导才能稳定住了队伍,并且说服了井冈山的土匪加入了自己的组织,这个过程中可以体现出毛泽东非凡的个人魅力以及语言的煽动性,当中共中央派遣朱德去井冈山说服毛泽东走武装占领城市的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不但没有改变反而说服了朱德。江西瑞金武装割据,党中央搬到瑞金,毛泽东失去了领导权,几乎丧失了对党和军队的领导,但是他耐心的等待了三年,终于在反围剿失败后,重新获得了对党和军队的领导权,用自己的战略战术思想挽救了红军,长征过程中和张国焘之间的斗争导致红军的分裂,毛泽东的军队转战陕北,张国焘向西藏挺进。当到达陕北之后,抗日战争爆发,毛泽东选择了抗日救国的方针,而蒋介石则选择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继续发动内战,毛泽东关注的是人心向背,把政治斗争,战争看作是一场群众性的运动,而蒋介石关心的只是如何对军队的掌控,如何拥有权力,他忽略了军队和权力的来源,如果说毛泽东是掌握了如何寻找水源的方法,那么蒋介石掌握的只是如何蓄水的方法,一个是思想家,一个只是战术家,这也许是为什么在抗战之后毛泽东能够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回到了阔别二十九年之久的大城市,对与新中国的建设他选择了违背自然规律的跳跃式的发展,导致大跃进,浮夸风,共产风的产生,庐山会议的政治斗争彭德怀是牺牲品,足以见得在不和调和的政治斗争中,某些人必然会成为双方不同斗争的缓冲物,历史选择了彭德怀。大跃进失败让毛泽东怀疑起了人心的不可控制,虚假的生产数据等等一切可能是导致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深层次原因,对理想化的社会制度过度追求,以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于毛泽东的阿谀奉承,以及由林彪等等掀起的个人崇拜之风最终导致一言堂的产生,这才是真正的悲哀,在这可怕的专断环境下,一些戏剧性的滑稽事情的发生也是必然的。但毛泽东的一生始终都在追求国家利益,最起码这本书中表现的是这个样子,从这个层面讲他始终是个值得敬佩的和尊敬的人。

教我认识毛泽东

看了太久,比较迷糊。但是对毛的认识,已从伟大敬爱的毛主席转化为有血有肉的毛泽东。原先高高在上的人物,也有着幼年的倔强稚嫩,也有着青年的辗转彷徨,有着中年的起落挫折,也有着老年的理想乖张。我们年轻的主席,浪漫坚毅,顽强又圆润,既讲究独身自处,又能团结有力量之势。崇尚革命,重视农民,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改造为适合中国国情的改良版思想武器,引领新中国的诞生与集体意识。不严谨的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而新中国成立后,权力的渐渐遗失,理想中的大同道德社会,渐渐无法掌控,偏离毛思想的正规,倾斜如历史客观发展的经济跑道,也使毛主席头上的光环慢慢消散。这使得一手栽培出新中国的救星毛的心里无法接受与自甘孺子牛,任时代的巨轮碾过自己的身体。因此,一些列偏左的革命潮流将中国再次搅得覆地翻天。晚年的毛已成为神座上的力量与思想的象征,被有所图的人一再利用,主宰着当时纯朴善良的中国人。而今的毛泽东,在社会中已成为中国甚至世界历史中的永恒,又在中国局部宽容的思想环境里成为一种流行文化。功过耀世!无论如何评价毛的一生,他永远都是中国的夜空中永不坠落的明星。

毛主席万岁!

了解历史,学习历史。从本书的序中就开始喜欢上了,“流行歌星们以较为轻松的方式把毛泽东的话写进歌词,出租车司机为避免车祸而把他的肖像悬挂在方向盘上方,农民在遭遇水灾时紧紧地握着他的像,就像他们以前握着观音的像一样。”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说过:“社会形成之初,是领袖造就制度。”在中国,那就是毛泽东时代。他又说:后来则是制度产生领袖。“这就是今天的中国。看的越多,疑问则越多,深入再深入。

作者写得不错,但编辑质量一般

书不错,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观察毛的一生,作者的很多描述有趣而犀利。比国内作者写的传记更客观。但由于很多史料作者看不到,所以遗憾在所难免,也可读一读金一南写的《苦难辉煌》,有些史料更细一些。可惜的是出版质量一般,有些地方语句组织得不知所云,不知道是译者的原因还是编辑校稿的原因。希望再版时改进吧。

矛盾的毛泽东

完整记录毛泽东传奇而又充满矛盾的一生,特里尔没有像其他史学著作那样像记流水账一样记录毛的生平,他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逻辑严密的结构,以时间为主线,以毛泽东个人思想变化过程为副线,生动描绘毛泽东从少年至老年一系列斗争经历。让我们具体而又系统的了解这个“矛盾”的伟人。通过史实,让我们把这位“半人半神”的 “圣人”从内心的神坛上放下。毛泽东的后半生,即从他夺取政权之后统治中国开始,“斗争”一直是他思想的主线,他认为世界史动态的、变化的、矛盾的,但他又要通过不断斗争和革命,将全体中国人变成道德统一的一个集体,而不是个性各异的“人民”,这又体现了他骨子里放不下的儒家大同思想(虽然他从小痛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这也许也是毛泽东自身矛盾的一种体现吧。关于毛泽东的阴险和无情或者说是智谋和伟大,书中也有很多体现,至于最感兴趣的的“文艺座谈”“整风运动”,书中记载的并不详细。

毛泽东还是很了不起的

首先要说的是,本书经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所以,作者原本的错误得到了订正,当然,原本的正确得到了“订正”也未可知。这本书在策划编排上是很赞的,图片、文字引述、字体大小,章节安排,就连后面的文献引用排版也很引人注目(近40页的引用目录,也看出了作者Ross Terrill下了苦功夫写传记),让人读起来很舒服,当然,外国人写的毛泽东传,可信度还是很高的,值得一读。以前Mao给我的印象是毛主席,直呼泽东对我来说是大不敬的,但自从读到他童年一章对其父亲的大不敬,我就感觉自己算小不敬,或者说骨子里,我也是有那股虎性的。毛泽东给我的较深刻的印象可能算是《恰同学少年》里面那个“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有为青年,自己也着实希望有一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同学少年,为中国多增一份正义之气。此书序言里就醒目一句:“个人性格在中国政治中分量极重,国家领导人永远在起作用,政治从未把舞台完全让给经济。”交代了作者主打人物来刻画中国历史的缘由,对比国外欧美政策,中国的中央集权专治制度的确是由一把手说了算,写人某种意义上就是在写中国。书里面描述毛泽东说他既有虎性又有猴性,但我较之更喜欢这一句描述:既习惯于严格的纯粹理性思考,又像猫一样追求感官满足。前者属猴,后者属虎。他了不起在于他的洞察魄力和执行魄力,不仅是在早期那份《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体现,在后期新中国成立的重大事件中也能体现,虽然后期的策略不尽如人意。进入正式章节,童年一章让我觉得毛泽东是一个当下的90后,反权威崇自由讲平等,还有,不那么孝顺。他让饭给穷苦学生,反对老师要求的站起来背书,把卖猪赚的钱分给穷人,对父亲的蛮狠干体力活要求抗议等举动,着实让人觉得他很有正义感,要知道,这是就连当下新时代都很缺失的品质。毛泽东的母亲给了他道德感,毛泽东读书得到了社会责任感,穷人的遭遇给了他正义感,童年的毛泽东可谓是发育较为健全的人,值得学习。毛泽东20岁~30岁时善于从他的生活经历中挖掘一种社会罪恶的根源,热衷读报的习惯使他获得了表达一个观点时进行细致描述的能力。洞察力和表达力都兼备后,笔杆就成了尖锐的武器,再加上其独特的组织能力,号召影响力更是牛的一比,在农民群众中赢得了广泛的支持,仿佛像是个有魔力的传教布袋者。想想自己呆在学校,对社会洞察不够,写文章语言表达逻辑欠缺,组织活动也不佳,想要做大影响力,可能性是很低的,而毛泽东这些方面是很了不起的。30岁~40岁,毛泽东经历了他人生的大小战役,最能磨练创造他的,当属“长征”,这堪称人类历史上大规模徒步旅行的奇迹。在这些纷飞慌乱的运动状态下,毛泽东充分体现了其政治才华及军事才华,这也奠定了其政治领袖的基础。正是毛泽东专心致志和坚韧不拔,把认可的信仰做到极致,才促就了不可能变成可能。我觉得他也是人,我也是人,就如同他回讽别人说“毛主席万岁”时他也会死的事实一样,为何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这么大?当看到艰苦条件下,毛泽东依然坚持直至逆袭成功时,顿感自己面对挫折时意志涣散的羞愧,我承认一点,意志力和体力有关系,毛泽东少年时期的体能训练无疑增强了其坚韧的意志。(就连老年时依然畅游长江!!!)想到这里,我又不觉YY了一下高校应重视的体育课程,但是想要锻炼身体的人从来不会介意有限的体育课。40~60岁成就略过,觉得很散乱,虽然其中毛泽东在天安门楼宣布新中国成立了这是一件令人鼓舞的大事,以至于每次升国旗,我必唱国歌(或默唱),必想象脑补毛主席在城门楼上念叨的那一句。这段岁月里还有一点令我好奇,毛泽东用他父亲对他的方式对待他的儿子毛岸英,他既然痛恨父亲的行为,难道就不痛恨那时的自己么?所以我想很多人有良好的判断力和行动力,却不一定有良好的同理心。60~70岁,开始“建设”中国。毛泽东对中国的目标是一个家庭而不是一个公司,是一个中国集体主义者,说到的“人民”一词忽略了个体能力的差异,个体兴趣的不一等,而统一为一个抽象的群体。所以“百放齐放”时,当收到知识分子各种自由针砭言论,诸如反对一党统治,反对中共对文化人创作的控制等,毛泽东就坐不住了,这不符合他的大一统观念,于是如著名学者费孝通所言“开放的鲜花易遭霜打而凋落”,知识分子都去改造了。再就是搞“大跃进”事件,这是一个大灾难,使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新长征中损失了5年,很多领导都批评他,但毛泽东的虎性就来了,说搞就搞,不得不说他是一个执行魄力极佳的斗士。在此间的政治斗争很惹胃口,彭德怀不服毛泽东被撤国防部长,林彪上台接任。很简单,Leader必须拥护起拥护他的人,以巩固自己的政权。70~80岁,再次“建设”中国。文化大革命加把油,想把百花齐放没能做到的“道德一致性”做到。“红卫兵”、“大字报”、“左倾”、“右倾”...词汇层出不穷,毛泽东把事物一直当成“冲突论”,认为只有阶级斗争新中国才有希望,这是把旧中国那套理论照搬过来了,真正新中国的理论应该是“功能论”,开放经济建设才是首要任务。此间,发生了林彪的叛乱,我就很奇怪他怎么就那么急,这么有才华善心计的人怎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毁了自己,不应该。还有尼克松访华,此举很有历史意义,中美关系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所以很多外出留学的国内人才得以有幸回归,我觉得因为国家恩怨问题禁止公民出入自由这是很不合人权的,得改。80~83岁,期间周恩来总理逝世,毛泽东没有去吊唁,没有送花圈,他一直就不把周恩来放在眼里,因为周总理的“中庸”不符合他的“极端”观,道不同不相为谋。朱德逝世不久,还发生了唐山大地震,仿佛这场自然灾害意味着仿佛要改朝换代般。终于9月9日,毛主席逝世了。纽约联合国总部降了半旗,全中国停工3分钟。来纪念我们伟大的领袖,“东方红,毛泽东,他是人民大救星...”这首歌人民此刻也不能兴高采烈的歌颂了。总观毛泽东,我喜欢他人生的前半截,就是41.5岁前,那时候中国处于矛盾动乱时,毛泽东的阶级斗争理论很符合当时的形势,更能有效地促进新中国的演进,如果叫朱德周恩来去领导,我是不看好的。所以,对于新中国的成立,毛泽东还是很了不起的,但是对于新中国的建设,虽然其心很正,但不能假想亿千民众心正,过于理想化的改造并无实质意义,这方面是较为失败的。想起高一政治老师评价他“七分成三分败”,我是比较认可的,从无到有很难,从有到更有相对来说简单,就像富兰克林说到的自从赚了100金,再赚100金就不是难事了,因为金钱本身就有很多本质。同样的,因为开创了新中国,再改造好些就不是难事了。所以开创占七分成,改造不当占3分败。

伟大平凡渺小

中国历史上再也找不出一个像毛泽东这样的人,无尽的赞誉如神一样,现在又有无数人控诉其如恶魔。就是世界舞台上,这样的政治人物也不多见,毛泽东注定要在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毛泽东是个伟大的人,他用小米加步枪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推翻了国民党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统治这个国家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毛泽东是个平凡的人,他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毛泽东是个渺小的人,不能否认他有私权力的强烈需求,怀疑和他政见不一的人并不懈地将其打倒。中国专门研究毛泽东的人恐怕有千千万万,可是竟然没有一部经典的毛泽东传记。这也难怪,因为毛泽东太重要,又太近,中国和毛泽东之间的故事真不是能简单说清楚的。所以,只能看美国人写的东西了。感受是,会相对客观,也感谢时代不再盲目用意识形态作判断,当然,这本书还要早,如果是现在发行的恐怕还能描写保留更多内容。但是,的确不过瘾。看一个外国人讲中国故事,讲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人物,还是多少感觉隔靴搔痒。很多激动人心的时刻,比如朱毛会师、比如遵义会议地位的确立,都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对建国后期一系列运动的开展特别是六十年代后期之后权力斗争的过程,还是不能介绍更多更翔实的内容。总的来说,前半部分还是人的过程,从最早一批的中共党员,到几次党代会的出席缺席,到在北京的不受重视,到积极在国民党内发展农村工作,到湖南、井冈山时期,到长征,到抵达延安,期间也经历了几起几落,毛泽东还是一个清晰的人,有自己的观点、需求、做法,从解放战争后期一直到夺取胜利建国,特别是建国后期,他已经不是一个普通人了,而介乎于神和魔之间。基辛格的书说过,毛泽东是一个有话不直说的人,你需要猜测他的意图到底是什么。生活中实在是很难与这样的领导相处。但不要忘记,那个破除权威鼓励革命听取基层群众意见的人也是他,晚年的一切问题除了不能容忍权威和地位被挑战外,也的确反映了毛泽东的政治哲学,就是要斗争,思想问题一刻不能放松。书算厚,但很快都读完了。虽然是翻译作品,但读起来很容易不晦涩且让人有兴趣。对于近现代史,还是有更多的了解需求,之前书本知识太匮乏太单一了。下一个任务是蒋介石传。

英雄,不可以犯错么?

读这本书的原因很简单,因我也在困惑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个人,这个惊世的伟人。羞面的是,看后我的答案似乎也还不是十分明朗,只能说稍微清晰了一些。很多人因为他晚年犯得错误便将他扁的一文不值,恨得咬牙切齿。我无法回到过去,也无法证实什么,我只是觉得若是如此看待一个人想必是不合适的。无论怎样,坐而论道,不如起身力行,毛做到了,他从某种程度上的确改变了我们的国家,乃至这个世界。英雄,不可以犯错么?

书中所言的毛泽东

不知道像我这个年龄的人对毛泽东的经历是否感兴趣。看此书的初衷是通过他来了解过去的事情,另外,从一个美国人的视野看中国的近代史。官方把他评价为功过7/3开。读过这本书,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是:功绩:一直坚持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并着力以武力抗争;坚持构建统一战线,团结中国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拯救中国;开展农民运动,解放中国农民和他们的精神;完成了中国的基本统一,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方式(且不论其是否优越);两弹一星。缺点:他不是个真正的知识分子,骨子里是农民,强烈的封建思想和儒家思想。不尊重知识分子;有问题的择偶观和婚姻观;不会搞外交;不会搞经济;迫害战友;晚年经常出尔反尔,有左右摇摆的政治态度;过度强调阶级斗争,对历史的形式判断完全失误。书后最后一句承上启下,说未来的中国将是邓小平治理下的中国,下一步想看邓的传记。现在的中国还没有像这本书一样很好的总结邓小平的生平经历,至少做到旁征博引,不偏不倚。推荐一下这本书,让每个中国人都知道自己的国家是如何建立的。

这两本有什么不同?

与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485628/ 这本比起来,翻译,内容有什么不同?读过的读者透露一下。。。

毛泽东传--读后感

看完这个。就好像看了一段中国共产党的党史。突然对这段历史有兴趣。我准备继续向下看毛泽东选集。历史 永远只能借鉴 每个人的眼中 都有一个不同的历史。历史永远只能够看到其中的一角。在宏观角度来看一些事情的发生。至于当事人的所思所想,大多只能够推测。 人 不总是能一帆风顺的。毛泽东几次离开权利的中心,周恩来永远没有远离权利中心但是也未有过绝对的权利,邓小平三起三落但最终能够获得绝对权利,还有很多其他的党的历史人物消逝在历史中。区别在于 能够有自己的思想并用强有力的意志来贯彻他 只有判断正确 再加上坚定的信心 加上保存自己的技巧 才能够获得最终的权利。什么是政治 政治就是争取大多数人支持的社交活动。任何的理论都只是拿来用的,我们不是理论作者本人。总会对同一理论有不同的解释 重要的是要有实用性 能够起作用。 不过,读完这本书,我还是感觉,毛泽东很伟大。真的很伟大。对于我们现行的体制,我有了新的体会和认识。人 似乎不应该太固执 应该学会改变自己。使自己能够更融合于这个社会。或者创造新的体制。我不知道,我现在的不合群代表着什么。是独立鹤立鸡群还是偏执。我害怕犯错,所以不去做事情。 呵 我是鸡群的天鹅 还是天鹅群里的鸭子呢?似乎 我应该学会在不同的人群里去适应自己 打开自己 去适应不同的规则。如果继续坚持自己想法,等待合适自己的环境出现。那就会很痛苦。似乎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有更根本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 但是有些人就是能够成功 有些人总是失败。似乎 是有原因的 思维方式方面的原因。思考中。。。毛泽东 一生都在斗争。斗争就是他的全部 甚至在得到中国的绝对权力之后 仍然创造出了自己的对手去斗争 去获得胜利。在斗争中确立自己的权力地位 不断的巩固他! 这是本性!“毛泽东对田家英说,政治的智慧,在于怎么令敌人越来越少,令同志越来越多。”

世界上没有圣人。

世界没有圣人,毛泽东也是如此。但是我们无可否认他是一位伟人,一位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伟人。1893年,这位伟人诞生了。要是在古代,史书上肯定会为其诞生之日增添上一笔传奇的色彩,什么电闪雷咛,狂风暴雨之类。但是,现在所有的书上没有,因为毛泽东,因为他建立了一个不同的时代。毛泽东的童年和大多数的人一样,迷茫,彷徨,不知所措。毛泽东也是幸运的,因为他的家庭不错,因为他的父亲在当地算得上是一位地主,家里有田,雇佣着劳工,毛泽东的童年过得很是滋润,也正因为如此,他有机会上私塾读书,有机会接受对一般孩子来说十分奢侈的教育。毛泽东17岁时的叛逆让他离家到外地读书,他骨子里有一种抱负,他不想一=一辈子呆在韶山。但是……

《毛泽东传》:一部值得一看的好传记

绝对的大部头书,原想利用碎片时间读完,但后来发现这不可能:一来作者写的引人入胜,环环相扣,一读就放不下了。二来近50万字的内容光靠每天一个小时的碎片时间根本打发不了。值得庆幸的是,美国人写史,写传记随意一些,直白一些,不玩“春秋笔法”,大大降低了我的脑力消耗,如果是咱古人写的史书,一年我都“吃”不下一本。虽然我是中国人,但对于前几代领导人的印象大多来自政治和历史课本,很抽象,“高大全”得很。之后的少数几次update全都来自网络,但也没形成系统的印象——网络资料太过龙蛇混杂,难辨真伪,而且大多用词偏激,我没很用心去看。这本《毛泽东传》我买的是电子版,谨慎起见,先下了试看版,引子就写的很让我满意——作者引用了好几位见过毛泽东本人的描述,短短的一两千字就引用了九个注释和出处,我心想应该挺挺靠谱。事实证明我没选择错,这本传记资料翔实,逻辑清楚,特里尔谦虚谨慎的把自己藏在了书后面,轻易不发表评论,仅有的几次也是一阵见血,完全具备好的传记所有的要素。看完此书,我的最大感想就是敬佩,毛泽东真的是为旧中国的解放,新中国的建立耗尽了所有的伟人。不但是自己的所有,还有整个家族,他的两个弟弟,一个过继的妹妹全都为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小弟弟和妹妹去世的时候才二十几岁,大弟弟也没活到新中国建立),书里对这些只是一笔提过,我也是出于好奇问了度娘才知道的。心头大为震惊,这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所以书里说他是圣人,并举了一个英雄崇拜的事例,我一点都不反感。他应该得到的。-------------------------------我是精彩书摘的分割线-----------------------------·美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跟着一支队伍活动。他们打了一天的仗,战斗结束时没有饭吃。小米倒是能搞到,但是部队没有钱付款,指挥员不允许不付款就把小米拿走。在这个残酷的夜晚,指挥员开始对他的战士们讲解毛泽东在古田提出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里有一些是关于不给钱不能从当地人那里拿走任何东西的规定。让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呆若木鸡的是,这支饥饿的队伍用嘹亮的歌声唱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度过了这个夜晚。“他们的歌声像弦乐交响曲。”她这样写道。 【这段让我看的心头酸涩】·毛泽东把刘少奇和周恩来叫到一起,他有个问题要问他们:“你们怎样使猫吃辣椒?” 刘少奇先发言。“这还不容易,”这位二号人物说,“你让人抓住猫,把辣椒塞进猫嘴里,然后用筷子捅下去。”“我先让猫饿三天,”周恩来回答道,“然后把辣椒裹在一片肉里。如果猫非常饿的话,它会囫囵吞枣般的全吞下去。” 毛泽东像不同意刘少奇的做法一样,也不同意周恩来的做法:“不能用欺骗手段——绝不能愚弄人民。”那么,主席自己怎么做呢?“这很容易,”他说——至少在这点上跟刘少奇一致,“把辣椒擦在猫背上,它感到火辣辣,就会自己去舔掉辣椒,并为能这样做感到高兴。” 【这段的背景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对于资本家的处理问题上,三者的看法,没有出处,我不知道是真是假。】·毛泽东和刘少奇在45年的大多数时间里都在一起工作。他们都来自湖南,讲话都带湖南口音,但彼此能听懂。在延安,是刘少奇策划了树立毛泽东为领袖和思想家地位的行动,并在1945年的第七次中共代表大会上确定下来。 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刘少奇曾试图把毛泽东从第一把交椅上赶下去。真相是,刘少奇把毛泽东看作中共的主席,而不是皇帝。 这两个人在大的观点上有分歧。刘少奇不像毛泽东那样看重农民对革命的贡献。他像天主教徒相信教会一样相信党的权威,不像毛泽东那样热衷于邀请群众批评党。他的性情是喜欢以有条不紊的步骤办事,而不是像毛泽东那样喜欢波浪式地发展经济。刘少奇没有毛泽东那种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他对苏联的各种缺点也不像毛泽东那样看得那么重。很难想象毛泽东会使用从刘少奇的嘴里自然说出的国际主义形式的语言:“中国共产党是世界共产党的一个优秀支部。” 对毛泽东来说,任何中国的东西都不能称为某种非中国的东西的“支部”。 最大的差别在于刘少奇身上没有那种“猴子”气。他不具有毛泽东以倾斜的视角看事物的地习惯。他不像毛泽东那样把生活看作永远处在流变之中并从中获得乐趣。 在刘少奇看来,历史是向上的扶梯。在毛泽东看来,它是个波涛汹涌的海洋。对刘少奇来说,社会主义是门科学,要以理智的步骤加以追求。对毛泽东来说,社会主义是一种道德,不允许在最后的胜利中被扭曲。毛泽东和刘少奇的分裂,在非斯大林化时就开始扩大了。毛泽东对来自莫斯科的冲击的最终反应,是决定找到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中国道路,即使它不再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道路;这让固执地抱着正统不放的刘少奇落在后面,只感到对猴王的胡闹不理解。【毛泽东为什么最终和刘少奇“分道扬镳”】·除了二号人物的存在提醒毛泽东死亡正在来临以外,毛泽东和林彪之间的问题还有更多的方面值得注意。第一,林彪的军队1967年后作为政治体制基石的作用越来越大了。毛泽东现在一心要重建他在1966年如此坚决地抛到风中的党的机构,但林彪的军队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回到营房里去。 第二,毛泽东觉得60年代的林彪滋长了一种权势政治心理。林彪提到“绝对权威”,这激怒了毛泽东心中的猴性。毛泽东跟林彪不同,他并不把不计一切代价保卫政权大厦置于最。他也不像林彪那样倾向于使用军事权威的盖子来窒息政治上的观点分歧。 第三,赤裸裸的野心起了作用。毛泽东在1966年给妻子的信中曾经表达过,他对林彪把“毛泽东思想”包装成神奇的包治百病的灵药的做法感到愤怒。“我历来不相信,”他写道,“我那几本小书,有那么大的神通,现在经他一吹,全党、全国都吹起来了。”到1969年,毛泽东怀疑,林彪奉承他是别有用心。但是,在二号人物位置上,林彪深感焦躁。处在毛泽东的阴影里,距最高职位那么近,同时又无限遥远,这似乎影响了他的判断力。(对二号人物来说,这并非是罕见的情况,正像安东尼·艾登在丘吉尔的阴影里、休伯特·汉弗莱在林登·约翰逊的阴影里,以及乔治·布什在罗纳德·里根的阴影里那样。) 对林彪来说,另一个问题是,不仅毛泽东,还有许多中国人开始怀疑,他是否具备当中共主席应该具备的条件 。【毛泽东和林彪的纠葛】·毛泽东已经习惯了这种情况:每当他出现时,中国的任何观众都会起立并鼓掌。但是,毛泽东的助手们并不总是相信自发性。在毛泽东到来之前,一个管礼仪的人走到钟敬文面前,告诉他这件事的步骤。因为钟敬文坐在门口附近,所以他会先看到毛泽东。一旦看到毛泽东,他必须站起来并鼓掌。这会给整个大厅一个信号,为向主席表示敬意而迸发出掌声。于是事情就这样进行了。据钟的回忆,毛泽东缓缓沿走道走来,显然暴风雨似的掌声没有让他感到不自在。【就是这一段,特里尔的用意虽然很隐晦,可是我一点都不反感这种英雄崇拜。】到下午4点,人群散去。自行车潮开始像往常一样涌过天安门,碾在追悼会留下的印有大会程序的废纸屑上。毛泽东时代结束了,邓小平时代即将诞生。 【这是书的最后一段话,真的是意味深长,特里尔的才华可见一斑。】PS:我买的是多看的电子书,18元,贵的令人咋舌。但真心物有所值,精致漂亮的排版,即点即看的注释,清晰详实的配图,把阅读变味了一场美的体验。这才是我想要的电子书。

乱世出英雄 英雄造乱世

1910年代,中国的熵急剧增加:清王朝面临崩塌,军阀混战狼烟四起,国民党异军突起,共产党呱呱坠地。应了那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乱世之中,谁主沉浮?毛泽东的性格注定他将走向革命的道路,他是富农出身,受到私塾传统文化的熏陶,虽然熟读四书五经,却对父亲没有孝道(连毛泽东自我评价都是:生不能尽忠,死不能尽孝),对父亲反叛心理严重。他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先看看他加入革命前的波荡起伏的经历:自己离开韶山的私塾教育,去东山念洋学堂;后来觉得不满意,去到湘潭高小申请读中学;在湘潭读了4个月,辍学参加革命军6个月;退伍上了一所商业学校,一个月后辍学;又进入了湖南一中,6个月后又离开;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6个月;后来,去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学习,认识了岳父杨昌济,5年后毕业;1918年杨昌济去北大读书,把他推荐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6个月后离开回长沙教书;在长沙教书、开夜校、办报纸、组织农民运动,最终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他性格中有种“不确定性”,除了在长沙师范坚持了5年,其他的阶段都是走马观花,基本在6个月内就“转移阵地”。他的不确定性在以后的行为中也可以看出来:他喜欢打游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他赞成长征,边撤退边做农民的思想工作;他长征前有个老婆,长征中换了一个老婆,长征后又换了一个老婆;他需要“左”的时候说,全国人民要向人民解放军学习,打掉林彪后,又说,人民解放军要向全国人民学习;他对待彭德怀、周恩老、邓小平、林彪、王洪文、江青,时而糖衣,时而炮弹;对待苏联、美国,亲苏反苏,反美亲美……也许有人说,这是政治手腕,是作为国家领导人必备素质。但是我觉得,透过表象看本质,最终还是“不安定”的性格导致的,他喜欢居无定所,无论身体还是精神。如果仅仅是政治手腕的话,为什么别的国家的领导人没有搞这么多名堂?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格,导致在乱世中横空出世;也正是这种性格,让他酿成大错,寒了人心,引发动荡。当看到最后,他的遗体内的脏器被取出,泵入甲醛供世人瞻仰的时候,心里五味俱陈,真希望这是一个故事书,而不是传记……【这本书虽然有的地方稍显幼稚,但是它确实给人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丰满人物,我觉得,我们需要立体、全面地认识对我们有过重大影响的人物。瑕不掩瑜,值得阅读。】

伟大领袖毛主席

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写我们的伟大领袖,让我心里酸溜溜的。浏览过几本类似的书,还是这本比较客观真实。因为是局外人,不必戴有色眼镜,拨开罩在伟人头上的所有光环,还原了一个真实毛泽东。他的三次婚姻,他的每次生病,他的起起伏伏,他一步步走上神坛的过程。。。伟人也是人,不是完人,虽然晚年犯有严重的错误,我还是爱戴他。

20160329 超越和重构的信仰

这是我战线拉得最长的书,并不仅仅因为kindle上的剩余时间让人望而却步。Anyway,对于这本书的书评也拖了三天才不得不开始写,今天已经29号了。老实来讲,这是一本超出预期的书——无关褒贬,他跟我们所预见到的传记完全不一样,缺少了想象中常有的少时聪颖大而成才的成分,相对来讲是一个冷静的笔调;而且,这本书很少触及似乎无法避免的战争,甚至于像“平型关大捷”这样可歌可泣的史诗一样的战役都没有提名,更甚于印象中抗日战争这段子事儿基本没怎么提战争具体细节。因而,读来会觉得有点儿新鲜。不管怎样,我认为这是一个相对客观的书。豆瓣里有一位同好称这叫“距离感”,我同意。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加上几乎算另辟蹊径的选材(我相信国内的毛泽东传更多的是我们中小学历史书里的风格),足以让人耳目一新。而且确实、我知道了许多不一样的东西,这就切合我的标题了、“重构与超越的信仰”。1. 长征那段子事儿,毛泽东的表现简直像穿越一样,没几个人支持他但是事实证明他对了。2. 抗日之前毛泽东就因为排除异己把竞争对手杀了……额,听起来不怎么光彩,确实不怎么光彩。3. 毛泽东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很有主见(包括和他父亲的冲突),但当时以及很久很久之后都还没有形成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更多的是无政府主义成分。4. 毛泽东不喜欢北京,不喜欢知识分子,他在北大当图书馆管理员的时候不被看重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怪不得胡适没敢留在大陆)。5. 生病和政治受排挤基本同时进行,后者是前者的成因。6. 毛泽东会游泳。7. 总体来看,当我们的领袖没有灵感和方向时,他更乐意去跑到南方充电。8. 国民党曾经长期被美国和苏联支持。9. 周恩来和毛泽东并不是一见倾心式的合作关系,而更像是后来不得不如此的结果。10. 林彪的死因待进一步考证——意思是已经考证不到了。11. 毛泽东亏欠他的家庭很多。12. 毛泽东青年时期专门去闹市看书训练注意力,竟然是真的。13. 白卷书生(应该叫这个名字)最后被判了15还是17年徒刑。14. 毛泽东曾是个教师。看得出来他很喜欢当教师,可惜他不喜欢知识分子。哦对了,陈正康博士说看这本书之后对考研政治很有用,这是扯淡。而关于泰森的纹身和喜欢毛主席这段子事儿,嗯,这是真的。最后关于看完这本书之后会不会崇拜毛泽东——如陈正康博士说的那样——一半一半吧。

失败的伟人传

读了一半,我终于忍受不了决定不再继续往下读下去,在我看来这不是一部成功的人物传记,何况他所描写的对象是伟人毛泽东。这部传记最大的硬伤是作为一部描述历史人物的传记作品,竟然读起来索然无味,就如看一部冗长的没有主题的电影,让人昏昏欲睡,提不起兴趣。究其原因,鸡毛蒜皮的事情一个不落,但是没有重点,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一笔带过,却没有以此去做一些春秋的笔法,提出个人的解读。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许并不如考古或是较史的人那样纠结于一点一滴其实无关紧要的真相。所追求的的,应该是以史为鉴,以人为鉴,历史对于更多人的意义在于开阔人的视野,对现下和将来的借鉴。况乎,还原历史的真相毕竟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当事人的心理活动岂是简单就能还原,人毕竟是复杂的情感动物。无论从哪点来看,都不值得推荐。

非常好

这部书写的非常好,好在什么地方呢。一个是客观视角,一个是材料丰富,一个是哲学意味浓厚,一个是语言生动。作者想必是比较了解中国的哲学著作的。这样进行传记的写作就有了分析的基础,而不是作者自己的偏见。毛是半知识分子还是哲学家皇帝,或者说圣者为王,我认为是后两者。至少毛的历史水平做个博导没问题,政治上当个院士也没问题,可见他是知识分子。但是他不仅仅是知识分子。


 毛泽东传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