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正传》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历代帝王 > 乾隆正传章节试读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4
ISBN:9787802112261
作者:郭成康
页数:742页

《乾隆正传》的笔记-第181页 - 第三章 峥嵘初露 四、牛刀小试

总的看来,乾隆继位后很想当一个宽厚仁慈、实心爱民的好皇帝,当一个青史垂名的开明贤君。汉族士大夫、士人往往用“从谏如流,求贤若渴”、“仁言圣政重累而下”、“甫数月而囹圄几空,未逾年而恩膏已遍”之类由衷的赞颂之词描述他们心目中政治的春天。……
……
他开始反思执政一年以来推行宽仁政策的利弊得失,而深感为君之难。崇尚宽大,则诸弊丛生,民生转受其累;稍事振作,则长苛刻之风。言路壅塞,则恐怕耳目壅蔽,利弊不知;而恳切咨询,则假公济私者多,实心忠爱这少,苟且塞责者多,直陈时务者少,不仅不足以集思广益,且足以淆乱是非。
乾隆的贩私并没有使既定的宽仁政策骤然逆转,但他显然在政治上开始日渐成熟起来,并试图探索在继承皇父十三年整饬成果的基础上,用一种以“宽严相济”为特征的方针,灵活地处理眼前纷然杂呈的棘手问题。年轻的很有些儒家理想主义色彩的乾隆将迈着文件的步伐,逐渐走出一条更加务实的政治之路,这条道路可能与他的父亲雍正皇帝走过的轨迹越来越近。

《乾隆正传》的笔记-第407页 - 第九章 惩贪 一、李侍尧案

乾隆中期以后,督抚权力膨胀,对其属员的威慑力甚至超过皇帝,……全国各省数十万的大小官吏皇上管得过来吗?他们好也罢,歹也罢,全凭皇上最信得过的二三十位各省军政第一把手向上报告,很多情况下是通过密折向皇上参奏。今天你为公事顶撞得罪督抚了,理可能在你那里,督抚一时奶喝不了你,但过不了几天,他在别处等着你呢,随便抓个破绽,狠狠参上一本,保你吃不了兜着走。……一言以蔽之,就是通省大小官员升迁荣辱以至生杀予夺大权都实实在在捏在顶头上司总督、巡抚手里。……
……
这就要说一说当时亲产大臣奉旨查办各省贪污贿赂案件的一条绝对重要的规矩,那就是“就案办案”,既不得疏漏,亦不准波累蔓延;如需深入追查案外其他新发现的罪迹和其他涉案人员,则必须随时请旨而行,不得擅作主张。……
……
……乾隆中后期贪污大案多不能搞得水落石出,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与受同科”这一法条使行贿及介绍行贿之人惧罪而不肯挺身举发,也是不容忽略的原因。
从李侍尧案的处理不难看出,谁揭发谁倒霉,谁揭发的越多倒霉越大,闭紧嘴巴不揭发则安然无恙,原官照当不误。
……

《乾隆正传》的笔记-第242页 - 第四章 不平静的岁月 五、军机处

……而在其他多数场合决定军国大计时,一般都能通过密折听取有关方面或地方的意见,然后或交大学士、九卿组成廷议,进行讨论,或交有关部院衙门拿出意见;有时事关重大,也命军机大臣参与廷议。不管哪种情况,最后决定都必须由皇帝一人做出,乾隆可以“依议”照办,也可以驳回重议。……绝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什么事都是乾隆一个人拍脑门儿,……

《乾隆正传》的笔记-第384页 - 第八章 祸自天降 三、尹嘉铨自找杀身之祸

……对于提倡纲常名教、维护帝王独尊的道学本身,乾隆帝是不会反对,岂止不反对,这可谓尊崇备至。不过仅仅尊崇而已,却不准大小臣工学程、朱、陆、王的样,也大讲其道学。他从历史经验中知道,讲学之风一开,最终就会危及帝王的统治。宋儒明儒聚徒讲学,好发议论,议论不同则分成派别门户,门户之争则朝臣朋分角立,朋党互相水火,党同伐异,则不以皇帝的十分卫视费,结果小则紊乱朝政,大则倾覆宗社。由此,乾隆帝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古来以讲学为名,致开朋党之浙,”于是在打击朋党的政治斗争中,大力压抑讲学之风。……

《乾隆正传》的笔记-第250页 - 第五章 “西洋”的阴谋 一、教难

终乾隆之世,教禁虽时松时紧,但作为一种政策,未发生根本变化。在乾隆皇帝看来,天主教尚不同于那阴谋推翻满洲统治的“邪教”,因此,当国内阶级关系、民族关系相对缓和时,查办天主教秘密传布的行动就比较温和,而当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时,则随机转趋严厉。对天主教,乾隆考虑到了它“煽惑愚民”、有碍于“世道人心”这一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但更主要的是从政治高度着眼,惟恐西洋人嵌入内地,煽惑汉人,内外勾结,颠覆当局的统治。特别使皇帝深感不安的是,国内对满足通知心怀不满的汉族人民有可能借助夕阳的力量,达到推翻清廷、光复中华的目的。

《乾隆正传》的笔记-第266页 - 第六章圣天子的手段一、曹一士的奏折

……曹一士强调必须有“确凿形迹”,《大清律例》中上述律例也强调“确实悖逆形迹”为最后定案的根据。这样来界定“形迹”一词,了为抓住了文字狱案如何定罪的要害;……它表明以雍正为代表的清朝皇帝的逻辑很简捷:凡是讥讽皇帝,诋毁清朝,不管你有没有宣传煽动的行为,都要视为“谋叛大逆”的“实迹”,罪名定得十分可怕。清代文字狱特别多,与对“实迹”做如此强词夺理的解释,随意扩大其外延,是在有很大关系。……
……专制时代文字狱林林总总,不暇细分,其最本质的共同特征则是不义作者的行为方式作为主要罪证,而仅仅从作品的文字推求作者的思想倾向将其置之以法。这里固然有对字面意思加以歪曲荒唐解释的,甚至有本意在奉承人主而糊里胡涂得罪的,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文字狱不能说作为最正的文字作品没有反对以至诋毁国君及朝政的意味。折后一种最难讲清楚,你说我是善意批评,当政者非说你是恶毒攻击。专制时代,皇帝“口含天宪”,你总有一百张嘴也辨不清,和可能不让你说话就把你杀了。……法律没有规定客观标准,“倾向”究竟如何,只能由代表专制统治意志的法官去判断。……
……
这十几年间,思想界之所以比较开放,文字狱之所以几近绝迹,看来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乾隆本人对雍正朝峻急严猛的统治方针带来的弊病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为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紧张关系和知识分子的对立情绪,为政以宽缓为主调,相应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放松了对文化思想的严密禁锢。再就是初政伊始,兢兢业业,唯恐失误,既真诚求谏,又虚心纳谏,……还有一点,乾隆即位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政治形式、、形势比较平稳,全国的气氛比较宽松。……这一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相对缓和,乾隆没有碰到什么大的棘手问题。……

《乾隆正传》的笔记-第224页 - 第四章 不平静的岁月 三、孝贤皇后身后事

皇帝如此大办丧事,失去平衡的心理固然可以得到稍许安慰,但屡屡违制行事,也使他有一种负疚感,以致认为应该有所解释才是。皇后丧满百日,皇帝特降旨说:“朕以孝贤皇后情谊隆重,固天下臣民所共知,而经纪丧仪,从不肯以一毫私意,稍紊典常。”这话的后半,显然在为自己讳饰,也为了钳制舆论;而前半所谓“孝贤皇后情谊隆重”,则道出了他的真实感情。

《乾隆正传》的笔记-第173页 - 第三章 峥嵘初露 二、昭雪冤案

专制君王容不下有个性、有骨气的诤臣,他们要的是只知效忠君王而不知有别的生存目的的奴才。但专制君王又有昏君和有作为者的区别,用这属于后者,是一个有着强烈使命感而又很有作为的专制君王。他期望臣工首先要具备田文镜。、李卫那样的“公忠”,同时还要有敏达干练的办事能力;他绝对不能容忍像李绂、谢济世这样立朝棱棱、铁骨铮铮的大臣,却又相对他们百般挫辱,待他们对自己“五衷感佩”彻底驯顺之后,再重新起用,以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作忠实又能干的奴才。……
……
……为什么对蔡珽的处置则是宣布无罪开释,八年后,蔡珽以八旗闲散郁郁而卒。为什么对蔡珽的处理与李、谢有所不同?可能乾隆考虑到,蔡珽有难于洗刷的收受巨额贿赂的污点,不完全是皇父雍正以莫须有罪名迫害的政治犯。

《乾隆正传》的笔记-第387页 - 第八章 祸自天降 四、恶果

……乾隆在统治手法上讲究“宽严相济”,反映在处理文字狱案时,一旦收到了杀人立威、臣民震慑的效果,就总是把“不为己甚去己甚”之类的话头挂在嘴边,宽赦几起实在荒唐的文字狱,甚至降旨训斥几个多事的官员,表示自己并不想把事情搞过了头。……
……
雍正和乾隆都未能继承乃父乃祖宽厚和平的天性,他们父子俩的性格有极其相似之处,如刻峭、猜忌、高己卑人、过于自信;他们二人又同具极高的天分和罕与其匹的雄才大略,因此都有彻底解决汉族潜在的反清反满思想的宏远,也都把文字狱视为完成此项艰巨事业的利器。但由于二人性情存在着明显差异,具体做起来,手法和策略往往大相径庭。
……
……乾隆稳健、缜密、阴鸷,而雍正作风强干硬朗,但不免失之浮躁、粗率、孟浪。……雍正……也干出了不少诸如与曾静、吕留良公开辩论,把即位内幕、皇家隐私也大曝其光之类逾越专制统治常规的蠢事。……硬要靠宣讲一本《大义迷觉录》来征服汉民族的心,只能起到替率流浪等反满思想家作义务宣传的副作用。乾隆心知其不足法,为彻底泯灭汉人的民族意识以及其他一切不利于清朝统治的思想,他先是打算不断制造文字狱以窒息人们并胁迫交出民间稍有忌讳的文字,最后认定除查办销毁禁书以斩草除根、永绝后患之外,别无良图。……

《乾隆正传》的笔记-第304页 - 第六章 圣天子的手段 五、月晕而风

……在谕旨中,乾隆还打了一个比喻,让愚民明白皇帝、管理与百姓三者之间的关系,他说:“州县乃民之父母,以子民而讦其父母,朕岂听一面之词,开挟制之风?譬如祖虽唉其孙,必不使其恃恩而抗其父。此等刁风断不可长!”……
……
……巡抚、知县匿灾不报、办赈不力固然机器了民情骚动,但严重的是,这种情绪被某些心怀叵测的士人利用,借此煽起了闹赈抗官、叩阍申诉的政治对抗行动。凭着丰富的从政阅历,他认为应及时调整策略,把打击对象集中在已经暴露和隐藏在深处的政治异己势力方面,对工作上有过失的地方官则要加以保护。只有如此,才能震慑蠢蠢欲动的百姓,稳定当地的统治秩序。

《乾隆正传》的笔记-第83页 - 第二章 阿哥时代 一、多事之秋

……康熙此时不过二是二岁,按说是没有必要如此急切地册立太子,但皇帝自由他的想法。在册立皇太子的《诏书》中,康熙摆出了两条理由:其一,“恪遵太皇太后、皇太后慈命”;其二,“以重晚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前者是说尽孝,这里有在当时不能不说是很庄重的,……后者则明说册立皇太子是为了维系人心。当时“三藩”之乱刚起,四海惊扰,民无固态,迫使康熙对汉族士大夫要有所表示,举行经筵、日讲,诏开博学鸿词,都是重大举措,而效法汉族传统,名立皇太子以固国本更是当务之急。……可见不立太子倒是满族皇室的传统。而康熙之毅然抛弃祖宗家法,皈依汉制,确如《诏书》所言,为的是“系四海之心”。
……
……康熙通过这一案件的深入追查,却深深感受到了自己本不欲立皇太子的八阿哥胤禩在朝中根基之深厚,以致使本应由皇帝独断的皇位的继承人问题竟受到掣肘。……
……
皇太子胤礽在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被废,从根上讲是皇权与羽翼日渐丰满的东宫势力矛盾激化的结果。同时,皇太子与诸皇子的矛盾,也是胤礽失去皇父欢心,以致被废斥的重要因素。……

《乾隆正传》的笔记-第147页 - 第二章 阿哥时代 五、厉兵秣马

……乾隆不像他的曾祖父顺治和祖父康熙那样髫龄即位,没有天真烂漫的童年和少年;也不同于他的父亲雍正,青年时代便窥伺神器,机关算尽,直到四十五岁,韶华已逝,才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乾隆十三岁即被皇父密定为皇储,无需为此耗费精神;他的父亲鉴于康熙晚年诸子卷入政治的殷鉴,也决不允许他过早地与外间社会接触。雍正在处心积虑地维护皇四子弘历的黄处低位的同时,贯注精神于其教育,期望他在登极之前,具备作为一个帝王的足够资格。
……
通过师傅的教导、同窗的切磋,以及自己消化理解,弘历初步构建起以儒家价值取向为标准的伦理道德系统。他服膺孔子,推崇宋儒,在诗文中阐发“内圣外王”之学。从弘历当时的思想倾向来看,他坚信儒家“仁政”、“德治”的正确,认为“治天下者,以德不以力”;在处理君臣滚系方面,他则主张虚己纳谏。……
……
……因而宽严相济,以严为主,则成为乾隆一朝政治的特色。这与他在皇子时期即领悟到的帝王南面之术的精奥是有很大关系的。
……
承继父祖遗志,不负皇祖、皇考两代深恩重托,是推动乾隆皇帝成就功业的最大力量,也是他今后漫长人生之路上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乾隆皇帝的这种积极地、主动地通过政治权力来满足自己使命感和成就感的帝王人格,将在此后六十三年的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

《乾隆正传》的笔记-第70页 - 第一章 迷雾中的家世 四 乾隆生母的真面目

……康熙和乾隆同是庶出,生母都不见爱于皇父,在几位的途路上也都有一番周折。由于这压抑在胸中的共同的隐痛,使他们认定,只有立嫡,且早立嫡,才不会使幼年的噩梦重复出现,而这对后世子孙,对社稷国家都至关重要。人间没有任何力量可以组织他们实现自己的愿望,只有当他们心血为之枯竭,或意识到上天不允许他们一意孤行时,才辈分地无可奈何地放弃自己的初衷。
……
……乾隆写生母的诗有二百余首,这是包括乾隆最敬爱的皇族康熙在内的所有人都无法与之比拟的。其中自然有不少应景之作,但乾隆在诗中,也仅仅在诗中,才尽情地抒发了心地里对生母的真情。乾隆的精神世界十分丰富,他的感情非常细腻;就其个性而言,他又是个能爱能恨、敢爱敢恨的人。他的爱是深沉的,慷慨的,但又是十分吝啬的,凡不爱的人,他绝不表示一丝一毫的温柔之情。……
……
中国古代讲“百行孝为先”,清朝皇帝标榜“以孝治天下”。乾隆对生母钮祜禄氏固然有道德自律并借以垂范天下臣庶的被动成分,但不应否认,他对钮祜禄氏的感情是真挚的、是天性使然的。……
……乾隆对生母出身的寒苦自然是了然于心的,对她在雍邸中进二十年以“格格”身份说过的辛劳屈辱的生活更有深切了解,有些往事应当说是他耳闻目睹、刻骨铭心,而终生不会忘记的。在乾隆的内心深处似乎总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对生母的歉疚之情,……

《乾隆正传》的笔记-第605页 - 第十一章 帝王品味 二、学者皇帝

乾隆皇帝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学者。他聪明天纵,记忆力决定,少年时代就把汉文化的根柢——经史背得烂熟于胸,又受到当时著名经学家朱可亭(轼)先生等硕儒的悉心教诲,因此从小打下了牢固的汉学基础。即位以后,在处理政务的余暇,博览丰富而珍贵的皇家庋藏,涉猎的范围更扩大到了先秦诸子,以及历代先贤的文集、诗集,全面而系统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精蕴。他对佛学也有兴趣,但造诣远不及其父雍正皇帝,……乾隆又有一个极为特殊的优点,那就是精通多种民族语言。……
……
……他有书卷气,但不迂阔;他喜欢读书人,喜欢有才气的学者,但又看不惯腐儒的泥古不化,不通时变;……
……
乾隆一生能够成就诸多超迈古今的伟业,与他饱学而又不尽信书,特别是并不处处墨守儒家教条,而注意从已经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处罚决定方针政策有关。……
……
……乾隆以铁腕手段惩治贪官,与他治学上摆脱了“好名泥古”也有直接关系。中国古代法律自汉代以来,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官吏侵盗国家财产的犯罪行为莫名其妙地予以宽容。……
……
说乾隆皇帝是一位个性极为鲜明的中国学者,还因为他注重实践,强调知行合一。如上所述,乾隆之所以敢对某些儒家教条怀疑、驳正,正因为他在实践中感到神圣的古训亦有难于行通之处。……
……
……他对汉文化的态度是很复杂的。……他的终身执行不辍,不能排除他确有陶醉其中的乐趣,和积以时日,养成的结习这些因素,但主要是政治上的需要使然。……他要想天下臣民显示,他之为天下主,并非仅仅因血统高贵,即使以汉文化的修养而论,也是当之无愧的。惟其如此,他鄙薄通儒纪昀为无用腐儒,他不愿满洲人都来学样,闹出邯郸学步的笑话还在其次,搞不好甚至会危及国本,重蹈金元一入中原即被汉化的覆辙。

《乾隆正传》的笔记-第492页 - 第九章 惩贪 三、黄梅贪污案

亏空大体分因公陪垫和侵蚀盗用入己两大类。前者多音差务紧迫,需款甚巨,而地方财政又常年紧张,根本没有可以临时挪动的闲款,于是只好打库中暂贮待解银两的主意,以致造成亏空。……人们可能要问,差务过后不是应该据实报销吗?事情往往不那么简单,因为负责核销的户部、并不等有关衙门的老爷们有的为索要“部费”,有的思想僵化只知按章办事,往往层层驳诘,这一款不合例,不准报销,那一条不合例,也不准报销,七驳八驳,不准报销的就都成了自己的亏空。
这种因公致亏的情况并不多见。……
……
……从根本上讲,州县牧令与其上司督抚司道以回来为粘合剂已经结为一个俱荣俱损的利益整体。不败露则已,一旦败露,则通省上下历任官员都如覆巢之卵,无一能幸免。
……
……皇上不能坐视因政治腐败导致的库帑亏空到处蔓延,但查办亏空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所谓不能“兴大狱”,最好是在维护现有秩序和地方各级政府稳定的前提下, 把库帑亏空不动声色地弥补足额;皇上并不想纵容姑息贪污腐败对国家根基的侵蚀,但惩治贪污也是有限度的。……就是“不致有碍大体”,最好是在“不蔓延亦不致疏漏”的方针下,按照官场通常的行事规则,不失温良恭俭让地慢慢查办。皇上也决不能容忍外省牢不可破的官官相护之习,而一旦动真格的反起这种恶习来又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不能像窦光鼐那样有乖朝廷命官的体统,无组织无纪律地跑到平阳发动绅民揭发检举贪官污吏。因为如此一来,就会搞乱了乾隆须臾不可离的那一整套犹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的官僚系统。不仅不能搞乱,他还千方百计保护这些官僚们,特别是上层核心人物日益膨胀的利益要求,使他们感恩戴德,成为自己的坚定拥护者——总而言之,这个“限度”,就是决不能影响国法、政体稳定的大局。……在某个局部,在某段时间,在某种形势下,严厉惩治贪污腐败,抑制官官相护痼习的蔓延,维护整个社会的公正,尽管有时雷声大雨点小,或纯粹为了追求宣传效果。……

《乾隆正传》的笔记-第210页 - 第四章 不平静的岁月 一、苏州暴动

乾隆恪守“敬天、法祖,勤政、爱民”家法,其中“爱民”一条如上面所讲的,不能尽视为口头宣传。但随着执政经验的积累,乾隆对究竟应该爱什么“民”,逐渐有了新的理解。……明确地把“民”分为了“颠连无告,善良自好”的良民和“聚众抗官,目无国宪”的刁民两类,对前者应该爱,应该保护,对后者则要出以铁腕手段坚决镇压。
……
十余年的政治实践,把乾隆年轻时柔和慈仁的心碾压得粗糙了,坚硬了,他从各地接二连三发生的民变中竟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自己过去太爱民了,为政太宽了,结果把老百姓惯坏了。……
……
……乾隆在位六十年,五次普免天下地丁银钱粮白银近一亿五千万两,三次普免全国漕粮一千余万石,在中国古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他把“爱民”几乎发挥到了极致;在他统治期间,凡“敢有纵肆之念”的刁民挺身而出或阴蓄逆谋,他绝不手软,……或者处以极刑凌迟,千刀万剐,手段之残忍毒辣,也堪称空前绝后。这样培养挫磨出来的奴仆的性格很有特色,最大的特色是安静不闹事,对主子绝对的忠。……
乾隆刚即为时因为念的儒家书太多了,又受到朱轼、蔡世远等正统大儒的熏陶,政治上不免有些天真,相当历史上的圣君明主,对老百姓实行宽大仁慈的政策。但他逐渐悟出了这些东西理想主义色彩太重,不切实际,在政治实践中总是行不通。经过痛苦的反思,他知道还是得用父祖的那一套,其实就是积累了数百年而卓有成效的控驭奴仆的手法。经过大彻大悟的乾隆,对汉民虽然讲的多是些认证人心的儒家语汇,其实那里面早已被满足的“主奴名分”改造过了,早浸透了满族人的想事方式和行为方式。……

《乾隆正传》的笔记-第454页 - 第九章 惩贪 二、甘肃折捐冒赈案

……乾隆之所以如此迅速地处决了几名督抚一级的大员,也无异于向臣工明示,此案的处理到督抚而止,不再向上根究。如此一来,一大批因私受王亶望馈送而多年来为甘省冒赈婪赃“捂盖子”的京中权贵受到了乾隆的庇护,这些悬在人心中的石头立时落了地。
……
……清帝何以如此热中抄家呢?大概不外以下两端:其一,搜集犯罪证据,这个道理不难懂,清官不敢说家徒四壁,两袖清风,但至少不会太过厚富;而贪官必有说不清道不明来源的巨额家产;抄家有时皇帝致富的重要手段,抄家所获,凡金银珠宝,例归管理皇帝家务的内务府,……其二,除经济目的外,有时抄家专注于嫌犯的书信、手札、日记、诗文等文字,显然意在搜集其思想政治方面的罪证,以为制造文字狱准备“证据”。
……
纵观乾隆对于敏中的处理,不能说他对从地方到中央整个贪污贿赂网络相互纽结的奥秘缺乏了解,只是在割除掉已经完全溃烂的甘肃“毒瘤”,而面对国家中枢业已溃烂、地方政府正在迅速烂掉的其他部位的时候,这位功业盖世、雄才大略的帝王已年逾古稀,他没有勇气、也没有魄力进行一次彻底的手术了。……
……
……封疆大吏追风进贡,则是酿成乾隆朝中期以后贪污答案……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收受金玉奇珍等贡品之外,抄家、巧立名目勒取有过错的官员,也都是乾隆聚敛财富、招财进宝之道。
……
对官员的错事罚银,也几近巧取豪夺。……
乾隆初年,内务府入不敷出,遇有急事,只好靠户部银库(国家银库)接济。迨至乾隆中期,在大造圆明园等皇家园林以及满足皇室种种挥霍的同时,内务府却奇迹般地实现了扭亏为盈,……时时拨借户部银库。这一微妙变化,很能说明乾隆聚敛贪欲的滋长,……
在限制和弱化科道传统检察权的同时,清朝皇帝,特别是雍乾二帝,不断探索着建立起一套更行之有效的新的监察系统。这一新的监察系统的突出特点是摒弃了由中央派出专职监察人员的传统思路,而是通过密折强化了地方各衙门之间的互相监察,即每一衙门都由监察之责,而同时也被置于被监察的位置。
督抚作为各省最高军政首长,分别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或右副都御史衔,因而亦负有所辖省区最高的监察权。……一是督抚之间相互纠察。……二是督抚与驻防将军互相监督制约。……三是藩臬的制约。布按两司(即藩司、臬司)虽为督抚最高级“属员”,但俱有专折奏事之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制约督抚之权。……
……总之,这是一套别出心裁的以上司察劾下属为主、辅之以属员亦可以艰巨上司的严密而灵活的监察系统。如果这个系统正常运行,无论对强化皇权,还是澄清吏治,都会具有重大作用。
……
从表面上看,为官者既有共同利益,特别是自督抚、藩臬以至道府、州县上下百余名官员组成的一省官僚集团,更具有特殊的利害关系。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自然相互容隐,彼此袒护。……
如果从监督机制存在的缺陷这一角来看,则不能不说官官相护之习牢不可破与督抚权力的膨胀、升级第一把手权力太大不无关系。


 乾隆正传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