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的精神》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科学家 > 荣格的精神章节试读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0-1
ISBN:9787544317931
作者:冯川
页数:199页

《荣格的精神》的笔记-第一章:荣格的生平 - 第一章:荣格的生平

生平
第一章主要讲述荣格生平的经历,包括就学及选择心理学为自己终生发展的一些因由,此外,还涉及到各时期的主要著作简介,以及其间与20世纪另一位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的交往。
精神家园的丧失乃是因为我们自己对精神才去的放逐态度,将其视为物质的女婢肉体的附庸。只有给予精神独立性及自主性以应有的尊重,不再把精神现象从起源、性质和意义上归结为精神之外的东西,我们才能摆脱失落的苦痛,拥有寻回精神家园的可能。
心态,对于某一特定事物有在先的心理取向,而不管事物是否已经表象到了意识中。没有一种心态的存在,主动的“统觉”是不可能的。
《论所谓神秘现象中的心理学和病理学》中体现的五大主题
一、无意识心理内容的自主性。——体质及理念的先入之见,引发自我情结自发的分裂,导致第二人格的建立。
二、心理的上述作用“具有目的论的意义”——心理超越、艺术拯救、神话的文化功能都是这一思想的延伸。
三、无意识不仅是那些被意识遗忘了的记忆的承载者,也是某种“远远突出于自觉意识”的自觉感受的“代理人”。
四、“一个癔病患者的下意识敏感,有时候将五十倍于正常人的敏锐”
五、神话“体系”的广泛存在。——人的心理天生固有一种造型力,这种造型力在不同的时代和在彼此没有交往的地方,会自发地产生出类似的幻想形式。
《自我与无意识间的种种关系》“梦不仅仅时幻想,同时也是内在精神发展的自我显现,正是这种精神发展使病人的心理能够逐渐地成长和摆脱那种没有精神支撑的个人纽带。”
同时,梦,或者说无意识还具有“再现古老神话”的特性。“这是历史上广泛分布与世界各地的神灵形象,但它们却经由自然而然的心理功能而得以再生……这里,我们是在与重新激活的‘原型’打交道,正像我在其他地方将其称之为原始意象一样。这些古老的意象被梦所特有的原始思维重新赋予了生命。它并不是一种遗传的观念,而是一种固有的思维范式。”
——这奠定了荣格当代思想先驱的地位,却也导致了他与弗洛伊德的巨大分歧。
《转变的象征》出版于1912年,1950年该书第四版前言:
“这本书因而成了一座里程碑,矗立在两条道路分岔的地方。由于它的不完善和不完整,它为我后来几十年的生涯制定了必须遵循的计划。”
这本书的写作,与其说是居于观点分歧和性格的冲突,不如说是基于一种迫切需要寻找出路的生命需要,而这种需要最终也被证明代表了一种时代的需要。
评价弗洛伊德:其心理学被束缚在及其狭隘的视野中,具有明显目的指向性的还原论和因果论倾向。
本书的要点,对技术理性的批判、对人文精神的寻根、对未来社会的隐忧。
《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心理学与文学》两个角度来理解:
一、它具有“内在的目的性指向”“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二、具有“超个人”、“非个人”的特点而不能根据艺术家个人性格及生活的缺陷去作出解释。“艺术家的个人生活对于他的艺术是非本质的……他的个人生涯也许是有趣的或不可避免的,然而这并不注意说明作为艺术家的他。”

《荣格的精神》的笔记-全 - 全

所谓直觉,只不过内嵌在无意识中上演了几千万遍的经历,来源是社会或家庭。抛开谈何容易,尤其是创伤性的。
用这样的直觉处世,轻得如此重。
心理是有超越功能的,要以“目的论”而不是“决定论”来看心理成长。
螃蟹的梦:互相指责没有敞开心扉,来源于对爱“粗暴的”需要。《人质》--张惠妹

《荣格的精神》的笔记-第二章:荣格的思想 - 第二章:荣格的思想

荣格的思想
一、集体无意识
精神需要中最重要的是对于神话、宗教与艺术的需要,这不仅涉及人生意义这一终极命题,也涉及人以什么方式共同生活。从这一思路出发,荣格赋予无意识极深广的内容和意义,首先,表现在从理论预设上假定无意识具有非个人和超个人的特性。
——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由是否源自个人经验、后天获得)
集体无意识——海岛的比喻,高出水面的部分代表意识,水面下因为潮汐运动而显露出的那部分代表个人无意识,而潜藏深海之中的海床就是集体无意识。
假设的依据,医疗实践之外,还有考古学、人类学和文化学方面。——例子:曼陀罗(花朵。十字、车轮等图形象征的意象)
说明集体无意识:“蟹梦”案例,幻想的神话学意义超出个人的思想范围 & 《集体无意识的概念》 以达·芬奇和他的圣安妮、圣母玛利亚、幼年基督的画作与其两个母亲对他的影响解析——与弗洛伊德的分析方式反差极大 是从神话 “双重血统”的母体==母题来分析的
两者的关系:个人无意识的显现“就像人类海洋中渺小而零落的岛屿,然而实际上,它们只是淹没于水下的那些巨大山脉露出的山峰而已。”
二、原型与原始意象
“个人无意识的内容主要由带感情色彩的情结所组成,它们构成了心理生活中个人和私人的一面。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这是所说的原型。”无意识不是后天获得或经由遗传具有的,但其中有一些先天固有的直觉形式,也就是知觉与领悟的原型。“正如一个人的本能迫使他进入一种特定的存在模式一样,原型迫使直觉与领悟进入某种特定的人类范型。和本能一样,原型构成了集体无意识。”——原型和原始意象与决定着我们领悟模式的要素相关联。
“原型是领悟的典型形式。”也即心理结构的普遍模式。原型对于所有民族所有时代都是共同的。
原型与原始意象大致相当于实体与功能的关系。“原始意象可以被设想为一种记忆蕴藏,一种印痕或记忆痕迹,它来源于同一种经验的无数过程的凝缩。在这方面它是某些不断发生的心理体验的积淀,并因而是它们的基本形式。”“是同一类型的无数经验的心理残迹。”
就现象为何要以神话幻想方式出现,是因为人类心理具有某种不受外界影响的自主性或康德所说的“先天综合能力”。——这与神话、艺术等密切相关
“原型不是由内容而是由形式决定的……原型本身是空洞的。纯形式的,只不过是一种先天的能力,一种被认为是先验的表达的可能性。”必须跳出理性哲学的狭小框架才能获得对于原型内涵的完整理解。而这种完整性又使荣格试图通过神话学和神学的意义上来解释和补充。
在原型和集体无意识主义基本思想中,已经集中体现了荣格重建精神家园的理论意向。
象征、隐喻、反讽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做出正面的严谨阐述。更好地揭示,高度的概括
三、“个性化”之路
“个性化”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充分地认识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充分地去实现自己,这个过程因为涉及心理的分化,也就隐含了人格分裂和片面发展的危险。但其作为一种内在趋势,却总在自发地努力,在不断地心理分化的同时致力于心理的整合,以及重建精神的完整与统一。同时,个性化使系统内部的单一结构能得以成长为复杂的,而结构的复杂性意味着人能让各种知觉获得更好的感受力,也能以多种方式表现自己。
障碍:个性化在利益至上的社会,会受制于对物质利益的追逐,而让精神扭曲,那样的冲动之下,隐藏着的“权力意志”、“死亡恐惧”等在随着人的成长会成为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障碍。第二个障碍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即“人格面具”——由荣格提出,并被推为集体无意识最重要的原型之一。习惯了的伪装者往往会成为人格面具的牺牲品和受害者——当其长久地仅仅认同于自己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他方面受到排斥时。
阐释:一切原型必须是有利于个体和种族的,不然就不可能成为人的固有天性。人格面具于人的生存是必须的,让我们能实现个人目标达到个人成就,能与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它是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础。
抛开人格面具,回到更具统摄性的原型,也就是自性原型,才能获得重建家园的可能——人不能“超越”自己的人格面具获得皈依,便完全可能走向精神的崩溃。
“个性化是一种自然需要,任何将其降低到集体标准而对个性化造成的妨碍都是有害于个人的生命活动的。由于“个性”乃是先天在心里省力上被给定了的并且必然会以精神的方式把自己表现出来,因而对个性的任何眼里压抑便都是一种人为的扭曲。一个由扭曲的个人组成的社会群体显然不可能是一个健全的、有生命力的社会组织;只有一个既能保持其内在凝聚力和集体价值,同时又为个人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只有可能的社会,才可望具有持久的生命活力。”
个性化意味着一种从群体和一般性上分化出自己的特殊性,但这一过程中它必须是植根于其中的土壤里生长,否则就可能大致极端的个人主义。当个性化取向完全是集体的,就会让那些集体的标准成为多余和不必要的,道德也会随之崩溃。
四、心理的超越功能
自性:“自性是我们生命的目标,它是那种我们称为个性的命中注定的组合的最完整的表现。”荣格以其作为帮助我们理解精神现象的“工作假设”。
自性代表了心理中“综合”和“统一”的力量。
“在我对无意识结构的研究中,我被迫在‘灵魂’和‘精神’之间做出概念性的区分。我把精神理解为一切心理过程——意识与无意识的——总和。另一方面,我把灵魂理解为一种清楚划分出来的功能性情结,这一情结可以最好地描述为一种‘人格’。”
多重人格:“特殊环境往往需要一种特殊的态度。这种态度越久越是频繁地受到需要,它也就越是称为一种习惯性态度。来自受教育阶层的许多人都往往不得不活动于两种完全不同的环境——家庭生活圈子和公共事物圈子——之中。这两种全然不同的环境需要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取决于自我对某种当时的态度的认同程度,这些态度会产生出一种性格的复制品来。”——人格面具生发而来。不过人格中某种固有的整合趋势,能满足个人产生“凝聚性力量”来抗衡分裂。
“超越功能”:指与无意识打交道的过程,“因为它再现了一种建立在真实的与“想象的”、理性的与非理性的材料上的功能,并因此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裂开的深渊上架起了一座桥梁。”它存在于梦和幻觉中的显现,而通过将不自觉的和自发的、应自然的要求而发生的事情,蓄意地召唤出,并整合到自觉意识及其世界观中,能给予精神分裂症以干预。
五、人及其象征
象征:从对象化与自我实现的角度看,象征是人的精神的对应物。任何对象,档期作为象征的时候,都是人的精神的外化和显现,在这一意义上,“同样、月亮和星辰都向人呼喊:认识你自己。(费尔巴哈语)”象征具有超越功能和整合作用,将彼此对立冲突的心理内容转化为统一状态。“人与象征共存,尽管人没有意识到,但象征的意义却使人生生机盎然。”象征在某种意义上,不仅是人自我认识的路标,也是人自我实现的向导。而推延到人类历史,就是不断用新象征取代旧象征的历史。
理解与把握,象征不同于实物,它能唤起某种未知的、神秘的、寓意深远的想象和领悟(松树的植物特性与被赋予高洁品格);不同于符号,不像符号作为一种能指,有固定的约定俗成的所指,象征的所指是未知的、不确定的——但其又在能指与所指之间有某种神秘的对应和契合(打动所有懂得艺术的人之心的梵高的向日葵)。
“一种东西究竟是不是象征,主要取决于正在对它进行观察的意识所持的态度。”——有因人而异的一面,即象征在不自发地将其强加于人的一面之外,也取决于人的心态。
象征又分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只有当其包孕着意义时,是有生命的;随着时代的迁移,无生命的象征可能会重获生机。
象征具有预言特性。我们把“自我”视为自己的主人,但我们真正的主人却是隐藏在无意识中的“自性”。自性不仅对我们的过去有更多的了解,而且能够预见我们的未来。而这种预见往往出现在梦里。

《荣格的精神》的笔记-第1页

2010,10,27
“在历史和存在的悖论中,人无论如何总是以复旧的方式进行着创新(或以创新的方式进行着复旧)。”

弗洛伊德:个体无意识,用“性”把人“兽性”化。
荣格:
1.集体无意识:identity,同一性
2.“自性”原型self VS “自我”ego
3.内倾,外倾——入世,出世
4.“反向转化”:矛盾的两种心态(信仰)同时存在的结果。
5.个性化之路——无意识自我实现的自然过程:1)成为独特、独立的个体。2)重建心理的完整与统一。实现障碍:1)对物质利益的追求。2)人格面具: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个性化导致对集体标准的自然而然的尊重,但如果个性化的取向完全是集体的,这些(集体)标准就会逐渐成为多余的、不必要的,而道德也就会随之崩溃。一个人的生活越是由集体标准所铸成,他也就越不具备个人道德。”
6. 解梦方法:分解简化,综合建构,放大与比较,现象学(现象的“显现”性质)
符号:约定俗成的代表某一确定事物
象征:含义未知、不确定,“不是一种用来把人人皆知的东西加以遮蔽的符号”。
7. 思想来源:
“飞箭不动”悖论,芝诺:处于A点的运动着的物体永远也到达不了B点——因为它首先须走完两点之间1/2路程,之后须走完剩下路程的1/2,在此之后须走完又剩下路程的1/2……无限剖分,A将永远到达不了B点。
博尔赫斯,叙述时,把“在此之后”换成了“在此之前”,这样,A不仅永远到达不了B点,而且似乎离B越来越远。
1)集体无意识——大乘佛教,阿赖耶识,唯识宗
“识”有八种:感官知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自我意识:意识
个人无意识:末那识
集体无意识:阿赖耶识
2)尼采:竭力为生命和本能争取应有的权利,但与此同时却牺牲了生命和本能的许多方面。
3)精神分析——语言学


 荣格的精神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