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尔伯特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科学家 > 希尔伯特

出版社:上海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7
ISBN:9787532383801
作者:[美] 康斯坦丝·瑞德
页数:251页

章节摘录

  在大学的第一学期,希尔伯特听了积分学、矩阵论和曲面的曲率论三门课。根据惯例,第二学期可以转到另一所大学听讲,他选中了海德堡大学——德国所有大学中最讨人喜欢和最富浪漫色彩的学校。  当时,有一位名家在海德堡授课,他的名字拉撒路斯·富克斯已经和线性微分方程成了同义语。希尔伯特选听他的课。 富克斯的课确实与众不同,给人的印象至深。课前,他不大做准备,因为他习惯于在课上把自己置于险境:对要讲的内容,现想现推。正如他的一个学生后来写的那样,学生们因此而“得到了一个机会,瞧一瞧最高超的数学思维的实际过程。”接下去的一学期,本来允许希尔伯特再转到柏林去听课。那里聚集着一  群灿如明星的科学家,包括魏尔斯特拉斯、库莫尔、克隆尼克和赫姆霍兹。可是,他深深地依恋着他出生的家乡——至少在思乡这一点上,希尔伯特很像他的爸爸,于是他毅然返回了柯尼斯堡大学。  这时候的柯尼斯堡,仅仅只有一位数学正教授:海因里奇·韦伯。这个人天赋很高,多才多艺,称得上是雅可比和里奇劳特的继承人。他在数论和数学物理这样互异的领域里,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写了许多重要的著作。《关于单变量代数函数的算术理论》这一名著是他和理查德·戴德金合写的。他著的有关代数的,还有与黎曼共同署名的专论数学物理方法的书,都是各自学科领域中的经典著作。  希尔伯特从韦伯那儿学习了数论、函数论,并初次熟悉了不变量理论——当时最时髦的数学理论。他仔细地保存着这些初次听课的笔记。其他所有在大学听讲的笔记也都保管得很好。我们看到,书写的笔迹虽未免留有稚气,其中有年轻人易犯的拼写错误,但没有半点马虎潦草。有一套笔记是听韦伯的数论课时做的,看来是后来经过彻底整理的仅有的一套笔记。  下一个学期——1882年春季—希尔伯特再次决定留在家乡的大学学习。就在这年春天,赫尔曼·闵可夫斯基已在柏林学习了三个学期后回到了柯尼斯堡。  闵可夫斯基是个脸颊丰满的孩子,在他未及成熟的鼻子上架着一副学究式的夹鼻眼镜,显得不那么相称。在柏林的时候,他因出色的数学工作得到过一笔奖金。这笔钱,他给了一个家境贫寒的同班同学。这段佳闻,当时柯尼斯堡没有一个人知道(甚至他的家里也不晓得,事隔很久,那个同学的哥哥才把这件事告诉了闵可夫斯基家)。年仅17岁的闵可夫斯基,胸怀壮志,完全沉浸在一项很深奥的研究之中,他希望以此赢得巴黎科学院的数学科学大奖。  巴黎科学院曾出榜征求下述问题的解:将一个数表成五个平方数的和。闵可夫斯基的研究结果大大超过了原问题。可是科学院接收答案的截止日期——1882年6月1日到了,根据竞赛的要求,文章菲译成法文不可,而闵可夫斯基的文章却没译成法文。事已如此,他决定还是投稿应征。在最后一分钟,他听从了大哥马克斯的建议,写了一个短短的注附在文章前头。闵可夫斯基在附注中解释道,数学问题本身如此深深地吸引着他,致使他疏忽了竞赛的规则;他并表示希望,科学院将不会以为“假如我少给了些什么,实际我给出了更多的东西。”作为题首格言,他引用了布瓦洛的话:“没有什么比真实更美好,唯有真实最可爱。”

内容概要

康斯坦丝·瑞德,美国传记作家,也是一个数学爱好者,但决非是数学专业工作者。她先后为哥廷根的希尔伯特和纽约的库朗撰写传记,这些作品具有独特风格,早已脍灸人口。在获得成功后,瑞德愿意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她把目光转向了奈曼。奈曼是现代统计学领域的泰山,他是这样的一位科学家,他的个性和活力构成了其整个科学活动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他的生平就特别适宜由瑞德来撰写。于是,作者和传主就有了完美的结合,在写作过程中,瑞德曾与奈曼广泛交谈,并查阅了大量奈曼的个人信件和专业文件。虽然奈曼未能亲眼见本书行世,但他活在这本书里。

书籍目录

重读《希尔伯特》之遐想

第1章 青年时代
第2章 良师·益友
第3章 哲学博士
第4章 巴黎
第5章 果尔丹问题
第6章 转变
第7章 只谈数域
第8章 桌子、椅子、啤酒杯
第9章 问题
第10章 数学的未来
第11章 新世纪
第12章 第二个青春
第13章 热情洋溢的科学生活
第14章 空间、时间和数
第15章 朋友和学生
第16章 物理学
第17章 战争
第18章 数学基础
第19章 新体制
第20章 无限
第21章 借来的时间
第22章 逻辑和认识自然
第23章 云散
第24章 晚年
第25章 终眷
索引
译后记

编辑推荐

  《希尔伯特——数学世界的亚历山大》是被科学界公认的经典读本。大卫·希尔伯特是20世纪上半叶国际数学界的一位领袖人物,他于1900年在巴黎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的23个数学问题,激发了整个数学界的想象力,造就了20世纪一大批著名的数学家。此后,这些问题几乎成为检阅数学重大成就的一张航图。这位创造20世纪数学史奇迹的数学家和数学思想家,就像数学世界的亚历山大,在整个数学版图上留下了巨大显赫的名声。全书以平静的笔触叙述了这位极富想象力的人在一个极抽象的世界里如鱼得水、平淡而又神奇的一生。

作者简介

《希尔伯特数学世界的亚历山大》是被科学界公认的经典读本。大卫·希尔伯特是20世纪上半叶国际数学界的一位领袖人物,他于1900年在巴黎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的23个数学问题,激发了整个数学界的想象力,造就了20世纪一大批著名的数学家。此后,这些问题几乎成为检阅数学重大成就的一张航图。这位创造20世纪数学史奇迹的数学家和数学思想家,就像数学世界的亚历山大,在整个数学版图上留下了巨大显赫的名声。全书以平静的笔触叙述了这位极富想象力的人在一个极抽象的世界里如鱼得水、平淡而又神奇的一生。

图书封面


 希尔伯特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每个人的头脑都有着他与众不同的思考模式,而希尔伯特的大脑生来就是属于数学的,在这片天地里他充满自信并用他的智慧为数学开启了更广阔的天空。无论是在柯尼斯堡还是在哥廷根,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对科学的尊重,及其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适宜的土壤与环境造就了希尔伯特的成功。他的能力在雅可比的引领下,在高斯创建的哥廷根的数学土壤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展示。这里面也有生活。他那患有精神分裂的独生子,他的亲爱的夫人克特,他为争取研究环境改善而做的恰到好处的努力,还有他偶尔利用自己的权力还的人情债、排除相左的声音。在黑暗的纳粹时代倔强地活着,清冷地死去。那些天才的声音,又有谁能够抗拒命运及大的社会背景?我们活着就要象他活出强大的自我,象他面对死神用正义的力量、医学的进步及生活的技巧与其抗击,然后服从。
  •     希尔伯特对数学界的巨大贡献毋庸置疑,他的思想深刻影响着20世纪数学的发展,直至今天。从专记中可以了解到这为数学家以及这类科学家不一样的思想,比如希尔伯特参加舞会,对待精神病儿子的事,纪念闵可夫斯基时的讲话,对数学完备性的渴望……闵可夫斯基证明四色定理的故事,克莱因对战争的民族情绪……他们黄昏散步时的惬意,酝酿着伟大思想的诞生。从中我们或多或少了解到每位科学家的独特个性,对科学、家庭、国家、生活的态度。从高斯到希尔伯特的哥廷根传奇,总让我敬仰不已……
  •     现在还把陈景润当明星的人应当是寥寥无几了。但在20多年前,徐迟老先生关于陈景润一篇极为精彩的报告文学,在全国掀起了开放后的中国第一场“造星”运动,其规模、场面更重要的是意义,远非当今尽管无可厚非但实在让人不“非”不爽的超男超女红楼选秀可比。无数青年及不青年们踌躇满志地开始杀入数学或其他科学文化王国,以聪明到木讷、勤奋到变态的陈景润为代表的数学家特别是纯粹数学家的声望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达到了空前且注定绝后的巅峰,激励着整整一代中国人开始振兴中国的科研事业。毫不夸张地说,当今40岁以上所有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应当都对那篇报告文学留有深刻印象。文人徐迟也因此也许是奉命之作而成为一个为了中华民族崛起而作出了真正重要贡献的作家。与这篇报告文学相比,徐迟早些年间写出并让他赢得盛名的“精品”轻盈的有些可笑,想必这也是徐先生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的。从那以后,我便开始对数学类科普作品十分沉迷。尽管这些书中提到的大多数学理论宛若天书,但那些神秘的符号公式和高深的术语都让我体会到一种神圣魅力,傻子一样流连忘返。就在那时,我第一次知道了希尔伯特,听说了他作为评判数学发展标志而提出并诱惑无数数学家穷尽一生力图哪怕解决掉其中之一就可名扬天下的23个问题。很多年过去了,科学和激情早就离我远去。我以为我此生再也不会还有热情去读晦涩枯燥的科普书籍,但被无数当下流行时髦的“力作”将我顽强的阅读习惯即将彻底消除时,偶然地拿到了这本书,让我重新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依然是那些神秘且高深的理论,依然是那群人类精英的代表,依然是钦佩和赞叹。只是不会再憧憬着自己会成为其中的一员,也不会纠缠着偶尔看明白的一个公式去演算推证。现在的我,只是赞赏,为有这样一些人为人类生存在一直努力而欣慰。只是总有一丝惭然,在哥廷根散步的人群中,有德国人、法国人、俄罗斯人、美国人,甚至提到了日本人,但没有一个中国人。希尔伯特那亚历山大般锐利的目光扫遍了数学王国的各个角落,他可曾在遥远而古老的中国作丝毫停留吗?20多年过去了,我们没听说过另外一个陈景润。也许有,但我们不知道。我们忙着享受这个世界。让他们忙去吧,我们只管享乐!

精彩短评 (总计64条)

  •       每个人的头脑都有着他与众不同的思考模式,而希尔伯特的大脑生来就是属于数学的,在这片天地里他充满自信并用他的智慧为数学开启了更广阔的天空。无论是在柯尼斯堡还是在哥廷根,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对科学的尊重,及其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适宜的土壤与环境造就了希尔伯特的成功。他的能力在雅可比的引领下,在高斯创建的哥廷根的数学土壤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展示。
      这里面也有生活。他那患有精神分裂的独生子,他的亲爱的夫人克特,他为争取研究环境改善而做的恰到好处的努力,还有他偶尔利用自己的权力还的人情债、排除相左的声音。在黑暗的纳粹时代倔强地活着,清冷地死去。
      那些天才的声音,又有谁能够抗拒命运及大的社会背景?我们活着就要象他活出强大的自我,象他面对死神用正义的力量、医学的进步及生活的技巧与其抗击,然后服从。
      
  •     真棒,通过此书,真正区分了数学上的形式主义与直觉主义
  •     2006-3-13 19:59:29借书
  •     文字优美舒展~仿佛看到了哥廷根浓郁的数学氛围 大师们下午散步的场景~柯尼斯堡已不复存在~大师的超人的智慧仍不得不承受战争,社会变迁的残酷,晚年眼睁睁看着自己一心维护的哥廷根学派土崩瓦解,对于这么伟大的人物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痛心的呢?最后还摔断了胳膊,独子精神错乱,夫人也双目失明。。。。美丽的哥廷根成了加里宁格勒 唉~
  •     好难得看到一本非数学家写的关于数学家的传记没有数学上的错误。里面很多细节很有意思。晚景的凄凉与他身后的巨大光芒,简直是鼓舞每一位以纯数学为业的学子。
  •     各种数学八卦来源地
  •     永远的正能量!永远的榜样!- - 话说那个时代的哥廷根真是群星闪耀,牛人辈出。 那个时代的数学家、物理学家为何如此牛逼!!!再也难看到那样的天才了。╮(╯▽╰)╭,当皓月坠入山峦,群星才得以闪耀...
  •     哥廷根的帝王
  •     希尔伯特关于数学、物理的慢慢历程,完美地浓缩在这一本薄薄的书中。
  •     读了四分之一,原著内容可以打三星,翻译减一星,因为有些数学术语翻译的莫名其妙,看不懂。
  •     當八卦看的,又像武俠小說,哥廷根門派內部之爭,又有龐加萊等世外高人出現
  •       希尔伯特对数学界的巨大贡献毋庸置疑,他的思想深刻影响着20世纪数学的发展,直至今天。
      从专记中可以了解到这为数学家以及这类科学家不一样的思想,比如希尔伯特参加舞会,对待精神病儿子的事,纪念闵可夫斯基时的讲话,对数学完备性的渴望……闵可夫斯基证明四色定理的故事,克莱因对战争的民族情绪……他们黄昏散步时的惬意,酝酿着伟大思想的诞生。
      从中我们或多或少了解到每位科学家的独特个性,对科学、家庭、国家、生活的态度。
      从高斯到希尔伯特的哥廷根传奇,总让我敬仰不已……
  •     看完之后对Hilbert 以及数学都感兴趣。。
  •     大一读的,囫囵吞枣
  •     高中
  •       《希尔伯特》是我最喜欢的传记!
      两大关键词:简化 & 交流
      
      希尔伯特最大的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
      
      在学习研究方面,他总是把问题化简到自己能理解的地步,并尝试以新学的知识为内容给学生讲课。这就是他对待数学的方式,他没有敏捷的理解力,但却有一流的简化问题的能力,听他的讲授,你会觉得数学是如此的简单。
      
      在与人交往方面,他特别有自己的特色。
      第一,他对待任何人都一视同仁。他从不恭维别人,也不爱被别人恭维。“就算国王在这里”,他也是如此,“就算他只剩下一片面包”,他也是如此。
      第二,他充份认识到交流的重要性。他闵可夫斯基等人有边散步边聊数学的习惯;当闵可夫斯基,他最亲密的朋友不幸去世后,他还主动找到有潜力的年轻人交流。他到各个国家和地方去交流,也邀请各地的数学家来哥廷根交流。他热衷于把有思想的人聚在一起讨论——他有巨大的亲和力和号召力。
      第三,他是非分明,不迂腐于传统。他会尽全力帮助有能力的人获得应有的一切(比如对埃米诺德的帮助),他不会屈从权力做违心的事(如拒签战时的宣言)。
      
      简化问题和交流思想,是我从这本书中,从希尔伯特身上得到的最大收获。我将会一直用他的这些优点指引自己。
  •     这是我目前为止读过的最好的人物传记没有之一,哥廷根学派的领袖在这本书里跃然纸上,那个提出著名的希尔伯特问题从而几乎重塑了20世纪数学领域的伟人被还原得十分生动。即使对他的研究全无认识,也会对这位数学巨人的风范折服,真正的学者,即使在安静平淡的生活里,即使在寂寞的世界里,也能张扬出席卷整个世界的魅力
  •     科学人物的传记也是种科普读物,最近我这样想,正是因为这样,传记可以避免复杂的内容而专注于科学精神的塑造,这是即便普通人也能感受到的激动人心的力量。同时,又可以露出科学研究的一角,让人向往。这部书相当流畅,平铺直叙加上不时插入的旁人的评价,又织入一些传言的小段子,真是妙趣横生。大概让人想起一些记录片,原来手法和文章结构真的存在,以前是我太幼稚了。从中摘出胡塞尔事两条,其儿子的事一条。未必有大用,不过做些钩沉也是好的。另外此书标点的用法,尤其是引号内外句号的用法我不是很赞同,过于照搬英文的用法,虽然有些可以放宽些。待考。
  •     用一种浪漫的笔触描绘了100多年前激动人心的数学发展时代。让人心生向往。。
  •     记得当时对本书印象深的缘故是有人说希尔伯特:理解东西令人吃惊地慢(和闵氏等天才比起来),但一旦他理解了,就会比其他人都要深刻。
  •     http://5sing.kugou.com/fc/13609114.html
  •       希尔伯特选听他的课。福克斯的课确实与众不同,给人印象至深。课前,他不大做准备,因为他习惯于把自己在课堂上置于险境:对要讲的内容,现想现推。
      没有什么比真实更美好,唯有真实最可爱。
      “看得出,此人也正在全力以赴地搞着”--神一样的翻译,没错,就在P22
      这封信证明他对这位教授非常之敬重(克莱因(瓶))。他首先极细心地打了一份草稿,措辞适当而优美,然后用大写罗马字母手写体精心誊写一遍。
      上帝创造了自然数,其余一切才是人做的工作。--构造论者克隆尼克相信无理数根本就不存在。?
      只要能证明附于一个概念的属性绝不会引出矛盾,那么自然就确立了这个概念在数学上是存在的。
      人类的一切知识始于直观,其次是概念,最后发展会理念。(我怎么觉得现有瞎扯淡的理念?但一切都源于直观又不能怀疑?)
      在讨论数学问题时,我相信特殊化比一般化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可能在大多场合,我们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而没有成功的原因,在于这样一个事实:有一些比手头问题更简单更容易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或是完全没有解决。(搞定简单,然后推广,直观到概念,现象到本质的突破)
      库朗说,对于科学的进步来说,使已有的但是繁难的问题领域条理化,简单化和明确化,这样一种探讨绝不是次要的。
      问题的完美提法意味着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半。--这句亮了
      “上次我们看到了如此种种,现在,在新的情形下它似乎不适用了,怎么可能呢?为什么老办法失败了呢?我们能做些什么?
      有一群凶悍的学生聚集到希尔伯特住宅前,要求他收回这篇悼念”敌人的数学家“的文章,并销毁所有的复印本。。。。。他很快就收到了这样的道歉。--好熟悉的段子,但这里道歉了。
      只有对一个困难而复杂的领域的逻辑结构了解的十分清楚的人,才能成功的想外行的听众介绍这个领域。
  •     20多年过去了,我们没听说过另外一个陈景润。也许有,但我们不知道。
    ------------------------------------
    陈丘二位都是美国人。
    中国本土数学界近年出了几个人也都不错。
    大音希声
    普罗大众或许不熟悉
    给你推荐一位--山东大学王小云教授。她作出的成果是世界一流的。
  •     不是科班出身的真是不要不自量力,完全没有凸显出希尔伯尔在世纪之交数学巨变中的决定性影响
  •     “在人们积累物质财富的种种努力背后,总是隐藏着一种幻觉,认为那就是最具体、最值得追求的目标。幸好在这里还有少数人,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就认清了人类所能经验到的最美的和最使人感到满足的事,并非来自外部世界,而是和个人自己的感情、思维和行为息息相关的···········这些个人的生活并不被他人所注目,然而,他们奋斗得来的果实却是一代人所能给与子孙后代的最有价值的财富。”。希尔伯特名声如雷,与上述描述不符,但最后一句谁也不能否认。
  •     Wir müssen wissen. Wir werden wissen.
  •     对一个理性世界的数学家充满感性的赞美。读到希尔伯特晚年的孤独,心里很不是滋味。即使是科学这么一条远离世俗的道路,也要被社会所操控。
  •     相比文艺复兴时期五花八门的职业生涯,19世纪以后的数学家多是大学专职,对普通读者来说没什么新鲜劲。而由业余作者写成的本书既无法深入浅出地介绍鲜为人知的领域知识,也无法从平淡的生涯里挖掘出有趣的八卦,所以可读性并不强。
  •     中国人有陈省身和丘成桐。
  •     写的太吸引人了!一定要改写一个剧本!!希尔伯特的伟大一生和其中的故事绝对和《美丽的心灵》不相上下!!
  •      伴随了当年的每个午睡前的小憩
  •     最好的启蒙读物之一 高三时完完全全的改变了我的认识,以及大幅度拉低了我的高考数学成绩...
  •     希尔伯特因为自20岁起与闵可夫斯基的友谊,而在数学之路有了伙伴。阿道夫·赫维茨也曾与他们每天下午5点在苹果树下见面,后来渐渐成为知名的数学散步,“哥廷根以外没有生活”。
  •     了解德国数学的兴衰。数学中也包含了很多历史和文化的东西。
  •     陶哲轩里中国已经很远了,只能说有中国的血统,但是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
  •     神,神话
  •     学微积分时,从图书馆借来读的好书,当时只是可以理解一部分。
  •     若我选择的路是最艰难的路,是不是可以期待着,所要见识的光景,是最少被人所知的奇珍。
  •     1916年,埃米·诺特这位卓有才华的青年妇女来到哥廷根大学。希尔伯特对她的学识倍加欣赏,立即决定让她留下来当讲师,辅助相对论的研究工作。但当时歧视妇女的现象相当严重,希尔伯特的建议遭到语言学、历史学等教授们的强烈反对。希尔伯特拍案而起,大声疾呼:“先生们,这里是学校,不是澡堂!”
  •     伟大的希尔伯特
  •     陶哲轩也是华人,公认在世的人中最聪明的科学家,全世界智商第一
    中国人天质好,可惜本土学术气氛不好,难出成果啊
  •     不错,非常赞!!!
  •     曽炯之是著名女数学家诺特的学生,怎么能说哥廷根没有一个中国人呢?
  •     闵可夫斯基好像不是得阑尾炎死的,是被作者给写死的,上一句还好好的下一句就死了,太受打击;希尔伯特活到八十岁,儿子有点傻,难免不意淫他吸走了儿子的智力又偷了好基友几十年寿命。把分歧众多的结果映射到单页纸面等同于对单值化定理有坚定不移的信念,这充分解释了这两天为什么会又恶心又兴奋,科学家和其他平凡的人类都在干同一件事。
  •       现在还把陈景润当明星的人应当是寥寥无几了。
      但在20多年前,徐迟老先生关于陈景润一篇极为精彩的报告文学,在全国掀起了开放后的中国第一场“造星”运动,其规模、场面更重要的是意义,远非当今尽管无可厚非但实在让人不“非”不爽的超男超女红楼选秀可比。无数青年及不青年们踌躇满志地开始杀入数学或其他科学文化王国,以聪明到木讷、勤奋到变态的陈景润为代表的数学家特别是纯粹数学家的声望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达到了空前且注定绝后的巅峰,激励着整整一代中国人开始振兴中国的科研事业。毫不夸张地说,当今40岁以上所有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应当都对那篇报告文学留有深刻印象。文人徐迟也因此也许是奉命之作而成为一个为了中华民族崛起而作出了真正重要贡献的作家。与这篇报告文学相比,徐迟早些年间写出并让他赢得盛名的“精品”轻盈的有些可笑,想必这也是徐先生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的。
      从那以后,我便开始对数学类科普作品十分沉迷。尽管这些书中提到的大多数学理论宛若天书,但那些神秘的符号公式和高深的术语都让我体会到一种神圣魅力,傻子一样流连忘返。
      就在那时,我第一次知道了希尔伯特,听说了他作为评判数学发展标志而提出并诱惑无数数学家穷尽一生力图哪怕解决掉其中之一就可名扬天下的23个问题。
      很多年过去了,科学和激情早就离我远去。我以为我此生再也不会还有热情去读晦涩枯燥的科普书籍,但被无数当下流行时髦的“力作”将我顽强的阅读习惯即将彻底消除时,偶然地拿到了这本书,让我重新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依然是那些神秘且高深的理论,依然是那群人类精英的代表,依然是钦佩和赞叹。
      只是不会再憧憬着自己会成为其中的一员,也不会纠缠着偶尔看明白的一个公式去演算推证。现在的我,只是赞赏,为有这样一些人为人类生存在一直努力而欣慰。只是总有一丝惭然,在哥廷根散步的人群中,有德国人、法国人、俄罗斯人、美国人,甚至提到了日本人,但没有一个中国人。希尔伯特那亚历山大般锐利的目光扫遍了数学王国的各个角落,他可曾在遥远而古老的中国作丝毫停留吗?
      20多年过去了,我们没听说过另外一个陈景润。也许有,但我们不知道。
      我们忙着享受这个世界。
      让他们忙去吧,我们只管享乐!
      
  •     对于希尔伯特,最深的印象是那本逻辑的引擎。
  •     非数学家为数学家写传记,虽不会有很多很深的数学专业内容,但至少也没有令人讨厌的内容。值得一看。
  •     2016-11-19
  •     希尔伯特也属于很伟大,但很无聊的人。
  •     开头还想吐槽这本传说中的传记竟然只是纯传记,没有涉及到任何具体的数学问题,但是看到最后真是感动得无以言表;当闵可夫斯基年幼的女儿在威尔海姆•韦伯大街住宅的台阶上见到这位伟人时,向他深深地请了个安,就像一个小女孩见到了国王时所应做的那样。未来去欧洲一定要去哥廷根和哥本哈根——作为20世纪数学和物理的麦加圣地。
  •     陶哲轩大帅哥
  •     陶哲轩不会说中国话,也算华人?
  •     某贱人说的 我也膜拜下整的所有学kernel的人死去活来的大牛
  •     方程式里面的让人真正感到不可思议的东西
  •     假期做的唯一正经事就是把这书看完了。虽然各种不明觉厉,但好些东西还是大概有点概念。回家才发现我爸在他大学时也买了那本书,所以后来就看的家里那本,虽然是30年前的还是比图书馆的整洁一些。。。
  •     充满启发 鞭策 感动的一部传记,确实写得很到位,虽然是外行但对数学理解深,我却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美国人。读这本书帮我度过了非常感动的日子
  •     壮绝的一册!现实版《玻璃球游戏》。写数学家的传记总难免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即,他的成就大多是在前半生完成的,人生的后半则往往充满未能得到证明的猜想及注定遭遇挫败的工作计划。希尔伯特后期的种种尝试:物理学的公理化和数学基础的形式化,都没能取得预期的结果,而他对知识的那份乐观主义,也因哥德尔的工作而蒙上了阴影。最后目睹学派因纳粹的反犹政策而凋零殆尽。没有在二十年代被诊断出绝症时死去,对他而言真的是幸运吗?但是这样的人多工作,的确就能继续丰富人类的精神。
  •     Wir müssen wissen, Wir werden wissen. (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 整本书读起来就是一首赞美数学和物理的诗。
  •     数学还是要点天才的。
    有些事情确实有些人再努力也无济于事。
  •     陈省身终虽不是中国国籍,但他是地地道道中国长,在中国受教育,而不是陶哲轩这样--仅仅是个华裔。
  •     感动至极
  •     曾经也迷恋过哥廷根~
  •     未完
  •     什么是大师!!!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