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传》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科学家 > 爱因斯坦传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日期:2007-9
ISBN:9787300084572
作者:[美]艾丽斯·卡拉
页数:173页

也是个人

断断续续,一本薄薄不足二百页的《爱因斯坦传》读了竟有半年之久。或因为本书是用我并不熟悉的英文做作,抑或此书非借来之书,原因种种,无非托词。书结尾描写科学巨人离开人世那一刻的情景:他费力的呼吸了两次,终于,力竭而亡。一股酸楚之意竟涌上心头。读这书用时太久,每日翻看两页,跟随文字走进科学巨人的生活,随他一起风雨飘摇。一种超越时空的假象竟产生,恍惚爱因斯坦就活在我们身边,每天都能见到这位长者,他亲切的对我们打招呼,闲暇时一起聊聊天,对我们叙说他的往事和见闻。所以当读到他死去,像突然得知那位亲切的长者已不在,不免唏嘘一番。但为什么会有如此真实的感觉呢?每日两页,半年之久,读因爱因斯坦已成为生活中一部分,可作为其一。而根本原因,与这本传记的写作角度有关。本书记录的只是一个曾有过重大科学发现的普通人。作者未对爱因斯坦的功名成就过分渲染,也没又对他的心理世界进行细腻的刻画,而从“人”的视角来描写爱因斯坦。除了对爱因斯坦的物理理论进行了通俗略显详细的介绍外,他的哲学观、宗教观、政治观等生平悲喜忧愁都有所表现,但总是一句话带过,客观,稍稍保守,几乎不见作者的主观评价,这更易引发读者去丰满这个科学巨人,从普通人的角度去在塑造爱因斯坦。平白凝练之中无处不渗透着真实亲切感。这可能也是作者的聪明之处,爱因斯坦的伟大无需多用笔墨,真实反而更有感召力。刚看的影片《钢琴师》也有同工异曲之妙,没有煽情,但突出真实感,没有过多主观评价,却引导观众从人性的视角去品味揣摩。读爱因斯坦传记的个人初衷在于了解他大学怎么度过的。和许多天才一样,大学时候的爱因斯坦虽然选了许多门课程,却不去上课,更愿意在图书馆学习。考试当然不会对这位天才造成很大麻烦(without incidents),只有那些他不喜欢的课,如地质学等,成绩也只是相对低一些而已。回顾下爱因斯坦的受教育史,不容忽视的是,他早期教育十分到位。工程师叔叔发现爱因斯坦的好奇心,就经常送他很多科普读物和哲学类书籍。在考入大学前,爱因斯坦曾因为语言和历史不达标而复习一年,这期间遇到了一位精通历史和宗教的老师,使爱因斯坦对宗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爱因斯坦晚年发表过一篇文章《On Science and Religion》,揭示科学与宗教之间的悖谬。可见,这些人都爱因斯坦树立的价值观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甚至对他的成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翻看下获得菲尔兹奖的澳籍华人陶哲轩的成长历程,能找到许多和爱因斯坦相似的地方。陶哲轩年少时就显露非凡的数学天赋,身为大学教师的父母对他进行启发式教育,并将还是小学年龄的陶哲轩送到中学学习数学,而其他科目则与同龄人一起学习。最终造就了“数学界的莫扎特”。陶哲轩的同事甚至认为他比莫扎特更胜一筹,莫扎特孤僻冷傲,而陶哲轩与人交际游刃有余,散发着逼人的人格魅力。爱因斯坦中年时也是魅力十足,音乐素养,磁性的嗓音加上幽默感,许多他的女秘书都为其倾倒。这与他们扎实的人文素养不无关系。还有个反例,莫扎特。莫扎特年少成名,忙于周游欧洲开演奏会,无暇学习语言、历史等人文学科,造成他孤僻性格也未可知。从两个天才成长史上可以找到些共同点,那就是,天赋的挖掘培养与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不可偏废。另外一点个人比较感兴趣的就是爱因斯坦的哲学宗教观。爱因斯坦从小喜欢哲学,广读哲学经典。宗教方面,他是犹太人,却并不完全遵守犹太人的习俗。他有信仰,并不是上帝,却建立了自我信仰上(self religionized),真、善、美(Truth、Kindness、Beauty)是他信仰体系的终极教义。反观国内,80后这个群体很受关注。他们成长在转型中的中国,商品经济大潮夹挟的拜金、利己主义冲击着他们在传统教育中接受的诚信善良价值观,渐渐的,这群人迷失。前一段时间有媒体报道,大批80后加入基督教,目的是让自己精神有所依托。如果这群人有强大厚重的哲学基础,他们能不能像爱因斯坦那样建立一套自我信仰,驾驭时代浪涛之上?这是不是对我们有所启发。书中后记,作者着重叙述了存在爱因斯坦身上的悖谬。爱因斯坦自诩为最忠实的和平主义者,却写信给罗斯福总统催促美国政府研制原子弹;他自称是个爱孩子、爱小动物的人道主义者,却尝尝忽视自己的妻儿,甚至从未见过自己的第一个女儿;他对自己犹太人的身份引以为豪,却从不履行犹太传统……其实,哪一个人,不是个悖谬体!另,英文版《爱因斯坦传》文笔流畅,单词比较简单。这本书好像是专为高中生出版的。


 爱因斯坦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