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内而外的教养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1
ISBN:9787213053634
作者:丹尼尔•西格尔 (Daniel J.Siegel),玛丽•哈策尔 (Mary Hartzell)
页数:20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不易提取的记忆 为什么在儿子出生以前,我早年生活中的这种“精神创伤”只是表现为一些回忆的闪现以及某种情绪、行为或者感受?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考虑很多方面,比如记忆的提取,大脑对这种未得到妥善处理的精神创伤有特殊的编码。很多因素会影响人们对特定记忆的提取,包括经历的性质和内容、回忆者所处的人生阶 段、回忆者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以及在编码和回忆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而且在儿子出生以前,我也没有过其他小孩。所以在儿科病房的实习结束以后,我就再也没有和经常哭闹而得不到安慰的孩子相处过。但是当自己有了一个经常哭闹的孩子之后,我就开始有了情绪上的恐慌。人们认为这种恐谎是由哭闹的孩子引发的一种非语言形式的情绪记忆。对我而言,这种恐慌一旦来袭,我首先会在脑海里搜寻亲历式记忆,但这只是徒劳。况且,我也寻找不到任何能让我想起在儿科病房的实习经历的回忆。我之前一直认为,这些经历“虽然有趣但却结束了”,所以并没有有意识地反省它,但如今这些回忆时不时地闯入我的脑海。 出现这种结果的一个原因是,这些导致情感创伤的经历没有以特定的方式进行处理,所以在日后回忆时不容易提取。当人们遭受情感创伤时,往往会出现一种特定的适应性,即在心理上有意识地忽略他人带来的惊恐感受。与此同时,过度释放的应激激素也会直接损害大脑的某些功能,而这些功能与亲历式记忆的存储密切相关。在创伤经历过后,这些经历的细节记忆仅仅以非语言的形式进行编码,所以这在日后极有可能唤起人的痛苦情绪,这些情绪常常让人心乱如麻。 我在医院实习时,与这些遭受恐惧的孩子相处感觉太过压抑,难以承受。那段日子我情绪一直很紧张,而这份工作要求又高,加上病人数量庞大,交接班时间短,病人的病情又严重,我濒临崩溃。同时,我还常常为孩子遭受的痛苦和恐惧感到羞愧。我想实习一结束,我可能会说:“好,现在让我回忆一下我曾经带给孩子们的那些痛苦吧。”但实际上,我并没有对那段实习经历进行反思。而现在,我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些情感创伤。 作为实习生,我们一直把自己当作精神饱满、信心十足且内心坚强的医务工作者,以为这样就能对病人的无助和脆弱视而不见。那时,我们常常无意识地掩饰自身的脆弱,但孩子们的表现往往让我们的掩饰功亏一篑。现在回想起那段经历,我觉得孩子们的脆弱表现是我们工作上的最大敌人。他们的病情本来就已经很严重,要治愈不容易,而我们又给他们增添了不堪承受的悲伤和绝望。 在那段令人心悸而又难眠的日子里,我们与疾病抗争,与死亡和绝望的现实抗争。无助占据了我们的内心,我们的精神濒临崩溃。面对那些无法征服的病魔,我们只能把怒气发泄到自己脆弱的心灵上。

前言

[中文版序]能够向中国的读者朋友们介绍人际神经生物学在日常生活及养育孩子方面的应用,我深感荣幸。无论你有怎样的背景和经历,无论你是否已为人父母,只要对人一生的发展以及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感兴趣,这个领域对你来说便是很有价值的。人际神经生物学融合了各个学科的知识,以独特的视角解释什么是心理以及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根据人际神经生物学的观点,心理既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中,也存在于我们的人际关系中。在《人际关系与大脑的奥秘》(TheDevelopingMind)一书中,我总结了这种观点。我的三部作品均论述了人际神经生物学在实际中的运用。《第七感》展示了如何运用整合的概念发展健康的心理。书中描述了一些个人的生活故事,还给出了集中注意力的有效方法。集中注意力的方式会改变大脑的运作方式甚至构造。通过整合注意力,我们可以在大脑、健康和生活方面创造更多的整合。故事中的人年龄各异,人生经历也千差万别,但这些故事都揭示了如何运用整合创造更健康的生活。在我与玛丽•哈策尔合著的《由内而外的教养》中,我们指导读者理解自己的生活。科学研究发现,通过观察一个人如何反思自己的童年以及成年后如何看待童年经历,能够很好地预测他的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基于这一发现,我们在这本书中为读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帮助读者检验自己的记忆体系及情绪运作方式,并且理解讲述故事的过程是如何塑造了人生。阅读这本书能够让父母们加深对自己的了解,从而建立牢固可靠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茁壮成长。我与蒂娜•佩恩•布赖森合著的《全脑教养法》,展示了《第七感》中揭示的科学知识与整合步骤以及《由内而外的教养》中倡导的自我理解,如何帮助孩子发展整合的生活。整合包括联结左右脑以及联结上下大脑。整合还涉及我们如何理解自己的经历,并通过给孩子讲述我们的人生故事来传递这种理解。另外,自我有很多“部分”,整合这些部分意味着我们知道它们是什么,并能够将它们联系起来。例如,第5章有“觉知之轮”的练习,它能够让孩子学会检视自己的心理运作方式,使其更灵活地运作。这是发展第七感的基础,即看到并整合自我及他人心理的基础。这三本书基于人际神经生物学,为读者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帮助读者培养内在的幸福以及健康的人际关系,使个人和家庭保持活力与健康。享受阅读与收获之乐吧!

名人推荐

这本书很有启发性,书中介绍了一种实用的教育方式,能够帮助父母与孩子进行有益的情感交流。我们不应止步于教育子女不单单是我们的工作,也要努力完善自己。作为七个孩子的家长,这本书一直都是我们的睡前必读书。——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好莱坞著名导演对那些致力于成为好父母的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好书。《由内而外的教养》感人至深,引导所有探寻心灵的人超越表象,去理解人际关系中最特别、最珍贵的一种——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米歇尔•菲佛,好莱坞明星我十分欣赏这本书,尤其认可书中强调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结、交流以及完善自我认知对亲子关系的重要性。父母们肯定会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从中受益。——阿兰•斯若夫(Alan Sroufe),公共卫生学博士、明尼苏达大学儿童成长研究中心教授西格尔和哈策尔将复杂深奥的脑科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转化为简单有效的养育方法。对所有父母以及渴望成为父母的人来说,这是一本真正的必读书。——玛丽莲•伯努瓦(Marilyn B. Benoit),美国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会会长《由内而外的教养》告诉父母们应该如何理解和处理自己儿时的经历,有助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简历起一种健康交流、紧密联系、互相信任的关系。——萨尔•赛维尔,公共卫生学博士、《言传身教》作者所有父母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养育子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这本书可以让这项工作变得更轻松。——哈罗德•考泼维茨,医学博士、纽约大学儿童研究中心主任本书介绍了一种全新的、富有启发性的教育方式。——埃伦•加林斯基, 家庭与工作研究所主席、《问问孩子》作者每个家长都应该读一读《从自我省思中教养子女》。这本书里介绍了大量其他教育类书籍中不常见的大脑发育方面的知识。这本书会让你在看着孩子学习和成长时,体会到更多乐趣。”——贝蒂•爱德华,《画出大脑右半球》作者如果有谁觉得自己注定会重复父母的错误,他真该看看这本书。读者们通过此书可以学着发现和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放自己的内心,更好地投入到当下生活里去。——杰西卡•泰奇,《复杂世界里教育子女的简单方式》 作者《由内而外的教养》对育儿来说太有用了。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温和地提醒我们要为孩子倾注更多的感情,同时也不要忽略我们自身。这本书告诉我们,抚平过去的创伤和自我成长永远都不嫌迟。遵循书里介绍的方式,你就可以更轻松愉悦地融入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和子女之间也会有更深的感情。”——杰西•尼尔森,导演、制片人、编剧这本书的独特结构给了我们一次回忆自己幼年时如何受父母教育的机会,也让我们学会沿用有益的教育方法并重新思考我们对子女的养育方式。这些新颖有趣的观点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过去的方式,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活在当下。——理查德•波尔比,依恋研究中心主任这本书独特地融合了以为精神病学家的临床经验和一位保育学校老师多年来处理孩子们各种情绪问题(包括沮丧、愉悦、苦恼、兴奋等)的丰富经历。西格尔和哈策尔一同拨开教育子女这件事情的表层,还原它最本质的特征。——尼尔•哈尔丰,医学博士、公共卫生硕士、儿科专家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本书很有启发性,书中介绍了一种实用的教育方式,能够帮助父母与孩子进行有益的情感交流。我们不应止步于教育子女不单单是我们的工作,也要努力完善自己。作为七个孩子的家长,这本书一直都是我们的睡前必读书。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好莱坞著名导演    对那些致力于成为好父母的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好书。《由内而外的教养》感人至深,引导所有探寻心灵的人超越表象,去理解人际关系中最特别、最珍贵的一种——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米歇尔·菲佛,好莱坞明星    我十分欣赏这本书,尤其认可书中强调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结、交流以及完善自我认知对亲子关系的重要性。父母们肯定会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从中受益。    ——阿兰·斯若夫(Alan Sroufe),公共卫生学博士、明尼苏达大学儿童成长研究中心教授    西格尔和哈策尔将复杂深奥的脑科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转化为简单有效的养育方法。对所有父母以及渴望成为父母的人来说,这是一本真正的必读书。    ——玛丽莲·伯努瓦(Marilyn B. Benoit),美国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会会长    《由内而外的教养》告诉父母们应该如何理解和处理自己儿时的经历,有助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简历起一种健康交流、紧密联系、互相信任的关系。    ——萨尔·赛维尔,公共卫生学博士、《言传身教》作者    所有父母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养育子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这本书可以让这项工作变得更轻松。    ——哈罗德·考泼维茨,医学博士、纽约大学儿童研究中心主任    本书介绍了一种全新的、富有启发性的教育方式。    ——埃伦·加林斯基,家庭与工作研究所主席、《问问孩子》作者    每个家长都应该读一读《从自我省思中教养子女》。这本书里介绍了大量其他教育类书籍中不常见的大脑发育方面的知识。这本书会让你在看着孩子学习和成长时,体会到更多乐趣。”    ——贝蒂·爱德华,《画出大脑右半球》作者    如果有谁觉得自己注定会重复父母的错误,他真该看看这本书。读者们通过此书可以学着发现和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放自己的内心,更好地投入到当下生活里去。    ——杰西卡·泰奇,《复杂世界里教育子女的简单方式》作者    《由内而外的教养》对育儿来说太有用了。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温和地提醒我们要为孩子倾注更多的感情,同时也不要忽略我们自身。这本书告诉我们,抚平过去的创伤和自我成长永远都不嫌迟。遵循书里介绍的方式,你就可以更轻松愉悦地融入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和子女之间也会有更深的感情。”    ——杰西·尼尔森,导演、制片人、编剧    这本书的独特结构给了我们一次回忆自己幼年时如何受父母教育的机会,也让我们学会沿用有益的教育方法并重新思考我们对子女的养育方式。这些新颖有趣的观点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过去的方式,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活在当下。    ——理查德·波尔比,依恋研究中心主任    这本书独特地融合了以为精神病学家的临床经验和一位保育学校老师多年来处理孩子们各种情绪问题(包括沮丧、愉悦、苦恼、兴奋等)的丰富经历。西格尔和哈策尔一同拨开教育子女这件事情的表层,还原它最本质的特征。    ——尼尔·哈尔丰,医学博士、公共卫生硕士、儿科专家

后记

别让儿时经历妨碍你做好父母    养育孩子为我们提供了一次终生学习的机会。孩子的存在将我们置于一种关系之中,鼓励我们加深和他人以及和自己的联结。我们想尽己所能地做好父母。尽管并不一定希望孩子拥有和我们同样的童年,但我们注定要重复过去。通过理解自己的童年经历,我们能够学会将自身经验与日常生活中和孩子的互动联系起来。放下过去的包袱,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全新的期待和自觉。    我们过去未妥善处理的问题会阻碍我们和孩子建立愉快而安全的依赖关系。安全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研究发现,当与他人处于和谐的情感联结中时,个人对他人的依赖就会往安全的方向发展。作为父母,我们当然希望能够尽早为孩子提供这种安全感。随着我们和孩子对于偶然交流、反应灵活性、破裂和修复、情感联结和反思性对话的互动日益增加,他们的安全感也在增加。    教好孩子,并不意味着父母要完美无缺。为人父母赐予了我们机会,让我们理解过去的经历,重新解读自己。孩子并不是这个过程中唯一的受益者:由于将过去的经验整合为连贯的生活历程,我们自身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加丰富而充满活力。    在孩子对我们的依赖性方面,生活故事的连贯性能够帮助我们学会如何加强孩子和我们的亲密程度,最令人惊奇的发现莫过于此。我们并不是注定要重复过去的模式,因为我们可以在成人之后通过理解过去的经历培养安全感。如此一来,我们当中那些在早期生活中有过不愉快经历的人就能够理解过去对现在的影响,认识到它对于我们和孩子的互动所起到的塑造作用。理解自身的生活经历使得我们与孩子的联结加深,使我们的生活愉悦而和谐。    对生活的连贯性起着核心作用的恐怕要数整合了。细心、活在当下、尊重和宽容,这些都能够帮助我们加深自我认识。我们所说的整合,指的是将当下与时间的流逝联系起来的过程。当我们通过思想和行为来理解生活历程时,整合还涉及情绪与感受的联系。    由于情绪是个整合过程,我们如何平衡和分担情绪就反映了我们整合自身和与他人的关系的方式。当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情绪时,我们就为了解他人的内心做好了准备。正是通过分享心情,我们才创造出了有意义的联系。在整合过程中,思维内部取得连贯性,从而能够培养出更强盛的活力、更深刻的联结和更深远的意义。    在可控状态下,我们会停下来思考各种反应,并从一系列的可能性中进行选择。情商是灵活性的同义词。当我们的思维进入失控状态,我们的整合能力就会停滞,从而进入低进程模式:膝跳反应控制了我们的行为。我们过去未解决的问题依旧悬而未决。我们陷入了困境。    每个人都有未妥善处理的问题阻碍着自己前进的道路。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我们都有可能陷入失控状态。如果放任骄傲或者羞耻阻碍我们认清事实,我们就会丧失第七感,无法从过去的牢笼中解放出来。    第七感来自于一种整合模式,能够让我们看清自己和他人的想法。有了第七感,我们就能够集中关注思维元素——观点、情绪、感受、认知、记忆、信念、态度和意图——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我们内心主观世界的核心部分。    连贯生活的关键在于各种经验的整合。对身体感受、情绪和生活经历进行整合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加强自我认识,通过过去和现在的联结,使得我们与自身以及和孩子创造出联结感,成为生活的主宰。    情绪调节使我们和孩子以及和自身直接联结。这种调整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整合模式。调整的核心是非语言信号的分享,包括语气、眼神接触、面部表情、手势、时间控制和反应的强度。关注孩子给出的这些信号和关注自身的感受同样重要。身体感受是了解自己的想法和观念的重要基础。情绪交流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孩子的快乐,并且加强他们这种积极状态。这种情绪的共享还能够让我们减轻孩子的痛苦和烦恼。情绪交流将我们和他人更加完整地联结在一起。    作为本书的作者,我们非常喜欢为上面所说的这些心理活动寻找合适的表达。我们运用了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所收集到的东西。创造连贯性是生活的任务。其最深层的形式就是精力、信息和思维的整合。我们穿梭于思维的时空,通过深入了解自己,将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结在一起。尽管语言无法完整地表达这样的过程,但是简而言之,我们是相互联结的。我们跨越时空将分散的思维联结起来。生活经历与我们之间的紧密联结将持续一生。    连贯性是一生的事业。自我认识的整合是永无止境的挑战。学会成长和改变,是我们将挑战化为发现之旅的来源,也是获得连贯性的前提。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你打开思维的大门,让你看到新的可能,加深你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陪伴你走向更加完美连贯的人生。

内容概要

丹尼尔•西格尔(Daniel J. Siegel)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病学临床教授。
专念觉知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第七感研究所(Mindsight Institute)创始人。
在大脑、心理治疗和儿童教养领域不断有开创性的作品问世。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七感》《由内而外的教养》和《全脑教养法》。
作品多次发表于《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新闻周刊》《时代》,活跃于NBC、ABC等知名媒体。
玛丽•哈策尔(Mary Hartzell)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儿童早期教育及心理学硕士,儿童发展专家,致力于家长及教师培训和教育工作三十余年。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  心理健康三部曲
引言 认识自己,才能教好孩子
01 如何塑造自我:记忆方式
记忆是大脑对过去的经历产生反应并创建的新的脑内联结。那些悬而未决的往事和未经妥善处理的旧伤,都会影响我们对待子女的方式,在彼此之间引起不必要的烦扰和矛盾。善于自我反省,妥善处理不良记忆对现在的影响,我们就能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对待孩子,为孩子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
科学聚焦:经历决定思维
02 如何教孩子感知现实:故事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讲述自己的故事可以加深自我认知,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连贯的、具有丰富情感的生活故事能帮助孩子明白当下的处境,加强他们对世界的理解。那些触动内在心理感受的经历,能够加深孩子对自我的认识,让他们成为善于反思、富有洞察力的人。
科学聚焦:心智模式
03 如何体会:情绪的力量
情绪在人际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父母的情绪沟通能力能使孩子在生活中充满活力、善解人意。这些品质对孩子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非常重要。培养关系需要分享和渲染积极情绪,抚慰和减少消极情绪。在父母和孩子的早期生活中,情绪既是亲子关系的一种相互作用过程,也是重要的内容。
科学聚焦:三位一体脑
04 如何沟通:建立联结
也许我们每天都会错失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结的机会,这是因为我们往往不能正确地倾听和回应孩子,没能和孩子的内心建立起联结。当孩子告诉父母他们的想法或感受时,不管父母是否有同样的感受,都应该尊重孩子的感受。父母应该倾听和理解孩子,而不是告诉孩子自己的想法,或者一味地说孩子不对。
科学聚焦:“面部静止”实验、“双电视”实验
05 如何获得安全感:孩子的依恋模式
父母能够感受、理解孩子的需求并作出积极回应,孩子便可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安全的依恋关系有助于培养心智健康的孩子,进而提升父母和孩子的幸福感,促使他们积极地探索外部世界。而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将导致孩子难以调节自身情绪,出现社交障碍,甚至有暴力和精神分裂的倾向。
科学聚焦:依恋研究
06 如何解读生活:成人的依恋模式
思考童年经历能够帮我们理解生活。但是童年已经不能更改,这种思考还有用吗?深层的自我思考能够改变自己。这种思考不仅能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他人,并且提供了一种可能性——重新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这直接影响我们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及沟通方式,最终将促成孩子的安全依恋。
科学聚焦:情感、记忆与依恋
07 如何控制情绪:可控状态和失控状态
很多父母常常感到困扰:“我并不想对孩子大吼大叫,但他们就是惹到我了,我很生气,完全没办法控制自己。”确实,这不是我们的本意,情绪有时候会利用我们。用新的方式思考,开启大脑的自省功能,通过思考和观察,我们能够选择全新的、灵活的方式,最大程度地限制低通道状态的消极影响。
科学聚焦:大脑拳头模型
08 如何破裂,又如何修复:亲子关系
父母和孩子有不同的渴求、目标和计划,因而容易产生矛盾,导致关系破裂。关系的修复是互动的过程,但启动修复是父母的责任。为了修复关系,父母需要了解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以及它们是如何造成破裂的。没有得到修复的破裂会造成更加严重的破裂,因此,当破裂发生后,父母必须迅速采取措施,及时重建与孩子的联结。
科学聚焦:联结与独处
09 如何发展思维:第七感
第七感指观察并理解他人的内心感受,并通过行为表达自己的理解和关心的能力。第七感使孩子能够“看到”他人的想法,一旦看到他人的思维,就能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并作出体谅的反应。第七感还可以让我们进行共情想象,从而将自己和别人的生活事件纳入考虑范围。共情想象不仅能够使我们理解他人,也能够深化我们对自身思维的理解。
科学聚焦:心理、大脑与人际关系
后记:别让儿时经历妨碍你做好父母
致谢

编辑推荐

《心视界•由内而外的教养:做好父母,从接纳自己开始》编辑推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力作。作为融合脑科学、心理学与网络科学的顶级先锋人物的西格尔,与儿童发展专家哈策尔联手打造,为天下父母揭秘前所未闻的脑科学知识,破解种种育儿难题。由内而外的教养。我们的经历塑造的我们的大脑,同样,我们给孩子提供的经历塑造了他们的大脑。养育健康、乐观的孩子,首先要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科学聚焦。《心视界•由内而外的教养:做好父母,从接纳自己开始》精选的脑科学知识与正文内容互为补充,为寻求专业知识的读者提供最佳解答,并为书中的教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西格尔教养三部曲:《第七感》《全脑教养法》《由内而外的教养》。

作者简介

《心视界•由内而外的教养:做好父母,从接纳自己开始》内容简介?:“真是难以置信,我的父母曾经犯过的那些让我小时候深恶痛绝的错误,我居然原封不动地转嫁给我的孩子?注定要重蹈覆辙吗?”这一切听起来很耳熟对不对?不知有多少父母这样责问过自己,但可悲的是,在深深懊悔之后继续犯错,最终陷于犯错—懊悔—犯错的循环中。那么,有没有可能改变这种循环呢?《心视界•由内而外的教养:做好父母,从接纳自己开始》不仅为你解答问题,并且提供简单实用的方法帮你解决问题。人际神经生物学和依恋研究发现,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大脑的发育,因此,正是我们的经历尤其是童年经历塑造了我们的大脑,决定了我们的思维,影响着我们养育孩子的方式。只有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经历,解决早年未妥善处理的精神创伤,才能以健康的心理创造健康、温馨的亲子关系。

海报:


 由内而外的教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又是一本相见恨晚的书,现学现用了一些书中的方法在闺女身上,效果还是蛮不错滴。标签: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精神病学(精神分析),人际神经生物学,语言学,复杂性系统。先天后天的关系等。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与父母对自己早年经历的认知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本书的基本原理和《父亲的因素》如出一辙。都是从认识过去来解决现在的问题。把两本书放在一起读会有很好的效果。我们过往的经历往往决定了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孩子哪有什么过错,在教养过程中的问题绝大部分来源于我们自身而非孩子。要真正处理好这些,认识自己是关键。 我们认为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孩子眼里却可能意义非凡。孩子一般来说都很敏感,常常会受到我们无意表现出的情绪或心理遗留问题的伤害。因此和睦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父母可以帮助孩子理清由失去经历所带来困惑和恐惧。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倾听和沟通,是育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细致耐心的沟通有助于健康的依恋关系的形成,这对建立相互信任的亲子关系尤为重要。针对跨文化领域的研究表明,所有健康的依恋关系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父母和孩子都具有向对方发出信号并接收对方信号的能力……孩子的心理健康就是在这样亲密沟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最后,对孩子来说“安全感”是最重要的,父母应该也必须能够为孩子建立一种安全的依恋关系,培养他们的共情能力和同理心,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     看这本书,会有一个稳定的情绪。可以帮助家长回顾自身成长经历,客观的看待自己,更能够理解孩子。其实和孩子相处,与任何一个其他人相处没有什么不同。并且父母处于优势和有利的一方。不管父母如何,多么普通,对于孩子的影响力都是一样巨大。看这样的书,更多的是可以提升自己。做好自己,就是做好父母了。是父母”带“孩子啊。
  •     《由内而外的教养 —— 做好父母,从接纳自己开始》推荐这本书给做父母的朋友。今天随意翻了半本,个人感受如下,和朋友们分享。1.感觉我早看到这本书就好了,里面的案例中好多错误我都犯过,而且当时深以为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赖。2.我一个做心理师的朋友曾在和我聊孩子教育时说,其实最好的时机是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我说,但事实上,那个阶段父母因为还可以管教孩子,父母学习和想寻求专业知识帮助的意愿不强烈,而要到孩子青春期对立严重才会高度重视需求强烈。想想当年怀孕,很认真地读朋友推荐的一本书。孩子成长,我却忙于琐事,没有想到我要认真学习教育的方法。这个多重要啊,影响孩子一生,影响自己大半生。3.以前读毕淑敏的《女心理师》,了解到心理师需要首先自我心理完善,否则自我对于特定某些问题的偏颇会造成对来访者的错误影响,甚至很有可能因为激发共鸣而对自己造成心理危害。今天读这本书才知道,父母的矛盾心理有很多种表现形式,通常来源于过去未能解决的问题。由于自己内心充满矛盾情绪,会很难在某些方面对孩子敞开胸怀加以关爱。别让过往的经历妨碍你做好父母。4.培养亲子关系,需要分享和渲染积极情绪,抚慰和减少负面情绪。作为父母,和孩子保持一种充满爱意、持久且有意义的关系。迎合孩子的情绪意味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拿出包容和接纳的态度。在好的情绪交流之下,再对孩子提出我们的建议。5.请了解,有时候孩子采用一些消极甚至极端的方式,这很可能是因为ta对你的情感连结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他还在锲而不舍。不要粗暴去制止和惩罚,而请关注ta行为背后的情感需求。6.不要试图改变孩子的性格,而要试着融入孩子。相信ta,你就会变得思维开阔,理解力强。

精彩短评 (总计36条)

  •     还不错的,育儿先育己。
  •     急脾气的人可以读读看
  •     中心大意就是要对自己的孩子好一点,技术性的内容略有一些
  •     与《规矩和爱》可配套的书
  •     喜欢“科学聚焦”这个部分 学到很多。也学到一些改善自己的方法,至少有的可试吧
  •     在正面管教学校讲师班的学习期间,其中有一个活动是测试“生活态度取向”。有同学问,这个生活态度取向会改变么?导师说,这个是从我们0-6岁时期形成的,基本不太可能改变。另一个学心理学的同学补充说,生活态度取向可以修正和完善的。要弥补童年的缺失有两个办法,一是完美的恋人,二是养育孩子的过程。看武志红《为何爱会伤人》一书,理解了同学说的办法一(恋爱的感觉是重温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恋爱关系是我们童年时期与重要关系人的关系模式再现。)今天,看这本书的时候,理解了同学说的方法二(为人父母赐予了我们机会,让我们理解过去的经历,重新解读、认识自己、完善自己。) 武志红说,爱情的正确与否,不在找到“正确”的人,而在于你能否将自己内心修炼成“正确”的。而好的教育,就是做一个好的陪伴者和一个好的榜样。
  •     听教授讲座推荐的书,感觉不错 亚马逊价格实惠
  •     这是我看过的育儿书籍里面最好的一本,强烈推荐,从科学和示例实践角度全面诠释育儿,从家长层面剖析,理解孩子理解自己,大爱,有冲动要买原版收藏
  •     尊重自己、尊重孩子,永远不要失去与孩子联结的可能。
  •     献给对自己的童年并不满意的父母们。
  •     2016.8 parents are waiting for a thanks,children are waiting for a sorry,neither can they get one from the other. 我觉得西方人太过强调父母责任了,其实婴儿是很tough的,无论如何他们都会训着基因和父母行为模式成长。如果以此要求,那么没有一个中国文化环境下的父母会是好父母,作为文化裂缝期的我们,会无比埋恨上一代的控制和压抑,上一代则会觉得子女无比冷血残酷,双方永远无法握手言和。
  •     看看
  •     25/33,88/100,育人先育己。1、本书通过对大脑的分析,分内引和外引记忆,三岁前的内引记忆不会在人成长中显性的记忆出来,但隐藏在思维中发挥作用。2、讲述了孩子的情绪、沟通、安全感,只有正确的理解孩子的行为,才能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3、成人如何控制情绪,成人的依恋模式,修复亲子关系。
  •     看似与脑关联,但无脑-心-行为的研究证据,所以是伪脑理学,满足大众将概念实体化的心理。翻译糟糕,完全不懂发展心理学的术语,什么叫亲历式记忆?自传体记忆好不好。甚至连语句翻译都成问题,什么叫“研究结果也会发现,很可能..”,应该是研究结果很可能也会发现..
  •     别人推荐买的,还没看,翻了介绍,应该是本好书
  •     标签: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精神病学(精神分析),人际神经生物学,语言学,复杂性系统。先天后天的关系等。 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与父母对自己早年经历的认知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本书的基本原理和《父亲的因素》如出一辙。都是从认识过去来解决现在的问题。把两本书放在一起读会有很好的效果。
  •     会涉及到很多心理学的原理和大脑的结构。会有很多专业的东西。 专业的内容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了背后的原因。 同时,也让我们回顾我们的童年,了解我们内心小孩的未被满足的点。
  •     140305 .年份很新 厚度亦可 且介绍中可发现原来专念跟育儿育己有联系,若延伸,可能关于平衡 回溯 成长 梦想 兴趣 友人交流 转变激发 还有初心 亦可见线索所最终汇聚之处?.2016上--201701Fin. 旧/内隐记忆扰 映射 失控;闪回/碎片-外显化 自传者vs单纯记录者 讲述-情绪调节 故事的连贯一致与左右协同 叙述回路 情感经历/非语言分享/内在情绪-共鸣/记忆共有 镜像 心相连/调和交流 \健康依恋,自言自语-自我照料 低模式与失控/莫指责:主动回顾-解决遗留,搬家/换保姆,家庭书籍 ,日记/倾诉,恶性破裂,羞耻感,自我组织系统,所谓关系,联结过去和未来,理解达成内部连贯-对其回顾的意义。信念 态度 与意图,回顾辅助,同情文化-内省! 创造连贯性是生活的任务
  •     孩子是我们的镜子,籍由他们照见我们的过去
  •     专家推荐的。很好!养育孩子,得先提高自己。
  •     没有娃,先自教………看了这书明白自己有时候为啥那么焦虑了
  •     每天早上利用上班时间在地铁上看,也许是没有太静心看书,总是觉得没有把内容连贯,不知道作为家长要怎么具体操作,我自认没懂,不知英文版的会好点不,翻译的内容操作性差。
  •     看了74%,因为女儿还小有些理论实践不了,所以还是要留着以后慢慢仔细研究。全书涉及未解决的创伤所造成的育儿方面的困难,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没有酗酒的父亲与抑郁的母亲这些明显的事情,在汹涌的回忆中很难找到所谓的创伤。其实说白了就是要修身养性对孩子好,育儿真的是人格的再教育。
  •     由脑科学提出育儿的一些建议,这些建议与当下的心理学研究结果吻合。主要的内容是依恋(联结)、故事、情绪,这些也是当下育儿最重视的几个部分。每章后面的脑科学部分其实读不读意义不算太大,算是作者的论据吧;书里有些句子读起来有点点费劲,可能也是因为翻译带来的问题。
  •     全书最大的感受就是过去的事情对现在造成的影响,不可忽略,草读了一番,理解不全面,这种教科书式的作品应该在全身心放松下的条件下读才比较对路,等暑假有时间再细读吧
  •     感觉书的内容有些浅,更多停留在概念上,对实践写的有点少,大概看一下倒也无妨。
  •     理论性
  •     和第七感,全脑教养法基本是一样的理论,只是叙述上是针对父母,审视自己和自己与孩子的关系。育儿是对人格的再造,说来也不为过。
  •     看了这本书,我重新思考了自己的童年
  •     教授推荐的,还不错!
  •     在人与人关系,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尤其是在某些还没有机会去经历的关系上,如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但作者对于写心理学著作并不是那么熟练,或者说他的思维方式让中国人比较难以接受。我个人觉得,多加一些案例,利用案例来穿插,把要表达的观点串起来,会有更好的效果。四星过誉,三星过分。
  •     成人对孩子容易犯的错误
  •     2016-11-5
  •     看不下去
  •     给了我一个角度去思考自己的童年,回忆自己的成长,有些理所当然的事原来不是正常的
  •     这本书让我正式开启育儿图书的读书之旅;这本书让我全面认识到,育儿先育己,先认识和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思维模式;才能引导孩子正确的认知... 不过,由于没有达到非常震撼的感觉,想给4星半,好吧就给4星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