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财经人物 > 吴敬琏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3-12
ISBN:9787213042393
作者:朱敏
页数:240页

章节摘录

插图:为实现心中理想,邓孝然甚至从大西南来到冰天雪地的关东,梦想成为农场主。然而,时运不济的邓孝然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赍志而殁。和弟弟邓孝然所不同的是,身为兄长的邓孝可,也就是吴敬琏的大外公,选择的是通过另一条道路来实现自己的报国情怀。作为四川立宪派的核心领导人之一,主张宪政法治理念的邓孝可才华横溢,思想敏锐,用他的如椽大笔,在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留日期间,邓孝可拜在梁启超门下,并成为梁的及门弟子。邓孝可一生中最钦敬的人就是梁启超,任公也对他额外关照。梁启超在1910年致友人的一封信中,提及他对邓孝可及几个朋友的思念。1909年10月,邓孝可担任了咨议局机关报《蜀报》的主笔。1910年8月15日至1911年6月中旬,秉持“监督行政,促进立宪”的《蜀报》尽管只发行了12期,却因启迪民智、伸张民气,在四川报界成了旗帜性阵地。对邓孝可来说,他在历史上所留下的最重要的印迹,就是作为主要发起人,参与了四川保路运动的领导工作。正是这场运动,充当了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的辛亥革命直接的导火索。20世纪初,四川民众为反抗列强掠夺中国铁路主权,由四川省留日学生首倡,经四川总督锡良奏请,1904年在成都设立“川汉铁路公司”,第二年改为官商合办,1907年改为商办有限公司。当时,川汉铁路公司采取“田亩加赋”,抽收“租股”为主的集股方式,为明确股东权利而设立股东会。在1909年底召开的第一次股东会上,邓孝然当选为13位董事之一,开始了自主投资铁路建设的事业。历经数载筹集,不仅鄂、粤、湘、川四省的乡绅成为股东,连一些农民也握有股票。粤汉铁路开工修筑,川汉铁路从宜昌到万县的一段也已动工。从当时情况来看,这两条铁路是可以靠自力修成的。然而,列强为便于对中国进行侵榨,觊觎铁路修筑权久矣。一旦他们窃取铁路命脉,不仅可以利用它调运军队,镇压国人反抗,而且可以直接控制铁路沿线的城镇乡村和矿产资源。

前言

助手柳红说他“迂”,女儿晓莲说他“直”;理解他的公众视之为“经济学的良知”,否定他的一些人将他划入“保卫富人联盟”。在他自己看来,他只是个坚守基本职业操守的普通知识分子。被历史洪流裹挟,未可幸免地参与其中。令他至今仍深以为愧的事情,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参与对其恩师兼挚友孙冶方先生的批斗。尽管斯人已去,他依旧将过往的“迷失”化作内心不息的鞭策。追寻有时,坚持有时,以日益专业精进的思考,为这个转轨变革之中的东方古国孜孜以求,使先知们的学术理想之花开满人间。现实世界中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的两全之难,让当代这位“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追随者痛心疾首。他希望自己的国家能走向理性而持续的繁荣,也渴盼自己的同胞都能过上幸福而自由的生活。见证时代的潮落潮起,走在争议的风口浪尖,这位白发苍苍而精神矍铄的八旬老人如今越发明白,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的均衡目标,一手抓“市场”,一手抓“法治”,两者须臾不可或缺——这是通向彼岸的必由之路。

媒体关注与评论

顾准临死也没有看见曙光;孙冶方还在改革道路的探索时期就辞世了:薛暮桥也只参与了市场经济蓝图的制定和开始阶段的施工。我比他们幸运得多,因而责任更大。  ——吴敬琏永远是经济学家中的典范,是中国人民的良心。  ——茅于轼乐见市场经济炼成法治经济,痛诋权贵资本扼杀人民资本。媚官媚商之浊世,幸存此人;忧国忧民之清流,端看吴老。  ——《南方都市报》

后记

我问周南老师:“平常,吴老的一天都是怎么安排的?”这位与吴老相濡以沫、风雨与共的妻子从容答道:“除了睡觉和吃饭,就是读书。”想来,读书习惯,多半是他与生俱来的兴趣和家庭熏陶所赐。不过,少年时代,吴敬琏几乎有一半时间是在病床上度过的,读书无疑是他最好的、或许也是唯一的生活方式。那时,他爱读俄语小说和鲁迅作品,其中,与之今后人生道路和中国经济风云密不可分的《资本论》,他竞可熟背如流。经历过一次次平常又神奇的人生机缘之后,那个曾经只能靠阅读报纸和“偷听”电台,藉以触摸时代的昔日少年,与时代渐渐发生关联,直到深刻影响时代的进程。至今,这位已是经济大师与学界泰斗的八旬老人,依旧走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依旧在传道授业、著书育人。多少年以前,还在病床上阅读着他人故事和经济理论的那个求知少年,多少年以后,成为后人笔下奋力书写、供同道者研究学习的阅读对象。欣喜于深切关注吴老的同道者越来越多,庆幸于自己忝列其间,与智者为伍。试问,世间聪明人何其多、智者何其少呢?智者是真正能够照亮世人心灵的人,他时不时地省示人们:少一些“低头数孔方”,多一些“仰面望星空”。就在获赠吴老《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的限量珍藏版时,我这份尝试梳理并概括其经济思想源流及贡献的习作,得以与吴晓波先生即将出版的吴老传记一道,不约而同地为我们共同的长者和智者送上了阵阵墨香,盛满了后学者的敬意。

内容概要

吴敬琏,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改革》、《比较》、《洪范评论》杂志主编;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大学荣誉社会科学博士。1984~1992年,连续五次获得中国“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03年获得国际管理学会(IAM)“杰出成就奖”;2005年荣获首届“中国经济学奖杰出贡献奖”。

书籍目录

第一部 【1930-1949年】理想之光
第一章 家族传承
第二章 父亲母亲
第三章 科学与实业
第四章 红色的萌芽
第二部 【1949-1976年】“莲”与“兰”
第五章 进步青年
第六章 “苏联模式”的困惑
第七章 所长孙冶方
第八章 批斗“中国的利别尔曼”
第九章 “派斗”
第十章 高山流水迎顾准
第十一章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第十二章 “莲”与“兰”
第十三章 黎明前的最后黑暗
第三部 【1976-2000年】“市场经济旗手”
第十四章 大转折
第十五章 接触“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第十六章 通胀与短缺
第十七章 整体改革
第十八章 价格闯关
第十九章 “计划”与“市场”
第二十章 国企改革
第二十一章 抓大放小
第二十二章 民营经济亮点之探
第二十三章 技术还是制度?
第四部 【2000年至今】法治化市场
第二十四章 中国股市之争,
第二十五章 “拉美化陷阱”
第二十六章 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
第二十七章 大国抉择
第二十八章 走向大智慧
第二十九章 改革的“下一棒”
附录 吴敬琏主要著作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吴敬琏:风雨八十年》:助手柳红说他“迂”,女儿晓莲说他“直”理解他的公众视之为“经济学的良知”否定他的那些人将他划入“保卫富人联盟”他其实只是一个纯粹的人、特立独行的智者见证时代的潮落潮起,走在争议的风口浪尖

作者简介

信天翁财经丛书 之“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传记”系列。本书讲述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的学术思想和对改革开放以来一些重大经济决策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图书封面


 吴敬琏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一本记录经济学家的书,但是却从另外一个方面折射出了中国的经济学家们的成长。孙冶方、顾准、吴敬琏、厉以宁等等这些经济学的大师们的沉浮则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读书人的骨气和执着的追求。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大意是:经济学就是经济学,学术是没有国界与种族之分的。其实,有的时候,做学问虽然要忍受寂寞,但这种寂寞未尝也不是一种幸福。很少看人物传记之类的读物,虽然作者写此书的时候带有了明显的个人色彩,但是仍然不失为闲暇时信手翻翻的读物,仅此而已。
  •     品读吴敬琏 [ 2010-11-20 关键字: 原创 随笔 | By: 匠人营国 ] 今年七月出差期间,在西双版纳机场买了这本《吴敬琏风雨八十年》,在候机的几小时内,如饥似渴地翻完。这本书总体感觉不错。作者朱敏,现在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经济导刊》执行总编辑,算是吴敬琏(下文中简称吴老)的同事吧。相信大家对吴敬琏这个名字都不陌生。他既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政协常委兼经委会副主任,又是国务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吴老当之无愧为国家决策层的 “师爷”或者“智囊”。说一说吴老的容颜,第一眼看见他的照片,可以这样描述他:鹤发童颜下,彰显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昭示着赤诚善良的心。全书把吴老的经济人生,分为四个阶段。一是1930—1949年间的理想少年岁月。吴老的母亲邓季惺,父亲吴似竹,继父陈铭德。他的两个父亲创立了《新民报》,吴老一岁多的时候,他生父去世,其母改嫁陈铭德。邓季惺把《新民报》从南京到搬到抗战陪读重庆,并发展到一个巅峰,而且始终坚持独立的思想:“我们愿意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但是坚决不效忠于任何政治集团。”解放后,《新民报》停办或被收购,推出了历史舞台。然而他们秉承的“不畏强权,为民请命”的办报理念,以及科学管理的企业家精神,无疑为后辈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血缘上和意志上给予吴老直接影响。二是1949—1976年间的“莲”“兰”同生共荣的青年情意。作者用浓重的笔墨描述了吴老的两位恩师孙冶方和顾准,这两位导师求真态度、不倦探索精神以及正直的人格深深地影响了吴老。吴老给两个女儿分别取名字为吴晓莲、吴晓兰,本身就蕴涵着无限的寄托。三是1976—2000年间担当“市场经济旗手”的中年使命,无论是真理大讨论、整体改革中,还是“计划”与“市场”的辩论、国有企业改革中,吴老的市场经济思想一直走在争议风口浪尖上,他见证了改革时代的潮起潮落。四是最近十年寻求法治市场的晚年理想。怎样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经济改革所存在的问题?他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看罢此书,我有一些体会与大家分享。一是做学问重要,做人的良知和勇气更重要。国学大师辜鸿铭这样描述中国人的精神:“在温良的外表下,隐藏着成人的智慧和赤子之心”,用它来形容吴老,毫不为过。在太平盛世,大部分的知识分子都扮演了吹鼓手的角色,或粉饰太平博得龙颜一笑,依附权贵,报喜不报忧。很多知识分子的灵魂扭曲了。这里说的不是广大的知识分子,是服务于主流社会与意识形态的知识分子。什么东西都是相对性的,于是知识分子在当权者心里的地位就下降了,曾听一位领导说过:“相信专家,不要迷信专家;依靠专家,不要依赖专家”,言下之意,对专家颇有微词,你说你的我干我的,专家的意见基本是装门面,一些知识分子也很不争气,比如我市曾诚聘一位声名显赫的工程院老院士对我市战略空间布局、产业布局提出意见,老院士毫不含糊,滔滔不绝的讲起来了,理论很深奥,众人无不叹服,可惜一口一个“我们烟台市应该怎么怎么样”,闭口不提我市,为何?众人很纳闷,为了情面不便点破,后来才得知,烟台也曾聘请过老院士,捉刀人还换汤换药呢,人家连原稿都没改一下,就搬过来了。知识分子最大的悲哀就是成为政客手里的工具和玩偶。也有直面权贵者。建设部原总规划师陈为邦去青岛评审该市总体规划,时任杜书记多次暗示崂山区大搞房地产开发,后来干脆明说,要调整规划,众人站在专业角度顶住压力,杜没有得逞。为这份难得的良知和勇气喝彩,难得。有良知,才能俯下身子做学问;有勇气,才能无畏地发表观点。比如在房价问题上,吴老就提出要提高人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因为他清楚知道,为获取对外贸易的优势,长年以来国家一直秉承压低劳动者收入的政策。老百姓手里没钱,怎么买房子?即使房价被打压到成本价以下,普通的工薪阶层照样望房兴叹。吴老一针见血地指出:“通过压低某种生产要素(大部分是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价格来获取短期经济的整体高速增长,是忽视经济规律的一种做法”。是啊,内部与外部经济失衡埋下深重的祸根已经显现出来了,美国挥舞着“低碳”和“汇率”两个大棒,向我们步步紧逼,逼迫着我们的经济发展要转形式调结构。针对一窝蜂乱上项目、乱放卫星、泡沫经济等不正常经济现象,吴老认为:“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尊重经济规律本身,远比经济规律被破坏之后,再采取一些特殊的调节政策来弥补弱势群体的权益损失,显得更为重要。至于今天的很多问题,归根结底,恰恰在于改革仍未到位”。眼下时兴的大拆大建大搞形象工程,不知道是不是在破坏经济规律?靠卖地来刺激(或者是维持)财政收入的增长,是不是涸泽而渔的做法?还是多按规律办事吧,“大跃进”“浮夸风”……都贻害过这片土地。吴老还看到了经济问题之外的东西,比如权力寻租,权力寻租的前提是行政权力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和对社会资源的垄断,没有了这种行政干预和权利垄断,就没有了寻租的可能性。过多的行政干预和权利垄断,会束缚正常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一位企业负责人曾直言不讳:“不用你们去调度,不用你们指导,企业是不会倒闭的。”语言很犀利,品品很有道理,手里攥的太紧了,要释放出一些空间来。释放出的空间,让法治基础上的市场化来填充,权利寻租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吴老最大的心愿是:自己的国家能走向理性而持续的繁荣,也渴盼自己的同胞都能过上幸福而自由的生活。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须一手抓“市场”,一手抓“法治”,两者须臾不可或缺——这是通向彼岸的必由之路。二是:吴老对共产主义理想,对中国版的“神武景气”,始终不渝地怀着一颗赤诚的企盼之心,身正不怕影子斜,为什么近年来招致何其多的反对声?改革使然,他是一个改革者。改革是社会利益结构的巨大调整,必然影响到既得利益集团自身权益的革命。以国有企业为例,他们已经在市场中占据了强势地位,还企图继续维持其地位,国有部门用“放权让利”的方式进行改革,而不能建立有效的产权约束和市场竞争约束,结果造成“内部人控制”的状态,使国有企业财务的预算约束进一步软化。据不完全统计,中石化、中石油每年利润的95%被内部分配了,只有5%的上交国家财政。吴老一针见血地指出:“国有企业的财务状况日益恶化”,并积极呼吁对其改革。请神容易送神难。人家能不急眼吗?当然只里面还有媒体的力量,断章取义地截取吴老的只言片语,大肆炮轰,使其卷入一个又一个旋涡中。吴老对此并无理会,亦不深究,淡淡说:“言者无罪,每个人都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他也颇无奈。三是读罢此书,我心里也暖暖的。有人说,读书多的人和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人是痛苦的,斗大的字不识一筐,老婆孩子热炕头,多自在。我不以为然,至少读书让人知道自己的底线和不足,塑造独立的人格,获取安慰和力量,幸福着自己的幸福。2009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天,温总理在同读者交流读书心得时说:“一个不读书的人,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汪洋说:“一个城市的精神品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民的阅读氛围和阅读水平。”人啊,还是少一些“低头数孔方”,多一些“仰面望星空”吧。
  •     朱敏著述《吴敬琏:风雨八十年》,把吴敬琏的经济人生,主要分为怀握红色理想的少年岁月(1930—1949)、“莲”“兰”同生共荣的青年情意(1949—1976)、担当“市场经济旗手”的中年使命(1976—2000)和寻求法治市场的晚年理想(2000年至今),意欲平和冷静地还原时代深意,在大历史的视角中观照吴氏风雨路上的成长和抉择,解密这位“见证时代潮起潮落,走在争议风口浪尖”的老人的市场经济思想,把握其思辨历史原相背后的学术理性与市场良心,清晰地展示了一个纯粹治学、特立独行的智者人生。值得一看。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介绍,都对不起这个题目。
  •     2014年2月23-25日读。2014-58。
  •     看到了一个经济学家的生活和思考过程。
  •     介绍了吴敬琏的一生,缺乏亮点!
  •     著书立说者目的不同,作者对于吴敬琏这位经济学大家的解读自成一家,至于其中是否掺杂了含混不清的写作思路这个要单说,但在书中略见同时代经济学家在几十年来的心路历程——这点值得翻翻。至于人物与历史割裂而空洞的联系,不必那么锱铢必较了……
  •     老一辈的经济学家很伟大。
  •     学术和人格虽然不是充分必要,但是一般情况下还是正相关的
  •     从大环境的角度对一个人的描写。
  •     吴老的名气缘于其地位,缘于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见证及参与。如果说茅是半路出家的话,吴老是正宗的学院派。如果说茅是明教教主,那么吴就是少林长老,呵呵。
  •     Y 小人写小人
  •     先是在手机上读的电子书,感觉不是很过瘾,又买来继续读。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年走过的经济历程,以前很多不能够理解的问题现在都能够明白了,值得慢慢体会。
  •     吴敬莲,我敬重的经济学家!读他的传记,感知中国的坎坷一路
  •     很有深度的一本经济学家传记,读来历久弥新。
  •     一代伟人,幕后掌舵人
  •     作者解读较浅,应该有更深的分析
  •     货不错,是正版的,
  •     认识了吴老师的一生,很震撼。
  •     对吴很了解的话,可以读读这本
  •     讲了经济学家的出身和成长,以及理论形成的过程,可加深对吴敬琏的了解!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