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纪律教育》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小学教辅 > 教师用书 > 儿童纪律教育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
ISBN:9787501956036
作者:费尔兹
页数:362页

2个很有趣的特点

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这本书一个很有趣的特点:它经常提到之前章节的内容以及之后哪个章节会有进一步的说明。所以像我这样喜欢去确认的读者,就会很辛苦得来回翻动,不过这样无形中把内容都串联起来,而且读一遍下来相当于不止一遍。另外,这本书可以作为“全美幼儿教育协会指导方针”的解析版,对各条方针都有详细的理论依据和应用指南。这本书读起来相当有趣,它选取的案例都很生动和直接,对理解内容大有帮助,甚至可以直接拿来用。

儿童情商培养是纪律教育的基础

好的教育就是走在发展前面并引导发展 ——《儿童纪律教育》纪律教育和规训的基础仍然是情商的培养和发展,这真是一个让人踏实的理论。本书的第一部分《规训的基础》,整体上就是在讲儿童情商——孩子如何加入一个游戏,如何交朋友,如何理解他人的感受……精彩的是,作者在叙述这些内容的时候,不是简单地讲大理论,而是很实在地揉入了非常多的代表性案例。 这本书跟《正面管教》的理念是一个脉络上的,但比正面管教那本书更务实,更具体。正面管教似乎是理念上的,更多地教导家长如何去“看待孩子”,而这本书却非常细致地告诉家长如何“对待孩子”。有很多非常清晰有效的行动指导。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实在就是一堂家长情商教育课。很多非常实际的行动指导,非常透彻的分析说明,让人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比如对待“可怕的两岁”的孩子的拒绝,一般的家长指导都会告诉家长在孩子不肯穿衣服的时候,让孩子选择是穿粉色的衣服还是穿蓝色的衣服……但这本书一语中的地说——这么做会有效的原因是,孩子并不关心自己拒绝什么,只是在追求那种有权选择和拒绝的感觉。在知道这个之前,我一直觉得家长提供的那种选择非常可笑。这本书的作者来自西方,教育理念比国内的学校要超前好几个世纪吧!比一般家长的理念也要先进,所以,作者在组织文章内容的时候,采取的思路也跟一般的思路不同。谈到“儿童纪律教育”,似乎我们要关心的是怎么去纠正行为,怎么去管束孩子。但作者却不紧不慢地从情商谈起,第一部分讲规训的基础,第二部分“规训方法”则从儿童生活的环境设计讲起,慢悠悠地谈榜样的力量,谈儿童的有效交流,谈帮助儿童理解与接受限制……直到第九章,才开始谈“奖励与惩罚”这些我们用惯了的方法。估计很多人根本坚持不到看第九章就放弃了。故此,比较适合家长阅读的顺序是:前面有三篇序言,在阅读前强烈推荐要读作者的序言,而且看完全书回来再重读一遍,体会又会有很大不同。正文部分,有一定情商基础的读者可以先读第一部分的全部,了解儿童纪律培养中的情商教育基础;(没有情商基础的家长,只读九、十、八三章就够了,或者不如去读《正面管教》)接下来读第二部分的九、十两章,了解外部控制(成人施与儿童的奖励和惩罚)对孩子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第二部分余下的内容里,还可以将第八章提前于其他章节,在读完九、十两章后先看它,这章讨论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等策略,比奖惩策略正面一些,比本书第二部分的其他章节提供的策略更经常被家长用到;然后读第二部分其他章节,了解作者推荐的一些可以替代“奖惩策略”和“后果策略”的高级纪律教育方式,这些方法更适合于学校老师来操作,对家长仅仅是一种参考和启示罢了;第三部分是一个理论与实践融合、各种规训方法融合的章节,在单独学习了各种正面规训方法后阅读这一部分的十一、十二、十五章会觉得很有意思。尤其是第十五章很好地总结了规训过程中的原因识别,非常有系统性,而且仍然是有很多例子,可以看看西方的教师是如何面对孩子的种种情况的。第三部分的第十三、十四章讲的是残障儿童和特殊家庭儿童的学校规训情况,对一般家庭没有什么参考价值,完全可以忽略。

自律与他律,奖励与惩罚

《儿童纪律规训》一书是近期阅读的一个重要收获。整本书都引人入胜。但同时,也不是完全没有值得商榷的内容。在阅读中,我对幼儿的自律与他律问题,以及本书对外部奖励与惩罚的态度,有不同的看法。这也算是长期以来思考奖励与惩罚模式的一个总结吧。这本书强调培养儿童的自律性,反对外部评价;把奖励和惩罚贬得一无是处,视为洪水猛兽。这两种观点我是不太赞同的。儿童的自律不是天生的,生命早期的儿童,内心里不可能存有一个自我评价系统,所有那些温暖的自信、自我价值感、良性的自我评价、对行为结果的评估和抉择……这些内在的东西,都必须靠一个外在的评价系统植入到孩子的意识中去。所以,他律是自律的基石,外部评价是自我评价的背景,没有他律和外部评价来提供训练、确定基调,自律和自我评价是不可能产生的。故此,我认为早教研究者应该做的是去教会家长如何构建有价值的、建设性的外在评价系统,以便孕育出较为理想的儿童自我评价和自律模式。彻底否定外部评价和他律存在的价值未免有失偏颇。当然,总有一天孩子自我评价的内在机制会萌生出来。当成人的评价体系跟儿童的评价体系并存时,成人对儿童的尊重就非常重要了。这个初萌的娇弱的内在体系得到妥当呵护,孩子的自信、责任感和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培养。说到奖励与惩罚,我认为,奖励与惩罚是个普世的规律。整个世界的大的逻辑循环,就是一种基于因果关系的“奖励和惩罚”的循环。比如说,人类破坏环境,这是做了错误的事情,最终这种错误会以自然生态灾难的方式惩罚回人类身上。做好事有益,做坏事有害,人类循着“趋利避害”的原则制定共同守则,规范大众行为,这才构建了社会道德体系。在这个普世的奖惩循环的圈子里生存,人必须要学会预测并评估结果的好坏,并调整自己的行为。通过给孩子设定奖惩规则来指导他根据后果调整行为,可以是一种有益的训练。因为儿童心智的不成熟性,他们常常无法理解自身行为与行为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父母设定的奖惩规则就像在孩子的行为与自然的奖惩之间搭设一座过渡性的桥梁,帮助孩子理解哪些行为会带来益处,哪些行为会带来损失或伤害。这个由成人设定的奖惩规则,是儿童自我行为调适能力的“试炼阵”,是普世存在的大的奖惩循环圈子的模拟环境。与上述训练系统相比,要求小孩子仅仅因为“道德上的正确性”而去做或者不做一件事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这种基于道德的要求,剥夺了孩子根据情景进行独立思考、实施自我抉择的权利,培养出的往往是生吞活剥仁义道德、背负巨大道德包袱、缺乏理性思辨能力的人。奖励和惩罚,不应该作为控制孩子的手段,而应该成为训练孩子的工具。从这个角度讲,奖励和惩罚本身是没有错的,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这本书罗列的众多案例中,奖励和惩罚带来的负面效果,并不是缘于奖励和惩罚本身,而是缘于对奖励惩罚的错误使用。最常见的误用,就是把本应用于规训的奖惩用于控制。在儿童家庭教养中,控制是必不可少的。但控制只是应急手段,绝不可以成为常态甚至终极目的。以控制为目的的教育,只能培养出机器人。另一种误用是在奖惩中掺入了成人的傲慢和不尊重。《儿童纪律教养》中提起的一些产生负面效果的奖惩案例,大人行为本质上的错误并不在于设定了奖惩,而在于设定奖惩的态度——很少有成人能够本着尊重儿童、与儿童平等的原则来设定和实施奖惩。奖惩从来都是“自上而下”,硬性强加在儿童身上的,是成人的傲慢、不尊重、轻视儿童的产物。成人,特别是父母,对孩子有太多的优越感和居高临下的权势,很少有人能控制住自己不去利用这种权势来控制儿童的。而这种欺压、控制、不尊重……正是躲在奖惩行为后面真正伤害儿童的东西。造成长期负面作用的是成人的态度,而不是奖惩本身。还有一种误用,是没有敏锐地觉察儿童对自然后果的理解力。成人应该尊重孩子对那个“普世的奖惩规律”的理解力,只要孩子的理解力能够在自然后果与行为之间建立明确的联系,父母通常就不需要再人为地设定奖惩,让自然后果直接起作用会更有效。譬如《儿童纪律教养》这本书里的一个案例:某女孩一直非常开心地帮班级整理桌椅。老师觉得自己应该给这个女孩奖励,谁知道奖励之后,这女孩就再也不帮他们整理桌椅了。在这个案例里,女孩“感到非常开心”本身就是自然规律的奖励了,她可能得到了班上孩子的爱戴,得到了更多亲密和友情……而这个时候再去使用人为的奖励(更何况有可能是居高临下的、夹杂着成人的傲慢的一个奖励)显然是不必要的。总之,运用奖惩手段的目的,是训练孩子,将孩子的理解力和注意力引向整个世界普遍存在的奖惩规律,而不应该是控制孩子,不应将孩子的理解和注意引向成人的控制、权威和傲慢。

纪律教育是一种沟通

纪律教育并非是教育孩子遵守纪律,而是指导老师如何与孩子沟通,指导孩子如何与他人沟通,最终达成遵守纪律的结果。


 儿童纪律教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