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汉语史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佛教与汉语史研究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3-01
ISBN:9787532549214
作者:梁晓虹
页数:490页

内容概要

梁晓虹,日本南山大学综合政策学部教授,南山宗教文化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长期以来从事佛教与汉语史的研究,出版《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1994)、《日本禅》(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台湾圆明出版社,1999年再版)、《佛教与汉语词汇研究》(台湾佛光文化,2001)、《佛经音义与汉语词汇研究》(与徐时仪、陈五云合作;商务印书馆,2005)等著作。现主要以日本佛教数据(现存写本佛经音义、疑伪经以及中近世弹僧禅俗语着作)为中心结合汉语史进行相关研究。

书籍目录

序言
一、疑伪经与汉语史研究
从名古屋七寺的两部古逸经资料探讨疑伪经在汉语史研究中的作用
《清净法行经》语词考辨
试释《佛说安墓经》
二、佛经音义研究一以日本现存古写本佛经音义资料为中心
日本现存佛经音义及其史料价值
《孔雀经单字》汉字研究
《四分律音义》俗字拾碎
《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与《新译华严经音义私记》之词汇比较研究
日本古写本佛经音义与汉字研究
从佛经音义的“同义为训”考察同义复合词的发展
从佛经音义的辨识看外来词的汉化过程
佛经音义与汉语双音化研究
三、中近世日僧汉语论著研究
试论无着道忠对近代汉语虚词研究的贡献
灵雨除病——读无着道忠《盌云灵雨》
“句双纸(禅林句集)”与日本近代禅学
日本中世禅语辞书与汉语熟语研究
四、近代汉语语法(三音节)研究
近代汉语后缀“子”考察之一——“子”附于量词后
试论近代汉语中的三音节“子”尾词
论近代汉语中三音节副词
五、其它——一佛教文化
从汉语对佛教譬喻的取舍看比喻的民族差异
从“泰山地狱”到“东岳主冥”的泰山信仰
后记

作者简介

数量不菲的日本古写本佛经,其价值不让于中国敦煌佛经写本,而国人难以寓目。作者梁晓虹,以深厚的训诂学功力,长期在日本从事汉语与佛经音义的研究。本书即以日本古写本佛经中的大量音义资料为基础,肯定其汉语研究方面的珍贵史料价值,并从《四分律音义》、《新译华严经音义》等古写本中收集资料,研究汉字、俗字、词汇双音化、同义复合词以及外来词汉化等的发展变化。同时,作者竭力推崇以无著道忠为代表的中古、近世日本僧人对汉语研究的贡献,强调“禅林句集”之类禅宗史料的研究价值。本书还分析了疑伪经的情况,并指出疑伪经在汉语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图书封面


 佛教与汉语史研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書評* 讀《佛教與漢語史研究——以日本資料為中心》 徐時儀* 梁曉虹博士自1980年代即傾心力於佛教與漢語的研究。近繼其所著《佛教詞語的構造與漢語辭彙的發展》和《佛教與漢語辭彙研究》之後,又撰成《佛教與漢語史研究——以日本資料為中心》。 此書是其有關佛教與漢語史研究方面論文的結集,也是其運用域外文獻資料進行漢語史研究的又一部新作。書中所論融入了曉虹博士多年來從事佛教與漢語史研究之所得。概而言之,主要體現在如下五個方面: 1. 以名古屋七寺部分疑偽經為材料,考察漢語史中的一些文字辭彙語法現象。 疑偽經是中國佛教經典中所特有的一類經典。儘管受到正統佛教學者種種鄙視和排斥,被判為“偽妄”和“疑惑”,不許入藏,遭遇禁絕流通,甚至被銷毀的命運,但長期以來疑偽經現象並沒有消失,相反可以說隨着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而愈加顯著,從歷代經錄的記載以及敦煌等地出土的疑偽經資料,人們可以看出這類經典在特定時期仍然大量存在和流行,有些甚至保存至今。作者在《從〈佛說孝順子修形成佛經〉看“疑偽經”在漢語史研究中的作用》一文中分析了產生這種現象的兩大重要原因:其一,記錄和詮釋逐漸發展的中國化佛教;其二,擴展壯大中國佛教之需。在此基礎上,作者指出:無論何種原因產生的疑偽經,一般來說,都具有語言通俗,“文偈淺鄙”的特色,“因此,對研究中古漢語語法﹑詞法也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這已屬於漢語史研究”。 所以,重視這一部分“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是佛教學界向語言學界提出的倡議。有鑒於此,作者近年來開始注意疑偽經語言研究。1998年末在上海師範大學語言研究所舉行“首屆漢語語言學國際研討會”上,作者發表了《從〈佛說孝順子修形成佛經〉看“疑偽經”在漢語史研究中的作用》,從辭彙和語法兩個方面對《佛說孝順子修形成佛經》進行了探討。 《研究》中《從名古屋七寺 (Nagoya Nanatsu Dera) 的兩部古逸經資料探討疑偽經在漢語史研究中的作用》、《〈清靜法行經〉語詞考辨》、《試釋〈佛說安墓經〉》則更集中於名古屋七寺的古逸經典。 七寺所藏的一切經古逸經典非常寶貴,其中有些經文的原本自三世紀—五世紀以後,在其本土——中國都不明去向,甚至被認為是“虛構的經典”,所以它們屬於較早傳入日本,非常接近原典的奈良朝寫經系統的經典。因此,七寺一切經亦被認為是繼二十世紀初敦煌藏經窟出土大量經文以來的又一大發現,從而受到各界的矚目。 作者1994年曾參加“七寺古逸經典研究會”在七寺所進行的資料調查整理活動,對七寺古逸經典的重要價值有較為深刻的印象。作者所研究的三篇疑偽經《毗羅三昧經》、《清靜法行經》和《佛說安墓經》均為七寺所藏古逸經典中具有着特殊價值的疑偽經。《毗羅三昧經》被公認乃中國佛教現存最古疑偽經之一,而且也是七寺 疑偽經中比較完整,篇幅較長,且富有故事情節的一部經。《清淨法行經》則篇幅較短,卷首尚有殘缺。此經作為中國佛教史上“三聖派遣說”之典據而著名,曾多次被引用。但七寺所存此經卻被確認為除引用文之外,尚無對照本,現存惟一的寫本。 《佛說安墓經》則甚為短小,本文僅約六百字左右,但被確認乃至今為世所見之孤本。 作者對疑偽經研究所用之方法基本為傳統考釋法。通過對具體的詞和字的辨析和考釋,對三篇疑偽經從語言上加以探討研究。在《從名古屋七寺的兩部古逸經資料探討疑偽經在漢語史研究中的作用》之結論中,作者指出:疑偽經的語言特色與翻譯佛經有共性也有區別。雖然疑偽經基本為中國僧人所作,但是應該注意到,因為疑偽經長期以來被正統佛教學者所極力排斥,得不到承認,而且一旦被確定為疑偽經後,很可能會遭致被毀滅的命運,所以它需要假借佛的名義述說,以譯經的面目出現,所以無論是內容,還是文字,撰述者也會比較刻意地模擬譯經。另外,譯經用語反映了當時的口語,佛經文獻中保存了漢魏六朝的大量口語詞,此已為學界所公認。而疑偽經也因其本身的諸多因素而多用口語俗言,此為其共同之處。故研究疑偽經資料時,可以結合同時代的譯經資料,作為參考。但是,因為疑偽經多為中國僧人所撰述,所以它與翻譯佛經畢竟會有區別,從歷代經錄之言以及具體作品都可以看作這一點。從文體上看,因為仿擬,所以與翻譯佛經區別不太大;從語言上看,其遣詞造句要比翻譯佛經自然流暢,所用口俗語有時會比翻譯佛經更多,這正是前輩經錄作者所排斥的理由之一。應該說它是一種介於翻譯佛經和六朝口語典籍之間文獻資料。這應是漢語史學界通過研究後首次提出的有關疑偽經語言的重要觀點。 2. 佛經音義與漢語史的相關研究,特別是日本寫本佛經音義中的俗字研究。 佛教由印度東傳入華成為適應中國國情的中國佛教後,漸形成了以漢文 大藏經為中心的漢字佛教文化圈,佛經音義也隨着佛經的東漸傳入日本、朝鮮等國。如日本 宮內廳書陵部所藏一卷本的《四分律音義》可以說是現存年代最早的寫本,據築島裕 (Tsukishima Yutaka) 與 大治本 (ōharu-bon)《玄應音義》的比較,其中第六十卷“值蹶”的釋文後有“遣羯磨”等六十六個詞目及釋文不僅大治本沒有,《慧琳音義》中也沒有,注文中還有一些日本僧侶抄寫過程中所加萬葉假名的和訓。 今傳存的奈良平安古寫經與敦煌寫經正好互補,成為海外記載與中國記述相印證的第三重證據和研究刻本藏經淵源的珍貴資料。 作者近年來也開始關注日本寫本佛經音義,《研究》中《日本現存佛經音義及其史料價值》、《日本古寫本佛經音義與漢字研究》、《〈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音義〉與〈新譯華嚴經音義私記〉之辭彙比較研究》、《〈四分律音義〉俗字拾碎》等八篇論文即作者有關佛經音義研究的成果。 作者覺得中國俗字研究學者未曾注意這批資料,而日本學者又多從日本國語史的角度進行研究,作為漢語史研究,特別是俗字研究的寶貴資料,應該引起重視。《日本現存佛經音義及其史料價值》一文較為全面地對日本現存豐富的佛經音義進行了的分類,指出主要共有三種類型:1. 隨佛教東傳而來的中國僧人所撰者。2. 在中國所傳來音義基礎上加工而成,既具有濃郁的和風化者。3. 日本僧人所撰著者。而《日本古寫本佛經音義與漢字研究》一文則主要從日本 古寫本佛經音義與漢字研究的關係上所進行的探討。作者以十個實例說明:佛經音義因其具有工具書的特殊性,自古在日本就受到廣泛關注,屢被傳抄,保存流傳至今的古抄本,作為資料,就顯得尤為珍貴,而從漢字俗字研究的角度,更能反映唐代寫本的面貌,所以可以把古寫本佛經,特別是其中的古寫本佛經音義作為漢字俗字研究的又一重要淵藪。現在學界非常重視利用出土的敦煌遺書以及石碑碣文等資料來作為俗字研究的重要資料,重點考察漢字俗字,尤其是雕版印刷術盛行以前的俗字,而現存資料中,日本大量的古寫本佛經音義,也應該被作為重要資料,得到應有的重視。 除此,作者還以一些日本僧人所抄或所寫的單經音義為資料考察其俗字。如與陳五雲合作的《〈孔雀經單字〉俗字研究》、《〈四分律音義〉俗字拾碎》兩篇文章對兩部早期寫本佛經音義中的俗字作了較為詳盡的“個案”分析。作者認為:雖然這些俗字只是作為“個案”,但其作為漢字傳播和字形演變的歷史證據,卻是一種真實的存在。它們與後世的翻刻本不同,自有其歷史價值。而學術研究的深入,則首先須從這樣的“個案”出發。要研究漢字傳播和字形演變的歷史,更不能忽視這些“個案”。另外,這些俗字中的相當一部分,均可與敦煌俗字相連,或完全相同,或可從那裡找到理據,這就可以證明唐代俗字四處流通的史實,甚至隨着漢文佛經輸入日本、朝鮮等國,敦煌俗字甚至就成為跨越國際的俗字現象。 3. 對中近世日本僧人,主要是對江戶時代著名臨濟宗學僧無著道忠 (Muchaku Dōchū, 1653-1744) 的著作以及“禪林句集”(Zenlin Kushū) 一類日本禪宗辭書所進行的研究。 作者自1994年至2000年,曾在花園大學 國際禪學研究所擔任共同研究員,有機會參加禪宗典籍的整理工作。受著名的禪宗學者柳田聖山 (Yanagida Seizan) 先生的影響,開始關注無著道忠遺著的研究。收入本集的《試論無著道忠對近代漢語虛詞研究的貢獻》一文,主要是向日本以外的學術界介紹這位日本和尚在近代漢語史虛詞研究上的貢獻。這可以說是作者關注日本佛教資料,將其與漢語史研究相結合的起步。除此,作者還曾發表過《從〈葛藤語箋〉試論無著道忠對近代漢語俗語詞研究的貢獻》 以及收入本集的《靈雨除病——讀無著道忠〈盌雲靈雨〉》都是對無著道忠遺著所作的專門研究。道忠遺著卷帙浩繁,其學問特色是博學,其學問領域從禪學出發,涉及整個佛教史,進而與中國古代漢學研究相關。道忠對漢學的研究,突出地體現在古籍校勘學、傳統訓詁學和近代漢語三大方面。而後者,在當時經學、訓詁學等傳統學術研究極為興盛的中國,相對說來,卻屬於比較薄弱的環節。而道忠在近代漢語方面的研究,突出的成就體現在漢語俗語上,被稱為“漢語俗語研究的先驅者之一”。 近來,學術界對此已有所注目並進行研究。而與此相關聯的是,無著道忠在近代漢語虛詞研究方面,亦頗有成效。收入本集的《試論無著道忠對近代漢語虛詞研究的貢獻》一文則較為全面地對道忠遺著中有關虛詞研究的內容作了分析和總結,並希望大家由此能對這位東瀛和尚能有所瞭解和重視。另據作者告知,她最近又在研究無著道忠的其他虛詞專著,如《助字品匯》等。 作者近年也關注日本中世禪林中的一些禪語辭書,特別是“禪林句集”(也稱“句雙紙 (Kusōshi) ”),即禪語語彙集。這實際是日本禪林為有助於禪門初學者學習禪林偈誦、語句,練習寫詩作文,或為方便入室參禪而編纂的一種實用的工具書,其中內容非常豐富。作者從漢語辭彙研究的角度,主要對其中的漢語熟語內容進行了研究。如收入本集的《“句雙紙(禪林句集)”與日本近代禪學》與《日本中世禪語辭書與漢語熟語研究》兩篇文章均有此內容。 4. 對近代漢語語法,特別是三音節現象,三音節子尾詞和三音節副詞等的研究。 作者研讀無著道忠的《葛藤語箋》、《禪錄用語》、《禪林方語》、《邊字並助字附躍字》等禪俗語著作,對近代漢語三音節詞特別是三音節子尾詞頗有心得,曾撰《禪宗語錄中“子”的用法》 一文,並由此關注近代漢語中三音節語法現象,《研究》中《近代漢語後綴“子”考察之一 ——“子”附於量詞後》是在《禪宗語錄中“子”的用法》一文基礎上所作的更進一步研究探討。作者先歸納了學界有關“後綴”和“子”作後綴的各種說法,然後以近代漢語部分語料為物件,對近代漢語各類語料中大量的量詞後帶“子”的語言現象進行了分析和探索,並進一步考察了這一現象產生的語言背景,從而對“子”作為“量詞後綴”的特性作出了初步判定,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擴大“子”的研究範圍。《試論近代漢語中的三音節子尾詞》一文則是對《近代漢語後綴“子”考察之一 ——“子”附於量詞後》的進一步擴展開去的研究。作者注意到:從中古起至近代,漢語口語性較強的語料中三音節的子尾詞,不僅量多,而且從形式到內容都比較複雜。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第三部分對前所舉的三音節子尾詞,從內部結構上剖析,進行了分類,從而得出的結論是:如果說從上古漢語到中古漢語,“子”作為名詞後綴,在漢語雙音化的過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的話,那麼在雙音詞已經非常豐富的近代漢語中,作為雙音化的手段之一,“子”已不如早期時那麼被充分利用,所起作用已不在於構詞,而是一種俗語化的手段。近代漢語中的三音節子尾詞和熟語,從語法意義上看,遠不限於名詞的作用,可作謂語、狀語、定語乃至補語等。以上“子”的用法,在現代漢語,特別是方言中大量存在着。“子”作為一個公認的後綴,發展到近代漢語似乎變得複雜起來,用名詞後綴來給它定義顯然不夠準確,即使寬泛一些,統稱之為後綴也會出現一些疑點,近代漢語中的“子”非常值得進一步去研究,學界應該對“子”的性質和功用有重新的認識,並作出準確的定義。 5. 佛教文化現象的考探,主要是針對“東嶽主冥”的泰山信仰以及佛教的比喻的探討。 作者對佛教文化現象也有關注。早年曾撰文探討佛典譬喻及佛經譬喻造詞, 而收入本集的《從漢語對佛教譬喻的取捨看比喻的民族差異》則更為全面地歸納了佛典譬喻的三種形式:寓言故事類;一般修辭類;濃縮於詞語類。通過大量的實例說明佛門所用的眾多譬喻因為翻譯佛經而進入漢語,其結果之一是更加豐富了中國文學的內容和形式,主要體現在:充實了中國寓言文學的內容;豐富了中國文學的表現力。結果之二是使漢語增添了一大批形象生動因譬喻而造的新詞以及蘊有深遠譬喻義的成語,從而更加豐富了漢語的表現力。然而,譬喻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具有極強的民族性,譬喻的相似點從屬於一定文化傳統。因為中 印完全屬於質素不同的兩種語言文化系統,故佛典譬喻並不能完全為漢民族所接受,其取捨的結果正體現了譬喻的民族差異。 陳寅恪先生在《敦煌劫餘錄》序中曾指出:“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究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治學之士得預於此潮流者,謂之預流。其未得預者,謂之未入流。此古今學術之通義,非彼閉門造車之徒所能同喻者也。” 上舉《研究》這五個方面只是分而論之,綜觀全書,可見作者善於利用域外文獻資料從事佛教與漢語史研究,在取用新材料以研究新問題上可以陳寅恪先生所說的“入流”來概其大要,並且實實在在地展示了作者多年來辛勤耕耘所作的新開拓,所論皆言之有據。 曉虹博士是山東人,求學於常州、杭州、南京,工作于福建、北京,走南闖北,融合于南北方文化間;前往東灜後,又常往返於日本和加拿大,周旋于東西方文化間。這也形成她的研究具有多元視角的因緣,在此期待着曉虹博士在佛教與漢語研究這一領域不斷取得新的成果。?* 徐時儀先生,上海市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下簡稱《研究》。 . 方廣錩《敦煌遺書〈佛說孝順子修形成佛經〉簡析》,《南亞研究》二,1988年。 . 收入江藍生﹑侯精一主編《漢語現狀與歷史的研究——首屆漢語語言學國際研討會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 参名古屋稻園山七寺的介绍资料《稻園山七寺の由來と沿革》。 . 直海玄哲《〈清淨法行經〉解題》,載牧田諦亮監﹒落合俊典編《七寺古逸經典研究叢書·中國撰述經典(其之二)》,大東出版社1996。 . 參築島裕《四分律音義解題》,《古辭書音義集成》第二卷,汲古書院,平成8年 (1996) 第二版。 . 十世紀末,日僧奝然 (938-1016) 曾入宋,並於北宋雍熙元年 (984) 將《開寶藏》帶回日本,其後日本的中尊寺寫經等不少寫經均以該《開寶藏》為底本。 .《名古屋外國語大學研究叢書》第三輯,名古屋外國語大學中國語教育研究會編,2000年2月。 . 王瑛《讀〈葛藤語箋〉隨劄》,《俗語言研究》(日本禪文化研究所禪籍俗語言研究會編) 第二期,1995年6月。 .《古漢語研究》,1998年第二期。 .《佛典的譬喻》,中華書局《文史知識》1993年第一期;《佛經譬喻造詞之特色》,香港中國語文學會《語文建設通訊》第33期,1991年7月。 .《歷史語言研究集刊》1930年第1本。 http://www.huayuqiao.org/DOC9300/9312.htm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纸张 封面硬壳 都很不错 印数2300啊
  •     第58頁。。“超度前亡后死鬼魂”處。。引了《峨眉掌門傳》為書證。。
  •     資料
  •     大国学基金会于2010年6月15日捐赠
  •     <从汉语对佛教譬喻的取舍看比喻的民族差异>、<从“泰山地狱”到“东岳主冥”的泰山信仰>
  •     快遞非常迅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