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因三要》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净因三要

出版社:复旦大学
出版日期:2011-1
ISBN:9787309073690
作者:证严上人
页数:218页

读书笔记《净因三要》:心静澄明

这本书写得很好啦,读书笔记如下:修净因第一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清净心就是人类本来没有沾染污秽的善良清净的心,而污染心就是受是非我执熏染而生起的恶心。百姓孝为先,儒家所讲的孝,就是尽人事、形态恭敬、殷勤、顺从不让父母烦恼。那么父母烦恼一般有两者:第一是自我行为,子女不做正当行业破坏社会就会让父母心烦焦急;第二是身体,毁伤身体有所病痛也会让父母担心。孝本身就是用恭敬心来对待父母,而顺就是为人子女者应该和颜悦色顺从父母,让父母得到心灵上的欢喜,内心的恭敬展现在外在行为上,那就是顺。说话要察言观色,仔细思量自己所说的话,是否令父母欢喜,还是生气,若有怒气,应该点到为止,赶紧转移话题,不要让父母生气。以孝为戒,做人要如何守规矩,如何不冒犯众生,必须先从孝做起。不念父母,无佛可念。孝,有在家孝和出家孝。在家孝就是指孝养父母应该力行、持守的事情。父母爱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心生欢喜,不可忘记父母的恩惠;父母责备我们的时候,要任劳任怨,决不可有怨恨的心理。如果让父母烦恼、担心,触怒父母,这都是不孝。能出生在这个家庭,能以二老为父母,这就是缘分。凡夫是随生死的,身命十分重要。然而,除此之外,还有永生不亡的慧命。世人孝顺父母,顶多只有几十年的光景,只是尽物质上的孝道,而这些物质上的东西,永远都无法带走。真正的孝养父母,应该是增长父母的慧命,不让父母因为这个家而造业。否则等到他们命终的时候,他们带走的只是这一生所造的业,而生命中曾经有的物质,一样也带不走。出家孝,并非注重物质上的奉养,而是为了增长父母的慧命。我们所得人身,是因为跟父母有缘,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都是拜父母的恩德所赐。一般世俗人只尽物质上的孝道,而出家人则尽一份真性、超凡的慧命之孝。出家不止可以度过去世的父母以及现在生养的父母,还可以报未来父母的恩。出家人不仅可以自悟,还可以悟他。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也就是说早晨如果能听到这世间的真理,即使晚上死去也毫无遗憾了。由此可见一个人拥有物质享受,并非真正的快乐,真正的踏实、快乐,能够救助我们心灵的,唯有真理。在天道,天人寿命长、物质丰,所以没有机会学佛;唯有在人间呈现出众生的形象、短暂的寿命、污染的情爱,才可以藉境炼心、修行成佛。为报大恩、觉长情,出家人的孝是辞亲割爱,舍弃凡俗短暂的亲缘,扩大心量成为超越过去与未来的觉有情。凡夫的情爱是小我的染爱、小我的迷情;菩萨的情与爱是觉悟、清净的感情。而要达到觉悟、清净、大爱、长情,一定要先割舍小爱、私爱和短暂的情。出家是要收摄欲念,约束欲心,出家人一定要具备三种条件:1.信心。不但要有信,而且是坚定地信;2.毅力。不论路有多远我们的能力有多少,都要随份尽力去完成决定要走的这条路;3.勇气。要有勇气突破人生的历练,肯刻苦勤劳才能达到目标;我们的身躯来自父母,由父母所赐,因此一切举动、造作,无一不是父母的功德。如果我们能借此身躯造福众生,父母也会因此间接得到福德。所以出家的人要好好利用时间,恪守本分,做好分内应该要做的事情,绝不可以被现代社会物欲潮流所牵动或者被名利所引诱,要时时刻刻自我警惕。佛陀在八十岁即将入灭以前,上升仞利天宫为母亲讲解《地藏经》,此经也被称作孝经。佛陀为母亲讲经,是希望她在福中启慧,能超越三界种下成佛的善因。修行佛法不仅能自度、度父母,同时更能普度一切众生。在家人对父母的孝养以物质为重,并且只限于这一世的寿命的生活奉养;而出家人则以慧命为重,慧命才是永生的解脱,所以尽出世之孝,一定要身体力行,以平时的修行和平日的付出来回报一切众生,如此也是报恩于我们过去、现在和未来世的父母。学佛的心,要像虚空和清水一般,能够含纳一切,顺应众生的习性,切合根基理念善巧引导众生——先接纳,再感化。现在我们所接触到的人,也许曾经是我们过去生中的父母,而我们今生所结缘的众生,也可能是我们未来生中的父母,因此我们要好好珍惜因缘,对待每个人都要礼敬如父母。起心动念无不是罪,要严守身口意三业,造福人群,种善根,结善缘。修行就是要日日精进,将过去错误的观念,一天天地修正减少,并将正确的观念充实增加,如此慧命才能增长。造罪或者造福,都离不开身口意三业,身:杀、盗、淫;口:妄语、绮语、恶口、两舌;意:贪嗔痴。这些都是罪业的因。学道,悟之为难;既悟,守之为难;既守,行之更为难;今当行时,其难又过于悟守。盖悟守者精进坚卓,勉在己躬而已;唯行者必等心死誓,以损己益他为任。若心不等、誓不坚,则损益倒置,便堕为流俗阿师。是宜只畏。只要甘愿做的事,即使再困难再艰巨,都能欢喜信受、乐意奉行;如果是不情愿做的,即使再轻松也会觉得困难。佛教有倒驾慈航,不仅要一生一世不改变心态,还要有来生再续未竟志业的誓愿,再回娑婆世界继续做济助苍生的工作。事师如同亊佛,对待师傅要像对待佛祖一样。去哪里什么时候回来都要向师傅请教。明师难遇,遇到了就要毕恭毕敬,甚至喜舍身命来感动和打动明师。餐桌上的肉类,也许就是我们过去生中的父母眷属,何以忍心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大食其肉呢。世间万物皆有生命,也各有良能。所以我们一定要爱惜天地间的一花一草一木。如果人人在日常生活中,皆抱有“手在动作时,心就在手上”的态度,轻轻开关门户,自然能维持它的使用度,善加发挥它的功能。不妄语就是不说欺骗虚假的话;不恶口就是心怀仁厚之心,口说和雅温柔之语,使人内心愉悦而真诚信服。绮语就是好听但是不诚恳的话,所谓的巧言令色,动听但是不诚恳、不切实际也不行;两舌是扭曲事实,搬弄是非,将原本单纯的事情变得复杂。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绮语,与人相处,是否经常说一些讨人欢心的话来讨人欢心,而内心并不真诚;是否常以男女情爱、美色名利等作为茶余饭后的话题;别人谈论一些趣事,是不是自己也去凑热闹;是否曾经为了达到目的而随口说一些不实的话来敷衍甚至欺骗别人?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以不净观离贪欲;以慈悲观离嗔念,生活里有很多活菩萨逆增上缘哦,面对逆境也要能忍耐,不现怒容,不出恶言,并且怜悯那些造作恶业的人而不生嗔怒之心;以因缘观离愚痴。生活里要多多用心,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行动、言语以及思想,问问自己是善还是恶,要力求保证身口意的慈悲、正直和清净。修净因第二要: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修行者的心念要像手画虚空,画过无痕,要让所发生的烦恼,片刻都不停留于心,过去的就让它过去,留下好的种子、去除坏的种子,这就是耕耘心田。处处有我便无人。世间比我们贤能有德的人比比皆是,学无止境,德无止境,道无止境,时时刻刻要自谦。要把自我不断缩小,缩小到可以进驻别人的眼睛里,但是不妨碍别人的眼睛。想要有那份可爱和可敬,一定要自谦自卑。希望镜中人笑,自己要先笑;要镜中人可爱,自己先要表现可爱。要以感恩的心成就诸善。吃饭时就可以想,这饭食从何而来,多少人耕种加工处理才会有今天的白米饭。凡夫大多太爱自己,总是事事多疑,怀疑别人所说的话是不是批评自己,所做的事是不是对自己不利,处处起疑心。哪怕是真的对自己不利,也要将其善解,化是非为修行,决不可将人事当成是非。修行的人要能善解人意,不能只顾到自己的感受,而不站在他人的立场为人着想。我们应该学会善解人意,不要当一个常常需要别人来善解自己行为的人,而是要当一个能够善解他人的人。修净因第三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菩提就是觉道,觉悟人间的苦难,发心求取正觉成就佛道,普度众生离苦得乐。众生的苦就是佛陀的苦,看到那些动物的时候,佛陀悲悯他们的不得解脱,悲悯他们的愚痴,无法领悟佛法的境界。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有机会投生人间,就要赶紧把握机缘、听闻佛法。有三部经书必读。《华严经》是世尊成道后讲的第一部经书,堪称一切经书之母;《法华经》是经典之王,要成佛唯有法华;《楞严经》可以开启智慧找回心性。《法华经》上承华研,下能引导楞严经经典,是佛教的经王。


 净因三要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