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因三要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净因三要

出版社:复旦大学
出版日期:2011-1
ISBN:9787309073690
作者:证严上人
页数:218页

章节摘录

  如果尚未寻得人间适用的正法,灵源大师也告诉我们:“但存正念,终得明师”,只要心中存有正念,自然可以遇到明师。“要了大缘,甚莫容易。”真正有心学道,了脱生死、体悟佛法的人,要抱持着“明师难求”的心,决不可有轻视、以为容易的心理。如此,才可以真正得到悟道、守道、行道、得道的功德。  现在有不少人怀着这样的心理:“我来此处求访明师、想要出家,你好像不鼓励我,也不太理睬我。既然如此,这个时代到处都有师父,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你不收我作弟子,别处还有很多人想要我呢!”  现在的人十之八九都是这种心态,过去的人就不是这样。如果是对心目中所尊重的师父,不仅恭敬求法,甚至喜舍身命,用最诚敬的心意来感动明师。例如禅宗的二祖慧可禅师,为了求一句真理,可以七天七夜站立于雪中,任风雪飘飞、冰霜冻寒,雪没及膝,仍然矗立等待,只为了向达摩祖师请示一事——“如何是我本来的面目?”为了觅求一位明师,绝对不敢掉以轻心!所以,我们一定要以真正的恭敬心,谨慎地追随指导我们的明师。

内容概要

证严上人,台湾著名宗教家、慈善家,是慈济基金会的创始人与领导人,开创慈济世界,含括“慈善” “医疗” “教育” “人文”四大志业。二O一O年,被台湾民众推选为“最受信赖的人”。

一九三七年,出生于台湾台中的清水镇。一九六三年,依印顺导师为亲教师出家。师训“为佛教,为众生”,奉持不懈。一九六六年,创办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一九六六年以后的数十年来,慈济世界在上人慈悲呵护下,一步一步,坚实的茁壮如今遍布全球的慈济人,出现在全世界许许多多有灾难与苦痛的地方,亲手拔除人们的苦与痛,秉慈运悲行于菩萨道,同心实践证严上人三愿:人心净化,社会祥和,天下无灾难。

曾获颁——二OO九年国际慈善论坛“国际慈善功德人物奖”、二OO八年世界佛教友谊会“全球佛教贡献奖”、二OO七年日本庭野和平基金会“庭野和平奖”、二OO四年加州美国亚裔联盟“亚美人道关怀奖”等众多国际性荣誉。

书籍目录

前言    【净因第一要】一、 孝养父母   孝养父母为百行之先   世间之孝与出世之孝   道在寻常日用中二、 奉事师长   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长   学佛须求正知正见   选择良师,专心依从   事师应如事佛三、 慈心不杀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爱护、尊重一切生命四、 修十善业   三皈五戒是学佛根基   十善是为人的根本    【净因第二要】一、 受持三皈   僧是佛陀嗣法人   佛门六和敬的意义二、 具足众戒   以大乘心圆满三聚净戒三、 不犯威仪   人性之美,莫过于诚   能受天磨方铁汉    【净因第三要】一、 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五浊即净土二、 深信因果   珍惜今生福   知福惜福再造福三、 读诵大乘   宇宙是我们的大学   志玄虚漠,守之不动四、 劝进行者   以“戒”为师   不断点亮他人的心光后记

作者简介

《净因三要》主要内容简介:“净因三要”之主要义理体系,系以“修净因”为其实践基础;盖欲诸弟子于领悟佛家四谛十二因缘、三法印之原始佛法之外,能对佛陀之遗教,有所身心力行之凭藉。所谓“修净因”者,乃谓箴诸学佛之人,人人以修“清净因”、行“清净因”,为其修身之准则,以“人格成即佛格成”之理念,期其登于佛性之堂奥也。
“修净因”之纲目有三:
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吾人若能以“清净心”行此三事,则“人成”矣!“人成”之后,“佛成”则指顾之间可待矣。
期凡一读此文之菩萨法侣,能体念佛陀教导吾人之悲心,而有以己立立人,自度度人,则所勉于我诸弟子“人成佛成”之愿足矣。

图书封面


 净因三要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这本书写得很好啦,读书笔记如下:修净因第一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清净心就是人类本来没有沾染污秽的善良清净的心,而污染心就是受是非我执熏染而生起的恶心。百姓孝为先,儒家所讲的孝,就是尽人事、形态恭敬、殷勤、顺从不让父母烦恼。那么父母烦恼一般有两者:第一是自我行为,子女不做正当行业破坏社会就会让父母心烦焦急;第二是身体,毁伤身体有所病痛也会让父母担心。孝本身就是用恭敬心来对待父母,而顺就是为人子女者应该和颜悦色顺从父母,让父母得到心灵上的欢喜,内心的恭敬展现在外在行为上,那就是顺。说话要察言观色,仔细思量自己所说的话,是否令父母欢喜,还是生气,若有怒气,应该点到为止,赶紧转移话题,不要让父母生气。以孝为戒,做人要如何守规矩,如何不冒犯众生,必须先从孝做起。不念父母,无佛可念。孝,有在家孝和出家孝。在家孝就是指孝养父母应该力行、持守的事情。父母爱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心生欢喜,不可忘记父母的恩惠;父母责备我们的时候,要任劳任怨,决不可有怨恨的心理。如果让父母烦恼、担心,触怒父母,这都是不孝。能出生在这个家庭,能以二老为父母,这就是缘分。凡夫是随生死的,身命十分重要。然而,除此之外,还有永生不亡的慧命。世人孝顺父母,顶多只有几十年的光景,只是尽物质上的孝道,而这些物质上的东西,永远都无法带走。真正的孝养父母,应该是增长父母的慧命,不让父母因为这个家而造业。否则等到他们命终的时候,他们带走的只是这一生所造的业,而生命中曾经有的物质,一样也带不走。出家孝,并非注重物质上的奉养,而是为了增长父母的慧命。我们所得人身,是因为跟父母有缘,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都是拜父母的恩德所赐。一般世俗人只尽物质上的孝道,而出家人则尽一份真性、超凡的慧命之孝。出家不止可以度过去世的父母以及现在生养的父母,还可以报未来父母的恩。出家人不仅可以自悟,还可以悟他。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也就是说早晨如果能听到这世间的真理,即使晚上死去也毫无遗憾了。由此可见一个人拥有物质享受,并非真正的快乐,真正的踏实、快乐,能够救助我们心灵的,唯有真理。在天道,天人寿命长、物质丰,所以没有机会学佛;唯有在人间呈现出众生的形象、短暂的寿命、污染的情爱,才可以藉境炼心、修行成佛。为报大恩、觉长情,出家人的孝是辞亲割爱,舍弃凡俗短暂的亲缘,扩大心量成为超越过去与未来的觉有情。凡夫的情爱是小我的染爱、小我的迷情;菩萨的情与爱是觉悟、清净的感情。而要达到觉悟、清净、大爱、长情,一定要先割舍小爱、私爱和短暂的情。出家是要收摄欲念,约束欲心,出家人一定要具备三种条件:1.信心。不但要有信,而且是坚定地信;2.毅力。不论路有多远我们的能力有多少,都要随份尽力去完成决定要走的这条路;3.勇气。要有勇气突破人生的历练,肯刻苦勤劳才能达到目标;我们的身躯来自父母,由父母所赐,因此一切举动、造作,无一不是父母的功德。如果我们能借此身躯造福众生,父母也会因此间接得到福德。所以出家的人要好好利用时间,恪守本分,做好分内应该要做的事情,绝不可以被现代社会物欲潮流所牵动或者被名利所引诱,要时时刻刻自我警惕。佛陀在八十岁即将入灭以前,上升仞利天宫为母亲讲解《地藏经》,此经也被称作孝经。佛陀为母亲讲经,是希望她在福中启慧,能超越三界种下成佛的善因。修行佛法不仅能自度、度父母,同时更能普度一切众生。在家人对父母的孝养以物质为重,并且只限于这一世的寿命的生活奉养;而出家人则以慧命为重,慧命才是永生的解脱,所以尽出世之孝,一定要身体力行,以平时的修行和平日的付出来回报一切众生,如此也是报恩于我们过去、现在和未来世的父母。学佛的心,要像虚空和清水一般,能够含纳一切,顺应众生的习性,切合根基理念善巧引导众生——先接纳,再感化。现在我们所接触到的人,也许曾经是我们过去生中的父母,而我们今生所结缘的众生,也可能是我们未来生中的父母,因此我们要好好珍惜因缘,对待每个人都要礼敬如父母。起心动念无不是罪,要严守身口意三业,造福人群,种善根,结善缘。修行就是要日日精进,将过去错误的观念,一天天地修正减少,并将正确的观念充实增加,如此慧命才能增长。造罪或者造福,都离不开身口意三业,身:杀、盗、淫;口:妄语、绮语、恶口、两舌;意:贪嗔痴。这些都是罪业的因。学道,悟之为难;既悟,守之为难;既守,行之更为难;今当行时,其难又过于悟守。盖悟守者精进坚卓,勉在己躬而已;唯行者必等心死誓,以损己益他为任。若心不等、誓不坚,则损益倒置,便堕为流俗阿师。是宜只畏。只要甘愿做的事,即使再困难再艰巨,都能欢喜信受、乐意奉行;如果是不情愿做的,即使再轻松也会觉得困难。佛教有倒驾慈航,不仅要一生一世不改变心态,还要有来生再续未竟志业的誓愿,再回娑婆世界继续做济助苍生的工作。事师如同亊佛,对待师傅要像对待佛祖一样。去哪里什么时候回来都要向师傅请教。明师难遇,遇到了就要毕恭毕敬,甚至喜舍身命来感动和打动明师。餐桌上的肉类,也许就是我们过去生中的父母眷属,何以忍心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大食其肉呢。世间万物皆有生命,也各有良能。所以我们一定要爱惜天地间的一花一草一木。如果人人在日常生活中,皆抱有“手在动作时,心就在手上”的态度,轻轻开关门户,自然能维持它的使用度,善加发挥它的功能。不妄语就是不说欺骗虚假的话;不恶口就是心怀仁厚之心,口说和雅温柔之语,使人内心愉悦而真诚信服。绮语就是好听但是不诚恳的话,所谓的巧言令色,动听但是不诚恳、不切实际也不行;两舌是扭曲事实,搬弄是非,将原本单纯的事情变得复杂。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绮语,与人相处,是否经常说一些讨人欢心的话来讨人欢心,而内心并不真诚;是否常以男女情爱、美色名利等作为茶余饭后的话题;别人谈论一些趣事,是不是自己也去凑热闹;是否曾经为了达到目的而随口说一些不实的话来敷衍甚至欺骗别人?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以不净观离贪欲;以慈悲观离嗔念,生活里有很多活菩萨逆增上缘哦,面对逆境也要能忍耐,不现怒容,不出恶言,并且怜悯那些造作恶业的人而不生嗔怒之心;以因缘观离愚痴。生活里要多多用心,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行动、言语以及思想,问问自己是善还是恶,要力求保证身口意的慈悲、正直和清净。修净因第二要: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修行者的心念要像手画虚空,画过无痕,要让所发生的烦恼,片刻都不停留于心,过去的就让它过去,留下好的种子、去除坏的种子,这就是耕耘心田。处处有我便无人。世间比我们贤能有德的人比比皆是,学无止境,德无止境,道无止境,时时刻刻要自谦。要把自我不断缩小,缩小到可以进驻别人的眼睛里,但是不妨碍别人的眼睛。想要有那份可爱和可敬,一定要自谦自卑。希望镜中人笑,自己要先笑;要镜中人可爱,自己先要表现可爱。要以感恩的心成就诸善。吃饭时就可以想,这饭食从何而来,多少人耕种加工处理才会有今天的白米饭。凡夫大多太爱自己,总是事事多疑,怀疑别人所说的话是不是批评自己,所做的事是不是对自己不利,处处起疑心。哪怕是真的对自己不利,也要将其善解,化是非为修行,决不可将人事当成是非。修行的人要能善解人意,不能只顾到自己的感受,而不站在他人的立场为人着想。我们应该学会善解人意,不要当一个常常需要别人来善解自己行为的人,而是要当一个能够善解他人的人。修净因第三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菩提就是觉道,觉悟人间的苦难,发心求取正觉成就佛道,普度众生离苦得乐。众生的苦就是佛陀的苦,看到那些动物的时候,佛陀悲悯他们的不得解脱,悲悯他们的愚痴,无法领悟佛法的境界。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有机会投生人间,就要赶紧把握机缘、听闻佛法。有三部经书必读。《华严经》是世尊成道后讲的第一部经书,堪称一切经书之母;《法华经》是经典之王,要成佛唯有法华;《楞严经》可以开启智慧找回心性。《法华经》上承华研,下能引导楞严经经典,是佛教的经王。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慈济的书籍,证严法师的智慧。
  •     不错的小书,可以作为初接触佛教的人之入门读物。净因三要本来就是每一个佛学弟子都应当要做到的。上人由浅入深,没有过多的理论说教,很易读。
  •     何谓“净因”,种时称“因”,得时谓“果”。
    世间万物均有因缘法则,净因三要即是教导大家及时播下“清净因”,成就福慧增上果。
    修身养性的好书。
  •     洗涤心灵的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