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佛教学术史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欧美佛教学术史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1
ISBN:9787301158098
作者:李四龙
页数:582页

章节摘录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美国佛教研究日趋繁荣,欧美佛教研究的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北美。这种局面当然会使欧洲学者黯然神伤。法国汉学曾是巴黎这个欧洲东方学之都的骄傲,但到了80年代,美国的中国佛教研究,无论是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已远远超过了法国同行。有位法国教授无奈地说:“欧洲开始自我怀疑,失去自信,甚至影响到19世纪以来之学院传统,汉学方面亦须放弃已往之欧洲中心成见,必须重新考虑研究对象,更须自谦、真实与同情。不久,美国大学汉学中心将使古老欧洲研究机构渐渐减色。”这一时期,北美学者在西方佛教学术界明显占据主流地位,西方的佛教学术中心正式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不少欧洲培养的学者也到美国任教谋职,像英国的鲁埃格(David Seyfort Ruegg)、法国的傅瑞早已是蜚声美国学界的著名学者。  现在美国每年出版的佛教论著数量超过了欧洲各国的总和,美加地区提供的佛教研究的大学教职及其培养的研究生,也远远超出整个欧洲。学术中心地位的转移,给传统的佛教研究带来崭新的研究方法。北美这块新大陆,在老牌欧洲面前表现出它的学术优势,一边继续扩展佛教研究的领地,佛教研究成了一门兼跨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一边在反省西方学术界长期以来的佛教研究方法。这就是1980年以来美国佛教研究的多元展开与方法反省,是欧美佛教研究的第四个阶段。  北美佛教学术界是由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族裔的学者组成,他们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几乎包括所有的佛教传统。因此,比起此前的欧洲佛教研究,北美佛教研究的力量分布明显合理,不再单纯强调印度佛教、南传佛教,而对汉传佛教,特别是中国佛教与日本佛教给予足够的重视,有时甚至让人觉得超过了对印度佛教的研究。藏传佛教的研究持续升温,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学者。70年代是美国佛教研究的分水岭,美国从此有了自己的学术传统,社会史或人类学成为他们重要的研究手段。

前言

  欧美地区我们都能耳熟能详,但是对欧美的佛教,我们未必所知。佛教属于东方社会的传统民族宗教,已经在亚洲地区流传了2000余年。欧美是西方国家,那里流传的是传统的西方社会的基督教,但是如今这种格局已经改变,因为佛教传到了这一地区。  宗教是一种很特殊的信仰与文化体系,它既有牢固的民族性与地方性,但是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传播性。特别是传播性对宗教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有了宗教徒信仰的使命感与传教热情,才使世界各国的宗教发生了位移与变化。如今在世界上各种宗教相互并立在一个地区,大家共同发展的情形已经屡见不鲜,可以预测,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世界各宗教文化交叉与融合的趋势必会进一步增强。  传播宗教的因素很多,一般说来,有藉靠武力而进行的,也有采用和平手段而进行的。但是在欧美地区传播佛教,就很特别,因为它既有东方国家移民将原住国的宗教带进去的事实,也与西方学者研究东方宗教之后,其学术成果影响了世人的思想有关,这在佛教传入欧美的历史过程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我们研究宗教,不仅仅要研究它的历史与理论,对它的传播史也要下深入的功夫去考察和深索。宗教是一种信仰,既是信仰就要有人去信,传播宗教就是传播信仰,就是要让人起信。欧美地区一直受到了基督教文明的影响,是基督教文明的发源地,整个社会与社区人们的生活始终与基督教文明有关,如何把佛教传人这一两方基督教文明根深蒂固的地区,这正是我们所要了解的情况。

内容概要

李四龙,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2001-2002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研修,为哈佛燕京学社、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访问学者。重点研究领域为中国佛教史、怫教哲学与比较宗教学。主要论著有:《中国佛教与民间社会》、《天台智者研究》、《民俗佛教的形成与特征》、《论欧美佛教研究的分期与转型》、《略论“中国宗教”的两个思想基础》等。

书籍目录

序一
序二
自序
缩略语
导论
一、欧美佛教研究的分期
19世纪20—70年代:佛教研究的起步阶段
19世纪80年代到“二战”:佛教研究的成熟阶段
“二战”以后到20世纪70年代:佛教研究的中心转移与方法转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佛教研究的多元展开与方法反省
二、研究方法的两次转型
语言文献学
哲学诠释学
思想史与社会史的结合
三、佛教在西方的形象变化
南传佛教:不仅是巴利佛教
汉传佛教:禅宗经验的会通
藏传佛教:神秘想象的消解
第一章 印度学传统
一、西方印度学基础
琼斯与亚洲学会
早期梵语文献目录
梵文语法与读表
梵语词典的编纂
二、梵语佛典的搜集
尼泊尔写本
新疆写本
吉尔吉特写本
西藏写本
阿富汗写本
三、梵语佛典的校译
经藏
律藏
论藏
四、印度佛教的历史编撰
概况
早期佛教
大乘佛教
佛教密教
佛教外传
五、佛教哲学的西方建构
伦理学传统
形上学传统
小结
第二章 巴利语传统
一、巴利语研究
语法书的编纂
词典的编纂
教材与读本
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早期巴利研究的里程碑
巴利圣典学会
三、戒律、佛传与《法句经》
戒律研究
佛陀生平
法句经
四、巴利佛典
文献史研究
巴利文献的组成
巴利三藏的写成时间
巴利藏的整理与翻译
南传大藏经版本
当地语言的佛教文献
五、南传佛教
锡兰佛教
缅甸佛教
泰国佛教
柬埔寨、老挝佛教
六、“参与”的佛教
小结
第三章 汉学传统
一、西方汉学与中国宗教
西方汉学
中国宗教研究
中国佛教词典
二、汉语佛典的西传
西行求法高僧传记
汉译佛典的译校
汉语佛教著述译介
三、中国佛教史
汉晋南北朝佛教
隋唐佛教
宋元明清佛教
近现代佛教
两个核心问题
四、中国佛教宗派
禅宗
天台宗
华严宗
唯识宗
净土宗
三论宗
律宗
密宗
五、寺院生活与佛教艺术
佛教仪式与制度
寺院经济
佛教艺术
六、日本佛教
东西方的桥梁
日本佛教史
日本佛教宗派
京都学派与批判佛教
七、韩国、越南佛教
韩国佛教
越南佛教
八、禅与地方经验
禅宗的社会史解读
禅宗的哲学解读
注重禅修的人类学解读
“基督禅”的兴起
小结
第四章 藏学传统
一、西方的藏学基础
乔玛与藏学先驱
藏文语法与词典编暴
宗教与文化研究
境外藏学机构
二、藏文资料的搜集整理
欧美图书馆藏品
古藏文资料分类整理
藏文古籍整理
藏文大藏经
三、藏传佛教史
吐蕃佛教
宁玛派
噶丹派
萨迦派
噶举派
觉囊派
格鲁派
藏密
四、尼泊尔等周边佛教
五、藏传佛教哲学
中观学
因明量论
唯识学
六、神秘的香格里拉
小结
第五章 中亚传统
一、丝路探险
俄国探险家
斯文赫定
斯坦因
德国探险家
伯希和
日本探险家
二、两域出土的佛教文献
梵语文献
怯卢文文献
吐火罗语文献
回鹘语文献
于阗语文献
粟特语文献
三、西域佛教史
大月氏
安息
……
第六章 美国的佛教与学术
第七章 佛教学术的方法论反省
第八章 动态了解的信息渠道
附录1 现存梵语佛典目录举要
附录2 “巴利三藏”汉巴对照简目
参考文献
西文人名、专名汉语对照表
汉译人名、专名西文对照表
后记

作者简介

《欧美佛教学术史:西方的佛教形象与学术源流》归纳了欧美佛教研究的五个学术传统,即:印度学、巴利语、汉学与藏学传统,以及头绪繁多的中亚西域研究传统。这种归纳几乎涵盖了佛教研究的所有领域,既扼要介绍世界佛教的分布及学术研究的梗概,又给国内的同仁提供了资讯,使大家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大致了解西方已有的学术成果。
通过《欧美佛教学术史:西方的佛教形象与学术源流》的细致梳理,佛教在西方学界的形象变化得以显现:19世纪末,西方人眼里的佛教是异教,在学术研究上附庸于印度学。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佛教研究在欧美各国都有了独立的学术地位,成为超克西方现代性危机的思想资源;而且,欧美佛教团体积极入世,出现了“参与佛教”的新形态。

图书封面


 欧美佛教学术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2010-5-13 9:44:37 来源:东方今报  拉森画像,来自WilhelmRau编写的《德国百名印度学家肖像集》[BilderHundertDeutscher Indologen, Wiesbaden: Franz Steiner Verlag,1965]   能够像狄雍那样全面掌握欧美佛学研究史料,准确而且简明扼要地介绍有关人物和文献,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我们应该多多体会前辈大师著述的深心和苦心,这样才能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高山杉  《欧美佛教学术史——西方的佛教形象与学术源流》  李四龙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11月第一版  582页,65.00元  我最初对欧美佛学研究史有所了解,是因为读了地理学家张相文(字蔚西,江苏泗阳人,1866-1933)《南园丛稿·沌谷笔谈》卷四里的《佛化西行记》。张相文介绍丹麦东方学家ViggoFausbll(1821-1908)校译巴利文佛典的事迹,给我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咸丰五年(案:1855年),丹马(案:丹麦)之法本厓(案:Fausbll)乃有《法句经》之公刊。法氏始为科本哈因大学(案:哥本哈根大学)司书,受罗斯克(案:比较语言学家RasmusKristianRask,1787-1832)、艾斯丹(案:梵文、波斯文学者NielsWestergaard,1815-1878)两硕学之熏陶,极嗜印度古文学,乃就大学藏帙,苦心研究,久之乃于《法句经》深有所得,并参照异本,多所校正。书中骈列原文、拉丁文,篇末附以巴利语注疏,尤便于参考。盖自此书出后,而深远崇高之佛理,乃渐普照于欧陆矣。光绪十年(案:1884年),法氏又刊布《佛本生经》。  《佛化西行记》的主要内容,似是译述自日本学者渡边海旭的《欧美之佛教》(张相文曾随栗林孝太郎和藤田丰八学日文)。在那个年代,《欧美之佛教》是中国人了解欧美佛学研究史的主要窗口。去年年底,读到北京大学哲学系李四龙先生新刊《欧美佛教学术史——西方的佛教形象与学术源流》,得以重温“佛化西行”的种种往事,实在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不过,李先生这本“佛化西行新记”在史料处理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现在从中选出很少一部分试加批评。  Whos Who  既然做“欧美佛教学术史”的研究,那么欧美印度学家和佛学家的国籍,应该引起特别注意。比如,与布尔诺夫(EugèneBurnouf,1801-1852)一起写《巴利文论稿》(Essaisurlepali,1826)的那位印度学家拉森(ChristianLassen,1800-1876),并非“德国学者”(《欧美佛教学术史》,第2页),而是挪威人。校译多罗那他(Trantha)藏文史籍《印度佛法源流》的FranzAntonvonSchiefner(1817-1879)出生于帝俄境内的爱沙尼亚,他的母语虽是德语,却也不是“德国学者”(第87页)。译注藏汉文本《解深密经》、《大乘成业论》和《摄大乘论》的拉莫特(tienneLamotte,1903-1983),和大侦探波洛(HerculePoirot)一样,本身是比利时人,却总被人误会成是法国人(第68页)。  另外,《袖珍梵汉字汇》(HandbookofChinese Buddhism:Being a Sanskrit-Chinese DictionarywithVocabularies of Buddhist Terms in Pali, Singhalese,Siamese,Burmese, Tibetan, Mongolian andJapanese,1870)的作者艾德(ErnestJohnEitel,1838-1908)是德国传教士,而非“英国神父”(第36页)。Eitel的国籍问题,前人同样搞不清楚,比如张相文在《佛化西行记》里也认为他是英国人:  清咸同间英人有艾特勤(案:“勤”当作“勒”)者,久居香港,以治汉学名,尝著《佛教论》(案:指Eitel的Buddhism:ItsHistorical,Theoretical andPopularAspects),并集其所讲演者曰《佛教三讲录》(案:指Eitel的ThreeLectureson Buddhism)。  其实艾德生于德国维滕堡(Württrg),他的名字本来的德文拼法是ErnstJohannEitel.  除国籍外,欧美佛教学者的生卒年代,也是一个基本的问题。比如关于苏俄著名佛教学者奥贝米勒(EugèneObermiller,1901-1935),李先生提到:  到19世纪末,奥贝米勒已经大量利用藏文资料研究佛教,从藏译佛典来研究法称、法上等印度因明学家的思想。(第344页)  可是奥贝米勒生于1901年,卒于1935年,属于二十世纪初期的人,他不可能“到十九世纪末”“大量利用藏文资料研究佛教”。  经论  在过去二百年中,欧美佛教学者从梵文、藏文、巴利文、汉文翻译了无数佛家经论和史传。在对这些译本进行介绍时,最好能够核对一下原书,否则就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  比如《维摩诘经》有多种欧洲文字译本,其中一个德文译本把李先生给难住了:  该经(《维摩诘经》)还有Fischer-yokota的德译本,可惜查不出版本信息。(第68页脚注5)  这部《维摩诘经》德译本为德国学者JakobFischer和日本学者YokotaTakezo(横田武三)所译,日本东京北星堂书店出版(Vimalakrti-Nirdesa.DasStra Vimalakrti[Das Straüber dieErlsung],Tokyo:HokuseidoDruckerei,1944),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曾经根据俞大维1951年在东京所购初版本将其影印出版(1993年元月第一版)。  李先生在第80页上提到法国汉学家、佛学家戴密微(PaulDemiéville,1894-1979)的一篇论文(“Lechapitrede la Bodhisattvabhmi sur la PerfectionduDhyna”)说:  戴密微1957年据汉译本把“菩萨地”(案:唯识根本论书《瑜伽师地论》第35-50卷)译为法文。  此说其实有误,因为戴密微所译并非全部《菩萨地》(共二十八品),而仅仅是《菩萨地》中《静虑品第十三》一品。  《瑜伽师地论》相传为慈氏菩萨口述,无著菩萨笔录。也有说是无著菩萨一人独撰的。李先生提到一位专门研究无著的美国学者:  无著的研究也很兴盛,威利斯(JaniceDeanWillis)研究他的“实相”思想,颇有影响。(第105页)  这位Willis关于无著的研究专著,全名OnKnowingReality: The Tattvrtha Chapter ofAsangasBodhisattvabhmi(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Press,1979)。此书并非研究无著关于“实相”的思想,而是译注《瑜伽师地论·菩萨地》(Bodhisattvabhmi)中的《真实义品》(TheTattvrthaChapter)。  同《瑜伽师地论》一样,无著的《摄大乘论》也是唯识学的根本经典,在中国由于梁陈之际的真谛(mrtha)加以翻译和讲授而衍出摄论学派。欧美学者关于真谛的研究不多,李先生提到的一本比较有代表性:  1984年,迪安娜出版专著《中国6世纪的心灵哲学:真谛的“意识论”》,研究真谛的唯识思想。(第238页)  此书为DianaPaul所撰Philosophyof Mind in Sixth Century China.mrthas“EvolutionofConsciousness”(Stanford: 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84),但是书名中的“EvolutionofConsciousness”并非泛指“意识论”,而是专指真谛翻译的一本《转识论》。  史传  中国古代赴印求法僧人的行记,一直深受欧美学者重视。日本东洋史家桑原氩兀?870-1931)曾于《入竺求法的僧侣》一文中,在述及唐代入印求法僧悟空时提到:  明治三十年的时候,我在《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中偶然发现与此人相关的事迹和著作的记事。亦曾在宾迎文廷式时,与我国东洋学者谈到了此事,但是当时却没有一人听说过悟空这一人物。然而其后了解到,法国人沙畹在公元1895年就已将有关资料译成了法文,刊载于《亚洲纪闻》(Journalasiatique),此事让我吃惊不小。西洋学者的汉学研究是决不可轻视的,由此可见一斑。(《东洋史说苑》,钱婉约、王广生译,中华书局,2005年7月第一版,第63页)  另一位唐代入印求法僧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也早有沙畹的法文译本。李先生在提到沙畹这个译本后,马上说到高楠顺次郎的英译本:  日本学者高楠顺次郎(TakakusuJunjiro,1866-1945)在伦敦留学期间,1896年把这部传记译为英文出版(脚注7:JunjiroTakakusutrans. I Ching, A Record of the Buddhist Religion asPractised inIndia and the MalayArchipelago[A.D.671-695].Oxford1896)。(第222页)  可是,这个说法却是错误的。因为高楠顺次郎留英时翻译的这部ARecordof the Buddhist Religion as Practised in India and theMalayArchipelago,原本并非《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而是义净的另一部著作《南海寄归内法传》。  既然研究“欧美佛教学术史”,理应以准确处理历史人物和相关文献为治学原则。这类研究的典范著作,自非荷兰印度学家、佛教学者狄雍(JanWillemdeJong,1921-2000)的《欧美佛学研究小史》(ABriefHistory of Buddhist Studies in EuropeandAmerica)莫属。狄雍这本书宗旨明确,体例严谨,语言简明,绝非李先生在自序中所说“对刚跨入这个学科的人来说,略显杂乱,缺乏系统性”。能够像狄雍那样全面掌握欧美佛学研究史料,准确而且简明扼要地介绍有关人物和文献,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我们应该多多体会前辈大师著述的深心和苦心,这样才能少犯错误,少走弯路。[责任编辑:罗华娟]http://www.zhfgwh.com/foguangjingdian/dongtaizixun/11720.html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近代以来的佛学研究,起源于西方。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提升自己
  •     本来想看看自己在南传佛教的学习中,还有多少基本文献和前沿的部分没有注意到,却发现本书有些基本纰漏。例如,对于《波罗提木叉》和《经分别》之间的关系没有说清楚而导致p144和p160的两种说法;把觉音尊者的《清净道论》说成《解脱道论》,而后者是汉藏里面的一部书。这部书太具有民族性了,强调巴利佛教不是纯正佛教而汉传佛教其实在欧美影响很大。
  •     主要看了中亞部分,馬馬虎虎吧。
  •     作者用功甚深甚深,极便初学,案头宜常备之。
  •     看看《佛教征服中国》的翻译就知道这类拨倒是啥玩意儿了!
  •     總體全面,可做資料索引。分印度學、巴利、漢學、藏學、中亞五個傳統,但仍然有很多重合的部份,有些如漢學又扯得比較遠。借鑒De Jong、水野等前人的也不少。後記寫得略有禪意:“人生幾回驚醒。”有些外國學者的中文名有點想當然。法語看來作者不懂。
  •     2010-03-24
  •      详细的介绍
  •     这本书可以帮助你了解西方学者在佛教研究上的贡献与成果及其学术发展历史。
  •     看完了 hiahia 其研究方法大概就是 文献学到解释学再到社会学和思想史, 算是实证研究方法的某种回归; 研究中心是在20世纪70年代从欧洲转移到北美. 看到三分之一才明白行文逻辑,即是按照研究对象和方向进行叙述的. 铁鸟飞翔,奔马带轮;藏民如蚁,散布世界;佛法降临,红人之国--莲花生大师
  •     大国学基金会于2010年5月30日捐赠
  •     欧美佛教学术不是封闭的传统,很多时候是与日本学术的对话中展开的,如果忽略会有缺环。除此以外,绝对是一本伟大的书。
  •     很好的一部总结,就是篇幅所限,有些领域的概述没展开
  •     按图索骥
  •     也许李四龙教授不通日语?很少谈及日本佛教学界对欧美研究的反思和总结。参考文献里一篇日文著作较少,若有也尽是中译本,这在一本关于佛教研究的书中是比较少见的。不过李先生这本著作真是诚意满满。不可多得的佳作。另外,若再版不妨加入索引。
  •     内容很多!做了很多工作。资料收集很好。可做工具书使用!
  •     作者辛苦了,这本书的含金量不是一般的高。
  •     西人东方学之目录学。转引De Jong的地方多。主要是补充一下藏学和巴利语的部分。
  •     类似敦煌学十八讲的写法, 但毕竟覆盖面太宽, 落到具体问题和问题细节上, 难免有可议之处. 如对慧能的看法就很迂. 可还是很好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