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与抽象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现代性与抽象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9/12
ISBN:9787108033239
作者:高名潞,赵璕 主编
页数:292 页页

章节摘录

插图:以美国为例,美国的个人主义是民主的基础。只有到了美国才能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个人主义,因为个人主义必须以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的小单位为基础。这个小家叫nuclearfamily,即三口、四口之家,是美国人真正价值观的体现,即任何事都是以个人价值出发。而到了欧洲,在意大利、法国等可能就不同,它们有些东西和中国的亲缘家庭(family),或社群(community)的概念比较相似。美国是最典型、最极端的资本主义现代性价值的体现。美国的社会保险比起北欧、加拿大等地相差很多,对人的生活的保障相对差些,要异化一些。但从现代性的另一角度,如时间就是金钱,科技就是进步,社会永远由科技推动向前发展这个方面看,波德莱尔就认为在社会现代性方面美国最为典型。因而现代性在西方也不是一元化的,我们不可能拿一个完整的现代性来作为我们的普遍的现代性的模式。西方的自由、理性、科学等现代性价值是在法国启蒙运动时确立的,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这个时期也是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盛期。所以,把现代性置入特定的西方历史时期全面地看,就会发现,不存在一个完美的普世的现代性。整个现代史是与血腥、暴力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将西方的东西理想化,拿来作为我们抽象的价值模式是行不通的,那样就会掉入全球主义、西方现代性中心的窠臼。因为迄今为止,对现代史、现代性的描述,在艺术、美学、历史、文化上都是建立在西方传统的哲学话语之上的。而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时间段的划分也是从法国启蒙运动开始才出现的,并且被用于解释所有区域的人类历史。不注重在地性、区域性、文化特殊性就会掉入新的霸权主义中,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找到中国自己本土的现代性、自己的发展模式。更重要的是,我们得把自己过去现代史发展过程中的现代性进行清理和描述。如若我们不知道自己站在全球结构中的哪个方位,就会失去自己的发展方向。第二,现代性是实践的、历史的、发展的,不同地区的现代性不同。如日本,它的现代时期从1868年明治维新的全盘西化就开始了。而中国虽然在十九世纪中期也开始军事现代化,购买坚船利炮,其后第二阶段的政治现代化,如百日维新,以及后来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标志的第三阶段的文化现代化,都是中国早期对现代性的追求。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是一代代人的探索和努力的结果。尽管中国社会的现代性程度不尽如人意,但是,如果全盘否定中国几代人的探索和努力,用一个普遍抽象的西方现代性去衡量中国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就会对中国自身的文化基质和现代性起步的历史环境视而不见,从而陷入现代性虚无主义思维模式之中。“文革”之后邓小平的“白猫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等实际上是中国现代性的经验主义传统的延续。但是经验主义很容易滑入实用主义。两者是有很大差别的。经验主义尊重实验,但是它的目的性方向性稳定。而实用主义往往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这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中屡见不鲜。若说中国有一百年的现代历史,马来西亚在1960年代与新加坡分裂后,才形成自己的民族国家,它真正的现代性身份、现代历史开始不到50年。要想用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即从前现代、现代到后现代的模式来审视马来西亚的现代历史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从马来西亚自身的实践、历史特点来看,这是非常重要的。再如非洲或英属殖民地印度等等,也不可能用西方模式来看,每个地方都有它的在地特点。另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二十世纪以来现代艺术、前卫艺术的发展是非常复杂的,并非几条单线发展,而是交错混杂的。如在怎样看待1930年代中国出现的前卫艺术与当时毛泽东的延安艺术的关系上,并非如我们现在简单划分的现代艺术史的阶段性和特点那样,好像早期前卫艺术和集权艺术就完全没有任何关系。因而我们必须具体地、历史性地、实践性地看待现代性的问题,而不能从一个唯一的、机械的、抽象的、完全普遍性的西方中心的角度去看。第三,那么什么是现代性的特点?现代性就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的错位。如果想要超越欧美自我中心的现代性的局限,我们就必须从全球多元文化的角度去讨论现代性。我认为,现代性是多元差异的文化之间的互动、对话和对抗。就是说,从来没有一种稳定的、抽象的现代性。现代性在实践中、现实中永远是时空错位的。中国从十九世纪开始直到现在始终是在和西方、国际在一种“我看他、他看我、我看他怎么看我”的关系中调整自己的现代性和现代身份的。在这种错位中,在中国艺术中有很多表面上看与西方很像的东西,实则完全不同。我们可以以中国的女性艺术以及中国的“现代主义”比如中国极多主义为例,它像西方的极少主义,实际上根本不是。这就是在错位中出现的现代性,在国际与在地、我与他者之间不断错位。再如1980年代初中国的建筑进入现代时,在建筑界谈的不是现代主义,一开始谈的就是后现代主义。按理说打开国门后应先面临现代主义,如1960年代的包豪斯及包豪斯之前的构成主义,可奇怪的是中国的建筑师、理论家都在讨论后现代主义问题。到了1990年代,全国各地却大量出现包豪斯图纸中出现的现代主义的典型方盒子建筑。这在欧洲、美国都很少见,除了到特别的科技城才能见到这样的建筑群,如MIT麻省理工的建筑就很现代,也是为了体现其科技主题,而在哈佛就都是非常古典的英格兰式建筑。全世界少有像中国这样全面地将包豪斯、现代主义、功能主义的方盒子建筑一片片地推广的,这也是一个独特的现象。在1990年代才出现现代主义,1980年代出现的却是后现代主义,这就是一种错位。这不仅体现在中国的都市设计方面,也体现在时装、室内设计等等领域。比如说宜家家具,在美国非常廉价,一般都是刚刚工作的小两口、大学生、研究生才光顾,因为它很便宜、实用,适合放在不大的公寓或者小房子里面。但当他们结婚生子住进独家独户的house后,大多不会买宜家,而会购买欧式的古典的家具。

前言

这是1993年我在美国哈佛大学用英文所写的一篇论文。感谢王志亮把它翻译出来,发表在这里。波德莱尔生活的十九世纪中期的法国,正是都市经济发展,中产阶级迅速成为社会中坚的时期。而中产阶级(bourgeois,即我们所说的资产阶级)文化,也成为社会消费文化的主力。艺术市场和私人收藏开始膨胀,在艺术趣味上,中产阶级的庸俗审美趣味主导着艺术市场和消费。而这正是波德莱尔所批判的对象,也是他提出现代性和现代美学的前提。虽然,他提出来的是审美问题,但是,实际上,他所针对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我感觉,中国目前的艺术状况以及社会结构与波德莱尔时代的法国有一定的相似性,当然,中国的状况可能更为复杂,因为还存在着一个全球化的问题。今天重新理解波德莱尔的美学思想,或许对我们当前的创作和美学批评有所启发。

内容概要

高名潞,1949年生,哈佛大学艺术史博士,曾任《美术》杂志、《中国美术报》编辑,先后主持“中国现代艺术展”、“蜕变与突破”、“墙”等展览,曾任教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艺术史教授,兼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主任,主要著作有《墙》、Inside Out:New Chinese Art、《中国当代美术史》、《另类方法,另类现代》、《中国极多主义》、《语词与图像》等。

书籍目录

编辑按语
一 现代性理论的中国视域
高名潞现代性的中国逻辑:整一现代性
汪晖、潘公凯“事件”与“自觉”:中国现代性的历史展开
高全喜现代性问题:社会的、文化的与政治的
二 现代性与抽象
姜影“现代性与抽象”研讨会综述
“现代性与抽象”研讨会纪实
三 艺术研究译丛
赵璕编选提要
格林伯格前卫与媚俗(查红梅/译 赵璕/校)
高名潞波德莱尔的现代性与浪漫主义思想(王志亮/译)

作者简介

在进入新世纪的最初几年,随着全球艺术市场和流行文化对当代艺术宰制力的增强,中国艺术已日渐陷入到一种脸谱化的“本地性”窘境之中。如何在与西方艺术史的联系中重建中国艺术的“自主性”,已成为当务之急。近三十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把西方艺术史和理论名著译介给中文读者,他们的努力令人尊敬,遗憾的是其系统性却仍相当欠缺,对其在当代学术中的进展更是鲜有着手。因而,我们希望本刊在系统编译这些经典的同时,更多地关注西方学界对它们的诠释,以增进我们对西方艺术传统形成的理解深度。
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将对中国当代艺术问题的思考导入到“现代性”理论的视野之中。事实上,自八十年代以来,在“现代化”与“现代主义”的辩证综合中,重审现代艺术的历史经验并焕发现代艺术的活力,已蔚成今日人文社会学科和艺术研究的潮流。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艺术在创造中国现代文化中的珍贵努力并未获得应有的总结和重视。这不仅使我们在“全球现代性”结构中有处于附庸的危险,也使中国艺术的自觉失掉了必要的根基。因而,如何以严肃的态度,对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现代性”进行研究,成为我们极大的期待。

图书封面


 现代性与抽象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读来读去,除了感觉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翻一页看一页,丝毫没有停顿的意思,喜欢诸位名家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所面临的现代性与抽象性这个话题的讨论。但缓过神来也觉察不出自己究竟懂了多少,有些看热闹的成分。高名潞老师这本《现代性与抽象》是对几次重要的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如何体现自身现代性的研讨会整成册的。书中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缺乏方法论,以至于没有形成所谓的中国式的抽象表现艺术深感遗憾。与会的诸位艺术文化界的名家各抒己见,言论中有的流露着对于西方艺术发展的批判性评价,有的则对中国古典艺术所蕴藏着的抽象艺术潜力持乐观态度。诸如诸位名家的讨论,对于中国到底如何在艺术表现中呈现出自己特有的抽象性,进而体现出具有本土特色的艺术现代性,这个话题从提出之初,具有很现实的意义。一方面,作为代表少数精英阶层的抽象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从来没有实现过,虽然很多的艺术家从改革开放之初,更为确切的说,应该是在“85美术新潮”之后,逐渐认识到自己要走的路和自己所选择的艺术表现方式,但是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当代艺术这30年所走过的路,会发现从原先的“艺术为政治服务”,到以“玩世主义”的对社会内容的个人表达,再到近今年形成的以表达个人情绪为主的艺术创作过程,从中可以明确的发现中国当代艺术缺乏的正是将艺术真正作为艺术来看待的过程,也就是将艺术从对表述内容的情境中脱离出来,形成所谓的纯艺术,抽象艺术的环节。西方当代艺术的发展,是建立在道德、政治、艺术三方面的完全独立的状态下,艺术的发展有了自己独立的空间,进而可以不用去在乎追求艺术表述其他内容之等等,逐渐形成了将艺术创作作为对艺术元素的内在深化和探索的层面。正如以格林伯格为代表的西方艺术理论家,他们从美学现代性的角度,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西方启蒙主义运动,到二十世纪上半期西方艺术、美术如何进化的角度探讨艺术如何发展,艺术如何体现有别于社会现代性的艺术现代性。以格林伯格为代表的一类人认为进化和革新就是让艺术回到艺术本身、媒介本身。这样的论断促使了美国抽象表现艺术的诞生,从此艺术真正的上升为“高雅艺术”行列。反过头来,正如前面所说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没有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抽象艺术在中国是没有基础的。但是也有另一部分人对此持有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中国当代艺术有没有必要非得去西方话语界寻求抽象艺术的根源?中国艺术自古以来本身就是一种贯穿在东方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上的潜意识的东西,反而是西方人在十九世纪“刻意”形成了追求抽象表现为主一种主观态度。对于这个讨论,作为外行人的我来说,也只是在书中找寻一种价值观的多样性,没有品评论足的地位。上面说了那么多,其实也只是对于书中的一小部分观点的自我消化,如果感兴趣,还请大家自己玩味其中的乐趣吧。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还行
  •     了解一下中国现在的艺术家以及他们的表述方式,还有对抽象的理解。
  •     货新,内容符合我的需要
  •     合集,还可以,泛泛的代表作。了解点初级知识还可以。
  •     现代美学的那些事
  •     概念问题
  •     好!
  •     按格林伯格的论述,前卫的好的艺术,呈现的是一种间接的风貌,去引导观者;而媚俗的坏的艺术,是直接扔给观者一个答案。在社会角度上来看,后者必然是大行其道,除非更多的个体越来越善于思考,并且摆脱劳作有更多的闲暇。
  •     俺们学校老师写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