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中观哲学》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藏传佛教中观哲学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1日
ISBN:9787300067582
作者:伊丽莎白·纳珀
页数:251 页页

吕澄先生的评论

......宗师亦不及详,所著《菩提道次第广论》虽依无著之义发挥,而定学次第论断,但凭理推,先止后观,终难尽恰也,由是本论教授(教授具四义,谓不颠倒、有次第、据教、实证)定学次第,翔实而谈,极为可贵也。复次,关于定之自性(体性),前人亦有疑义,谓定与止观有关,止观又与定慧相涉,定之体性,果何属也?宗喀巴大师书中,仍据道理,将止观分成二橛,以配定慧,谓禅度为止,智度为观。并于其书最后别开二章,取无著《瑜伽》之说以释止,取龙树《中观》之义以释观。一体止观,徧据两家,意存高下,此实由于有理无教之误(龙树无著之讲止观,各有其一贯之组织,不容割裂)...................学定以前,有此三类境加行功夫,而侧重于内所缘,是乃瑜伽切实经验之谈。宗喀巴大师不祥此教,将止观分成两橛,取《瑜伽》、《庄严》之说以释止,摭龙树之说以释观。不知瑜伽之谈止观,自有其一贯思想,即意言是。龙树立说,未阐斯义,焉能漫无解释遂为之配合乎。又宗师所谓龙树学,实系清辨月称之学,二家一致诽谤无著系唯识之说,而主张外境,又焉能用无著内境止义,而配合余家外境观义耶(真正龙树学乃据内心为入道之门,与无著学不悖,故《广百论》云:识为诸有种,境是识所生,见境无我时,诸有种皆灭。说同《中边》)?又《瑜伽》《庄严》两书之言止,略有出入,《瑜伽》不过略谈,《庄严》详说乃与本论尤近。宗师但就方字篡集,并未辨其差异。即如取《深密》之四种缘境说,对于根本之所知同分影像,不加克实,即未能得其确诂。凡此,皆有可商量者也。

有偏颇

这书,偏重于格鲁的体系,对于要了解宗喀巴大师的思想,有一定参考意义,不过,这书是西方人写的,所以在内容编排上有异有传统东方的写作方式,更多的体现了,西方哲学的表现方式,由于西方对于格鲁外的藏传佛教其他宗派,研究尚刚起步,故有些观点,有待争议!!

清晰准确的诠释

一章章读过,我觉得一定要写两行。先不说原本如何,译文已经很让人赞许。刘宇光,香港科技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中文、英文、藏文都通,实在让我佩服。中文很好,没有最近译作中常见的看着写中文、怎么读都象英文的问题。说正体。书的英文标题是《Dependent-Arising and Emptiness》副标题是“A Tibetan Buddhist Interpretation of Madhyamika Philosophy Emphasizing the Compatibility of Emptiness and Conventional Phenomena”《缘起与性空》(强调空性和世俗法相融的中观哲学 —— 一种藏传佛教诠释)从标题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文章所处理的是经常让人误解和困扰的“有无”问题:“如果佛教说一切皆空,那这个世间万物是怎么回事?还有意义?”简要的结论是:世间万事万物存在而且有序,我们称之为“世俗法”。法的意思就是任何实在。世俗法是缘起的,意思是,世间万事万物都依待其他的实在而“存在”,不如高低的观念,“高”和“低”都互相依赖对付的存在而存在。而这些万事万物是“性空”的。性空中的“性”指的是“自性”。佛教中的“自性”指的是具备下面条件的“属性”(摘录原书P55页文)1。其实体不用依因待缘而生;2。它不依赖于另一先行项;3。它的状态不会变化。“性空”就是说这样的“属性“是不存在的。“相融”是说:世间万物起起灭灭,都是依靠“缘”而起,也因为“缘”中的任意一个“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消失;但这精彩的世界并没有一个导演(性空);反之,没有一个绝对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世间的无意义或者不存在,一切都依“缘”而迁变。它们之间不是有你没我的关系:它们就象雨水落入海水,如何分辨哪一滴是雨水,哪一滴是海水?事实上,中国有太多的句子说到了这个。“水中月 镜中花”大概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大概我说太多而且没有说准,打住打住,别听我瞎扯,还是看原书来得好,你说呢...


 藏传佛教中观哲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