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1
ISBN:9787801092212
作者:野村浩一
页数:300页

章节摘录

  四北一辉  正当内村指责英国之伪善,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诺亚之洪水”,鼓吹日本的使命时,另外一位思想家北一辉(1883-1937)则从完全相反的侧面接近这一课题,为寻找我国今后的前进道路作了尝试。被说成是日本纯粹的法西斯主义的典型的北一辉,也正好在这一时期,与内村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比喻成“诺亚之洪水”、寻求“和平之福音”的同时,鼓吹的是穆罕默德的“剑之福音”(《国家改造案原理大纲》序言)。当然,对法西斯主义者的北一辉来说,在武力扩张中制定l3本今后的前进道路,在某种意义上说,似乎是极其当然的事。但是,仅限于这一点而言,北一辉所设定的路线,固然与大隈式的路线不同,也与其他的日本式的法西斯主义路线有着根本性的区别,这一区别在于,在北一辉的世界里,面对日本的“生存逻辑”。无论从哪一点来说,他没有披上“伦理”的面纱。换句话来说,北一辉与内村相反,是从“生存逻辑”之中寻找“生存伦理”的。正因为这样,作为第三者,他揭露出潜藏在13本近代化过程中的一种伪善和虚伪,尝试着用他自己的方法来超越这种伪善与虚伪。当然,北一辉的方法中所包含的严重错误,在今天.谁都能清楚地看得出来。并且,正像已经指出来的那样,在北一辉的思想中,有着某种思维上的跳跃。但是,北一辉试图树立的使命观中,很明确地显示了一个理论,这一理论是每一个想在近代日本的政治状况中彻底探求使命观这一课题的人都难以避免的。……

前言

  明治维新后,日本在政府的主导下积极地吸收欧洲的文物制度,一时间,全国上下、街头巷陌,到处洋溢着一种舶来文化的气氛。与此同时,近代西方的伦理逻辑也渗透到了近代日本人的心灵之中。经过了短短二三十年的努力,在亚洲诸国纷纷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大潮面前,唯有日本,实现了“富国强兵”,保持了国家的独立自主。这些已是众所周知的事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富强以后,自然会思考一些以前没有思考过的问题。自己是凭借了什么样的力量源泉富强起来的?今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换句话说,它的前进道路是什么?然后还有,作为世界民族之林的一员,它应该担负的使命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与一个民族的未来命运息息相关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日本当然也不例外。  作为亚洲国家的日本,在实现了“富国强兵”,保持了国家的独立,登上了自封的“东方世界的指导者”的宝座以后,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呢?它所应该担负的使命又是什么呢?还有,比这些更重要的是,日本人自身是在一种什么样的伦理逻辑之上来认识自己富强起来的原动力、摸索自己民族的前进道路、探求自己民族应该担负的使命的呢?这就是野村先生的《近代日本中国认识》一书要告诉我们的东西。  若省去一切细节不谈,历史发展的结果告诉我们,富强起来的日本,所选择的道路是一条侵略之路。这条侵略之路,可以说是一条在“解放亚洲”这一使命的幌子下的侵略道路。由于地缘关系,作为日本帝国主义势力渗透、武装侵略的首要目标,当然就是朝鲜半岛与中国大陆。凭借着强大的武力,以“日韩合邦”的形式,轻而易举地吞并了朝鲜,接下来,展现在日本面前的就是中国大陆了。日本,与中国这一巨大的文明之间,有着割也割不断的血络。面对迎面扑来的中国这一大课题,在近代的日本,从政治家、革命家、知识人直至商人、浪人,他们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通过自身的知识良心、耳目嗅觉,形成各自的认识,这种认识就是本书所称的中国认识或中国观。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中国观,特别是知识阶层的中国观,其主要类型有哪些?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在这些中国观的形成过程中,其主体--人的思想、行动的轨迹是如何的?这种种的中国认识中,其缺陷、误区又在哪里?这也是野村先生的《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一书要告诉我们的东西。

内容概要

  野村浩一,1930年生于京都。东京大学法学部毕业。1959年任立教大学副教授,1966年任立教大学教授。现为立教大学名誉教授、专修大学教授、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常任理事。本书之外的主要著作有:《近代中国的政治与思想》、《中国革命的思想》、《人民中国的诞生》、《近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毛泽东》等。已译成中文的有《毛泽东思想与20世纪中国》、《毛泽东——人类智慧的遗产》等。编著有:《现代中国的政治世界》(岩波讲座·现代中国,第一卷)等。  译者简介:  张学锋,男,1962年11月生。1985年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1988年南京大学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3年4月赴日本京都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专攻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现为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东洋史研究室研修员。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第一部第一章 近代日本国民的使命观。其诸类型及特质——大隈重信、内村镒三、北一辉一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方法二日英同盟和大隈的东西文明融合论三内村[金监]三四北一辉五结语第二章 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大陆问题”的构想及其实态一问题之所在二国权主义空想家——以内田良平为中心三支那学者内藤湖南世界里的“中国”四开放性的中国认识——吉野作造五对中国民族主义的洞察——北一辉的眼睛六大正知识分子周围的“中国”七社会主义者与中国革命运动八尾声第二部第一章 走向亚洲的航踪——宫崎滔天的思想和行动一问题的所在——滔天的悔恨二宫崎家的人——混沌的能量三滔天的出发——前进与诀别四世界革命与社会革命五对近代文明的控诉六滔天的“欣慕”与“悔恨”七从平亥荜命到大正时代八愤怒与警告九“支那革命”与日本的改造十日本的改造与民藏的轨迹——日中两国的系性构造十一情念的亢进——亚细亚主义与翻译社会主义十二滔天的回归第二章 尾崎秀实与中国一序言二中国研究的方法论三日中全面战争的爆发——亚细亚与日本的构四日中关系的夹缝之间——日本、中国、世界第三章 橘朴——亚细亚主义的彷徨一序言二问题的所在——橘朴与中国三走向中国研究——来自民众世界的观点四从“中国社会论”到“中国革命论”五对“国民革命”动态的分析——其高涨与结论六“国民革命”的冲击七“方向转换”——向亚细亚主义的转折八“日中战争”——光与影九亚细亚主义的彷徨与寿终——代结尾后记译后记

编辑推荐

   《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精选海外学界研究中国问题专著,作者大都从中外文化比较的广阔视野出发,对史料具有充分的掌握和独到的分析,其视角敏锐、新颖,虽为一家之言,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相更深入地认识、了解、研究中国,本丛书值得一读。

作者简介

本丛书精选海外学界研究中国问题专著,作者大都从中外文化比较的广阔视野出发,对史料具有充分的掌握和独到的分析,其视角敏锐、新颖,虽为一家之言,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想更深入地认识、了解、研究中国,本丛书值得一读。
目录
中文版序
第一部
第一章 近代日本国民的使命观,其诸类型及特质――大隈重信、内村�三、北一辉
一 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方法
二 日英同盟和大隈的东西文明融合论
三 内村钅监三
四 北一辉
五 结 语
第二章 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大陆问题”的构想
及其实态
一 问题之所在
二 国权主义空想家――以内田良平为中心
三 支那学者内藤湖南世界里的“中国”
四 开放性的中国认识――吉野作造
五 对中国民族主义的洞察――北一辉的眼睛
六 大正知识分子周围的“中国”
七 社会主义者与中国革命运动
八 尾 声
第二部
第一章 走向亚洲的航踪――宫崎滔天的思想和行动
一 问题的所在――滔天的悔恨
二 宫崎家的人――混沌的能量
三 滔天的出发――前进与诀别
四 世界革命与社会革命
五 对近代文明的控诉
六 滔天的“欣慕”与“悔恨”
七 从辛亥革命到大正时代
八 愤怒与警告
九 “支那革命”与日本的改造
十 日本的改造与民藏的轨迹――日中两国的关
系性构造
十一 情念的亢进――亚细亚主义与翻译社会主义
十二 滔天的回归
第二章 尾崎秀实与中国
一 序 言
二 中国研究的方法论
三 日中全面战争的爆发――亚细亚与日本的构想
四 日中关系的夹缝之间――日本、中国、世界
第三章 橘朴――亚细亚主义的彷徨
一 序 言
二 问题的所在――橘朴与中国
三 走向中国研究――来自民众世界的观点
四 从“中国社会论”到“中国革命论”
五 对“国民革命”动态的分析――其高涨与结论
六 “国民革命”的冲击
七 “方向转换”――向亚细亚主义的转折
八 “日中战争”――光与影
九 亚细亚主义的彷徨与寿终――代结尾
后记
译后记

图书封面


 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本书主要介绍了从明治维新至抗战结束为止日本对中国的各种认识论,但只要转换视角,就可以从被观察者的角度投射出观察者本身——日本。让人惋惜的是,在日本研究中国百花齐放的近代,中国研究日本的著作却寥寥无几,能谓之以“一家之言”的都没有。这当然要从“不精确”的学术传统和长期自诩为亚洲中心天朝上国的盲目自大里去找原因,但即使是以“精确”见长的日本民族,在中国的认识论上又能多大程度上不带入自己的主观臆测呢?本书第一部里主要简述了抗战爆发前日本中国认识论从左自右的光谱,其中最浅薄的认识:1、中国人国民性恶劣,既无国族意识,也无道德可言。2、中国是儒教国家。3、日本是亚洲的先进者,应“带领”中国等落后国家一起对抗西方列强。书中所述及的流派繁多,但以上被作者以区区两页概括的观点,竟是当时绝大部分日本人的主流认知。日本的中国观与近代日本的急剧右转是相辅相成的,它与其说是一种客观认识,不如说是为日本侵略行径所作的粉饰和辩解。一种观念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观念的水位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动向。其他与主流认知相悖的声音,即使能够传达到大众的耳朵里,与更理性的声音相比,人们会更倾向于相信他们想要相信的观点,所谓 风多响易沉。那么,当一本书里百分之90都在谈论那些从未被当时的民众所接纳的边缘论点的时候,它还有多大的可读性呢?当然有的,在我看来,这本书最有趣的地方不是他们所持的理论本身,而是在求真的学术研究为国家社会所质疑和憎恶时他们所表现的彷徨与犹疑。在篇幅占全书3分之2的第二部,作者选取了3个学者为样本,追溯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思想历程。1、尾崎秀实尾崎秀实是三位学者里走的最远的。尾崎以对西安事变准确的预言受到政策制定的中枢机构的关注,他是真正能对日本国家走向产生影响力的学者。即使是现在,当我们回看他对时局的分析,依然会叹服尾崎思维的透彻清晰。“有人认为,支那民族运动完全消除了各阶层的厉害,我觉得。。。于支那内部,统一战线不是均质的东西,而是极不均衡的结合。。。。包含着各种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努力寻求平衡,努力希望结合的一种形态。”“因为战争,支那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的力量整体变弱,全国抵抗能量也不断减弱,但放远眼光历史性的看,民族的凝聚力能实现飞跃性的前进。”“我觉得支那的赤化已是难以改变之趋势。。。这是与自己解放这一事实相关联的。”尾崎的分析之所以能拨云见日,在于他排除了机械的分析论,追求全面、整体的把握,类似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尾崎的分析和预言越是准确,就越与现实日本的走向背道而驰。尾崎所描绘出的那个中国,与世人所认识的,完全是颠倒的形态。他身为内阁智囊,可以自由出入长官府邸,表达自己的构想,然而他的单薄的手臂未能拦下日本战车的轰隆前行,中日之战全面爆发,早已看破迷局的尾崎内心之痛彻,是可以想象的。2、橘朴橘朴从1906年至1945年日本战败,在中国渡过了自己的大半生。如果说尾崎长于对时局的剖析解构,那么橘朴的研究则更多的落于对中国社会生态系统的观察。他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中国社会同时,又潜心研究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他对中国的认识显得朴素而细腻。“一言蔽之,儒教是立足于统治者利益之上组成的教义,而道教则与之相反,代表了被统治者的思想与感情。”“事实上,他(蒋介石)是军阀首领。。。地主阶级利益的拥护者,他既是拿破仑式的军阀,又是袁世凯式的军阀。(谈国民政府的实质)纵观橘朴的一生,是一个不断退却和扭曲的过程。他从单纯的中国研究学者,渐渐蜕变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摇旗呐喊的御用文人,甚至参与了伪满洲国建国。虽然书中作者对他的言行有诸多的辩解,“出发点是为了建立不被军阀乡绅把持的王道乐土”,但是任何智力正常的人都不会觉得这个理由能够站的住脚。橘朴是当时千万助纣为劣者的代表,他们靠着自欺欺人的话语求得自己良心上的安宁。3、宫崎滔天滔天是最特别的一个,他并没有形成什么了不起的思想,严格的说,他都不算是个学者。长于富贵之家的滔天,对农民赤贫的境遇产生了同情,萌生了要为受压迫的农民“做点什么”的想法,他认为要革命的不止是日本,而是整个不公平的世界。他又认为“日本如何伟大,亦终无推动世界之力量,而若使支那转而为理想国家之实可成,则其力量足以号令宇内,道化万邦。”滔天选择融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寄希望于中国的革命能推动世界大革命,从而带动日本的变革。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滔天希望世界和平,人类大同。是不是很中二?滔天在行动中想必禁受了不少的嗤笑和鄙夷吧。正如大部分聪明人所预料到的,滔天失败了,而且倒在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孙中山死后不到三年,国民党就失去了它的先进性,沦为新一代军阀头子。滔天的后半生是在对日本的批判与呼唤平等的高呼中渡过的,然而人走茶凉,昔日革命同志早已摇身一变成为高高在上的南京政府官员,日本各界都视他为疯子、“日奸”。晚年,在外奋斗一生的滔天重归故里,有一位老农对他说:“你们到底是怎么想的啊,也说给我们听听哟。你们想的事情太大了,太太们为你们坐立不安,村里的人等不及,都一个个死了。。。你们能为我们百姓做什么呢?我们百姓辛苦一辈子,连个饱饭都吃不上,这是为了什么?”这让我想起马尔克斯笔下的上校,年轻的时候激情彭拜想做一番事业,受挫还乡却只留满身伤痛。滔天不是一位学者,更像从史记里走出来的侠士,他堂吉诃德式的天真与豪情让人钦佩。世人会笑他简单幼稚,但我尊敬敢于向风车发起冲锋的人。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到后面可能习惯了译者的语言风格,有倒食甘蔗之感,对于橘朴的分析非常精彩。有机会的话想重读一遍。
  •     其实不是我感兴趣的部分,所以看完对书中内容能记得的不多~但是却能让我思考以前从来不会去想的一切事情~其实书的内容并不多,但是我却看了那么久,惭愧。。。
  •     这套系列书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     看了一半多才发现是思想史性质的东西,亚细亚主义的不同形态,以及五四运动、国民革命,九一八与卢沟桥事变这几个阶段中,日本亲中派的思想该如何在两国关系的夹缝中寻找立足点。看完就觉得宫崎兄弟真是太屌了!
  •     文章充满了一股「黏稠」的氛围。这种氛围挺好,就是因为对进入历史的瞬间有举步维艰之感,才能有这样的感觉。也许这就是作者所说的竹内好的遗产吧?
  •     以個別人物為綱領,立論不深。
  •     读完多给了颗星。有时候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看别人是怎么看自己的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有时候很想嘲笑对方的无知,却又为之而难能可贵。日本本就是特殊的国度,更为难上加难。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