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与自由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不死与自由

出版社:中国致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2
ISBN:9787800967672
作者:米尔恰·以利亚德
页数:573页

书籍目录

感受大海的潮汐    ——《西方神秘主义哲学经典》系列总序前言第一章 瑜伽的原理 出发点 痛苦——实存等式 “自我” 质料 精神一自然关系 解脱如何可能? 心理经验的结构 潜意识第二章  自主的技术 专注于“仅仅一点” 瑜伽坐法(asana)和调息(pranayama) 枝节之论:外印度的苦行中的调息 瑜伽的专心和冥想 自在天的地位 平衡和催眠 “有支持的”三昧 悉提(siddhi)或“魔力” “无支持的”三昧和最终解脱 整合与自由第三章 瑜伽和婆罗门教  吠陀中的苦行和入定  苦行和瑜伽  “仪式内在化”  奥义书中的象征和灵知  不死和解脱  《慈爱奥义书》中的瑜伽  出世奥义书  《瑜伽奥义书》  “婆罗门化的”魔法和瑜伽:《梨俱吠檀多》  “好的”和“邪恶的”苦行者和沉思者第四章 瑜咖的胜利  瑜伽和印度教  《摩诃婆罗多》中的瑜伽  《摩诃婆罗多》中的瑜伽和数论  《摩诃婆罗多》中的瑜伽技术  《摩诃婆罗多》中的瑜伽传说  《薄伽梵歌》的启示  黑天的榜样  “作为”和“祭献”  《薄伽梵歌》中的瑜伽技术第五章 佛教中的瑜伽技术 ……第六章 瑜伽和密教第七章 瑜伽和炼金术第八章 瑜伽与土著印度第九章 结论附注来源文南对照表索引译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为“光明书架神秘主义书系”之一。  “神秘主义”哲学是指那些建立在某种体验之上的思想和学说。此词依体验者所处的义化、有过的经历而得到不同的指称和解释,比如“梵”、“佛性”。“基督”、“上帝”、“酒神”、“缪斯”、“自然”、“道”、“天”、“元气”、“太极”等等。这种不寻常的体验往往给体验者以极大的激发、启示、信心和灵感,由此而创造出粘神上的新东西,成为艺术的、哲学的、社会的,乃至科学的新起点。释迎牟尼、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普罗提洛、基督、奥人斯丁、艾克哈特、老子、庄子、孟子、李白等等创造出各种精神业绩,也吸引了不少研究者们的兴趣。他们从哲学、宗教、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角度来研究它,这种研究也得到全世界学术界的重视。

图书封面


 不死与自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不死与自由》笔记 之密教篇六 瑜伽与密教密教,梵名Tantra,具有“延展知识的东西”这一含义,而词根“tan”也意味着伸展、延续、增多……所以佛教界把密教的经典称作“密续”。密教这一现象当然并不仅仅和佛教有关系,它是一个从六世纪兴旺起来的“泛印度运动”。“它被所有的重要印度宗教…吸收。有一种佛教密教和印度教密教……但耆那教也接受了某些密教的方法。”伊利亚德还提到了克什米尔的湿婆宗,我注意到这一点,因为传说克什米尔湿婆宗和宁玛派的大圆满法门有很深厚的关系。当然具体情况怎样,我没有能力去考究。【濯缨按:我并不讳言密教,我特指藏传佛教里的密教部分对我的双重作用,一方面是使我向往它,另一方面是使我警惕它。藏传佛教教导我们,所有的这些密续都是佛说的,但是几百年后才得以流传于世,通过什么龙树菩萨开南天竺铁塔,教法保存在香巴拉净土诸如此类的方法。我不采信。我觉得密教的这些经典一开始就应该是和佛教没有关系的。它是咒术时代的结晶,来自远古的一个传统,甚至是达罗毗荼人还在统治印度河谷时就留下来的传统。那么,后来浸透了密续精神的佛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是用佛教的教理和伦理原则把密法规范化了,使他们只满足于一种作为“形而上学之工具”的地位?或者它成为了一种假晶现象——就是说佛教的真意已经丧失了,留下一个空洞,使得密教的精神凝结成佛法的样式填在这个空洞之中?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也许真实的情况介于两者之间吧。】密教主要在两个地区得到发展,是西北印度,沿着阿富汗的边境,一个是西孟加拉地区,特别在阿萨姆。提到阿萨姆我禁不住八卦两句。这个地方的原住民,和印度其他地区不一样,他们是黄种人,而且说的语言属于壮侗语系。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本人作为生活在中国南方边境的居民,和那里的人民有八杆子也打不着的亲戚关系。总之,密教是在印度文明的边陲地区滥觞的。它充满了周边神“(阿萨姆的,缅甸的,喜马拉雅的,西藏的..)”,而且还和诺斯替、炼金术有暗合的地方。密教的特色有下面几个:一个是女神崇拜;第二是反苦行和反思辨;第三就是对肉体的重视,第四就是注重师承。女神崇拜尤其值得注意。【濯缨按:从我个人角度来说,作为女权主义者,我确实是很欣赏这种崇拜。当然,我们要清醒的意识到,崇拜女神并不意味着妇女地位的提高,这是两码事。比如在中国,农村那帮愚夫愚妇不照样在崇拜送子观音么?或者我们可以看希腊悲剧里的例子。在埃斯库罗斯的《报仇人》里,诸神为杀母报父仇的俄瑞斯忒斯建了一个法庭审判他。复仇女神认定他有罪。阿波罗主张赦免。正当赞成票和反对票相持不下的时候,庭长雅典娜投了一张赦免票,把俄瑞斯忒斯的罪给赦了。可见,神纵然是女神,代表的原则也可以是男权主义的原则。】雅利安人的原始概念是不包括女神的。例如《吠陀》里就不提。我倾向于认为女神崇拜是属于印度河谷土著居民的,它作为一种对“生育和繁殖的神秘情感”而存在。伊利亚德认为,正是通过“神圣的女性和母亲”这一渠道,“那巨大的土著的和大众灵性的暗流进入印度教”。就佛教而言,有两尊女神是最有名的:般若佛母和度母。【濯缨按:般若佛母是智慧的化身,在佛教传统里智慧一向是阴性的,我们可以在汉文大藏经的般若部里读到关于般若佛母的描写。当然有时这个女性形象并没有出现,佛母仅仅是抽象地象征般若,但有时候确实有对这位女神的观想。比如赵宋时期天息灾大师(这个名字有意思)翻译的《佛说观想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经》便是如此,经中说:“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菩萨观行。想此菩萨三面三眼身真金色。坐吉祥藏师子座。座有千叶金莲。身有六臂……”而度母则作为观音菩萨的伴侣存在。藏地信仰不同类型的度母,比如白度母、绿度母….等等。有一个著名的藏族异议作家叫做唯色。有人拍她马屁,把她称作是“度母的化身”。本人浏览了她的博客,在留言处题了个词,认为她的化身实际上是金刚亥母。对藏传佛教有一些了解的人,大概能觉察到我做了一个多么美好的恭维。】密教重视师承也与古代西方神秘教义,特别是诺斯替教类似。具体理由伊利亚德没有分析。我想一个原因是为了保证神秘气息,所谓大道不可轻传,省得都传了师傅没得饭吃;二个原因是害怕传了吓死人,不能公开的修行门道确实有能吓人的,当然我这样的暗人估计吓不倒;三个原因大概是害怕盲修瞎练的危险吧。对苦行和冥思的反对和对肉体的重视体现了密教的核心原则。正如奥罗宾多在《瑜伽论》里说的那样,密教瑜伽乃是一大综合,它尤其重视的是对“权能”、力量的运用,“从下而上”到达极顶。这里的“下”指的自然是物质的世界,肉体的世界。以肉体拯救精神,这是密教瑜伽的根本逻辑。【濯缨按:西藏的宗喀巴在《密宗道次第广论》里也曾经说,大乘佛教的目的,在于成佛,而成佛就必须修得佛的法身和色身。一般的大乘教(显宗)只有助于修法身,而对修色身成效不大,因此根据木桶原则(这句话是我加的,原书没有),修成佛的进度就不可避免地因为色身而耽误,何况色身修不好也能抑制法身的进一步成就;而真言乘就能够抓色身的修持,所以如果它和般若思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话,那成佛进度就可以飞速加快。另:在道教也有和印度的密教相应的思潮。全真教的南宗曾经批评过北宗,认为“北宗修性不修命,南宗性命双修”,这里的命,指代的也就是肉身这个范畴。】密教的修持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圣像观想、手印(Mudra)、映像(Nyasa)、真言(Mantra)、坛城(Mandala)。这几个专题值得介绍。另外我还将单独介绍一下赫塔瑜伽、三脉七轮、昆达里尼和最后也最能引发人们兴趣的,密教里的SA技术。1:观想观想的第一步就是建立一个神性的形象,接下来的一步是“与它表征的神灵同一”。在这里伊利亚德主要参考的是佛教密教,这些资料在汉语里并不罕见,尤其是历代从藏传那里翻译了不少法本。我更感兴趣的是印度教的密教,特别是左道密教,但是他没有给这方面的材料。作者说:“在密教佛教中,为自己认识空无不再是一种理性操作,它不是一种‘观念’的交流,它是经验‘真理’。”这里隐隐约约透露了密教和显教的区别,正如外道里瑜伽和数论的区别一样。当然,佛教的显教也有很多修持法门,无奈密教家对这些法门并不满足。这里比较有意思的内容是耆那教的密教观想法。出自十五世纪的Sakalakirti的《Tattvathasaradipaka》,作者建议瑜伽行者观想一朵长在牛奶海中央的大莲花。然后观想、观想……直到想象出大火燃起把莲花烧成灰,又用风暴把灰也除尽。“信徒以一种书写符号作为起点创造它们,使它们居住上神,然后毁掉它们……正是在想象中他发现了普遍的空无。”伊利亚德说。其实,耆那教也有对密教的狂热浪潮,只是,出于它的教义,Erotic的神秘主义含义从来未被引入。【濯缨按:我联想起了某次行为艺术,在那次实践里,两位喇嘛花了很多天功夫,构建了一座坛城,最后在人们的赞叹声中,用雕刻刀和扫帚把这件精美的艺术品清除得一干二净。】2:映像(Nyasa)伊利亚德分析,这种法术是“神灵进入身体各个部分的‘仪式形象化’”,信徒设想“他的身体与密教众神同一”。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一篇题为《Hastapujavidhi》的梵文手稿(居然是在中国发现的),主张这样一种冥想,把左手手指认同为宇宙五种元素和五个保护神(估计就是五佛)。【濯缨按:我个人觉得这种方法和早期道教的存神法比较类似。上清派的经典《上清大洞真经》就举过存思诸神,使之填充人身各大门户的修行法。一个更广为人知的例子是《黄庭经》】3:手印(Mudra)译者翻译为“印相”,我觉得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翻译法,应该是“手印”。其实这也是在模仿圣像(佛像)。在书后的附录里,作者提及有专家把Mudra一词和巴比伦语的“书写、封印”相联系起来,认为巴比伦通过波斯影响了印度。这个想象力强。4:真言(Mantra)真言就是咒语,这个东西可以说是很有印度传统气息的了,《阿闼婆吠陀》里就满是咒文。所以有一种看法是这部吠陀和其他三部的来源不一样,它是从印度土著居民的生活中凝出来的,与雅利安人关系比较少。虽然佛教本身一开始是反对咒语的,但是长期在印度文化背景的熏陶下,反对也可以变成赞成。印度古代最典型的咒语是Om(A-U-M),它被认同为梵、大神、吠陀,在Patanjali看来,它代表自在天。后世的密教咒语可以说脱胎于印度土著文明的思想。但是,一开始这些咒语只是工具,而后来的佛教和湿婆宗,把它们提到拯救载体的地位。伊利亚德认为,咒语可以理解为巫师在“宇宙狂喜”时发明的不可理解的秘密语言。他说,巫师经验了狂喜,回到了俗世,打碎了日常的意识,因此他们的全部努力就在于重新唤醒这种原初意识……通过咒语和神秘词汇的运用。咒语是抽象的。“有时候一整套形而上学被压缩在一个咒语之中”。比如《八千颂般若》被压成《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再减少到《般若波罗蜜多陀罗尼》,就是心经最后那段;再被压缩成《般若波罗蜜多咒》(Prajna-Paramita-Mantra),最后缩减成它的种子咒语:Pram。“一个人可以通过低诵音节Pram而掌握整个《般若波罗密多经》的形而上学。” 5:坛城坛城,就是曼荼罗,是一种象征。按照荣格的说法,它们是“秩序的原型,是心理整合和完整性的原型”,会在心灵失去平衡后,在精神的自我整合过程中自发显现。荣格观察到有精神混乱的患者在画曼荼罗般的形象。但是,在密教里,它不但应用了这种古老的象征,还“把它整合到新的情景中”。曼荼罗的设计是迷宫式的。迷宫,象征着来世,象征紧跟着“复活”的死亡;并且它还能象征一种“防卫体系”,防御敌人和鬼魔。有关曼荼罗的说法很多。包括它的一个主要作用—画在布上帮助修习者沉思。可惜我的专业知识不足,所以在这个题材上不敢作冗言。6:Hatha瑜伽这是一种密教瑜伽术,祖师爷叫戈拉克纳特(Goraknath),关于他,有很多七七八八的传说。在Hatha瑜伽这里,奥义书和后奥义书的悲观主义和苦行主义被赶走了。“身体不再是痛苦的根源,而是人为征服‘死亡’可以利用的最可靠且最有效的工具。”Ha象征日,Tha象征月,Hatha的字面意思是“强力”。【濯缨按:奥罗宾多在《瑜伽论》中说:“在赫他瑜伽中,身体和生命便是工具。由作‘体式‘和其他体育训练,身体的一切能力皆已宁静化了,凝敛了,纯洁化了,提高了,集中了,到了最极限度……”】【濯缨按:现在市场上见到的各种瑜伽教材,特别是穿授那些奇奇怪怪的姿势占了很大篇幅的资料,其来源应该都与Hatha有关,因为这种瑜伽重视对身体的把握。当然,一定程度的现代化是不能免的。如果按照古代Hatha瑜伽行者的要求来约束现代人,那得够呛。】Hatha瑜伽注重净化。所谓的净化术在瑜伽师手里可谓大放光彩:有吞布条洗胃的;有抽吸肛门的;有把线插到鼻眼里清洁鼻腔的。虽然他们修炼的方式千奇百怪,但我们不能忽视他们的法力。我列举一段原文是梵文的片段:“用铅作一根小棍。要光滑,14指的长度。联系使他进入尿道中。第一天插入一指宽。第二天,两指宽…如此类推,逐渐增加。当插入到十二指宽时,尿道就清洁了……然后用一个像宝石匠用来吹火的吹管一样的吹管…把管子的顶端插入尿道十二指的长度,然后开始吹气…然后,要实践用尿道吸水。”这样的实践出自一种什么思想背景呢?伊利亚德认为,出自古代印度一直相传的“人神”的概念——就是说把人的拯救寄托在他的“神化”上。一个在身体上完美的人(如果我们把尿道吸水之类功能视作走向完美的步骤)才能够得到层次上的提升。而且由于印度在“宇宙生理学”的观点下把人类的器官和生理机能看作是宇宙的区域,所以这些器官的能力,也只能越强越好,因为只有强力的器官才能配得上这个大宇宙。7:三脉七轮印度的经脉和中国的经脉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是超生理学的。如果单纯从生理上考究,那么经脉客观存在的依据,难以找到,而且这两套经络体系至少有一套是错误的。但如果超出生理学的范畴,把这些经络看作是出自人类经验的造物,也许它们的基础会更坚实一些。在《赫塔瑜伽灯论》中记载道人体有七万二千条经脉。但是大多数文献只记载了十条,其中最重要的是ida、pingala、susumna这三条,按照伊利亚德列举的说法,Ida象征月亮、女性,居左;Pingala象征太阳、男性,居右;Susumna居中。和中国的体系不一样,Susumna脉里有脉,一根名为Chitrini的经脉像“蜘蛛丝一样微细”在Susumna当中穿过,而Chitrini内部还有一条名为Brahma的通道(梵道?蹊跷),真是俄罗斯套娃啊。这是一个构建起来的“神秘生理学”体系。如果说中国的经络更多是用于医疗,那么印度的经络则为修炼提供了一个理论的平台。比如左边的ida象征Sakti,力量,右边的pingala象征神我,中间的那条脉有个开口,叫做梵之门,据说能从那里获取“神食”。佛教在这方面也不落在印度教后面,有一本叫做《Sadhanamala》的经典告诉我们,左脉象征般若(Prajna),右脉象征方便(Upaya)中脉象征着“大极乐(Mahasukha)”。还有经典这么教导,“坚持中道,左边和右边是陷阱!”与三脉概念对应的是七轮,七个身上重要的法轮。这些东西都挺乱的,我就不记了,这些法轮长得都像是一朵莲花,比如什么“十六个烟紫色花瓣的莲花”,“六个猩红色花瓣的莲花”…等等。莲花上还刻有各种颜色的字母,各种几何图案,例如黄色方型,白色半月轮,还有守护神和工具(林伽)的位置。我们注意到身体上只有六个轮子,顶头那个轮子已经不属于身体的层面了。佛教密典只有四个轮子,脐、心、喉、顶,《喜金刚密续》里给出了一大堆四元组合,比如四肢体,四真理之类的,和四轮对应。佛教密典里各个轮也有它自己的特性,比如噶举派传下的《那若六法》里,脐轮便能燃起猛厉大火,估计能让人获得拙火成就吧。我不是专业人士,懂得太多也没有用,所以只能浅浅说一两句。8:昆达里尼昆达里尼是什么?人身上的一条蛇、一个女神、一种能量。它平时居住在身体的下部(“主干的底部”),一旦得到激发,它将通过中脉,穿越所有的法轮。在它通过的地方,修行者会感到灼热。“佛教密典甚至更为强烈地强调昆达里尼的炽热本性。”这就是所谓“拙火”吧。其实拙火不是藏传佛教信徒的专利。“这种技术在萨满教中发展到极致。”昆达里尼修行是很困难的。密典的作者承认很少人能够做到把这条蛇从底部提升到顶轮。【濯缨按:我记得在荣格一篇文章里,说过一件事,就是欧洲很多修习昆达里尼瑜伽的人失败了,而且变成了疯子。】
  •     《不死与自由》笔记 之原理篇一 瑜伽的原理作者用四个概念来概括印度灵性的核心原理:羯摩,摩停べぁT谡饫铮髡?虽然没有提及,但是我在暗中觉得这四个概念和佛教的苦、集、灭、道四谛有着相合之处。摩耶者,幻像也,在虚幻中生活和死去,轮回不尽,是一种痛苦;羯摩者,因果业报也。因为这种因果链,才有无尽的苦难,可以归为“集”;涅磐为“灭”,瑜伽为“道”。毕竟佛教也是印度宗教的一支啊。尽管正见不同,但是从结构到修持,两家还是有着共同的对应的。瑜伽(Yoga)在语言学上,从词根(Yuj)衍出,和英语的“Yoke”是千百年前的同源词,“轭”的意思,引申义是“绑定”,“抓紧”。这里体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吊诡:为了解脱,首先就要把自己和一个什么东西“绑”在一起。具体在瑜伽术里,就是把自己和某种修持捆绑起来,相信它,依靠它。印度正统的瑜伽派,是Patanjali的传承。所谓“王瑜伽”,“八支瑜伽”便是。这个瑜伽派不但是一种技术,还拥有一套成体系的哲学理论,列于印度传统六派哲学之林。但是除掉这种正统瑜伽外,印度还有一系列非正统的瑜伽传统。佛教有佛教的瑜伽,耆那教有耆那教的瑜伽,密教也有自己的传承。Patanjali不是瑜伽哲学的创造者,他是一个总结者。修炼者的智慧是无穷的。但是需要一个人把他们的种种说法汇集起来。Patanjali的瑜伽哲学参考了古印度六派哲学中的数论派。事实上从哲学层面上看两者差别甚少。主要的不同点在于1:数论派是无神论者而瑜伽派相信最高神—大自在天;【濯缨楼主按:瑜伽派信仰的这个自在天是一个颇为抽象的形象。没有什么神话传说附丽在它上面。这个神也委实不是一个造物主,因为瑜伽派信仰里参与造物的是原初物质。自在天是一个得到解脱的神我。在《瑜伽经》( 2:45)里Patanjali曾经说过,通过敬自在天,修行者能够获得解脱,但是不敬,通过一系列的修行经验,也还是可以解脱呀。所以这个神的用处不像其他派别里这么大。按照金克木老先生在《吠檀多精髓译注》的前言里说的那样,“只是一个手段和工具”而已。但是在后世修道人的评论当中,自在天的重要性却不断提升。因为后世的印度比Patanjali的年代更富于神秘主义和对神的虔诚崇拜。】2:数论派重视知识而瑜伽派重视修炼。印度思想在后期的主流是吠檀多派。和数论—瑜伽派不同的是,吠檀多主张一个虚幻的世界,而后者的世界是真实的,尽管在这个真实的世界中自我(Purusa)因为缺少知识而受到约束和禁锢。Patanjali在《瑜伽经》里认为,“差别的一切确实是苦的”。当然这不是他的独创。因为他在佛陀之后数百年。这事实上揭露了印度的一种时代精神。但是印度人在揭示苦的同时并不陷入悲观主义。相反“如果人知道怎样从苦难中解放自身,苦难就不是不可改变的”。那么,人类应该怎么解放自己呢?作者归结出两种手段,一是知识(吠檀多,数论),二是技术(瑜伽,大部分佛教流派)。当然我有不同看法,佛教与其说是重视修持,不如说更重视知识(般若)。但,即便是知识,如果目的不是为了拯救,那也是没有价值的。形而上学也就是灵魂的拯救学。在这里,我发现,印度的智慧、般若呀其实和诺斯替的“诺斯”还是挺相似的,这种相似主要不是在具体内容上而是这种“神秘知识”的目的上。所以有一种说法就把诺斯替的起源归结到印度精神。当然我不清楚这个说法对不对。总之,它和希伯来的想法有天壤之别了:“人类生活的可悲性并非由于一种神圣惩罚或原罪,而是由于无知……一种形而上学的无知。”神我(Purusa)是一种除了佛教和顺世论外,所有印度哲学都承认的神秘东东。在吠檀多里它又叫Atman. 在数论—瑜伽系统里,这个“神我”没有什么性质,只能知道“它是”和“它知”。神我没法被表述,我们可以通过否定的说法去认识它。数论—瑜伽系的另外一个概念叫“原质”(Prakrti).顾名思义这是一个物质性的概念。和神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认为他们两个都是真实的东西,不是虚幻。原质可以继续变化发展。它发展出“菩提”,又称“觉”,成为理智之基。菩提又发展出“我慢”,作为自我意识而存在。从“我慢”又构造出主观客观的一切事物。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数论派把心理现象和客观世界都用物质来含摄,而无关于精神。即便是理智本身也是物质性的,而不是精神性的。精神性是被动的东西。但是精神却在使用物质。神我(Purusa)在万物之中—因为万物是由简单的原质所构成的复杂的综合体,那么,创造这样的综合体,必定有它们的使用者存在,这个使用者,不是心智,不是意识,因为心智与意识都是物质性的---所以必然是非物质性的神我(Purusa)。另外,心智运动必然有一个主体。《数论经》说过,快乐不能被快乐感觉到,而如果它能被痛苦感觉到,那就不是快乐的经验了---所以必然有一个超越快乐和痛苦的本体来感知这一切,这就是神我的存在的依据。【濯缨楼主按:在西方人看来,无论是数论还是瑜伽都陷入了悲观主义,因为西方人注重人格的保持,人格,在英语里是Person;例如三位一体的涵义就是“Three person but one God”,所以可以看出,即使是上帝,它的三个成分仍然有独立的人格性,可见他们对印度思想里这种毁灭人格的理论觉得很不爽。但是“就印度而言,最重要的问题不是拯救人格,而是获得绝对自由”。】Patanjali越出数论的地方在于他不相信仅凭形而上学的知识就能引导人解脱。人们需要生理—心理的实践。因为在他看来,即便形而上学上的无知被解决了,人们依然在潜意识里保留有痛苦的根源,它无时不刻会从潜意识层面越到意识层面上,造成人们心灵的新一轮束缚和痛苦。这种潜意识,又叫“熏习(Vasana)”。“熏习起源于记忆”。【濯缨注: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唯识论的形象。】为了解决熏习的问题,必须通过修行。Patanjali认为,人类的意识分为三种:幻象、日常的经验认识 、瑜伽者的灵觉。第三种是真的。他需要消除前两种,然后通过三昧,最后求得自由解脱。在追求解脱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到的是这样一种关系,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关系。数论—瑜伽的思想并不把物质世界—在他们的理论里包含了物质、还有人类的感知、思维理性等等——看作是一种完全负面的东西。事实上,经验有双重功能——既“奴役”人又能激励人去解放自身。人必须顺着这个物质世界(经验世界)Purusa,而不是单纯地否定掉物质世界(经验世界)。“这是印度思想特有的概念”,伊利亚德说。【濯缨楼主按:反正这种依靠经验超越经验的说法,我并没有在诺斯替的经典里看到。到底印度人要比波斯人和埃及人高明一些。】
  •     《不死与自由》笔记 之八支瑜伽篇二 自主的技术在这里伊利亚德介绍的是Patanjali的八支瑜伽。何谓八支?1 禁制;2 遵行;3 坐法;4 调息;5 制感;6 执持;7 禅定;8 三昧(Samadhi)这八支,我们可以理解为修行的八个必修阶段,除非有什么特殊情况,否则一个人是不能随随便便的跳过任何一个阶段的。禁制 和 遵行 是进行任何修持的最初前提。这相当于佛教的戒律。禁制也是五戒:杀盗淫妄贪。这和佛教的五戒基本上差不多。 所以佛教说戒律是天人共法,伦理上印度诸宗教的道德标准都是差不多的。遵行,就是在正面上应该实践的东西,比如说学习那一套瑜伽的形而上学之类的,甚至是重复发出OmOmOm的声音。真正的瑜伽技术从第三支开始。所谓的坐法在《瑜伽经》里只是略为描述了一下,因为这样的方法主要是依靠导师(Guru)而不是书卷传下来的。当然在各种坐法里,最有名的应该是那种左脚搁右脚上,右脚又搁左脚上的莲花坐法。伊利亚德说,这是要“通过拒绝顺从最基本的人类倾向,消除(或超越)人类处境”。然后是调节呼吸。作者出于八卦,把瑜伽的调息和道教的胎息、伊斯兰教的调息、基督教静修派僧侣的调息对比了个遍。它们的技术是类似的,但是目的却不一样。基督教是为了更好的准备好祈祷,而印度人的自在天绝对没有基督教的上帝那么重要,调整呼吸是为了统一意识,准备冥想。【濯缨按:伊利亚德提到了“周朝的一个铭文证实了在公元前六世纪有一种呼吸技术的实践”,这里大概指的是《金人铭》】这里的“统一意识”意味着什么呢?原来印度苦行者承认有四种意识状态:清醒状态、梦境状态、无梦睡眠状态和木僵状态。统一了意识的人能够洞察这些状态,比如,他在清醒地意识到睡眠的意识。这一点平常人做不到。例如,凡人就不能在做梦时清楚地得知自己在做梦,并且,入睡的那一刹那,人们是无法觉知的,但是瑜伽有成的人们可以。“制感”是什么步骤呢?按照《瑜伽经》原书的说法,“制感可使感官不与它们的对象接触,(产生)与心的本性类似(的状态)。”伊利亚德评论说,“当理智希望认识一外在个体时,它并不利用一种感觉活动;他能以自己的力量认识这一客体。由沉思直接得到的这种认识,从瑜伽的立场来看 ,较之平常的知识更为有效。”最后三支被合称为“总制”。这是瑜伽修持的最后阶段,只有当修行者完全的控制了他的身体和意识后才能实现。所以就不能过多的评述了。三昧(Samadhi)是在佛教文献里也经常遇到的,这里作者把它翻译成“平衡”,而本来梵文的意思包括“结合,整体,思想的完全集中”,等等。总之它就是瑜伽修持的最终结果和皇冠。事实上这三样东西都比较接近。从“专心”走向“冥想”不需要任何新技术,而一旦实现了“专心”和“冥想”,则达到三昧也不需要更多的瑜伽训练。三昧分两种,有想三昧和无想三昧。伊利亚德描述:“当三昧是在一个客体或观念的帮助下实现时,称作有想三昧。另一方面,当三昧是脱离任何联系而实现时,他就实现了无想三昧。”【濯缨按:我读到这里的第一反应就是联想起《庄子·逍遥游》的一段文字来。在那里,不管是大鹏扶摇直上还是鲲鱼击水沧海,都需要依靠;哪怕是列子御风而行,也需要风助它一程——“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而真正的高人却“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这里的有侍、无侍之辨,和有想无想三昧的区分,可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我只是说这两种说法气质比较类似,具体的含义自然有很大差别。比如在《庄子》里达到无侍是顺从万物之性,“與物冥而循大變(郭象注)”,而在瑜伽派的哲学里,到达无想三昧之前,需要充分体验有想三昧,最后它才能作为一种“狂喜”来到。】有想三昧包含了四个阶段,与之相应,佛教的禅定也是四种,这两者之间应有一紧密的关系,有学者曾经提出瑜伽派的说法在先而为佛教而承续。我对佛教禅定不太了解,所以无法评论。至于佛教和瑜伽派说法的具体出现时间,也不容易考证,因为《瑜伽经》虽然晚出,但是它里面的理论,不一定就很晚,搞不好也要比佛教早。而且佛教的特色不在瑜伽修习,而在于理论教义,所以很可能四禅的说法是从外边学来的。至于无想三昧,作者说,有两种方法达到它。对于一般的瑜伽行者而言,靠的是瑜伽修炼,具体来说,通过信、力、念(记忆)、定、慧五种方法【濯缨按:译者又乱译,他不知道这里有专业名词的啊!在佛教著名的三十七道品里,这五种东西构成了五根和五力,另:“力”,在佛教传统里也可以译作“精进”】;而对于神和“并入自性者”而言则是自然产生的。无想三昧的最后结局就是解脱。我们复习一下瑜伽派的理念,他们认为解脱指的就是神我从物质(原初物质)里解放出来。但是实现解脱的人,毕竟还没有死呀。没有死,那谈什么从物质中解放出来呢?伊利亚德意识到这样一种悖论:“他在生活中,却解脱了;他有一个身体,却认识到自身非因而是神我;他生活于持续中,然而同时分享着不朽……但是,印度精神从它的开始就已倾向的,正是这种悖论倾向的实现。”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晦涩难懂,看了几页就没再翻过,是喜欢瑜伽早期买的一本书,后悔。
  •     2006-11-27 15:30:08借书
  •     伊利亚德哦!!吼吼吼!!《萨满教》这书在哪儿,好想看。。。。。
  •     伊利亚德作为宗教思想史巨师,对宗教思想的研究不但深入,令人仰止,还是一位真正的践行者。他对印度瑜伽的修行与思考,是有切身体会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