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之美》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无言之美章节试读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301214985
页数:235页

《无言之美》的笔记-第一篇 星光 - 第一篇 星光

无言之美
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Keats “Heard melodies are sweet; but those unheard are sweeter”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词是要含蓄暗示,若即若离,才能引人入胜。
美在意象
艺术美不就是自然美,研究美不能像研究红色一样,专门在物本身着眼,同时还要着重观赏物中所见到的的价值。
四件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
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凡是到极浓度的初恋者也往往可以达到胸无纤尘的境界。
刚性美与柔性美
西方批评者向以sublime为最上品的刚性美。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一般人迫于实际生活的需要,都把厉害认得太真,不能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人生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饮食男女的营求之外,便无其他意义。
艺术家和审美者的本领就在他们能跳开厉害的圈套,只聚精会神的观赏事物本身的形象。他们知道在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
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于艺术呢?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宇宙的人情化
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
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而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苏东坡诗说: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无言之美》的笔记-第二篇 化境 - 第二篇 化境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读诗就是再做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
做诗文的人一要懂得字义,二要懂得字音,三要懂得字句的排列法,四要懂得某字某句的音义对于读者所生的影响。这四样都是专门的学问。
创造是旧经验的新综合。旧经验大半得诸模仿,新综合则必自出心裁。
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然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今且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模仿之,以是为诗可乎?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
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匠人虽比诗人身分低,但亦绝不可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天才与灵感
灵感有三个特征:
一、 它是突如其来的,出于作者自己意料之外的。
二、 它是不由自主的,有时苦心搜索而不能得的偶然在无意之中涌上心头。
三、 它也是突如其去的,练习作诗文的人大半都知道“败兴”的味道。
这样意象的蕴蓄便是灵感的培养。它们在潜意识中好比桑叶到了蚕腹,经过一番咀嚼组织而成丝,丝虽然已不是桑叶而却是从桑叶变来的。
想象与写实
在十九世纪前期,浪漫主义风靡一时,它反抗前世纪假古典主义过于崇拜理智的倾向,特提出“情感”与“想象”两大口号。浪漫作者坚信文艺必须表现情感,而表现情感必借想象。
人生经验如果要形成艺术作品,必经心灵熔铸。
概略地说,真实有三种,大家所常认得的是“历史的真实”,这也可以叫做“现象的真实”。比如说“中国在亚洲”,“秦始皇焚书坑儒”,“张三昨天和他的太太吵了一架”,“李四今天跌了一跤”,这些都是曾经在自然界发生过的现象,在历史上是真实的。其次是“逻辑的真实”,比如说“凡人皆有死”,“勾方加股方等于弦方”,“白马之白犹白玉之白”,“自由意志论与命定论不能并存”,这些都是于理为必然的事实,经过逻辑思考而证其真实的。现象的真实不必合于逻辑的真实,比如现象界并无绝对的圆,而绝对的圆在逻辑上仍有它的真实性。第三就是“诗的真实”或“艺术的真实”。在一个作品以内,所有的人物内心活动与外表活动都写得尽情尽理,首尾融贯整一,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世界,一种生命与形体谐和一致的有机体,那个作品和它里面所包括的一切就有“诗的真实”
亚里士多德说:“诗比历史更富于哲理”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里提出“造境”和“写境”的分别,以为“造境”即“理想”(即“想象”),“写境”即“写实”,并加以补充说:“二者颇难分别,因为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临于理想。”
大约文艺家对于人生自然必须经过三种阶段。头一层他必须跳进里面生活过(live),才能透懂其中甘苦;其次他必须跳到外面观照过(contemplate),才能认清它的形象;经过这样的主观的尝受和客观的玩索以后,他最后必须把自己所得到的印象加以整理(organize),整理之后,生糙的人生自然才变成艺术的融贯整一的境界。写实主义所侧重的是第一阶段,理想主义所侧重的是第三个阶段,其实这三个阶段都是不可偏废的。
情与辞
不表现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文学作品。文字有言情说理叙事状物四大功用,在文学的文字中,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一种情致,若不然,那就成为枯燥的没有生趣的日常应用文字。
行文的第一步要心中先有一种情致,其次要找出具体的事物可以烘托出这种情致,最后要找出适当的文辞把这内在的情思化合体表达出来。
自然须通过作者的心灵,在里面经过一番意匠经营,才变成艺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全在“自然”之上加这一番“人为”。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
作者对于所要表现的情感,无论是自己的或旁人的,都必须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体验过也观照过;热烈地尝过滋味,也沉静地回味过,在沉静中经过回味,情感便受思想熔铸,由此富丽到具体的意象,也由此产生传达的语言(即所谓“辞”),艺术作用就全在这过程上面。
把所有的话都说尽了,读者的想象就没有发挥的机会,虽然“观止于此”,究竟“不过尔尔”。
古典艺术的理想是“节制”(restraint)与“静穆”(serenity)
精进的程序
“疵境”、“稳境”、“醇境”、“化境”。
人力不可少,否则始终不能达到“稳境”和“醇境”;天资更不可少,否则达到“稳境”和“醇境”有缓有速,“化境”却永远无法望尘。
第一步模仿,可得规模法度,第二步才能集合诸家的长处,加以变化,造成自家所特有的风格。
练习作文,一要不怕模仿,二要不怕修改。多修改,思致愈深入,下笔愈稳妥。自己能看出自己的毛病才算有进步。
写作训练欠缺者通常有两种毛病:第一是对于命意用字造句布局没有经验,规模法度不清楚,自己的毛病自己不能看出,明明是不通不妥,自己却以为通妥;其次是容易受虚荣心和兴奋热烈时的幻觉支配,对自己不能作客观的冷静批评,仿佛以为在写的时候既很兴高采烈,那作品就一定是杰作,足以自豪。只有良师益友,才可以医治这两种毛病。
自由主义与文艺
人性中有求知、想好、爱美三种基本的要求。求知,才有学问的活动,才实现“真”的价值;想好,才有道德的活动,才实现”善“的价值;爱美,才有艺术的活动,才实现“美”的价值。
Art is liberative.
人生好比土壤,文艺是这上面开的花,花的好坏有赖于土壤的肥瘠,但是花的生发是自然的生发,水到渠成,是怎样人生的观照,就产生怎样的文艺。
从“距离说”辩护中国艺术
艺术家和诗人的本领就在能跳出习惯的圈套,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以外去看,丢开他们的习惯的联想,聚精会神地观照它们的本来面目。
艺术的创造都是旧材料的新综合。
艺术一方面是人生的返照,一方面也是认识隔着一层透视镜面现出的返照。艺术家必了解人情世故,可是他能不落到人情世故的圈套里。欣赏者也是如此,一方面要拿实际经验来印证作品,一方面又要脱净实际经验的束缚。
艺术的理想是距离相当,不太远,所以观者能以切身的经验印证作品;不太近,所以观者不以应付实际人生的态度去应付它。只把它当作一幅图画摆在眼前去欣赏。
时间辽远也是“距离”的一种成因。
康德分美为纯粹的和依赖的两种。纯粹的美只在颜色线性声音诸袁术的谐和的配合中见出,这种美的对象只是一种不具意义的“模型”(pattern),最好的例是阿拉伯式图案,音乐和星辰云彩。有依赖的美则于形式之外别具意义,使观者由形式旁迁到意义上去。例如我们赞美一匹马,因为它活泼雄壮轻快;赞美一棵树,因为它茂盛,挺拔,坚强。这些观念都是由实用生活得来的。
软玉温香抱满怀,春至人间花弄色,露滴牡丹开。

《无言之美》的笔记-第四篇 生趣 - 第四篇 生趣

谈美感教育
中国儒家的最高的人生理想是“尽性”。他们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 尽物之性则可参天地之化育。
只顾求知而不顾其他的人是书虫,只讲道德而不顾其他的人是枯燥迂腐的清教徒,只顾爱美而不顾其他的人是颓废的享乐主义者。
雪莱:“道德的大原在仁爱,在脱离小我,去体验我以外的思想行为和体态的美妙。一个人如果真正做善人,必须能深广地想象,必须能设身处地替旁人想,人类的忧喜苦乐变成他的忧喜苦乐。要达到道德上的善,最大的途径是想象;诗从这根本上做功夫,所以能发生道德的影响。”
第一是本能冲动和情感的解放。
文艺还把带有野蛮性的本能冲动和情感提到一个较高尚较纯洁的境界去活动,所以有升华作用(sublimation)。
其次是眼界的解放。
第三是自然限制的解放。
美育必须从年轻时就下手,年纪愈大,外务愈纷繁,习惯的牢笼愈坚固,感觉愈迟钝,心理愈复杂,艺术欣赏力也就愈薄弱。
谈趣味
所谓“经过长久时间淘汰而仍巍然独存的”作品往往是先由这班“例外”的先生们捧出来的。
涉猎愈广博,偏见愈减少,趣味亦愈纯正。
音乐对于人生至少有三重大功用。
第一是表现。
其次是感动。
第三是感化。
音乐由感动至感化,因为它的和谐浸润到整个身心,成为固定的模型(pattern),习惯成为自然,身心的活动也就处处不违背和谐的原则。
中国先儒以礼乐立教,就为明白了这个道理。乐的精神在和谐,礼的精神在秩序,这两者中间,乐更是根本的,因为内和谐外自然有秩序,没有和谐做基础的秩序就成了呆板形式,没有灵魂的躯壳。
悲剧与人生的距离
像一切艺术一样,戏剧要有几分近情理,也要有几分不近情理。它要有几分近情理,否则它和人生没有接触点,读来兴味索然;它也要有几分不近情理,否则你会把舞台真正看做世界。
艺术往往在不自然中寓自然。
看戏与演戏
演戏人为着饱尝生命的跳动而失去流连玩味,看戏人为着玩味生命的形象而失去“身历其境”的热闹。能入与能出,“得其圜中”与“超以象外”,是势难兼顾的。
欲望的满足只“像是扔给乞丐的赈济,让他今天赖以过活,使他的苦可以延长到明天”。这意志虽是苦因,却与生俱来,不易消除,唯一的解脱在把它放射为意象,化成看的对象。意志既化成意象,人就可以由受苦的地位移到艺术观照的地位,于是罪孽苦恼变成庄严幽美。
因为无明,才执着法与我,把幻相看成真实,把根尘当作我有,于是有贪有嗔,陷于生死永劫。
佛教在中国,成就最大的一宗是天台,最流行的一宗是净土。天台宗的要义在止观,净土宗的要义在念佛往生,都是在观照上做修持的功夫。所谓“止观”就是静坐摄心入定,默观佛法与佛相,净土则偏重念佛名,观佛相,以为如此即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谓“净土”)。
人在灵方面仍近于神,在肉方面则近于兽,肉是一切罪孽的根源,灵才是人的真性。所以修行在以灵制欲,在离开感官的生活而凝神于思想与观照,由是脱尽尘障,在一种极乐的魂游(ecstasy)中回到上帝的怀里,重新和他成为一体。中世纪神学家把“知”看成心灵的特殊功能,唯一的人神沟通的桥梁。“知”有三个等级:感觉 (cognition)、思考(meditation)和观照(contemplation)。观照是最高的阶段,它不但不要假道于感觉,也无须用概念的思考,它是感觉和思考所不能跻攀的知的胜境,一种直觉,一种神佑的大澈大悟。
但丁自己就象征心灵,三界只是心灵的三种状态,地狱是罪孽状态,净界是忏悔洗刷状态,天堂是得解脱蒙神福状态。
古典派要求意象的完美,浪漫派要求情感的丰富,还是冷静与热烈动荡的分别。文艺批评家们说,这分别是粗浅而村俗的,第一流文艺作品必定同时是古典的与浪漫的,必定是丰富的情感表现于完美的意象。把这见解应用到人生方面,显然的结论是:理想的人生是由知而行,由看而演,由观照而行动。这其实是一个老结论。
止于知犹未足,要本所知去行,才算功德圆满。
英国散文家斯蒂文森(R.L.Stevenson)在一篇叫做《步行》
我们这样匆匆忙忙地做事,写东西,挣财产,想在永恒时间的嘲笑的静默中有一刹那使我们的声音让人可以听见,我们竟忘掉一件大事,在这件大事之中这些事只是细目,那就是生活。我们钟情,痛饮,在地面来去匆匆,像一群受惊的羊。可是你得问问你自己:在一切完了后,你原来如果坐在家里炉旁快快活活地想着,是否比较更好些。静坐着默想——记起女子们的面孔而不起欲念,想到人们的丰功伟业,快意而不羡慕,对一切事物和一切地方有同情的了解,而却安心留在你所在的地方和身份——这不是同时懂得智慧和德行,不是和幸福住在起吗?说到究竟,能拿出会游行来开心的并不是那些扛旗子游行的人们,而是那些坐在房子里眺望的人们。
慢慢走,欣赏啊
第一,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
其次,“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诀,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
善于生活者则彻底认真,不让一尘一芥妨碍整个生命的和谐。一般人常以为艺术家是一班最随便的人,其实在艺术范围之内,艺术家是最严肃不过的。
在看重一件事物时,他知道执着;在看轻一件事物时,他也知道摆脱。艺术的能事不仅见于知所取,尤其见于知所舍。
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晋代清流大半只知道豁达而不知道严肃,宋朝理学又大半只知道严肃而不知道豁 达。陶渊明和杜子美庶几算得恰到好处。
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的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无言之美》的笔记-第三篇 妙语 - 第三篇 妙语

永恒的《蒙娜丽莎》
三年不窥园,十年成一赋。
科学愈进步,人类征服环境的能力也愈大。征服环境的能力愈大,本确是人生一大幸福。但是它同时也易生流弊。困难日益少,而人类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情不免愈轻浮粗率,而艰苦卓绝的成就也便日愈稀罕。
我在《春天》里所见到的——《春天》之欣赏
在生气蓬勃的春天,在欢欣鼓舞的随着生命的狂澜动荡中,仍能保持几分沉思默玩的冷静,在人生,在艺术,这都是一个极大的成就。
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
我们吃饭和吃茶,慢斟细酌,不慌不闹,各人到量尽为止,止则谈的谈,笑的笑,静听的静听。酒后见真情,诸人各有胜慨。
一个人须先是一个艺术家,才能创造真正的艺术。
诗的意象与情趣
诗的境界是一个情景交融的境界。遮娇容并不是偶然的,天生自在的,它必须经过思想或心灵的综合。
人类思想大约可分为两个类型:一是艺术型思想,运用具体的意象,一个科学型的师兄,运用抽象的概念。意象shi个别事物在心中所印下的图影,概念是同类许多事物在理解中所见出的共同性。
科学推求普遍的真理,以概念为基础;诗创造个别的意境,以意象为基础。科学是推理,是理解的事,诗是想象,是情感的事。
久旱逢甘雨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感受情绪是实际人生的事,回味情绪才是艺术的事。感受是能入,回味是能出。由感受到回味是由自我的地位调到旁观者的地位,由热烈的震动变为冷静的观照。
诗的主观与客观
一般人感受情趣时变为情趣所羁縻,当其忧喜,若不自胜,忧喜既过,便不复在想象中留一种余波返照。诗人感受情趣尽管较一般人更热烈,却能跳开所感受的情趣,站在旁边来很冷静地把它当做意象来观赏玩索。
从感受到回味,由实际世界到意象世界,从实用态度变为美感态度。在实用世界中处处是牵绊冲突,可喜者引起营求,可悲者引起畏避;在意象世界中尘忧俗虑都洗涤净尽,可喜者无须引起营求,可悲者亦无需引起畏避,所以相冲突者可以各得其所,相安无碍。
老子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已观其徼”
诗的无限
创作与欣赏都必有综合的想象,它们的不同在凭借:创造所凭借的是人生世相中某一情境的直接的感悟,欣赏所凭借的是诗人所用为媒介的语文,由此借助于自己对于人生世相的固有的了解,间接地达到那个情境的领悟。
讦谟定命,远猷辰告
诗不能只是“比”“兴”或“赋”,却必同是三义的混合。凡诗都必有所赋(必有一个情景),而所赋的都必可以连类旁及(由此见彼,由有限见无限),所以都必有“比”与“兴”。是的深浅高低也就于此见出。
谈中西爱情诗
一、西方社会表面上虽是国家为基础,骨子里却偏向个人主义。爱情在生命中最关痛痒,所以尽量发展,以至掩盖其他人与人的关系,说尽一个诗人的恋爱史,差不多就已说尽他的生命史.在浪漫时代尤其如此。中国社会表面上虽以家庭为中心,骨子里却侧重替国家服务(“做官”)。文人往往费大半生光阴于仕宦羁旅,“老妻寄异县”是常事。他们朝夕接触的往往不是妇女而是同僚与文字友。儒家的礼教在男友之间筑了一道很严密的防线 (“阃”),当然也有很大的关系。在西方,这种防线未尝不存在,却没有那么严密。
二、西方受骑士风的影响,尊敬女子是荣耀的事,女子的地位较高,教育也较完善,在学问兴趣上往往可与男子欣合,在中国得之于朋友的乐趣,在西方可以得之于妇人女子。中国受儒家的影响,乾上坤下是天经地义,而且女子被看成与“小人”一样“难养”,“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实际上也往往确是如此,所以男子对于女子常看作一种不得不有的灾孽。她的最大的任务是传嗣,其次是当家,恩爱只是一种伦理上的义务,志同道合是稀奇的事。中国人生理想向来侧重事功,“随着四婆裙”在读书人看是耻事。
三、东西恋爱观相差也甚远。西方人认为恋爱本身是一种价值,甚至以为“恋爱至上”,恋爱有一套宗教背景,还有一套哲学理论,最纯洁的是灵魂的契合,拿生育的要求来解释恋爱是比较近代的事。中国人一向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真正的恋爱往往见诸“桑间濮上”,潦倒无聊者才寄情于声色,像隋炀帝李后主几个风流天子都为世诟病,文人有恋爱行为的也往往以“轻薄”、“失检”见讥。在西方诗人中恋爱是实现人生的,与宗教文艺有同等功用;在中国诗人中恋爱是消遣人生的,妇人等于醇酒鸦片烟。
诗人的孤寂
群众所叫好的都是前一代的诗人,或是模仿前一代诗人的诗人。
“千秋万岁名”往往是“寂寞身后事”。
谈谈诗与趣味的培养
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
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
学文学的人们的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依傍一家门户,对于口胃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视。

《无言之美》的笔记-第98页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在沉静中加过一番回味,情感才由主观的感触变成客观的观照对象,才能受思想的洗练与润色,思想才能为依稀隐约不易捉摸的情感造出一个完整的可捉摸的形式和生命。
138
如果我们把原来感受的那种生糙自然的情绪叫做第一度情绪,回味起来的情绪叫做第二度情绪,它们的分别可以这样判定:第一度情绪如洪水行潦,拖泥带水;第二度情绪如秋潭积水,澄清见底;第一度情绪有悲喜两极端中各种程度的快感与不快感,第二度情绪悲喜相反者同为欣赏的对象;第一度情绪起于具体的情境而那具体的情境却不能反映于意识,意识全被情绪垄断住了,第二度情绪连着它所由起的具体的情境同时很明确地反映于意识,是一个情景交融的境界。总之,第一度情绪是人生,是自然;第二度情绪是想象,是艺术。
207
悲剧把生活的苦恼和死的幻灭通过放大镜,射到某种距离以外去看。苦闷的呼号变成庄严灿烂的意象,霎时间使人脱开现实的重压而幽魂于幻境,这就是尼采所说的“从形相得解脱”。
欢喜的是人生煞是热闹,至少是这片刻光阴不曾空过。


 无言之美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