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1978-12
ISBN:9787100018746
作者:[德]黑格尔
页数:464页

章节摘录

  本体,就在这种自觉的精神里面被扬弃了。人们承认那些固定观念是万古不变的真理,把它们当作不依賴自我意识的东西崇拜。这种自觉的精神并不是以一本正经的态度向人们讲活,并不是以那种方式对待人们,而是采取一种机智的方式,就是说,让自我意识通过C己的活动从那些观念里引出另外一个意义,与人们给予那些观念的意义正好相反。对于精神,只有用机智的办法,通过它的自我意识的作用和活动,才是有效的,才是它威兴趣的。这是具有现实性的概念所具有的特点:凡是被这个洞察一切,理解一切的自我意识认作本质的,就是有效的。  现在耍来看看,在这个绝对从事理解的自我意识看来,本质是怎样的。首先,本质这个概念被认定为只是否定性的概念运动;肯定性的东西、单纯的东西或本质是落在这种运动以外的。在本质里并沒有区分,并沒有內容; 因为全部特定的內容都消失在否定性中了。这个空洞的本质对我们说来就是纯粹的思维,就是。[高本体];或者被客观化了,被表象为存在着的、与一般意识相对立的东西,即物质。  我们在这里看到所渭唯物论和无神论公然出现了,这是纯粹从事理解的自我意识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在这个否定性的运动中,一切把精神没想为自我意识的彼岸的规定都消失了,尤其是各种对于精神的规定,以及那些把精神陈述为精神的规定,主要是信仰梢神、认为精神存在于自我意识本身以外的各种想法,以及一切传统的东西、由权威强加于人的东西,全都消失了。剩下的只是当前的、现实的东西;因为自我意识认为自在的,仅仅是那种为自我意识本身而存在的东西,那种使自我意识认识到白己实在的东西,达就是物质,就是能动的、在杂多中展开和实现的物质,即自然。我是在当前现实中意识到我的实在性的;于是自我意识就很顺当地发现它自己是物质,——灵魂是物质性的,观念是外界感觉印象在脑子这个內部器官中所引起的运动和变化。  另外一派启蒙思想则相反,虽然把绝对本体说成自我意识的彼岸,却认为绝对本体本身是我们根本不认识的。绝对本体挂着神这个空名。山于神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受规定的,我们对他也就不能作任何规定;神等于X,即绝对不知道的东西。这种说法并不就是无神论,因为:(1)它还使用着神这个并不表示任何东西的空名,(2)它把自我意识的各种必然关系,如各种义务之类,并不说成自在白为地具有必然性,而说成通过与另一个东西.即那个不知道的东西相联系而具有必然性——虽说与那个不知道的东西并无积极关系,只不过是 ……

书籍目录

目录
第三部 近代哲学
引言
第一篇 培根和波墨
一、培根
二、雅各·波墨
第二篇 思维理智时期
第一章 理智的形而上学时期
一、第一阶段
笛卡尔
斯宾诺莎
马勒伯朗士
二、第二阶段
洛克
胡果·格老秀斯
托马斯·霍布斯
库得华斯
普芬多夫
牛顿
三、第三阶段
莱布尼茨
沃尔夫
通俗哲学
第二章 过渡时期
一、唯心论和怀疑论
巴克莱
休谟
二、苏格兰哲学
托马斯·锐德
詹姆斯·析阿蒂
詹姆斯·奥斯瓦德
杜格尔德·斯图尔特
三、法国哲学
否定的方面
肯定的方面,甲、自然体系,乙、罗比耐
关于具体的普遍统一的观念
德国启蒙思想
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
一、耶可双
二、康德
三、费希特
费希特哲学的基本原理
费希特新改造的体系
几种与费希特哲学相联系的主要形式
四、谢林
五、结论
译者后记
部分术语主题索引(术语对照)
人名索引

编辑推荐

  在哲学史里,我们立刻可以看到,如果从一个恰当的观点去看它的题材,它自然会引起我们很大的兴趣,但是即使它的目的被了解错了,它仍然具有它的兴趣,甚且一般人对于哲学和哲学史的目的愈是看错,这种兴趣的程度好像反而愈益增加。因为从哲学史里人们特别可以推出一个足以证明哲学这门科学无用的理由。

作者简介

本书是黑格尔的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原书在1831年黑格尔死后出版,共三卷。中译本分四卷出版。

图书封面


 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精神世界和現實世界究竟哪個最重要?糾結於人性的複雜只會讓人沉淪於人性的複雜,同樣糾結於精神世界複雜還是讓人迷失。也許人類急切的心裡,想在短暫的以百為數量級的時間裡想明白某些本質的東西———恰恰是悲劇的來源:有限的信息與廣延的規律。亦或者,對規律的追求是人類獨有的偏執:世界(包裹人類)或許只是種雜網絡雪崩(網絡微小變化帶來的各種各樣完全不同形式的結果)後的一種結果。也許只是自然開的一個玩笑。
  •     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年)毫无疑问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在2000年前提出了“知识即美德”的神圣思想,他的思想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认为道德只能凭心灵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苏格拉底提出肉体易逝,灵魂不朽,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       苏格拉底在白天闹市中就常会进入到深深的禅定中,在他身上常有神迹现象出现。在古希腊,有一回,有位叫凯勒丰的来到以准确的预言而闻名的德尔斐神庙,向神提出问题,求神谕告诉他谁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女祭司传下神谕说,没有人更智慧了。苏格拉底并不认为自己是最有智慧的人,他造访了一个又一个享有智慧声誉的人,发现这些自认为聪明的人,最不聪明之处就是以自己所不知者为知。于是他终于明白,神谕通过苏格拉底告诫人类,最聪明的人是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微不足道的人。柏拉图受苏格拉底的精神感召,变成一个酷爱智慧的青年,柏拉图非常敬爱他的老师,他常说:“我感谢上帝赐我生命,······;但是我尤其要感谢上帝赐我生在苏格拉底的时代”。但遗憾的是:苏格拉底之后的西方思想家们,都只能是局限在哲学的头脑思维层面。      德国哲学第一人雅各•波墨(Jakob Boehme)于1575年生,他谈到自己当牧童的时候就见到过奇异的景象。第一次奇异的觉醒是他放牧时得到的;那时他就已经在灌木丛中看到了一个洞穴和一大桶黄金。他为这种灿烂的景象所震惊,心灵就从阴暗的鲁钝状态里觉醒了;这种景象他以后不再看到。后来他在走方缝鞋的旅途中,“他想到《圣经》上的一句话(《路加福音》):‘天父将把圣灵赐给那些向他祈求的人,’心中受到莫大的鼓舞,因此为了认识真理,他就专心一志,热忱地不断祈祷、探索和叩问,终于在一次伴同师傅走方的旅途中凭着圣父在圣子身上的指引,随着圣灵进入神圣的安息,灵魂得到愉快的宁静,他的祈求获准了;那时(根据他的自白)他为神圣的光明所围绕,处在至高无上的神圣静观和欢乐之中,达七天之久。”在他二十五岁的时候,”光明“再度”降临到他身上,他第二次看到这类景象。他说他看见一个擦得雪亮的锡器在房间里,“由于”这种金属的“令人喜悦的可爱形象突然出现在眼前”,他的心灵就闪闪发光,静观一切,进入禅悦境界, “洞察到神秘本性的中心,”神圣实体的光辉。“他走出大门跑到野外,想把这种幻觉赶出头脑,”可是心里“仍旧感觉到原来看到的那种景象,而且越来越清楚;因此他凭借心中形成的那些征象或形象、线条和色调,仿佛可以洞见一切创造物的核心和内在本性。
  •     如果黑格尔看到尼采的东西,他会作何观感。我在看他的哲学史讲演录,虽然是个哲学史,但其根本思维方式和要论证的东西是和小逻辑一脉相承的。抽象,真是纯粹的抽象,把血肉淋漓的东西用一种朴素的力求客观的叙述表达出来。黑格尔沉浸于他洞穿并组织起来的substance中,而我,读的时候总觉得孤独。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蜻蜓点水
  •     著译俱佳
  •     还是。。
  •     无语了, 出个书就不能认真点.. 如果这麽多错字那还不如看繁体的. (还是97年出的那个版本)
  •     关于西方形而上学传统,还是黑格尔这个哲学史讲得最透彻。可是他对东方哲学的无知和狂妄太令人吃惊了。
  •     79后版
  •     要点:波墨对恶的理解【54】;笛卡尔与机械论【99】;为什么斯宾诺莎重要【111-】;启蒙和革命的正面【243-8】;自由的形而上学化【260】;雅可比之有限无限【274】;康德判断力之结合universal和Particular【329】;费希特论自由【371】;谢林“真理是具体的。”【413】
  •     中间讲宗教的一部分
  •     仍然不懂康德费希特谢林,几欲自绝
  •     Read again。 许多地方真是需要逐句读呢。
  •     讲波墨那一节真叫人难懂!颇为深奥的哲学史。
  •     基础读物+1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