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改进论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知性改进论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1960-2
ISBN:9787100020244
作者:[荷兰] 斯宾诺莎
页数:69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初利用天然的工具”或“天然的力量”,可以获得真观念,但却不能看到,真观念最初开始于经验和实践,其后还须受到经验和实践的检验。理性主义者的斯宾诺莎,认为有了真观念后就可以抛弃天赋力量,用不着经验的印证和实验的检证了。斯宾诺莎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唯物主义基础在于他承认“真观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伦理学》第一部分公则六),“真观念必定完全与它的形式的本质(即客观对象)符合”(第四二节),尽管“真观念与它的对象不相同”(第三三节),但是,例如“彼得这人是真实的;彼得的真观念就是彼得的客观本质,本身即是真的东西”(第三四节)。由于真观念是客观自然事物的反映,所以真观念愈多、一方面就愈多理解自然事物的法则,一方面自己的知性、认识能力也就愈完善,“所获得的工具也就愈多,……进行求知,就愈加容易。”(第三九节)这两方面的意义可以归结在如下一句话里:“心灵认识的事物愈多、便愈知道它自身的力量和自然的法则”(第四。节),换句话说,心灵认识自然事物愈多,具有真观念愈多,就愈足以改进自己的知性,自己的知性愈改进、愈完善,就愈有更多更好的工具以认识自然的法则。斯宾诺莎认识论和方法论所出发的唯物主义观点,尤其表现在“凡是与他物有关系的东西——因自然万物没有不是互相关联的——都是可以认识的”(第四一节)这种明确的可知论上。他明白说出,“我们的心灵可以尽量完全地反映自然。因此心灵可以客观地包含自然的本质、秩序和联系。”

内容概要

作者:(荷兰)斯宾诺莎 译者:贺麟

书籍目录

译者序言
预告读者
一导言:论哲学的目的
二论知识的种类
三论知性
四论想象
五论界说
译后记

编辑推荐

《知性改进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作者简介

《知性改进论》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知性改进论》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

图书封面


 知性改进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斯宾诺莎谈到哲学追求真理的目标,对于人是否能认识上帝并人如何认识上帝给出了自己的看法。通过追求理性,探究世界本质规律的方法培养知性认识真观念,克服了笛卡尔的不可知论。然而,不论这样的结论看起来有多么振奋人心,在实践上往往令人陷入沮丧。迄今为止,尽管人类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进步惊人,但人类科学知识的总和远远不能让一个人哪怕是超人达到穷尽物理的程度。在中国有阳明子格竹的故事。王守仁格竹三天三夜,没能格出个道理,最后反而病倒了。人不是竹,如何能穷尽竹的道理?人对竹的认识不过是竹子观念的观念,如果人不能穷尽光的原理,如何能保证看到的竹子就是竹子本来的样子呢?更何况光相比竹对人来说更为陌生。阳明子借此创立心学,正如笛卡尔所说,人最熟悉的就是自己的心灵。心灵就像超级市场一样,摆满了人各种各样的观念,其中绝大多数的商品都是假货,唯有一样观念,被斯宾诺莎称作真观念的,便是需要我们甄别出来的。当然是金子总会发光,很多情况下,我们一眼就可以找出真理,因为真理就像金子一样是自明的,我们运用直觉找出金子的过程就是知性运动的过程。当然,并非人人生来就拥有良好的知性(准确的说是直觉)。一般来说,相比较男子,女子的直觉要发达得多。因此,女子发现真理的可能性也就比男子来得高。很明显,知性直觉这些东西并不像理性那样可以用逻辑和语言演绎出来。智慧的女性往往不为人知。在女权运动兴盛的时代,女子喜欢做和男子一样的事,来显示她们的地位。抽烟、剪短发、穿长裤、工作、从政、率军打仗甚至对同性产生兴趣。这就是陷入了误区,哪怕是花木兰或者贞德这样的女英雄,人们也都是拿评价男人的标准来褒扬她们的不俗。而女子优秀的标准在于女性的美。不用多说,外表的俊俏和内心的善良构成了女性美的两个方面。作为上帝无数属性中的两个,前者的变数在出生后就显得有限,后者的变数则大得多。如何塑造女性的美,在前者就是着装打扮保养之类的了。在后者,培养善良品格的途径只有一个,就是保持知性不灭。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有四种。一是由听闻获得的知识,二是由经验获得的知识,三是由理性获得的知识,四是由信仰获得的知识。四种知识的可信度是不一样的,前两者获得的知识形成的观念是虚构观念的来源。后两者则不会形成虚构。我们虚构魔鬼的概念,认为魔鬼有一对蝙蝠的翅膀,可如果我们对蝙蝠有理性的认识就可以轻易破除。我们想象魔鬼虽不具有蝙蝠的形象,却是罪恶的极致,我们对上帝和善的观念则可以帮我们消除疑惑,正如世界上只有非常圆的圆而没有非常不圆的圆一样,世界上只有绝对的善,没有绝对的不善。蝙蝠翅膀的形象来自感官经验,绝对罪恶的观念更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在我们清楚地认识这些事物之后,我们可以确信,理性和知性不会骗我们。我们认识真理的途径就是追求理性,并保持知性不灭,方法就是排除一切错误观念。对于女性来说,追求理性和男性相比就显得不占优势。但女性拥有天生的良好知性。形象地说,和城墙下攻坚的男性不同,女子的地位处在城堡的天守阁上,只要守住城堡就可以达到最终的胜利。然而不利的是,女子的城堡是没有城墙的城堡,在刚出生时,人达到极善,因为人的经验不够多,头脑中的谬误还没有达到相当程度。在成长的过程中,相当多的不可避免的经验一下子涌进来,来不及加以分辨。在走上社会之前,这些经验绝大多数来自父母,书本,学校和身边的朋友。其中不排除有相当多的观念是正确而符合真理的,但也有部分观念是虚构而错误的,这些谬误对女子的知性是有害的。然而女子利用理智武器的能力不如男性,如果没有男性的保护,女子能做的就只有两件事:一是培养坚定的信仰,二是自觉与可能造成谬误的途径保持距离。信仰是什么?信仰的本质是对存在的爱恋。基督教信仰的本质是对三位一体的爱恋,自由信仰的本质是对自由的爱恋。尽管对男友的爱恋不可以构成信仰,但也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女子对男友的爱恋构成女子对理性的信仰。然而不论是三位一体、自由、还是理性主义,统统都是知性反映绝对存在形成的观念,这个存在被斯宾诺莎称为上帝,被中国的理学家称作天命。信仰对于知性本身无疑是必要的,因为知性必须借着信仰的对象显明出来。信仰不一定是宗教,但宗教一定是信仰,只要信仰的对象符合真理。很多人一听到宗教就会产生惧怕的心理,因为他们总把宗教和迷信等同起来,也不懂得宗教和邪教的区别。我可以明确的说,不但像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这样的独神宗教不是迷信,甚至被我国当局打压的那个也不一定是邪教。因为他们信仰的对象,真理、善良、美、自由都与绝对存在没有什么本质的矛盾。很多打着科学旗号,却宣传追求利益、罪恶思想的教倒是和邪教挺有几分相似。尽管宗教与真理并无本质矛盾,宗教显然也不是真理本身。比如《圣经》里说蝙蝠是一种鸟,就很明显从理性上来说是谬误的。如果人坚信三位一体上帝从而相信《圣经》,他也很容易陷入谬误之中,因为圣经不是别的什么,正是先知们和使徒这些人记下的经验。在圣经中,人对三位一体上帝的信仰,应只限于三位一体上帝和由祂派生的道德律法。很显然,基督教不是最符合真理的宗教。在我们中国,儒家思想,在伦理层面我认为比其他宗教要高明的多,我个人对佛教的评价是比较低的。作为儒家思想哲学化的理学,基本上可以作为中国最为宝贵的文化成果奠定中华文明在世界的价值地位。对于女子来说,培养自己的信仰,当属儒家思想最优。选择信仰之后如何表达信仰感情,培养一两门艺术爱好是必要的。音乐、美术、文学之类的,可以作为读书思考之外认识真理的方式。当然推荐的是古典的艺术。第二个方法就是远离有可能产生谬误的认识来源,少接触诸如新闻联播、《环球时报》之类的新闻媒体,不但因为它们是听闻经验来源的直接途径,事实证明,它们是造成中国人无知的祸魁。马克思主义这样的东西也是非常可怕的。我们可以发现,在专制国家,女性的政治观念都是最最保守的,因为她们偏听偏信的弱点,在国家宣传机器面前毫无抵抗力。这也是我对中国女性最为担心的一点。无论怎样,女性在专制国家面前都是受害者。我们前面提到,女性依靠自身的努力培养知性有两个途径。在专制集权国家没有信仰自由,也不可能独身于国家强制灌输的错误观念之外。这两条路似乎都被截断了。剩下的就只有一条路,找个好男朋友。爱恋他如同爱恋上帝,相信他如同相信自己。前提是他是一个男人,并且是一个好人。
  •     【按语:Spinoza(1632-1677)的《知性改进论》类似于培根的《新工具》和笛卡尔的《谈谈方法》,给出了Spinoza对哲学和知识的一般理解,是一部中途放弃,未曾写完的短小作品,死后方出版。相对培根和笛卡尔而言,Spinoza表现出强烈的伦理关切,其知识论等同于是伦理学。如《伦理学》一般,Spinoza的主导观念是:认知就是一个泛神论的意识的自我认知,这有点预示着黑格尔了。本文观念很简单:人有知性和感觉(想象),知性通达真理,而想象则是幻想和谬误之源。并提供了一些程序建议避免谬误。第一节导言很动人很个性化。】1.导言:论哲学的目的日常习见都是虚幻的,一切令我恐惧的东西无所谓善恶,“我决意探究是否有一个人人都可以分享的真正的善,它可以排除其他的东西,单独地支配心灵。”【斯宾诺莎:《知性改进论》,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9页,下同】Spinoza决意放弃财富、荣誉和肉体快乐三种不确定的善,追求真正的善,“所有心灵的烦扰都起于贪爱前面所说过的那种变幻无常的东西。…爱好永恒无限的东西,却可以培养我们的心灵。它最值得我们全心去追求,去探寻…这种私欲消散、心安理得的境界,起初是很稀少而短促的;但是我愈益明确见到真正的善所在,这种境界显现在我心中,也就愈加经常,愈加持久。”【22】而这时,若财富、荣誉及快乐仅仅作为手段而有节制地追求,也是有帮助的。至善不是一种物,万物的生成变化皆遵循自然永恒的秩序及固定的法则。“至善乃是这样一种东西,人一经获得之后,凡是具有这种品质的其他个人也都可以同样分享。…简单地说,它是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相一致的知识(the supreme good is to arrive at the enjoyment of such a nature, together with other individuals, if possible. What that nature is we shall show in its proper place; namely, the knowledge of the union which the mind has with the whole of nature)。”【23】斯宾诺莎致力于达到至善的品格,也试图让别人一起达到。这首先要“寻求一种办法来医治知性,并且尽可能于开始时纯化知性(purifying intellect),以便使知性可以成功地、无误地、并尽可能完善地认识事物。”【24】2. 论知识的种类区分认识的各种方式,分为四项:1.传闻的知识;2.泛泛的经验的知识;3.推理的知识,但并不必然正确,因为对“cause”未必有确切了解;4.纯从认识事物的本质,或认识到其最近因(proximate cause)而得来的知识。“唯有第四种知识才可直接认识一物的正确本质而不至于陷于错误。”【29】3. 论知性(intellect)真观念本身是可理解的东西。“确定性不是别的,只是客观本质自身。”【32】“真的方法乃是教人依适当次序去寻求真理本身,事物的客观本质或事物的真观念的一种途径。”【33】正确的方法在于认识什么是真观念,并将真观念从其余表象中区分开来。“真理是自明的。”【35】4. 论想象需要将真观念与别的表象(perception)区分开来,使心灵不至于混淆。讨论虚构的、错误的和可疑的表象或观念的性质,以及免除这些perception的方法。虚构的观念是关于可能事物的,虚构并不涉及永恒真理。“心灵所知愈少,而所感觉愈多,则它虚构的可能性必定愈大。”【43】只要有了明白的认识,就不担心虚构的观念;加以分析也可以瓦解虚构观念。错误的观念或表象。无异于醒着做梦,与虚构的观念相同。真思想与错误思想的区别在于内在的标志。“真的或正确的观念之形成乃基于能思维的存在的本性,那么,无疑的,不正确的观念只发生,乃是因为我们是一个能思维的存在的一部分。”【51】 “本源就是唯一无限的存在,换言之,这就是整个存在,在它以外,更没有存在。”【52】可疑的观念。引起怀疑的观念必定是不够清晰的观念。应当依照正当次序,不要割裂事物的联系,这样就不会导致怀疑。“已经指出虚构的观念、错误的观念等等,如何起源于想象(imagination),换言之,如何起源于某种,可以说是偶然的不相连属的感觉,而感觉又并不是出于理智的力量,乃是起于外界的原因,即按照身体、在醒着或睡着时,受不同的刺激而起。…必须承认想象与理智不同,而且必须承认心灵由于有了想象便处于受动地位。”【56】对理智与想象不加精确区分,就容易陷入极大的错误。5.论界说(definition)研究的正当途径在于依据一定的界说而形成思想。对一物的界说决定了思想的进展。完善的界说“必须揭示一物的最内在的本质。”【60】对被创造物的界说必须包括它的最近因;对非被创造物的界说:须排除原因,不可为存在问题留下余地,不可用抽象的概念,一切特质必须从界说中推出。总结知性的特质:“知性自身具有确定性,它知道事物形式地存在于实在界中,正如事物客观地包含在知性中。”【65】;“知性绝对地形成的观念表示无限性;而有限的观念则是知性从别的东西推论出来的。”【65】“知性观察事物并不怎么从时间的观念,而是在某种限度内从永恒的和无限数量的观点。”【66】
  •     1.认为伦理学也可以像几何学一样一步步推理出来。 2.认为大自然就是上帝,也就是实体。上帝就是一切,一切都在上帝之中。 3.上帝的属性无穷无尽,但“思想”与“广延”是人类所仅知的两种。 4.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每一种现象,例如一朵花或华兹华士的一首诗,都是思想属性或广延属性的的各种不同模态。所谓“模态”就是实体、上帝或自然所采取的特殊表现方式。两者都是实体、上帝或自然的表现方式。” 5.上帝是透过自然法则来主宰世界。因此上帝(或自然)是每一件事情的‘内在原因’。这表示物质世界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其必要性。 6.我们不能控制所有的事情,但是我们能控制我们对所发生的事情的态度。 7.所谓的自由是指有充分的自由去发展它先天的能力。我们的发展与个人的成长可能会受到政治环境等因素的阻碍,外在的环境可能限制我们,只有在我们能够‘自由’发展本身固有能力时,我们才活得像个自由的人。 8.世间只有一种存在是完全自主,且可以充分自由行动的,那就是上帝(或自然)。人可以争取自由,以便去除外在的束缚,但他永远不可能获得“自由意志”。 9.使我们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和谐的是我们内心的各种冲动。例如我们的野心和欲望。但如果我们体认到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有其必然性,我们就可以凭直觉理解整个大自然。我们会很清楚地领悟到每一件事都有关联,每一件事情都是一体的。最后的目标是以一种全然接纳的观点来理解世间的事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与满足。 上面9点,第1点是他的方法论,第2~5点是他的实体论,第6~9点是他的伦理学。-------------------------一、斯宾诺莎的方法论1、和笛卡尔一样,斯宾诺莎认为我们可以按照几何学的方法获得关于实在的精确知识。在几何学里的知识是推演出来的,而斯宾诺莎相信我们关于实在的本性的理论也可以推演出来。2、推演最重要的是前提的正确,斯宾诺莎的推演是从“真观念”开始的。“真观念”就是清楚明白的、不证自明的观念,像数学的公理。3、斯宾诺莎认为哲学的正确方法是:(1)确认真观念;(2)从一个真观念推导出其他真观念;(3)真观念之间的推理要从原因的观念到结果的观念进行。 二、斯宾诺莎的实体说1、神即自然,亦即实体。斯宾诺莎认为实体是包含无限属性的,这是一个“真观念”。既然实体包含无限,那么实体之外就没有他物,所以实体是唯一的。既然实体是唯一的,那么上帝就不是在实体外,上帝就是实体本身,亦即自然本身。所以上帝=自然=实体。既然神是万物得以产生的原因,而神又是在万物中,所以万物得以产生是自因的,亦即实体是自因的。所以实体的观念是包含实体的存在的。2、通过上面的说明,我们可以理解实体的定义:“在自身之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就是说,实体就是一个不需要借助他物,只需要靠自己就能认识自己的东西。还有实体的特性:自因的、无限的、唯一的、不可分割的、永恒的。4、实体的属性就是实体固有的本质特性,斯宾诺莎认为实体的属性是无限的,但我们能够认识的就只有思维和广延。笛卡尔认为两种属性显示的是两种实体的存在,而斯宾诺莎认为这两种属性是单一实体的活动的两种不同方式。这样,斯宾诺莎就用自然主义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取代了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5、实体的样式。上面说,神即自然,而且只有唯一的无限的自然。斯宾诺莎又把这自然分为“创造自然的自然”和“被自然所创造的自然”。前者是指上帝及其属性。后者是指上帝所创造的世界,又被斯宾诺莎称为实体的样式。之所以称为“样式”,是因为斯宾诺莎认为世界是上帝属性表现出来的形式。我们可以用珊瑚礁来比喻。珊瑚礁就是“创造自然的自然”,珊瑚礁生出的新珊瑚,就是“被自然创造的自然”。新珊瑚之所以会生出,是因为珊瑚礁有生成的属性。新珊瑚的生出,就是这种生成的属性表现出来的形式,所以它被称为珊瑚礁的“样式”。6、决定论。新珊瑚的生成是珊瑚礁生成属性的必然结果,与此相类似,“实体的样式”是“实体的属性”的必然结果。又因为“实体的样式”=“被自然所创造的自然”=上帝的造物=世界,所以斯宾诺莎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已经被决定了的。

精彩短评 (总计72条)

  •     书很薄,但是内容很丰富,从知识的本质到如何学习知识,都有精辟的分析,推荐阅读。
  •     : B563.1/4833-9
  •     後來他就死了...
  •     只读了一半,说实话有些晦涩,不过却是可见作者对于哲学与知识的深刻见地
  •     人可以获取四种知识:从传闻而来、从未经理性的经验而来、通过间接推论而来、通过直接认识本质而来。任何一物作为一个形式本质都有一个客观本质,客观本质就是对于该对象的观念,这保证了“确定性”。认识对象越简单则对其的观念就越清楚明晰,因为对于最简单的认识对象只存在“知其全部”和“丝毫不知”两种状态,而不会有“知其部分”的模糊状态。所谓“抽象概念”以一种高度概括,在具体认识中容易造成混淆,所以应该尽量形成清楚明晰的观念,并获得对认识对象的“界说”。界说可推出事物的一切特质。“真观念”是自明的、永恒的真理,方法即对“真观念”的观念,然后通过因果关系推出一切观念。虚构观念的对象是可能存在的事物,虚构观念有自洽性,只是不一定与真实相合;错误观念是被意识承认的虚构观念;可疑观念需要不止一个且模糊不明的观念。
  •     道德帝の训诫讲座。站在比较基础宏观全面的角度给出实现自我进步的建议和理论依据。整篇小册子非常舒服,真诚而无说教感。序言冗长意欲反客为主,减一星。
  •     “著者老是想要完成这部著作,但是他为许多别的工作所阻挠,而后来他就死了。。。”。。。
  •     ❤
  •     继承了笛卡尔的一部分思想,关于知识分类论那一部分另我印象很深刻。
  •     斯宾诺莎说哲学,说知识,说想象和界说。有些深奥,读完也就哲学的目的和知识两章尚可通晓。哲学讲究的方法论,明晓后指导自己的思想行动。我之见之思想任重道远。
  •     牛逼致知篇!今天惊喜拥有
  •     不是我的菜阿,买的后悔了
  •     贺麟翻译的斯宾诺莎不能默读,只能朗读。否则会以为字和字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一大堆方块字的无序排列。呵呵,贺麟翻译的黑格尔我是没有读过的。过段时间再来评斯宾诺莎。
  •     斯宾诺莎之门未完成的钥匙
  •     斯宾诺莎方法上继承自笛卡尔,但气质上完全不同(有点像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个人认为体系最精致的两位形而上学家之一,某些观点似可看作康德和逻辑原子论的先驱
  •     喜欢斯宾诺莎可以读读,印刷没问题,就是纸张稍薄,毕竟只这个价钱。
  •     上大菜前的开胃菜。
  •     “注意所有倍数是7的小节。”
  •     对于非哲学专业的我来说,斯宾诺莎的作品是最适合的了吧。
  •     高中看的,不记得后来放到哪去了....
  •     很有用 谢谢分享
  •     译者注名这本算是道德论的导言,斯宾诺莎确实给自己挖了不少坑。所叙述的部分算是中层方法论,读起来还是挺让人恼火的。
  •     看了若干遍,还是云里雾里.作者老儿死的太早,要不早发姨妹儿去问问了.
  •     好文,希望更多年轻人多读
  •     “从前有一个论文没写完的家伙,他一直在忙别的,后来他死了论文也没写完”==未完的手稿太抽象,还是得去读笛卡尔。
  •     导言真是棒,说起来他们提起哲学的目的之类的东西都迷人得不行啊(随便看了下短评,竟戳到笑点了233原来全书的精华部分在预告读者吗“著者老是想要完成这部著作,但他为许多别的工作所阻挠,而后来他就死了”)
  •     非常好的书
  •     条理算是清楚了,最起码有这个意识。 太过短小 啥也没说的感觉
  •     “我的朋友,当你不懂一门科学的时候,你对谁谈论这门科学能比懂得它的人谈得更好呢?是向懂得它的人还是向不懂的人?应该承认是向不懂的人。好了!你给予这些无知者的惟一的帮助是把他们的无知变为三重的无知。首先,他们将继续无知;其次,他们认为你知道,对你的无知毫无所知;最后,他们认为你教会了他们,于是对自己的无知也毫无所知。”
  •       斯宾诺莎的三本书都翻了一下,这个著名的“泛神论者”一生的主题都围绕着上帝,其实他是用迂回曲折的方式来说明宗教信仰的客观必然性,论证“上帝”、“神”并非相互排斥的某个绝对权威,而是一种无限 存在,我理解就是人生而追求的终极意义。斯宾诺莎实际上是个研究宗教意义的无神论者。哲学就是这样慢慢地走出了神学的限制,宗教也慢慢明确了自己的独特意 义,摆脱了科学论证的纠缠。在那个神权合一的混沌时代,斯宾诺莎的思想也真算是拨开云雾的风暴了,怪不得在出版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他的书都被禁。
      
      但他的书真的是很难看明白啊。
  •     饭局上无聊翻完,跟没看一样。早上来读江绪林的笔记,真是好啊,幸亏有江老师的笔记,虽然还是不大懂。
  •     如果喜欢斯宾诺莎,这里是探望他的窗口.这些朴素的经典的书本,是我的最爱.
  •     一、寻求至善而非俗人所追逐的名利肉欲;二、由本质(essence)或最近因(proximate cause)得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三、知性与想象分别为达致真理与谬误的两条途径;四、“对于结果的知识不过是获得的对于原因之较完全的知识罢了。“由科学到生物学再到细胞学,或由科学到物理学再到力学,等等,而科学根源何在?按斯宾诺莎的看法,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科学的最近因或本质,即溯其本源,而这个本源就是神。而这正与培根相呼应。”It is true,that a little philosophy inclineth man’s mind to atheism;but depth in philosophy bringeth men‘s minds about to religion。“——Bacon
  •     用来给一长串的历史阅读进行缓冲的消遣读物,细细读了几乎一晚上,也不敢说自己读懂了。不是很喜欢作者把简单道理复杂化的书写,虽然有些话讲得还是蛮有道理的。主要是讲认识论的,大量基于几何学而来的例子,还好不是很复杂,足见斯宾诺莎几何学功底。应该是作者为自己其他哲学著作所写的方法论铺垫吧。
  •     简单版伦理学。太好看了!真的能作为“生活目标”institutum和实践的方法论(两者同一),被这么伟大的思想感动得要哭了。。。
  •     一般。
  •     好难…
  •     商务出品,必属精品,这个荷兰人很有意思
  •     斯宾诺莎,最喜欢的哲学家。我们都爱自然
  •     %>_<%
  •     荷兰人的思想真够开放的!
  •     没看译者序言直接读的正文,所以读下来一直在好奇比如客观本质一类的东西,到后面才觉察并没有涉及这些。
  •     偷懒,只有做了很简单的笔记。未完成的小册子,第一章哲学的目的就表达了斯宾诺莎强烈的伦理动机;第二章就是知识的种类了。简明扼要,却意味深长。贺先生的译者序言也很好,透露出他那一代独特的学养和无奈。
  •     斯宾诺莎在这本《伦理学》的导言中区分了真观念和虚假的观念,这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笛卡尔的误导,虽然他试图提出不同于笛卡尔的思想,但是仍然囿于身心二分。
  •     你的评论让我受益匪浅
  •     非常好的哲学著作。呵呵
  •     斯宾诺莎,一贯的追随着
  •       斯宾诺莎谈到哲学追求真理的目标,对于人是否能认识上帝并人如何认识上帝给出了自己的看法。通过追求理性,探究世界本质规律的方法培养知性认识真观念,克服了笛卡尔的不可知论。然而,不论这样的结论看起来有多么振奋人心,在实践上往往令人陷入沮丧。迄今为止,尽管人类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进步惊人,但人类科学知识的总和远远不能让一个人哪怕是超人达到穷尽物理的程度。在中国有阳明子格竹的故事。王守仁格竹三天三夜,没能格出个道理,最后反而病倒了。人不是竹,如何能穷尽竹的道理?人对竹的认识不过是竹子观念的观念,如果人不能穷尽光的原理,如何能保证看到的竹子就是竹子本来的样子呢?更何况光相比竹对人来说更为陌生。阳明子借此创立心学,正如笛卡尔所说,人最熟悉的就是自己的心灵。心灵就像超级市场一样,摆满了人各种各样的观念,其中绝大多数的商品都是假货,唯有一样观念,被斯宾诺莎称作真观念的,便是需要我们甄别出来的。当然是金子总会发光,很多情况下,我们一眼就可以找出真理,因为真理就像金子一样是自明的,我们运用直觉找出金子的过程就是知性运动的过程。
      当然,并非人人生来就拥有良好的知性(准确的说是直觉)。一般来说,相比较男子,女子的直觉要发达得多。因此,女子发现真理的可能性也就比男子来得高。很明显,知性直觉这些东西并不像理性那样可以用逻辑和语言演绎出来。智慧的女性往往不为人知。在女权运动兴盛的时代,女子喜欢做和男子一样的事,来显示她们的地位。抽烟、剪短发、穿长裤、工作、从政、率军打仗甚至对同性产生兴趣。这就是陷入了误区,哪怕是花木兰或者贞德这样的女英雄,人们也都是拿评价男人的标准来褒扬她们的不俗。而女子优秀的标准在于女性的美。不用多说,外表的俊俏和内心的善良构成了女性美的两个方面。作为上帝无数属性中的两个,前者的变数在出生后就显得有限,后者的变数则大得多。如何塑造女性的美,在前者就是着装打扮保养之类的了。在后者,培养善良品格的途径只有一个,就是保持知性不灭。
      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有四种。一是由听闻获得的知识,二是由经验获得的知识,三是由理性获得的知识,四是由信仰获得的知识。四种知识的可信度是不一样的,前两者获得的知识形成的观念是虚构观念的来源。后两者则不会形成虚构。我们虚构魔鬼的概念,认为魔鬼有一对蝙蝠的翅膀,可如果我们对蝙蝠有理性的认识就可以轻易破除。我们想象魔鬼虽不具有蝙蝠的形象,却是罪恶的极致,我们对上帝和善的观念则可以帮我们消除疑惑,正如世界上只有非常圆的圆而没有非常不圆的圆一样,世界上只有绝对的善,没有绝对的不善。蝙蝠翅膀的形象来自感官经验,绝对罪恶的观念更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在我们清楚地认识这些事物之后,我们可以确信,理性和知性不会骗我们。我们认识真理的途径就是追求理性,并保持知性不灭,方法就是排除一切错误观念。
      对于女性来说,追求理性和男性相比就显得不占优势。但女性拥有天生的良好知性。形象地说,和城墙下攻坚的男性不同,女子的地位处在城堡的天守阁上,只要守住城堡就可以达到最终的胜利。然而不利的是,女子的城堡是没有城墙的城堡,在刚出生时,人达到极善,因为人的经验不够多,头脑中的谬误还没有达到相当程度。在成长的过程中,相当多的不可避免的经验一下子涌进来,来不及加以分辨。在走上社会之前,这些经验绝大多数来自父母,书本,学校和身边的朋友。其中不排除有相当多的观念是正确而符合真理的,但也有部分观念是虚构而错误的,这些谬误对女子的知性是有害的。然而女子利用理智武器的能力不如男性,如果没有男性的保护,女子能做的就只有两件事:一是培养坚定的信仰,二是自觉与可能造成谬误的途径保持距离。
      信仰是什么?信仰的本质是对存在的爱恋。基督教信仰的本质是对三位一体的爱恋,自由信仰的本质是对自由的爱恋。尽管对男友的爱恋不可以构成信仰,但也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女子对男友的爱恋构成女子对理性的信仰。然而不论是三位一体、自由、还是理性主义,统统都是知性反映绝对存在形成的观念,这个存在被斯宾诺莎称为上帝,被中国的理学家称作天命。
      信仰对于知性本身无疑是必要的,因为知性必须借着信仰的对象显明出来。信仰不一定是宗教,但宗教一定是信仰,只要信仰的对象符合真理。很多人一听到宗教就会产生惧怕的心理,因为他们总把宗教和迷信等同起来,也不懂得宗教和邪教的区别。我可以明确的说,不但像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这样的独神宗教不是迷信,甚至被我国当局打压的那个也不一定是邪教。因为他们信仰的对象,真理、善良、美、自由都与绝对存在没有什么本质的矛盾。很多打着科学旗号,却宣传追求利益、罪恶思想的教倒是和邪教挺有几分相似。
      尽管宗教与真理并无本质矛盾,宗教显然也不是真理本身。比如《圣经》里说蝙蝠是一种鸟,就很明显是谬误的。如果人坚信三位一体上帝从而相信《圣经》,他也很容易陷入谬误之中,因为圣经不是别的什么,正是先知们和使徒这些人记下的经验。在圣经中,人对三位一体上帝的信仰,应只限于三位一体上帝和由祂派生的道德律法。很显然,基督教不是最符合真理的宗教。在我们中国,儒家思想,在伦理层面我认为比其他宗教要高明的多,我个人对佛教的评价是比较低的。作为儒家思想哲学化的理学,基本上可以作为中国最为宝贵的文化成果奠定中华文明在世界的价值地位。对于女子来说,培养自己的信仰,当属儒家思想最优。
      选择信仰之后如何表达信仰感情,培养一两门艺术爱好是必要的。音乐、美术、文学之类的,可以作为读书思考之外认识真理的方式。当然推荐的是古典的艺术。
      第二个方法就是远离有可能产生谬误的认识来源,少接触诸如新闻联播、《环球时报》之类的新闻媒体,不但因为它们是听闻经验来源的直接途径,事实证明,它们是造成中国人无知的祸魁。马克思主义这样的东西也是非常可怕的。我们可以发现,在专制国家,女性的政治观念都是最最保守的,因为她们偏听偏信的弱点,在国家宣传机器面前毫无抵抗力。这也是我对中国女性最为担心的一点。
      无论怎样,女性在专制国家面前都是受害者。我们前面提到,女性依靠自身的努力培养知性有两个途径。在专制集权国家没有信仰自由,也不可能独身于国家强制灌输的错误观念之外。这两条路似乎都被截断了。剩下的就只有一条路,找个好男朋友。爱恋他如同爱恋上帝,相信他如同相信自己。前提是他是一个男人,并且是一个好人。
      
  •     商务印书馆的书就是好啊!
  •     无限就是数学
  •     可见,斯宾诺莎是一以贯之的。
  •     比我想像中的還要薄。
  •     ><莎莎~~“爱好永恒无限的东西,可以培养我们的心灵,使得它经常欢欣愉快,不会受到苦恼的侵袭,因此,它最值得我们用全力去追求,去探寻。”
  •     恶与善只有相对的意义,真善和至善是人人皆可分享的,对于自然人应抱有理智的爱。把追求财富、荣誉及快乐为手段而非目的,限制这种快乐,达到真善和至善。从理性的角度来看,确定性和客观本质是同一的东西,必须以真观念为出发点,必须建立规则,必须确定次序。
  •     听洪爷爷的话来看《知性改进论》了,哲学的目的在于通过真善达到至善,真善属认识论范畴而至善滑向了伦理学。哲学通过认识论臻于真理而通过伦理学回归实践。斯宾诺莎四种知识简单而言就是记忆,经验,推理,直观,不同于笛卡尔之处在于,斯宾诺莎将直观作为知识的终点而不是起点。由此,斯宾诺莎不再专注于原因,而是结果,确定性与客观本质终究走向同一。斯宾诺莎的方法是以“真观念的规范去认识事物”,错误对他而言不再来自于自由意志与理智之间的冲突,而是来自于无知。在进化阶段,已经可以看出斯宾诺莎另起炉灶的势头了,到了《伦理学》蔚为大观~
  •     从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出,哲学家追求的“至善”,不是如当代人常常认为了活雷锋之类的东西,而是一种“精神之贵”,即“我要探究究竟有没有一种东西,一经发现和获得之后,我就可以永远享有连续的、无上的快乐...并且尽力使很多人都能同我一起达到这种品格...“
  •     里面的有部分观点不太认同,毕竟时间差距在那。
  •     书不错,但介绍是否太长了?
  •     喜欢斯宾诺莎喜欢他的书
  •     读了第一章,感觉并不晦涩。但不喜欢。
  •       【按语:Spinoza(1632-1677)的《知性改进论》类似于培根的《新工具》和笛卡尔的《谈谈方法》,给出了Spinoza对哲学和知识的一般理解,是一部中途放弃,未曾写完的短小作品,死后方出版。相对培根和笛卡尔而言,Spinoza表现出强烈的伦理关切,其知识论等同于是伦理学。如《伦理学》一般,Spinoza的主导观念是:认知就是一个泛神论的意识的自我认知,这有点预示着黑格尔了。本文观念很简单:人有知性和感觉(想象),知性通达真理,而想象则是幻想和谬误之源。并提供了一些程序建议避免谬误。第一节导言很动人很个性化。】
      
      1.导言:论哲学的目的
      
      日常习见都是虚幻的,一切令我恐惧的东西无所谓善恶,“我决意探究是否有一个人人都可以分享的真正的善,它可以排除其他的东西,单独地支配心灵。”【斯宾诺莎:《知性改进论》,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9页,下同】Spinoza决意放弃财富、荣誉和肉体快乐三种不确定的善,追求真正的善,“所有心灵的烦扰都起于贪爱前面所说过的那种变幻无常的东西。…爱好永恒无限的东西,却可以培养我们的心灵。它最值得我们全心去追求,去探寻…这种私欲消散、心安理得的境界,起初是很稀少而短促的;但是我愈益明确见到真正的善所在,这种境界显现在我心中,也就愈加经常,愈加持久。”【22】而这时,若财富、荣誉及快乐仅仅作为手段而有节制地追求,也是有帮助的。
      
      至善不是一种物,万物的生成变化皆遵循自然永恒的秩序及固定的法则。“至善乃是这样一种东西,人一经获得之后,凡是具有这种品质的其他个人也都可以同样分享。…简单地说,它是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相一致的知识(the supreme good is to arrive at the enjoyment of such a nature, together with other individuals, if possible. What that nature is we shall show in its proper place; namely, the knowledge of the union which the mind has with the whole of nature)。”【23】斯宾诺莎致力于达到至善的品格,也试图让别人一起达到。这首先要“寻求一种办法来医治知性,并且尽可能于开始时纯化知性(purifying intellect),以便使知性可以成功地、无误地、并尽可能完善地认识事物。”【24】
      
      2. 论知识的种类
      
      区分认识的各种方式,分为四项:1.传闻的知识;2.泛泛的经验的知识;3.推理的知识,但并不必然正确,因为对“cause”未必有确切了解;4.纯从认识事物的本质,或认识到其最近因(proximate cause)而得来的知识。“唯有第四种知识才可直接认识一物的正确本质而不至于陷于错误。”【29】
      
      3. 论知性(intellect)
      
      真观念本身是可理解的东西。“确定性不是别的,只是客观本质自身。”【32】“真的方法乃是教人依适当次序去寻求真理本身,事物的客观本质或事物的真观念的一种途径。”【33】正确的方法在于认识什么是真观念,并将真观念从其余表象中区分开来。“真理是自明的。”【35】
      
      4. 论想象
      
      需要将真观念与别的表象(perception)区分开来,使心灵不至于混淆。讨论虚构的、错误的和可疑的表象或观念的性质,以及免除这些perception的方法。虚构的观念是关于可能事物的,虚构并不涉及永恒真理。“心灵所知愈少,而所感觉愈多,则它虚构的可能性必定愈大。”【43】只要有了明白的认识,就不担心虚构的观念;加以分析也可以瓦解虚构观念。
      
      错误的观念或表象。无异于醒着做梦,与虚构的观念相同。真思想与错误思想的区别在于内在的标志。“真的或正确的观念之形成乃基于能思维的存在的本性,那么,无疑的,不正确的观念只发生,乃是因为我们是一个能思维的存在的一部分。”【51】 “本源就是唯一无限的存在,换言之,这就是整个存在,在它以外,更没有存在。”【52】
      
      可疑的观念。引起怀疑的观念必定是不够清晰的观念。应当依照正当次序,不要割裂事物的联系,这样就不会导致怀疑。
      
      “已经指出虚构的观念、错误的观念等等,如何起源于想象(imagination),换言之,如何起源于某种,可以说是偶然的不相连属的感觉,而感觉又并不是出于理智的力量,乃是起于外界的原因,即按照身体、在醒着或睡着时,受不同的刺激而起。…必须承认想象与理智不同,而且必须承认心灵由于有了想象便处于受动地位。”【56】对理智与想象不加精确区分,就容易陷入极大的错误。
      
      5.论界说(definition)
      
      研究的正当途径在于依据一定的界说而形成思想。对一物的界说决定了思想的进展。完善的界说“必须揭示一物的最内在的本质。”【60】对被创造物的界说必须包括它的最近因;对非被创造物的界说:须排除原因,不可为存在问题留下余地,不可用抽象的概念,一切特质必须从界说中推出。
      
      总结知性的特质:“知性自身具有确定性,它知道事物形式地存在于实在界中,正如事物客观地包含在知性中。”【65】;“知性绝对地形成的观念表示无限性;而有限的观念则是知性从别的东西推论出来的。”【65】“知性观察事物并不怎么从时间的观念,而是在某种限度内从永恒的和无限数量的观点。”【66】
  •     看不懂,一本关于知识工具的书,这方面的书太少了,如果再读一遍或许会懂。
  •     "心灵认识的事物愈多,便愈知道它自身的力量和自然的法则。"
  •     有点太理想主义的感觉- -
  •     从个人角度 不能接受这种东西
  •     被第一篇“哲學的目的”吸引了 對尋求知識上一方面要知道我所不知道 另一方面還要用真觀念來對比理性和心靈究竟是不是走在同一條線上 由此看來沒有任何依據和結論是相對 事物之間各有其所 同與不同之處 重點是在於個體的感受 這時我們才得以有了判斷
  •     不算太薄,有内容,质量高
  •     知性改进论,这本书还是不错的,值得一看
  •     我要探究究竟有没有一种东西,一经发现和获得之后,我就可以永远享有连续的、无上的快乐。
  •     还要仔细读几遍,跟伦理学一样有点难度。
  •     第一章感人
  •     2014.01.16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