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辩证法新释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康德辩证法新释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9
ISBN:9787560841205
作者:李欣,钟锦
页数:306页

章节摘录

  第三和第四两条定律揭示人类自身禀赋中的辩证法,第三定律揭示的是人类的超越性禀赋:“自然指望人完全凭己力产生超乎其动物性存在的机械安排的一切东西,并且除了他自己不靠本能而凭自己的理性所获得的幸福或圆满性之外,不会分享任何其他的幸福或圆满性。”尽管康德这里所讲的理性,不必然就是指超越性的实践理性,但至少是把理性从利害关心之中提升出来,总是具有一定的超越性的。正是着眼于这一点,康德才说“仿佛自然着意于人底理性的尊严,更胜于一份福祉”。①这是康德的一贯思想,对理性的超越用途始终给以更重要的位置。第四定律则揭示人类的功利性禀赋,当然要把这种禀赋限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定律是:“自然为促成全部自然禀赋之发展所使用的手段是这些禀赋在社会中的对抗,但系就这种对抗最后成为一种合乎法则的社会秩序之原因而言。”这种对抗表现了“想要依己意摆布一切”的非社会特性,从而完全出自人类的极端功利心。就像康德从来不否定人类的幸福欲求一样,他对于人类的这种禀赋也并不予以完全否定。他认为,这种禀赋能够唤起人的所有力量去争取社会的物质积累,从而形成从野蛮到文化的真正起步。“于是所有的才能逐渐得到发展,品位得到培养,甚且由于继续不断的启蒙,开始形成一种思考方式,这种思考方式能使道德辨别之粗糙的自然禀赋逐渐转变成确定的实践原则,且因而使一种受到感性压迫的社会整合最后转变成一个道德的整体”,这倒颇有《管子》所说的“仓廪实而知礼义”的味道。

前言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曾讽刺德语,说它只配用来与马讲话。其时为16世纪上半叶,马丁·路德通过翻译《圣经》而初创德语——诗人海涅说,路德把《圣经》译成了“一种还完全没有出生的语言”。自那以后,作为一个文化单元的德意志才算上了路。德意志在欧洲常被称为“中央之国”(das Land der Mitte),至少在文化学术上这大概是可以成立的。  马丁·路德为德意志确立了一个优良传统。有统计资料显示,作为被翻译的文字,德语仅次于英语和法语,位居世界第三;而在把其他文字译成本民族语言方面,德语则在世界上占居首位——德国竟是当今世界第一翻译大国!  看来这个德意志最合乎鲁迅先生的理想了:既会“摹仿”又会“创造”。而这个理想自然也可以意味着:不会“摹仿”亦不会“创造”。先生还说:如果再不“拿来”,再不“摹仿”,那就依然无助,依然无望,终将落个“恨恨不已”而已。  我们设计的“同济·欧洲文化丛书”之“德意志文化系列”,宗旨正在于体现鲁迅先生的理想:摹仿与创造并举。丛书相应地分为“译作”与“著作”两个系列,此外加上《德意志思想评论》。只要好书好文,门类大可不限,但大抵以诗(学)与哲学为重——也算应了洪堡老人的教诲:一个民族的文学(文化)的永恒成果,首推诗与哲学。  丛书名目上标以“同济”两字,固然是为了彰显吾校与德国、德语、德意志文化之历史渊源,但也决不划地为牢,而是以此邀请学界同仁伸出同济之手,协力推进我国的德国文化翻译与研究事业。

内容概要

李欣,2004年复旦大学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现为同济大学哲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美学、康德哲学、中国艺术。

书籍目录

序导论  康德辩证法新释的意义第一章  内在与超越之问:辩证法的形态  第一节  理性能力的两种误用造成的辩证法  第二节  两个领域中发生的自然误用辩证法  第三节  思辨理性中的自然误用辩证法    【附论一】古希腊早期哲学中形而上学的辩证困境    【附论二】本体论的含义在辩证困境中含混不清  第四节  实践理性中的自然误用辩证法    【附论三】苏格拉底通过辩证法对善的知识的寻求    【附论四】柏拉图以善统摄辩证法对立双方的尝试  第五节  辩证法的本质形态:幸福和道德第二章  思辨理性的有限性:辩证法的根源  第一节  作为辩证法根源的思辨理性有限性  第二节  思辨理性有限性的佐证:库恩的范式理论  第三节  思辨理性有限性衍生出的第一类辩证法  第四节  思辨理性有限性衍生出的第二类辩证法第三章  美:幸福向道德的过渡  第一节  寻求从幸福向道德的过渡  第二节  判断力无法承担过渡的任务  第三节  超越态度:康德“美的分析”的实质  第四节  作为超越态度的美完成过渡的任务  第五节  美在幸福与道德之间的依违不定  第六节  呈现在经验中的美的区分:自在美和依待美  第七节  自在美的分析  【附论五】知性本身作为自在美的对象及其引出的问题  第八节  依待美的分析  第九节  对于美的区分的疏忽造成的迷误第四章  目的论:超越向内在的回顾  第一节  目的论中的反省判断力  第二节  目的论中的目的  第三节  自然目的论和道德目的论的分析  第四节  目的论导入神学后辩证法问题的转向第五章  圆善与历史:辩证法的解决及作用  第一节  宗教试图通过圆善概念解决辩证法问题  第二节  历史哲学在目的视域中解决辩证法问题  第三节  从辩证法的解决走向它的作用:康德的历史哲学  第四节  辩证法作用的揭示: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历史哲学  第五节  辩证法的根本作用:预测历史结论  从新释视角对康德辩证法的总评后记

作者简介

《康德辩证法新释》内容简介:在哲学史上,辩证法被以多种意义而广泛地使用着。它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众所周知的核心概念,这使它的多义性与广泛性更值得关注。马克思对辩证法的重视渊源于黑格尔,而黑格尔对辩证法的出奇关注针对的却是康德。《康德辩证法新释》认为,认真思考康德哲学中辩证法的问题,有益于认识辩证法诸多意义之间的联系,以及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之间的沟通和包容。
作者在康德哲学的全面视域中,对康德涉及的辩证法问题进行了爬梳。由此《康德辩证法新释》以辩证法为核心线索,对康德哲学予以了全幅地新释。这种新释虽然与康德自己使用辩证法一词的息义并不相同,却更能揭示康德哲学中辩证法问题的深刻意旨。由于康德那个“可以超过他,不可绕过他”的重要地位,新释所揭示的意旨就成为诸多辩证法问题,甚至是诸多哲学问题进行会通的一个基点。

图书封面


 康德辩证法新释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关于康德的历史地位,一句话就能透彻地概括:可以超过他,不可以绕过他。康德的轰动性:1804年下葬时令普鲁士小城哥尼斯堡全城吊唁——一个世纪的风云动荡之后,这个偏安普鲁士一隅的小城早已褪去了一国学术中心的地位。但是,康德一个人的存在,瞬间提升了这座城市的地位以及品味。这个哲学国王的生平探究点颇多,早年与哥尼斯堡哲学家们的交往,晚年与费希特闹翻,中年与门德尔松的交往以及游走于大学与科学院。直到77岁的高龄才推出三大批判的第一册显然有悖于张爱玲的豪言,“我们的责任不是制作书本,而是制作人格。我们要赢得的不是战役与疆土,而是我们行为间的秩序与安宁。真正的大师杰作是一个合宜的生活方式。”铺述以上的背景是非常必要的。围绕康德哲学古往今来的研究均是在这样一种为学至严的气氛中默默起步的。李欣与钟锦之书引人入胜之处首先在于俞吾金师,同王德峰师一道形成的这座高峰是迈入康德哲学之门的必要奠基。看罢书名,当知本书是一种对于康德哲学一种个人化而又学术化的另类解读。笔者以为,此两人颇为大胆也。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是一条贯穿德国辩证主义哲学的经典主线,当然,其中夹杂了叔本华费希特谢林等等等等对于辩证法某些方法颇有开创意义的时代先驱。追本溯源地玩味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在源头上康德的呼唤是那样的嘹亮。康德的开拓性贡献包括反省判断力的开掘以及具体应用,对于后世黑格尔哲学的进一步发展来说这点约束非常必要;而黑格尔对于康德哲学的补充超越意义更多地在于二律背反的深入挖掘层面,例如在反省判断力和决定判断力范畴下针对某种二律背反的概念误用包括对于康德提出的一系列基础诸如“超感官基底”的疑问与探析(本书作者更多在做这方面的研究)。简言之,目的论判断力的从属原则似乎极大影响了康德对于二律背反前提条件的判断,以至于其与黑格尔在诸如此类的问题上疑点分布地越来越多。类似的,费希特在经验和超越用途的判断上也和康德产生了较大分歧,总之,康德在晚年彻底和费希特撕破脸皮:依笔者之见,康德与费希特从物自体的设定问题上即产生不可弥合的分歧,后来发生的这一切倒也不难想象。黑格尔的“正反合”以及费希特第一第二原理关于正反题的论述在逻辑条件方面自然与叔本华无条件否定一切经验超越之物之思潮背道而驰,细观康德与黑格尔以及费希特诸智者的缝隙之处,多半乃是生发自经验与超越的限定层面。如是往后,延及自在美与依待美的分析,从此难成一体。回到本书,李欣与钟锦令人刮目之处在于敢于就李泽厚先生与牟宗三先生的可商榷论断提出探析——事实上,笔者之前在阅读李泽厚先生美学文集时,已经略有发现其对康德美学诸概念颇有差异性的解释。康德式厚重感,若无法在辩证法侧面完成沟通,实难揣测。一点比较有概括性的文字。康德关于哲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分类意见:内在的用途成就科学,超越的用途成就哲学;两种用途之间的沟通成就美学,两种用途之间的联接成就了宗教学和历史哲学。次之,康德历史哲学与基督教救赎历史的不同点:基督教的救赎历史认为内在历史处在和超越历史完全对立的方向之上,康德却认为两者的方向必须是一致的。追本溯源,芝诺的纯粹辩证法在得到黑格尔的认同之后的确为康德哲学的思想插上了翅膀,包括芝诺所在的斯多亚学派强调的“独立于外在之善”,包括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关于美德的论述,皆对康德思想之集大成影响深远。海德格尔,伽达默尔,马尔库塞,本雅明,哈贝马斯(法兰克福学派),甚至往后的爱尔兰根学派。德国哲学发展曲水流觞柔中带刚。殊不知,源自康德始,彷佛哲学完完全全可以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源于此,关于康德的研究,的确一刻也不能止步。从这个维度上说,我们必须对李欣和钟锦两位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语言流畅平实易懂、新释清晰,需认真阅读、细心领会;是很好的《康德辩证法新释》。
  •     没意思,后悔!
  •     深度剖析
  •     哎,一言难尽,一直在组合。
  •     什么都不说了,师友写的,初稿二稿就读过了。值得细读!
  •     李欣真是个美好又才华横溢的老师,跟着她以康德美感原理赏评中国美学,很艰难,至今仍在困惑中无法很好地融连二者,但细想仍觉收获好大,是那种愈品愈有意蕴的豁然与感激。“幸福——理性的经验用途,道德——理性的超越用途,以美和目的论沟通二者…”,思考这个观点时一阵感动。
  •     普通的逻辑只不过是判断的法规,一旦把它用作产生仅仅好像是客观肯定的东西,普通逻辑就沦为工具,而逻辑学的观念:逻辑不是科学的工具。在康德看来理性能力的误用造成幻相,同时幻相就是辩证法产生的标志。总结康德辩证法=幻相的逻辑。
  •     很不错,有新思想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