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逍遥游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6
ISBN:9787307040182
作者:王凯
页数:330页

章节摘录

  二、“有待”与“无待”  庄子的“逍遥游”,是要摆脱所有主客观的限制和束缚,实现人的心灵的自由境界。这个自由境界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精神自由,是心灵的彻底解放,是无蔽的光明,是与道合一的存在状态。  但是,要实现这一绝对自由的境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实中的人之所以不自由,就是因为心灵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和束缚,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有累”、“有待”。心灵世界本来是赤子心般的自然无为,晶莹无瑕,清澈透明,与天地合一。但是,由于人“有累”、“有待”,心灵的世界就被遮蔽了。那么是如何遮蔽的呢?庄子认为有24种因素扰乱了人的心灵世界:  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庚桑楚》)  荣贵、富有、高显、权势、利禄等五项,是错乱意志的。姿容、举动、颜色、词理、气息、情意六项,是束缚心灵的。憎恶、爱欲、欣喜、愤怒、悲哀、欢乐六项,是负累德性的。去舍、从就、贪取、付与、知虑、技能六项,是阻碍大道的。只有消解意志的错乱,打开心灵的束缚,去除德性的负累,贯通大道的障碍,才能回到内心的平静,达到清澈空明的状态,才能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列举的24种因素,可归纳为三种累:  其一是“物”累。以外物作为追求的对象,就必然受外部对象的制约和左右,这是“有待”的。人若有了物欲,就不可能自由。“其嗜者深者,其天机浅。”(《大宗师》)追求物欲必然要掩盖天机。与物相争,争斤论两;与人相争,勾心斗角。其结果是“以心捐道”、“以人胜天”,使人的生命失去本真的意义。有了物欲,就会争名夺利,而争名夺利离不开算计,人愈算计,离心灵自身就愈远,或离心灵的自然本性就愈远,正可谓“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天地》)  其二是“情”累。这里讲的情指的是外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心理过程,如喜、怒、哀、乐等。庄子主张无情,否定情感,而且大多是从正面提出,这极容易给人造成误解,甚至有学者认为庄子是“无情而主智”或“无情而主理”。这是一种简单化的理解。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庄子是主情或是绝情,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地把握庄子所讲的“情”。实际上,《庄子》一书中,“情”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欲望”之情;一种是“性命”之情。在《德充符》中,庄子和惠子有一段重要的对话:  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 “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 “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为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內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惠子曰: “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庄子曰: “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內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之形,子以坚白鸣!”  庄子所要否定的是“不益生”的“欲望”之情,这是一种小情。庄子所要坚持的是“常因自然”的“性命之情”,这是一种大情。庄子也讲“乐”,但讲的是“天乐”、“至乐”、“大乐”。庄子也讲“哀”,但讲的是“大哀”,即“哀莫大于心死”(《田子方》)那样的“哀”。珍重生命、热爱生命是生命的本真之情,如果失去了对生命的珍重和热爱,也就等于失去了生命的本真之情,这才是最大的悲哀。可见。庄子是非常重情的。  其三是“知”累。这里指的是认知活动及其意志和行为,如“去”、“就”、“取”、“与”、“知”、“能”等。庄子并不否定一般的认知活动,也承认人的认识或知识来自于对象,如《大宗师》中所说的“知有所待而后当”。但就“逍遥游”的自由境界而言,他是主张排除这种认识或知识的。因为“逍遥游”的自由境界是体道的境界,是非语言、非逻辑的。道不是知识,不是认识对象,而是一种境界,它不同于对象性的认识或知识,不能靠感官感知,而只能靠心灵体验。对象性的认识或知识是一种小知,不能通向道的境界。体道也需要语言,但不是人类日常的语言,而是一种大言,一种自然的语言。“逍遥游”是心灵的自由,是意志的自由,它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也不需要任何动机的驱使,这种自由是一种大知,并不是对象性的认知所能获得的。  庄子没有明确提出“无待”的概念,只是在谈及“有待”的问题时,涉及到了与此相对应的“无待”的思想。晋郭象据庄文“犹有所待”和“恶乎待哉”两句,在注文中多次运用了“有待”和“无待”两个对应概念,例如:  非风则不得行,斯必有待也,唯无所不乘者无待耳。(《逍遥游注》)  故有待无待,吾所不能齐也……夫无待犹不足以殊有待,况有待者之巨细乎!(《逍遥游注》)  卒至于无待,而独化之理明矣。(《齐物论注》)  推而极之,则今之有待者卒于无待,而独化之理彰。(《寓言注》)  从郭象开始,用“无待”释“逍遥”已成为庄学研究的基本理路。“有待”就是有所凭借,有所依赖,是有一定的条件因素限制的,表达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关系。与此相反,“无待”就应该是无所凭借,无所依赖,不受具体条件的限制和制约,表达的是人生自由的境界。  庄子心目中的“道”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无目的而又合目的的力量。“道”是最高的自由,最大的美,是宇宙间最为神奇奧妙的境界。因此,作为“体道”、“闻道”的“游”是最高的自由审美愉悦。人若要达到这种状态,就必须全身心地与道融为一体,与道的生命一起律动。庄子以极其优美的、散文诗般的语句,形象而浪漫地描绘了鹏之游、舟之游和列子之游。但这些都只是作为“逍遥游”的铺垫,而不是真正的“逍遥游”,因为这些“游”都是有所凭借、有所依赖的。例如: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逍遥游》)  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逍遥游》)  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逍遥游》)  庄子的确是赞美了鲲鹏和列子,认为他们的“游”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非常了不起。但庄子并不认为他们已经到达了最高的自由和审美境界,因为他们的“游”无一例外都要有所凭借。鹏之游要凭风,舟之游需要水,至于列子,也只有“御风而行”,才“泠然善也”。鹏之培风,舟之乘水,列子之御风,都是“有所待者也”。  然而,“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遊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显然,语气的转折,其针对性是十分明显的。 “若夫”对应于上文的“犹有所待也”的“犹”字而言,表示与上文相反的观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对应于上文鲲鹏的“培风”、列子的“御风”而言,意思是,真正的“逍遥游”是没有也不需要具体的凭借物的,所“乘”、所“御”的不是具体的风,而是抽象的“正”和“辩”。这是同鲲鹏“培风”而飞、列子“御风”而行的根本区别。“以遊无穷”对应于上文鲲鹏“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和列子“旬有五日而后反”而言。暗示出鲲鹏之飞、列子之行,虽然都很了不起,但还不能进入到无限的境界,依然是有限的。真正的“逍遥游”是“以遊无穷”,即游于无限,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显然与鲲鹏之飞、列子之行也是不同的。“恶乎待”是对上文所有的有待而言,在反诘中暗示出了真正的“逍遥游”是没有任何具体的凭借和依赖的。  “乘”、“御”也可看做是一种“待”,但不是待物,而是待道,是待道而游。这里讲的待道而游,并不是把道作为游的条件,而是指顺道而游。“乘”是顺的意思。郭象以“顺万物之性”释“乘天地之正”,正是以“顺”解“乘”。庄子在其他篇也讲到了“乘”,如《山木》篇中的“乘道德而浮游”, 《人间世》篇中的“乘物以游心”等。林希逸注日:“乘道德者,顺自然也。”宣颖则以“随物”释“乘物”。(《南华真经解》)他们都是把“乘”解作随“顺”。至于“正”,按《说文》: “正,是也。”何为“是”?按《尔雅·释言》:“是,则也。”郝懿行疏:“是事可法则。‘是”即法则、规律之义,是事物之本性。所以,“乘天地之正”是指顺应天地的法则,亦即待道、顺道。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  《庄子》是人类文化史上一部奇书。自它产生以来,有关它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且现在每年还在产生大量的研究论著。《庄子》为什么具有如此大的魅力?这是我多年来一直在深深思考的问题。《庄子》产生于中国的战国时期,这个时期,铁器的运用还刚开始,生产力的发展不能说高;社会制度应是奴隶制时代,根本算不上先进的社会。然而它产生的思想却是如此之深刻,今日读来仍感新鲜,而且它所提出的不少问题具有永恒的价值,需要人类永久性地探讨。显然,人类的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不同步的,精神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超越物质的生产水平,超越时代。《庄子》这部伟大的著作的出现,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作为一部哲学著作,《庄子》探讨的是宇宙本体的问题、人性问题、人的生存与命运的问题、人与他的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属于哲学的经典问题,所有的哲学家都不能回避它们。关于这些问题,庄子有他独到的见解。  庄子敏锐地发现人的本性是自由的,而且是精神的自由,只是他没有用这个词,他用的是“逍遥游”。《逍遥游》作为《庄子》的开篇,不是没有深意的,事实上,“逍遥游”既是《庄子》的逻辑起点,也是《庄子》的逻辑终点。“逍遥游”的突出特点是“上下与天地同游”。“上下”意味着超越时空的自由度;“与天地同游”说明自由的本质。所谓与“天地同”,也就是与天地一体,原来,庄子的自由从本质上来看就是自然。《庄子》中著名的“化蝶”,重要的是“不知”蝶化为庄子还是庄子化为蝶,这个“不知”,之所以不知,是因为从本质上来看,蝶与庄子本来就是一体的。  当然,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庄子是人,蝴蝶是物,人是不能化为物的,但是,在精神上,人与物未尝不可以做到合为一体,这个“合”,庄子认为是“化”,“化”是“合”的最高层次。通常我们说的“天人合一”,准确地讲是天人化一。中华文化是非常看重“化”这个概念的。  正因为如此,庄子讲逍遥游的几个条件——“无功”、“无名”、“无己”中,“无己”最为重要。只有无己,才能真正做到化己为物。“无功”、“无名”,不是说不要建功立业,只是不要以功名为目的,用《老子》的话来说,是“为而不恃”,既然“为”,自然有功名在,但不要在意它,而要将功与名悬置起来。“无己”当然不是说要将己毁灭,将己毁掉,生命没有了,还哪里有逍遥游?那又如何做到“无己”呢?悬置是不行的,只能是超越。超越是精神能动性的最高层次。超越在这里说的意思是精神上泯灭已与物的对立。已与物本是两分的或者说对立的,用现代哲学的话来说,叫主客两分或主客对立,超越通过精神的能动性实现二者的化一,这种超越当然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只是“至人”所为。虽然普通人成为不了至人,但至人却是普通人的理想存在。《庄子》这部书整个地讲人的理想境界,而不是现实境界。理想境界虽不是现实境界,却是现实境界追求的方向。  《庄子》哲学的关键词,在我看来,是“无己”。《庄子》用很多不同的表述方式说的其实都是这个概念。它的“去累”、“心斋”、“坐忘”、“葆光”,说到底就是要让人在精神上实现“无己”。 《大宗师》中有这样一段:“仲尼(足就)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这“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不就是“无己”吗?

书籍目录

序前言第一章 逍遥游的基本阐析 第一节 逍遥游的背景 第二节 逍遥游的诠释 第三节 逍遥游与西方的游戏说第二章 逍遥游的心灵维度 第一节 游心于物之初 第二节 心灵的净化 第三节 “虚静”说与审美观照第三章 逍避游的自然维度 第一节 以人之自然合于天之自然 第二节 自然的涌现与精神的物化 第三节 以自然的方式显现自然第四章 逍遥游的语言维度  第一节 对人类语言的幽深洞察 第二节 畅游于言说与沉默之间 第三节 道言与现代西方的语言美学第五章 逍遥游的人生维度  第一节 游刃人间世 第二节 游戏生死间 第三节 人生当逍遥第六章 逍遥游的生态维度   第一节 庄子的生态智慧 第二节 西方的生态观念 第三节 生态美学的思考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是以对庄子的核心著述——《逍遥游》的深入分析为基础,从心灵、自然、语言、人生、生态等多重维度,依据现代阐释学的视角,对庄子美学进行系统阐释的专著。

图书封面


 逍遥游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最近受某友人影响,重阅《逍遥游》。一向以崇儒自居,豁然发现其实儒家的入世之道并不适合我的本性,就如同佛家的完全出世一样。仅有一次的人生,正如金圣叹所言“如水逝、云卷、风驰、电掣,顷刻尽去”,而人间的乐趣又太多,着实做不到“诸法无我”、“涅磐寂静”啊。人要悲观其实很容易,但要彻底的悲观却也是大圣贤之人的境界。因此,我入不了出世之门。同一味的悲观一样,一味的执著,抱着占有人生的态度,非获功成名利而后快,这样完全的入世,丧失了享受过程的乐趣,其实是人之大悲哀。也只有遵循“大隐隐于朝”的大智慧之人,才可超然啊。我自量仅有些小聪明,然惰性使然,贪图安逸,从圣人之道二十余载,仍不得要领。但老庄的“入世者的出世法则”,似乎也非我所好,心怀对生命的忧患意识,逍遥世外,似乎对于现代人来说,可望而不可及。若是小眼窥世界,从否定之否定的角度来看,貌似“出世者的入世法则”更适合我,怀着大化的超脱心态去享受人生。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加以尽人事,听天命,这样有悲观垫底的执著,才不会走向贪婪。享受旅途中的点滴乐趣,即便目的地的风景并非你所好,至少你快乐过。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不知道,替别人买的,自己没看!
  •     是作者的毕业论文,所以看起来不是很生动,相比较其他的书籍来要逊色些。
  •     对于“无为非不为,只是任自然而为”之论点,惜未深入论述。此为其一;第六章与本书主题似乎少有联系,此为其二;至少有二处对《庄子》的理解有误,不知是出于论点的考虑,还是其他原因?此为其三。总之,本人觉得本书不及时晓丽的论庄之书。
  •     在图书馆借了以后想买一本留着,有很大的启发
  •     很好,可惜我不懂……
  •     依然云里雾里,如晓梦迷蝴蝶般
  •     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着实有趣,道家思想实在是令人叹服。这样的逍遥自在的处事态度尤其令我欢喜!
  •     以前看过,还可以,条理清晰,没有花里胡哨的名词。作者还是我的校友,所以还是来淘一本。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