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离真实有多远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故事离真实有多远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5
ISBN:9787563365449
作者:(爱尔兰)理查德·卡尼
页数:277页

内容概要

理查德·卡尼(Richard Kearney),波士顿学院哲学系教授,爱尔兰都柏林学院、巴黎索邦大学客座教授。理查德教授著作颇丰,主要关注的是欧洲哲学与文学的问题,并且出版过两本小说和一本诗集。作为一名著名的爱尔兰知识分子,理查德教授经常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同时积极地进行现实问题的研究。在现实与历史、实践与思考中,理查德教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解读方式。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故事源何而起呢?
第一章 故事源何而起呢?
第二部分 三种个案历史:代达罗斯、多拉、辛德勒
第二章 从历史到故事:史蒂芬·代达罗斯的个案
第三章 这是谁的故事呢?多拉的个案
第四章 证实历史:辛德勒的个案
第五章 证词的悖论
第三部分 民族叙事作品:罗马、不列颠、美国
第六章 导言
第七章 罗马的建国神话:埃涅阿斯与罗穆卢斯
第八章 不列颠和爱尔兰:连体婴儿的故事
第九章 美国与“他者”:前沿故事
第十章 结论:跨越边界
第四部分 叙事内容
第十一章 叙事内容
译后记

作者简介

一切不曾发生,除非它被记述。任何真实发生过的历史,都必须以被人讲述的形式流传下来。本书透过一个个具体的故事,直逼人类曾经的真实和民族血泪的记忆。作者所要呈现的是故事与真实之间那条若隐若现、难以捉摸的隙缝。它是文字魔法的玄机,是历史再现的奥秘。看到那条隙缝所在,你便会追问自己,到底什么是故事的真实,什么是真实的故事?这便是这本讲“故事”的书所要告诉你的。

图书封面


 故事离真实有多远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封面明明白白写着“王广州译”,译后记里却又坦白交代,自己生了病,所以由5个学生和“一位不曾谋面的毛羽丰先生”分别翻译一部分,自己只不过是勉强“校对”了一下。如果真如译后记里所说,我是不会购买这本拼凑起来的译本,这和翻译质量无关,只不过我素来不喜欢多人合译的东西。——但为何又要在封面瞒天过海呢?无非是耍耍小聪明,骗骗我这一类人而已。——去你妈的!
  •     -翻译的过程本应该充满乐趣的,翻译是需要改的。改的过程也充满指责他人的乐趣。从来都是把自己的译文当作敌人,当作朋友。它是我的敌人,因为它像镜子一样照出了我在语言的失误和缺点,就像一个人在指着鼻子骂我。解决的办法就是反过来骂它。-凡无功利目的,往往出精品,因为他会有条不紊,不急不缓,心境平和,思维通畅。翻译有没有用,无需争辩。-对自己真诚,要做一件自己特别想干的事,翻译一本特别想翻译的书,或者说,只是特别想翻译时,才译。让情绪去影响译笔。-每个人的一生都在寻找一种叙事。-讲故事的精灵一旦走出了洞窟,就不再回去了。-叙事作品源何而来,与其说是创造或者记录一些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不如说是重述一个以前讲过很多遍的故事。就是那些你听过的,还想听的故事。你知道如何结尾,但还会听就像你没听过一样。就像你知道有一天会死掉,但你还活着好像不会死一样。
  •     主要是对本书的理解。与看电影初衷一样,看了写几行字,不成系统没有章法,说不上“评”,加深印象,以免光阴虚度而已。题目是乱取的,余华好像有篇同名短篇。评论也是乱写的,需找工作事多心焦,没有心思慢慢组织。当时随读随用手机在微博上记录,现在收集整理。——————分一分——————论及“故事缘何而起”的多是老调,无非从神话起源再分化历史与虚构。从先民对待神话的态度,大致可看出叙事之意义:探索世界与确定自我及情感净化。媒介发展,尤其网络时代来临,叙事形式改变,互动、非线性的微叙事兴起。宏大叙事不会消亡。小说家经由叙事实现人生不可能之事。混淆真实与虚构,古典与现代的区别在于,前者无意识,后者故意为之。叙事与现实是否完全一致,审美层面无关紧要,伦理层面至关紧要。叙事可用于精神病患的积极治疗,但应寻找历史的生活,而非生活的历史。然而,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只是某种真相,一个叙事不会比另一个更好更真实,讲述便意味着治愈。因为,交谈自身足以将过去释放进未来的种种可能性之中。朗兹曼谴责《辛德勒的名单》歪曲事实,庸俗化大屠杀,把浩劫表现成奇观,但他的《浩劫》让幸存者重温死掉的过去,导致几位证人因痛苦而自杀。直接的回忆不可能清楚述说死亡集中营的噩梦,《辛德勒的名单》以影像回忆幸存者的创伤,也以影像提醒我们这是电影而已,更形象证明奥斯威辛的事实。讲述自己界定自己,都需要出现他者,因为清除异己,是解决身份合法化危机的有效途径,甚至是唯一途径。古罗马用建国神话创造原有身份,大不列颠需要爱尔兰镜像来鉴别修正自我,而美国从来都是在与异类打交道的过程中保持国家凝聚力。叙事内容,情节:生命需要寻求意义,永远在阐释自己,存在就已然确定情节。生命蕴含着故事。再创造:模仿即对生命本质想象的重新描述,绝非被动复制现实,是对世界的重塑。生命乃事件之流,具累积性与导向性,因而存在就是前叙事。含蓄的神话变成明显的诗歌创作,存在才是完全叙事性的。故事在现实与讲述之间形成一条“间隙”。揭示新的可能,也就重塑了存在。模仿是一个循环,从行动到文本,再返回。但媒体暴力与现实暴力并无直接因果关系。历史性叙事相较小说叙事更为复杂。释放:故事的净化力量,把我们送到其他时空,体验别样东西,从而“改变”我们自身。净化促成怜悯与恐惧的结合。“间隙”提供了自由与安全,从而达成净化的可能。智慧:再现历史总有某种虚构性,而虚构作品要写得可信则必须与历史有相似性。叙事的前一特性往往被否认大屠杀的人攻击。为反驳,大屠杀应当作历史和故事来讲,举证与创作并行。伦理学:叙事本质上是互动的。文本不确定或作者不详,会削弱相互影响。大屠杀幸存者或见证者的精神受损,其叙述的可信度将打折扣(道德)。历史永远是心目中的某种“兴趣”来讲述的(价值观)。每个叙事作品都负有某种评述的责任。从文本返回行动,故事就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每次回应故事,我们都运用了自己的伦理假想(移情,故事的净化功能)。————#书钞#——————饮食可使我们维生,而故事可使我们不枉此生。叙事虚构就是治疗与有变革功能的幻想。现代主义小说的四个特征:不可能接近真相;线性叙事消亡,并分散为多重往往又是相互竞争的观点;存在着一个无法信赖的叙事者;小说与现实之间话语内外都不可确定的关系。不讲故事就是施暴政……废除了一个人的历史,这个人的身份也就不存在了。叙事的真实性问题对个人的心理创伤个案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对于历史创伤来说更是如此。总而言之,如果对恐怖的证词太直接,我们就会被那些经历遮住耳目。但如果太远,我们又会对它无动于衷。《浩劫》和《辛德勒的名单》用它们自己的方式在这些直观和遥远的极端中达到了某个平衡点。——证实历史:辛德勒的名单(吐槽一下,学生译得比老师的通晓流畅多了,没拗口句式~)要找到叙述该事件历史的最佳方式,但历史一旦被叙述,就有可能失去那种无法言说的恐怖的独特性。故事允许我们经过此地,走出此地;情节反而停住了编年的时钟,把这一刻永远地固定在记忆之中……无论时间如何变幻,这段记忆不会改变。故事讲下去能带给人安慰,展开的情节却引起痛苦。就像见证者一样,我们要努力让这两者同步:当这证明根本不可能时,最不确定的挑战就出现了。——故事P126身份就是记忆……即“现在就是从过去发展而来的”。或者更简单地说,过去永远在场。——故事离真实有多远P140(罗马)建国故事成为一个幌子,掩盖了最初血腥的历史记忆,取而代之的是神的谱系以及勇武的祖先。——故事离真实有多远P151当自然、法律、文学都不能把这两个岛上的民族区分开来的时候,《圣经》的叙事就成了一把灼热的剑。——故事离真实有多远P166如果我们拥有叙事同情心,我们能够从别人的视角看这个世界,我们就不会杀人。如果我们没有叙事同情心,我们便不会爱人。——故事离真实有多远P240(吐槽,看看这两句话有多累赘~)叙事能够使生命形式具体化,因而予以客观化或证实,但是它自己既不能创造那种生命形式,又不能强迫别人接受。就其基本呃状况而言,叙事作为一个存在的假设只得请求读者满意。那么,大体上叙事意义辩证地存在于叙事世界与读者世界之间的张力之中。——故事离真实有多远(注释,作为终场倒合适。)

精彩短评 (总计96条)

  •     学文学的人常常不愿意去弄明白这个问题,有时候对我们而言,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比真实更为真实。
  •     浅显但可看
  •     刚到,还没怎么看
  •     王老推荐。
  •     翻译很拗口,有些语法都是错的
  •     还在读,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
    作者下了不少功夫,需要认真读。
  •     还没到货,
  •     翻译微烂 但是很喜欢这本 很可爱的书
  •     真相都是胜利者的故事
  •     书很好,全新!
  •     偏重討論歷史(記憶)與敘事倫理.用古典方法解讀敘事.其實文章的觀點深刻且有意思,但是寫作的語言令人讀起來又費勁又不好理解.第九章與國情極具參照性,很有意思.
  •     翻译烂透了!
  •     老公买的,比较实用。还没有和我交流
  •     平淡了些,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或者说,没有什么新意,毕竟对记忆,对叙事,对他者,我们已经言说的太多了
    有时,对于人生提出的最伤感的问题,我们可以给出的最好答案是尽可能使用最优美的语言予以回应。 ------露茜·格里利
    绝对的恐怖是无法用语言交流的,如果假装越界,你将会犯下最严重的僭越罪,虚构就是一种僭越。
    中世纪时期,许多当地诗人或者吟游诗人创作出大量的纯洁如处女般的祖国被入侵的英国佬掠夺蹂躏的故事。在故事中,爱尔兰成了受尽欺凌的处女,而英格兰则成了颇具征服欲的男人,他们之间这种逐渐扩大的性别差距随着民族文学的不断繁荣而日显突出。而这些民族学,也强调了民族分离。
    戴安娜王妃的逝世预言着不列颠王室情节的最终结局,人们最终意识到,不列颠王室确实衰亡了,而且以前的臣民已成为多元民族、多元文化和多元忏悔的共同体,不再被那个永久王权的故事所蛊惑。
    感恩节仍然是美国一个传统节目,但大多数美国人也许都忘了四百年前普利茅斯兄弟们第一次过感恩节时吃的火鸡还是当地的印第安人选的,这些土著人短短几年时间内不是灭绝就是被卖为奴隶。 (收起)
  •     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背景的问题,读不太懂。不知道作者想说什么。也许是太专业了吧。读来感觉没头没尾。
  •     故事离真实有多远 还没看
  •     浏览了下,写得不错
  •     王广州译的很拗口,王广州校的反而流畅
  •     简明扼要、义正词严地论述了结构的叙事作品的重要性,使我们得以弄清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     先看《浩劫》,再读的关于朗兹曼和斯皮尔伯格那一段文字。
  •     很多小说的实例,不是很了解,读起来有难度
  •     提醒了要小心考察叙事者的目的。例子都很棒,甚至因此加深了对欧美历史文化的了解。
  •     朱迪米勒写道:“大屠杀并不只是死了六百万,它是死了一个,又一个,又一个”。故事能使我们体会恐惧,引起移情,使无可名状的罪行带来的恐惧显得愈发鲜明。缺少了《辛德勒名单》类似的故事传播,单凭数字罄竹难书南京大屠杀的罪行
  •     题目的追问也是我想知道的,所以我读。
  •     书一般,谈不上有趣
  •     书是小一号的,质量还不错
  •     我们阅读故事,然后故事改变我们。但本书其实有点标题党,主题并不是故事,而是叙事,坑爹 。。
  •     有点学术的意味, 不是很读的进去。
  •     故事是文学的最早形式之一,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它又比事实更真实。卡尼的这本书,简述了故事理论的发展过程是本不错的文学理论书籍。
  •     这是一本认真地讲故事的书。个人的回忆中总是回避、掩盖了悲伤的过往,而那些历史又会告诉我们什么?有没有真实的过去,如果有,那么一定能够回去;如果没有,那些过去的故事,不就只是好玩的过往吗?
  •     刚看了一下,里面的几个故事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下班后再慢慢来看了。
  •     买来看看。权当休闲读物,其实出了当事人,可能谁也不知道事实的真相。
  •     想看看真实的 就看看这本书吧
  •     比平常的32K的书有点小,不过很方便携带
  •     平淡了些,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或者说,没有什么新意,毕竟对记忆,对叙事,对他者,我们已经言说的太多了
  •     广西师大的书,应该还可以~
  •     还没有看,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买下来了
  •     学会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     我只想说这年头能读到一本好的翻译是得有多大的运气。另外我是觉得作者有点excessive interpreted了……
  •     内容很一般,不值得买。。
  •     书比普通的开本少一些,书中内容不是很多,说的都是国外的一些事情,比较接近于文学评论类的书籍。没什么意思。一般。
  •     书名引起我的思考,就要入手。还不鑤。有时故事是想像中的真实@
  •     这本书是为了掰谎的,但是他掰的事我们都没听说过。可惜。
  •     太哲学了,还以为是历史呢
  •     是本好书,有时间的话可以读读。
  •     凑单买的,还不错,经典之作。
  •     写论文可用
  •     尽早mark是种美德。。。
  •     叙事是个体与群体的意义追寻,是真实一种,形式会演变,但生命永存,故事则从不缺席。三星,其中两星是给学生译的章节,现代翻译之烂多缘于自以为是和漫不经心,再次证明译作非经典则勿浪费时间。
  •     作者很认真,但这本是小说创作理论,不是一般的讲述故事真相。
  •     历史是成功人书写的,我们知道的未必是事实的真相,收藏先。
  •     实在是买的有点多
    可能就一半比较好没有遗憾,真正精品比较少
  •     还没来得及读,大致翻看了一下,应该是不错的
  •     不是喜欢的类型,版设了 还好
  •     除了印第安人一节傻白左,其余都还是不错的文学研究写作,封面上写的译者在译后记里自我展示了德性的有限性。
  •     好专业,好难读呀
  •     有几章质量明显不过关、句子读不通,校稿马虎。内容延续了该书系精良选材、主题是【个人/集体】历史与虚构。这个书系喜好依次为:【文学死了吗】>=【科学是魔法吗】>【故事离真实有多远】>【你好,幽默】>【生活有意义吗】。都值得一看,但普遍译质较差、自求多福【所以只入了一本实体】。
  •     书很厚,质量很好。
  •     序言阐述了故事的重要性,但在其中已经包含了各种深奥的专业术语
    而接下来的例子,若是没看过原著真的有点茫然
  •     任何真实发生过的历史,都必须以被人讲述的形式流传下来。 叙述故事就是将时间从零碎的时刻与个人无关的消逝向一种模式、情节、神话转变,从而将时间人格化。 故事缘何而起呢?由于语言的展开,创作故事以填补我们内心的空洞,以排遣我们的恐惧,尝试回答难以答复的重大的存在问题。故事是我们致力于“填补内心空洞”的方法,即从分离、缺失、...
  •     以为说怎么讲故事的,事实是应该需要中文系的人看的
  •     没看完,但是被作者的思考吸引,反思一些因为习以为常而忽略的问题。相信看完之后会对自身及很多事物有新的认识。
  •     这是一本在机场候机时的最佳读物之一。很薄的一本。
  •     故事是虚幻的,但是来自现实,不错
  •     没看完,看了一半,是一本不错的书,是同事推荐的。
  •     论文体,谈“叙述”、“神话”等等,蛮后现代(姑妄言之),我不大熟悉这些,不好真切明白。
  •     书不薄 内容不多 字大 唯一值得一提的 价格不贵
  •     故事和真实,永远是矛盾,一如野史和历史,有多远,还是自己琢磨,除了当事人冷眼旁观,其他人,想多远,就有多远
  •     看的不是太懂,粗略的了解
  •     文责由翻译负!真是糟糕……
  •     有些深沉,有些地方不懂,大概是自己学识浅薄罢
  •     题材是真好,翻译是真的烂啊。新闻三要素里强调过真实,但是写书的都知道,只有把生活中的一个一个小片段改为故事,才更容易被他人所接受,说白了吧,大家记不住太复杂的东西。更有故事性才更受欢迎,里面还特别着重说到了《辛德勒的名单》电影里是如何把虚构和真实交叉在一起,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还是值得看的,就是谁来换个靠谱翻译啊。
  •     特价时买的,内容真的很好。
  •     看了部分感觉不错,值得阅读。
  •       一切不曾发生,除非它被记述。任何真实发生过的历史,都必须以被人讲述的形式流传下来。本书透过一个个具体的故事,直逼人类曾经的真实和民族血泪的记忆。作者所要呈现的是故事与真实之间那条若隐若现、难以捉摸的隙缝。它是文字魔法的玄机,是历史再现的奥秘。看到那条隙缝所在,你便会追问自己,到底什么是故事的真实,什么是真实的故事?这便是这本讲“故事”的书所要告诉你的。
  •     还行吧,历史专业的学术书
  •     值得一看的好书!受益匪浅!!!
  •     如题,找了很久,先囤上,慢慢品读吧
  •     带有对故事类型的分析,喜欢民俗、文化的朋友可以买来看看。

    同时推荐《中国民间故事类型》。这是一个外国人写的母题故事分析,不错。
  •     故事与真相总是有距离
  •     本来想买来当做消遣的,看来这本书是不可能了,还是很有哲学思想的,要静下心来才能读出味道吧
  •     卡尼的书,值得拜读。写作不写作的,都有启发。
  •     此书读来甚好,为什么评分这么低?
  •     角度明确,立论清晰。很有深度。
  •     简洁有趣的风格 很好读
  •     p2 有的章节并不好读,神化叙事 他者 异乡人
  •     此系列都烂。
  •     不但要看书中揭示的事实与“故事”相差多远,更要学会如何去从各种“故事”中寻找被遮掩的事实。
  •     这和当下流行的全民说历史的书风格完全不同,是大文化人写给大文人看的,或高修养的小资也能看一看。
  •     挺有意思的一本小书。
  •     特价买的,内容一般,可以读读
  •     有些深奥晦涩,反正我是看不怎么懂。留着以后慢慢看
  •     看着挺不错的,然后翻开看,挺好的
  •     悖论
  •     很简单的道理,感觉有种梅尔吉布森《勇敢的心》《最后的莫西干人》的感觉。对权威、强势不畏惧的态度,是爱尔兰人血脉中流淌的热血。
  •     太重要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