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特质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中国哲学的特质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0年1月
ISBN:9787546313955
作者:牟宗三
页数:112页

章节摘录

  第一讲 引论:中国有没有哲学?  中西哲学,南于民族气质、地理环境与社会形态的不同,自始即已采取不同的方向。经过后来各自的发展,显然亦各有其不同的胜场。但是中国本无“哲学”一词。“哲学”一词源自希腊。这是大家所熟知的。我们现在把它当做一通名使用。若把这源自希腊的“哲学”一名和西方哲学的内容合在一起,把它们同一化,你可以说中国根本没有哲学。这个时代本是西方文化当令的时代,人们皆一切以西方为标准。这不但西方人自视是如此,民国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一般说来,亦无不如此。所以有全盘西化之说。中国以往没有产生出科学,也没有开出民主政治。这是不待言的。说宗教,以基督教为准,中国的儒释道根本没有地位。说哲学,中国没有西方式的哲学,所以人们也就认为中国根本没有哲学。这样看来,中国文当真是一无所有了。构成一个文化的重要成分、基本成分,中国皆无有,哪里还能说文化?其实何尝是如此?说中国以往没有开发出科学与民主政治,那是事实。说宗教与哲学等一起皆没有,那根本是霸道与无知。人不可以如此势利。这里当该有个分别。西方人无分别,还可说。中国人自己也无分别,那就太无出息了。

前言

  本讲演是香港大学校外课程部所规定的题目。约定十二次讲完,每次一小时。在这十二次里,想把中国哲学的特质介绍给社会上公余之暇的好学之士,当然是不很容易的。如果是轻松地泛泛地讲述,那当然比较具体一点,听起来也比较有兴趣。但这样恐怕不会有真正的了解,也不是这个倒塌的时代讲中国学问之所宜。因此,我采取了直接就中国学问本身来讲述的办法。这也许听起来比较艰难一点。但若因此而稍能把握一点中国学问之内在本质,或即不能把握,而艰难之感中,引起对于中国学问之正视与敬意,这也并非无益处。  中国哲学包含很广。大体说来,是以儒、释、道三教为中心。但我这里是以中国土生的主流——儒家思想,为讲述的对象。其余皆无暇涉及。  本讲演并无底稿。在讲述时,托王煜同学笔录。口讲与自己撰文不同,而笔录与讲述之间亦不能说无距离。如果我自己正式撰文,也许比较严整而详尽。但有这个时间限制的机会.也可以逼迫我做一个疏略而扼要的陈述。这也自有其好处。而王君的记录也自有其笔致。换一支笔来表达,也自有其新鲜处。顺其笔致而加以修改,也觉得与我的原意并不太差。紧严有紧严的好处,疏朗有疏朗的好处。是在读者藉此深造而自得之。

内容概要

牟宗三(1909—1995),字离中,山东栖霞人。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当代新儒学的集大成者。 主要著作有《逻辑曲范》、《道德的理想主义》、《历史哲学》、《佛性与般若》、《才性与玄理》、《圆善论》等28部;另有《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康德判断力之批判》等3部译作。

书籍目录

《中国哲学的特质》再版自序小序第一讲  引论:中国有没有哲学?第二讲  中国哲学的重点何以落在主体性与道德性?第三讲  忧患意识中之敬、敬德、明德与天命第四讲  天命下贯而为“性”第五讲  孔子的仁与“性与天道”第六讲  由仁、智、圣遥契性、天之双重意义第七讲  主观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第八讲  对于“性”之规定(一)《易传》、《中庸》一路第九讲  对于“性”之规定(二)孟子一路第十讲  复性的工夫第十一讲  中国哲学的未来第十二讲  作为宗教的儒教

作者简介

本书可说是中国哲学的入门读本。通过步步推进、步步分明的简要讲述,以及相应的中西比较,本书抉发与展示了中国哲学、儒学作为生命的学问而特重主体性与内在道德性的理路、本体与工夫融一的理路,从而也就豁先了中国哲学的特质。

图书封面


 中国哲学的特质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这本《中国哲学的特质》是牟宗三先生讲演的浓缩记录,正符合其特质之名。所谓特质,就是鞭辟入里,提纲挈领,而深中肯綮。在纷然杂陈的世间诸学问中,对于中国之所以为中国,儒家之所以为儒家,读此一书,如开眼目,豁然明澈。《中国哲学的特质》可说是中国哲学的入门读本。通过步步推进、步步分明的简要讲述,以及相应的中西比较,本书抉发与展示了中国哲学、儒学作为生命的学问而特重主体性与内在道德性的理路、本体与工夫融一的理路,从而也就豁先了中国哲学的特质。
  •     牟先生的《中国哲学的特质》这本书,是他在香港大学的一本演讲集,目的是向社会公众灌输哲学的学问。他取儒家文化为代表,着重讲了“天命之谓性”中的“性”为何物。在分析这个概念之前,我们首先要看他是如何引出“性”的概念的。作为引论,牟先生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中国有没有哲学”,这个问题,在他演讲完之后的五十年里,还在被各界热烈而煞有介事的讨论着。照这种状况,恐怕再五十年后,还是有人孜孜不倦的举起手发问。牟先生的解答是“中国学术思想既鲜与西方结合,自不能以西方哲学为标准来定取舍。若以逻辑与知识论的观点看中国哲学,那么中国哲学根本没有这些,至少可以说贫乏极了。若以此断定中国没有哲学,那是自己太狭隘。中国有没有哲学,这问题甚易澄清。什么是哲学?凡是对人性的活动所及,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省说明的,便是哲学。” 在此之后,老爷子还以铿锵言辞教导后人“中国人少数不肖之徒,若再抵死糟蹋自己,不自爱重,那只可说是其买办之奴性已成,这只是中国之败类”。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有趣的是,你会发现其实五十年过去了,很多事情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那么,既然中国有哲学,又与以逻辑以知识论为重的西方哲学不同,其重点落在哪里了?即是“主体性(Subjectivity)与内在道德性(Inner-morality)”。中国哲学是以“生命”为中心的学问。以生命本身为对象,重视道德实践。一个典型的中国哲学家,是将自己的全部信念贯注到所有生命行为中去的。牟先生认为中国哲学之重视道德性是根源于忧患的意识。忧“德之未修与学之未讲”,忧万物生育之不得其所。是一种深沉的责任感,一种浩瀚的宇宙的悲情(Cosmic feeling)。因为这种忧患意识,便要“敬德”,敬天道。而这个过程,也是天命、天道下贯至主体,使主体得到肯定,主体得到实现的一个过程。道德的实现不仅在“敬”的过程中,更在“主体”的道德实践中。敬德并且明德。恕笔者愚钝,就牟先生的以上论证进行思考,并没有被这个过程所说服。尤其是“重视道德性——忧患意识——重视道德性”这一线,似乎有循环论证的嫌疑。先生倒是说到了一点:“无常的天命,取决于人类自身的敬德与明德。如果堕落了,不能敬德、明德,天命必然亦随之撤销。” “天命的观念表示在超越方面,冥冥之中有一标准在,这标准万古不灭,万古不变,使我们感到在它的制裁之下,在行为方面,一点不应差忒或越轨”。 这暗示着,牟先生是相信天命的制约机制的,他却没有在这方面继续论述,反而引到了“天命的超越性”一题上,觉得有些遗憾。笔者认为,天命制约机制才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基础。牟先生所言的“忧患意识”与“悲悯之情”其实暗含了孟子的“性善论”。虽相信“人性本善”,却也深谙“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牟先生作为当代新儒家,自然心中深报“修齐治平”之理想,这是儒家学者普遍具有的救世情怀。但如果我们把这种“忧患意识”和“责任感”置于芸芸众生的背景中,我们将发现它的无力。道德机制必须是以一种制约机制作为基础的——一种严厉的、恒常的、普遍的制约机制,对所有人都适用,无人可凌驾其上。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这种制约机制,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的,而“以天道赏罚为基础的善恶报应的信仰,是推动忠孝仁义等伦理原则的神学基础”。 (笔者并不同意“神学基础”这一概念,从孟子开始,中国传统哲学内质是“去神化”。)那到底天道、天命是怎样下贯至主体的呢?这种机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牟先生就在这里引出了“性”的观念。“天命之谓性”。天命、天道一方面是超越的(Transcendent),一方面又是内在的(Immanent)。天道不是通过“人格神”(Personal God)来感知的,而是通过“作用”(Function)来了解的。“天”可以降命,也可以撤命(制约机制)。人体会天道,不必汲汲于揣摩天志,只需要肯定上天所给的光明主体即可。“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天命是“创造不已之真几”,是“创造性本身”(Creativity itself)。在此,牟先生说“天道转化为本体论的实在(Ontological Reality)或者说本体论的实体(Ontological Substance)”。 而人呢,则是“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 天道、天命与人之主体之间可以画一个双重箭头,天道、天命步步下贯至主体,至“性”,而主体要“敬”,才能保住天命。这贯通的过程,就是中国哲学的重点。关于“性”的规定,牟先生主要是分两路来讲的:(一)《中庸》、《易传》所代表的一路,中心在“天命之谓性”一语。(二)孟子所代表的一路,中心思想为“仁义内在”,即心说性。还有第三路:(三)始自告子,敬荀子、董仲舒、王充,而发展至刘劭《人物志》之言才性,中心在“生之谓性”,即以自然生命言性。第一路重视“天道”、“天命” 的下贯。那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实体如何下贯至不同个体的“性”。牟先生的解答是:“於穆不已”的天命永远流行,永远在生化创造。而真实的创造之几流到我的生命,便形成我的性。就个体说,每一个虽然不同于其他,然而,一切个体的性来自天的创造真几。 我们来仔细的看一下牟先生的体系:“天道”或者“天命”与“性”本属统一本体,因“天道”“天命”下贯,“性”也具有了本体的“创造之几”,本体因此具备了创造自己命运的能力。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万物既然为宇宙本体所生,是否也以天命为性呢?牟先生的意见是,除人之外的万物,有“类”的不同,而没有“创造性之性”,只有人是既有“创造性之性”又有“类之不同”。那么类之不同因何而起?牟先生非常聪明的找出了宇宙论根据:阴阳五行之气化。这阴阳五行之气化,似乎又是“天命之谓性“的一部分。完善了“天命”与“性”之间的贯通。这里的“性”,可以借用西方哲学里“自由意志(Free Will)”的概念来理解。人如果失了性,则跟禽兽无异。另一方面说,禽兽如果得了“性”,则变成“灵物”了。其实在这里,牟先生把“创造真几之性”等价成了“道德意义价值之性”。失“性”即是失“德”。他说:“这一老传统中的“性”皆不可说成材质主义的气命之性。此即是儒家从天道处说下来的“道德理想主义”之色彩。这色彩决不可随便抹掉。儒家的尊严以及其所以为正宗处,完全靠这一传统中的“客观性原则”来提挈、来纲维。” 儒家通过仁、智、圣及性善等“主观性”原则来遥契“天命”,使人不至于坠落为“气命”,只具有“类”的属性。这种“遥契”,即是儒家的道德生命和超越感的所在。笔者思考了很久,总觉得这个体系有所缺漏。尤其是“天命”之“性”与“气化”之“类”,这两个概念牟先生说其实都从“天”中来,但其实这里涉及了本体论与气化论的一个对弈。牟先生强调这里的“性”不可说成材质主义的气命之性,为何“类”就可由气化而来?“性”和“类”的界限到底在哪里?如果“性”为创造之真几,它是否影响着“类”?阴阳五行乃本体中来,为何只能成“类”而不能成“性”?这样非常生硬的二分法,似乎并不符合天人合一理论的气质。第二路是孟子代表的一路。牟先生是由孟子的内在道德性之创造性来证实创造性真几就是道德性的创造真几,也就是说,“性”即是人的道德心。人的道德性具体有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如孟子所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心就是道德之心。“道德之心”是创造之真几的证实,是窥探天命的一个管道。这里孟子一路就跟第一路汇合了,也正是从孟子开始,中国传统哲学的重心真正的落在了主体性和道德性上。第三路牟先生略讲,在这里也不再做具体的阐述。其实无论是第一路和第二路,对“天道”“天命”始终是无比敬畏的,这是儒家之根基所在。“天道”“天命”可以通过“道德之心”“性之创造之真几”来窥测,却不可测、不可夺。窥破天机是不祥的,泄露天机是盗窃。笔者认为,这种过于敬畏的态度是否又把天之主体供上了神坛?既然天人合一,人为主体所生,为何人不能把握天道运行之规律呢?无论如何,人把生存之大事寄希望于一个“不可测”“不可夺”的主体是危险而无望的,了解天道,遵循天道,才是真正的“敬畏”吧。道德之心固然是主体谓之主体的重要依据,可这背后若没有一种恒常的机制在维持,没有一套严丝合缝的理论为基础,那它必将是薄弱的。看看我们当代社会的道德状况,就不需要再赘言了。笔者钦佩牟先生的才学,但先生的这套理论还是存在不少漏洞。最大的问题就是,他没有解决“道德为何为道德”的问题,经典的循环论证并不是真正的答案。其次也许是牟先生受康德哲学的影响太大,对具体概念的解释走上了西方的路子,背离了中国传统本体论的精神,机械的“二分法”很致命。最后,儒家之学如要重新发扬光大,必须正视自身所忽略的问题,中国哲学的未来不独在某一家。唯有集体整合,取长补短,才能大放光华。
  •     作者總結他們的特徵為:三者都是“主體性”的“人生”哲學,特別是儒家,發展為“內在道德性”的人生哲學。 相反,西方哲學主流是追求“知識”和“真理”的客觀哲學,沒有涉及人生道德實踐的層面;基督教雖然關注“人”,但是將人降格為nothingness,通過皈依上帝否定自我,實現對上帝的附屬存在。

精彩短评 (总计32条)

  •     你可以说是入门,也可以说是深入探讨,大家的文笔,质量上是值得信赖的。
  •     听过...
  •     17、18页,怎么回事?
  •     这是牟宗三作品中最为通俗易懂的,亦可以管窥其哲学思想。但新儒家的哲学,值得批判的地方很多
  •     性自命出,命直天降。
  •     牟宗三的书都很经典。
    论点很清晰。从浅出入手,一点点的分析。是一部很不错的书。对初学者很有帮助、
  •     不经过逻辑的训练很难契接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说到我的病痛处了。反省中……
  •     牟氏的书,值得一读。此书提纲挈领,很有启发。
  •     由讲课内容整理而来如此已算深入浅出,很有个人见解,可以参考
  •     喜欢上新儒家的原因之一
  •     一生的智慧,居然只买10元
    韩寒、郭敬明……抄一抄都是几十块……
  •     尽性践仁
  •     现在的学者那里去了?忙着赚钱呢。
  •     我想借用梁漱溟先生之内外用力之说,西方是“向外用力”,以理智征服外界自然,而中国是“向内用力”,以德性思考自身。
  •     我的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最有原创性的哲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     读罢此书,不得不感叹牟老的睿智,但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始终是人本,与基督教的神本相去甚远,更无共通或妥协之处;基督徒所信仰的上帝并非牟老所说与人类的距离是那样遥远,三位一体的神创造、救赎并审判人类,祂又真又活、全知全能、圣洁公义、慈爱怜悯,贯穿于人类的全部历史当中,信仰耶稣基督根本不是像信奉儒家作为一种人生哲学,而是接受和回应上帝的启示,尽心、尽性、尽意、尽力地爱神,并爱人如己。因而无论是拿西方还是中国的哲学试图来比较,都得不到真理的认识,不过是试图以人的有限去量度神的无限。
  •     很薄,却能读很久
  •     第一次接触牟宗三的书,十分地道的哲学研究。中国不是没有哲学,文化的产生离不开哲学与宗教
  •     很怀疑这种讲法
  •     看完一遍,似懂非懂。心有所悟,如鲠在喉。提笔千遍,无词以吐。书到用时,方知才浅。果断闭嘴,继续读书。
  •     牟宗三也是中国的一代大师了,思想深刻
  •     果然中国哲学更合我意
  •     20160106老实说,虽然牟把冯批得那么狠。但读的时候,这本还真不如中哲简史好读。略失望。
  •     波兰没有饺子,中国没有哲学
  •     好失望啊,感觉跟喊口号的一样,果然公开演讲是不靠谱的,还是笔头上的东西牢靠
  •       我对中国哲学一窍不通,看完这本书我似乎有一点开了窍。
      中国没有西方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哲学,但有自己的以生命为中心的哲学。耶教起源于恐怖,佛教起源于苦业,而儒教则起源于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不是忧财货权势的不得,而是忧学之不讲,德之不修。从这种忧患意识中产生了认真的做事态度,又继而产生了敬的意识。
      总的来说,中国哲学注重人的主体性。中国哲学中的天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客观的形而上的实体,即创造性本身。另一种含义是主观的人格神。
      天命下贯之为性。对”性“的解释,在儒学中有两种进路。第一种,是强调其客观性,性即创造性本身。万物皆有“性”。第二种,即孔孟的路径,强调其主观性。孟子把性视为道德上的善本身和道德性之性。
  •     中西哲学,南于民族气质、地理环境与社会形态的不同,自始即已采取不同的方向。经过后来各自的发展,显然亦各有其不同的胜场。
  •     多年前读过。以我现在的眼光再看,大体不差。不过牟宗三似乎性情气象不如熊十力老师啊。
  •     网师中哲参考书籍
  •     我思想太辯證了...- -
  •     研究新儒家,牟宗三先生是重点!他构建了新儒家最后的也是最庞大的哲学体系,要好好品读才能了解!这是大陆如此大规模的出先生的文集,虽然有些改动,但亦值得购买!
  •     只可用来参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