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智慧书架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大师智慧书架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4
ISBN:9787802119192
页数:1704页

章节摘录

道德情操论第一篇 论行为的合宜性第一章 论合宜感第一节 同情感人,不管被认为是多么的自私,在他人性中显然还有一些原理,促使他关心他人的命运,使他人的幸福成为他的幸福必备的条件,尽管除了看到他人幸福他自己也觉得快乐之外,他从他人的幸福中得不到任何其他好处。属于这一类的原理,是怜悯或同情,是当我们看到他人的不幸,或当我们深刻怀想他人的不幸时,我们所感觉到的那种情绪。我们时常因为看到他人悲伤而自己也觉得悲伤,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根本不需要举出任何实例予以证明。因为这种同情的感觉,就像人性中所有其他原始的感情那样,绝非仅限于仁慈的人才感觉得到,虽然他们的这种感觉也许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为敏锐强烈。即使是最残忍的恶棍,最麻木不仁的匪徒,也不至于完全没有这种感觉。由于我们没有直接体验到他人的感觉,我们不可能知道他们有什么样的感受,除非我们设想在相同的处境下我们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即使我们的亲兄弟正在拷问台上遭受酷刑,只要我们本身还轻松自在,我们的感官便不可能使我们感受到他正在遭受什么样的痛苦。我们的感官从来没有,也绝不可能,带给我们超出我们自身以外的感受;只有透过想象,我们才能对他的感觉有所感知。而想象的机能,除非是向我们描述,倘使我们身处他的处境时,我们自己将会有的感觉外,也不可能以其他任何方式帮助我们对他的感觉有所体会。我们的想象所复制的,是我们自身的感官所感受到的感觉,不是他的感官所感受到的感觉。借由想象,我们把自己摆在他的位置,我们设想自己正在忍受所有相同的酷刑折磨,我们可以说进入他的身体,在某一程度内与他合而为一,从而对他的感觉有所体会,甚至我们自身也升起某种程度上虽然比较微弱,但也并非与他的感觉完全不相像的感觉。当我们这样对他的种种痛苦有所感知时,当我们这样接纳那些痛苦,并让那些痛苦变成我们的痛苦时,他的种种痛苦终于开始影响我们,于是我们一想到他的感觉便禁不住战栗发抖。因为,正如任何痛苦或穷困的处境都会激起悲伤的情绪那样,所以,设想或想象我们身处那样痛苦或穷困的处境,也会激起同一种情绪,其强弱视我们的想象鲜明或模糊的程度而定。这就是我们对他人的不幸所以有同情感的根源。正是借由设想和受难者易地而处,我们才会对他的感受有所感知,他的感受也才会影响我们。这一点有许多明显的事实可以证明,如果有人认为它本身还不够明显的话。当我们看到一根棒子正对着另一个人的腿或手臂就要打下去的时候,我们会自然而然缩回我们自己的腿或手臂;而当那一棒真的打下去时,我们多少会觉得自己好像被打中似的,并且感到疼痛。一群民众,当他们目不转睛盯着一个舞者走在一条松弛的绳子上时,自然而然会随着他歪曲、扭动、平衡他们自己的身体,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好像走在绳子上似的,必须像那位舞者那样歪曲、扭动,否则就会失去平衡从绳子上摔下来。常有神经敏感与体质纤弱的人抱怨说,当他们在街上看到乞丐身上露出脓肿的溃疮时,他们自己身上的对应部位往往也会有发痒或不适的感觉。那些可怜人身上的溃疮,在他们心里引起的那股恐怖感,对他们身上那个部位的影响大于对其他任何部位的影响;因为那股恐怖感来自于设想他们如果真的是他们所遇上的那些可怜人,而他们身上那个特定部位实际上也同样不幸受到溃疮感染时,他们自己将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光是此一想象的感受,其力道便足以在他们纤弱的身躯上产生他们所抱怨的那种发痒或不适的感觉。一些体质最强韧的人也注意到,当他们看到溃烂的眼睛时,他们自己的眼睛时常会有很明显的疼痛感,这也是相同的道理所引起的。体质最强韧的人身上那个器官,比体质最纤弱的人身上其他任何部位,都更为娇嫩敏感。并非只有痛苦或悲伤的情况才会激发我们的同情感。不管主要当事人遭遇到什么样的情况而呈现出什么样的感情,每一位用心注意的旁观者,一想到当事人的情况,自会有一股类似的情绪在他自己身上油然升起。当悲剧或浪漫剧里让我们着迷的那些英雄人物最后得以脱离困境时,我们所感觉到的那股喜悦之情,和我们因为他们的苦难而感觉到的那股悲伤一样的真诚;我们为他们悲惨的遭遇而兴起的那种同情感,不见得比我们为他们的幸福而兴起的同情感更为真实。对那些在他们苦难时未离弃他们的忠实朋友,我们和他们一样心怀感激;我们从心底里也和他们一样怨恨那些背信乃至伤害、离弃或欺骗他们的叛徒。就人类心灵容许产生的每一种情感来说,旁观者的情感,总是和旁观者设身处地的想象中主要当事人应该会有的那种感受相像。怜悯(pity)与悲悯(compassion),一般用来表示我们因为他人的悲伤而产生的相同的情感。同情或同情感(sympathy)一词,虽然原义也许是相同的,不过,现在如果用来表示我们与任何一种情感同感共鸣,或对它产生相同的情感,或许没有什么特别不恰当之处。在某些场合,似乎只要在另一个人身上看到某一种感情,便可以在我们身上引起同情。有时候,某种感情好像就在一瞬间便从某个人倾注到另一个人似的,事先完全不必知道究竟是什么情况在主要当事人身上引起了那种感情。例如,悲伤或喜悦,当被任何人的面容与姿态强烈呈现出来时,立即会使旁观者多少感到类似的痛苦或愉快。笑脸迎人,令人开怀;相反,愁容满面,则令人心情郁闷。然而,这一点并非普遍成立,亦即,并非每一种感情都会引起同情。有一些感情,当它们被表达出来时,一点也不会引起同情,相反,在我们弄清楚导致那些感情的原因以前,它们的表达只会激起我们的厌恶与反感。一个发怒的人,他的狂暴行为,比较可能刺激我们起来反对他,而不是起来反对他发怒的对象。由于我们不清楚他被触怒的缘由,我们无法体会他的处境,因此也就无法怀想任何类似由那个处境所引起的感情。但是,我们清楚地看到他发怒的那些对象所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境,知道一个如此暴怒的对手,可能在他们身上施加什么样的伤害。所以,我们很容易对他们的恐惧或怨恨产生同情,并且立即想到要和他们站在一起,反对那个看起来使他们蒙受如此严重危险的人。我们所以看到悲伤或喜悦的表情,心里头便多少会兴起类似的情绪,是因为那些表情通常会让我们笼统地联想到,有某种好运或厄运已经降临在出现这些表情的那个人身上;而且在这些感情方面,此一笼统的联想足以对我们的心情感受造成些许的影响。悲伤或喜悦的心情,所产生的后果仅及于感受到这些情绪的人;它们的表达,不像愤怒或怨恨的表情那样,会让我们联想到其他任何我们所关心的人也许正处在它们的对立面。所以,好运或厄运的笼统联想,多少会促使我们关切遭遇到好运或厄运的人;但是,不清楚被什么原因触怒的笼统联想,却不会促使我们对那个被触怒者的愤怒兴起同情感。自然女神似乎教我们要比较厌恶去体谅愤怒的感情,甚至教我们在得知这种感情的原因以前,稍微倾向站在它的对立面。甚至我们对他人的悲伤或喜悦的同情,在我们得知那悲伤或喜悦的原因以前,也总是极不完备的。只是表现受苦者身心极为痛苦的那种常见的悲叹恸哭,在我们身上引起的,比较是探究其处境的好奇心,并附带些许产生同情的意向,而不是非常明显真实的同情感。我们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遇上了什么不幸?直到这个问题获得澄清。尽管我们心里因为有他遭到不幸的模糊念头而感到不安,也尽管我们因为折腾自己揣测那不幸究竟是什么一回事而心里头益发不舒坦,但我们身上的同情感却不是很显著。所以,同情感,与其说是因为我们看到某种感情所引起的,不如说是因为我们看到引起那种感情的处境所引起的。有时候,我们会为他人的行为感觉到一股他自己似乎完全不可能感觉到的感情。因为,当我们设想自身处在他的处境时,我们的想象会在我们的胸臆中燃起那股感情,尽管在他的胸臆中,那处境并没有引起那样的感情。我们为他人的厚颜无耻与粗野无礼而感到面红耳赤,尽管他自己似乎不觉得他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合宜之处。因为,当我们设想自己的举止是这么的荒唐可笑时,我们会禁不住觉得全身狼狈到无地自容。在命运可能为人类带来的所有灾难当中,丧失理智,即使对最残忍的那些人来说,似乎也是最为可怕的;当他们看到此一最为悲惨的人生境遇时,他们悲天悯人的心情,比看到其他任何不幸,都更为深切。但是,那丧失理智的可怜人,也许还边笑边唱着歌,对他自身的不幸完全没有感觉。所以,在看到这种景象时,人类心中所感到的那股悲痛,不可能是对受难者的任何情感的反映。旁观者的同情感,必定完全来自于他想到,当自己沦落到同样不幸的情况,同时又能够(这也许是不可能的)以他目前的理智与判断去看待那种状况时自己将会有的感觉。一个母亲,当她听到她那无法以言语表达感觉的婴儿在病痛中的呻吟声时,她会感受到哪些苦楚呢?在她的想象中,那婴儿所承受的痛苦,除了有其事实上的无助无告之外,还掺杂了她自己对那无助无告的感觉,以及她自己对它的害病可能产生的种种不明后果的恐惧。所有这些想象所构成的那一幅最完整深刻的悲惨与苦恼的情境,正是让她自己感觉到哀伤的对象。然而,那个婴儿所感觉到的,只不过是眼前这一刻的不舒服,而这种不舒服也绝不可能很严重。对于未来,那婴儿是完全无忧无虑的,因为他的懵懂无知与缺乏远见,让他拥有对抗畏惧与焦虑的免疫力:相对的,当他长大成人后,要使他免于人类内心这两大苦恼来源的肆虐,即使有再多的理智与学问企图保护他,也将徒劳无功。我们甚至对死去的人兴起同情感,我们瞻望等着他们的那个可怕的未来,对他们的处境中真正重要的东西反而视而不见,以致影响我们的,主要是那些冲撞我们的感觉,但对他们的幸福绝不会有任何影响的情况。我们想,他们被剥夺了阳光;被隔绝在活生生的社交世界之外;被摆在寒冷的坟墓里,变成各种腐败细菌与泥土中爬虫的猎物;在这世界上,不再被人想念,反而只消一会儿,就会从他们至亲好友心中挚爱的名单中除名,甚至几乎从他们至亲好友的记忆中消失。如此这般的处境,是多么的悲惨啊!我们想,毫无疑问,他们遭逢如此可怕的灾难,我们无论再怎么怜悯他们,也绝不可能过分。我们现在似乎更应该加倍同情他们,因为他们此刻正面临被人人遗忘的危险。于是,我们参加纪念他们的仪式,表示我们空洞的礼敬,我们努力抗拒自然让自己显得凄惨,让自己不断忧伤地回忆他们的不幸。事实上,我们的同情无法提供他们什么慰藉,但此一事实似乎使他们的处境显得更加凄惨;而想到我们所做的一切皆无济于事,想到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减轻了其他所有痛楚,只是舒缓了他们的朋友痛惜他们、爱恋他们与悲叹他们的心情,却完全无法带给他们任何安慰,益发加深我们对他们的不幸的感伤。然而,最无可置疑的是,死者的幸福完全不受前述那些情况的影响,而我们想要安慰他们的那些想法,也丝毫不可能扰动他们那无忧无虑的长眠安息。那个凄凉可怕且永无止境的忧郁意念,亦即,在我们自然而然的想象中,他们的处境应该会兴起的那个意念,完全是因为我们把他们身体上所产生的变化和我们自己对那个变化的知觉结合在一起而引起的,亦即,那个意念是起于我们把自己摆在他们的处境中,或者说,如果允许我这么说的话,是起于我们把我们自己还活着的灵魂塞进他们已经失去活力的躯壳里,然后设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自己将会有什么样的情绪。正是由于此一想象上的错觉,所以,对我们来说,预见自己的死亡,才会这么令人胆战心惊;也正是由于这种错觉,所以,在我们死后无疑不可能给我们带来任何痛苦的那些情况,在我们活着时想起来却让我们心痛不已。而从这里便衍生出人性中一个至为重要的原理,亦即,恐惧死亡。这种恐惧,虽是个人幸福的一大毒害,却是抑制人类各种不义的伟大力量,它虽然折磨与抑制个人,却守护与保障社会。第二节 论彼此同情的快感但是,无论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或同情感是怎样被引发的,最让我们觉得愉快的事,显然莫过于发现他人的感觉和我们自己心里头全部的情绪相一致;而且最让我们震惊的,也莫过于发现他人和我们完全没有同感。特别喜欢以某种吹毛求疵的自爱(self-love)原理演绎人类所有情感的那些作者,自以为根据他们自己吹嘘的原理,要解释这种快乐或这种痛苦,一点儿也不困难。他们说,人,由于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薄弱,以及意识到自己需要他人的协助,所以,每当他注意到他人表现出和自己一样的情感时,他就会高兴,因为那时候他自信可以获得自己所需的协助;而每当他注意到情形相反时,他就会苦恼,因为那时候他以为他们必定会和他作对。但是,这种高兴与这种苦恼总是这么立即地被感受到,而且也时常是在一些非常微不足道(因此不怎么样需要协助)的场合中被感受到。所以,我认为,不管是这种高兴或这种苦恼,显然都不可能是源自于任何这样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考量。某个人,当他在尽力娱乐同伴之后环顾四周,如果看到除了自己没有任何人为他所讲的笑话而发笑时,一定会觉得很丢脸、很懊恼。相反,同伴的欢笑则会让他感到心里很舒畅;他会认为,他们的情感和他自己的相一致,是他所能得到的最高礼赞。他的这种快乐,似乎不完全是由于同伴的欢乐在他身上所引起的同情感,使他原本欢乐的心情获得额外的活力所致;而他的这种痛苦,同样也不完全是由于他错失了这种快乐的机会,以致他因为失望而感到心情沮丧。虽然不管是前一种场合或后一种场合,同情感之有无,无疑多少会有这样的影响。当我们已经如此频繁地熟读了一本书或一首诗,以致我们不再能够从独自阅读那本书或那首诗获得任何乐趣时,我们仍然能够从朗读它给某个同伴听而得到一些乐趣。对他来说,它还充满全部新鲜的魅力;我们与它在他身上自然引起的那种惊讶与赞叹的感情同感共鸣,虽然它不再能够直接在我们心中唤起这种惊讶与赞叹;我们比较像是从他的眼光,而不是从我们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它所呈现的所有构想与理念;我们透过和他的愉快起同感共鸣而感到心情愉快;他的愉快就这样重新唤醒或活化我们的愉快。相反,如果他看起来似乎不怎么样欣赏它,那我们将会感到懊恼,而我们在朗读它给他听时,当然也就不再能够得到任何乐趣。这里的情形和前面那个例子完全相同。同伴的欢朱,无疑会唤起或活化我们的欢乐。而他们的沉默,无疑也会使我们失望、沮丧。纵使这个原理或许有助于我们在前一种场合获得一些快乐,也有助于我们在后一种场合感受到一些痛苦,但在这两种场合,它都绝不可能是快乐或痛苦的唯一原因。因为,他人和我们自己在情感上的相互契合,似乎就是快乐的一个原因,而缺乏这种契合也似乎就是痛苦的一个原因,然而,这种现象却无法以前述那个原理予以解释。没错,我的朋友们对我的喜悦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同情感,或许可以透过活化那个喜悦而给我带来快乐;但他们对我的悲伤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同情感,如果只会活化那个悲伤的话,便不可能给我带来任何快乐。然而,同情感不仅活化喜悦,也缓和悲伤。在人们喜悦时,它以提供另一种方式的满足(译按:指彼此情感相互契合所产生的感觉)来活化喜悦;在人们悲伤时,它以迂回委婉的方式,将几乎是人心在那时候还可能接受的唯一愉快的感觉(译按:同样是指彼此情感相互契合所产生的感觉)巧妙地渗入人心,从而缓和人们的悲伤。

前言

每次我念罗素的著作或是记起他的声音笑貌,我就联想起纽约城,尤其是吴尔吴斯①五十八层的高楼。罗素的思想言论,仿佛是夏天海上的黄昏,紫黑云中不时有金蛇似的电火在冷酷地料峭地猛闪,在你的头顶眼前隐现!矗入云际的高楼,不危险吗?一半个的霹雳,便可将他锤成粉屑——震得赫真江①边的青林绿草都兢兢地摇动!但是不然!电火尽闪着,霹雳却始终不到,高楼依旧在层云中矗着,纯金的电光,只是照出他的傲慢,增加他的辉煌!罗素最近在他一篇论文叫做:《余闲与机械主义》(见Dial,For August,1923)②又放射了一次他智力的电闪,威吓那五十八层的高楼。我们是踮起脚跟,在旁边看热闹的人;我们感到电闪之迅与光与劲,亦看见高楼之牢固与倔强。

媒体关注与评论

温总理说:“这本书(《沉思录》)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2007年11月20日温总理说:“我最近常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  ——温家宝总理与全球网民进行在线交流,新华网,2009年2月28日无论是遭逢社会的风波还是个人的不幸,我都能从中读到一些让我的心灵沉静下来而继续努力的句子。  ——何怀宏爱比克泰德的思想,预示了时下主要的一种心理疗法背后的理论:“天灾人祸不足奇,想不开才出问题。”爱比克泰德关心的焦点是找到一种忍受人生的办法。我最近常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  ——温家宝总理与全球网民进行在线交流,新华网,2009年2月28日这样的书,仅仅读一遍显然是不够的,它是一本随时都能用上的书,简言之,它是一位终身伴侣。  ——叔本华罗素的《幸福之路》虽然写于大半个世纪前,但书中分析快乐与不快乐的原因却是历久常新。无论处于任何时代,人都会经历快乐与不快乐的时刻,作者特别指出导致不快乐的原因,教读者多认识自己,更提出一些可以引领大家走向幸福之路的方法,甚富启发性。  ——香港电台十大好书精选

内容概要

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公元121-180年):著名的“帝王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在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方面受过很好的教育,晚期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沉思录》一书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奥勒留是一个比他的帝国更加完美的人,他的勤奋工作最终并没有能够挽救古罗马,但是他的《沉思录》却成为西方历史上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
 斯多葛学派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产生的一个重要哲学派别,在西方文化思想史上产生了绵长深远的影响。正是通过《沉思录》等少数传世之作,古代斯多葛派的哲学精神得以流传至今,并且深深植入近代西方文化精神之中。

书籍目录

沉思录 译者前言 一本写给自己的书  Book 1 卷一  品质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   我从父亲那里学到的  Book 2 卷二  来自命运的东西并不脱离本性   唯一能从人那里夺走的只有现在  Book 3 卷三  享受那你认为是最好的东西的快乐   最长久的名声也是短暂的  Book 4 卷四  任何行为都不要无目的地做出   使你的智慧仅仅用于正直地行动  Book 5 卷五  遵从你自己的和共同的本性   寻求不可能的事情是一种发疯  Book 6 卷六  灵魂保持在一种状态和活动之中   灵魂先于身体早衰是让人羞愧之事   没有人能阻止你按本性生活  Book 7 卷七  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   热切地追求你认为最好的东西   痛苦不是不可忍受或永远持续的  Book 8 卷八  幸福在于做人的本性所要求的事情   使你的生活井然有序是你的义务   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  Book 9 卷九  与持有同样原则的人一起生活   在来自外部事物的打扰中保持自由   不同无知的人作无谓的交谈  Book 10 卷十  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你相关联的线   认识真正按照本性生活的人   操纵你的是隐蔽在内部的信念  Book 11  卷十一  我为普遍利益做过什么?   人们相互蔑视又相互奉承   总是想着有德之士  Book 12  卷十二  在无望完成的事情中也要训练自己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沉思录Ⅱ 译者序   引领人们走向宁静、满足与幸福的传世经典 卷一   区分什么你能控制,什么你不能控制   伤害我们的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   与你有关的事要全神贯注 卷二   让你的意愿与自然和谐一致   好的生活是内心平静的生活   持久的满足胜过及时的行乐 卷三   与他人交往要有所警惕   将人生视如赴宴   责任体现在人际关系中   一而再、再而三地宽恕他人 卷四   智慧的生活就是理性的生活   戒除骄傲自大是走向智慧生活的第一步   智慧的人生,行重于知   必须时刻关注的只有自己 卷五   品德比名声更要紧   有道德的人生才是兴旺发达的人生   珍视你的思想与理智,忠实你的目标   哲学的主要任务是回应灵魂的呼声 卷六   从所有外物中获益   不选择焦虑,就没有焦虑的容身之所   不幸与痛苦是可以避免的   失败了还可以重新再来 卷七   尊敬暴君如同尊敬你的小瓦罐   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我们的本性   勇敢面对困难,不要悲叹哀怨   自由的真谛 卷八   镇定而谨慎地对待一切   自信和谨慎并不冲突   以正确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能力 卷九   顺应天意,遵从天命   安心地居留在已安排好的位置上   愉快地接受不可控制的事物   不要渴求我们无法控制的东西   死亡并不可怕 卷十   要了解友谊的真相   做自己心灵的伴侣   不因他人的错误而生气   一些经典的话 卷十一   在善恶判断上我们还需努力   只对意志可控之物作出判断   论一心想高升的人 卷十二   不要害怕短缺   犬儒主义者的精神   知足方能与自然和谐一致   过宁静而幸福的生活道德情操论 译者序 告读者 第一篇 论行为的合宜性   第一章 论合宜感     第一节  同情感     第二节 论彼此同情的快感     第三节 论通过他人的情感与我们的是否相合来评论他人的情感合宜与否的方式     第四节 续前节     第五节  论可亲与可敬的美德   第二章 论各种感情合宜的程度     引言     第一节 论源自身体的感情     第二节 论源自特殊的想象偏向或习性的感情     第三节 论不和乐的感情     第四节  论和乐的感情        第五节 论自爱的感情       第三章 论处境的顺逆对人类评论行为合宜与否的影响     第一节  虽然我们对悲伤的同情感通常比对快乐的同情感更为强烈,但悲伤的同情感通常远远不如主要当事人自然感觉到的悲伤那般强烈     第二节 论雄心壮志的根源以及地位差别     第三节 论钦佩富贵与藐视贫贱的心理倾向腐化我们的道德判断 第二篇 论功劳与过失,即论奖赏与惩罚的对象   第一章 论功过感     引言     第一节 凡是看起来当受感激的对象,似乎都该受奖赏;同样的,凡是看起来当受怨恨的对象,似乎都该受惩罚     第二节  论当受感激与怨恨的对象     第三节  如果施惠者的行为未获赞许,则受惠者的感激便很少会有人同情;相反,如果加害者的动机未受谴责,则受害者的怨恨便不会有人同情     第四节  前几节的要点重述     第五节  功过感的分析   第二章 论正义与仁慈     第一节 这两种美德的比较     第二节 论正义感、自责感,并论功劳感     第三节  论自然女神赋予心灵这种构造的效用   第三章 论运气如何影响人类对于行为功过的感觉     引言     第一节 论运气所以有这种影响的原因     第二节 论运气的这种影响的程度     第三节  论这种感觉出轨的终极原因 第三篇 论我们品评自己情感与行为的基础,并论义务感   第一节 论自许与自责的原理   第二节  论喜欢受到赞美及喜欢值得赞美;并论害怕受到谴责及害怕应受谴责   第三节  论良心的影响与权威   第四节 论自欺的性质,并论概括性规则的起源与应用   第五节  论概括性道德规则的影响与权威,以及这些规则应当被视为神的法律   第六节 在哪些情况下,义务感应当是我们唯一的行为原则,以及在哪些情况下,它应当获得其他动机的赞许 第四篇 论效用对赞许感的影响   第一节  论合用的外表赋予所有工艺品的美,并论这种美的广泛影响   第二节  论合用的外表赋予人的性格与行为的美,并论这种美在何等程度内可以被视为赞许该性格或行为的一个根本要素 第五篇 论社会习惯与时尚对道德赞许与谴责等情感的影响   第一节 论社会习惯与时尚对美丑概念的影响   第二节  论社会习惯与时尚对道德情感的影响 第六篇 论好品格   引言   第一章 论个人的性格中影响其自身幸福的那一面,或论审慎   第二章 论个人的性格中影响他人幸福的那一   引言    第一节  论自然女神按何种顺序把哪些个人托付给我们照顾     第二节 论自然女神按何种顺序把哪些社会团体托付给我们帮助     第三节 论博爱   第三章 论克己  结论 第七篇 论道德哲学体系   第一章 论道德情感的理论应该探讨的问题   第二章 论各种说明美德之性质的学说     引言     第一节  论主张美德以合宜为本的学说     第二节  论主张美德以审慎为本的学说     第三节  论主张美德以慈善为本的学说     第四节 论善恶不分的学说   第三章 论各种关于赞许之原理的学说     引言     第一节 论主张赞许之原理本于自爱的学说     第二节  论主张赞许之原理本于理性的学说     第三节  论主张赞许之原理本于感觉的学说   第四章 论不同的作者处理道德实务规则的方式智慧书幸福之路万能钥匙

编辑推荐

《大师智慧书架》是由马可·奥勒留、亚当·斯密和罗素共同编著的。全世界唯一因道破致富的秘密而被禁的奇书。一本令比尔·盖茨弃学从商的神秘著作。

作者简介

《大师智慧书架》是由何怀宏、陈思宇和谢宗林共同翻译,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内容主要包括:沉思录、沉思录Ⅱ、道德情操论、幸福之路、智慧书、万能钥匙五个部分。

图书封面


 大师智慧书架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有一本书的封面上的书名被磨损了平均没10页就有3到4个错别字其他的都很不错 包装挺好看的
  •     指明人生道路!
  •     纸张和版式都很不错,就是外壳稍稍有点皱,内部的书还是很好的
  •     单位送客户,买了6套,发货晚了好几天,五套尚可,适合送礼,其中一套封面受损,要退也没时间退了,十分郁闷
  •     总体来看 还是可以的,就是书纸不太好!
  •     很快的收到书籍,但是感觉《大师智慧书架》的质量有些难以接受,纸质有些粗糙,外面的包装还是坏的,只能用里面书得内容是好的来安慰自己了。。。。
  •     内容好,但字小了点
  •     帮人代买,好像不少人喜欢。
  •     书的质量很差。像是盗版书。看起来感觉非常不舒服
  •     没有坚持看完。
  •     刚看完幸福之路,先人的哲学理念更加朴实无华,尽管写于近百年前,但是对现代人浮躁的描述,活灵活现,对于幸福的追求,先从内心的成熟开始。其他几本还没看,估计不会差
  •     还行吧,如果有精装彩页版本的全集就好了
  •     说这本书,沉甸甸,不是指重量,而是分量,内容的分量,道德的分量,智慧的分量,不错,其实,这些书都适合自己来读,放在书柜中也很有感觉。
  •     就内容说分量很沉重,只恨没早知道这类书,每天读读都有收获。印刷字体很清楚,排版还行,非硬皮外页(我想收集这样的书,放书柜里好看),包装不好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吧,送人也相当合适
  •     书不错 很好 正版 喜欢
  •     毕业时候送的!!!感觉有点怪!不过还是很有纪念意义的
  •     书质量还好 字小了些
  •     书籍包装很不错,这套书买来收藏,价格很公道!
  •     买了两套,一套留给自己,一套送朋友
  •     很不错,值得购买,好看的书,引人深思
  •     请问是不是有中文和英文的啊,谢谢!
  •     送离职同事,很好的礼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